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6:1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西州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西州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第一篇:海西州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海西州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11-07-11作者:政协管理员 录入人员:政协管理员

受省政协的委托,海西州政协民族宗教三胞联谊委员会会同州委统战部,在州政协旦却加副主席的带领下,于2011年5月9日至18日前往我州两市、三县及大柴旦工行委,就我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先后听取各市、县、工行委工作汇报6次、召开座谈会11次,近150人(次)参加了座谈会,实地查看和走访了12个乡(镇)、村(社)及单位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具体创建情况,详细了解了我州自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来,各地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的主要做法、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形成的基本经验,深入查找各地区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座谈人员一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征询下一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海西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聚居的地区,全州共有蒙、藏、汉、回等30个民族,总人口约5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16.35万,占总人口的29.2%。常住人口44.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万。现辖二市: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三县: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三行委:冷湖、大柴旦、茫崖。共有35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21个居委会、305个行政村。

二、主要做法及其成效

自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在海西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仅安排部署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使得全州各地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而且亮点频出,精彩纷呈,屡获嘉奖,为全州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下一步开展全省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立组织、健全机制,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基础

各地区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摆在重要的位置,建立组织、健全机制,为顺利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领导基础。一是组织成立领导小组。各地区非常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及时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民族创建活动日常工作和部门之间的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各单位、各乡(镇)及村委员会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单位、本部门的创建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领导小组根据根据州委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出台了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措施,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情况纳入到本地区的年度目标考核范围,确保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统一思想、加强宣传,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

1、加强对干部的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培训。州委统战部多次举办民族工作专题辅导讲座,邀请上级领导和省内外专家学者对300余名县(处)级干部、1500余名科级干部进行专题培训;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了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

2、全方位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利用宗教活动场所、各种宗教节庆活动日等时机,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州每年开展宣传活动累计达2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达30多万人。同时,每年9月是海西州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全州各地采取举办文艺汇演、发放宣传材料、挂横幅、办展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各族群众的受训率达95%以上,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受训率达100%。

3、大力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发掘整理和申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州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7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州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都兰县热水古墓被列入丝绸之路申遗范畴并获得国家大遗址保护区项目,27人被确定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4、丰富民族地区文化,彰显少数民族精神风貌。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州民族文化事业和精品创作工作不断推进,连续举办了两届海西州柴达木民族文化艺术节,两届海西州民族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大会,五届“那达慕”大会,每年一届“柴达木之夏”文艺演出会,每年一届“孟赫嘎拉”柴达木牧民文化节和“百姓舞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创作了《西部的太阳》、《翰海情》、《天上人间柴达木》、《同三江源看青海》等优秀舞台剧目,拍摄了风光故事片《情人湖》,纪录片——《走遍中国—走进海西》,极大的丰富了海西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三)多措并举、强化落实,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顺利开展

1、科学组织、深入调研。每年由各级统战、民宗部门牵头,抽调司法、公安、安全、教育、卫生等部门人员,成立工作组前往农村、牧区,就如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进行调研,在总结先进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查找各地区各部门在创建活动中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及时提交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2、查摆问题、完善机制。各级党委每年召开专门会议听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汇报,认真分析研究影响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台了暂住人员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民族教育工作、民族工作进社区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工作开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学习宣传教育机制、目标考评奖惩机制、处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等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制度。

3、细化程序、加强管理。全州各社区建立健全了少数民族人员基础台帐、教育概况台帐、清真食品供应情况台帐、流动人员台帐、少数民族低保台账、少数民族未就业大学生台帐、少数民族残疾人台账、民族墓地台帐、民族人士政治安排台帐和民族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台帐等社区工作台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扎实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德令哈、格尔木市设立了民族宗教服务中心,成立了“民族之家”,完善了民族宗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流程,成立了维稳调解队、志愿服务队、少数民族联谊会等各种群众组织。

(四)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契机,带动特色民族经济发展。各地区紧紧抓住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的牵引作用,立足海西矿产资源富集、工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实际,着力加快工业发展步伐,以工业发展带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通过工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工矿企业实现就业,带动区域商贸流通、清真餐饮、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非公有制经济、民族经济发展。各地区根据近年来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实际,把居留时间较长、流动性较小的对象确定为服务重点,帮助其解决务工、求学等实际困难,并对自主创业和从事特色经营的少数民族群众给予政策扶持。

