第一篇:2015年浙江省中医药工作报告
2015年全省卫生计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材料
服务医改大局 发挥特色优势 谱写浙江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徐润龙
(2015年1月19日)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作中医药工作报告。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全省中医药系统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科学谋划、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一)以依法推进《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为契机,中医药政策贯彻落实取得新进展
2014年初,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将审议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督查2011年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医药发展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分别赴湖州、温州、衢州等地进行了调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中医事业纳入了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当地中医药的传统优势,积极扶持和举办中医特色专科医疗机 构,除常山、洞头外所有县(市)均设置了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县级以上综合医院、绝大多数中心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乡村医生掌握了中医基本知识和中医诊疗技术。积极设置中医管理机构,杭州市、温州市、嘉兴市等卫生计生(卫生)部门已设立了中医处,海盐县、长兴县、新昌县等卫生计生(卫生)部门设立了中医管理科,许多县级以上政府设立了发展中医专项经费,中医事业费达到或高于卫生事业费10%。
(二)以全面推进公立中医院改革为重点,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取得了新成就
省级中医院是我省中医药服务的龙头单位,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4月1日,省级中医院与其他省级医院同步启动以药品零差率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省中医院通过积极控制成本、加强收支管理等各项措施,医院管理费用明显下降;省中山医院通过完善内部分配和激励机制,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纷纷开展惠民便民措施,如诸暨市中医院、平湖市中医院等开展“银医自助服务”,患者可以通过自助服务开展挂号、预约、结算、取报告等,减少排队等候的次数和时间,方便患者就医。
强化中药饮片使用管理和费用控制,严格执行“中药饮片处方帖均费用不超过40元,每帖味数不超过20味”的双控政策。在中药饮片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全省各级医疗 机构中药处方饮片帖均味数和费用均呈下降趋势,省中山医院、浙医一院、浙医二院、浙江医院、省肿瘤医院、省立同德医院下降幅度均超过10%。去年,公立医院中药饮片每帖费用平均在30元左右,杭州市主城区民营中医诊所每帖费用从100元左右下降到了45元左右,有效控制了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了群众的医疗负担。
积极推进优质资源下沉工程。4家省级中医院和13家市级中医院分别与32家县级医院建立了紧密型的全面托管模式,如省中医院与松阳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的紧密型合作,取得多赢效果;省立同德医院全面托管海盐县中医院,建立无障碍双向转诊通道;杭州市中医院通过与建德市第三人民医院、余杭区第五人民医院合作办医,将2家医院转型为中西医结合医院。这些都有助于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了基层医院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业务发展,受援单位业务量普遍增长25%以上。此外,温州和温岭分别组建了中医医疗集团,开展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既带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也有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三)以深入推动中医“治未病”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民族医药产业资源和特有的医疗保健服务资源,是我国健康服务业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我委联合省发改委等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促 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中医药发展列入了省政府战略。桐庐县、天台县、杭州市拱墅区、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省首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示范基地。积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组织全省各级中医院开展了以“治未病”为主题的“中医药健康体验”活动,充分运用中医情志调摄、饮食调养、生活起居、经络按摩、运动保健等方法,控制或减少各类疾病尤其慢病的发生。积极倡导医养结合、医疗与预防康复结合,把中医药服务由单一的医疗服务,延伸到中医保健、养生养老、中医康复等服务领域。丽水市中医院等6家医院加快了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提供平台建设,绍兴市中医院等成为第二批全国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单位。针对0-3岁儿童和65岁以上老人,分别开展经络穴位按摩和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已达到30%,开发完成全省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网络服务平台。
(四)以大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抓手,中医药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按照“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的要求,积极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并组织督查评估,以查促建。目前,全省92.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的乡镇卫生院、66.4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达 到了提升工程年度目标要求,其中嘉兴、湖州、义乌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均已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
各地政府把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德清县、南浔区、新昌县通过了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验收评审,目前我省40个县(市、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杭州、绍兴、湖州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创建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不断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医医院护理、院感、病历等质量管理,在县级中医院确立了23个基层中医药优势病种建设项目,大力推进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目前全省三级中医院数量位居全国第一,87%的县(市)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其中诸暨、温岭、萧山、义乌、上虞、新昌6家县级中医院及富阳中医骨伤医院达到了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五)以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中医药继承创新有了新进步
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和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省新华医院国家级中医药应急救治基地建设,加强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4家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建设,参与中医药防治埃博拉出血热,制定《埃博拉出血热中医药诊疗建议方案》。继续做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省中医院的血液病基地已经成为全国中医药系统的龙头单位。持续推进34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和59个省中医药创新类、继承类、服务类、基层优势类学科建设。增设了中医药科技计划舟山专项,支持舟山群岛新区中医药能力建设。中医药防治肿瘤等8项重大疾病攻关项目研究有了新进展。去年省中医药科技计划立项328项,其中重点项目10项,青年基金28项,全年争取国家、省部级以上项目200余项。10项中医药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78项成果获省中医药科学技术奖。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由市级中医医院牵头,联合辖区内具有推广应用能力的县(市、区)医疗机构,建立了12个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
开展了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由郑继伟副省长担任,21个县中药资源普查推进顺利。
(六)以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着力点,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有了新提高
名中医是中医事业发展的基石。以“偏重临床、注重医德”为导向,开展了第六批省级名中医评选工作,目前省级名中医共有146名。启动第二批浙江省基层名中医培养项目,来自基层的60名中医临床骨干成为培养对象。继续做好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国家级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和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全省现有全国名 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0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4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45个。加强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和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项目学员的管理。
重视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浙江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管理的补充通知》和《浙江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方案(试行)》,新增首批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各14家,数量全国领先。组织开展浙江省第二批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评审工作,落实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试点工作。继续做好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管理工作,争取国家中医继续教育项目89项。继续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60名来自基层一线的临床医生进入临床培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全科实践和理论培训。
(七)以深入开展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为切入点,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加强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制作0-3岁儿童穴位按揉宣传片和公益广告,通过电视传播儿童中医调养科普知识,开展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以查促普,为制定中医药科普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举办第四届之江中医药论坛,发表了《桐庐宣言》,委托省中医药学会普及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功法,开展养生、健身功法的研究和规范。各地还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如举办中医药养生旅游节、中医药科普讲座等,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我省与沿线各国开展中医药国际合作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重视传统中医药知识和技术的保护。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并建立相应名录,武义寿仙谷中药炮制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开展畲族医药理论、学术、药物的发掘、整理和总结工作。
同志们,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这“5种资源”的论述是刘延东副总理对中医中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崭新定位,为中医药事业继承创新和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对会议分别作了重要批示。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讲话中指出,中医药工作要坚持为医改大局服务,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坚持为构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系服务,进一步提供事业发展的强大支撑。李斌主任讲的“4个服务”非 常清晰地提出了今后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作了《全面深化改革 完善政策机制 不断提高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工作报告,报告中对我省依法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及时出台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任务和举措、重视名中医人才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我省中医药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总体上存在各级中医院规模小、人员少、设施差、发展慢、补偿低,中医药管理体系不完善,中药材质量下降影响疗效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中西医并重的这根“弦”没有在广大卫生管理工作者中牢牢树立;二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理解不深,对法律法规贯彻不力、执行不够;三是中医药现代化方向不明确,中医药与现代科技不能紧密结合;四是中医药管理体制不顺,中医与中药分开管理,中药产业集中度低;五是“中医基层化、基层中医化”力度不够,基层中医药人员缺乏,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六是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充分,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未能得到较好发展,群众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不高。分析这些问题,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精神和法治思维,着力推动完善中医药制度体系,着力提高中医药系统的治理能力,着 力解决好影响和制约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矛盾和体制机制问题。
