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加强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往来函件管理
案例17:加强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往来函件管理
一、案情简介
2007年,A公司委托B公司为其加工一批钢模板。加工合同约定:A公司提供图纸,B公司按照约定时间于2007年12月30日前分三批将钢模板交付至A公司指定的地点。后因B公司未能依照约定将第2、3批模板运送至指定地点。2008年1月,A公司多次电话或派人催货,其中在08年1月26日的催货函载明:“...贵公司应与2007年12月30日发货的模板,2008年1月10日未能发货;和贵厂口头约定的于1月20日发货,但至今仍未发货……”后因考虑到B公司多次拖延发货,并以口头以不发货胁迫A公司加价,加之考虑到工期紧张,A公司无奈之下于2008年2月9日至函B公司解除合同。B公司以货物已经加工完毕,受不可抗力影响(2008年1月14日—2008年2月1日的大雪冰冻天气)为由,诉至法院要求A公司接收货物,支付价款。
二、裁判结果
一审法院认为08年1月26日的催货函表明双方已经口头协商约定将第2、3批模板的交货时间重新约定为1月20日,考虑到受不可抗力影响(2008年1月14日—2008年2月1日的大雪冰冻天气),A公司解除合同没有法律依据,鉴于合同已经不能实际履行,遂判决A公司赔偿B公司货物损失90万元。A公司不服,提出上诉,此案件在二审中。
三、管理建议
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往来的函件,本案件反映出函件管理的重要。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往来函件,建立往来函件登记管理制度,发文要经过起草、会签等程序,收文要有签收登记,办文要跟踪。
2、重要往来函件的起草要有法律人员的参与把关。据了解,本案1月26日函件原意是想说明:经A公司催促,B公司多次口头承诺发货,第一次承诺1月10发货,第二次承诺1月20日发货,但B公司均没有履行。A公司的函件表达的意思却并非如此,让人理解为:A公司同意B公司将发货时间延长至1月20日,这样一种表达导致了本案件事实认定上的截然不同。
案例18
一、案情简介
2008年4月,公司A项目部于B公司签定模板加工承揽合同。B公司的钢模板出现质量问题,部分模板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正常拼拢。按照合同约定B公司应自行负责修改,考虑到双方的合作关系,A项目部同意B公司在现场拼装并免费提供将项目部从D处租赁的吊车提供给B公司使用。在拼装过程中,由于吊车司机的操作失误,将B公司的工人C挤压致死,经安监部门认定,A项目部吊车司机应负主要责任。2009年2月,死者C的家属以人身侵权为由将公司诉至法院。
二、裁判结果
目前,此案正在审理中。公司以免费提供吊车配合为由提出抗辩,并申请追加B公司、吊车出租方D为被告。本案中A项目部吊车司机负主要责任,法院极有可能支持原告的诉求。
三、管理建议
1、双方在合同签订时应约定安全责任的承担。
2、如若吊车是为租赁,在租赁合同中也应约定安全责任的承担。
案例19
一、案情简介
2003年,公司A某项目经理部与B施工队签订分包合同,合同约定B施工队承接A项目经理部K135+100---K137+200段的土石方工程,工程量和单价若干,价格包干不调整,总价约2000万元。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B单位施工能力有限,加之业主要求提前工期,项目部与B口头协商:减少原合同中土石方工程量,收回约500万元的工程由项目部自行组织人员和设备完成。同时在B施工期间,A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设备进行配合,其中挖掘机、压路机、装载机等台班若干,提供的设备进场时A没有要求B在设备进场单上签字,退场时也没有退场记录,双方也没有对设备台班价格有书面约定。2005年,项目完工通车。双方办理结算时,A公司要求在按照B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进行结算并扣回设备台班费,B认为在该项目上投入较大没有利润,要求项目部补偿未果,心中不满,遂将公司诉至法院,提出公路工程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K135+100---K137+200段的所有土石方工程均由其按照合同约定完成,要求公司支付合同约定的价款。
二、裁判结果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B施工队向法院提交了分包合同、施工图纸、项目已经通车的证明,主张K135+100---K137+200段的所有土石方工程均由其完成。A公司提出:K135+100---K137+200段的土石方不是由B独自完成,还有部分是项目部自行完成的。项目虽然已经通车,但这不能证明K135+100---K137+200段的所有土石方工程均由B完成,B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要依据现场工作人员出具的工程量签认单来确定,设备租赁台班费按照设备工作记录的台班费和市场价进行计算并在结算款中扣回。本案件正在一审中。
三、管理建议
此案主要反映的是分包工程履行中工作内容变化的问题。综合目前项目管理现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包合同(特别是土石方分包合同)中约定工作内容的时候不宜采用比较含糊的“XXX起止桩号或工作范围的所有工作内容”的表达方式。
2、合同变更(不论工程量是增加还是减少)都应当有书面补充协议。
3、合同履行过程中提供设备、材料的,要约定设备台班、材料单价,使用过程中要有数量签认,在结算时一并扣回。
第二篇:经济法案例--合同履行
