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计报告中引用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审计报告中引用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随着领导对审计基础的重视,以及审计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在我们对审计报告复核过程中,发现在引用法律法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一、引用法条的格式不规范。
正确的引用格式:
(一)引用法律,只写法律名称即可。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
(二)引用行政性法规(国务院所发),标明国务院,不用引发文号。如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三)规范性文件(国家各部委及省级政府所发),则需引发文单位和发文号。格式如下:中国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发[1988]288号)。
二、引用旧法条。
三、引用其他省市的规定
四、引用的条款有杜撰成分。
五、引用的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相悖。如使用不规范票据收费问题的处理处罚。有的报告引用的《吉林省收费罚款没收财物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与《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相悖。
六、引用的法规效力不够。如违规自行采购应集中采购的资产,有的报告所写定性依据,引用的是松原市人民政府的规定。
七、引用的定性依据、处罚依据,没引用具体的条款和内容。
八、处理处罚引用法条的内容与处理处罚的结果不对应。
九、引用部门内部规范性文件作为处理处罚依据。内容提要:
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含义
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
三、我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
四、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和和我局及区县近两年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中常见的问题
(一)审计方案方面的质量控制;
(二)审计方法手段方面的质量控制;
(三)审计证据方面的质量控制;
(四)审计日记方面的质量控制;
(五)审计工作底稿方面的质量控制;
(六)审计报告方面的质量控制;
(七)审计程序方面的质量控制;
(八)审计文书档案方面的质量控制。
五、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度,重建我局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
六、学习贯彻《办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机关工作的核心和基础,是审计人员的生命。审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计职能实现的效果,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它是衡量全部审计工作优劣的标准。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
2004年,审计署以6号令的形式颁发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后,在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日记的记录、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审计报告的出具和审计档案的归集等方面试行了质量控制,并建立了质量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办法》的出台,对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明确审计工作职责,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含义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就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者具体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活动,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
审计项目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计划安排,在一定的条件下,围绕特定的审计对象,为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所承担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项目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监督工作的载体,也是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对象,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计划性。局审计机关每年都会围绕市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政府领导的要求和社会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制订审计项目计划,从总体上明确新的一年审计工作的总体思想、审计的重点部门和领域、审计的重点内容,各业务部门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的安排,形成了具体审计项目。审计项目的计划性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必须按照既定的审计计划安排开展审计工作,而不能擅自改变计划确定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对象。
(二)强制性。审计项目作为我们国家审计机关规定的审计任务,是我们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监督活动的载体和依据。审计项目确定的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的重点内容,以及我们审计人员通过审计行为做出的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审计决定等都是代表国家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受到国家行政强制力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三)期限性。审计项目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审计项目开展的时间期限,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既定审计项目的内容。审计项目的期限性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审计计划的时间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审计工作,非遇特殊情况不得擅自延长或缩短审计工作的时间。
(四)风险性。审计项目的风险性将伴随整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所谓风险性是指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而我们审计后未能出具适当审计结论和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审计项目的风险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法行为,提供虚假资料掩盖真相,导致审计项目的失败使我们出具了错误审计结论和审计报告;二是我们审计人员未能认真履行审计职责和程序,造成遗漏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并最终导致我们审计结果失败的可能性。
(五)程序性。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审计人员必须按照《审计法》、《审计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步骤进行,特别是《办法》颁布以来,更要求我们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审计报告的出具和审计档案的归集等多方面的程序进行工作,具体实施审计项目,坚决杜绝审计行为的随意性。
三、我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
从我局目前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现状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我要说明一下:下面我说的都是存在的问题,成绩我这里没有说,我们每年的工作总结说的很多了,大家也都看了,我就不多说了,今天我说的主要是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的承认我们现实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和善于面对我们的现状。大家都是做审计的并且有的已做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凭良心讲我们做的很不够,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过去没有做好,我们不要怕揭短,不要怕丢面子,我们的现状就是这样。正视现实,我们才有希望,才有改正的决心、信心和勇气):从审计组成员开始,到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一致到分管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在以往历年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大慨有八个方面。
1、质量控制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可以说04年《办法》出台以来我们在思想上就没有重视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问题,控制意识基本缺少。
2、有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度办法学习不够,对变化了情况知之甚少,仍然凭经验做审计,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严重。一些习惯做法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在执行项目审计业务时均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方法较为单一;
4、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各主体职责不明确,且职责履行不到位;
5、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范执行不力,控制质量不高;
6、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基本没有形成,且各环节基本上是走过场。对审前、审中、审后环各节缺乏应有的控制和检查;
7、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监督保障基本缺失,基本没有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体制和机制,各复核阶段的复查人员的复核基本不到位,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表达复核意见,怕可能使原审计人员产生抵触情绪,而碍于情面使复查难以深入,导致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成效受到一定的影响,审计项目质量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8、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四、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和和我局及区县近两年质量检查中常见的问题(下面分8个方面来分析)
(一)审计方案方面的质量控制:
1、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定义
审计方案是审计机关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目的,在实施审计前对审计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它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工作方案是审计机关为了统一组织多个审计组对部门、行业或者专项资金等审计项目实施审计而制定的整体安排。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机关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实施审计前运用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的审计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对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报送审计报告全部过程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
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是用于指导整个项目审计的指导性文件,它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起到龙头作用,其质量高低对于能否完成审计项目任务,能否顺利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至关重要。审计机关应当编制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审计组应当对具体承办的项目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它应当是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工作目标的具体化。审计工作方案对一个审计项目由多个审计组完成,各审计组要编制各自的审计实施方案(如省厅对矿务局的审计);如果由一个审计组实施的一个审计项目,只需编制一个审计实施方案。
2、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内容