二、2015年中医药主要工作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省中医药工作要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继续推进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切实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圆满完成“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和任务,使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启动编制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总结评估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情况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和省政府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科学谋划“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扶持和举办中医特色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参与,增量发展中医药事业;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中医中药结合,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二)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 紧紧围绕“健康浙江”发展战略,将中医药发展纳入省政府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意见。争取省政府成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多部门协作,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文化普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体育运动养生保健、中医医疗服务、中药产业发展等,持续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基地示范单位,形成一批中医药服务产业集群,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深入推动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扶持和促进公立中医院发展的政策措施,理顺中医药服务价格体系,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的试点工作,完善财政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公立中医院特点的法人治理结构、人事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加强中药饮片费用控制,持续跟踪和督查中药饮片使用情况,继续开展中药饮片使用情况专项检查,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原则,逐步推进中药饮片网上阳光采购,重视中药饮片煎煮质量。依法加强对各类中医“堂、馆”的监管,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促使健康发展。深化城市优质资源和人才下沉工作,对托管模式及运行情况继续跟踪及评估,推进县级中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工作。鼓励支持建立中医医疗集团、中医医联体等集团化运作形式。探索建立和完善分级诊 疗制度,贯彻落实中医师多点执业、自由执业相关政策。大力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改革发展,增加中医药服务供给总量,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强化法治思维,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防止借改革之名将公立中医医院改制、甚至一卖了之。加快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工作,着重加强中医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整合、信息共享、信息互联互通等方面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中医系统中的支撑作用。
(四)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2015年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各地要按照提升工程的目标责任书,全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主体,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重要力量,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实现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每个县均建有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实现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全覆盖。对全国和省级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抽查。重点建设好200个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面提高城乡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整体水平。
(五)扎实做好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治未病”不能停留在理念上,要创新载体和手段,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按照人员培训到位、服务提供规范、基层医师中医知识普及以及群众知晓率高等要求,扎实推进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针对0-3岁儿童和65岁以上老人,分别开展经络穴位按摩和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其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推进。要建立项目管理长效机制,资金补助绩效考核机制,人员培训考核评估机制,强化实践技能,注重培训效果,充分发挥基层卫生网络直报系统作用,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稳步提高中医药服务项目覆盖面,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六)持续改进中医医疗服务质量
完善省级中医各专业质控中心建设,制定中医各专业质控工作程序和质控标准,构建全省中医质量控制网络,依托各中医院质控网络体系,开展中医医疗质量控制工作,稳步提升中医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加强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对我省2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37个国家“十二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开展中期评估,强化专科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专科建设。加强对浙江省基层中医药优势病种项目建设单位的督查,总结优化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继续开展三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回头看工作,对三级中医院的诊疗水平、特色优势和持续改进情况进行评估,进一步促进三级中医医院保持中医发展方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七)不断优化中医药科技创新环境
继续做好中医药重点学科、平台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学科政策措施和资源要素优势,开展相关领域协同创新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储备,支撑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加快基层优势类学科建设,强化业务内涵,优化学科梯队,提升县级中医院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做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强示范引领和技术辐射,不断提升我省血液病防治综合实力。有序推进中医药科技计划改革,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顶层设计,落实科研规范,不断提高科研贡献率。
(八)着力提高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
继续抓好高层次人才、中医药传承人才、中青年临床骨干和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全面提高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好国家、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和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培训基地管理,开展基地复评,健全培训制度,完成师资培训,实现全部师资的持证上岗。开展基层中医全科骨干人才培养,不断增加基层全科医生数量,满足群众需求。探索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项目,加大中 医药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
(九)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整合省中医药信息监测中心、中医药网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中心建设,组建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重视发展中医药政策研究。结合公共卫生项目,制作播放中医药视频宣传内容,普及中医药知识。积极挖掘、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抓好全国中医院中医药文化试点单位建设,加强中医药知识及文化传播网络建设,广泛开展中医药政策和文化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我省中医药海外发展。继续办好之江中医论坛。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医风,坚决纠正中医药系统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完善行风建设长效机制。
同志们,中医药事业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让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美浙江”总战略,紧紧围绕“健康浙江”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为开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第二篇:2012浙江省工作报告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12日 夏宝龙)
今年政府工作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加注重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增强经济调节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未雨绸缪防范化解风险,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浙江更长时期、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更加注重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促进,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为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创造财富与公平分配的协调,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障公民权益,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三)更加注重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驱动,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加快构建创新型省份,深化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为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源泉。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加快科技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能力,为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四)更加注重跳出浙江与发展浙江相协调,努力构筑竞争新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拓展发展空间、吸纳优质要素、提升竞争能力。坚持“闯天下”与“强浙江”有机统一,集聚和激发天下浙商巨大能量,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融合发展,开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
(五)更加注重市场机制与政府作为相结合,努力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要素、公平开放参与竞争。更加有为有效地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弘扬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优良政风,着力构建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着力推进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建设,进一步形成抓转型、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三大国家战略” 构筑海陆联动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夏宝龙代省长指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我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要举全省之力抓落实,先行先试求突破,促进海洋经济与山区经济联动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努力形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增长极。
积极创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围绕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发展格局,强化各市县合作联动,共促示范区建设迈出更大步伐。扎实推进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加强沿海港口资源整合,加快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和国家战略物资储运基地。扎实推进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服务业和现代海洋渔业。扎实推进重要海岛高效集约开发。
推进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建设。立足舟山特色优势,高标准编制新区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国际物流岛,争取设立舟山保税港区,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大宗商品中转储运加工交易中心。着力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加快培育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群岛型花园城市,加快建设休闲度假基地,切实提高海岛居民生活质量。
加快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改革试点三年实施计划,紧扣关键环节积极探索。继续打造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加快“义乌港”和航空口岸建设。健全监管服务机制,探索建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加强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促进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融合发展。
实施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发展都市区和城市群,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增强省域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促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城市群培育。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力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实施“两百双千”工程。积极培育现代新型小城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促进山区经济转型发展。完善政策措施,激活后发优势,推动山区加快走上特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新路子。优化山区开发格局,制定实施山区发展规划。推动山区人口内聚外迁。增强山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改善山区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快建设生态特色产业基地。完善扶持机制,加
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促进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增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着力构筑生态屏障。
四、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努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夏宝龙代省长指出,要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强化创新驱动、内需拉动、项目带动,扎实推进“四大建设”,推动经济在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促进投资消费稳定增长。深入实施“三个千亿”工程,狠抓一批对发展起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推动投资结构优化和有效投资增长。加强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高标准构建产业投资发展平台。引导支持企业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投资,积极面向省外浙商、世界500强、央企和其他优势企业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在建、续建项目,健全综合交通网、能源保障网、水利设施网和高速信息网。实施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积极鼓励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完善补贴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结合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抓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培育工程”,力争在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重点突破。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强中小微企业扶持。大力提升块状经济,深化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坚决淘汰高耗能、重污染行业落后产能。