“经济法”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
A(建筑公司)与B(水泥厂)签定购销合同,规定在2013,由B为A供应水泥1000吨,分4批供货,每批为250吨。货物由供方负责发运,运费和货款在每批货交付后5日内,由需方一次结清。为保证A不拖欠货款,C(玻璃厂)为A做担保,将一生产设备质押给B公司,与B订立书面质押合同。双方约定,C为A的担保人,将C的生产设备质押给B,如A不按期付款,B有权变卖设备用来低偿货款。又因C此时生产任务较重,所以经双方协商,该生产设备先由C使用。(注双方未约定具体交货日期)
合同签订后,2013年2月10日B向A发运水泥250吨,A于当月14日给清了这次的运费和货款。因3月至10月属水泥的销售旺季,B厂的产品供不应求,故没再给A发货,A多次催货无效,只好另在别处购买水泥400吨,因当时水泥供应紧张,A公司购得水泥单价比原订货价高100元。进入11月,水泥滞销,B于11月10日、11月30日两次发货250吨,A收到第二次发货后,立即通知B停止发货,来人协商解除合同。双方协商未成,B于12月又发250吨水泥。至此,B认为自己已履行完合同。要求A付款,A拒付。B要求变卖C的设备,C也认为B违约,拒绝。
请问:
(1)能否认定B迟延履行,为什么?
(2)能否支持A要求解除合同的主张,为什么?
(3)B能否变卖C的生产设备,为什么?
(4)本案应如何处理?A后来自行购买的400吨水泥多付4万元可否要求B赔偿?并说明理由。
分析:
(1)能认定B延迟履行。
履行迟延是指债务人对于已届履行期限的债务,能够履行而未履行的现象,又称为债务人迟延、逾期履行。履行迟延是实践中较常见的债务违反的形态。履行迟延是以一定的时间来确定的,通常是以债的履行期届至时债务人有无履行债务来判断的。
《合同法》对买卖合同交付期限作了如下规定:
一、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标的物。约定交付期限,出卖人可以在该交付时间内的任何时间内交付(《合同法》第一百三十八条)。
二、当事人没有约定标的物的交付期限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按下列方式确定:
1、协议补充。不能达成协议补充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2、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第四款)。
合同履行的原则,是指法律规定的所有种类合同的当事人在履行合同的整个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准则。根据中国合同立法及司法实践,合同的履行除应遵守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民法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合同履行的特有原则,即适当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经济合理原则和情势变更原则。以下就这些合同履行的特有原则加以介绍。
1、适当履行原则是指当事人应依合同约定的标的、质量、数量,由适当主体在适当的期限、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全面完成合同义务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第一,履行主体适当。即当事人必须亲自履行合同义务或接受履行,不得擅自转让合同义务或合同权利让其他人代为履行或接受履行。第二,履行标的物及其数量和质量适当。即当事人必须按合同约定的标的物履行义务,而且还应依合同约定的数量和质量来给付标的物。第三,履行期限适当。即当事人必须依照合同约定的时间来履行合同,债务人不得迟延履行,债权人不得迟延受领;如果合同未约定履行时间,则双方当事人可随时提出或要求履行,但必须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第四,履行地点适当。即当事人必须严格依照合同约定的地点来履行合同。第五,履行方式适当。履行方式包括标的物的履行方式以及价款或酬金的履行方式,当事人必须严格依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履行合同。
2、协作履行原则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互助合作共同完成合同义务的原则。合同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不仅仅是债务人一方的事情,债务人实施给付,需要债权人积极配合受领给付,才能达到合同目的。由于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债务人比债权人更多地应受诚实信用、适当履行等原则的约束,协作履行往往是对债权人的要求。协作履行原则也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方面的具体体现。协作履行原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债务人履行合同债务时,债权人应适当受领给付。第二,债务人履行合同债务时,债权人应创造必要条件、提供方便。第三,债务人因故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合同义务时,债权人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否则,应就扩大的损失自负其责。