2、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契机,带动新农村新牧区发展。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着眼于改善农牧区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三农”服务向民族乡镇、民族村社(牧委会)深入,优先安排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少数民族聚居区道路、电力、供水、邮政、电信、广电、金融等网络,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深入实施整村推进、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污水处理、区域供水等工程,改进民族聚居区的村容村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住房等生活条件,推进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截止目前,全州廉租房中少数民族群众住户为2861户、占已入住住户的21%。

3、以推进城镇现代化为契机,带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积极构建少数民族聚居区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公共服务方面:高度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全州先后投资7852万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新民族学校,解决了近6000名少数民族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投资5530万元,为民族中学建设塑胶操场、增加仪器设备、购置图书、改善环境。在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对升入高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将分数线标准放宽5—10分,有效保障了少数民族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开展双语教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掌握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技能。加快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居委会)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乡镇卫生院民族医科建设进一步加强,蒙藏药品种类达到300余个,民族医药供给状况进一步得到提升,50%的村卫生室可提供民族医药卫生服务。州政府每年出资200万元免费为农牧区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在社会保障方面:积极帮扶救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体,全州少数民族低保参保人数占低保总人数的24.7%,实现了应保尽保,每年向少数民族群众发放低保和各类生活补贴6000余万元。

(五)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成绩卓著

各地区积极树立先进典型,表彰先进,对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表现较好,成绩突出的及时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都兰县先后召开四次全县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56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18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给予表彰,其中都兰县香日德镇被国务院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09年,天峻县委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0年,天峻委统战部被省民族团结进步领导小组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六)巩固基础、排查矛盾,切实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1、抓好矛盾排查。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一是开展平安边界建设。针对边界草场纠纷问题,各相关地区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契机,与相邻县、乡及村(社)结成民族团结进步友好对子,深入开展平安边界活动,努力化解影响边界稳定的矛盾隐患。如2006年8月份,天峻县召集召开了“三州六县民族团结与创安工作联谊会”,与海西州都兰县,海北州刚察县、祁连县,海南州共和县相关领导就加强边界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达成了共识。乌兰县与相邻州县先后举办了13次“蒙藏友好联谊会”,签署了3个守界放牧协定。乌兰县茶卡镇与海南州共和县石乃海乡共同建立了“睦邻世代友好”纪念碑,轮流举办“以民族团结,睦邻友好”为主体的文化联谊会,增进边界牧民友谊,确保边界稳定。二是开展企地共建活动。针对近年来很多厂矿企业进驻海西,影响农牧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问题,各地区积极与进驻企业协调,开展企业与地方共同建设民族团结工作,确保企地和谐稳定。如青海山金矿业有限公司进驻都兰县沟里乡开矿后,对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企地关系紧张。为了化解紧张气氛,都兰县委、县政府积极与青海山金矿业公司协调,成立了企业和当地牧民共同出资,以“公司+合作社+牧户”模式运作的都兰金沟里工贸有限公司,化解了企地紧张气氛,增加了牧民增收渠道。三是抓好敏感时期维稳工作。针对拉萨“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州委、州政府每年将三、七两个月定敏感月,及时召开会议、下发通知,及时安排部署,并就切实抓好不稳定因素排查、矛盾纠纷化解和维护稳定等方面提出要求,认真落实防波及、防渗透、防破坏措施,全力维护社会政治大局总体稳定。

2、完善工作预案。着力落实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居委会)社会管理职责,成立了寺院民主管理评议委员会,制定了民主管理评议办法,进一步加强了寺院内部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藏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我省藏传佛教寺院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每年在全州60处宗教寺院中集中开展了《宪法》、《刑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一步加强对僧侣人员的教育,积极引导全体僧侣人员明辨是非、守法执戒,确保不参与分裂祖国的活动,不参加非法游行等扰乱社会秩序的活动,“平安寺院”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

3、加强督导检查。积极组织交通、工商、教育、旅游、公安、经贸、卫生、城管等行政执法部门深入宾馆、商场、网吧、旅游景点、出租汽车公司等公共服务场所进行检查,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教育广大从业人员要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全州未发生任何民族利益纠纷、民族食品安全等各类与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相抵触的事件。

