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农”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

时间:2019-05-12 19:3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三农”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三农”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

第一篇:关于“三农”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

关于“三农”若干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举世公认的巨大变化。但由于错综复杂的种种原因,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还远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虽然长期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但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相当低下;虽然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在稳定提高,但农村教育、医疗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虽然我们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解决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一、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比改革开放以来24年平均值(7.33%)低3.36个百分点。可以说,现在既是建国以来农产品供应最充裕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 1

收形势最严峻的时期。

近年来我进行了广泛的基层调查,从政策层面对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调查,我将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增长越来越面临明显的需求约束

这几年中央号召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而从农民的角度来讲,则是:种啥啥多,卖啥啥贱”。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是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从统计上看,从1998年以来城乡居民对肉类的需求是绝对减少的。农业一旦进入了消费需求约束的阶段,农业政策制定就面临着两大难题:第一个难题是通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来增加农民收入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第二个难题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来提高农民收入的潜力也会越来越小。

(二)农民非农就业不足,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却只达到37.7%,比200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要低10.3%。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三)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与保护体系不健全

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如果按WTO协议计算口径,1996-2000年,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分别为1083亿元、1267亿元、1826亿元、1709亿元和2200亿元,分别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9%、5.3%、7.4%、7%和8.8%。按照相同的口径,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约为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

(四)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格局与我国当前的整体财政分配格局极不适应。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是不断增加的,从1994年的485.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19.97亿元,其中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从1994年的286.8亿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597.66亿元。但是,我国财政预算内衣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1994-2000年,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为57.7%。

2、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很多地区乡村卫生服务机构设施条件差,经济效益较差,难以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员。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极不合理。1991-2000年,政府农村卫生预算支出累计只有690亿元,仅占政府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1991-2000年期间,我国政府卫生预算支出增加了506.71亿元,而用于农村的卫生支出只增加了63.08亿元,仅占12.4%。

(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完善

1、农村土地制度不够规范。一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不够健全。二是现行土地征用地制度对农民明显不公。

2、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中国现有的农民合作经

济组织包括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和信用社等。政府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改造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即主要是对农村供销合作社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发展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3、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国有粮食企业政企不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不分、储备和经营不分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我国粮食的统一市场还未形成;国家贮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过大,成本过高,时效性差;粮食部门冗员负担重,亏损挂帐数额巨大,难以消化。

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应该说中央的思路越来越明确。1998年中央就提出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科学判断;1999年中央提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0年又提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中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多予、少取、放活”;2003年中央又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的郑重承诺。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2000年至今,粮食已连续4年产不足需。今年的粮食总产量可能要跌至8800亿斤至8900亿斤。在这种背景下,粮食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应清醒看到,如果今后粮食继续减产,粮食产需缺口在现有水平上继续扩大,就可能出现粮食供求偏紧的局面。从中长期看,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将是偏紧的。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研究扩大农产品需求问题。扩大需求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没有中间需求,没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是很困难的;第二是扩大出口。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技术壁垒。要尽快解决出口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程度低,相关政策支持和服务不够问题,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力争使农产品出口上一个新台阶。

(二)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加快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

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要解决好农民的就业问题。要继续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农民过去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没有流动的活性,改革就是要让农民具有活性,能够自由流动。要取消针对农民工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公平对待民工。

(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财政对农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切实改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关键是要增加投入总量,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要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转变补贴方式。要逐

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要将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如粮食风险基金)转为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要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将县以下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

(四)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无论农村的组织和制度怎样创新,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是基础,要依法确保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农民失地失业是将来中国社会稳定的最大威胁。我们的政策就是要让农民保留一块土地,让他们能够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要明确界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增加国家对农民的产权保护,使农民形成长期的预期。建立“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承包权流转要建立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制度的基础下,在承包期内,不能采取强制手段,直接收回农民的土地承包权,重新进行土地发包。积极引导农民走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是改革以来的一项基本政策。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资金、物资和产品销售等服务。

第二篇:浅析“三农”问题

浅析“三农”问题

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是指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三农”问题的存在是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分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经济与社会发展;解决对策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二)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二、“三农”问题对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1、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

2、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3、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二)政策原因

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

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税费体制不合理。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三)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相互分割、相互对立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上的巨大差异。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定在小块土地上,使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过多,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导致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经营规模化难以实现,农民的小农思想意识浓厚,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外生化特征

