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光荣: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秦光荣: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日期:2012年02月01日 来源:《党建》
http://theory.people.com.cn/GB/82288/83848/83855/16990489.html
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云南要在新一轮文化建设大潮中不落伍、不掉队,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建设云南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变成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内在追求和自觉行动,建设云南全省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俗化大众化,巩固各族群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通俗化、大众化。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制度化建设,广泛开展“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活动,巩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活动。要进一步打造“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一系列云南特色的理论品牌,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进边寨、下基层等活动,在全省各族群众中形成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强化各民族的精神纽带。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把云南边疆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要加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宣传教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维系云南边疆民族团结和睦进步的精神纽带。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云南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激励干部群众为祖国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要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成为云南文化的鲜明特色,把云南这个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要继承和发扬云南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为云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深化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要充分挖掘云南深厚民族文化底蕴,以丰富民族文化活动为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要不断巩固杨善洲、龚曲此里、郑垧 靖等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成果,努力形成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氛围。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云岭大地形成社会文明新风。
二、坚持以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突破,进一步提高云南各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
文化建设服务人民惠及群众,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适应各族群众的文化新期待,掀起云南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一)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高度重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一些边远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基本场地和载体的问题,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对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等基层文化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给予补助。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到2015年,从各州市、县(市、区)到乡镇、街道全面完成基本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形成全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满足群众看书看报、看电影看戏、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基本文化需求。
(二)推出更多文化产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要支持和鼓励文化工作者创作生产更多促进兴滇富民,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文化产 品。继续开展好“云之南”艺术团慰问演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把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及时送到基层、送到农村。加强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指导,健全完善农村文艺调演、行业文艺汇演、企业文艺展演等文化活动长效机制,积极打造社区、广场和农村文化活动品牌。鼓励文化企业推出符合基层和农村群众购买能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深化各级公共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工作制度,丰富内容,提升质量。统筹整合相关资源,把基层文化站(室)建成多功能综合文化站,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的服务效能。支持有条件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建设流动文化设施,因地制宜地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推动形成免费开放、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的公共文化供给新模式。鼓励和支持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促进公共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四)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实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物、古籍、濒危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加快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积极创建各级民族文化保护区、特色文化保护区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 乡,大力建设各类民族文化传习馆(所),着力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标志性民族文化设施,逐步建立民族博物馆体系。科学稳妥地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建设一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扶持一批民族特色鲜明、市场效益好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三、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升云南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决策的具体落实,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一)深化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进一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全面实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三项制度”改革,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推进一般性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完善广播电视网络全省一张网整合工作,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
(二)培育产业、壮大企业,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要紧紧 围绕十大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文化品牌,坚持大项目拉动、大集团牵动、大园区带动、大品牌驱动、大开放促动的“五大战略”,力争实现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5年达到8%左右,2020年达到10%以上。加强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科学布局,建设若干个文化产业强市(州)和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县(市、区)、乡镇。突出特色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影视动漫、文化演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节庆会展、珠宝玉石、民族民间工艺、茶文化和体育等云南十大特色主导产业,制定各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格局。围绕重点产业门类,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要求,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