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的经验

(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立足于州情,认真分析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外来海西打工、就业、经商、办企业的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多,海西已经成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民族散居、杂居化趋势明显,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民族宗教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立足这一实际,充分认识民族宗教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大改革发展共享成果,才能更好地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上来,凝聚到建设青海海西的战略部署上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加快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根本途径。海西在开发建设历程中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和稳定局面,关键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走党委决策部署、政府领导实施、各部门各司其职的社会化路子。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从大局出发,把民族问题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去解决;就是要按照“决策在市(县)一级,推进在乡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村社(社区)”的要求,着力健全完善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社区)三级民族宗教管理网络,从而形成政府领导、部门主动、社会联动、各方互动、齐抓共管的民族工作新机制,进一步促进民族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

(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狠抓民生服务,畅通诉求渠道、构建和谐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抓好服务是关键。必须积极构建务工、经商、入学、就医、就业培训、法律援助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效机制,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公安、卫生、工商、教育、计生、劳动保障、城市管理等部门要协同配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户籍、就业、就学、医疗保健、计划生育等方面提供服务,让他们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自觉地做到遵纪守法,逐渐减少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摩擦和纠纷。

(五)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之间在经济发展方面差异较大,加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就业、教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贫富分化等问题也相对集中、相互交织在一起,容易引发民族间和个体间的矛盾纠纷。因此,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努力增强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防止敌对势力的插手和炒作。

(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必须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同时引导树立新风尚。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群众在生存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既要注重教育引导,又要尊重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要积极倡导先进生活理念,以公民意识和遵纪守法教育为核心内容,在继承少数民族优良传统前提下,摒除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陈旧思维方式,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促使少数民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回顾取得的成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清醒地看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民族经济总量较小,产业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饮食服务业,科技、信息、金融等现代产业的发展仍处于空白;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活动技术含量低,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公务员队伍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偏低,特别在基层乡镇干部中主体民族干部偏少;四是基层统战和民宗部门编制偏少,各乡镇没有专职民族宗教干部,民族宗教工作压力大;五是各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费不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六是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领导小组个别成员单位存在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重视不够,责任不明等问题。

(一)推动民族经济发展。把民族经济的发展纳入全州经济发展的大视野之中重新审视、科学定位,积极帮助民族乡村和民族企业变观念、定思路、优环境,使民族经济在全市经济环境中定准位子、走好路子、树好牌子,力争培育一批规模较大、牌子较硬、效益较好的民族企业集团。

(二)加快文教事业发展。以办好民族学校和办好民族聚居区的学校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民族教育工作,打造从幼儿园到高中、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完备的民族教育体系,逐步增加对民族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通过发展教育从根本上改善民族发展问题。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经费是创建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各地区要把创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投入力度,大力支持边界地区牧民自发组织开展的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联谊活动,确保创建工作中各项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

(四)完善民族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主要领导挂帅、民族工作部门负总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统一领导、分口把关的领导责任制。同时,加快民族工作基层队伍建设,扩大民族工作力量覆盖范围,健全网络、理顺职能、优化结构,真正形成整体联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民族工作格局。

(五)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坚决贯彻落实各项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不断规范民族工作行政执法队伍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成效;加大普法宣传工作力度,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学法、懂法、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科学制定出台民族工作规范性文件和普惠性政策,加快推进民族工作法治化进程。

(六)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的优势,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可靠、工作上得力、环境上熟悉、语言上精通、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顺利推进民族团结事业和社会和谐稳定事业。

第二篇: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活动调研汇报材料

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活动调研

汇报材料

为认真开展创建民族团结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确保校园安全和谐稳定,现将在我校开展创建民族团结建设活动中的民族教育工作做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青海省化隆县金源藏族乡中心学校,位于距化隆县城45公里处,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是全县唯一的纯藏族乡,也是全县重点贫困乡之一,全乡共有14个行政村、总人口为6438人。

全乡共有11所学校,其中完小3所、初校8所。全乡儿童总数为627名、女 309 名、其中已入学627 名,女 309名。少年总数为364名,女156名,其中已入学364名,女156名,学生均为藏族。少年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2%。

二、民族教育发展成就

我乡学前教育期为半年,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开设了汉、英、藏三位一体的三语教学,其中“双语”教育在我乡已形成体系。近几年来“双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07年双语平均成绩小学为7.2分,初中26.7分,2008年双语平均成绩小学为20分,初中50.2分,2009

年双语平均成绩小学为30.1分,初中54.1分,2010年双语平均成绩小学为38.9分,初中56.2分,且在2009年和2010年全县中考中,我校的藏文成绩均超出县均分,其中2009年超出县均分11.7分,2010年超出县均分17分,连续两年获全县第一。可见,我乡的双语教学已步入正常化、规范化、质量化。