《办法》中有关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共24条,说的比较详细。第八条规定了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八个方面的基本情况;第九条规定了审前调查应当收集的六个方面的资料;第十条规定了审前调查选择的五种方式;明确了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前也必须进行审前调查;第十二条规定审计工作方案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十四条规定审计实施方案九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十五条规定了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应当考虑的六个方面的因素等等。
3、编写审计方案的要求
1)审计方案编制前要深入调查。
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情况、职责范围、业务经营情况、会计报表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等,并要求被审单位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根据需要到被审计单位了解情况,并进行试审,查阅有关资料,走访有关部门。审前调查可以在送达审计通知书之前开展,也可以在送达通知书之后开展。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积累基础资料而形成的,没有充分的审前调查,难以制定出高质量审计方案。我们要切忌对调查掌握的情况不作认真分析,就作为制定方案的依据。
2)审计方案内容要具体、有操作性。方案编制的核心是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
审计人员要准确把握,在占有被审计单位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
内容详尽、指导强的审计方案必须要明确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和审计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安排时间,如何组织力量,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探索和运用先进的审计手段、技术和方法,在哪些方面出成果,求突破等等,这样的审计方案就是一张摆兵布阵的作战图,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才能按图索骥,易于操作。
3)审计活动的实施要严格按方案进行操作。
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的指南,审计人员要按照方案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开展审计工作,切忌把方案搁置一边,操作时随心所欲,凭经验审计,老套套,凭感觉,审哪算哪,出现方案和审计“两张皮”的现象。当前的审计工作中,审计方案和实际审计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认为审计是查问题的,只要能发现问题就行了,怎么做心中有数,不一定非要按照审计方案中严格繁琐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实施审计才能发现问题,于是辛辛苦苦做的方案在实际审计时往往丢在一边,造成好的审计方案不一定就有高的审计质量的情况。长此以往,就出现了审计方案简单、雷同、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情况,其指导性更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直观、全面及准确地评价审计方案和执行情况的载体。
4、常见问题有:
1)审计方案存在内容不具体,针对性不强,与现场审计相脱节现象;
2)用审计工作方案代替审计实施方案;
3)先审计后编方案,先编方案后搞审前调查;审计结束后或者整理档案上补编方案。包括我在内,可以说我们大部分审计人员都干过;
4)审前调查不够深入细致。有的项目在实施审计前也进行了审前调查,但对审前调查没有形成材料归档; 5)未见审前调查记录和相关资料; 6)方案要素不全,无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内容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目标不明确;
7)审计实施方案没有审计组成员及分工;
8)未按规定程序编制、审核、批准或调整审计实施方案,也未作相关说明;
9)个别项目归档材料没有审计方案
5、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过错追究责任(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办法》没有规定过错追究责任,只是对审计实施方案作出了规定)关于过错追究责任方面的问题,最近我局要制定一个办法,马上要征求大家意见意见。这里我只是简单说说。
1)审计组对审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记录的不真实性和不完整性承担责任;
2)审计组长对审计内容不适当、步骤和方法不可操作承担责任;
3)业务科长对审计范围和重点不适当承担责任
4)审计局分管领导对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不恰当承担责任 5)由于审计方案编制、调整不当,造成重大问题应查出而未能查出承担各自的责任。
(二)审计方法手段方面的质量控制
1、审计方法:这里指现代审计方法,它是指审计机关为履行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采用的内部控制基础和风险基础等的审计方法。
2、审计手段:是指审计机关为履行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应具有的审计权限、审计行政措施、技术和方法。检查会计资料是一种手段,对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进行处理处罚也是一种手段。
3、审计方法手段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
在审计方法上,应该说是一个比较难控制的问题,但是在审计机关的总体审计思路和在每个审计项目的主要审计领域的审计方法上,必须进行事先的规范和要求,不同的方法取得审计证据的质量是有很大区别的,效率效果也有很大不同。从总的审计方法上,明确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手工和账表审计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审计相结合;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使审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具体项目审计方法上,除按照总体审计方法外,要规范哪些项目顺查、哪些项目逆查,哪些项目要使用分析性复核等等,在统一思路的指导下,会保证审计项目证据的收集质量和时间进度等。
4、常见问题有
1)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
2)大部分审计项目均未见运用内部控制测试、没有确定重要性,没有评估审计风险、没有抽样审计、没有分析性复核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3)虽然采取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但应用的层次较低。(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我们今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必须实现AO与OA交互,从第一个审计项目开始,我们必须这样做,据说去年只有尤科长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今年我们要全部实现审计项目在AO与OA的交互。请大家辛苦一下,只要我们都坚持这样做了,并且把它做好,熟练了以后就省事了,只要我们一个一个环节做好了,在过程中严格按《办法》执行了。我们年末也不需要辛辛苦苦再来整理什么档案了,我们的工作也就轻松了,万事开头难,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三)审计证据方面的质量控制
1、审计证据的概念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基本证明材料。它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2、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的内容和要求
《办法》中有关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内容共13条,审计证据的形式,审计证据中的四性(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它的取证范围,取证方法等等。
审计证据主要有:与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有关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法律文书、合同、协议、会议记录、往来函证、公证或者鉴定资料等。我们审计人员一般职业习惯是重视前者,忽略后者,容易造成取证的相关性、充分性不够。结果是从账面上查出的问题,没有其他资料相互印证,被审计单位一辩解,易使问题难以定性,甚至被糊弄过去。
审计项目实施证据收集的质量管理。收集的各种证据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提供、记录,对口头证据也要进行记录并复制成书面记录,由提供证据人确认并通过分析后方可作为审计结论依据。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和审计的目的和要求具有相关性,同一审计证据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其结论是不一样的。我们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不能存在个人主观臆断等情况。收集的证据必须体现成本与效益的正相关,如果取得的证据带来的效益小于付出的成本,那么就要视不同项目进行取舍。收集的审计证据要有有关单位、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目前收集审计证据的最大问题是“滥取证”:经常收集了一些与所要证明的审计事项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所谓“证据”,而且数量很大。“滥取证”造成审计人员的时间很紧张、不必要的审计档案太多,浪费了大量审计资源;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却不充分,审计项目质量不高。特别是一些不必要的取证工作很难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取证困难。
《办法》针对收集审计证据的问题,做出一些新的、明确的规定。《办法》规定,只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于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才收集审计证据;此外的大多数审计事项可以不必收集审计证据,只在审计日记中记载查证过程和结果即可。《办法》的新规定大大减少了审计人员收集证据的工作量,节约了审计时间、人力和费用,使之更能集中力量深入审查重点审计事项,集中精力查证所隐含的深层次问题。为了给审计人员提供一些收集审计证据的指导性意见,《办法》提出了审计证据的一些质量特征,即“四性”。《办法》还要求审计人员要对取得的证据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归纳;要将审计证据按照审计事项分类,按照与审计事项的相关程度排序;要对审计证据进行比较判断,决定取舍,剔除与审计事项无关、无效、重复、冗余的证据;要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分析,确定某一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等等。在实施项目的审计过程中,我们对待具体的审计事项及其审计证据,难以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高我们的专业判断能力。收集、分析、判断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最主要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审计过程就是收集、分析、判断审计证据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审计证据的能力,并对审计证据做出适当的专业判断;就象我们的会计人员一样,要能够及时准确地记录会计事项的会计科目、会计账目一样。收集审计证据的最终目标是“充分支持审计结论”,达不到这个目标的,就不是合格的审计证据
3、常见问题有
1)审计证据后附页用纸较随意,没有编制页码的现象很多; 2)证据涂改没有经双方签字盖章或签名,且未作说明; 3)取证的时间滞后于报告发出的时间; 4)审计证据的要素填写不齐全;
5)审计查出问题或者审计审计报告中评价内容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
6)审计工作底稿后面所附的证据材料过于简单或者冗余较多,部分审计证据只是简单抄录账册或只附有取证记录而无其他审计证据,不是有针对性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证据,即存在着滥取证的现象;
7)少数审计项目审计证据存在要素填写不全等现象。
4、审计取证中过错追究责任
1)审计组人员对其收集的审计证据严重失实,或者故意隐匿、篡改、毁弃审计证据的行为承担责任;
2)审计组长对重要审计事项未收集审计证据或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四)审计日记方面的质量控制
1、什么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它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逐日编写的。
2、审计日记的作用(审计日记方面的内容,去年周总专门讲了一次课。我这里就审计日记作用方面准备说的多一些,以便澄清我们在审计日记上的一些模糊认识,走出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我认为审计日记有如写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审计日记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审计责任 当前我们在审计工作中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责任的工作重视不够。《办法》规定,审计工作的底稿是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或者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我们审计人员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没有发现问题的就不要上底稿,而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且无具体的检查措施,造成实际工作中只注重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而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