(三)推出精品、打造品牌,扩大云南文艺的影响。要深入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把云南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宗教文化、边屯文化、现代时尚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精品,保持和扩大云南文艺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认真总结推广《云南映象》《丽水金沙》《梦幻腾冲》等文艺演出精品的成功经验,加强吸收现代文化,加强现代表现手法和高科技成果的运用,打造新时期云南文化品牌。围绕“七彩云南”、“茶马古道”、“香格里拉”、“聂耳音乐”、“边屯文化”等云南特色文化元素集中开发,扩大云南文化品牌的影响。
(四)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对外开放,围绕桥头堡战略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要把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与桥头堡建设结合起来,努力拓展民间对外文化合作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鼓励文化企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发行网络,逐步形成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推动文化单位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和进行文化进出口贸易,建设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物流中心和文化博览基地,推出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加强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推进云南民族文化通过传播媒介走向东南亚、南亚和其他国家地区。
第二篇:全力推动机关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创先争优全力推动机关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1年,市作风办坚持以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充分发挥市直机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引导示范作用,使市直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进一步强化,机关工作效能不断增强,群众对机关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一)精心组织,坚持科学的工作导向。一是反复论证,科学制定全市机关作风建设的工作意见。紧紧把握机关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在深入总结、不断探索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市委的有关精神,多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全市机关作风建设的工作意见《关于2011年在市直机关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工作意见》,明确了活动的目标任务、活动载体、主要内容、工作措施,确保全年作风建设开好头、起好步、不松劲。二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加强对机关作风建设开展情况的宣传报道,不定期编印了9期《机关作风建设简报》,在全市积极宣传机关作风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还发挥网络、公开栏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
引导我市机关单位形成争当先进、共创良好机关作风的局面。
(二)落实整改,发挥考核的督办作用。为了确保作风建设考核工作不走过场,将2010机关作风建设考核满意度测
评中群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各相关责任单位反馈,督促其积极查原因并加强整改工作。各有关责任单位都能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剖析原因,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时限。到目前为止,除少数因客观因素而无法整改的反馈意见外,其他所有的反馈意见基本都得到了落实和改进,切实巩固了作风建设成果,机关工作效能得到提高。
(三)集思广益,不断完善考评机制。通过学习先进经验,组织各类座谈会、调研会,深入基层听取意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机关作风建设考评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11年党政机关作风建设考核实施意见》(讨论稿),并征求市机关作风建设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同意,最后经市党政领导班子会议通过形成了我市今年机关作风建设考核的纲领性文件。今年的机关作风建设考核实现了创新,在政府专项服务测评方面增加了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对建议和议案、提案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和党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对领导干部评、考评结果确定、奖惩办法等方面进行修改和完善,实行考评结合,增强了考评工作的针对性,力求把考核和评议工作做得更扎实、更全面、更科学。
(四)狠抓落实,切实增强考核实效。发挥机关作风建设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考核结果和受评单位的“面子”和“票子”结合起来,对作风建设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落后的单位给予批评。在具体考核中,每个受评单位的得分由“政府专项
服务测评”、“服务对象直接测评”、“考核小组集中评”这三大部分组成。通过公众评价,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有助于了解机关工作、机关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获取党政机关在效能管理方面的信息,找出管理和服务与公众需求的差距,引导和强化党政机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和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党政机关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篇:努力推动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认真总结“十一五” 科学谋划“十二五” 努力推动全州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许映苏
“十一五”期间,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确立了生态立州的发展战略,先后出台了《大理州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州建设实施方案》、《大理州确保实现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和“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十一五”期间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洱海流域保护治理和监管工作的意见》和《转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的决定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州委六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了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要求,对全州环保工作的创新发展给予了强力保证。各级各部门坚持科学发展为指导,真抓实干,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助力环保工作,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了环保工作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投入专项治理资金17.11亿元,启动和建成了国家水专项洱海项目、沿湖重点村落污水处理工程、入湖河口湿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洱海水质稳定保持Ⅲ类,部分月份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经验于2008年12月被国家环保部概括为“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源、行政问责、全民参与”向全国推广。2009年11月,“洱海保护治理模式”在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上,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二是环保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州环保机构均已实现单独分设,环保队伍逐步壮大,目前全州共有381名环保工作人员,办公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全州环保软硬件建设协同推进;三是坚持环保为民,着重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和生态保护工作切实加强,顺利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四是主动参与宏观调控,在严格环评程序的工作基础上,开辟环保审批“绿色通道”,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五是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各行各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显著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大环保”格局正在形成。展望“十二五”,我州的环保工作任重道远。
一、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使命感。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州在卓有成效的环保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加深了对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最深刻的体会是,借力“一岗双责”保障我州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稳步健康推进环保事业的新发展;最鲜明的共识是,努力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相协调相融合;最突出的成绩是,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成
