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常态增强三农信贷风险防范的思考
新常态下增强三农信贷风险防范的思考
(2)建立个人责任制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
落实贷款的屯、贷、收责任制,强化信贷人员的责任感,使职责权利相结合。个人责任制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信贷工作中出现的错漏也有根可査,有据可依,对于整个信贷内控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
通常单笔授信流程包括客户蹄选、风险评估、授信屯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风险监控。为了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就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授信体系,根据不同贷款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规模、信贷管理能力、到期贷款回收率、信誉程度等,实行不同的授信。而稽核部门在整个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中务必实行全程监督,确保每个操作环节的规范化,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
(一)切实开展信贷营销,建立起科学的营销机制。农村信用社要从根本上转变营销观念,建立健康、科学的营销机制。通过实施信贷营销,扩大贷款客户范围,增强贷款客户的可选性。在此基础上,经过审查、审批等内部风险防控机制,遴选出优质客户进行信贷支持。在开展信贷营销过程中,县级联社要切实转变考核机制,增加激励措施,对客户经理的考核要从管理现有贷款、营销新客户数量、新增授信客户数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真正激发客户经理营销的积极性。
(三)加强贷后管理,构筑风险防控有效屏障。贷后管理作为控制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环节,即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水平的体现,也直接关系到业务经营成果。农村信用社在加强贷后管理工作中,一是要根据借款人所属行业及经营特点,建立风险防控模板,标注风险点,制定风险管控的量化指标,形成风险预警机制。二是贷后管理人员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认真分析借款人经营、财务、信用状况,密切关注存货、资金账户变化,适时掌握各种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风险因素以及有可能导致贷款资金出现违约的因素。三是将各种渠道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相关的风险管控定量或定性指标,进行风险预警评估。四是一旦出现风险预警信号,严格按照风险预警机制的规定,采取督促企业改善相关财务指标、要求企业撤销有关交易、降低授信额度、停止发放贷款或提前收回贷款、冻结资金及资产等措施及时处置风险,最大限度的防控信贷风险。
(一)强化风险管理,构建贷款管控立体体系
1.完善管控体系建设。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贷款管控体系,实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信贷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使信贷管理理念由人治向制度治理转变,有力提升信贷风险防控水平。贷款管控体系围绕解决基层惧贷心理、强化内控执行、提高操作人员生产力、薪酬引导、增加客户经理人员、有效利用客户信息、合理下达贷款投放指标等方面具体展开,能够有效地解决贷款管理工作中不规范、不到位、不科学等问题,从源头上防范贷款风险。
2.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在风险可控与可承受的前提下实现业务快速发展与收益的最大化。一是树立全员风险防控意识。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全体员工树立人人关心风险、人人防范风险、事事考虑成本与效益的理念。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按照“统一管理、分级授权”的原则,落实责任分工,建立各负其责的风险管理架构,降低决策风险。三是加强合规风险问责力度。建立“违规积分”制度,将个人违规积分和机构违规积分与干部提拔、员工转编、机构内部风险评级、合规联络员考评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
(二)转变工作思路,完善信贷管理长效机制
1.创新信贷服务理念。新形势下,农信社的发展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要切实做好把经营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把信贷业务由内部运作向“阳光操作”转变,把经营理念由被动服务向主动营销转变,把信贷人员管理由一般约束向从严管理转变等工作。要不断提高信贷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改变过分强调抵押、质押的担保方式,采用组合式、多形式、差异化、替代式的担保模式,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不断以创新的手段、快捷的方式、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赢得客户、赢得先机。
2.健全信贷基础制度。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通过修订完善,制定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范和指导信贷工作、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的信贷管理长效机制。从信贷经营原则、组织管理体系、客户对象和准入条件、信贷业务种类、信贷操作程序、贷后管理、风险监管及信贷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做出制度性规定,为各项具体信贷管理制度的建立和信贷业务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规范责任追究,推动贷款管理模式转型
1.明确责任追究机制。按照“实事求是、权责对等、尽职免责、失职必究”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结合行社实际情况,逐步形成风险保证金、不良贷款赔偿押金、薪酬考核、尽职免责、违规行政处理等五位一体的立体贷款责任追究机制。对违规贷款的责任人,按照权责对等原则,根据违规情节轻重、损失程度、社会影响等情况给予责任追究,对发生大额贷款风险,暴露或出现较大负面影响等情况的,应加大对行社高级管理人员未尽职的责任追究,促使贷款各环节的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信贷管理水平,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2.推动尽职免责实施。引入尽职免责制度,充分考虑农信社各类信贷产品特别是特色支小助农信贷产品在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各个环节的特殊性,要统筹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各个环节的尽职免责条款,彻底打消经办人员的顾虑。同时,结合实体经济运行情况,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管理难、风险高的现状,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以消除信贷人员对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片面认识,调动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优化激励措施,提升信贷队伍专业素质