现场审计时,我们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编制底稿,查不出问题则不需要编制底稿,这样审计工作底稿就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我们审计人员全部审计过程,有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难以反映,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能有效防范,检查风险增大。一旦审计过的单位暴露出新的问题,便无法分清审计时是否检查过这个环节,是谁检查的,是通过什么方式检查的。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审计责任无法追究,审计工作往往陷入比较被动的境地。因此,急需一种文本来记载和反映我们每位审计人员的查证过程,继以对审计实施阶段进行质量控制,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相关责任。
《办法》规定审计日记的要素包括“审计项目名称、审计人员姓名、审计分工、实施审计的日期、审计工作具体内容、索引号和页次”,其中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又包括“审计事项的名称、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查阅资料的名称和数量、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以及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这一现场审计的“记录仪”清楚地记载了我们每位审计人员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样,是一种过程控制、程序控制,它既可以督促我们每位审计人员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关注和提前防范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降低检查风险,减少“秋后算账”,又可以通过审计组长或委托的审计人员对上述事项的检查复核,形成第二道关口,进一步减少由于重大审计误差导致有关总体审计结论错误的可能性。
如果审计复核时需要进一步落实某个情况,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找到执行这一事项的审计人员继续予以落实。即使被审计单位事后暴露出新的问题,也可以分清是我们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还是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会计资料和证明材料应承担的会计责任,尤其是现在一些单位提供虚假的会计资料,有可能给我们审计人员带来的审计风险,应运用审计日记就可以规避我们的审计风险;如果是审计责任,也可以清楚地知道是我们审计人员个人的问题还是是审计组长制定的审计方案的问题,是哪一个审计人员的问题,应该承担何种责任,避免了由于责任主体的模糊导致的追究对象的缺位。
2)审计日记能够检验审计方案执行是否到位、制定是否科学和合理
由于审计日记是每名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的分工和要求编写的,因此,审计日记既可以体现我们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审计方案制定水平的高低,成为检查、评价审计方案的载体。也就是说,通过我们的审计组长检查审计日记,一是可以反映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做了没有”,即审计目标是否达到,重要性水平是否确定,审计风险是否评估,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以及采用的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在审计中得到执行;二是可以反映审计方案“这样做行不行”,即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合理、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全面、重点审计事项有无遗漏及所采取的方法是否科学。通过检查,审计组长可以随时掌握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及时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做出调整,这样一来,审计方案和具体实施紧紧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动,共同确保审计项目质量。3)审计日记能够为审计报告提供详细准确的“注解”和应有的依据
我们的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往往表现在:一是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依据不充分;二是审计评价“出处”不明;三是审计建议针对性不强。
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时间、运用的审计方法等,我们审计人员在编写审计日记时已将这些内容清晰地反映出来,保证了审计报告中此项内容的依据充分;审计评价意见主要包括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方面,它是审计报告的核心,由于审计日记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已记载审计情况、职业判断、查证结果以及我们审计人员的初步评价意见,保证了审计报告最终的审计评价意见来源明了、出处清楚;实际审计时,我们的审计人员如果感到有必要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应将其记录在审计日记的“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中,编写审计报告时再由我们的审计组长进行归纳和筛选,形成审计报告的审计建议,确保审计建议的针对性。4)审计日记能够为绩效考评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开展审计人员绩效考评是提高我们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审计人员绩效考评是指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工作能力以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做出的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它旨在进一步促使审计人员提高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确保审计项目优质高效地完成,绩效考评工作的效果如何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
目前,有的审计部门大多以我们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中发现问题的多少为主要依据进行绩效考评,由于审计工作底稿执行中的不完整性,决定了我们审计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得不到全面准确的反映,绩效考评效果难尽如人意。有的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能够发现一些重大的问题,但审计方法有可能不够科学;有的年轻同志虽然采用了先进的审计方法,但经验欠缺,只能发现一些较为明显的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有的审计人员由于分工不同,可能什么问题都没有(比如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召开座谈会,找有关人员谈话,充其量也只能发现一些线索)。凡此种种,如果不视具体情况,一味地“以成果论英雄”,则好的得不到坚持,不足的无法改进,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难以有效保证。
审计日记制度的建立,将审计人员的“作业”即每天的审计过程和查证结果的记录一一摊在“阳光下”,谁的业务水平高、审计方法好、工作细致和责任心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有的审计人员虽然没有发现重大的问题,但是审计程序到位、审计方法正确,需要进一步掌握审计技巧;有的审计人员凭借经验发现了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但如能积极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则效果会更好;避免了“谁查处的问题多谁的水平就高”的简单偏颇的评价标准带来的弊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的审计人员考评标准,将促进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确保审计项目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我局08年出台的《淮北市审计局审计人员成果统计办法(试行)》(淮审总【2008】99号)文已将审计日记作为审计人员成果统计的依据之一。
3、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要求
《办法》第四十三条到第四十九条作了详细规定,特别是审计日记内容记载中要求对审计事项一定要写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这一点很重要,请大家务必这样做(审计日记案例祥见省审计厅培训教材第60页到第62页,可以用此案例说明审计日记如何编写。我建议审计日记一个星期打包一次,上传到分管领导,由分管领导进行复核和检查。我们要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
4、常见问题有:
1)未按规定逐日编写审计日记;
2)审计组成员中部分审计人员没有编写审计日记; 3)审计日记未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实施全过程; 4)要素不齐全、内容简单,缺少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查阅资料的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审计查证结果等现象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缺项。
5)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部分没有在日记中记录,补记现象明显;
6)审计日记直接复制审计证据或者审计工作底稿,包括我在内,我们大部分审计人员可能都这样干过,主要是图懒省事,怕耽误时间;
7)审计组成员互相复制审计日记; 8)审计日记记录过于繁琐。
5、审计日记的过错追究责任
1)审计人员要对对自己编写的审计日记负责,防止审计的随意性。审计组长、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可以检查审计日记。任何人不得删改审计人员的审计日记,如果出现审计质量问题,审计人员可以用审计日记证明自己的清白,以保护自己。2)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日记的不真实性、不完整性承担责任;对未执行审计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发现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在审计日记里没有记录的,均应承担责任。
(五)审计工作底稿方面的质量控制
1、审计工作底稿定义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收集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目标的完成。
2、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是审计的生命。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无疑是高质量审计报告的最有力保证。审计是一门证明学科,审计的过程就是收集审计证据,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查出问题的所有相关事项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等审计证据的载体,不仅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也是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证明审计人员按照《办法》的要求完成审计工作、履行应尽职责的证据。离开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无从谈起。没有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将受到怀疑。审计工作底稿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底稿是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源头。
3、审计工作底稿质量内容和要求:
《办法》第四十九条到第五十五条作了详细规定。1)审计工作底稿按照《办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或者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没有的就不要上底稿。重要影响的事项如领导指示的或来信举报的事项,经审计也许有问题,也许没有问题,这种情况要编制底稿。
2)审计工作底稿的结论要明确。不同的审计项目、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同一底稿记录的同一审计事项会做出不同的描述。我们的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合理地保证所表达的专业判断意见的恰当性,防止措辞模棱两可,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句不要使用,重点要突出。审计结论是一般问题的可作简略记录,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应当作详细描述。就是说我们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所在的结论或评价结果,且定性及评价依据要充分完整记录我们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为支持审计报告提供依据。举例:某单位土地转让收入1957.15万元没有纳入收入统一管理 某年某月某日某行政单位经市政府同意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联合建房协议》,某单位以土地使用权名义转让土地100亩与某开发公司,土地转让价格1957.15万元。但转让的土地收入某单位并名义要求某开发公司汇入某单位财务作收入处理,也没有挂往来账,而是抵作应付给某施工单位施工某单位基建项目的工程款。