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高端服务业,推动金融、物流、会展、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成为支柱产业。深化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加强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深化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重点企业和行业品牌。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放宽市场准入,完善财税、投融资、用地、用海等政策措施。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大科技投入,设立创新强省专项资金,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和巩固产学研联盟,推进重大科技专项,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产业化水平。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节约环保和生态建设。深入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建立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机制,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节地节水节材,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狠抓清洁水源、清洁空气、清洁土壤专项行动。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夏宝龙代省长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开放,用创新的思维和举措开辟发展路径,用足用好改革试点政策,奋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浙江科学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源泉。
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把省内浙商提升发展与省外浙商反哺发展结合起来,合心合力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认真贯彻国家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政策,落实支持浙商创业创新意见,破除影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鼓励企业加大实体经济投入,坚守实业,做强主业。健全民营企业服务机构和浙商联络组织体系。完善减负惠企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快制度、科技、管理创新和商务模式创新。打造浙商总部经济基地,培育跨省跨国集团。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深化省属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资本优化重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加快金融创新发展。着眼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紧扣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创建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加快建设金融集聚区、金融特色城市和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稳步发展小型社区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提高小微企业贷款比例。加强民间融资监督管理,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为主要抓手,鼓励各市围绕试点主题积极探索。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户籍和农村社区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出口企业引导和服务,培育提升重点出口基地,扩大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推进“大通关”建设。鼓励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进口。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和引资机制,推动引进外资结构优化。支持企业跨国收购,“走出去”设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经贸合作区。
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夏宝龙代省长指出,要围绕增进民生福祉,加快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不懈探索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办好顺民意、解民忧、保民安的实事好事,切实让全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就业援助。探索促进农民普遍增收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和养老保险待遇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政策。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养老等社会保险扩面。深化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完善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的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
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优质协调发展。加快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优化中小学布局和师资配备,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大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养和管理,努力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制定实施“健康浙江”发展战略,推进全民健康行动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妇女、儿童和老龄事业。
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要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和“十大计划”,构建全省人民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文化惠民系列工程。加快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要求,健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长效机制,努力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落实完善价格调控措施,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可追溯制度,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矛盾纠纷调解和权益保障机制,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抓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营造社会安定、生活安宁的良好局面。大力支持驻浙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
夏宝龙代省长指出,民生是为政之本。我们要始终将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不懈抓好各类惠民安民实事。一是在就业方面,引导和帮助30万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援助一户。二是在养老保障方面,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0万,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参照重度残疾人托养补助标准,对1.2万城乡低保失能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补贴。三是在医疗保障方面,新增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5万;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70%以上;实施残疾幼儿抢救性康复项目。四是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1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5万套。五是在教育文化方面,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等级中心幼儿园,中小学生均营养餐标准由350元提高到750元;送1万场戏、27万场电影、100万册图书下乡。六是在扶贫方面,完成欠发达地区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偏远海岛异地搬迁6万人以上;将扶贫标准由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提高到4600元,年内确保70%以上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七是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完成3500个村庄整治,综合治理农村河道2000公里,建设农村联网公路1000公里;完成农房改造建设30万户,其中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2万户;基本实现村村建邮站。八是在饮用水保障方面,建成81个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解决20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九是在污染防治方面,完成60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新增城镇污水配套管网1500公里。十是在公共安全方面,加固病险水库200座、海塘100公里、主要堤防150公里;实施公路安保工程1500公里;改造提升农贸市场200个;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实现零增长,并力争有所下降。
七、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夏宝龙代省长指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要始终紧贴群众脉搏,将人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评判工作的第一标准。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切实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福祉。新的一年,要围绕确保完成政府各项目标任务,按照“务实、高效、公正、廉洁”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充分地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更自觉地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更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切实担当起推动浙江科学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使命和责任。
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坚持求真务实精神,大力弘扬优良政风,戒贪图安逸、要锐意进取,戒消极怠慢、要恪尽职守,戒不学无术、要善学善思,戒坐而论道、要踏实肯干,戒松散狭隘、要团结合作,戒骄浮奢侈、要心怀敬畏。在政府机关掀起“比、学、赶、创”的热潮,努力建设品行过硬、敢为人先、勇挑重担、朝气蓬勃的公务员队伍。强化效率导向,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减少会议文件,切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增强公仆意识,抓好“双服务”和“百组”基层调研活动。
积极创新政府管理。进一步完善激励考评机制,加强政策执行和任务落实情况督查,将绩效评估与行政问责、改进管理有机结合。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切实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深化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加强重要政策实施的跟踪评估。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着力强化行政运行监督,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切实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从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入手,狠抓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确保廉政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强化公共投资项目和公共资金监管。坚决纠正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消费,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和信息公开,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
第三篇:2004年浙江省工作报告
2004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2月10日在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省长吕祖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也是很不寻常的一年。我们先后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灾害和持续干旱、电力紧缺等方面的困难。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使全省继续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
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调控目标胜利实现。全省生产总值9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47亿元,增长3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7亿元,增长10.9%;外贸进出口总额614亿美元,其中出口416亿美元,分别增长46.4%和41.5%;财政总收入1468.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06.5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15%和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431元,实际分别增长11.9%和7.8%;人口自然增长率3.28‰;新增就业人员61.5万人,其中城镇新增5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国民经济主要增长指标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一年来,我们按照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积极组织实施一系列事关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坚持“两手抓”,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发展双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周密部署,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非典防治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及时公布疫情,加强舆论引导,开展群防群控,严防疫情输入和蔓延,全力进行医疗救治,取得了全省无二代传染病例和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重大胜利。针对非典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时对相关行业实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加快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努力强化“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成效明显。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推动优势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多形式推动农业企业、农产品基地与市场对接,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调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省农民人均负担由上年的54元下降到32元。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加强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的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主动接轨上海,积极推进与沪苏的交通对接、旅游联动和信息共享,推动科技、教育、人才、环保、物流、质检和市场准入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全省利用外资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金额120.5亿美元,实际到位54.5亿美元,分别增长77.5%和72.4%。努力克服出口退税滞后等困难,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积极推动境外投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产业竞争能力继续增强。制定和实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及相关政策意见。研究和编制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和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开展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规划前期研究。编制和实施“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纲要。加强对开发区和各类园区的整合提升。继续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临港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构筑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配套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建筑业增势强劲。金融、旅游、商贸、会展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得到加强。编制和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推动“绿色浙江”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杭嘉湖等重点地区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认真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制止和纠正各类违法违规和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继续加强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人口问题综合治理力度,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建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