过多地依赖政策的支撑,而这种支撑往往以农村地区的牺牲为代价,政府对农民的反哺工作又严重滞后,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广大工人与农民勒紧裤带,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改革开放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随着改革向城市的转移,农民工进入城市,促进了全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的幼稚性和盲目性,以及国际现代化农业对我国小农经济的挤压,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艰难。改革开放之初,外资规模小,试探性强,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我国农村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外资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量廉价商品,如服装、玩具等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和农村承包责任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墨西哥抢走了我国在北美的贸易份额。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实现城镇化,最关键就是要提高效益,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

(二)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要放弃计划思维,树立市场理念,确立服务职能。实行县乡干部直选制度,使基层干部受上级领导,对下级负责。切实精简政府人员,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和社会道德素质。

(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取消现行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制度,恢复宪法赋予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利。有条件、有步骤地将进城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纳入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之中。废除农业各税,实行城乡统一的财税政策。取消一切农民负担,从根本上遏制乱收乱摊行为。开征高消费税、社会保障税,提高赠予税率和遗产税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

逐步废除退休工资制度,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三制的原则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失业而有所助。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消除城乡差别。只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积极配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五)改革现行教育体制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修改《义务教育法》,实行12年义务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科普课程并纳入高考。实行高校招生全国各省市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以扩大在农村的招生规模。颁布《义务支教法》,创立国家助学基金和支教基金,保障困难学生入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改革农、林院校的学科设置,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高新科技发展所需的农业人才。

(六)实行行政区划改革

实行行政区划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调整省级区划,把特大省区分割成几个省区,废除地市级行政机构,实行县辖市改革,缩短政府管理链,提高管理效率,以利于发展中小城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七)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组建行业协会和农民协会,促进农产品的流通,维护农民利益,增强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为完善农村市场,保护农民利益创造条件。

五、总结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

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好。虽然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坚定信心,奋力开拓,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在广大农村实现,三农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

第三篇:“三农”问题

4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超过1200字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参考答案: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思路 “三农”问题的形成,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特殊国情决定的,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出现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三农”问题靠以前的一套是不可行的。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的思路,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必须坚持系统和统筹的观点,必须采取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以及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等,既要支持“持久战”,又要保证每个阶段有目标、有成就,需要全社会戮力同心,更需要每届政府薪火相传。第一,要在调整政策、协调城乡发展上有新突破。抓紧调整不平等的城乡、工农发展政策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金融、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特别是教育发展政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此外,还要积极研究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优惠的问题,农业、农产品结构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外向型农业、农业产品的经营体制问题等,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第二,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有新突破。一是以规模经营为基础,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二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培养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三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四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第三,要在农业科技水平上有新突破。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第四,要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上有新突破。健全村民自治体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并对基层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稳步推进乡镇自治,同时,要完善农村基层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思路。只要随形势的变化改变思路,就能保证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使“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第四篇: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抓好“三农”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不仅给我们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任务和目标,而且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次赴无锡市考察学习,深刻感受到无锡市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既符合现代化农村建设一般规律、又切合无锡市情特点的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之路,把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最核心的任务,实现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结合双辽市实际情况,解决好“三农”问题,既不能照搬照抄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更不能冲动蛮干,要在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问题上不断创新思路。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就没有前途。围绕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把握好这样几个问题:

一.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一是要有新理念、新思维。对于农业,要充分认识到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要有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

展,用城乡统筹的思想促进农村进步,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有了这样的新理念、新思维,确定发展新思路也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要有新方向、新目标。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实力增强上来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渠道由少到多、专业化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质量由粗到精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这样的方向、目标,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就有了明确的工作重点。

三是要探索新途径、采取新措施。主要是坚持非均衡发展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好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坚持非均衡发展,必须发挥比较优(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势,搞好区域布局,实现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必须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必须注重发展民营经济,鼓励科技能人、经营大户加快发展,实现优势群体率先突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