上述行为违反了《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十三条“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拨款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范围以外的收入。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必须统一管理”和第十四条“行政单位各项收入的取得,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及时入帐;并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填报”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231号)第五十三条“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的规定。责令某单位应予以改正,或者采取其他处理或处罚等。
我认为上述简单的描述了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金额、数量、发生时间、地点、方式以及违反依据、处理或处罚根据和意见等内容,为支持审计报告提供了依据。另外案例见省审计厅培训教材第57页。
3)审计工作底稿内容的质量管理。在书写格式上,必须达到规范统一,并做到规定要素齐全(《办法》规定一共是8大要素,这里不多说了),项目设置符合《办法》的要求;在内容上,做到规范清晰,叙述简单明了;在签字确认上,做到规范整齐,各种公章齐全,使底稿的形成及确认责任清晰、明了。在审计复核上,必须规范复核的内容、要求、依据、办法,审计组组长及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了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每份底稿都要做到三级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确保每份底稿记录的事实确凿,被审单位无异议等。
4、审计工作底稿常见的问题: 1)底稿事实不清楚,定性错误;
2)未引用相关定性依据,或者引用的定性依据不准确; 3)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审计评价所涉及的重要事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重要数据、事项未编审计工作底稿; 4)要素不全,内容简单,未注明附件页数; 5)现场审计结束后补写审计工作底稿;
6)“审计事项”、“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栏填写不正确; 7)审计组长未能及时复核,或者没有填写“复核意见”,或者复核时间晚于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时间,或者复核时间早于被审计单位确认审计证据时间
(审计组这一关的复核可以说是相当相当的重要,审计组长必须把好这一关,决不能走过场。复核意见一定要明确,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该像周总他们在矿务局审计的那样,审计组长一定要坚决退回去重新编制,不要碍于情面,不要怕得罪人,一次、二次,习惯就好了,否则我们的审计项目质量永远上不去。周总他们参加矿务局审计,据她介绍,她本人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都多次被谢处复核后当场退回重做,省厅的这种做法我们要学,要借鉴。今年的审计项目我在这里强调一下也要这样做。审计组层面的复核,全部由审计组长复核。不符合《办法》规定的退回去重做。审计组长一定要在复核意见里直接表述,按《办法》规定应写复核意见。不要写“已核”字样,明确责任,便于查询。审计人员应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未执行审计实施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被发现的,审计过程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审计组长应对复核意见负责,对未能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严重失实的行为承担责任,我们已没有退路了,审计组在审计实施阶段,一环扣一环的做好了,我们秋后整理审计档案时就不要走回头路了,我们都知道回头路是不好走的,请大家务必做好啊); 8)审计工作底稿后没有审计证据支持或支持不足; 9)未做到一事一稿。
10)所有项目未编制底稿汇总表。
5、审计工作底稿的过错追究责任
1)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底稿的不真实性、不完整性承担责任;对未执行审计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发现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均应承担责任。
2)审计组长对未能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严重失实的行为承担责任,对审计底稿的未发表复核意见或发表的复核意见不正确的承担责任。
(六)审计报告方面的质量控制
这里我就不想多讲了,去年我讲了两讲基本上该说的都说了,就不耽误大家时间了,去年我们总的感觉审计报告的本身做的还不错。下面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简单说一下。
1、常见的问题有:
1)审计报告要素不全,内容不完整,格式不规范,文字错误; 2)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中的事实表述不清楚;
3)审计报告内容未全面反映审计查出问题又无相关说明; 4)审计报告无审计评价意见,或者未按照审计方案要求进行评价,或评价意见无证据支持、超范围评价,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以外的经营管理活动妄加评价、评价前后矛盾、评价不够恰当、评价意见表述不够严谨(这种现象目前在我们的审计报告评价中表现的可以说是比较突出,请撰写报告的人员和各复核环节的复核人员把好关);
5)底稿的部分问题没有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又无相关说明;定性处理处罚未引用法规,或者引用法规不准确、不完整、不具体,或者适用法规错误,或引用超出法律效力范围的法规、或者引用失效的法规;
6)处理处罚不够明确具体,处理处罚力度不够,或者处理处罚不到位,以审计处理代替审计处罚,以审计处罚代替审计处理,审计处理处罚随意性较大;
7)审计报告中明显需要处理处罚的没有出具审计决定书,该处理的不处理,该处罚的不处罚,以审计报告书代替审计决定书;
8)没有告知救济途径或者救济途径告知错误; 9)审计决定未按规定时间给予落实。
2、审计报告的三级复核我再强调一下
《办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八条分别明确规定了审计报告的三级复核制度,即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科室、审计机关的法制科,对每一级复核都规定了具体的复核内容和复核要求。
1)审计组长复核的内容:对审计报告要素、内容的规定进行复(审)核;对审计报告是否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真实、完整的反映,有无遗漏、隐瞒进行复(审)核等。这里必须强调审计组长对每一复核内容如果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应进行纠正,该补充审计的补充审计,该调整方案的应调整方案,是谁的质量问题应在我们审计组层面的每一个审计人员当场改正,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现场审计可以说还没有结束,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一切还来得及补救,不要等到事后来补。审计组长应对所复核的每一项要素、内容发表具体的复核意见,否则审计组所在的科室应无条件的退回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2)审计组所在科室的复核:审计组要对审计组报送的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要进行全面复核。复核的内容有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事实是否清楚、前后是否矛盾,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审计组所在的科室应把好这一关,同样如果发现质量问题也应退回审计组进行纠正。审计组长所在的科室应对所复核的每一项要素、内容发表具体的复核意见,业务科负责人要签名。3)法规科复核:A、法规科复核的对象有:审计组所在部门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移送处理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材料进行复核。
B、复核的内容:复核其报告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复核其运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复核其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复核其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复核其他事项。
法规科复核的重点只是审计报告中的部分要素和审计程序,其他方面的复核主要在审计组层面和科室层面。《办法》规定的分工很明确,请大家务应按照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是谁的权限就是谁的,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我们都不要越权。各自管好各自的事。事实是否清楚、前后是否矛盾,审计证据是否充分,这是审计组和科室应该要复核清楚的,至于法规科发现了,复核人员也要指出;从法律、法规、规章适用的角度审核问题的定性、处理、处罚、移送处理和审计评价是否恰当、合法;从审计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的角度审查审计文书是否规范,程序是否合规。
3、《审计报告》的评价这里强调一下:
1)评价内容要全面。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审计意见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审计评价恰当准确、公正客观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依据审计有关规定,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财务收支情况、经营效益情况及其内部控制制度等作出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要增加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及个人遵纪守法、诚实报告情况等。不少审计项目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对审计事项不作评价,或者评价不全面。审计不仅对问题要揭示清楚,原因要分析明白,建议要切实可行,评价还要讲究公正。评价最能体现审计质量的高低,最能反映审计工作是否实事求是,是否客观公正。评价一定要有依据,要有出处,要评价审计范围内的事,不能凭空议论,更不能言而不实。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能前后矛盾,不能言过其实,不能偏离审计职能,也不能含糊其辞。
2)评价依据要充足。审计评价是建立在大量审计取证资料基础上的,没有审计工作底稿的支撑,审计评价是站不住脚的。按准则规定,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或证据不足、或评价依据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作评价。评价应避免面面俱到,对一些与经营无关的业绩不要妄加确认,不带感情色彩,防止措辞绝对化。
3)评价中的定性标准和定量指标。纵观当前,报告评价部分的内容“套话”多,在肯定成绩时照搬被审计对象的工作总结或个人述职报告,对被审单位的情况或被审计人的陈述不做去伪存真的甄别,审计评价泛泛而谈,同一份报告的评价出现了定性标准和定量指标相矛盾的问题,这是我们撰写不够认真所致,把撰写《审计报告》当做应付差事。
4、审计报告的责任追究 1)审计组长的责任:
A、对其提出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B、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重大问题不予反映或者不如实反映承担责任; C、对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承担责任。2)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A、对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的恰当性负责;
B、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中记录的重大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承担责任;
C、对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反映的事实严重失实承担责任。3)法规科的责任: A、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
B、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4)审计局分管领导的责任:
对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文书出现错误承担责任
5)审计局的有关人员的责任: 根据审计结果编制的审计信息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应承担责任。
(七)审计程序方面的质量控制
1、什么叫审计程序:是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在项目审计中自始至终必须遵循的工作步骤和操作规程。通过详细的操作步骤,以指引审计人员进行收集和积累审计证据的工具。它包括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准备、审计现场、审计终结四个环节。
2、常见的问题有:
1)未提前三天送达审计通知书又未经政府批准; 2)未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书面承诺;
3)未以审计机关名义征求意见,或者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引用法规依据错误;
4)审计组未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进行说明,或者说明不全面;
5)三级复核制度落实不到位,审计组和审计组所在的科室未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6)未召开小组和科室审计业务会议或局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有关事项或审计报告,缺少业务会议记录或部分业务会议记录不全或无发言人,有的审计业务会议只是对审计报告内容的简单复制,补记现象明显,这种情况很普遍,我们一定要改过来;
7)存在逆程序现象,部分项目审计复核和业务会议时间滞后审计报告时间,审计证据时间晚于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时间。
(八)审计文书档案方面的质量控制
