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政府职能与机构配套改革的问题研究上60分
60分我国政府职能与机构配套改革的问题研究上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正确1.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已进入()的行列。
A.5500美元左右,上中等收入国家 B.8000美元左右,上中等收入国家 C.5500美元左右,下中等收入国家 D.8000美元左右,下中等收入国家
2.(),我国机构改革提出了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任务。
A.1993年 B.1998年 C.2003年 D.2008年
3.1988年的机构改革首次提出()的要求,之后的每次改革都以此为突破口进行。
A.转变政府职能 B.改革政府机构 C.推进政企分开 D.大部制改革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组织结构共经历了()次变革。
A.四 B.五 C.六 D.七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正确1.根据本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组织结构变革的主要教训有()
A.政府机构改革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
B.机构改革偏重精简人员、机构,而在统一效能上下功夫不够 C.偏重机构改革,对政府组织结构的其他方面的协调配套改革不够 D.改革缺乏法制化保障,机构设置和调整随意性大
2.一下属于1998年我国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的是()
A.统一各类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利用,组建了国土资源部 B.将原来的商检、动植物检、卫检三个检验检疫部门的职能,统一交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管理
C.将原来由劳动、人事、民政、卫生部门管理的以及由各行业部门统筹的社会保险工作,统一由新组建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管理
D.将原来由3个部门分管的药品、药政、药检等职能,统一交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历次机构改革都把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作为重点,正确 错误
2.1982年公布施行了《国务院组织法》,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从根本上奠定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正确 错误
3.2001年,由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全部撤销,结束了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由工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历史。
正确 错误
4.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为了强化公共住房的职能,设立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这就把公共住房建设的职能通过这一个机构来固定了下来。
正确 错误
第二篇:5.6我国政府职能与机构配套改革的问题研究网培试卷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这句话是谁提出的。()(分数:10分)
2.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个。(分数:10分)
3.政府要逐步退出微观经济领域,将更多事项交由市场调整。如行业标准的制定、市场信息统计、举办展会、职业培训、培育大型零售企业与大型批发市场等事务,不应再作为政府部门的职能()。(分数:10分)
4.十八大报告中提到了近几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为()。(分数:10分)
5.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不包括()。(分数:10分)
6.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次行政体制改革。(分数:10分)标准答案:D A.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 B.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 C.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基础服务 D.提供食品安全检测 标准答案:A A.9.1% B.9.3% C.9.5% D.9.7% 标准答案:A A.正确 B.错误 标准答案:A A.25 B.30 C.35 D.40 标准答案:D A.江泽民 B.毛泽东 C.胡锦涛 D.邓小平
标准答案:B A.五次 B.六次 C.七次 D.八次
二.多选题
1.坚持政府职能与机构配套改革的基本原则()(分数:10分)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组织结构变革的主要教训是()。(分数:10分)
3.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的体现哪三方面()。(分数:10分)
4.本课程中提到的“小部门体制”的特点是()。(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BD A.条块分割 B.政出多门 C.机构重叠 D.上下一般粗。标准答案:ABC A.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理顺 B.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依然没有得到很清楚的划分 C.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 D.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标准答案:ABCD A.政府机构改革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
B.机构改革偏重精简人员、机构,而在统一、效能上下功夫不够;偏重机构改革,对政府组织结构的其他方面的协调配套改革不够
C.改革缺乏法制化保障,机构设置和调整随意性大
D.未能统筹兼顾政府机构的配套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改革滞后、社会组织发育缓慢 标准答案:ABC A.按照全面履行职能确定政府机构的原则 B.职能统一与机构统一原则 C.机构精干原则。D.权责统一的原则
1.党的()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改革的主要任务确定为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七大
3.()年的机构改革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之后的每次改革都是以转变职能为突破口,紧紧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进行。(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1987 B.1988 C.1989 D.1990
4.实行大部门体制的主要作用()。(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BCD 学员答案:ABCD A.大部门体制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综合化 B.大部门体制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扁平化 C.大部门体制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一体化 D.大部门体制有利于促进政府管理服务化
2.()年行政体制改革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分数:10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D A.2010 B.2012 C.2013 D.2014