3、经济合理原则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讲求经济效益,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佳的合同效益。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交易主体都是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因此,如何以最少的履约成本完成交易过程,一直都是合同当事人所追求的目标。由此,交易主体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应遵守经济合理原则是必然的要求。该原则一直为我国的立法所认可,如《纺织品、针织品、服装购销合同暂行办法》规定,供需双方应商定选择最快、最合理的运输方法。
4、情势变更原则
合同有效成立以后,若非因双方当事人的原因而构成合同基础的情势发生重大变更,致使继续履行合同将导致显失公平,则当事人可以请求变更和解除合同。
所谓情势,是指合同成立后出现的不可预见的情况,即“影响及于社会全体或局部之情势,并不考虑原来法律行为成立时,‘为其基础或环境之情势’”。所谓变更,是指“合同赖以成立的环境或基础发生异常变动。”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变更指的是构成合同基础的情势发生根本的变化。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履行之前,如果出现某种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原因的客观变化会直接影响合同履行结果时,若仍然要求当事人按原来合同的约定履行合同,往往会给一方当事人造成显失公平的结果,这时,法律允许当事人变更或解除合同而免除违约责任的承担。这种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情势发生变化的法律规定,就是情势变更原则。
情势变更原则实质上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中的具体运用,其目的在于消除合同因情势变更所产生的不公平后果。自上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的破坏,战后物价暴涨,通货膨胀十分严重。为了解决战前订立的合同在战后的纠纷,各国学者特别是德国学者借鉴历史上的“情势不变条款”理论,提出了情势变更原则,并经法院采为裁判的理由,直接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原则已成为当代合同法中的一个极富特色的法律原则,为各国法所普遍采用。我国法律虽然没有规定情势变更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原则已为司法裁判所采用。因此,情势变更原则,既是合同变更或解除的一个法定原因,更是解决合同履行中情势发生变化的一项具体规则。
因此,依据合同法规定:合同的履行方式条款约定不明确的,要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本案中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履行方式是应当按照建筑公司对水泥的需要发货,在建筑公司多次催货后,水泥厂仍不履行合同,既可认定是延迟履行。
(2)能支持A解除合同的主张。
合同的解除,是合同有效成立后,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关系归于消灭的行为。合同解除是合同之债终止的事由之一。合同解除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以后,当解除的条件具备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自始或仅向将来消灭的行为,它也是一种法律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该合同失去意义,应归于消灭。在此情况下,我国合同法允许当事人通过行使解除权的方式消灭合同关系;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此即债务人拒绝履行,也称毁约,包括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作为合同解除条件,它一是要求债务人有过错,二是拒绝行为违法(无合法理由),三是有履行能力;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此即债务人迟延履行。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履行期限在合同的内容中非属特别重要时,即使债务人在履行期届满后履行,也不致使合同目的落空。在此情况下,原则上不允许当事人立即解除合同,而应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履行催告,给予一定的履行宽限期。债务人在该履行宽限期届满时仍未履行的,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对某些合同而言,履行期限至为重要,如债务人不按期履行,合同目的即不能实现,于此情形,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其他违约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也应如此;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本案例是第三种情况,因为B已构成延迟履行的违约行为,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而且其违约行为已造成建筑公司与水泥厂签订的合同目的不能达到。因而A有权要求解除合同。
(3)B不能变卖C的生产设备。