1.推行客户经理等级管理。按照客户经理的管贷规模、技能考试、工作业绩以及各级部门的考核评价,科学确定客户经理等级,明确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优秀的员工提高等级待遇,对业绩差的通过薪酬手段迫使其主动转岗。通过对全员各流程岗位梳理,尽量精简后台人员,充实客户经理队伍,同时强化客户经理培训,提升学习效果。
2.提高薪酬机制激励作用。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信贷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积极营销、扩大贷款总量和覆盖面的基础上,注重控制风险,不断提高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绩效薪酬的比重,按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拉开薪酬梯队差距,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篇:创新管理资产 服务三农新常态
创新经营管理,优化资产运作
苏州市吴江区供销合作总社
近年来,我们吴江区供销社积极贯彻中央、省市有关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文件精神,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在服务中发展,优化“双线运作机制”,不断做大做强社有资产经营。我们现将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体制,推进创新发展,盘活社有资产,有效整合资源,增强服务能力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规范管理促发展
吴江区供销社现有资产394处,固定资产总额一亿三千二百余万元,其中处于出租、经营状态,有效益产出的占90.36%。为全面掌握社有资产现状,近年来,我们组织直属企业、基层社对各自资产进行了细致的摸底调查,对地理位置、占地面积、经营情况等资料进行详细统计、分类,以区国资办资产管理平台为基础,对原有资产台账进行数据更新和内容充实,建立资产数据库,作为盘活资产与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信息。
资产租赁环节是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我们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于2015年出台了《社有(集体)资产招租操作流程》,将资产处置环节进行了规范化与市场化,做到公开、公平、公正,2016年全年,系统内共有127处资产进行处置,其中新盘活资产7处,公开处置率达到100%。处置资产的总年租金从385.84万元增加到440.27万元,增加了54.43万元,增长比例为14.1%。严格的资产管理和市场化的竞租方式,有效增强了基层单位负责人管好社有资产的责任心,确保了社有资产安全完好和保值增值。
二、优化资产增效益
吴江区供销社下属单位的资产,大部分建造于上世纪80、90年代,时至今日已显破旧,部分房屋的消防等设施也已不符合现今要求,容易埋下事故隐患,位于农村的部分三农服务店和为农服务社也出现标识淡化、房屋漏水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近年来利用自身优势专门在同里镇北联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农资配送分中心,同时对分布在全区各乡镇村的多家农家店和为农服务社进行改造翻修,为农资配送工作建设相应配套设施,扩大配送规模、编织供应网络,2016年还为农资配送中心建设多个标准仓库并对原有道路进行拓宽和硬化,部分建设项目通过申请,得到了国家”新网工程”的资金支持。供销社目前农资配送工作服务到位,运转良好,实现了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起到了农业降本、政府放心、环境友好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发挥优势,依托现有客商资源和资产本身区位优势,挖掘资产潜在商业价值与潜力,着力做好“借势”这篇文章,多角度寻觅招商契机,以真心、诚心吸引优质承租人投资竞租,优化了资产结构,消除了隐患,增加了收益。近两年,区供销社系统内有2座中型超市和1座大型超市进行了改造升级,对内外装修、消防、供水供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在为当地乡镇居民提供更好生活服务同时,也使资产价值获得了提升,经济效益得到增长。
三、精准扶贫现亮点
吴江区七都镇爃烂村是苏州、吴江两级供销社挂钩帮扶的集体经济转化村,区供销社接手转化任务后,充分利用村里的存量用地资源与地处太湖之滨的优势,借助区政府部门资源的帮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植入供销社农村综合服务项目,迅速建成了一个集生活超市、农资超市、“农家乐”餐饮、网上服务和环太湖观光驿站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建成、当年产出,这一项目每年增加村级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刺激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的发展。服务中心内的农资超市不仅是肥药(兽)集中配送中心,也为农民提供用药咨询、种植指导等多种服务。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不仅是多了一个村级收入来源,更是一个为农服务的生产、生活综合平台,有效解决了“服务农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效推进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巩固优势促转变
近年来,我们积极顺应“互联网+”的为农服务新要求,利用资金、渠道和网点优势,投入资金对30家为农服务社进行升级,推进农资、日用品、农产品等品牌、服务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融合发展,将农村电商植入为农服务中心,实现传统经营向现代综合服务转变,使之具备网上代购代销、网上办理公共服务等功能,让农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优质的便民服务项目,享受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成果,并适时加以推广。成立了由区总社注册的苏州市吴江云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农村电商平台“经纬线”商城吴江馆已于2015年12月正式开馆营业,目前上线商品700余种,2017年以来成交订单600多笔,与3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达成产品合作。线上订单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农户收入,更带来了线下的回头客,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发展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更能做到从采购、消费等环节入手,实现统一采购配送,提升竞争优势,增加农民收入。