为全国环保的一面旗帜,是我州“十一五”全局工作的一个新亮点,是全州环保工作和能力建设的主推手,是践行惠民生促和谐的生动范例。我州的环境保护状况取得了一定成绩,多项工作得到了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充分肯定。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各级各部门所有的领导干部,都已经牢固树立了环保观念,都完全解决了认识问题。各级各部门必须要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必须多种政策手段组合解决环境突出问题,重点整治损害群众健康产业,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生态州战略落到实处;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
每个人都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就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政府是社会公众的代表,必须站在保护环境一边,这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环境责任。各级各部门,尤其是环保系统,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大局,认清形势,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认识环保工作的地位、任务和责任,在解放思想中理清思路,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更加有力有效地抓好环保各项工作,为推进大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环境支撑。
二、抓好工作重点,努力开创我州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环保部门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要正确处理环保与发展、环保与民生、监管与服务三方面的关系,提升环保工作的科学性,构建环保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格局。“十二五”期间,我州的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环境压力、环境风险将持续增大,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任务更加繁重,为此,要认真总结“十一五”环保工作的宝贵经验,抓好三个工作重点:
一是突出污染减排,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十二五”期间,国家确定的主要污染物由两项扩大到四项,同时将农业污染减排也包括在内,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严峻。各县市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将污染减排指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一岗双责”,严格责任追究。要及时召集相关部门认真研究,按照目标责任书的部署,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继续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严格控制污染增量。要充分发挥环保作为宏观调控的导向和倒逼作用,把环境容量作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把环境标准作为项目准入的前置条件,做到统筹协调、有保有控。
二是突出洱海保护,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要坚定不移的做好洱海保护治理工作,重点是抓好流域面源污染防治,使湖泊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要进一步健全全民参与
洱海保护治理的长效机制,构建环境保护的良好政治生态和牢固的群众基础;要以洱海污染防治为牵引,加强沘江综合治理和长江上游水污染防治等重点流域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三是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要进一步加强洱源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推动全州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以此带动全州生态文明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开展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自然保护区、城市水源地等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试点,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新机制;要加强规划指导,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创建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产业园区。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和管理,抓好洱源“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创建一批绿色能源示范乡镇。要积极开展低碳县城、低碳乡镇、低碳社区创建工作,努力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使大理成为云南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四是突出环境监督管理,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要进一步强化环评管理,优化环评程序,确保环评质量,提高审批效率;要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严格规范州内核设施运行行为,增加日常检查力度,推进核安全经验反馈体系与预防体系建设,推动老旧核设施退役工作。加强对核材料、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放射源尤其是高危流动放射源的监管;要继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力度,确保效果,将环境监管执法的“大环保”观念引向深入。科学合理构建州、县市分级管理责任体制,强化属地管理,深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健全环保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体系,充分发挥环保综合协调、执法监督的职责,重点加强重金属污染企业的环境安全隐患的排查力度,聚力共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安全。
三、切实加强领导,推动全州环保工作取得新成绩。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全州环保系统要继续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主动服务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
一要切实增强推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忧患意识,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原则,在履行本岗位职责的同时,切实履行所分管领域环境保护监管责任,做到“一岗双责”。要把环境保护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大理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要切实抓好组织领导,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要求
把环保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增加环保投入,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财政环保专项资金投入要重点支持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环保投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三、要切实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要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提升环保队伍素质,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良的环保队伍;按照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快我州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加强环保装备、应急能力和基层执法业务用房建设,全面加大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第四篇: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 推动银行工作再上新台阶
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
推动银行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把作风建设当作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关乎党的形象和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在战争年代,我们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时期,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我们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增强了全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夺取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进入长期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集体,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能削弱只能加强的要求,并形成和认真实践加强作风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则。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样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并更紧密地结合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客观分析我们在党的建设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明确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提出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落到实处,要不断地提高执政水平,仍需继续保持“两个务必”和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在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教育全体共产党员增强党性锻炼,加强作风建设,而 且党性观念强不强实际是寓于作风之中的,作风的好与坏又是党性强与弱的反映。