1、什么叫审计档案:
是指审计机关在项目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活动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以纸质、磁盘、光盘和其他介质形成存在的历史记录。
这里要强调的是审计档案是按照审计项目立卷归档的,《办法》第八十条和第八十四条都做了明确规定,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但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如果对一个单位同时进行财政同级审和经济责任审计或者效益审计,他们是两个以上的审计项目,应分开立卷。请大家注意。
2、归档顺序:其他我就不多说了,《办法》说的很多,大家回去后可以看看。我只是强调立卷的材料一定要按照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和备查类的顺序排列;证明类一定要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的审计事项和审计工作底稿及其所附的审计证据所列的审计事项一一对应排列,不能排乱了;立项类和备查类一定要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否则就是不合规;卷内的每份文件中间一定要按照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批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的顺序排列;审计日记一定要按照审计组组长及审计组成员的先后顺序排列。
3、常见的问题:
1)档案材料缺失,如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送达回证等; 2)档案材料归类错误,未按规定顺序排列,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的审计事项和审计工作底稿及其所附的审计证据所列的审计事项未一一对应排列;
3)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在审计档案中没有核实的资料; 4)档案材料页码编排不规范。
4、审计档案的责任追究 1)立卷人对圈内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归档的规范性负责 2)审计组成员对文件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3)审计组长对审查验收意见负责; 4)业务科长对归档的及时性负责.五、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度,重建我局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
(下面我说的基本上是个人观点和意见。我这里提出的“重建”。目的是指从今年开始,从我们审计的第一个项目着手,思想上、行动上就要重视起来,使我们审计的每一个项目都能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
(一)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
审计项目确定后,承担该审计项目的科室要着手组成审计组。审计组是实施审计项目的基本单位,一个审计项目由一个或若干个审计组负责实施,审计实施方案最终由审计组执行和落实,因此,审计组对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起着最直接的基础作用。就审计项目来讲,明确审计组及审计组长的质量控制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就是要明确划分审计机关领导、法规复核科室、业务科室负责人、审计项目组长和审计人员各自的质量控制责任。建立项目负责制,审计组长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控制时间与工作能力、对其他审汁人员有指导能力和被审计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所以审计组长在授权范围内,对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结论落实、审计资料归档等业务的全过程负责,亲临现场承担大量的具体工作,针对审计问题及时调整审计方案,了解重大业务问题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同时对授权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审计机关领导、法规复核科和业务科室负责人要在更高层次上承担相应的质量控制责任。
(二)积极开展审前调查,认真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
(前面我已说得很多了,这里简单说明一下)。
《办法》中对审前调查的内容和重点,以及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按照《办法》的要求,认真搞好审前调查,在摸清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济状况的情况下,加强分析研究工作,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然后再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为了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应对审前调查的内容和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核,重要审计项目还应经过审计业务会议的审定。通过层层把关,使编制的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审计业务监督检查制度
审计组在现场审计阶段,主要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目标、范围、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这是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其主要工作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在审计现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符合性测试后风险水平的确定、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确定、对重大问题的审计取证、定性都会影响审计结果。
防止出现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组撤离现场,在撰写审计报告的时候发现没有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程序没有完全履行到,审计证据不够充分,定性不准确,提出的审计建议没有可操作性,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和风险水平估计不够充分,出现误信和误判等情况的出现。建立审计业务监督检查制度,可以保证审计人员严格遵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制度的规定,尽量降低审计风险。监督检查制度有审计组长对其他审计人员的监督检查制度、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法规复核科室对审计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和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四部分组成。审计组长主要对现场审计进行监督检查制度,目的是帮助审计人员了解审计的目标,督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确定重要性和风险水平,为审计结论取得充分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提出可行的审计建议。审计业务科室负责人、法规复核科室人员和审计机关领导的监督检查制度主要解决重大会计问题和决定重大审计问题或实施重要审计程序。
(四)在审计组层面,积极探索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加强审计项目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审计组层面的质量控制前面我说的比较多了,这里我只简单说一下)
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执行具体的项目审计业务时,审计组应从审前、审中、审后等各环节入手,采用科学、适当的方法来加强质量控制。
具体而言,在审前环节,应注重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充分了解控制环境,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进而在审计方案中明确工作重点;在审中环节,应注重运用查询、计算、分析性复核等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和AO、通用审计软件等计算机审计方法,降低检查风险;在审后环节,应加强跟踪性的后续审计,以保障所取得的审计成果。
(五)建立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
审计工作底稿是反映审计成果最基本的载体,记录审计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问题,为形成审计报告提供依据。审计底稿的取证是否完整、引用法规是否恰当、审计定性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审计报告。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完成后,在签发审计报告前,通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多层次的复核显得十分必要。在审计现场由审计组长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对审计底稿中证据不充分、定性不准确、表述不清楚的底稿要求审计人员补充、修改或重新编制,并签署意见;审计组长复核,复核审计人员是否执行了审计方案、审计程序,有无重大的漏项或误信,签署意见后提交给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复核;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复核审计组是否完成审计目标、审计建议是否可行、结沦和处罚是否准确等。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可以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审计报告的复核审定是审计项日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审计组现场审计结束后起草审计报告初稿,审计组对草稿讨论定稿后连同审计工作底稿提交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审核,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以审计机关名义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征求意见后,审计组所在科室修改和完善审计报告,连同审计项目资料提交法规科复核。法规科复核签署复核意见后,一并提交分管领导复核并签署复核意见。分管领导复核并签署复核意见后,交由审计组所在的科室对上述复核意见进行整改。审计组所在的科室整改后,审计报告提交局机关副总审计师和总审计师分别进行复核并分别签署复核意见,再交审计组所在的科室整改,审计组所在的科室整改后,报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审核,定稿后提交审计委员会批复,所有项目未经审计委员会批复,一律不准发出审计报告书和审计决定书。
建立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度,加强对审计业务的监督,明确审计组长、复核人员、业务科室负责人、法规复核科、分管领导、付总审计师、总审计师、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为提高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审计质量,落实审计风险追究制度奠定了基础。
(六)扩充内部复核层次,划分好复核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复核工作。审计复核作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保障审计项目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办法》明确了审计组、审计人员和审计复核机构三个层次的复核职责,通过不同层次对审计项目的复核,层层把关,确保审计质量(不过我们做的很不好,前面我对复核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说的很多了,就不多说了)。
现在应根据我局目前的审计质量的现状在现有的基础上,应扩充内部复核层次,建立由审计组、审计组所在科室、审计局分管领导,法规科、副总审计师、审计师等多级复核,层层把关,以保证审计质量。我们应按照各自职能的不同,划分好审计复核的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复核工作。对审计组组长、业务科长、法规科的复核范围、内容《办法》都有明确规定(前面我说了很多)。如:审计组及审计组长对所审计的事项、采用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对审计问题是否查清以及是否按照规定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进行复核;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对审计事项的评价、定性、处理处罚以及移送处理是否适当进行复核;法制部门应当对审计定性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正确以及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进行复核。目前我局还应该对分管局长、副总审计师、总审计师的复核范围、内容、重点作出规定。这样,通过划分各个层次复核的重点,使各个层次各负其责,把审计复核制度落实到实处。