第三篇:我国政府职能主要存在的问题原因初探
我国政府职能主要存在的问题原因初探
首先,是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导致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二,政府职能不能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WTO规则要求政府加快改革,转变职能。我国加入WTO已经五年,WTO中涉及到的政府承诺,我国政府都必须履行,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行使其管理职能。严格的WTO规则,迫使我国政府要加快改革,加快职能转变。
其三,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而政府机关的行政,执法能力值得怀疑。法律体系不够透明、公正。使得“官本位”思想意识严重。
最后,我国政府行为存在思想意识上的偏差。过去数十年,我们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光注意经济、注意GDP是而忽略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共医疗卫生和人类的健康问题。从而出现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强。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审批事项。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第四篇:辽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问题研究
辽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以确权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后,辽宁又开始了为主体改革配套的综合改革进程,几年来,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各项改革措施,以进一步促进集体林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辽宁;集体林权;综合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集体林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林业产权界定、产权安排、产权运营、产权管理监督是激发林农生产积极性,发展林业经济的前提条件。2007年底辽宁省作为国家试点省份,以确权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从2009年4月起进入新一轮为主体改革配套的综合改革阶段,包括组建合作社、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等。几年来,辽宁省林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林业合作组织数量达到2674个;市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2个,县级达到51个,乡镇级区域性分中心20个;已编制完成1936个村级林农森林经营方案,占应编数的75%;森林保险面积5155万亩,占森林面积8710万亩的59%;林权抵押贷款余额40亿元;林权流转机构不断完善;森林资产评估工作稳步推进。全省林业总产值实现1834亿元,同比增长5.6%;农民人均林业收入3980元,同比增长6.5%。林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深化改革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采取得力措施予以解决。
二、集体林权综合改革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作支撑。我国林权制度和林权改革的法律制度本身就不完善,虽然辽宁省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但还不能满足现实对立法的需要。现阶段在采伐和税费政策的调整、森林资源流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改革的一些关键环节上,还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作支撑。
2.合作社注册和运作不规范。发展林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是维护林农权益、提高林业规模效益的重要途径。为了快速发展合作社,各市不同程度地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比如铁岭、朝阳等市对正式登记注册成立的合作社均可获得1万元以上的补助,有的地方出现了为了享受政府政策而“跟风”注册的现象。
3.林权管理服务不健全。2010年辽宁清原、本溪2个县被列入全国首批林权管理服务试点省份后,辽宁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机构不健全,人员不稳定,定位不准,政企职能交叉,服务内容有待丰富和规范。
4.流转缺少秩序。林权合理流转起来才能促进森林资源优化配置,但现在定价混乱,例如有的造林公司把农民承包的林地以100-240元不等的价格购买过来,办理了林权证后,又以公司的名义出售,一亩林地可以卖到2000元以上。由于林农法律意识淡薄,经常出现不经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表决擅自出让山林,少数木材商人围标串标等现象,缺少有约束力的林权流转法律法规。
5.森林资产评估信用度不高。林权评估是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交易的前提,但现阶段林权评估缺乏科学标准,比较盲目。例如,2012年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村信用联社受理了一笔贷款申请,交易价值为10万元,100亩林地,一家林权评估所出具了评估报告,总价值达到100万元,其评估依据是承包土地还有27年,杨树成材后的价值。如果金融机构以100万元评估价值为依据发放贷款,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处置抵押物将远远不能抵偿贷款。
6.森林采伐维护和保险形势严峻。由于林农自主经营后现行的凭证采伐制度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商品林超额采伐一直屡禁不止。辽宁省公益林的比重占集体林总面积的49%。生态林补偿标准据估算应为36元/亩,但实际上为生态林补助资金为5元/亩,2014年才提高到7.5元/??,有的地方还没有落实到位。林农收入有限和风险意识,保险机构因为费率低等原因,影响了森林保险工作的推进。
三、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1.做好改革立法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要加快各项林改法律和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和落实,把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措施通过必要的法律程序来规范、保证和实现。继续加大确权发证的督导力度,认真做好林改的管理验收工作。
2.强化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根据国家出台的有关林权流转的指导性文件,尽快出台具体的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并使大宗农林产品现货交易成为上线交易的品种,借助电子交易平台“一点接全国”。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对各类违法违规交易行为要严厉打击惩处。
3.科学评估森林资源。在国家林权评估立法没出台之前,省级各林业主管部门要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及资产评估协会等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尽快制定出适应本省实际情况的林权评估的政策法规。是发动各科研院所、社会评估机构和一线林业工作者积极开展林权评估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尽快建立起一套科学实用的林权评估技术体系。