所以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就作风建设方面,我认为需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三种意识,一是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意识,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的统一,求真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实情;务实是解决工作方法问题,要求我们力戒空谈,干实事、求实效。二是牢固树立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意识,在任何情况下,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扑下身子老老实实地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三是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增强我们求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客观存在的发展上的差距,以2004年全球GDP的总量来看,美国占到28.6%,日本占到11.32%,我国只占到4%;加之我们的贫困人口之多、受贫困程度之深都是有目共睹的;感受到这种差距的存在就是要增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做任何事情都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要奋斗,要奋斗就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做到对上级负责和对党、国家和人民负责的统一。因此,牢固树立这三种意识,就从根本解决了为什么和怎样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的问题。
在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中央和银监会 党委提出要坚持“四个一”的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贴近本单位和监管工作的实际,在教育活动中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以使教育活动取得实效。本着这样的要求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就显得更有针对性和紧迫性。我认为,在青海银监局系统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新时期提高监管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提高监管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的需要,是解决监管行业存在突出问题、推动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都存在作风建设问题。就监管行业来说,党的先进性既在整体上通过贯彻落实党的金融方针、政策反映出来,也通过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干部的思想、行为和作风表现出来,比如,开拓创新还是僵化保守?实事求是还是弄虚作假?深入扎实还是空洞漂浮?忠于职守还是敷衍推诿?高效快捷还是疲塌拖拉?为公奉献还是私欲膨胀?等等。所以,作风建设决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党员、干部个人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讲,已经不完全是个人的行为,代表着部门和单位的形象。因此,我们要自觉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认真剖析自己、反省自我,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解决作风上的一些突出问题,实现作风建设质的飞跃,为监管工作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氛围。最近,自己通过研读了一些先进性教育必读篇目,努力结合我局的工作实际情况,现就个人的体会谈一些认识,供同志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参考。
一、端正思想作风,增强监管工作的开拓创新能力。创新是我们事业进步的灵魂,是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银行业的监管日新月异,从《巴塞尔资本协议》到《新资本协议》,以欧洲为主的国际会计制度的出台,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实施,都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课题,在我们的监管实践中新问题不断涌现,必须确立新的监管体制、新的监管理念、新的监管目标和新的监管标准以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着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决克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的传统思维方式,增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意识,创造性地开展监管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落实到监管工作中,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干工作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用主观臆想代替客观实际,不是超越现实情况的蛮干,要求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监管新形势,不断地研究新情况,不断地解决新问题,切实防范化解银行业风险,努力开创监管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在监管中主要包括三个个方面,一是观念的创新,即监管理念的创新;二是工作创新,即监管的实践创新;三是制度创新,即要有良好的监管制度保证。三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是强 还是弱,创新素质、创新能力是高还是低,主要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衡量。在创新的意识方面,当前主要是要把银监会提出的“三管一提高”的监管理念、监管工作要达到的四条目标和做合格监管者的六条标准认真地进行学习和体会,努力成为我们看问题、想事情、谋办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创新实践方面,要具有一往无前的开拓创新精神,积极吸取发达地区和国际上的监管经验,盯紧监管工作的发展趋势,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不断地研究监管新情况,探索监管新思路,解决监管新问题,总结监管新经验,形成监管新认识,开辟监管新境界。要发扬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多谋善断、未雨绸缪的创新能力,围绕监管新理念和新的监管方式方法,在自己所从事的监管工作中,明实情,寻思路,勇创新,将创新融入具体的监管工作实践,在平凡的监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在创新制度方面,要一方面认真落实银监会出台的各项制度、规定和办法,保证政令的统一和有效;另一方面要结合青海银监局的实际,制定和完善有关的规则和细则,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并重点在落实上鼓实劲、下苦功,要努力做到凡是法律规定的每一项职责都有具体的业务流程,每一项权利都有明确的制度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有确定的监督制约。
二、改进学风,提高解决监管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做好监管工作 的首要条件,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道理浅显,但不一定每个党员干部都能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身体力行地做到和做好。因此,认真地严格分析起来,我们在学风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照抄照搬、教条主义,在学习中只满足于照抄照转,生搬硬套,缺乏监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断章取义、实用主义,不是全面地理解有关监管文件、指示、决定精神,而是片面地去理解和执行,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工作中的随意性很大;作风漂浮、形式主义,把学习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讲求实际效果;一见之得、经验主义,学习上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缺少兴趣和热情,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目光短浅,实际监管工作中跟着经验走,凭老条条、老框框办事。周总理有一句名言,叫作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在今天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自觉做到学以致用,特别要注意带着问题学,通过学习解决监管实际问题,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监管工作能力。新的监管形势和任务,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监管任务繁重而艰巨,今后还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这就迫切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和完善自我,把握大局,迎接挑战,妥善处理监管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一方金融平安。一是学习政治理论,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决策,不仅是领导干部所必备的素质,具体监管的工作也需要做判断和决策,因此全体党员干部也要具备科学决策的素质。理论素养是决策能力的灵魂和基础,只有理论上成熟,才有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当前要借先进性教育的有利时机,认真研读所规定的必读篇目,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精神实质,切实保证我们不犯方向性的错误。