全乡共有教师45名,其中专任教师33名,(双语教师16名)特岗教师6名,临聘教师6名。其中有本科学历教师为21名,有大专学历的教师为 12名,学历合格率为100%。由于我校是“三语”教学,授课科目多,导致了教师紧缺,面对这种情况,教育局每年安排化隆县民族中学和第一中学的8名教师到我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教师紧缺这一现状。

全乡有多媒体教室一个,计算机教室一个,模式三教学点6个、模式一教学点5个,信息技术教学面为100%。学校按时接收优质资源课,并及时公开和刻录,达到了优质资源共享。

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上,学校开设了民族教育团结课,健康教育课,每周每班为2节课,并利用重大纪念日,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是社会进步、国家安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从而营造了文明、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在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上,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理

财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做到了按时下拔教育经费,并及时公开公布经费使用情况。

三、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乡是纯藏族乡,在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够。由于我乡是汉藏英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按照编制预算,全乡共有小学生796÷21=38人,初中286÷15.1=19人,共需38+19=57人,我乡共有教师33人,还缺24人。从而造成了教师担任的课目多,(完小每位教师担任科目在3门以上,初小每位教师担任科目在6门以上),这样教师不但教学任务重,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对寄宿生的管理方面甚是困难。

2、学校建设和硬件配置上不够完善。由于2007年学校附近的山体滑坡,导致了我校无法进行校舍改造,除2006年修建的面积为984平方平教学楼以外(初中部使用),小学部目前仍使用的是原来修建的平房教室,多数教室墙体裂开,房顶破旧,已成危房,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造就了无法改善办学条件,无法实行规模办学,从而形成了点多、面广、线长的分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对对口支援教师的管理上有待加强。虽然教育局安排各个对口学校进行支援,各个志愿学校及时安排支教教师,但有些支教教师工作上不太认真负责,随意性很强,这样对他

们的管理上有一定的困难。

四、对策及建议

为进一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快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争配齐专任教师,且将双语教师纳入到编制之中,不断为教育事业增添活力,努力改进双语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次,加快电教硬件资源配置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争取在很短的时间内落实项目建设,不但改善办学条件,有效提高办校效益。再次,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发挥支教教师的职能,进而依托教育资源培养各级各类有用人才。最后,多方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维护校园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校园稳定,开创安定团结的平安校园。

第三篇:示范区调研报告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

情况通报

第68号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1年11月28

按:近日,总局支树平局长在检验司《关于“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这件事抓得好,调研报告也有价值。一方面可以摘要转发此调研报告供各级参考;一方面认真落实所提意见建议,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示范区建设。同时指出这项工作:值得总结,应该深化。为贯彻落实总局领导的批示精神,现将报告印发你们,供学习借鉴。

关于“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调研报告

2007年以来,部分直属检验检疫局针对所辖区内不断涌现的出口工业产品产业聚集区,结合“专项整治”活动和处理国外通报召回案例的经验,因地制宜,在“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相关工作,今年7月起,总局检验司组织来自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和福建检验检疫局的相关业务专家分别对山东、浙江、江苏检验检疫局“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调研组深入到示范区所在县市,共现场考察出口企业15家,涉及出口轮胎、陶瓷、木制品、鞋类、低压电器、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召开来自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检验检疫机构、行业协会、出口企业等代表参加的座谈会13次。

调研发现,通过近4年的推进工作,鲁、浙、苏三局针对辖区内块状经济发展的特点而开展的示范区建设工作,已经初具规模,有的做法已基本成熟。截至2011年7月,山东局共在12个地区启动了16个“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创建工作,涉及9 — 2 — 类出口工业产品,已有8个示范区通过了验收。浙江局自2007年12月建立“义乌出口饰品监管区”以来,共确定了10个涉及目录内商品的“检验监管区”和2个涉及目录外商品的“质量安全示范区”,目前已有2个检验监管示范区和1个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考核验收。江苏局自2008年3月起,联合省外经贸厅共同建设“出口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目前已建成10个省级示范区、6个市级示范区。2011年10月28日,总局支树平局长、江苏省李学勇省长等领导在南京为10个省级示范区授牌。

二、主要做法

目前鲁、浙、苏三地开展的区域化管理工作,其主要目标都是为了在出口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形成“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体责任、检验检疫部门监管、相关部门齐抓、行业协会协调、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都注重依靠地方政府,联合其他部门,发挥行业协会积极作用。其主要做法有:

第一,检验检疫部门推动,地方政府领导,多方共同参与。三地分别发布了开展建立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的通知,调动检验检疫机构各方资源,深化与地方政府、特别是与市、县级政府的密切协作关系。直属局与地市政府、分支局与县级政府均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的形式将示范区建设明确为双方共同的责任,以联席会议方式保持密切沟通。在此框架下成立示范区推进建设领导小组,由地方政府领导任组长,设立由检验检疫、商务、外经贸、工商、质监等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示范区建设推进办公室,— 3 — 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共同开展工作;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特别是与中小企业的纽带。

第二,发挥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域的引领示范作用。三地建设的示范区都不是单纯的将区域内企业全部纳入管理范畴,而是通过培育标杆示范企业,引领整个产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通过某一产品的示范区域建设带动整个区域相关产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浙江在“检验监管区”、江苏在“产业集聚区”,对区内企业进行了“示范企业”认定,并公开挂牌,接受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在检测服务、快速通关、检验监管模式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效果明显。

第三,建设过程因势利导,分步推进。示范区的客观基础是产业经济的聚集发展,产业的不同特点也决定了三地在推进过程中均实施一区一策、因地制宜的策略,同时也根据区域的质量安全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山东“质量安全检验监管示范区”由创建到验收的整个过程都必须符合严格的验收细则和验收标准,并在推进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浙江局实施了“检验监管区示范企业检验监管示范区”三步走的思路,以检验监管示范区和示范企业为标杆,引领产业集群,实现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江苏“出口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按照“扶优扶强、错位发展、示范引领”的基本思路,统筹考虑建设规划,严格示范区及入区企业的申报、考核评定标准。

三、取得的成效

— 4 — 调研组发现,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在联合部门形成监管合力、提高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第一,多方联手,形成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力。“示范区”建设中,地方政府的领导作用十分明显,在其统一推进下,商务、工商、质监、科技、行业协会,乃至乡镇政府都积极参与,配合检验检疫部门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对原辅材料供应商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对不具备某些项目检测能力的企业实施统一送检,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质量自控能力和监管实效。以往被视为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盲区的《目录》外出口商品也被纳入到区域化管理中。在多方共同构建的监管体系下,示范区内形成了优秀企业家家学习,假冒伪劣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合力基本形成。

第二,国外通报召回数量大幅下降,出口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山东东营在创建出口轮胎监管示范区中,指导万达宝通轮胎有限公司建立汽车生产件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了条形码追溯系统,实现了对每条轮胎的质量跟踪,使企业的质量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防范,目前山东已建成的示范区无一发生系统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在浙江义乌,出口饰品是其支柱产业之一,作为欧美通报召回榜上的常客,仅2007一年就上榜20多起。2007年12月21日,浙江局与义乌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备忘录,经过三年多的

— 5 — 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2008年至2010年三年累计被通报召回仅7起。江苏苏州出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苏州金龙公司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区域内产业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的全面提升。2009年12月,总局魏传忠副局长率3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赴金龙公司等区内企业参观,先进的管理理念、一流的技术水平、完善的质控体系、精良的产品质量给驻华使节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得到了参观者的高度评价,树立了“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第三,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山东青岛木制品出口监管示范区,企业通过集体采购原料、同批次原料共同送检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能、抱团发展,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杭州低压电器出口监管区,作为示范区内一类企业的欧亚电器生产的节能环保插座获得英国政府30%的采购补贴,而在此之前该类产品面临着英国反倾销的调查。对此杭州市长蔡奇、副市长沈坚专程到该企业考察,调研企业在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的经验。在江苏常熟IT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内,高新园区管委会联合市科技局牵头,组建了由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区内龙头企业一起参与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门负责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创新驱动发展。该示范区获2009、2010常熟市“十大服务经济发展创新项目”。

2011年上半年,各个在建或是已经建成的监管区或示范区内 — 6 — 企业,外贸出口量均大幅提升。山东东营出口轮胎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上半年已出口轮胎13.3亿美元,同比增长100.6%。在调研过程中有地方政府领导用“四升一降”来评价区域化管理工作的成效,即“大家的质量意识提升了,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提高了,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了,外贸订单的数量增加了,国外通报召回降低了”。