组织实施“五大百亿”工程,改善发展环境的工作力度加大。编制和实施“五大百亿”工程滚动计划,全年完成投资573亿元,超额完成投资计划。在努力组织电力外购和加强电力调度的同时,全力加快电力项目的前期和建设工作,千方百计增加电力供应;大力加强交通建设;继续推动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作;积极组织实施百亿信息化、生态环境、科教文卫和帮扶致富工程。秦山核电三期等42个重点项目建成发挥效益。新增6000千瓦以上电厂的发电装机138.5万千瓦,新增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357公里,完成“万里清水河道”整治2212公里,六大高教园区新增竣工面积260万平方米。努力改善发展软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积极推进“信用浙江”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积极推动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制定和实施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总体规划及相关政策意见,推动港口资源整合和海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渔民转产转业,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认真落实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大力推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多形式开展合作,“山海协作”工程项目新到位资金23.7亿元;全面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建立和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开展下山移民脱贫工作,促进山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群众生活不断改善。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增加就业资金投入,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网络,35.6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在继续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的同时,着手构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开展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集中供养率达到49.5%。完善资助贫困学生政策,实行贫困家庭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免费入学。全省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比上年增长28.8%。
认真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支持各类技术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发展,进一步发挥网上技术市场作用,努力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积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学校比例达到84.6%;普通高考录取率达到7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加快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民营医院发展,努力改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全面部署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竞技体育取得历年最好成绩。
过去一年,我们按照建设“清醒有为、团结高效、勤政廉洁、一心为民”政府的要求,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学习;加强行政立法和政府工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公共财政建设;坚持“两个务必”,大力倡导求真务实,高度重视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加强信访工作,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
一年来,我们的工作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参政议政和大力支持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向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向驻浙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和兄弟省市区,向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清醒地看到,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我们自身的工作,都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对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率不高与发展用地不足并存。区域性、水质性缺水问题进一步显现,部分地区在持续干旱后出现用水困难。部分公路干道和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突出。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存在不少困难。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依然突出,行政效能不高,在一些工作中维护群众利益不够。贪污腐化等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困难和问题解决不好,将严重制约我省今后的发展,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04年工作总体要求
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可能变化和我们的现实基础,建议2004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调控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确保全省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500美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600亿元。
实现上述目标,在工作总体要求上,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突出深化改革这个主调,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围绕充分发挥“八个优势”、深入实施“八项举措”这条主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推动我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一、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着重把握好三个方面:
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当前全球科技进步和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我国经济周期性上升和我省经济社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的难得机遇,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快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人才、技术的制约日益明显,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电力等要素供给紧张的局面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外延扩张和粗放经营的发展路子将越来越窄。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增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
切实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作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把社会事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努力在发展中实现协调,在协调中实现更健康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把搞好当前各项建设与增强长远发展能力统一起来,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推进社会进步以及保护资源环境统一起来,把推进城市发展与促进农村发展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勤政为民的作风。坚决贯彻中央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我省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今年作为狠抓落实年,踏实苦干,努力抓实施、抓深化、出成效。把改善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更加主动地听取群众的意见,高度重视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各项决策和工作更符合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充分发挥我省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改善生产要素供给,努力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继续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效益农业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优质农产品,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健全经营体制和机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创立品牌、扩大规模、增强带动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快发展;积极探索农产品原料基地和市场两头在外的路子,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完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加强与粮食主产区的协作,培育发展粮食加工业,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抓好种子种苗工程,改革传统农技服务模式,发展面向农民的各种服务组织,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和改善农业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制定和实施面向国际竞争的发展规划,促进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加快形成。全面实施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制定和实施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建设规划,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着力整合提升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加强对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引导和支持园区建立技术、检测、培训、物流等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构筑有效承接国内外投资的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研发、制造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我省现有基础和潜在优势出发,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着力在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等领域培育一批优势企业。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船舶修造业和粮油等大宗货物加工业,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控制高耗能项目建设。进一步促进建筑业提升水平,加快发展。
积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促进传统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规划,推进区域旅游合作,鼓励旅游产品创新,加快旅游管理信息化,提高旅游市场拓展能力。鼓励和支持商业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逐步向农村和生产领域发展。推动专业市场改造提升,加快对传统运输、仓储等物流企业的改组改造,支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大型会展场所建设,培育会展服务组织,促进会展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咨询等中介服务业。
努力缓解基础设施和资源等瓶颈制约。继续抓好“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组织实施。多管齐下努力缓解电力供应紧张。按照本届政府五年“确保三个1000万千瓦、争取三个1200万千瓦”的规划要求,全力组织实施电力项目建设,全年争取新开工1420万千瓦电源项目,确保240万千瓦电力装机建成投入运行。由于电力建设需要一定周期,近两年电力紧张状况仍将持续。按外购电量保持去年水平,预计全省今年平均电力缺口将在340万千瓦左右,电量缺口200亿千瓦时左右。因此,我们还将继续千方百计组织电力外购,增加外购电量;加强电源电网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安全运行;加强电力合理调配和有序用电工作,首先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用电,确保重要公用设施和关键领域用电;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政策,鼓励和支持发电企业多发电,引导与促进节约用电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引导和支持各地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应急和缓解措施,努力减少电力紧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充分发挥港口优势,规划建设煤炭、石油等战略资源储备和集散基地,进一步做好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工作。针对区域性水资源短缺问题,深化水资源配置方案,加快曹娥江大闸建设,推进浙东引水等跨区域引水工程进程。切实做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全面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继续抓好城市防洪等工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交通“六大工程”,争取新开工800公里的高速公路项目;争取89公里的新建铁路开工建设,300公里铁路提速改造。加强内河航道及其港口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和推动部分城市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加强空港建设。积极组织实施“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切实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科技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建设研发中心,进一步推动科研院所的改革和发展,充分发挥我省高校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我省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大力推进网上技术市场功能创新,强化中介服务和市场化运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异地设立技术研发机构,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发。培育一批面向区域特色经济的技术服务机构,推动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研究和编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继续实行市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开展创建科技强市、科技强县活动,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工作。