二是学习业务知识,成为监管的行家里手。学习既是一项任务,也是一种责任。学习业务知识包括银行业务知识和监管业务知识,特别要注重对新业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目前,银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新的业务产品不断推出,金融混业经营日趋发展,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果不加强学习,墨守陈规,就必然落伍于时代发展,满足不了监管工作的需要。要通过学习,全面掌握银行和监管知识,成为工作的内行和专家。
三是学习法律知识,提高依法监管能力。监管机构作为执法部门,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是每个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要重视和加强经济金融法规的学习,学习法律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习法的基本原理,形成强烈的法治观念,懂得法律的规则和含义,自觉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监管。四是学习工作方法,提高监管工作水平。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对于提高监管水平至关重要。我们在工作中出现的 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不学习、不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有很大关系。工作方法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和科学,需要很好地学习、研究和掌握。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肩负的责任,要认真改进工作方法,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的桎梏,向科学的、多样化的方法转变。要注意学习一些哲学、管理学方面的知识,哲学使人明辨,能够教人用正确的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党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这就要求我们在监管工作中重实践、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但是,实际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一些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好大喜功,粉饰太平,听喜不听忧,报喜不报忧;玩弄伎俩,欺上瞒下,掩盖问题,回避矛盾;不做实功,只图形式,刻意追求“轰动效应”,表面流光溢彩,实则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工作中得过且过,敷衍塞责,饱食终日,碌碌无为,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免责,缺乏敢于负责的精神,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甚至光当和尚不撞钟,没有起码的工作责任心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工作中的大忌,如果不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不仅贻害个人,而且也会给监管事业带来危害,希望党员干部不要低估这种危害 的严重性,更不可以漠视这种危害,依然故我,浑浑噩噩。为此,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以改进。
第一,要明实情。明实情就要把握实情,实情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监管工作当中,需要去挖掘和发现,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而丰富的第一手情况,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共性的东西,加强对普遍性问题的研究,增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每个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调查研究的敏感性和敏锐性,站在监管工作的前沿思考问题,及时了解和掌握每个时期的不同工作重点,了解和掌握监管对象的全面情况,吃透实情,做由表及里的分析,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如果不作认真深入的理性思考,就很难找到监管工作的有效切入点,保证监管工作的实际效果。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眼、敏捷的脑、多动的脚和勤快的手,克服一切惰性心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摸清情况。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对影响本部门、本地区和全局的突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新的监管理念、监管方式方法的推行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监管工作的诸多因素和诸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经济金融运行中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干部职工的心愿、情绪、心态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摸清监管工作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和风险底数,为扎实做好工作奠定坚实的 基础。
第二、要出实招。干任何工作都要有思路、有招数。胸怀良谋,手执良策,才能拿出一手手促进监管工作的实招来,这样,推动监管事业的发展也就有了希望。而这种实招源自于吃透监管情况,源自于对监管工作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源自于科学的工作计划、目标和措施。那种脱离实情,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盲目效仿,看起来“点子”很时髦,效果却很差。出实招,关键是要具备超前思维的素质,工作思路要有前瞻性。要想有实招,就必须向实践学习,向干部职工学习,实践出真知,群众出创造力。因此,一定要有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凡事多问计于实践,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监管一线的干部职工,这样的招数才能经得起检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要干实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定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要办实事,谋监管,成事业,就必须讲实干,实干兴业,空谈误事。我们要求的实干,是讲求正确方法的实干,不是盲目蛮干。要力戒一切做表面文章的空谈行为,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一定要养成肯做小事、能做小事、善做小事的好习惯,从小事做起,在细微处见质量、见水平。监管工作是由具体的、艰苦的、甚至是琐碎的事情构成的,做好一件件的具体工作,有了基石才能筑成青海银监局的监管大业。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现象。如果一门心思只想着摆门面,追求轰轰烈烈,而不去静下心来干实事,只能适得其反,干不出什么业绩。人为吹出来的大厦,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总有一天会轰然倒塌。
第四、要鼓实劲。干工作需要有一股脚踏实地的劲头,要敢闯敢拼,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精、气、神,这是常胜不衰的动力。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谈到社会主义建设遇到新情况时说:“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在今天听来,仍然振聋发聩,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鼓实劲,就是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具有奋发向上的责任感和使命干,积极主动地去开拓工作。我们不要求人人都成为拼命三郎的石秀,但起码要有做好工作的上进心和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精神容易丧志颓废。新时期涌现出来的英模,就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他们反映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今天,我们提倡党员干部讲实干,就是呼唤这种拼劲,弘扬这种拼劲,在本职岗位上奋发有为。
第五、要求实效。监管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体现在效果上,因此必须强调求实效。当前工作效果要做到“七个体现”,即体现在以推进银行业改革为重点,完善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上;以不良贷款“双降”为重点,强化资产质量监管上; 以提高银行业管理水平为重点,强化内控监管上;体现在以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为重点,加强对银行业改革的指导上;体现在以提高监管能力为重点,做好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风险处臵工作上;体现在以案件专项治理为重点,努力构建案件查防长效机制上;体现在以改进银行业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为重点,推进贷款制度创新上;体现在以加强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为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上。取得了这些方面的工作效果,我们的监管工作就一定能做好。
四、改善领导作风,形成监管工作的整体合力 良好的领导作风、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是做好监管工作的首要保证,直接影响着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改善领导作风方面,我主要讲团结、纪律和用人三个问题。