4.充实林权管理服务内容。要充分发挥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工作的服务、管理、指导、指挥和协调职能。要将林权的行政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实行“机构分立,职能分开”,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包括岗位责任制、学习及例会制、廉政建设等日常管理制度。
5.完善合作社运行机制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合作社的普法宣传,扶持符合条件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承担省、市(县)级林业项目。五是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目前政府己制订出合作组织示范章程、财务制度、组织机构制度,林业合作社组织应认真学习和贯彻,使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化、合理化。
6.强化经营方案,实现森林有效维护和保险
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程序要科学、严格、合理。森林经营方案要在上下级各方共同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然后按方案办事,使之成为森林经营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调动森林保险经营机构开发适合林业生产经营实际保险品种,由单一的森林火灾保险发展为森林综合保险。
7.借鉴国内外经验,创新林权制度
国内外在林业发展和林权制度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比如瑞典的森林采伐量主要取决于10年一度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美国、加拿大、日本、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政府财政林业政策、林业合作组织等方面都有较为切实可行的借鉴作用;国内福建、江西等地的林权配套改革办法也值得去学习。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国内外的参观交流和学习活动,打开眼界,开阔视野,科学设计我省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张玉伟,张洪生.辽宁省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J].辽宁林业科技,2013(5):40-44.[2]李怡,高岚.我国林权流转效益分析与评价.农村经济,2016(2):44-49.[3]杨艳琴.浅析辽宁省林业专业合作社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林业科技,2013(4):36-38.作者简介:张雪艳(1962-),女,汉族,辽宁本溪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陈德智(1981-),男,汉族,辽宁本溪人,学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经济信息研究。
第五篇: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白色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全社会就消灭“白色公害”已达成了共识,我国作为塑料制品生产消费的大国,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缓,为此在简要描述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释的它的危害性及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希望借此能够逐渐恢复生态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字:白色污染;塑料废物;危害;回收与治理;环境保护
塑料制品轻巧、清洁、便宜、美观、给人类的生活起居带来极大方便,其应用范围涉及农业、社会生活多个方面.但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它给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当今面对世界资源的日趋减少,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1.简介与现状
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在学术上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难于降解,以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现象。其主要来源于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如发泡的塑料餐盒、器具,食品包装的材料,薄的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由于它们通常呈白色故被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一般在其使用后,由于缺少回收利用的价值,而被随意丢弃在环境中,例如风景旅游区周围、道路两侧、农田、湖泊,以及城镇的各个角落,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因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破坏。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如耐用、防水、质轻,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制造成本低等,因此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80年产量仅有19.1万吨, 产值30亿元;2002年产量达到401万吨,产值达到680亿元, 占包装工业产值2 500 亿元中的27%。2010年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达到46kg,相比五年前增长一倍多,超过同期40kg 的世界人均水平,而到2013年,我国各类塑料废弃物已约占了生活垃圾的13%左右,塑料快餐盒每年废弃量达100亿只之多,重量高达8万吨以上
[2][1]
。另一方面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10年,全国农业塑料地膜年销售量118.4万吨,覆盖面积3.5亿亩,预计至2015年,塑料农用地膜需求量将增加到130万吨,覆盖面积可达4亿亩左右。
回顾过去几十年,我国在白色污染问题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农地膜的治理,九十年代初开始了铁路沿线发泡塑料餐盒的治理。这期间各地相关部门下达有关白色污染治理的文件数量达上百个,如上海市政府于2000年发布的“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对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执法监督工作的通知(特急)”,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2月31日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它的实施使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二,超市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了80%~90%,农贸市场等流动市场使用量减少了50%左右。2.危害及原因分析
在对白色污染有了简要了解之后,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它对环境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
2.1 首先它造成的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视觉污染。
散落在城市、农村、旅游区、水体和道路两旁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废弃的塑料包装物和随处可见的超薄塑料袋,对人们的视觉与情绪有着不良刺激,影响市容。