(七)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体现了“谁委托审计就向谁报告结果”的审计公理,也是对国家审计的再监督。积极有效地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和保障执政为公、审计为民的关键措施,是审计客观性的标志性特征。因而,强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非常必要,以便更好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按照《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审计工作后,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书。《办法》中确定的审计公告制度,改变了审计机关不对外公布审计结果的做法,这是审计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审计领域的一个必然转变。这也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摸清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查清问题,找准原因,分清责任,切实做到审计报告上反映的问题事实清楚、数据真实可靠,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划分明确。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和复核人员认真负责,保证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在定性、处理处罚上引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准确。而且,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时,对未审计事项、超越审计权限的事项、审计证据不够充分的事项以及评价依据、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发表意见。
(八)明确审计项目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审计机关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按照《办法》中规定,在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审计报告的出具和审计档案的归集等方面的审计责任,确立上至审计机关,下至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责任。通过这种责任的确定,界定出审计组长、审计组成员、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复核人员和审计机关领导在执行审计过程中的责任,明确质量责任追究的处理方式,完善审计项目的质量责任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促使广大审计人员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贯彻审计法规、审计准则和《办法》,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规范审计行为,减少差错,使审计工作质量得以保证。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人员、审计组长、业务科室负责人、监督检查人、复核人、副总审计师、总审计师、分管领导以及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不履行责任的相关人员,应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制定奖罚分明、责任到人的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保证,只有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升审计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九)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 过去我们的审计决定下达后审计项目就算结束了,很少有对审计项目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审计项目质量评价,在审计实践中很有必要,可以进一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个项目审计的更好开展提供帮助,今年是审计创新年,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是对审计全过程的评价。在审计开始时审计机关就向每一位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份简单的“评价表”,让审计人员记录下他们认为对今后审计工作有价值的信息。如,特别有效或无效的审计程序、特别敏感的问题和时间安排等,审计结束后,将表格交给项目负责人。在后续审计前、审计结束后召开审计质量评价会。这时候审计小组对整个审计过程仍记忆犹新,因而得出的评价结果就比事后评价更为深入和全面,得出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尽快运用到实践中。
审计质量评价会通常由审计组成员、审计组长、审计所在科室负责人、法规科、人教部门参加。审计评价包括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和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主要包括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审计工作小组的整体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证据的质量、预期的审计发现和结果。对审计人员的评价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工作的效率等等,审计评价结束后写出书面的评价报告并归档。通过审计评价可以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总结值得以后审计工作借鉴的经验教训,并以此考核审计人员业绩。
第二篇:关于2008年审计报告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
关于2008年审计报告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措施
1、非税收入及国有资产收益合计2213.68万元未收缴国库。其中,应缴未缴预算收入344.11万元,应缴未缴国有资产收益135万元,应收未收国有资产收益和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1734.57万元,影响了当年预算收入的完整性。
整改措施:县财政将阿克苏中坤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神木园门票分成款85万元作为县级发展资金缴入县级发展资金账户,未上缴国库,该款已于2009年2月全额上缴国库。国资办收博孜敦西井2007年分红收益50万元未上缴国库,该款已于2009年2月全额上缴国库。
应收未收国有资产收益1734.57万元。其中塔格拉克牧场46.73万元,青年农场436.84万元,共青团农场40万元,水稻原种场10万元,木本粮油临场197万元,吉格代牧场35万元,恰其力克牧场35万元,集富公司产权转让收入949万元。以上款项已于2009年2月全额上缴国库。
2、内部监管存在漏洞。银行存款13.76万元用途不明,后又归还单位银行账户。
整改措施:办公室相关责任人已违反资金管理制度,已被县纪律检查部门处理。经局委会研究决定,修改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使其进一步加大内部监管力度。
3、挤占开行贷款配套资金50.23万元用于归还贷款本
金及利息,不利于开行贷款项目顺利实施。
整改措施:2008年3月,因国库资金紧张,需及时归还开行贷款基建项目利息50.23万元,经请示领导,同意从开行贷款配套资金中先行支付贷款利息50.23万元,待国库有钱时及时归还,目前,已报告县领导,正在归还中。
4、会计、出纳一人担任,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凭证为装订,财务岗位缺乏内部制约监控机制,容易发生错弊。
整改措施:针对该问题,局领导经过研究,已加强了人员配备,会计、出纳已分开。并对账务管理责任人进行了处罚,督促工作人员按照会计核算管理办法及时处理好账务,目前已进入正轨。
第三篇:滨城区黄河水资源引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滨城区黄河水资源引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导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城区人民经营、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势必会直接影响地处黄河下游的滨城区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搞好引黄供水工作,提高滨城区的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益。通过对滨城区面对的黄河水资源现状,调度、管理形式,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问题的了解、分析,研究、探索有效的改进措施,切实管好用好宝贵的黄河水资源,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的、高效的开发利用来支持滨城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的高效发展。
1、滨城区的水资源状况
滨城区地处黄河下游,属鲁北黄泛冲积平原,横跨黄河两岸,所辖5乡6镇6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有沿黄乡镇办7个。)版图面积1039.26平方公里,土地可利用面积83.4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7.8万亩,总人口56.9万人。
1.1滨城区的气候与降水
滨城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鲁北平原,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自1988年以后平均气温呈趋高走势,年降水量在286——986.4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555.8毫米。98年以来年平均蒸发量已高达1780多毫米,比95年以前增大一倍多。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干旱成为主要气象灾害,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1.2 滨城区的地下水资源
滨城区浅层地下淡水资源较为贫乏,适合开采的丰水区仅局限为黄河、徒骇河滩区和沿河侧渗的部分区域。大于40米埋深面积为13.5平方公里,20——40米面积为190.9平方公里,10——20米面积为157.7平方公里,小于10米的零星分布,浅层地下水可利用量2568万立米。现年开采量为250余万立米;深层淡水虽全区分布比较广泛,但储量有限,水质不佳,且开采利用成本较高,难以解决人民生活与农业灌溉需要。个别工矿企业已有开采利用,值得鼓励提倡。
1.3 滨城区的客水资源
徒骇河和黄河是滨城区两大过境客水资源。徒骇河滨城区境内河段长20.964公里,沿河有尚集乡、堡集镇、滨北镇3个乡镇,流域面积191.7平方公里,滨城区实际引徒灌溉面积约5万亩,仅占滨城区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点四,近十年平均引水量在1500万立方米左右。
黄河在滨城区流经河段长34.705公里,因黄河下游河段为地上“悬河”,由此形成了滨城区黄河南北两大独立水系。南有自大道王、道旭引黄闸引水的大道王、道旭引黄灌区。北有自小开河、兰家、张肖堂、韩墩引黄闸引水形成的相应灌区。配套干支渠117条,计长451公里。滨城区境内六座引黄闸设计引水能力共计:185立米/秒。控制灌溉面积429.3万亩。其中滨城区引黄灌溉面积达:60.94万亩。占滨城区耕地面积的近90%.1999年以来平均农业灌溉引水量2.89亿立方米。另外还向城区工业及人民生活引供水5600多万立方米。近六年滨城区仅农业引用黄河水资源总量达17.35 亿立方米。在旱情最为严重的2002年最高年引用黄河水量达4.13亿立方米。为稳定滨城区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黄河的水资源无疑是滨城区最为重要的、难以替代的客水资源。黄河水资源对滨城区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城区人民经营、生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直接影响着滨城区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2、引黄供水形势与滨城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引黄供水形势
我们面对的引黄供水形势有两个方面:
一是黄河水资源现状:黄河的水资源现状主要表现是黄河径流总量呈现逐年减小趋势,而随着流域内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加大。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580亿立米,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却承担着向我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近几年还担负着向流域外远距离的调水任务,年用水量从50年代的122亿立方米猛增到90年代的300亿立方米左右。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遇到正常来水年份,黄河用水缺口仍达40亿立方米。2030年缺水将达到110亿立方米。按国际通行标准,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不应超过40%,但黄河水利用率接近70%,已超出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由此可见,黄河流域的水危机将愈来愈突出,供需矛盾难以在供方得到缓解。
二是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形势:为了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确保黄河不断流,1999年国务院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全流域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量统一调度。为此,1999年黄委按照水利部的部署,制定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水量统一调度办法,实施了:
1、国家统一分配水量;
2、流量断面控制;
3、省区负责用水、配水;
4、流域内的重要水利工程统一调度。按照这个办法,实现了黄河连续五年的黄河不断流。地处黄河下游的滨城区也因此受益匪浅。
黄河平均年天然径流量只有580 亿立方米,但自龙羊峡到小浪底,干流水库总设计蓄水量就达519.01亿立方米。仅黄河下游河南、山东就有干流引黄涵闸96座,总设计引水量4209.7秒立米。假如不考虑时空分布因素,黄河平均计算径流量还不到1840 秒立米。由此可见,这么大的工程蓄水、引流能力,如果没有黄河水资源严格的统一管理调度,地处黄河下游的滨城区将很难用到黄河水。但是黄河水资源严格的统一管理调度也给我们带来了相应的问题。
1、为了确保黄河不断流这项政治任务,必须确保滨城下游利津河段断面流量,因此,滨城区引黄涵闸的引水指标调度频繁,引水效率受到影响。
2、由于滨城区地处位置,在引黄时间安排上有提前和滞后现象。
3、在黄河水源紧张时可能会缩短引水时段,制约了小区域、边远区域的用水。
2.2 滨城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滨城区的水资源现状与黄河水资源形势来分析,滨城区在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2.2.1在管理方面:
地方水管部门在黄河水资源引用管理上缺乏依法实施的、有权威的、强有力的统一管理。难以做到根据滨城区的实际需要对水量进行综合考虑,全面安排,计划分配,有力制约,有效协调。