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多形式开展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多渠道引进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的专门人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各类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和使用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人才中介机构,努力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加强人才市场监督管理和人才公共服务,努力形成育才、引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三、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我省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山海资源优势、人文优势和生态优势,统筹推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突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快县城和中心镇规划和建设,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统筹城乡规划,完善规划体系,制订和实施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规划,组织编制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地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积极稳妥地推动城乡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在大中城市实行按就业和住所条件登记户籍的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和外来人口子女平等就学,逐步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编制和实施县域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着力建设中心村,加快培育示范村,推进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继续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港口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宁波、舟山两港的一体规划和建设,积极推动金塘岛的联合开发,引导和支持温州、台州、嘉兴等港口建设和资源整合,加快推进舟山大陆连岛、温州半岛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航运业,努力构筑现代港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临港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继续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综合开发海洋滩涂资源和海岛资源。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提高海域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引导和扶持力度,积极实施“百亿帮扶致富建设”工程、“山海协作”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切实落实对欠发达地区的各项扶持政策,支持欠发达地区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落实结对帮扶措施,促进发达地区资金、人才和部分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培训,积极推动劳务输出和下山移民脱贫致富。
把社会事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实施“百亿科教文卫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制定实施公共卫生建设规划,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好非典、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条件。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民营医疗机构,积极推进和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加大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力度。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动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重点是高标准、高质量普及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和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促进学前三年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的加快普及。加快完善高教园区配套设施,继续支持浙江大学创办一流大学,推动省属重点高校加快发展,加大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高校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积极推动职业学校强化技能教育。进一步发展继续教育。鼓励发展民办和中外合作教育机构。严格规范各级教育的收费行为。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努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文化企业。规范发展文化市场。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街区的规划与保护。加强对公益性文化、农村文化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行普通人群锻炼标准和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继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高度重视和做好老龄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尤其要关注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就业和合法权益的维护问题。
进一步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力度。全面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开展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继续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抓好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水污染防治,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强近岸海域污染等环境监测;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排放,努力减少噪声污染,加强固体废弃物控制与处理,进一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大力推动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生态市县建设,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工程,坚决制止边建设、边破坏生态的各种行为,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治理和地质灾害治理。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在土地审批上实行“四不批一保障”,研究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规范各类用地行为,坚决防止乱征滥用耕地,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和滩涂合理开发,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舆论引导、政策调控和技术推广,全面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工作。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积极改善出生人口性别结构。
四、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围绕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充分发挥我省体制机制和区位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大力发展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形成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以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积极推动国有资产优化重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产权规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制,设立独立的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依法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着力完善授权经营制度,健全国资营运机构监控体系,努力实现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有机结合。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大力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民营经济是我省经济的活力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必须顺应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外部环境变化,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开放发展和全面创新,大力加强发展环境保障工作,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和合作,不断增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加快产权多元化和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通过制度创新加速要素集聚和优化配置,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民营企业管理信息化工程、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和品牌经营工程。通过完善技术市场和区域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建立各类技术研发和检验检测机构等多种途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倡导诚信守法,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创新。依法实行国资与民资、内资与外资一视同仁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扶持,进一步改善服务和加强监管,依法维护企业权益,努力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创新创业和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
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推动企业购并或直接上市,探索构建区域性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发展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市场,促进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加快“信用浙江”建设,完善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积极探索建立个人信用征信系统,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加强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努力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制度。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特别是加强食品、药品卫生质量安全监测,依法惩治制假售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市场垄断行为,继续抓好各项市场秩序专项整治。
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促进外贸出口在退税机制重大调整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创建自主品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实行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登记备案制,支持各类企业扩大出口;鼓励企业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东盟等新兴市场;加强出口加工区建设,改善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服务,促进加工贸易加快发展;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做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工作;支持企业采用到境外投资等多种形式拓展国际市场,开发利用海外资源。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进口急需的原材料等产品。努力为对外贸易创造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加快“大通关”建设进度,积极推动空港、海港扩大开放,加强口岸建设,建立健全应对技术壁垒、反倾销和产业损害预警的工作机制。
继续加大利用外资力度。把利用外资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紧密结合起来,把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管理、人才和现代经营理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利用外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发挥企业在利用外资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多形式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境外上市、跨国并购等多种方式利用外资。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提升开发区建设质量和水平,推动开发区功能创新和环境优化,积极构建良好的产业配套和诚信、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继续参与和组织好全国性、全省性招商引资活动,积极利用各类国际性重大经贸活动等平台扩大浙江的影响,加强与境外商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行专业化招商,努力提高资金到位率。突出招商引资重点,进一步加大引进台资、日资和韩资的工作力度;抓住开放领域扩大和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机遇,积极推动服务业等行业利用外资;加强涉外部门的协调配合,集中力量多形式开展对重点国家和地区、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争取更多的国际性大企业来我省投资发展。
深入推进区域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健全接轨上海、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积极推动区域间政策的衔接和市场规范的统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和建设的衔接和协调。继续深化科技、人才、信息等领域的合作,促进要素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农业、旅游、现代物流、油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借助上海这一平台“走出去”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充分利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人力与自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边境省区边贸便利等有利条件,加强能源、粮食等重要领域的战略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开发资源、拓展市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认真做好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
五、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
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拓展增收渠道,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面向市场发展效益农业,开展多种经营;加快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增收能力;做好进城务工农民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从今年起对粮油种植农户免征农业税,对生产订单粮食的农户进行价外补贴,对种粮大户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做好清理涉农收费项目等工作,促进农民收入有效增加。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优化各项扶农资金的使用结构,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目标责任考核,把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培训、失业率等作为政府工作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发城市环卫、园林绿化、社区管理等适合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的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好财政再就业扶持资金,切实落实有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税费减免政策,采取小额贷款担保等措施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和改善服务,规范发展职业介绍等中介服务组织,抓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管理工作,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就业再就业培训,做好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帮扶。