第四,检验检疫部门职能优势有效发挥,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检验检疫机构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信息及管理优势,积极服务出口企业。在苏州吴中针织服装产业集聚监管示范区,检验检疫机构和商务局共同帮助羊毛衫商会成为“江苏省公平贸易预警点”,为羊毛衫企业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发挥了重要作用。台州局编印的《技术贸易措施指南针》,江苏编印的《国外技术法规实用指南》、《国内外纺织服装技术法规和标准实用手册》等系列丛书,免费向区内企业发放,成为当地外贸企业的“指南针”。企业通过抱团发展,对检验检疫部门也更加了解和理解,在浙江丽水云和县,木制玩具企业“和信”的董事长专门赋诗赞扬检验检疫机构在帮助玩具企业应对通报召回、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调研组所赴的10个县(市、区),政府与检验检疫部门都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

四、调研体会

通过对鲁、浙、苏三地的调研,调研组深深体会到推进示范区建设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特征,有效落实“抓质量、保安全、促

— 7 — 发展、强质检”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举措,符合地方经济客观发展需要,符合地方政府和企业需求,符合检验检疫机构自身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示范区建设是动员全社会力量抓质量,利用各种手段抓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推进示范区建设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各部门主动参与、分工明确,有的地方政府还从资金、设备、政策、宣传等不同方面给予示范区支持,大大扩大了示范区的影响力,也吸引了众多企业积极参与进来。示范区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产品检验、售后服务到国外跟踪反馈都被纳入监管链条,同时,行业协会制订行业自律公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和质量诚信机制,努力形成个人讲诚信、企业守信誉的良好环境。通过有效整合社会、行政、生产资源,成立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和检测网络,形成了社会各界重视质量、共同抓质量,企业承担质量责任、努力提升质量的良好工作格局和社会氛围。

第二,示范区建设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多数示范区在建设中,都很好的利用了检验检疫部门、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并与地方经济策略紧密结合,在技术、标准、检测、认证认可等方面使企业得到实惠便利的同时,也培植名牌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扩大出口。有的示范区内企业对原辅材料供应商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对不具备某些项目检测能力的企业实施统一送检,既降低企业成本又提高了质量自控能力;有的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提高产能、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使示 — 8 — 范区产业集聚和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强化,区域经济发展被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示范区建设是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的试验田。示范区的建设发挥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力量,引导企业逐渐树立正确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发展方式,同时也缓解了检验检疫机构的压力。示范区的推进过程由监管产品到企业,再到区域,其实质就是将检验监管重点逐渐由商品的检验转移到监管上来。示范区还将非法检产品纳入到日常监管范围中来,监管覆盖面大大增加。近4年的推进工作,各局取得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深化检验监管模式改革提供了一块试验田。

此外,调研组在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座谈中发现,各方对国外通报召回都十分重视,是检验检疫部门协调各方共同抓质量的一个好抓手。同时也提示我们,在今后进口商品的检验监管中,要特别重视消费者的反应,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息和我们监管产生的不合格案例信息通过合适的渠道及时通报、反馈给国外政府、企业,从而加强对进口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一,统一命名并出台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性意见。目前,山东、江苏、浙江等局在一些出口产品聚集的地区建立了类似示范区的监管区域,但名称、具体做法均不尽相同,建议将其统一命名为“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并出台开展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对示范区实施分级管理,将示范区划分为总局层面的国家级、— 9 — 直属局层面的省级乃至分支局层面的市(县)级示范区,逐级、逐步建设;建立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明确产业聚集的定义和范围、适宜建立示范区的产业类别、对示范区的验收主体和程序;对示范区实施差别化管理。

第二,充分利用好示范区建设这块试验田,稳步推进检验监管工作改革。将研究对示范区的配套优惠措施作为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工作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除对相关企业在分类监管、通关、认证认可等方面给予便利措施,以及加大对示范区检验检疫机构、公共检测平台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外,重点研究在检验监管模式上的突破。例如对示范企业研究实行共验,认可有资质的第三方企业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对示范企业采用验证、免验等最为便利的分类管理方式。这些措施不仅是完善区域化管理工作的配套政策,也将作为深化检验监管模式改革的积极探索。

第三,适时召开一次现场会,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指导性意见出台一段时间后,建议在“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中取得突出成效的直属局召开现场会,总结归纳好经验和好做法,进一步提升和推广示范区建设。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做好宣传工作,扩大示范区影响。

主题词:检验监管

示范区△

情况通报

印送: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认监委、标准委,总局各司局,存档(2)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1年11月29日印发