国家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黄河水资源,于1999年对黄河水资源实行了统一管理和调度。对引黄供水调度实行了“统一调度,总量控制,以供定需,计划安排,协议供水,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办法。在气候正常年份,每黄委都会根据黄河的水资源状况对各省作出供水总量的计划安排,各省也相应对各地市分配供水指标,然后,各级河务部门根据其供水指标和各用水单位提供的用水计划,签订供水协议进行引黄供水。所以,滨城区面对的引水总量是统一计划分配的,每座引黄闸的引水总量都有一定的计划指标。而各引黄灌区乃至各引黄灌区的引水单位却不能实施有计划的水量统一分配、调度、管理。现在是引黄灌溉管理单位对各县、区、各引水单位没有计划,只有计量。各县、区、各引水单位对各用水户是也没有计划,更谈不上供水计量。谁抢到手算谁的。因此造成如下问题:①有计划的黄河水资源不能按需合理分配,不能实施有效的计划分配和水量管理,难以将有限的水资源调度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出现“近水楼台先得月” 和“用的不急,急得用不到。上游浇三边,下游不见水。”现象。一方面造成水资源浪费,加大了水资源使用总量。加重了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一方面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使用效益,增大了水资源成本。②难以实施水费对水量调节的经济杠杆作用。实行优先缴费优先供水,拿多少钱用多少水。往往出现水费缴纳的好的单位反而用水困难,缴费差的则先用到水,不交费的也照样用。多用不罚,少用不奖。多用的不多拿,少用的不少拿。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了群众节水意识差,抢水意识强的不良倾向。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水费正常收缴机制的形成,抢到水的不想交,用的少的有怨言,把气撒在拖欠水费上。
2.2.2在工程方面:
滨城区现有引黄干渠不适应现阶段引黄形势的要求。主干渠过流量太小,严重制约了滨城区单位时间内的引水量,降低了引水效率,加重了水资源的浪费。
由于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确保黄河不断流的需要和滨城区所处的河道位置,为了确保利津断面的国家控制流量,滨城区河段各引黄闸的引水流量调度较为频繁。又因滨城区河段内跨县、区引黄涵闸较多,需要统筹兼顾,各引黄闸相应引水时段就会较短,小引黄闸安排引水时间会更短,又加上滨城区南北跨度大,输水距离长等特点,因此,滨城区的引黄干渠必须要符合大流量短时段引水的要求。但是,现在滨城区兰家、张肖堂引黄干渠因渠道淤积、年久失修等原因过流量不足十个秒立米,另外几个引水口引水量也不大,如在2001至2003黄河水资源异常紧张时的引黄供水调度中,我们好不容易向上级争取到较大的引水指标,但都因为主干渠承受不了而减少了引水量。主干渠过流量过小,沿途引水无有效调控措施造成了渠道输水速度慢,加重了边远区域用水的困难。如2002、2003年小麦春灌时,兰家灌区上首的里则有浇了3遍的,利禹路两侧才刚见水,利禹路北的乡镇很难在一次引水过程中用到水。如两次引水调度时间间隔稍长,这种情况将重复出现。黄河以南大道王、道旭两灌区虽稍好一些,但有时也存在上述问题。水资源因此而造成的分配不均和浪费是显而易见的。
在杜店镇划为开发区后,张肖堂引黄干渠渠首段由开发区管理,行政区域调整后,引水工程和渠系没有及时调整,原滨城区张肖堂渠系引黄供水效能受到较大制约,如滨北镇的引水更加困难等问题。因此说:滨城区在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上存在着主干渠过流量小、渠系调整配套等方面的工程问题。
2.2.3在水费征收方面:
现行的农业水费征收体制不利于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滨城区现行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是农民按家庭人口或家庭承包土地亩数计缴。交费多少根本于使用水量无关,因此造成: “大锅水”思想,无序抢水引水现象,认为“反正交了水费,不用白不用。”“水从门前过,不用就是错。”大水漫灌,无序抢水引水使水资源难以实现合理配置和计划管理,加重了边远区域浇地难现象。不但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也给水费征收造成了困难。同时也难以形成农民群众思想中黄河水的资源意识和商品意识。
(2)水费征收体制制约了供水运行体制。①滨城区现行的水费征收体制是:农民交村委,村委交乡、镇、办、财政所,乡、镇、办、财政所交区财政局,财政局在分管农业和财政的领导签批后再向供水单位缴费。这种计划经济时的行政性水费征收体制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较多,容易形成搭车收费或层层滞留、挪用,而且水费与使用水量相分离。严重影响了水费的正常收缴和供需双方的关系。②现行的引供水运行体制是:乡、镇、办根据用水需求向区水利局提出引供水申请,水利局据情向供水单位(各灌溉局或滨城区黄河河务局)提出引水申请,供水单位向引黄闸主管单位申请引水,引黄闸主管单位同供水单位签定引黄供水协议书并按规定收交预付金后向市、省河务局水量调度部门申请引水指标。批准后按指令指标开闸引水。由于水费征收体制和引供水运行体制的互相分立和脱节,形成管供水的不管收交水费,管收交水费的不管供水的状况。因此,一是不利于水费的正常收缴,用水单位向供水单位缴纳水费说了不算。形成水费严重拖欠现象。二是不利于区水管部门利用水费这个经济杠杆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和制约,也不利于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使用。再就是造成区水管部门按照黄河上级水调部门要求签订供水协议制度时予交水费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向上级争取配水指标的主动。
2.2.4黄河水资源使用效益方面:
黄河水资源使用形式单一,经营链条短,节约意识差,浪费严重。
①滨城区引用的黄河水大多用于农业灌溉,而农业灌溉又大多是大水漫灌,加上灌溉渠道的跑、冒、滴、漏,使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相应增大了水资源的成本含量,加上前几年农作物价格偏低,黄河水资源的使用效益就显然可见了。
②滨城区除市区外大多数乡镇、村庄的饮用水是地下水,但用黄河水资源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和地方投资环境,提高黄河水资源使用效益的经营性水库、供水工程太少。作为沿黄县、区,显然这个资源优势经营的还远不到位。
③只管供水不管用水的“大撒手”式的管理。无计划、无计量,用多用少钱一样的“大锅水”制度。干渠小、渠系老,灌区设施不配套的工程,这些都加重了黄河水资源的浪费,降低了黄河水资源使用效益。
2.2.5信息沟通与交流方面:
还没有形成主动、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通过积极灵活的形式,把滨城区的水资源现状以及引黄供水与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等各方面信息与上级水量调度部门进行主动的交流、探讨和沟通。使黄河水资源的调度、分配、管理、协调和开发利用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
3.几点建议及措施
3.1 在黄河水资源引用管理上:
①适应黄河系统对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形势,在黄河水资源的引用管理上加强灌区、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调度职能。从法律、政策、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研究制定得力措施和办法,多管齐下,强化对黄河水资源引用的统一调度与计划管理。逐步做到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分配,计划管理,计量收费,高效利用。②以供水工程责任制承包管理为基础,努力减少中间管理环节,采取多种管理形式,逐步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能。探索分流节制工程和分支渠引水工程责任制承包管理体制。按照责任与利益挂钩的原则,落实水管任务与要求,建立有奖有罚的激励机制,选择落实有管理能力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实施层层承包管理。也可组织水管互助组、水管协会等形式对最基层的用水管理和水工程进行买断、租赁、承包管理。③总结黄河下游河段水量调度规律,适当早引早蓄。尤其是向边远区域送水,必须做到在集中用水高峰期之前大流量抢引抢送。
3.2 尽快实施畅流工程、渠系配套工程、节制工程、节水工程,配套计量设施、设备,为管好用好黄河水资源奠定基础。
①根据近几年滨州河段黄河水量调度特点,引黄主渠道必须适应大流量短时段抢引抢蓄的需要,因此,建议采取工程措施,加大引黄干渠的过流能力。②根据行政区域调整后的实际需要和近几年引黄供水暴露的问题,调整、配套引黄灌溉渠系。在工程建设和管理运用上采取多种投资参与形式,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基层用户和个人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投资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缩短配套工程建设时间。③搞好必要的分流节制工程的建设与维修配套,为水量统一调度和计量收费奠定工程基础。④在有条件的渠道及灌区积极采取节水工程措施,如渠道衬砌,渠道敷膜等。⑤配套完善计量设施,配足配好测流测沙技术人员和设备,开展测流计量工作。
3.3 改革水费征收体制,建立供水与水费征收相统一的水费征收新体制。
①逐步建立谁供水谁收费,谁经营管理谁受益,谁用水谁交费,用多少水交多少费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供水与水费征收相统一的水费征收新体制。尽量减少中间收费环节,尽快实现供水与收费一体化。②尽快建立计量收费机制。用水费这个经济杠杆有效参与黄河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减少乱引滥用形成的水资源浪费。③按照上级黄河水量调度部门要求,严格执行计划供水、协议供水制度,并逐步推行到基层用户,使人们逐步树立黄河水资源的计量意识和商品意识,自觉履行用水交费义务,减少和避免水费拖欠。
3.4 转变观念,开源截流,将滨城黄河水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①根据黄河水资源状况,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在确定种植结构时,不但考虑其经济效益,同时要充分考虑黄河水资源的支持能力,区别不同用水条件,搞好种植结构调整,降低水资源成本含量和使用总量,减小水资源供需矛盾。②招商引资,利用灵活的筹资引资方式,搞好引水、输水设施建设和蓄水工程建设。树立黄河水资源经营观念,讲求水资源经营效益。把水资源利用效益差的项目压下来,把水资源利用效益好的用水搞上去。如待建的城南水库等大的黄河水资源经营项目,利用滨城沿黄相对好的黄河水资源优势,通过蓄水工程开拓水经营市场,并向周边地区延伸辐射,在改善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条件的同时,取得更好的水资源利用效益。③积极研究、实施黄河水资源统一配置管理、供水收费一体化、计划供水、计量收费等措施,解决乱引滥用,“大锅水”,“大漫灌”等黄河水资源严重浪费现象,提高农业用水效益。
3.5 加强与上级黄河水资源调度管理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①积极了解上级有关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等有关方面的方针、政策,制度、办法,及时了解黄河水资源状况,在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滨城区的实际,做好引黄供水工作的调整与配合,争取工作的主动权。②采取积极灵活的形式,加强同各级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部门的联系、沟通,把问题和需要,想法和建议通过联系与沟通
及时进行交流,在相互了解的前提下取得相互理解,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获取帮助与支持。③搞好滨城各灌区、各乡、镇、办黄河水资源引用和开发利用工作的调研,找出问题,总结经验,研究措施,制定办法,有的放矢地做好滨城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通过不断的调整、改革、提高,以滨城黄河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支持滨城经济的高效发展。
第四篇:法律服务业中存在的问题应重视
目前我国的法律服务业主要包括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以及司法鉴定等,通常我们所说的法律服务主要是指以律师业为主导的法律服务。我国的法律服务业通过与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法律业中存在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通过对200余件案件的代理情
况进行调查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法律服务业中从业人员政治素质有待提高。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服务业,有些从业人员政治觉悟不高,对党的政策不学习、不了解,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有的政治水平低、办案只讲经济利益,不考虑政治大局,对所代理的案件不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对待,而是怂恿当事人盲目地行使诉讼权利,形成讼累,有的甚至鼓励对裁判结果不服的当事人违法上访,这都说明其政治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是非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执业,扰乱了法律服务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由于法律服务是一项严肃的法律工作,是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因此,我国规定,凡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法律服务的机构及其人员,均需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资格并经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向社会提供有偿法律服务。但是由于利益驱动,有些根本不具有法律服务资格的机构和人员非法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法律服务,冒充律师或者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承揽法律事务,有的人甚至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同时,由于非法执业人员不具备提供相关法律服务的资格,收费随意,又不受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三是法律服务市场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严重,损害了法律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特定的地区来说,法律服务市场有限,为谋取自身利益,少数法律服务从业人员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业务,由于基层法律服务所、非法执业机构及其人员的办案成本远远低于律师事务所及律师,他们就以低收费与律师事务所进行恶性竞争。而律师事务所、律师之间为了争抢案源,也积极进行不正当竞争。