创新社有资产经营是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中央路线方针精神,不断借鉴先进经验,加强资产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创新运作方式,提升经济效益,为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
2017年10月
第三篇:面对新常态 增强新动力 谋划新跨越
面对新常态 增强新动力 谋划新跨越
作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对当下新常态、新政策,开发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把开发区做大做强。具体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认识新常态。总书记分析了新常态的9个特征,并围绕新常态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要部署。开发区要加大学习研究力度,弄清楚新常态内涵、新常态会带来哪些影响以及中央对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部署,总体上要着重从稳增长、调结构、求质量等几个方面来把握,真正领会透彻。
二是把握新常态。新常态下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要抓好机遇迎难而上。一方面一系列新政策相继出台,对发展质量要求越来越严,另一方面作为中部地区我们自身还要发展,新问题不断出现,老问题仍然存在。新常态下要找好这两方面的结合点,摒弃拼资源、拼环境、拼政策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要对自身阶段性特征认识到位。结合实际研究好所处时期的特点、主要矛盾问题,做到心里有数。把握发展规律性,认清发展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做正确的事情,不走弯路;务求实效,不做形象、面子工程。
三是迎接新常态。新常态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和迎接新常态,重点把握好几个方面。一要抓发展。更加注重提质增效,保证一定发展速度,能快则快,绝对不能丢掉加快发展的意识,不做丧失发展机遇的历史罪人。二要调结构。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积极通过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盘活资产等方式升级改造传统主导产业、引进做强新兴先导产业。三要成集群。目前开发区已初步形成项目、企业集聚,但产业集聚还远远没有做到。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在定向、专业、精准招商方面发力。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体系建设,尤其是创新平台建设。新兴产业没有创新平台就难以支撑,下一步要将平台建设与企业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真正发挥作用。四要增效益。把提质增效放在更为重要位置,通过化解企业矛盾点、支持增长点来帮助取得更好效益。五要强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理顺管理体制、激发动力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提升发展。
第四篇:增强三农服务农历拓展邮政农村市场调研思考
一、**农村邮政市场的整体分析
**是个中部农业大省,农村市场广阔,为邮政服务“三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农村有广阔的市场,是邮政未来的希望所在。**全省每年的化肥用量达688万吨、农药用量10万吨。尽管我省邮政服务“三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我们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全省邮政农资配送只占全省农
资产品市场需求量的0.05%,发展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为邮政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邮政已在农村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流通体系和金融体系。只要我们进一步扩充和完善两大体系,就能抢占农村市场先机。
二、**邮政服务“三农”的基本现状
一是建立了一个以“绿色走廊”为基础的农资配送体系。目前,全省邮政已建成2万余个村级“三农”服务站,覆盖48%的行政村;建成“绿色走廊”200多条,基本形成以县邮政局为仓储中心、乡镇邮政支局为配送中心、“三农”服务站为服务终端的农村连锁配送网络,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是贴近农村,积极开展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配送。根据农民的购买习惯和消费需求,各级邮政部门以“订单+配送”的形式,收订到农户、配送到农家、服务到田头,为广大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目前,**邮政面向农村配送的产品有农药、化肥、种子、快速消费品四大类共一百多个品种,这些产品质量过硬,售后服务到位,使用效果明显。
三是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推进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为了提高农村邮政金融服务水平,我们不断加强邮政储蓄网点和信息系统建设。为让储蓄资金反哺农村、服务地方,从今年2月开始,我省邮政储蓄开办了面向广大城乡居民的小额存单质押贷款业务,目前,全省邮政共792个网点开办小额质押贷款业务,今年,**邮储银行还在120个网点开办了小额信贷服务。
三、**邮政服务“三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渠道建设不到位,邮政农资连锁配送的网络优势尚未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全省邮政服务“三农”渠道建设虽已粗具规模,但尚未形成体系,网络优势尚未充分体现出来。在网点建设的结构上,有些地市大多是以邮政代办网点为基础,没有根据农资连锁配送的市场需求进行改造和提升,能够形成规模和品牌的网点极少,在当地的影响力也不大。
二是资金管理不到位,与厂商合作过程中缺乏诚信。部分市、县局没有建立完善的农资连锁配送业务资金管理制度,未将农资连锁配送业务资金纳入企业财务账户管理,资金的流向、流量反映不准确,存在体外循环现象。还有部分市、县局对农资连锁配送业务资金未及时收回或挪作他用,导致货款回笼不及时,拖欠省公司和厂家货款的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与厂商合作的信誉。
三是信息系统运行质量不高,管理基础薄弱。自今年4月份中邮连锁配送信息系统在我省开始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全省14个地州市、98个县级机构和1000多个支局所已正式使用系统,但仍有部分支局没有在系统上报日报。与此同时,系统的基础管理工作仍较薄弱,突出表现在支局上报系统销售日报、县局确认支局销售日报的制度仍未完全落实到位,业务配合工作滞后,收入、数据差距依然存在。由此导致了全省信息系统数据无法准确反映营销过程的真实情况。