第四篇:民族团结调研报告

关于县民族团结的调研报告

我县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民族工作讲团结、抓经济、求发展的思路已成为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全社会的共识,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日益得到了巩固和加强。目前,我县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稳定工作面临新的情况,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民族团结稳定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开展情况

(一)民族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我县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构成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有些问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此,各级党委、政府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摆在首位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为全面推进我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多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活动

各级党委、政府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四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由民宗局牵头,宣传、组织、统战、教育等部门密切配合,不定时对少数民族干部、分管和从事民族工作干部开展系统的民族政策理论培训、知识竞赛,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党在发展民族关系中“三个离不开”的的思想,宣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使“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个维护的思想深入人心。特别在每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月中,大张旗鼓的宣传民族团结,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讲团结、讲互助、讲发展,努力创建团结友爱的和谐社会。

在各民族中还强调:在热爱本民族的同时,更要自觉地强化热爱中华民族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尤其在广大群众和青少年中进行民族常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构建“小手拉大手,大小有共识,你我互尊重,大家团结紧”的宣传模式,努力营造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浓厚氛围。既教育了汉族群众尊重少数民族;也教育了少数民族尊重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群众不仅要讲关怀和照顾,也要讲义务和奉献;不仅要讲平等和团结,也要讲法制和原则,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承担社会义务。

(三)正确处理民族差异、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宗教问题也将长期存在。民族之间、风俗习惯之间、信教与不信教之间的差异,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各民族群众团结奋斗,为改善生活条件而共同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切实关心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切实关心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农业、畜牧、水利、交通、教育、电力、民族等部门,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加快致富步伐,安排扶持少数民族专项发展资金,共建母亲水窖、沼气村、村村通公路、村村有电视专项举措解决了少数民族发展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大力扶持回族群众发展交通运输业,民族地区交通运输业已经成为当地的回民群众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改善山区民族小学的办学条件,充实加强师资队伍,提高少数民族子女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科技等部门积极开展科教扶贫、科技下乡、举办青年夜校等活动,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培训。依法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在衣食住行、婚娶殡葬等方面,切实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四)加强民族地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妥善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和纠纷,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妥善处理民族群众间的矛盾纠纷,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保证。县民族局和乡镇党委政府定期对辖区内涉及民族的问题进行认真排查,做到心中有数。对可能发生的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搞好预测,超前做好工作,提前化解矛盾,及时消除不安定因素,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对涉及民族问题的纠纷和事件,采取“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周密考虑”的态度,绝不简单地对待和处理。严格区分民族矛盾与非民族矛盾,不盲目地把不同民族公民之间发生的民事、经济纠纷和民事、经济、治安、刑事案件与民族问题混为一谈。同时,教育广大群众明事理、顾大局,以免被坏人利用,严防别有用心的人蛊惑人心,扩大事态。在处理民族间群众的纠纷和突发事件时,坚持教育疏导的原则,善于把握时机,讲求策略,注意方法,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群众,最大限度地打击和孤立极少数坏人,防止问题复杂化、事态扩大化和矛盾性质转化。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什么宗教,都依法处理。教育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发生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时,坚持依照法津规定和正常程序解决,绝不采取过激手段。建立民族矛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实行月报和零报告制度,并把这项工作纳入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加以考核。

(五)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

民宗局是党和政府管理民族事务,处理民族问题的职能部门,在新形势下,担负着更加繁重的任务。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充实了民族工作机构的力量,完善工作职能,设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构社会事务股。各级党委、政府也将民族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工作落实,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上级的有关指示,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水平。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切实解决了少数干部对民族工作不会管、不愿管、不敢管的问题。我局成立了民族团结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民宗局积极牵头抓好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协调处理相关的重要事项,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民族工作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从全县民族地区来看,总体上民族团结,社会比较安定,但在一些接合部地区、热点难点地区矛盾纠纷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因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而引起的民族心理不平衡和不满情绪或乡村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因土地、林场等归属使用原因引起的冲突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因经济利益引起的矛盾和冲突等。特别在接合部地区山林纠纷仍然阻碍民族团结前进的步伐。

二是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部分群众中偏激情绪和一些错误思想占了上风,遇事便以出格的言语、过激的行为、违法的手段向党和政府发泄不满,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联的矛盾纠纷比较突出。

三是民族工作经费少仍然是遏制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向前推进的瓶颈。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专项经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工作需要,机关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根本谈不上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帮助。