四是一些法律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差,败坏了法律服务队伍的形象。目前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成分复杂,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服务意识、宗旨意识淡漠,私自收费、乱收费,从而引起当事人及司法人员的不满和投诉,影响了法律的尊严,严重败坏了法律服务队伍,特别是律师的整体形象。
第五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在教师、学生、学校等方面存在问题,对此,提出对策如下:要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监督管理;转变教学理念、苦心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形式;改变学生观念、树立职业理想。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10-02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08年将《职业道德与法律》列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须课。
一、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意义
从本体论上来说,《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一门讲授各种职业人所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知道、遵守、维护和运用的一些法律知识。由此可见,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意义非凡。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当代中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中职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不仅要积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还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知识。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促进全面健康成长。二是党的十八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可以帮助中职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知荣辱、有道德的人。
以上内容既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开设的原因,又是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意义所在。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就本人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二是学生方面;三是学校方面。
(一)教师方面
1.教学理念偏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社会绝大部分老师是能做的,但是也会有些老师做得不足。这一点,在中职德育课方面尤为明显。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社会上的很多人、企业等诸方面对中职教育认同感普遍很低;二是学生素质方面也不是很高。这就导致,教师本人认为这些学生“孺子不可教也”,很难培养出“经天纬地,济世救国”的人才,从而对职业的成就感认同不高。所以,他们在教学方面不会那么用心钻研,讲课有糊弄的成分。笔者认为,学校和教师共同的理念应该是:“让每位学子拥有幸福人生。”他们虽然不能成为国之栋梁,但是他们只要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服务大众,并且感到幸福快乐。他们就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他们的老师,应该感到高兴和满足。因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实现了。
2.教师资源缺乏。表现在教师数量和教师专业素养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本身德育课教师就少;二是由于教师缺乏成就感,很少有老师愿意教德育课。所以,学校会请一些专业课教师或者在读研究生(包括非专业对口的研究生)兼职交德育课。学生本来就对理论性很强的德育课反感,再加上以上老师专业素养相对较低。所以,学生会经常逃课或者上课做其他事情。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虽然笔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但是课堂效果也不理想。
3.教学方法陈旧。一是部分学校多媒体资源的不足,导致有些教室至今还没有多媒体设施,老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二是部分学校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年龄大的老师不会用多媒体教学,也只能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三是有些年轻老师,即使会使用多媒体,也往往是在网上下一些别人上传的课件,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针对性,起不到想要的效果。
4.考核方式老套。“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可见考试,对学生的重要性和可怕性。中职学校德育课是考查课,是由任课老师自己决定考查形式。相对其他科目考试来说,简单一些。也正是如此,学生往往马马虎虎应付。有些老师也马马虎虎,考查也就是写篇小论文或者是交一份作业,很难起到考查的效果。
5.理论脱离实践。《职业道德与法律》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学科。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必然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二者往往背道而驰。有些老师只是在课堂上大讲书本上的理论,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中,本身都不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学生怎么能信服。
(二)学生方面
1.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中职学校生源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学习成绩差,他们中大多数是来自学习成绩差的毕业甚至还没有毕业的初中生。二是社会上打工的未成年人,感到打工困惑,想再回学校学习。三是没有考上高中,又想要文凭的学生。
2.理想信念淡薄。许多中职学生对国家大事、时事新闻、职业理想、个人理想毫无兴趣、漠不关心,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缺乏信念,把花样年华浪费在恋爱、吃喝玩乐、打架斗殴、拉帮结派,梳妆打扮上。
3.厌学情绪严重。由于中职学生本身学习成绩就差,加之进校目的和动机不纯。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思想。有些学生还经常无故迟到、旷课,即使勉强来听课也是聊天、玩手机、睡觉,不做作业或者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作弊或者不参加考试。
4.思想认识不足。部分中职学生分不清真善美、假恶丑,只要自己过得“爽”,过得“任性”就满足了。他们热衷于吃喝玩乐和恋爱,不分环境,不顾场合,抽烟喝酒、打牌赌博、搂搂抱抱、卿卿我我。
5.道德滑坡。有些学生好吃懒做,以多欺少,偷骗抢夺。有些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礼貌,不团结同学,不尊重师长。有些学生破坏公共财物,不讲究集体卫生,不注意公共形象。以上种种现象,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6.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有时,就连自己是否违法犯罪都不知道。部分中职学生经常出现偷窃、敲诈勒索、打架斗殴、拦路抢劫等,甚至还出现女学生未婚先孕,将婴儿杀死的现象。
7.心理素质差。由于受年龄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轻者表现为自卑,不愿与人交流;抗压能力差,遇到一些小事就过度焦虑。重者患病,精神抑郁,甚至选择自杀。
(三)学校方面
1.师资队伍不足和教学资源短缺。上文说道,部分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教师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同时,教学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也存在很大不足。这些,对德育课的教学极为不利。
2.监督管理不足。部分中职学校对德育课老师的教学监督存在漏洞,不查教师的教案、课件、课堂。有时抽查,形式大于实质,效果很一般。对于外聘和兼职教师的管理更是过于宽松,只要教师按时来上课就可以,至于所讲内容、课堂效果如何,经常是不闻不问。
三、几点对策
(一)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教师素质、加强监督管理
首先,学校要下大力气引进专业人才,建设一支思想道德高、业务水平强的师资队伍,是教好德育课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招聘相应数量的专业专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还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教师学习、进修、科研的渠道,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特别是外聘和兼职教师的教案、课件、课堂效果等方面的监督。对于不符合学校教学规定的教师,学校要及时督促其改正。最后,学校自身也要完善管理。比如,加强对德育课的重视力度,增加与德育课相匹配的课时数量;把德育课与学校日常的德育工作相结合,校领导和教师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聘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学、组织学生观看法治节目、参观爱国基地等都是很好的德育形式。
(二)转变教学理念、苦心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形式
第一,教师本人要十分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即使身处中职学校,也是在为家庭、国家、社会培养人才,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有些中职学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把启迪学生思维、改变学生人生、培养学生成才作为执教理念。第二,教师要苦心钻研教材,把重点知识从多而广、大而杂的教材中甄别出来,在有限的课堂内,最大化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做到“不唯书,不离书,提炼书”。第三,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在改进方法上下功夫,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首先,“深入学生”和“哥们义气”相结合。每次上课都会提前20分钟左右到教室,像哥们一样和他们聊天,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了解学生的状况,以便上课时把课本知识与他们的实际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拉拢贿赂”与“同上贼船”相结合。每次上课前为了提起他们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会放一些学生喜欢的歌曲和短喜剧,有时上课程内容后,还有时间就放电影。为了看电影,他们往往会很配合老师学习本节课程。最后,“自由平等”和“形式多样”相结合。“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例如:他们回答问题可以不用站起来、可以选择不回答、可以像电视节目上一样请求其他同学回答、可以质疑问题;他们迟到、去洗手间可以不用打报告;等等。但,不是无原则的自由。他们往往都非常配合,违反纪律反而少了。笔者讲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在讲职业道德方面,会播放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视频。例如:《道德观察》《老梁故事汇》《感动中国》等。在讲法律部分,会播放《法律讲堂》《今日说法》《天网》《一线》等等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视频。有时,会尝试让他们中的佼佼者上台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经历,甚至讲课。笔者也会和他们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故事。总之,在课堂上没有问题回答错误这一说。所以,笔者的课堂学生们很活跃。第四,考核方式很“任性”。学生们最怕考试。所以,笔者的考试很简单。但是,要求学生平时认真学习。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六十,考试成绩占百分之四十。考核方式也多样,例如:可以选择考试、可以选择写小论文、可以选择讲课等等。总之,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考核方式。“一个都不会挂科”。
(三)改变学生观念、树立职业理想
“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对内因有反作用”。学校和教师在改变自己的同时,更要改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中职学生通过刻苦学习也可以拥有美好的明天。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其远大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刘建清.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的一些思考[J].纺织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