四是合作企业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随着农资连锁配送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不规范,合作企业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仍然存在,给全省邮政发展农资连锁配送业务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如我们在邵阳地区调研时发现,还有一些合作企业的产品属于贴牌生产的产品,产品质量的风险仍然存在。
五是农村邮储网点基础设施陈旧。我省邮政1921个邮政金融网点中有1221个农村网点。这些农村地区网点建设落后和系统建设陈旧,导致农村网点机具及通信网络的故障率较高。
四、**邮政服务“三农”需要着重加强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确定一个发展模式。必须进一步加快渠道建设,建立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形象统一、管理规范的物流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即在县(市)局建立一级农资仓储配送中心,在支局建立二级农资仓储配送中心和旗舰店、精品网点、骨干网点,在村组一级设立有效网点。
二是要加强连锁销售渠道的辐射能力。要积极利用社会营销力量,对于当地的农家店,采取自营连锁、连锁加盟、代办连锁等经营模式,对其进行改造升级,叠加邮政业务,以增强邮政社会营销力量。通过市、县局和支局的一、二级仓储配送向村级网点进行辐射,真正形成覆盖广大农村的邮政现代商品流通服务体系。
三是要加强网点的管理和加载能力。建立省、市、县、支的四级管理体制,对资金管理、业务操作流程、财务处理、检查监督等制定严密的管理办法并进行考核。从根本上解决在线订货和在线销售与业务实际不符的问题,杜绝多报、瞒报、漏报和逃避监管的行为。把邮政农资连锁配送网络打造成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服务渠道。同时,以网点为平台,加载其他邮政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用邮需求。
四是要加强科技服务的能力。售后服务是完善邮政农资分销配
送的重要环节之一,这是当前邮政农资分销配送业务区别于社会其他分销商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邮政的优势所在。各级邮政部门应当聘请一至两名农业技术人员,作为营销技术顾问,对当地邮政农资销售和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指导。积极参与科技下乡活动,利用电视、广播等形式,向农民传播农业新科技,推广农资高科技产品。
第五篇:关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关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摘要: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此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历史性变革,但是其中部分准则的修订扩大了企业的利润操纵空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银行信贷管理工作在当前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对银行信贷审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的防范。在此,笔者试就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会计准则 利润操纵 银行信贷 风险防范
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2006年2月,财政部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同时行文发布了38项具体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全面推行,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规则均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门经济语言,新会计准则实施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而是深入到经济活动的许多方面,包括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
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负面影响
对于银行业同仁而言,新会计准则后,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将不仅是机遇、更是风险和挑战,主要体现在部分新准则的实施增加了客户滥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空间的风险。具体如下:
1.为了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这次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作为一个基本计量属性,不仅能够体现一定时点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而且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清偿负债需要转移的资产价值,因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好地体现会计相关性原则。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健全和规范、没有形成活跃的资产交换二级市场、资产评估随意性较大、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因而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得公允价值并不公允,而这恰恰成为一些企业人为操纵利润的工具。
2.新固定资产准则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因此,只要企业通过一定手段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预计净残值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从而调整当期的折旧费用,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3.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无形资产研发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并允许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易成为高科技类企业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新渠道。另外,在新《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将无形资产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使用寿命为 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固定,其摊销方法也不再限于直线摊销法。因此,企业可能通过判定无形资产使用寿命有限或无限来确定无形资产是否需要摊销,从而调整管理费用的金额,最终达到人为调节利润的目的。企业还可能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方法来提高企业的利润,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企业利润,从而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4.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只要同时满足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交换资产能可靠计量的条件时,换入资产的成本应当以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将计入当期损益。由于一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需要人们的主管判断,所以此类交易的处理将直接影响换入资产成本和当期损益的计算。