三、做好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对策

做好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最重要的是增加一笔收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资本,就没主意,光从口头上宣传,口头上重视民族工作,那是浪费纳税人的钱,浪费民族时间,对于民族地区发展,一样作用都不起。民族要讲团结,但民族也要吃饭,饭都吃不饱,就会饥寒起暴心,各种矛盾纠纷就会越来越多。为此要使民族团结稳定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必须加大民族地区经济扶持,就要增加民族工作经费,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向上级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加大拾遗补缺的作用。

总之,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认真研究民族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就一定会未雨绸缪,见微知著,把民族方面的矛盾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定会营造出宽松和谐、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全县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

第五篇: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一、做法

在2月2日省召开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后,芜湖市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截止目前,该市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示范区规划》的宣传。该市把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翻印成单行本,印发全市党政机关、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相关企业,并邀请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让机关公务员、企业主了解、熟知《示范区规划》的内容;市属媒体开设专栏,分专题进行解读,让全社会知晓。二是着手编制《具体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各方意见,待市委、市政府审定后,于3月底前按期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三是分解了发展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根据皖发[2010]3号文件确定的《示范区规划》2015年主要目标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县区、开发区和有关市直部门。四是超前做好园区扩容升级前期准备工作。新年一上班,市委、市政府就开展县区工业园区集体调研,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督促各县区的工业园区超前做好转型升级论证、规划修编调整、申报材料起草、资料归档等前期准备工作,待国家政策许可在第一时间抢先申报。五是抓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项目定于本月26日举行开工典礼,邀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参加,打响示范区建设第一炮。该项目分两期建设,首期投资60亿元,将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光电产业化基地,并将建设全国一流的LED研发和试验中心。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全国第一、世界前列的LED外延片、芯片、研发和试验基地。

芜湖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用足用活政策,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试行土地集约节约使用管理的有效办法,探索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方式,建立适应转移企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财税、金融、要素等方面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外交通能力。重点推进芜湖长江二桥和芜雁高速等工程建设,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宁安城际铁路等四条铁路电气化改造,进一步强化华东铁路枢纽地位;加快芜申运河、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皖江航运中心。三是加快园区建设,提高承接能力。重点抓好辖区内现有园区的扩区升级,推进市级园区升格为省级、省级升格为国家级,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配套,提高集聚水平。四是加速自主创新,推进开放合作。重点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扛杆作用,加大企业的创新投入;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产权交易所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进皖江城市间的区域联动,建立与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双赢机制,努力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创新。五是加快保税港区建设。在沿江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芜湖保税港区和10平方公里的为保税港区服务的加工服务区。六是强化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工业和三产“双轮驱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资本、技术和人才。力争到2015年打造汽车、材料、光电三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两个千亿元企业,新兴铸管等三个500亿元和若干个百亿元企业,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研究力度。《示范区规划》的出台,给皖江城市带“一轴双核两翼”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建议我市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示范区规划》文本的研究,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工作联系,超前开展调研,为体制机制创新打好基础。

二是重点推进土地、金融制度创新。为突破“地根”、“银根”两大制约瓶颈,芜湖市突出抓金融服务创新和用地管理创新,大力引进域外银行,发展地方银行,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开设典当行,致力完善市域金融体系;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以减少农业用地来增加城市用地。建议我市国土、金融等部门学习芜湖市的做法,有效解决发展用地问题,壮大政府融资平台,加大示范区建设的投入。

三是尽快确立工作推进机制。首要的是明确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参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做法,建议成立独立的工作机构,明确编制,配齐班子,选调专人,承担统筹协调示范区建设的职能;其次,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强化目标管理。

下载海西州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西州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

    安庆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一、做法安庆市提出建成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两个基地,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研讨稿

    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 全面推进**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闯出一条跨越发展的路子,主动服务和融......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施办法

    民师院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活动实施办法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学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的工作部署,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

    龙海乡民族团结示范区材料

    龙海乡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工作材料 一、示范区基本情况 龙海乡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工作于2015年正式启动,示范区规划内含三个村委会的四个民族村,四个村均为纯彝族村,示范区内彝......

    民族团结调研报告[全文5篇]

    关于民族团结得再认识 民族团结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得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得......

    民族团结进步调研报告

    **县民宗局关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县委办《关于在全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宣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一、做法宣城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先行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集聚区、苏浙皖边......

    巢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合集五篇)

    巢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调研报告一、做法巢湖在示范区建设中,自我定位是“主场、主角”,视此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决战、决胜”的机遇,力争抢占高地,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