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扩面及基金征缴工作。着力推进经济发达县市企业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特别是困难县市基金的支付能力。整体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强化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质量监督,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失业保险管理,用好有限的失业保险基金。继续推行职工工伤和生育保险。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失业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切实把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积极推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全面覆盖、分类处置、合理保障,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抓好县级统一筹资、统一管理的农村大病统筹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努力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建立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敬老院、福利院等设施,逐步实现自愿基础上的集中供养。继续实施并进一步完善贫困家庭学生就学资助制度。认真做好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
努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和安置办法,全面推行征地区片综合价,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利益。推行城乡规划公示与听证制度,严格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合理确定城镇房屋拆迁规模和时序,认真做好安置补偿工作,确保安置用房的建设质量和及时交付,切实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引导企业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督促企业依法用工、规范和遵守劳动合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搞好职工劳动安全保护和职业卫生。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从政府投资的工程做起,做到新账不欠、老账限期付清。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强住房供给保障,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廉租房制度实施力度,努力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努力消除各类事故隐患,遏制事故多发的势头,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努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通过开展分层面、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弘扬浙江精神,努力创新创业。加强宣传舆论工作,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努力繁荣创作,多出精品。深入开展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建设,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全力办好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并以此为契机,促进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城乡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和决定,自觉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与建议,重视和支持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建立健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的制度。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努力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依法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推广民主恳谈制度和做法,继续推行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推进城乡社区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认真做好侨务、台务工作。
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深入贯彻依法治省方针,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行政执法及执法监督等工作。加强立法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加快起草、制定和修订一批急需的法规草案和政府规章,努力提高政府立法质量。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加快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全面实行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进一步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广泛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文明执法水平。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律服务。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完善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健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工作体系,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积极推广新时期“枫桥经验”,提高社会综合管理水平。坚持“严打”方针,保持高压态势,建立和完善“严打”长效工作机制,坚决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继续加强对邪教组织违法犯罪活动的防范与惩治。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城乡社区治安管理,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提高治安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治安防控能力。
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支持军队搞好国防工程建设,加强边防、海防、人防建设管理和军事设施保护,健全国防动员体系。认真做好军人退役和转业工作。多形式广泛开展双拥活动,积极帮助部队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完成好今年的各项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按照清醒有为、团结高效、勤政廉洁、一心为民的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全面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府。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大力开展行政许可法学习培训,抓好行政许可项目、规定、实施主体和收费依据等清理工作,加快配套制度建设,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作,以此为契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管理创新,建设法治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民间投资项目核准制、登记备案制和企业登记前置审批告知承诺制,逐步扩大网上审批。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对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强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管理,全面推行省级部门预算,深化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继续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
继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做法,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扩大公众参与,建立健全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努力形成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认真做好信访工作,严格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畅通信访渠道,标本兼治,及时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积极推行领导干部约访、下访制度,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大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和工作效率提高的各项工作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开展效能监察,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务处理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坚持从严治政,规范从政行为,坚决杜绝各种贪图虚名、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办事不公、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建立统一的招投标平台,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制度,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各位代表,今年全省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们一定竭尽心智,扎实工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中共浙江省委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发进取,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2004-2-17
第四篇: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全省法院在省委的领导、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最高法院的指导下,在省政府、省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严格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深化“八项司法”,为建设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和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全年新收各类案件108万件,结案107.6万件,首次突破100万件,同比分别上升10.6%和11.3%,一线办案法官年人均结案185件,是全国平均数的2.3倍;上诉率为6.3%,二审改判发回率为7.8%,生效裁判息诉率为99.2%,主要办案质量、效率、效果指标,继续位居全国法院前列。
一、坚持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宽严相济惩治犯罪。严格执行新刑事诉讼法,确保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新收一审刑事案件8.62万件,审结8.63万件,同比分别下降2%和1.2%,判处罪犯12.46万人,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的1.05万人,同比下降26.1%。审结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杀人、抢劫、绑架、强奸、放火、涉黑涉毒等犯罪案件1.02万件;加大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及假药犯罪的惩治力度,审结752件,判处罪犯1346人;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1179件,判处罪犯1358人,其中处级66人,厅级5人;审结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网络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344件;依法审慎适用死刑,完善死刑犯临刑前会见制度,我省死刑案件被最高法院核准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审结强制医疗申请案件70件,依法对62名精神病人决定强制医疗,使社会免受侵害,也使精神病人得到妥善治疗。对3.38万名尚属初犯、偶犯、从犯、未成年人犯等具有从轻情节的,依法从宽判处缓刑。为8019名没有钱请律师、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被告人,通知法律援助的律师出庭,获得刑事辩护的比例领先全国。对公诉案件8名被告人和自诉案件中4名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裁定准予检察机关撤回起诉152件。
做好刑事冤错案件的纠正预防工作。对发现“两张叔侄强奸案”和“萧山5青年抢劫杀人案”的冤错,省高院及时启动复查、再审程序,改判无罪并作出国家赔偿。深刻反思冤错案件的病灶病根,剖析发生冤错案件的7个特点、5条教训,提出了6项对策、11条建议。按照总书记对浙江法院反思冤错案件的重要批示,贯彻保障人权、疑罪从无原则,推动各级法院与公安、检察机关完善预防冤错案件的工作机制,联合出台关于死刑案件证据收集审查、证据补查程序等规定,共同坚守纠正预防冤错案件的法律底线。
调判结合妥处民商事纠纷。贯彻新民事诉讼法,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和实体权利。共受理一审民商事案件52.68万件,审结52.63万件,同比分别上升7.7%和9.1%。对婚姻家庭、道路交通损害赔偿、相邻关系等民间纠纷,注重以调解方式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区环境;对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等案件,从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理性医患关系的角度,注重利益平衡,尽可能减少对抗冲突;对涉及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案件,实行“绿色通道”、优先清偿赔付、司法救助等措施。审结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达72.6%,劳动报酬、赡养、扶养、抚育等涉民生案件的执行偿付率达89.3%。对于不宜调解、调解不成的案件,及时依法作出裁判,引导社会公众增强行为规范和法治意识。成立涉军案件审判工作领导小组,审结涉军案件352件,依法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监督行政执法化解争议。充分发挥司法审查职能,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受理一审行政案件3611件,审结3626件,同比分别上升1.1%和下降2.6%。行政机关败诉的占全部判决案件的19.7%,经法院协调促成和解撤诉的占34.7%,九成半行政争议得以实质性化解。完善指定管辖、提级管辖,开展行政案件跨区域相对集中管辖的试点。加强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专题破解行政机关负责人不出庭问题,出庭率达89.3%。落实高中级法院院长与政府分管领导参加的府院联席会议制度,共商破解执法难点热点问题。省高院连续六年向省政府发送行政审判白皮书,全省已有63家法院跟进,及时反映政府执法的成效和不足,李强省长批示各部门引起重视,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二、坚持司法为民,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破解执行难。新收执行案件34.8万件,执结34.6万件,同比分别上升22.1%和22.6%。注重运用信息化等科技手段,建立健全网上“点对点”查控被执行人银行存款、车辆、户籍、出入境、婚姻登记、房地产等执行新机制。与在浙58家商业银行建立了网上查询被执行人存款系统,与25家银行建立了网上冻结存款机制,共查询被执行人存款107万人次,14.2万件案件得以执结或部分执结。与公安、民政、国土、工商、机场等单位建立被执行人身份和财产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惩戒威慑力度,促使6.3万名被执行人自行给付。完善上下级执行联动机制,执结涉党政机关、村委会等特殊主体的执行积案115件。加大对抗拒执行、逃避执行的惩治力度,拘留、罚款3749人,对拒不执行构成犯罪的30人依法判刑。
健全诉讼便民利民。推动基层法院设立“站点式”巡回审判,健全立案信访窗口标准化建设,打造“一站式、低成本”综合性诉讼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行12368短信服务、在线诉讼服务、网上远程视频庭审与询问取证等便民方式。一审民事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达78.7%,3.2万件案件通过小额诉讼程序实现一审终审,有效提高司法救济的及时性和便利性。加大刑事被害人和执行案困难当事人等救助力度,缓减免诉讼费4852.2万元,为2493名被害人、困难当事人发放救助金4439.5万元。
保障申诉信访权利。在全国各高院中率先出台意见,全面规范刑事申诉复查、再审工作,畅通申诉渠道。审结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5092件,加大对民事再审审查案件的调解、协调力度,再审调撤率达16%。做好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协调化解了一批信访老案。推动法治化解决涉诉上访难题,既畅通合法合理诉求的渠道,保证确有错误的案件得到纠正,又依法严肃处置无理违法闹访缠访行为,维护生效裁判的权威。