第一,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团结。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本组织和领导制度,已经被实践充分证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工作中做到统揽不包揽,胸怀全局,把握方向;果断不专断,当好“班长”,不做“家长”;放手不撒手,定位准确,分工协作;大度不失度,既讲原则,又讲友谊。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要严格遵循集体讨论决定的原则。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努力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民主氛围。要正确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重要的一条是要做好团结工作。团结是一种素质,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目前,我们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团结的,工作上是有战斗力的。但个别班子和干部中不团结、不协调的现象也不可忽视。比如,有的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互不信任,思想上不交流,感情上有恩怨,工作配合上消极被动,甚至推委扯皮。影响了干部队伍的团结,影响了工作大局。
加强团结,就要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成绩和失误。要处理好班子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同志之间的关系,自觉接受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要襟怀坦白,心胸开阔,尊重他人,关心同志,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多看人家的长处和成绩,多检查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多做补台和化解矛盾的工作。这样,关系顺了,心气畅了,劲头也就足了,还有什么样的工作能够干不好呢。
加强团结,必须公道正派。党员干部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做事、用人要出以公心,多做促进团结的事,多说促进团结的话,绝不能偏听偏信,搞亲亲疏疏。上下级之间、同志之间要保持正常健康的关系,坚持党性原则,反对拉拉扯扯的庸俗作风,反对拨弄是非,看领导人的眼色行事,自觉珍惜和维护班子和队伍的团结。对哪些不团结、不和谐的行为,严重影响工作又无法自我解决问题的班子和干部,要 从工作的大局出发,不迁就、不手软,及时进行帮助和教育。对组织的帮助和教育臵若罔闻,不认真进行纠改的,要果断地进行调整和处理,切实维护团结,把干部职工的心凝聚到做好工作上来。
加强团结,就要把全部精力和心思用到监管工作上。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工作合力。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团结的模范和表率,凝聚在党的各级组织周围,围绕监管这个中心任务,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和识别、度量和化解风险这个大局,集中所有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为加快各项工作发展献计献策。在具体工作中,要多琢磨事,少琢磨人,避免无谓的纷争和内耗,同心同德,精诚合作,聚精会神搞监管,一心一意求发展,把监管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加强团结,就要充分发扬民主作风。要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坚持群众路线,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创造浓厚的民主气氛。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疏通民主渠道,倾听群众意见,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古语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对待民主问题上也应该如此,不要强制于人,压制民主,违背民愿。同时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团结和民主的楷模,以人格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干部职工。
第二、严格遵守纪律,坚决反对自由主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纪律,是保证政令畅通的关 键。这里讲的纪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法纪法规、监管工作纪律、财务工作纪律、干部工作纪律等等。有一句老话,叫“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同样也是做好监管工作的重要保证,这个道理大家都应该明白。但是,有一些党员干部在纪律意识上还存在着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对遵守纪律的重要性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有失警觉,以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我行我素,不以为然。个别单位和部门甚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违规违纪问题,无所顾忌,毫无收敛之意,不去从根本上找原因,认真落实整改要求。有的对法纪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有关纪律要求不甚了了,法纪意识淡漠。还有的软弱涣散,缺乏活力,对上级的指示决定不认真的研究和落实,工作中敷衍了事,拖拖拉拉,贻误工作时机。这些现象,如果任其泛滥,不进行认真的清理和整顿,既害了工作,又害了干部,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和警觉。
加强纪律,一定要做到“三个从严”,严是爱、松是害,不从严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放纵。一是管理上从严。要对党员干部进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把纪律体现到教育、管理、监督的各个环节中去。加强管理要抓住关键,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首先要管好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增强在群众中的说服力,强化示范效应,然后做好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管一级的工作,一直抓到具体的单位、具体的部门、具体人。要认真贯彻《内部监督暂行办法》,各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监督整体效能,坚决克服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和不到位的现象,扩大监督管理的覆盖面,监督的着力点要向事前转移,发挥监督的预警和预防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党员干部。同时,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畅通干部职工监督的渠道,让群众参与监督和管理。二是作风上从严。在作风上主要解决抓落实的问题,要求党员干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对待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要做到“三戒”,一戒漂浮,下决心从迎来送往、觥筹交错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多深入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戒空谈,要克服坐而论道,把“一级讲给一级听”,变成“一级干给一级看”;把“层层开会抓开会”,变成“层层落实抓落实”。提倡讲短话,讲务实有用的话;提倡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三戒浮夸,要把绩效作为衡量干部的主要标准,绩效不好,“唱功”再好也不行,这样的干部不能提拔重用。三是纪律上从严。要坚决杜绝纪律松弛和软弱涣散的现象,严格执行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按章办事,依法行事。要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任何组织,还是任何个人,只要是违反了纪律,绝不姑息迁就,不搞下不为例,该检讨的检讨,该免职的免职,该撤换的撤换,该处理的处理,从而保证纪律的钢性,提高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守纪律成为自觉的行动。第三,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是干部工作的力量所在,活力所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为此,去年党委提出了“十用十不用”的标准,今后还将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干部的选拔任用要认真贯彻群众公认的原则。干部工作生活在群众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看的最清楚。只有广泛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选拔干部,才能把人选准选好。所以,要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民意测验、民主推荐、任前公示制度,扩大群众参与范围,提高干部工作透明度。对于如何尊重民意,也要进行深入具体地研究,要把群众是否拥护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在正常情况下,多数群众不赞成的干部不能提拔重用。对民主评议不称职的干部,经考核确属不胜任工作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另外,要把干部的考核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情况在适当范围内公开,使干部工作真正臵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要坚持注重实绩的原则。工作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表现。在干部工作中一定要树立注重实绩的正确导向,这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的重要问题。有了这样一种机制,就可以有效解决少数干部中存在的工作飘浮、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当“太平官”的问题,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其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争创业绩。注重实绩,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研究制定能够体现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特点的考核标准,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实绩,为选用干部提供科学依据,在这方面我们还要下更大的气力。
