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的阅读总结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的阅读总
结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
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不仅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们的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令人担忧。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时代,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
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人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B.乡村文化是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能反映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作用重大。
C.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充满诗意与温情,它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D.乡村文化反映着人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村的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与城市工业文化、庙堂文化都不相同,城里人虽然生活在都市,但他们却都以乡村为归依。
B.乡村农业发展缓慢,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乡村生活安详稳定、恬淡自足,回归乡里、落叶归根往往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c.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农业人口占
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城市病日趋凸显,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危机。
D.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迅速降低,不但使传统乡村面临困境,也给被迫走进城市的乡民带来了困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一系列重构乡村文化的手段,是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
B.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应现代化,但不能简单机械地城市化。
C.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仍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D.乡村文化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大发展、大繁荣,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c(概念混淆,“乡村”混淆为“乡村文化”,原文为“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A(“但他们都以乡村为归依”以偏概全。原文说“许
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D(“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无中生有。)
第二篇:从《生民》看祭祀文化
从《生民》中我所接触的是中国的祭祀文化,或许,我所知道的祭祀文化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可以从中看出某些本质,看到文化中的缺陷。
中国的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黄帝时代便开始对天帝祭祀,可以说,中国的祭祀文化就是从此开启的。祭祀的对象起初是神灵,后来又发展成祭祖先、祭古代名人。从《生民》中看,其祭祀对象是上帝,即神灵,但亦可认为是祭祖先,因为后稷是上帝之子。
《生民》是《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被受关注。其中,出现了了祭祀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第二,“诞我祀如何?……以归肇祀。”
每个民族在追寻自己的祖先时都会将其神化,周民族也不例外,他们认为后稷是授命于天帝,于是便有姜嫄“履袖武敏歆”,此处有浪漫的艺术气息和浓厚的传说成分。为什么要祭祀呢?是因为姜嫄不能够生育,祈求天帝赐子,以解无子之命。“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只是说明了姜祭祀的原因,并没有着重描写如何进行祭祀,但也有一个“履袖武敏歆”的记载,踏着天帝的脚印便感应到怀孕了。神奇而又简单的仪式令姜求子得子,这在古代的祭祀文化中并不罕见,商汤也是天命玄鸟所生。
祭祀文化是人们对神灵、对祖先的一种理想化功能而衍生出来的顶礼膜拜的文化。而这种祭祀文化又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他们利用平民那种天命所归,天子授命于天的无知认识,令他们认为天子的统治是合符自然逻辑的,是天理所在的。就如陈胜,吴广揭竽而起时,将“陈胜王”的字条放入鱼的肚子里一样,都是为了迷惑大众。这种利用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统治手段,祭祀在这里就成了一种统治者的工具。在《生民》中“履袖武敏歆”大概也有这样的意图,这是周民族对祖先的赞美,也是统治的需要。
获得嘉种,再加上后稷先天的种植才能,于是有了大丰收,《生民》中的第二次祭祀便从此开始。《生民》中记载了后稷被三弃又三获救,无论是天帝对后稷的锻炼,还是对其的眷顾,都有神奇的灵异性,所有的这些就好像是被安排好的戏剧。为何会这样呢?都因为后稷有天帝的眷顾,因为后稷是天帝之子,他作为一名使者被派到了人间教化人们。诞我祀如何?随着下来,作者对祭祀的祭品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或舂或扮揄。或簸或蹂……这里可以看出后稷感恩于天帝的眷顾。
在祭祀文化中,人们举行祭祀的仪式也是出于感恩:祭神,出于感恩自然的恩赐: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蓼泉、沙河、板桥等地举行“城隍爷”出府游行的祭祀活动。其意是城隍出府视察人间善恶,活动由当地会首每年轮流主办,请道士吹打念经,用八抬大轿将庙内的木头城隍(偶像)抬出,前护后拥,鸣锣开道。蓼泉将偶像送城西行宫,沙河送城东门外临时搭设的彩棚;板桥则将木偶城隍送西湾庙、北湾庙祭祀三天,尔后抬回放置原处。据说板桥堡子里的木头城隍爷把鞋也穿烂了,衣服穿破了。实际全是老鼠所为。
祭祀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的,现在的习俗已经逐渐使人们的祭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人们逐渐认识并且喜欢采取文明的祭祀方式,例如献花,放灯,写怀念性的文章,系丝带,以及最近2年十分流行的网络祭祀来怀念自己的先人。
在祭祀网上,人们一样可以在虚拟坏境中进行传统的祭祀方式,例如扫墓,烧纸,献贡品,也可以在网络上采取点歌,献花,书写期许,系丝带,折纸鹤,以及祭奠性的文章等这些与时俱进的祭奠方式,而且更加容易和直接的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
总的来说,我在《生民》中看到的祭祀文化有两个本质:祭祀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与祭祀是一种变相的收买行为。从经典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看清一些本质,看出一些缺陷,这也是一种成长。正是有这种成长才能使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娇儿更加清晰地知道社会是怎么样的,更容易渗透进社会现实当中。现在看来,经典并非是枯燥乏味的,经典著作其实也有她们的价值,不过有时候需要从不同的视觉到看待而已。
第三篇:家园文化
“家园文化”建设
“家园文化”是企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它既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又是企业素质水平和文明建设成果的综合体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农行的业务品牌,创新农行的服务手段,以一流的业务品牌、一流的服务质量,创造一流的经营效益。创造业务品牌、提高服务质量的核心是人,是农行的全体员工。建设“家园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造就一支品德良好,素质过硬的,卓越的员工队伍。