先履行抗辩权,本质上是对先期违约的抗辩。先期违约是指一方当事人首先违约,是另一方不履行合同的原因。先履行抗辩权是对负有先履行义务一方违约的抗辩,亦即对先期违约的抗辩。先履行抗辩权的构成要件: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两个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
创立先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有助于区分双方违约和一方违约的问题。中国《民法通则》第113条规定:“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的,应当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民事责任。”在双务合同中,由于双方义务的关联性,双方各自违反应承担的义务,各自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况,是很少出现的。司法实践中,常有将一方先期违约,另一方中止履行合同认定为双方违约,而令双方同时承担违约责任的情况。先履行抗辩权反映了合同义务之间联系,运用此概念,能够清晰地说明一方先期违约与另一方中止履行合同的关系。这对正确认定当事人行为的性质和违约责任是很有用的。
中国《合同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
先履行抗辩权的效力: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及行使可使后履行一方一时中止履行自己债务的效力,以对抗先履行一方的履行请求。但这只是暂时阻止对方当事人请求权的行使,并非永久的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的行使不影响后履行一方主张违约责任。后履行一方行使先履行抗辩权致使合同迟延履行的,迟延履行责任应由对方当事人承担。后履行一方行使先履行抗辩权没有促使对方履行,或者没有促使对方对瑕疵履行采用救济措施的,可以根据《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通知对方解除合同。
行使先履行抗辩权,表现为当事人在履行期届满时,拒绝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这种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可以表述为“保留自己的给付”,也可以表述为“中止履行合同义务”。行使履行抗辩权,是否需要向对方作明确的意思表示?是否应当及时通知另一方,应区别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规则。
本例中,A没有违约,在B延迟履行合同的情况下,A有权对B的付款请求行使先履行抗辩权。而且A已经提出了解除合同。B只有在A违约的情况下才能变卖生产设备。
(4)本案应支持A的主张解除合同。
在全部履行迟延的情况下,有以下法律后果:
1、请求强制履行
债权人要求债务人继续履行的,债务人于可能的范围内,应当继续履行。继续履行时,债务人还应承担对债权人所造成的其他损害的法律责任。但依债务的性质不能强制执行的,债权人不得要求强制债务人履行。
2、请求损害赔偿
在债务人迟延履行时,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支付违约金及其他损害赔偿金。此外,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52条规定,债务人未按已生效的法律文书上规定的履行期限履行义务的,在金钱之债,债务人应当支付双倍利息,其他债务也应支付迟延履行金。
3、解除合同
在合同之债,债务人迟延履行时,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但债权人解除合同,原则上要经过催告程序,即经债权人催告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解除合同。
4、履行迟延时的加重责任
履行迟延时的加重责任发生在不可抗力和法律特别规定的场合。债务人履行迟延,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标的物意外灭失的风险责任,应由债务人负担,但如果债务人能够 证明即使没有迟延履行损害也难免发生的除外,这时仍应依风险负担的原则确定债务人是否应承担责任。比如房屋租赁合同,承租人于租期届满时未及时将房屋交还出租人,这时由于地震致使房屋倒塌,则房屋灭失的责任应由出租人负担而不能由承租人负担。
此外,合同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在合同约定的交付期限内政府价格调整时,按照交付时的价格计价。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新价格执行。逾期提取标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新价格执行,遇价格下降时,按原价格执行。这就是法律规定的加重迟延履行一方的法律责任的情形。
部分履行迟延:
债务人部分迟延履行时,债权人可请求迟延部分的履行及因部分迟延所产生的损害赔偿。如果迟延部分的履行对于债权人已无利益,债权人有权拒绝受领,并请求债务人赔偿损失。如果因部分履行迟延使得债权人对于整个债务的履行已无利益可言,则债权人可拒绝部分履行,返还已受领的部分给付,请求全部不履行的损害赔偿。履行是否无利益,应依诚实信用原则及具体情事决定。
本例中,B的行为属于部分迟延,B后来发给A的三批货,全部退还给B。A后来自行购买的400吨水泥多付的4万元可要求B赔偿。因为此损失是由于B的违约而造成的直接损失,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应由违约方承担。
第三篇:学籍管理过程中的经典案例
苏店寄宿制学校
学籍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招 生 工 作
