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课题的反复朗读

时间:2019-05-14 06:0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课题的反复朗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课题的反复朗读》。

第一篇: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课题的反复朗读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课题的反复朗读

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 张久明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文本的朗读,往往不是一次就足够的,为了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掌握语言,往往需要反复朗读,课题也不例外。

一、教学开始反复朗读初感受

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许多老师都会安排学生读一读课题,但课题朗读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可能有老师会想,阅读教学,总该把课题读一读吧。先不论这种想法对不对,退一步说,先假设这种想法是对的,课题是要读的,是不是就简单地读一读课题呢?有没有更巧妙的教学方法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张志芳老师《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不错!小朋友对小燕子都有一份特殊的爱。老师告诉小朋友,今天小燕子已经飞到我们课堂里来了。让我们轻轻地喊它一声——(大屏幕:一幅山水画,中间显示:“燕子”)

生:(齐声)燕子。

师:再亲切地叫它一声—— 生:(齐声)燕子。

师:亲切一点儿叫它一声—— 生:(齐声)燕子。

单纯读课题,学生读的是汉字;亲切地叫一声,学生表达的是情感。“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言是什么?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尽管语言是符号系统,但它是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是蕴含着情感的。当学生读课题时,就不能是声音符号的简单重现,更应该是内容的展示,情感的表达。这里,学生亲切地叫“燕子”,不是简单地读一读课题,而是初步表达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中间反复朗读抒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那么多课文,每篇课文都有课题,这些课题的形成尽管不同,但都与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如果课文是从几个方面围绕课题来写的,教学时,每一个方面学习之后,可以安排一次课题朗读,让学生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情。一位老师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课题。

(引导学生理解了“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师:谈迁“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考察”,就因为—— 生:他想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师:这就是他的信念,这是—— 生:(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引导学生理解了“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师:谈迁“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就因为—— 生:他想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师:这就是他的信念,这是—— 生:(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引导学生理解了“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师:谈迁“面对孤灯”“奋笔疾书”,就因为—— 生:他想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师:这就是他的信念,这是—— 生:(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一次次朗读,对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次次加深印象,谈迁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高大。

三、教学结束反复朗读促升华

一篇课文学习之后,学生的情感积郁胸中,不吐不快。这时学生反复朗读课题,情感可以得到升华。王崧舟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课题朗读,就安排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部分,下面是教学片段:

师:听得出,她是真的动了感情。那个声音,那个话语,以及她在朗读时的语气,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她深深的忧虑。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我相信,你们的千言万语都会汇成这样一句话。(手指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师:痛定思痛,幡然醒悟,最后都喊出了这样一句话。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师:让我们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永远牢记这样一句话。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地球所受到的严重破坏,想象到了人类受到的大自然的惩罚,产生了要保护地球母亲的强烈感情。他们为地球忧虑,为人类忧虑,他们要呼吁,要呐喊。这时的课题朗读,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的释放。

读课题并不是一节课非做不可的事,在教学中似乎也微不足道。然而,教学无小事,读课题应该是教学的组成部分,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合理的反复朗读一定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第二篇: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在当前的一些公开课,比赛课上笔者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花架子太多,讲风、问风太盛,虽然课堂上不乏精美的课件,动情的语言,巧妙的课后延伸……可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却是越来越少。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忙着应付回答问题,问题回答完了,也就下课了。这样的课堂,许多孩子连课文的内容都读不顺畅,读不出感情,谈何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就失去了语文的本色。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我们的语文课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抓好语文教学中的“读”是最根本的策略。“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因此,书声琅琅应当成为本色语文课堂的最强音。

例如,在确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方法时,我就经过一番挣扎,是遍寻资料制作好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再现桂林山水的美还是解放自己,解放学生,简简单单教语文?最后,我采用了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书声中感悟桂林山水秀美的教学方法。因为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桂林山水》一课的文字虽美,但因为没有真实的体验,孩子们还是会觉得是比较枯燥的,只有指导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孩子们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语境,感悟其内容。于是,从课始到课终,孩子们始终处在读读,品品的情绪中,情感被点燃,语言被内化,桂林山水的美也就深深地烙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没有合作学习,没有表演,没有唱唱画画……有的只是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领孩子们与课文的优美语言文字进行亲密接触,让孩子在读中感悟文章的真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对文本的理解,老师根本不用挖空心思地追求情境再现,不用太多的言语,作无谓的解释,让孩子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在读中品词品句,说出自己朗读的体会,老师只要加以点拨,孩子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生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语文的素养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何深化这个要求?以读贯穿于我们的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无疑是最好的做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书声琅琅,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一线的语文教师都要把读书的训练摆在第一位。荀子说过:“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孩子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要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二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要重视品味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分角色地读或表演式地读,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面对层出不穷的先进理念。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当有所坚守,切不可因此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得以“读”为根本,因为它是语文基本技能“听说写”的轴心,是语文的本色。其实,一篇课文不是靠老师讲出“意思”的。而是让学生读出“味道”来的。“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研能力。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本色的语文教学。但愿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还会是书声琅琅!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