收入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在实践中,要努力推进种植基地化、养殖小区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资多元化、项目工业化。有了这样的途径和措施,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实施农村城镇化,是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双辽农村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其基本思路是:做强做大中心城镇,发展壮大周边乡镇,积极培育中心村,选择发展一般村,着力构建以中心城镇为核心,以周边乡镇为枢纽,以中心村为基础,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农村城市化正是这样一个人口、产业、资本和市场的集中过程。一方面是城镇工业把农业富余劳动力与农村人口拉到城镇,另一方面是 农业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推到城镇。城市工业化带动的第三产业发展,会以更多的资本,更好的条件和更高的文明去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农业富余劳动力挤占着有限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地下,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只有土地实行规范经营,才能使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得到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业机界化和现代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只有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才能减少农业人口,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才能转移到城市,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推动者。龙头企业规模大小,运行状况如何,标志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目前双辽市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技术落后,加工增值能力低,名牌产品少,产业覆盖面比较狭窄,市场占有率不高,还不能保证双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根据双辽市农业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具有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发展战略,培育发展区域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把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加大行政推动与政府扶持力度,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的重点企业。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在不断增强企业实力的基础上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和企业知名度。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双赢。强化科技兴农、科技兴企意识、引进适用技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含量,增强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总之,在“三农”问题上,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无不是创新的结果。实践无尽头,发展无终点,创新无止境。我们只有以突破前人的勇气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使农业真正做到安天下、稳社会的大产业。

第五篇: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抓好“三农”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不仅给我们从事农村研究工作的同志进一步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任务和目标,而且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这次赴无锡市考察学习,深刻感受到无锡市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既符合现代化农村建设一般规律、又切合无锡市情特点的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之路,把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最核心的任务,实现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结合双辽实际情况,解决好“三农”问题,既不能照搬照抄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更不能冲动蛮干,要在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问题上不断创新思路。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就没有前途。围绕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把握好这样几个问题:一.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一是要有新理念、新思维。对于农业,要充分认识到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有丝毫动摇。解决好“三农”问题,就必须要有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城乡统筹的思想促进农村进步,用转移农民减少农民的办法富裕农民。有了这样的新理念、新思维,确定发展新思路也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要有新方向、新目标。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实力增强上来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办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渠道由少到多、专业化生产规模由小到大、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质量由粗到精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这样的方向、目标,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就有了明确的工作重点。三是要探索新途径、采取新措施。主要是坚持非均衡发展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好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坚持非均衡发展,必须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区域布局,实现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必须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必须注重发展民营经济,鼓励科技能人、经营大户加快发展,实现优势群体率先突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在实践中,要努力推进种植基地化、养殖小区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资多元化、项目工业化。有了这样的途径和措施,实施新的发展思路就有了可靠的保证。二.实施农村城镇化,是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双辽农村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所谓城镇化,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其基本思路是:做强做大中心城镇,发展壮大周边乡镇,积极培育中心村,选择发展一般村,着力构建以中心城镇为核心,以周边乡镇为枢纽,以中心村为基础,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区域城镇体系。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农村城市化正是这样一个人口、产业、资本和市场的集中过程。一方面是城镇工业把农业富余劳动力与农村人口拉到城镇,另一方面是 农业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推到城镇。城市工业化带动的第三产业发展,会以更多的资本,更好的条件和更高的文明去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农业富余劳动力挤占着有限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地下,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只有土地实行规范经营,才能使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物资装备得到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业机界化和现代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只有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才能减少农业人口,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才能转移到城市,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三.用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推动者。龙头企业规模大小,运行状况如何,标志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目前双辽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生产技术落后,加工增值能力低,名牌产品少,产业覆盖面比较狭窄,市场占有率不高,还不能保证双辽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根据双辽农业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发展战略,培育发展区域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把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加大行政推动与政府扶持力度,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的重点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在不断增强企业实力的基础上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和企业知名度。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双赢。强化科技兴农、科技兴企意识、引进适用技术,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含量,增强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总之,在“三农”问题上,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无不是创新的结果。实践无尽头,发展无终点,创新无止境。我们只有以突破前人的勇气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使农业真正做到安天下、稳社会的大产业。

下载关于“三农”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三农”若干问题的思考(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决_三农_问题的人口学思考

    一、“三农”问题的本质 温铁军教授于1995 年提出以“三农问题”取 代“农业问题”的政策建议,并在1996 年发表的 《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一文中首次提 出并全面阐述......

    对当前“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目前是中国农村发展环境最好的时期“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深感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期。从政策层面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几点思考 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农村改革,抓好“三农”问......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正逐步受到重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它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还是......

    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

    “三农”问题及建议

    “三农”问题及建议一、财政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直接支持和间接引导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农业投入呈倒......

    关于三农的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 1、 建国以来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不同时期,为“三农”问题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 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 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