今年我校在新生招生、入学工作做了非常细致的工作。由于经济发展和我县两区(物流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优势使得我校成为我县县域以北生源最多的乡村寄宿制学校。外来人口和留守儿童较多,这为我们的招生工作带来麻烦。为此把好招生关口就尤为重要。招生时,我首先根据县招生办新生入学通知的文件精神,制定好我校的招生计划、要求;制定好新生的信息记载表格、《新生入学通知书》;然后把我校新生入学通知书,印好发放到下辖各幼儿园家长手中,让家长及时了解我校招生动态;最后进行新生报名。在报名过程中我校指定专人进行严格的材料审核,审核成功后方可报名。报名结束后下发《新生报到通知书》,学生凭报到通知书才能入学。分班过程中,我校采用上级下发的均衡分班管理系统分班,避免了班级男女不均衡、村级不均衡的现象。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我们采取上门服务和耐心等候的方式进行工作;对于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和信息登记,我们采取收取户口复印件、暂住证、购房协议等证明方便入学的方式进行归档,这样保证了入学新生的信息比较准确,奠定了学生学籍工作的基础。
案例1:
在今年新招一年级新生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名叫XXX的一年级新生,开学前(9月3日)在一家私立学校报名且报到。但第二天(9月4日)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无法自理等种种原因来我校报名,经审核完全符合我校招生条件,学生户籍在本校服务区,但在学籍注册时(9月15日)发现对方学校已经给这名学生注册学籍,我校无法注册学籍,而新生一年级学生又不允许转学,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学籍不在的现象,这与学籍管理系统的初衷不一致。
建议:如果出现类似情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有相应的仲裁机制,以达到学生在学籍在的目标。
转 学 工 作
学生转学多是我校的一大困难,每学期开学初,都有很多转入转出的学生,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一系列学生异动流程,严格按照流程工作。
每学期开学前,我都事先准备好外来学生信息登记表格、学生《转学申请表》,变动中需要的各种证明样例以及变动要求。转入学生必须事先登记好个人信息,严格审核学生和家长户口簿复印件、暂住证、购房证明等关键证明,严把入学关;转出的学生必须事先登记好个人信息、上交学生变动申请证明,对转出的学生,了解清原因,看户口,严把转出关。休学的必须提供乡镇级以上医院医学证明和家长申请。我们的原则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一丝不苟。
案例2:
我校二年级XXX同学原就读于郝家庄学校,今年9月份开学由于父母离异需转入我校就读,经审核调查得知孩子经法院审判归母亲抚养,母亲户籍在我校服务区(长治县苏店镇南天河村),按照就近入学原则我们必须接收该学生入学,但由于我校二年级班额已超50人,学籍无法转入。孩子现在由于家庭原因无法回原学校就读,考虑综合因素,我校只能暂时让孩子入班就读,但学籍还在原学校。造成学生在学籍不在的现象。
建议:对待这种特殊原因学生,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能不能进过申请让学生学籍转入。
案例3:
我校二年级XXX同学,今年9月份开学由于父母来我服务区打工需要转入我校就读,审核材料合格后,家长提出转学申请,学校通过学籍管理系统提出电子转学申请,经过十几天的等待,结果原就读学校不同意其转学被驳回,没办法只能重新提出申请,目前还在等待中。而学生已经在本校就读,没办法让其回原籍就读。
建议:
1、学生转入时,首先要严格审核材料,2、学生学籍没有转入的情况下,不接受学生入班就读。
3、实行三级管理,不论是本县,跨省、市、县转学的学生,都实行三级管理,本县学生转学由转入、转出学校及县教育主管理部门管理。跨省、市、县转学由转入学校、转入区县教育管理部门和转出区县教育管理部门管理即可。尤其是跨省转学中涉及太多部门,跨省转学一般需要15-30天才能完成。如果改为三级管理可大大缩短学生转学时间,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能够安心入学,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少家长来回奔波之苦,同时还能使学校学籍管理工作尽快秩序。
日 常 管 理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发挥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执行学籍管理的重要责任人、年级主任是执行学籍管理的的督促人。我们应加强班主任和年级主任学籍管理培训工作。让班主任参与到学生变动申报和了解中来,这样所有的事情就会简单些。如班级学生变动和去向、外来学生变动证明的上交、学生休学的要求和人数的变化等等。经常和班主任核对各班“点名册”,保证班、校、局数据一致。每次班主任培训,都要加入学籍管理的要求和政策学习,让班主任知道学籍的重要性,也为学籍准确展开和申报提供帮助。
案例4:
2014年2月开学时,经入班核对,发现四年级XXX同学已经转出,但学籍还在我校,询问班主任只知道转走了,由于没有学生家长联系电话,学生至今什么原因转学,转到哪里就读一无所知。同样造成学生与学籍不一致现象。
建议:
1、要发挥班主任的作用,让其参与到学生学籍管理中。达到学生动向能及明了解。
2、多进行班主任培训,让班主任老师了解学籍管理的流程及政策,知道学生学籍的重要性。
2014-10-20
苏店寄宿制学校