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许多隐蔽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想象、一切心理上的奥妙,都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仲养中弄明白了。”由于朗读可以吸引学生不自觉的进入文本,使得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翱翔。只要教师适当加以指导,学生就可以较为迅速的理解课文。《桂林山水》就是一篇从朗读中,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好文章,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流畅,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教学片段1: 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点评]:

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 1 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片段二:朗读体会法: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生:(汇报)写了山有的各种各样形态。

师:(课件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这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点评]: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

片段三:举一反三法: 略读第四段

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想想,山水相映有何之美?(学生默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

生: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

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生:(回答略)

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师: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生读)

[点评]:

本段的教学,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信景物描写方法,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简要评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本堂课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教学几个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眼见为实,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评析]:

这位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先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评读、诵读、挑战读)

师:(引读、配乐读。)交流一下对以上这一段话感受最深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一段写得很好,如写山“各不相连、形态各异……”说明山很多,形态多种多样。

生:“像骆驼,像巨象……奇峰罗列”说明山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

师:这也是说山很多,形态各异。你们还能想象出山像什么呢? 生:像宝塔;像大佛;像巨轮……

师:(出示课件:flash诗配画一首)大家读这首诗,想想从这首诗中可以知道什么?

诗一首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山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如飞龙。有山如军舰,有山如水芙蓉 ……

生:(汇报)写了山有的各种各样形态。

师:(出示桂林山水图片)同学们边看图边想像桂林山水这美,并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

[评析]: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前后两段写法,先总结出学法,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我想象,自我感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养成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创设情境、图片展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使学生极欲表现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本片段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片段三:

略读第四段

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播放多媒体(视频flash桂林山水音画)让学生说说与文中所述之美有何异同?再想想,山水相映有何之美?

(学生默读课文)

师: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令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色,由衷发出感慨,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你还知道什么?

生:山水相映真是太美啦!师: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生:(回答略)

师: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师:这堂课,我们一起荡舟漓江,欣赏了桂林的山水。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回味桂林的美景。(生读)

[评析]:

本段的教学,潘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抓信景物描写方法,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桂林山水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领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综述: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佳作,本堂课老师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来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潘老师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从这节课可以欣慰地看到,潘老师个人素质很高,文学修养高,讲解富有文采、激情。本课教学意图清楚,引导学生品味,能激发学生对桂林山之美的喜爱的情感;其教学手段、方法选择恰当;教学思路清晰,不愧是一节成功的达标课。

这节课的教学也提示我们,“老课文”应如何“新教”?如何真的让学生学有所悟,情感有所熏陶?

刘小坤老师以专家的眼光高屋建瓴,精辟独到的分析见解启发我们:老课新教,如何处理呢?一是对教材的发掘,把握整体,执教者应体悟文本,应有激情。同时注意学段不同的教学要求,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不可只顾埋头走路,也不能只仰头望天空,既要仰头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二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一般不要从形式入手,而应该从内容中渗透。教师的语言表达形式不可直露。如写作方法渗透应在文本中体现,不可直接教之;三是,应让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悟其写作方法,如,潘老师补充把硬币丢进漓江,可以看见硬币上的文字,这就能更好帮助学生体会漓江水之清的特点。同时,在学生有所体会后可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这样就能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四是把握教材要到位,不要面面俱到。阅读理解如何落实到位,教学内容、方法要讲究细节。如抓住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等关键词,抓住几个重点词句表达出了桂林山水很美意境,应侧重品味,应提议把这些词句背诵下来。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结合起来,重点词句的理解、品味应做实、做到位。