5.按照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为购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金额应予资本化。根据这一规定,企业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利息资本化的要求,从而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减少当期财务费用,以达到增加当期利润的目的。
一方面,部分新准则的实施增加了客户滥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空间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知识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财务报表的分析质量的提高和信贷风险防范的运用效果,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这些问题将更加突出。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信贷人员,除了专业能力外,是否具有 较高水平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平成为信贷风险分析人员最为关键的问题。对于财务报表反映是否公允、财务信息质量是否可靠、信息披露是否完备等问题都需要信贷人员进行专业的职业判断,这使得信贷人员的职业操守和工作能力面临极大挑战。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操纵利润的方式不仅更加隐秘,而且违法成本大大降低,这无疑对银行信贷审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与我国原有的会计规定和实务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熟练掌握新会计准则的技术和规定尚需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会计核算将更加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增加了人为调整财务数据的可能性。因此,会计准则的变革对银行信贷人员的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结合企业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经营环境等方面的评价,整体评估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会计作为企业具体经营内容的数据反映,从这个角度而言,企业经营是骨架,而会计则是皮肉,“骨不在而肉焉存”。所以,作为信贷人员,更应该关注的是企业经营内容以及经营实质,而把财务报表作为企业经营内容的验证,不能单纯依赖财务报表。
2.充分利用财务报表连续性的特点,利用软件技术以及信息化手段管理财务报表。在取得较高可靠性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引进智能 财务分析软件,将每一个月、每一个季度、每一年的报表导入计算机系统,除了能自动分析当期财务报表外、还能对当年、历年财务报表的连续性进行分析,揭示大额差异或者内部钩稽的错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给予关注,并根据影响信贷的风险程度进行预警。
3.建立分层的信贷监控体系,由于上述财务分析软件系统的输出结果具有客观性,预警具有及时性,避免了信贷人员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观性,也避免了上级信贷管理者和下级信贷业务人员的信息不对称性,能够及时发现风险,予以揭示。
4.充分利用有信用的外部资源,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和信用评价。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不可能将很多的精力用于构建自己的审计队伍,非核心业务外包将作为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社会上审计中介非常众多,只要选择有信用的审计以及信用评价机构,能够在很大程度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5.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素养及忠诚度。信贷文化是银行整体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人员除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素质。在人才使用上,可以通过对信贷人员实行上岗分级授权经营,狠抓信贷人员的基本素质,只有信贷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形成商业银行健康向的信贷文化。信贷人员的素质,不仅包括精通金融和信贷,同样重要的是要使他们成为借款人所在行业方面的专家。从信贷风险管理角度,只有熟悉企业及行业状况的客户经理才能准确地判断贷款的风险程度,从而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同时,信贷人员素质的提高,健康信贷文化的形成 也需要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通过实行绩效挂钩的分配机制,运用内部利润核算、内部转移价格、市场成本和资产质量等指标,核算其业绩并与其收入挂钩,从而促使信贷人员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享其利。
总之,由于信贷客户的多样性,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但是,对于信贷管理而言,追求信贷质量的可控性、信贷信息的可靠性仍然是永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2] 陈信元.会计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3] 张国平.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和思考[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5,(2)36~38.[4] 刘红霞.新会计准则实施对商业银行信贷决策影响的分析[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7,(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