2.2 塑料的难降解性使其对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
由于塑料的分子量及分子间的聚合力大,呈网状结构,造成大自然天然的分解力无力分解和断裂塑料的分子结构,在废旧塑料进入环境后,由于其难降解性,就会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它混在土壤中,会堵塞土壤之间的空隙使重力水向下移动缓慢甚至隔绝了重力水的渗透,土壤会因此变得干涸,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次塑料制品质地轻,容易随风飘落散落各处,与牧草混在一起,漂浮在河流湖泊等表面上,易被牛、羊及各种水生生物误吃,引起消化道疾病,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2.3 侵占过多的土地。
塑料制品形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由于塑料膜质轻、体积大,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填埋,随着填埋数量的增加,就会降低填埋场地对后续垃圾处理的能力,并且填埋废品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此外,随着填埋场地面积逐渐增大,占用了越来越多的有限土地资源,城市无法堆积的生活垃圾开始想郊区转移,侵占了大量农田。2.4 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经济损失很大。
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塑料制品的产量达5781.8万吨,同比增长8.99%,由于制造塑料的原料主要是石油,我国仅生产塑料袋一年消耗石油达500万吨,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而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生产方面,在处理方面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我国每年因包装废物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多亿元,未回收利用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损失每年高达100亿元之多2.5 对人类生活有极大的不良影响。
白色垃圾普遍具有可燃性,在堆放时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造成重大损失。而在将其进行焚烧处理时,如果技术不当,还会产生大量氯离子,二恶英等有害气体,可引起皮肤痊疮、头痛失聪、失眠,免疫功能下降,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不育症、癌症等严重病症。另一方面白色垃圾还会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为鼠类、蚊蝇及细菌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容易产生传染病。3.解决对策
3.1 从自愿的角度,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尽可能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要知道治理“ 白色污染”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宣传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作用,让人们了解污染的严重性,如一次性塑料制品对身体的潜在不良影响以及给后代带来的危害。通过各种志愿活动使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根本而不是强制地要求其自觉做到避免使用塑料袋,不随手乱扔垃圾。3.2 从强制的角度,尽快制定有关白色污染的法律,规范个人企业行为。
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的步伐,建立健全对白色污染的监控管理处罚机制,明确规定各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做到赏罚分明,对不自行回收又不交纳费用的, 严厉处罚,扶持使用绿色包装材料的生产企业。例如我国《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08 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3]
。使用厚度小于0.025 mm 的塑料。
3.3 依靠科学进步,研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寻找可行的替代品。
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不仅要从生产和使用的层面着手,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即解决塑料的难降解的问题。大力研发绿色可降解塑料,要求被废弃后,破坏其网状的化学结构,使高分子分解成较小分子,能被自然环境分解。目前可降解塑料有以下几类: 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光/生物降解塑料,水降解塑料,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等[4]。
3.4 分类回收塑料垃圾,实现再利用。
要做到这点即是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应该制定有关塑料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规定,这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产生相当大的的经济效益。相关专家指出: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塑料,可节约自然资源120吨,节约标准煤1.4吨,减少垃圾近10吨[5]。面临现有资源的日益减少,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严重情况,各国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对可再生资源和废弃材料的开发利用,在这方面作为比较杰出当属日本,提出了循环经济立国,并制定了相应的资源循环利用法。4.结束语
总之,白色污染不仅严重危害各类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还会破坏生态系统。随着它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府应加快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推行,鼓励采用绿色包装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白色污染的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实现。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应采取积极态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购物随身携带环保塑料袋,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终有一天白色污染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 蔡明池.塑料包装材料行业状况分析[J].中国包装,2004,1:35 [2] 杜建雄.刍议中国白色污染及防治对策[J].社科纵横(SOCIAL SCIENCES REVIEW),2013,28(12):50-51 [3]付宜飞,张钦帅.白色污染的危害与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3):112-113 [4]李芳蓉,刘凤霞.绿色化治理白色污染,加快生态文明建设[J].甘肃高师学报,2013,18(5):66-70 [5]李芳蓉,童丹.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绿色化治理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29(3):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