第四篇: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窝工事实的确认
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窝工事实的确认
承包商(包括合法分包商)在基于合同或者施工指令进入施工现场后,由于建设工程在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设计、地质、自然条件、安全、材料供应、工作面交叉干扰等诸多方面和环节存在人力所不能完全掌控的情况或故意或者过失的人为因素,不同程度的窝工是正常的,但作为承包商(包括合法分包商)而言,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应当对窝工进行合理合法的索赔,这是正当权利和要求,无可厚非,但要实现窝工索赔,就应提供窝工的有效证据以进行证明,从司法证据的角度就是对窝工事实和相关损失的确认。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或者可以合法确认承包商(包括合法分包商)窝工事实的确认形式主要有以下方法和措施:
1、指令停工
建设方指令停工或者通过其工程监理向承包商下达停工指令,在这种明确窝工的情况下,应同时明确窝工项目(或工作面)、窝工设备、窝工人员、窝工时段的具体状况明细。在此情况下,应当凭停工指令获得窝工的有效签证。
2、窝工签证
建设方或其工程监理既未下发停工指令,但事实已产生窝工,承包商将窝工事实以及窝工所涉项目或工作面、窝工设备、窝工人员、窝工时段以工程量签证单或者报告形式呈报业主或监理,在获得签证或者批复后,窝工事实即得到确认。在此条件下,施工方(包括分包商)应当特别注意窝工的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窝工作为工程量的计价结算基础,在未获得建设方或者监理的窝工签证或者有效批注时,只能认为是客观事实,并且这种窝工事实极易为后续的施工行为所覆盖,导致取证困难,所以,应当谨慎地作好窝工签证,将事实窝工客观事实转变为窝工法律事实,以利于在协商、调处、仲裁或者诉讼时持有巩固的证据,使窝工结算和索赔得以实现。
3、窝工公证
建设方或者其监理既未下发停工指令,又未对承包商就窝工事实所呈报的窝工工程量或报告进行签证确认或批复确认的,承包商可以向公证机构提出申请,由公证机构派遣公证人员代表公证机构专门就窝工客观事实进行现场公证,经公证机构勘估后以公证书形式对窝工事实进行公证确认,并以此作为结算窝工和索赔的依据。
4、证据保全
建设方或者监理(包括总包商对分包商)既不下发停工指令,也不对承包商就窝工事实所呈报的工程量签证单或报告进行签证或批复确认的,承包商拟就窝工损失提起诉讼或者已在诉讼过程中的,承包商可以根据民事诉讼证据提取的有关规定,以承包商难以获得有效证据,且该证据系案件核心事实为由,申请法院依司法职权调取和保全与窝工事实相关的证据,并以此对窝工证据进行司法固定。
5、协商确认
建设方或其监理与承包商(包括总包商对分包商)针对窝工事实,在窝工项目或工作面明确的情况下,就窝工时段、窝工设备、窝工人员进行协商和谈判,最终就上述窝工事实达成协议或者会议纪要或者备忘录等形式,并以此对窝工事实进行确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有明确规定,其规定如下并为窝工索赔的法律基础:“第二百七十八条 隐蔽工程在隐蔽以前,承包人应当通知发包人检查。发包人没有及时检查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第二百八十三条 发包人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原材料、设备、场地、资金、技术资料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第二百八十四条 因发包人的原因致使工程中途停建、缓建的,发包人应当采取措施弥补或者减少损失,赔偿承包人因此造成的停工、窝工、倒运、机械设备调迁、材料和构件积压等损失和实际费用。”
第五篇:浅议往来账款管理
浅议往来账款管理
2010-06-12往来账款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发生供销产品、提供或接受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它主要包括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其他应收、其他应付款。不同之处是:应收款是企业应收的销货款,即向购货方收取的款项;预付款是企业的购货款,即预先付给供货方的款项。应付款是在购销活动中由于取得与支付货款在时间上的不一致而产生的负债;预收款则是由购货方预先支付一部分货款给供应方面发生的负债。往来账款的管理工作代表的是企业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是成本费用、经营成果核算中不可缺少的经济信息。加强各种往来款的管理,可有效地防止虚盈或潜亏,有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一、往来账款形成的原因
往来账款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效益观念、时间观念、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投资资金长期在账款项目挂账。甚至有时由于责任不清,手续不全,虽已发生损失但难以予以及时地进行账务处理。二是管理意识淡,监督失控。特别是往来账款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造成往来账款管理失控。随着账龄的增长,企业不能有效地回笼资金,使资金流量处于非正常状态,甚至发生坏账,造成资金严重损失;或者只满足在资金收回未丢失的程度上,而不考虑由于时间的推移,流动资金被长期占用所丧失的时间价值。三是财务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财务人员习惯上重视资金和成本核算的管理,往往忽视对往来账款的跟踪管理。即使进行监督管理,也因力度不够或者管理方法落后,影响往来账款催收工作的开展。另外,财务内部管理脱节,失去相互控制、制约的作用,同样也使往来账款管理工作受到阻碍。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往来账款清理不及时也是造成往来账款长期挂账的原因之一。