第五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情画意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情画意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追溯我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由上古到近代,在诗歌的艺术宝库中,贮藏了无数辉煌瑰丽的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歌珍品。它的题材广泛多样,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语言优美华丽,意境隽永深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当中,每个学期都大概有4首以上的古诗词教学,还有70首课外必背的古诗,小学阶段的学习古诗词的阅读量达150首,足见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法无非是指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情画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在教学上,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理解、感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开课之时,教师首先为营造一种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为更好地学习研讨储蓄知识与情感。上课伊始,老师说:“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棵奇葩,学会古诗对我们有很大的用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同学们也学过不少古诗吧,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呢?”学生的学习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从那声情并茂的背诵中,学生一下子沉浸到浓郁的古诗的氛围中去。一个个如诗人一样,文味十足。这时,老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学生便一头扎了进去。课堂的基调、诗的情意、文的意境就这样被牢牢抓住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诗的韵味悄悄弥漫在整个课堂,悄悄地弥漫在学生的心间。

二、好诗不厌百回读

1、范读,把握诗的旋律。

在整堂课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多次播放西湖风光图片和教师字正腔圆、抑扬

顿挫、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学生的情感、精神生命在每一次朗读中不断被唤醒。“水光潋滟晴方好”,看!他们仿佛看到了大好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湖边游人如织的情景;“山色空蒙雨亦奇”,瞧!他们仿佛又看到了在云雾的笼罩下,湖面上一片朦胧,远处的山峰、宝塔若隐若现的美丽景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聆听!他们仿佛看到在婉转古韵中,苏轼正在西湖捻须吟诗呢„„诗意的语文,在朗读中不断引领学生获取诗意中的感受、体验,慢慢地积淀、沉醉,从而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

2、巧读,让古诗魅力四射。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在朗读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在停顿、重音、语气上的指导,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感情和诗的韵律。首先,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结合看图,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悟诗的含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朗读时,重点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其次,把握感情是朗诵的前提。《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一天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写这首诗时,诗人苏轼正任杭州通判期间,可谓仕途通达,意气风发,朗读时要抓住一种积极向上的基调。第三,讲究技巧是朗诵成功的秘诀。诗的后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比西湖,不仅因为二者同在越池,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风姿。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求(1)、仪态大方,引人注目。(2)、停连得当,扣人心弦。(3),巧用重音,分清主次。赛读时,一字、一顿、一挥手、一顿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深深引入学生的心里。

3、乐读,让诗意轻舞飞扬。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朗读,就让学生的感情飞扬。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朗读,注意了读的层次性。第一,学生自由读。第二,学生欣赏画面后,谈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并且进行师生评价、生

生评价。第三,看着画面,配上音乐,进入情景中读。通过这种有层次的指导,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了孩子们全身心融入到诗意的语文课堂,他们忘我了,渐渐地,渐渐地,他们仿佛就是苏轼,正站在西湖岸边欣赏美景,激情在心中久久地、浓浓地荡漾开了,化成了一首最美的诗,一曲最动听的歌。这时的古诗吟诵水到渠成,学生读得一个比一个深情,一个比一个精彩,因为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4、美读,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送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畅谈自己仿佛所看到的、听到的,借助想象化语言文字为生动的画面,还原作品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更好的走进诗的意境、诗人的世界。“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苏轼原作有两首诗,课文选的是其二。在课外延伸积累时,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和《望湖楼醉书》,以及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同样是描写西湖的景色,但是却是不同的风格景物,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感受古人那种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纯真的心灵、博大的胸怀。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心灵,修身养性。

诗词诵读构成了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基本特点。通过反复的古诗词的诵读,能够达到三个目的:“

1、实现汉字的认读、书写、悟义,并不断积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

2、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培养语感,丰富其文学底蕴和语言素养;

3、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汉语的审美表现力,接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德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古典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下载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课题的反复朗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课题的反复朗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课题研究方案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课题研究方案 蓝田县工业园区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朗读成为我们语文......

    谈朗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谈朗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

    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宁县清华初中 吴小琴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远追先世,上有远古神话,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中有唐诗宋词,下有全元散曲......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小学语文论文: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 [摘要]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一项重要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提出了小学生要正确而流利,并有感......

    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技巧

    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朗读技巧朗读即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是小学语文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我以为不妨应用如下技巧,教会学生朗读: 一、停......

    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谈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文章分析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也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也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由......

    试谈初中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

    试谈初中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 摘 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