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发现人才,选准人才。这是干部制度改革的 一项重要内容,这种办法不仅能拓宽选任用人的视野,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而且对于不搞论资排辈、淘汰庸才、激励干部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积极适应这种要求,为具备一定资格和有一定素质的干部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和平台,努力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在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集中学习阶段基本结束后,我们将这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
五、抓好干部生活作风,树立良好的监管形象 抓好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重要的是保持党员干部的高尚情操,树立依法监管、廉洁从业的监管行业形象。当前,要特别注意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认真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为我们做好监管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第一,解决好荣辱观和利益观问题,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是永恒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尤其是我们监管机构成立时间不长,各方面条件处于起步阶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艰苦奋斗永远不会也不可能过时,其内容随着 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现今,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做到:一是不做享受者,要做奋斗人。如今我们有了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等也有了一定保障,这容易滋长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思想,并且这种思想在现实中有所反映。比如,有的党员干部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不顾客观条件,一味比待遇,而不去比工作成绩和贡献,只讲索取,不讲奉献。这种思想是十分有害的,必须端正思想认识,正确对待利益得失,振奋精神,不沉湎于物质享受,形成比贡献、比成绩、比效率的良好风尚,奋发图强,以一流的监管服务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一流的业绩回报于组织的关怀。二是不坐守业者,要做创业人。现在的条件,也容易滋长不思进取、满足现状,只图看摊守业、不愿创新发展的思想。因此,要求党员干部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勇立潮头,励精图治,在创新中发展监管,在发展中推动监管创新。三是不做奢华者,要做节俭人。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和丰富,但也容易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能不能经得住金钱、利益的诱惑,继续保持勤劳节俭之风,是对党员干部的考验。因此,在市场经济时代艰苦奋斗,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筑起崇俭戒奢的坚固长城,自觉做勤俭节约的模范。
第二,正本清源,认真抓好反腐倡廉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工作的大局,党员干部要按照“三 个代表”的要求,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反腐倡廉工作,坚定不移地把工作推向前进。要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反腐倡廉形势,在思想上引起警觉,警惕一些党员干部发生不廉问题,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一是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要继续认真执行“约法三章”、“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五条规定”、现场检查若干纪律规定和现场检查回访制度等纪律规定,明确为和不能为的界限。上述这些纪律规定,都是高压线,不得逾越和违反,如果有的人敢于以身试纪,将按纪律进行严肃处理。二是要将反腐倡廉的措施寓于各项工作之中。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围绕监管中心任务,做到反腐倡廉与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实现工作的双丰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监管工作是反腐倡廉的根本,如果离开了监管工作,反腐倡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灵魂;反腐倡廉要为监管工作提供保障作用,如果弱化或无视反腐倡廉对监管工作的作用,监管工作就会出现影响公正性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监管的质量和效率就很难保证。因此要用同等的注意力,去关注和重视纪检监察工作,使反腐倡廉和监管工作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充分彰显纪检监察工作生机与活力。三是要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的堤防。要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帮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定 理想信念,在工作生活中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管住自己的头,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脚。要认真开展正反面典型的教育,利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利用正面典型进行引导教育,高扬正气,抵制歪风。四是严格自律,大力提倡廉洁从政、廉洁从业的风尚。要以“权、钱、人”为重点,过好“五关”,做好廉洁自律工作。要过好权力关,做到公正、公平、公道,决不能以权谋私;要过好金钱关,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正确对待金钱和物质利益;要过好美色关,正确对待灯红酒绿的考验,做到生活不腐化;要过好人情关,管好家属子女,不为亲情所左右,严格按制度规定办事;要过好用人关,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坚决同跑官要官、投机钻营、封官许愿等不正之风作斗争。
总之,加强作风建设,就要落脚于“五风”建设之上,“五风”是作风建设的晴雨表和温度计,我们要通过“五风”建设,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公道正派的领导作风,情操高尚的生活作风,推动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
云 南 地 理
1. 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 答:旅游资源定义为: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目前云南的旅游资源具有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云南既有奇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类型多,其中许多旅游景观为国内甚至世界所罕见。
(2)旅游资源分布广,规模大。云南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几乎处处是风景,时时有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多,旅游景观个体和占地规模答,资源的容客量和容时量都很大。
(3)资源的要素组合及地域组合良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空间差异,使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表现出不同要素组合和区域组合的特点。
(4)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云南的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数量大、丰度高、品味好,分布广、组合性佳,而且旅游地环境质量好、气候独特、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通达性好,可进入性和可开发性强。
针对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状况,云南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面向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建设旅游支柱产业,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如何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呢?具体的措施有:
(1)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充分发挥云南自然风光、民族文化、气候、区位等特色资源优势,实施创新发展、精品名牌、项目带动、市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基础,加快旅游开发建设,培育精品名牌产品,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实现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总目标。
(2)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
(3)抓好“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建设:即①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和集散中心,就是要抓好以昆明为中心、包括玉溪和楚雄的“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的建设;② 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区,滇西北要紧紧抓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和民族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旅游开发与建设;③滇东南喀斯特
山水文化旅游区,滇东南红河、文山两州和曲靖南部地区、昆明的石林县等,要依托石林、罗平、元阳梯田、彩色沙林、普者黑等旅游品牌,突出精品旅游产品的带动作用;④ 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把滇西南建成我省面向东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重要国际旅游区;⑤滇西火山热海边境旅游区,滇西保山、德宏两州市要充分发挥火山温泉、民族风情、边地文化和边境区位的优势,重点开发建设以温泉度假、生态旅游为主的康体休闲度假产品和以民族风情、边地文化、珠宝购物、边境旅游为特色的跨国旅游产品,把滇西建成我省面向南亚、特色鲜明的重要康体度假和边境旅游区;⑥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要以四川、重庆、贵州和省内游客为重点客源市场,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温泉度假、城市休闲、夏季避暑旅游等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尽快建成云南又一个新兴旅游区。