首先,企业团队精神对于企业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关键之一就是要培育企业的团队精神。支行可组织员工积极投入形式多样的培训、竞赛活动,营造出全行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氛围。如组织一些野外拓展训练活可动,锻炼员工的胆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工会也可组织开展文艺晚会、运动会、歌唱比赛等一系列的文体活动,既能增强组织活力,提升员工凝聚力,又能陶冶员工情操,是其身心愉悦的生活和工作。
其次,农行是个大家庭,互相关心、关爱的良好家庭氛围也是促进农行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员工结婚、生育、生病住院等要及时看望,对于家庭生活遇到困难的员工要及时给与补助,对于家在外地的员工更多关注。重点加强“职工之家”的建设,改进食堂伙食、建置业余活动室、图书室,配置齐全,积极营造“家”的感觉,让员工真正体验到“家”的温暖。
最后,员工是农行发展的基石。基层农行要坚持把员工个人发展与农行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人才培养,给员工提供施展空间,搭建成长平台。鼓励支行创建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争当学习型员工。支行应完善学习制度和奖励办法,鼓励员工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和各类专业资格考试。以活动为平台,展示员工风采。可组织开展各类业务知识竞赛、技术比赛、演讲比赛及征文活动等一系列竞赛活动,为广大员工提供展示业务技能和精神风貌的平台。
我们要切实履行企业文化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打造出展示农行形象和体现和谐家园氛围的“家园文化”。
第四篇:什么是传统文化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二、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中秋节
中秋节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一)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 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二)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长生不老。嫦娥知道后为拯救苍生免受后羿永远的统治,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三)中秋节习俗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有不同的中秋风俗。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第五篇:工行家园文化
工行浙江开化支行培育家园文化 促进业务发
展
2013年7月18日 9点9分 来源:中国金融网 作者:胡卫汉 字号:T|T [标签]工行浙江开化支行
近年来,工行浙江省开化支行紧密结合自身的职能任务和行业特点,大力推行家园文化,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营造了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有效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工作连年取得突破性的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获得了丰硕成果,连续10年保持着省级“文明单位”、先后被省市分行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优质服务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六年被当地政府评为“满意单位”。
一、以人为本,关爱员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该行为在同业竞争中胜出,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组织员工学习营销技能,将营销任务分解到人,配套有效考核机制,提高参与度,引导员工将业务发展与自身工作实际相结合,承担起个人责任。鼓励员工学业务、学技能,自学成才,努力为员工进步创造条件。强化“业务发展、我有责任”意识,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每年对因病、因灾而造成困难的员工进行帮扶。把员工家访作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来落实,各营业网点、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本营业网点员工逐一家访。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巾帼建功示范岗”、“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创建活动,展示工行品牌。每逢节假日,都精心制作“文化套餐”在当地电视台等媒体播放和刊发。各部门、各营业网点以不同方式对员工本人生日喜庆事项和家庭主要成员、直系亲属的重大事项送上祝福、关怀和问候,让员工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关心员工业余生活,了解其家庭相关情况,开展行为排查,防堵内部风险,掌握员工八小时外活动状况。通过家访活动,架起了支行与员工沟通的桥梁,加深了员工之间的感情,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二、创新管理,分工协作,助推业务经营发展。该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员工岗位特点,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引导员工要牢固树立“要做就做第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精益求精”的经营理念。在平时工作中,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营业网点负责人“主外”,其它人员“主内”,打开柜台、大堂以及营业网点外三条营销渠道,进一步提升营销效率。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市场营销工作的助推器,在客户服务方面,引导员工牢固树立“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采取“区别对待,择优扶植”模式,切实改进服务,提高工作质量,着力提高不同类型的客户服务水平和效能。各营业网点通过每日晨会引导员工通过“多说一句话”、组织员工每周轮流担当一次大堂经理及通过定期组织开展服务检查和评比,树立服务典型、提升服务质量、增强营销技能。不断巩固和创新服务管理,保证基础性服务要求规范化、彰显服务文化形象,引导员工“优质服务,我要做到”,建立个性化服务品牌,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秀”给客户,加大了“创窗口服务,提网点软实力”的力度,为让每一个来工行的客户满意而归,极大地提升了客户的满意度。
三、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创建和谐家园文化。该行为了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以提升队伍形象为目标,以创新宣传形式为抓手,致力于创建和发展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家园文化。组织开展了“建设一流企业、打造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创建”四个一流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定期参加网点的晨会,体验网点服务,督导网点文明标准服务工作,多次开展“优质服务大讨论”,确定服务规范,细化服务流程,对优质客户群体做到节日拜访、生日走访、定期回访,主动了解客户的金融需求,公私联动,量身定制一揽子解决方案。积极倡导“文化建设,我来参与”,组织员工参与劳动竞赛、创先争优、金融服务进衬区、义务献血、爱心捐赠等活动。把合规文化教育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制度学习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以近几年系统内外所发生的一系列大案要案为反面教材,引导员工把制度视为不可硬闯的“红灯”,把规章当作不可逾越的“黄线”。不断丰富网点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全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内外均形成更加突出、更加立体的网点品牌形象,推动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