二、加强管理,减少往来账款挂账
第一,强化管理者财务意识,正确决策,防范风险。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与机制的改变,财务管理工作主导作用日渐明显,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备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务专业知识。《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在单位每年填报的《企业基础材料》中,首页即是“法人声明”。由此可见,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全部经营情况负责,财务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课程。只有单位负责人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才能看懂财务报表,才能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从而做出适合本单位科学、正确的经营决策。
第二,加强科研合同的管理。对于往来账款的管理,同对财务管理工作一样,可进行事先、事中、事后三方面管理。事前管理尤为重要,在签定合同时,就应充分意识到往来账款的财务风险,针对科研单位预付款合同占主要部分的现状,建立相应的制度,对合同签定、采购过程、借款环节加以严格控制。避免流动资金长期被债务人占用,提高单位财务成本。对投资性、决策性事项,领导层则要对其做好事前的充分论证,以减少失误。往来事项形成后,相关业务部门要实行动态跟踪管理,财务部门予以协同监督。
第三,建立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控制应收账款的收回期限。首先,岗位分工责任明确,工作质量与考核奖惩挂钩,调动财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心。其次,针对科研单位研制费周期长、金额大,跟踪管理难度大的特点,需制定采购制度。用以约束和督促物资管理人员尽早收回往来款,减少资金长期被占用。
第四,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改变催收方法,强化日常监督作用。财务管理应建立相应的考核方法,改变以往往来账款管理过程中发放催收清单而不注重催收效果的状况,建议监察部门参与财务部门往来账款的催收工作,加强往来账款的管理、监督作用,提高财务人员管理责任感,充分发挥其潜能,减少坏账损失。
三、发挥财务管理监督职能,强化往来账款管理
第一,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理顺关系,赋予财务人员一定的权利,加强内部会计与会计相关业务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监督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财务内部管理状况的好坏对往来账款管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的不良现象,使一些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不到位,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作用。通过理顺关系,可以强化规章制度的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管理职能。
第二,加强采购过程的财务监督与控制,警示呆账、坏账的形成。科研单位合同比重很大,加强财务控制与管理是搞好往来账款管理的重要保障。制定物资采购人员考核制度和采购制度,制定经济合同管理规范,加强采购成本意识,明确其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加大物资采购和引进项目的监管力度,定期对采购工作、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进行审核,以减少呆账、坏账的形成。
第三,定期清理往来账款,促进往来账款管理工作规范化。根据单位往来账款的特点,按单位、部门列出清单,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催收。同时,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使往来账款的管理工作成为制度化和规范化合为一体的、具有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以增强所有涉及人员对往来账款工作的认识。
第四,明确管理责任,落实日常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往来账款业务发生较多、数额较大、周期较长的企业,往来账款的管理可以
按其内容的性质或发生的时间分别进行管理。对往来账款合同期限与对象进行分析,即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建立“坏账准备”科目,把往来账款的管理工作作为企业长期管理的一部分,使其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