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保障“三改一拆”、重点工程和整治环境污染等工作依法推进。省高院制定司法保障“三改一拆”工作18条意见并报省委转发,率先在全国全面推开“裁执分离”机制。依法稳妥处理涉重点工程的土地及房屋征收等行政案件,兼顾重点工程、城市化建设等公共利益需求与被征收人合法利益保护。共审结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搬迁、拆除违法建筑案件4876件,依法准予强制执行3461件,不准予636件,撤回226件,作其它处理553件,无一起对抗失控的恶性事件发生。依法支持环保部门处罚违法排污等行为,裁定准予强制执行2287件。落实污染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省高院明确环保联合会可以作为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依法制裁污染环境的侵权违法行为,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35人依法判刑。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坚持涉诉困难企业差异化司法处置,运用集中管辖、活扣押、债转股等司法手段,帮扶有市场前景的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恢复生产。审结涉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的借贷纠纷、投资合同纠纷3.7万件,兼并、改制、股份转让等案件2641件。出台企业破产案件简易审纪要、破产财产变价分配纪要等指导性文件,发布企业破产审判白皮书,依靠当地党政加大破产企业司法重整、重组或清算的协调化解力度,加速有效资产的重新配置,逐步建立市场化导向的破产企业有序退出的常态机制。全年共受理破产案件346件,审结269件,同比分别上升145%和26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连续5年邀请外国驻华机构、境外媒体列席我省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会议,首次发布《浙江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审结专利、商标、著作权和不正当竞争等案件1.16万件,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妥善审理各类涉外商事和海事海商案件6613件,最高法院批准我省具有涉外商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增加到36家,数量居全国第一,为外向型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优化金融法治环境。省高院及时出台审理民间借贷纠纷10条意见,推动民间融资的规范化、阳光化,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依法保障温州金改和丽水农村金改的先行先试。集中开展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核销专项活动,审结金融纠纷案件4.5万件,同比上升15.8%,结案标的额845.1亿元;执结银行为申请人的金融债权案件2.02万件,标的额362.4亿元;妥善审结民间借贷案件11.5万件,同比上升3.7%,结案标的额613.6亿元,有效防范了区域性金融风险。
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进一步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结合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大力推行委托调解和立案协调等工作,在诉前成功化解了民商事纠纷5.4万件,把矛盾纠纷最大限度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进一步规范减刑假释和监外执行工作,依法办理减刑假释4.7万人。改进外地籍被告人缓刑平等适用和社区矫正工作,落实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针对办案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向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发出司法建议868份,七成得到采纳落实,有效延伸了司法活动对优化公共决策和社会治理的影响力。
四、坚持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
抓好阳光司法指数测评应用。推行省高院联手浙江大学研发的国内首创“阳光司法指数评估体系”,选取最能直接反映司法公开实际水平的36个评估指数,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对我省103家法院进行客观监测和量化评估。根据该院测评反映的问题,倒逼全省法院有针对性地抓好立案庭审、裁判文书、执行、审务公开中薄弱环节的改进,努力形成开放、透明、便民、现代化的阳光司法新机制,最高法院周强院长批示予以推广。中国社会科学院、最高法院在京联合召开了“浙江法院阳光司法指数新闻发布会”,受到国内外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推进网络司法拍卖改革。实行“公开网拍优先”,全省105家法院中已有101家借助淘宝网进行了司法网拍,拍品种类已经涵盖了汽车、房产、机器设备、公司股权、海域使用权、商位使用权等几乎所有涉诉资产,真正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和零佣金”,有效杜绝了传统拍卖中串标围标低价拍卖牟利的暗箱操作潜规则。目前已成交1946件,平均每件网拍的围观人数达1.2万人,总成交额为42.9亿元,成交率96.5%,平均溢价率45.6%,比传统拍卖分别提高19个百分点和26.6个百分点,为当事人节省佣金9127万元,受到当事人、网民和中小微企业界的一致好评,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刊发简报予以推广。
加强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全省法院均已建立门户网站,并开通了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依托全省法院审判质效电子评估体系,强化案件流程管理,实现对所有案件流程节点的网上全程监控。开通案件信息查询系统,方便当事人在网上查询本案的审理、执行进度。发挥数字化法庭的优势,选择典型案件在互联网和当地广场视频上开展庭审直播、点播,拉近法院与公众距离。全省法院已上网公布生效裁判文书共计91万余篇,数量领先全国。全面启动案卷档案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工作,逐步实现全省已结案件的网上调档、网上查阅,为当事人、律师安全快捷查阅卷宗提供便利。
提升新媒体时代的沟通应对能力。在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同时,运用好网络、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全省法院均已开通官方微博。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1769次,社会公众5万余人参加,召开新闻发布会214次,扩大全媒体环境下法治先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坦诚回应舆论关切,浙江纠正冤案的舆情应对满意度在中国青年报发布的首期舆情指数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取得了较好效果。
五、坚持自身建设,提升司法能力
改进司法作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28条办法”,出台浙江法院“10项措施”。通过开展回访案件当事人、全省律师评法院、干警座谈会、院长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对梳理后可立即整改的59个问题,做到立说立行,即知即改。加强审务督察和明查暗访,对1312场庭审程序作风进行了视频抽检督察,把发现的问题瑕疵及时制作成短片,集中播放通报。对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萧山法院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最高法院和省委联合召开了追记陶蛟龙同志一等功追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命名表彰大会,向全国法院和全省推广我省的这个优秀领导干部典型,年前入选央视“2013致敬英雄”。
深化司法廉洁。开发廉政风险预警系统,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纠正,防止小错酿成大错。深入开展司法廉洁教育,做好每年法官授职典礼和春节后首个工作日的廉洁司法教育活动。组织拍摄《柔性处理艺术拒绝――法官拒礼、拒请、拒托廉洁司法教育》情景剧,编印违纪违法干警忏悔录,深化警示教育。共查处违法违纪干警12件12人,旗帜鲜明地坚持反腐的零容忍。
落实科技强院。构建了网络互联通、业务广覆盖、数据大集中、资源共享用的浙江法院办案信息化体系,有效服务基层审判,缓解法官办案压力,受到最高法院的多次肯定和推广。1758个审判用法庭全部实现数字化,开庭案件全程录音录像。在90个看守所建立了92个远程视频提讯室,使一大批简易刑事案件可通过该系统完成提讯或开庭。省高院数据中心已汇集到全省法院758万个案件的涉案信息,为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分类检索和比对研判奠定了基础。省高院和多数中院已建成集庭审督察、执行指挥、司法公开、安保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集控中心。
加强基层基础。牢固树立固本强基观念,着力解决基层实际困难和问题。中央和省级拨给法院的办案、装备补助等专项资金100%分配到基层法院,去年中央计划增编数的80%分配给基层法院,为201个人民法庭完成了统一标识工程。出台青年法官培养工作意见,完善青年法官导师制,对5016名基层法官进行了办案实务技能培训和指导,编写出版《审判实务技能》丛书11册,填补我国法官培训教材空白。组织开展司法警务安全保障的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涉诉群众、法官和法院安全及正常秩序。
六、坚持接受监督,促进法院工作
认真贯彻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在规定期限内办结省“两会”代表建议、政协提案34件。向省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贯彻落实新刑事诉讼法工作情况,并根据审议意见和决定抓好整改落实。继续做好三级法院院长分工定向联络人大代表工作,向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定期通报情况,听取意见,改进工作。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约监督员视察法院、旁听庭审、参与执行、接待信访。开展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人民陪审员参与合议庭审理一审案件11.8万件,陪审率达93.4%,领先全国法院。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认真研究检察建议,依法审理抗诉案件,健全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机制。审结的621件抗诉案件中,维持242件,改判和发回重审249件,调解撤诉89件,其它方式结案41件。
各位代表,全省法院工作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衷心感谢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对法院工作的监督、理解和支持!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法院工作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有的干警业务素质和司法能力不强,司法作风不正,导致个别案件质效不高、裁判不公,一些群众反映的执行难等老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极少数干警违纪违法,严重损害司法公信力。二是一些制约人民法院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职业保障问题有待逐步改善。信访不信法、暴力抗法、威胁恐吓法官、网上恶意炒作个案等突出问题时有发生,干扰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案件持续增长,案多人少矛盾使审判工作保持正常循环的压力更加突出,一些法院人才流失等问题凸显,一些法官身心健康堪忧,上级法院对下监督指导亟待加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争取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努力加以解决。
2014年,全省法院总体工作思路是: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部署,围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主线,深化“八项司法”,推进人民法院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为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前,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维护社会稳定,而且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仅要求实体公正,而且要求程序公正;不仅要求享有知情权、表达权,而且要求享有参与权、监督权。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敢于担当的责任感、紧迫感,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加快司法改革步伐,着力在推进司法管理体制、深化司法公开、完善人权保障、健全审判权内部运行机制、建立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加强法官职业保障等改革方面取得新进展。坚守法治,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审判,努力让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严格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进一步实施好新刑事诉讼法。坚守防止冤错底线,建立废止劳教后轻微犯罪案件的简易速裁机制,依法惩治各类犯罪。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完善诉调衔接工作机制,重视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中的涉案应对,妥善化解利益格局调整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更加重视审判领域的民生保障问题,落实便民诉讼措施,加大对污染环境、危害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制裁力度,妥善审理好医患纠纷、欠薪、征地拆迁和社会保障等涉民生的各类重点案件。深化司法公开,全面推进网络司法拍卖改革,综合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多种执行措施,争取各方协助,合力破解执行难,维护好人民群众切身的合法权益,提升司法公信。做到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
建设过硬队伍。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着力提升司法能力,改进司法作风,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腐败现象,清除害群之马。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关心关爱法院干警,千方百计解决干警的后顾之忧,优化基层司法环境。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们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第五篇: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法院办案压力最大的一年,是我们依法保障发展、民生、稳定的司法能力经受重大考验的一年。在省委、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监督、指导下,在省政府、省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省法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深化“三项承诺”,践行“八项司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年新收各类案件785435件,办结779059件,同比分别上升9.71%、11.92%,共解决诉讼标的金额1548.46亿元,上诉率7.75%,二审改判发回率8.83%,生效裁判息诉率99.14%;省法院新收各类案件6736件,办结6873件,同比分别上升15.11%、22.21%。全省法院在收案持续高位攀升的情况下,审判、执行仍保持了良好运行态势。
一、紧紧围绕“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重心,发挥职能,抓好能动司法、和谐司法、民本司法和协同司法
(一)抓好能动司法,依法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提出涉诉企业解困的司法对策。年初,省法院制定《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7条,指导全省法院进一步做好经济形势变化中的司法应对。共审结涉金融类、涉企业债务类案件119057件,同比上升28.17%,调解撤诉率达40.25%。全省法院共对25家涉资金链断裂的行业龙头企业重大债务案件实行集中管辖,涉及案件2502件,目前已有11家企业经资产重组、重整而起死回生,其余也取得重大进展,迄今尚无一家关门倒闭。浙江法院在实践中形成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为涉诉企业解困的多种审理模式,受到最高法院的充分肯定。
支持重点工程建设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创新。妥善审理好涉及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各类纠纷案件,切实依法保障国家投资拉动内需政策的顺利实施。省法院经认真调研还制定了《关于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16条,指导各级法院依法支持我省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改革创新举措,不轻易认定涉案流转合同、协议无效,同时依法制裁借改革为名损害农民权益的行为。《意见》得到省委、省政府和最高法院的高度评价。
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为支持我省创新型经济的发展,经积极向最高法院争取,我省又新增8个审理专利纠纷或部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管辖法院,总数已达27个,居全国法院首位。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2646件,刑事案件120件,同比分别上升55.74%、26.32%。省法院成功调解正泰集团与施耐德公司专利侵权纠纷案,补偿金额达1.5亿元,是迄今国外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侵权的最大赔偿案。4月,省法院首例邀请外国驻华机构和境内外媒体列席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会议,进一步树立了我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良好的国际形象。
服务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港航强省”建设。审结涉外商事案件851件、海事海商案件1121件,同比分别上升33%、13.35%,生效裁判息诉率达99.85%。为完善管辖法院布局,在省法院努力下,西湖法院等4个基层法院取得一审涉外、涉港澳台民商事案件管辖权。