(4)科学规划,依托资源育精品。云南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西部三江并流、东部岩溶地貌、北部雪山峡谷、南部热带雨林、中部高原湖泊的自然奇观;众多民族长期聚居、和谐相处,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神远的历史文化,创造出神秘奇异的地球生命演化史和人类发展厉史;正是这些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构造了云南国际一流的吸引物。以这些吸引物为依托,云南省面向日益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精心制定了云南旅游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和重点景区建设项目,努力培育精品旅游景区点和名牌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旅游者。
(5)依法治旅,整治市场抓管理。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针对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在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同时,结合云南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行业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全省旅游法规体系。全面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推动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和加强了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抓好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6)培育人才,依靠科技增效益。针对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而人才相对不足和素质偏低的矛盾,在全省旅游行业推动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上岗制度”,坚持先培训,后持证上岗,运用法规和制度保证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坚持旅游教育培训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从而为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7)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8)高度重视推进我省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的国际旅游合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尤其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为提升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更加重
视“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旅游对外开放合作力度。
以上就是全面推进云南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的措施。
2.如何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步伐?
答:在经济日益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一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经济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等的严重问题。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是比较经济而又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资源,只要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在将来是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
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一直是云南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所以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也比较注重质量。在云南的旅游资源中,自然景观类型的风景比较多,还有就是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云南境内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山林、峰、洞、江河、湖、瀑蔚为奇观;有古老的人类遗址,恐龙化石及近代历史纪念物,以及25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等,都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那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云南的旅游资源,加快云南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步伐,具体的措施有:
(1)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实施旅游“二次创业”,把云南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和信心决心不动摇,上下齐心、协调一致地加快我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建设。
(2)加强领导,增强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力度。切实加强对旅游发展的领导,加大对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和困难的指导、协调和检查力度,及时协调和解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分的任务和要求,对每项任务和项目都要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并把涉及到的有关工程、体系和基地项目纳入本地区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中,确保旅游“二次创业”落在实处,抓出成效。
(3)多渠道筹资,以大项目带动旅游大发展。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扶持旅游开发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吸引国内外投资商、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等投资我省旅游开发和建设;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和指导具备条件的股份制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旅游债券进行融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例如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的全力打造、丽江印象等等。
(4)优化环境,为加快旅游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①构建完善的旅游法制环境,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②创造宽松的旅游政策环境,在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税费征收、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有利于加快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③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④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形成合力,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服务”的要求,切实保证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点)的通讯、供水、供电,做好排污和处理等,整治旅游景区、旅游城市、交通条件和社会治安状况,所有“窗口”行业必须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和导向作用,不断提高公民的旅游意识,共同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而努力。
(6)加快云南旅游通达性建设。云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交通主要以公路为主,在部分旅游地区交通条件不是很好,需要进一步加强公路、铁路和航空的建设等。
(7)加快云南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为了加快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实施精品名牌、市场多元化、对外对内开放、科技兴旅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又带动云南旅游的发展。
(8)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开发中注意保护,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9)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10)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云南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就是加快云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具体措施,经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云南人民的勤劳奋斗,云南的旅游一定会适应人们的发展,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经济的发展,使人民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