(二)抓好和谐司法,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刑事审判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审结一审刑事案件57599件,判处罪犯89691人,同比分别下降3.2%、4%,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的13419人。审结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故意杀人、抢劫、毒品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案件20257件;审结生产、销售伪劣商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2053件;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1026件,判处罪犯1108人。为惩处日益严重的交通肇事犯罪,省法院制定《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若干意见》,加大制裁力度,防止缓刑过滥,有力震慑预防犯罪;针对我省“两抢”案件多发的态势,会同相关部门下发《关
于办理抢劫、抢夺犯罪案件适用法律的指导意见》,依法严厉惩治。加强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障和教育改造工作,充分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辩护职责,对公诉案件中2名被告人、自诉案件中4名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裁定准予公诉机关撤回起诉95件;对18679名罪行较轻的被告人依法判处缓刑、管制和单处附加刑;对认罪服法、改造表现良好的44343名罪犯依法予以减刑、假释。认真开展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积极参与平安创建、职务犯罪预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区矫正工作,探索建立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制度,以及老年人犯罪适度从宽的法律机制。
民事审判认真落实“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统筹诉前调解、立案调解、诉讼调解等多种方式,抓好全程、全员调解,努力从根本上平息纠纷。特别是对宏观经济影响下发生的劳资、债务、合同等纠纷,更加注重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尽量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矛盾,实现互利共赢,案结事了。对不能调解、不宜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及时依法作出判决。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398862件,同比上升11.95%,调解撤诉率达54.78%。
行政审判注重发挥协调工作机制作用。审结一审行政案件4109件,同比上升1.31%,其中,撤销、变更行政行为或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无效的9.54%;经法院协调后和解、撤诉的31.93%。省法院继续以行政审判“白皮书”的形式,向省委、省政府专题报告2008司法审查基本情况。
大力加强执行工作。为提高执行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省法院成立了执行指挥中心。共执结案件211274件,执结标的金额295.73亿元。扎实开展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累计执结有财产积案9726件,占总数的99.5%,经全国清积活动检查验收组验收合格。9月28日,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并审议了全省法院执行工作情况,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作出了《关于加强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决定》。省法院及时印发全省法院学习,并制定了15项贯彻措施。努力做好申诉和涉诉信访的化解工作。省法院增设立案二庭,健全诉访分离机制。全省法院共受理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4265件,改判发回527件,对驳回案件加强息诉释明工作,努力做到每案必谈。在全省法院立案窗口配备兼职心理咨询师,对信访人加大心理疏导。共处理来信11896件,接待来访17492人次。为进一步规范涉诉信访秩序,积极推进党委领导下的信访老案终结办法,组织全省法院开展了两批涉诉无理访案件的甄别工作,已认定16件为无理访,18件正报请省涉法涉诉问题工作小组认定。
(三)抓好民本司法,切实保护涉案民生
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建立院、庭领导与网民对话机制,省法院院长两次作客浙江在线《问政零距离》,省法院9位庭长也分别到浙江在线,系统地与网民互动,开创了全国法院先河。省法院还先后与团省委、省总工会、省妇联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
完善便民诉讼机制。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远程立案、巡回审判、预约办案、繁简分流和案件速裁等工作举措;开通“浙江法院网”个案进展便民查询系统;依法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减轻群众诉累,平均适用率达74.15%;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力度,依法缓、减、免收诉讼费2983.38万元,对5065名当事人发放救助金4908.38万元,努力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方便群众、一切服务群众。
高度重视涉及民生的案件。省法院研究制定了审理劳动争议、不动产登记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统一司法尺度,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效平衡不动产双方的合法利益。审结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劳动报酬、赡养、抚养、抚育等案件13409件,执行偿付率达71.71%;审结民间借贷、损害赔偿以及教育、医疗、住房、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等方面的案件167967件。8月4日,省法院召开首次涉军维权审判工作会议,制定专门意见注重维护国防利益,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全省法院共审结涉军维权案件200余件。
(四)抓好协同司法,合力破解司法难题
推进诉讼与非诉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全省法院积极拓展诉讼程序与人民调解、行政
调解、行业调解、人民团体调解、仲裁等非诉纠纷解决方式的衔接,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当地。8月20日,省法院与省司法厅联合召开“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完善诉调衔接机制”电视电话会议,并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调衔接机制建设的若干规定(试行)》,提出26条具体措施。省法院还专程走访省律师协会,主动听取律协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如何积极推动律师参与调解等问题达成共识。全省基层法院均已设立“人民调解窗口”,委托人民调解案件8578件,调解成功6689件,成功率达77.97%。
推进执行联动机制建设。省法院制定《关于协助执行奖励的若干规定(试行)》,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破解执行难。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建立了基层协助执行网络。落实与省纪委的联合通知,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或非法干预法院执行的党员和公务员等533人进行通报,其中87%的案件得以执结。强化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与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联合建立被执行人开户信息集中批量查询机制;向省信用中心提供历年来的企业、个人不履行义务的失信记录信息121714条。在各类媒体上曝光被执行人10768人次。
推进长三角司法协作和专家合作机制建设。5月27日,省法院承办了长三角地区人民法院第二次联席会议和第一届三地司法协作与发展论坛,共同签署了13项司法协作工作规则,并围绕“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事审判”召开研讨会进行专题交流。省法院还两次召开法学专家征询会。全省有35家法院开展院校合作,采取共建科研合作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的优势互补和共赢。
二、紧紧围绕公正高效廉洁审判的工作要务,健全机制,抓好规范司法、阳光司法、廉洁司法和基层司法
(一)抓好规范司法,确保公正高效
继续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年初,省法院制定《关于构建司法规范化工作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继续抓好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并建立教育、管理、监督、考评等四项机制。为统一裁判尺度,规范司法,省法院全年下发41个办案业务指导性文件。
全面提升审判质效管理。依托信息化办案方式录入各类办案信息,在全国各省区率先自动生成26项办案数据,评估全省三级法院审判执行质量效率的运行态势,每季度公布通报。借助这一平台,让各单位看清本院办案工作的强项和弱项,看清自身各项工作在全省法院上下左右之间所处的位置和差距,使我省法院的办案管理迈上新台阶。
着力改进审判作风。根据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法官职业特点,制定“处事要严谨,讲话要亲和,办案要公正,为人要清廉”的浙江“法官职业四要”。为加强院风院纪,全省法院自3月1日起,实行上班统一规范着装。省法院出台《工作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8月至10月,还在全省法院组织开展了司法作风大检查活动。
(二)抓好阳光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强化审判权执行权的阳光运作。加强院长、庭长监督指导办案的管理职责,强化监督管理。省法院所有副院长都担任审判长主持开庭审理案件。各中级法院参照省法院做法,凡改判发回经下级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都邀请下级法院院长列席本院审判委员会阐明原判意见。
落实公开审判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行立案公开、庭审公开、证据采信公开、事实认定公开、判决理由和结果公开、办案纪律公开等制度,使审判的全过程能够公开的一律公开;拓展网上公开的内容和方式,所有排期开庭网上预告,并试行网上视频直播庭审,有条件的法院实行网上预约立案;在门户网站“浙江法院网”上公布全省2008年以来的生效裁判文书9.2万余篇;积极推进司法民主建设,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60464件,陪审率高于全国法院平均数20多个百分点。
(三)抓好廉洁司法,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对干警的教育、管理和监督。部署开展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会同省司法厅制定了
规范法官与律师关系维护司法公正的35条规定。同时,全省法院在审判执行部门设立廉政监察员,加强对审判执行人员纪律作风和廉洁自律的监督。
严格执行“五个严禁”。最高法院“五个严禁”下发后,全省法院及时将“五个严禁”上墙、上网、上媒体,并随同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发送案件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公开24小时举报电话,随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重视法院廉政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富有法院特点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如开设廉政网页、开通廉政短信平台、举办廉政书画展览、张贴廉政名言警句等,使廉洁司法成为全体法官的共同信念和自觉实践。创新廉政文化形式,1月15日,省法院隆重举行了首次法官授职典礼,为2008省法院51名新任高级法官、审判员、助理审判员逐一授职,典礼还邀请受职法官的家属参加,极大地激发了法官廉洁司法的职业尊荣感,今后将成为全省法院一项的重大司法礼仪活动。
发挥院长和班子成员的率先垂范作用。省法院要求各级法院班子狠抓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导向,严格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规定,带头遵守我省法院抵制人情案、关系案的“约法十章”。制定《司法巡查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加强对各中级法院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现已巡查了衢州中院和宁波海事法院。
(四)抓好基层司法,服务审判一线
加强调研指导,帮助基层破解司法难题。为加强对基层法官办案技能的实务指导,省法院已编发技能手册26册、审务活页汇编10卷,发布指导性案例52个。整合全省三级法院调研人才资源,建立全省法院各审判业务条线的调研人才库,组织实施了15项全省重点调研课题及成果转化工作。
加强科技强院,提高基层司法的科技含量。全省法院1370个审判用法庭中,建成数字法庭1017个,在建331个,对庭审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实现庭审检查、观摩,远程提讯被告人、证人远程作证,远程庭审和网上庭审直播等。为提高刑事审判效率,保障安全,在全省看守所建立远程审判、远程提讯视频室。
加强法官培训,提高基层司法能力。大力推进法官教法官、岗位练兵等活动,发挥优秀法官的“传帮带”作用。省法院创新培训方式,确定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为网络培训日,同时会同各中院举办各类培训班147期,培训法官9182人次。
加强“两庭”建设,改善基层办案条件。全省103个法院中,82个法院已建成符合标准的审判用法庭。全省212个人民法庭中已有205个达到“省级五好法庭”软、硬件标准,46个被授予“省级模范五好法庭”称号。
三、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不断加强和改进法院工作
一是主动邀请视察和通报工作情况。全省法院先后邀请各级代表、委员视察、指导法院工作1410人次。省法院制定《关于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法院庭审工作规程》,进一步推动形成了“集中旁听”、“预约旁听”和“随时旁听”的多渠道庭审监督形式。
二是认真办理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省法院推出季度通报、代表建议办理面商2项制度,确保交办件得到及时、依法处理。
三是依法接受检察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落实检察长列席同级审判委员会的规定,认真研究检察建议,及时纠正案件审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结检察机关抗诉案件813件。重视新闻媒体、社会舆论对法院工作的监督。
四、2010年工作打算
2010年,全省法院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善于把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司法需求,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重点,继续抓好“八项司法”,落实“三项承诺”,深化审判机制改革,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努力提升司法公信力,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紧贴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依法妥善审理在调结构促发展中发生的各类案件。重视平等保护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权益,依法支持中小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开拓市场、参与国企改革以及自身重组改制,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保障我省创业促发展、创新促升级战略的实施。密切关注各地农村改革的新发展,适时修订完善依法保障我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指导意见。加强涉外商事、海事海商审判工作,促进我省对外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加大扫黑除恶力度,积极参与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和治安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善于运用司法手段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认真审理涉及民生的案件。完善涉军维权审判工作长效机制,加强与军地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大力营造维护国防利益,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司法氛围。
二、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素质。加强法院党建工作。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下功夫抓好法官培训工作,着力提高一线法官的把握运用法律政策能力和化解社会矛盾、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坚持从严治院方针,加强对审判权执行权的监督制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人员,培育和宣传正面典型,树立人民的法院、人民的法官良好形象。
三、深化审判机制改革,确保公正高效廉洁司法。深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探索量刑规范化新机制。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大力推动诉调衔接机制的完善和发展。积极构建化解行政争议互动联动机制。全面贯彻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全省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决定》,着力抓好执行征信、执行查控、执行惩戒、执行监督和执行保障等五大工作系统建设。完善审判质量效率评估体系和办案管理机制,完善司法公开、司法民主机制,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抓好基层建设,打牢法院工作基础。加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依法监督指导,充分发挥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作用。推进信息技术在基层审判、执行、信访等工作中的应用,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全面、动态和实时掌控。加快推进“两庭”建设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