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业对接产业
化学工程学院关于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对接方案
一、专业概况及优势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于2014年随学校的转型而成立,现有化学(师范方向)、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本科专业。
2006年,化学本科专业(师范)经贵州省教育厅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开设,并于当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35人。
2008年,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经贵州省教育厅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开设,并于当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64人。
2014年,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经贵州省教育厅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开设,并于当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46人。
化学(师范)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为毕节市培养大批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在各县本校培养的化学教师一直都是主力军,在教学、管理中涌现出很多优秀教师和优秀工作者。
应用化学专业的建设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密切联系实际,制订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适用型专门人才。教师中有地管专家、地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校级优秀教师等。2007年获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二等奖,2008年获学校专业建设工作二等奖。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13年申报成功,2014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学科专业平台方面现建有应用化学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煤基新材料省级工程中心、化学校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校级重点专业;在课程平台方面建有无机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及实验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物理化学校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在实验实训平台方面建设有化学化工实验室30余个,化工实训室1个,总面积3000余㎡,仪器设备总值近900万元。
目前,毕节市地方资源优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使得区域内煤磷化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依托优势。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应抓住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办好化工专业,提高服务地方工业发展的水平。与此同时,以行业为背景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由于其应用性和针对性强,既可带动原有化学专业实现工程教育中的突破,也可带动原有应用化学专业的工程教学优化。
二、对接思路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其地位已由过去的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由过去的对立发展走向协调发展,其办学已经从封闭转为开放,高等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已达空前,社会对大学生培养的关注度也达到空前。高校的招生和就业的压力也在无形增大。因此,高校必须准确把握定位,确立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实际上是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也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被社会所遗弃,而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用。1.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是高校的基本属性所决定
高等学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核心工作;作为地方性高校,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其基本职责。发达国家发展历史已经表明,只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我校谋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上充分体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2.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
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更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背景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是高校专业设置的首要工作。毕节市传统工业产业主要有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白酒、汽车、化肥、甲醇等,这些产业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延生以及附加产业的发展是未来主推的方向。我校应该在行业和企业专家的咨询指导下,顺应企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依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时调整专业,从而形成学校主体专业的独特格局,主动培养企业急需的高职人才。
3.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
有特色才有生存。从学校内部分析,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构建以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以此形成专业之间的有力支撑,从而打造专业集群的整体实力。专业开发能力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所以,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在第一层面上则需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重点专业群体,从而形成以国家级专业为龙头,省级品牌、特色为主干,院级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布局,不断提升专业开发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努力打造并形成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建设急需、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方向,且具有很好就业前景的主体专业,为构建我校科学合理专业结构、形成学校特色奠定了基础,也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下了基础。这几年,我院非常重视重点专业的建设,应用化学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其他也取得很大发展。围绕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了若干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毕业生,满足地方的需要。
4.专业课程体系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专业课程内容设计应更多地选取和设计化工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把这些实例当作教学对象, 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编码和加工, 在此基础上增长化工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的技能, 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应该是: “主动适应, 因需而变”。学院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骨干联合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共同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如
除课程名称外,更重要的是课程上课内容应与行业需求或企业所需相对应。依据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技能,邀请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确定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集“职业素质培养、能力训练、技能鉴定”为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训练项目,建设精品课程,开发相关教材及课件等,建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5.校实训基地对接行业,服务企业
化工专业实践性教学所占用的设备、场地是一笔很大的投入,日常教学运行中的试验耗材、水电、设备维护等消耗也是拉高人才培养成本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企业生产环境,与企业共享人才培养资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例如化工生产流程的综合性操作训练由于受校园环境的限制,不宜在校内建设气味大、污染大、消耗大的生产性化工装置,因此与企业共享实训资源是理想的选择。从教学上看,将部分生产性的实训教学直接放在企业现场进行,再现企业生产装置、生产氛围和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优势。
针对我校化工专业实际情况,除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外,应补充或新建化工单元生产操作、化工设备拆装与维修、煤磷化工产品检测与分析、DCS 工艺仿真模拟、化学产品检测与分析等专业实训室。从而完成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两大部分。同时,应积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申报化工工艺总控工、化工设备维修工等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资格,以完善我院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轨运行机制。从而建设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共享共赢”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可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室,引进企业科研项目进驻校内实训基地或利用技能鉴定资格做一些相关培训,通过打通校内和企业这两块实验实训基地,相互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改变过去单方面消耗为收支平衡,从而提高校内实验实训装置和场地的利用率和自身的造血功能。
6.仿真实训对接地方化工产品
仿真软件是化工仿真实训教学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化工过程的模拟以及化工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大都是靠化工仿真来实现,我校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应积极筹建化工仿真实验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校企合作, 由课程开发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员联合设计开发与相应课程配套的仿真软件,保障实训教学的实施。
7.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对接化工行业或企业遇到的实际工程生产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是化工专业学生四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一个系统回顾和综合应用,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如果能与地方企业争取顶岗实习,让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经验等方面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全面接轨,从而获取社会经验、完成心态调整、强化专业技能等系列职业能力。在顶岗过程中,要求学生要结合自己顶岗实习的岗位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拟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或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拟定题目来完成,侧重于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发挥。也就是说毕业设计内容应以行业或企业碰到的工程实际生产化解或问题为主,避免学生毕业设计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此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有可能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同时,企业培养阶段的专业基本技能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工程项目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与企业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
三、建构对接政府部门、产业、行业企业体系
政府在高等院校的专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是调控和引导,而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约束。那么政府、行业产业和学校在专业设置中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
政府要发挥在高校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改革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地方统筹、行业指导,完善学校自主设置、备案、信息公开的专业管理机制。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围绕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配合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校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开展人才培养。其建构体系见下图。
四、对接举措
对于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对接,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接对接:
第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
专业强则学院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根据地区经济中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其
一、改造。改造传统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更新改造那些知识面、适应面过窄的专业,设置弹性强、后劲足、上手快、适应面宽的专业。其
二、合并。合并相近专业,体现一门进、多门出的思路。其
三、创新。适应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开设新专业。通过三方面的调整和发展,高校的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毕业生的职业成长道路才会越走越畅。具体的举措有三点。1.充分调研,筛选地方典型化工企业,形成“三双”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争取“订单式”合作办学模式。
筛选企业尽量选规模较大,能提供学生多岗位多层次的发展机会。企业文化先进,竞争意识浓厚,能使学生感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准的重要性,能看到个人能力的发挥空间和巨大的价值体现;二是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过程典型,过程控制和生产装置覆盖化工专业学习领域的核心内容,学生在该企业实习实训后能获得在本行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明显优势。对筛选出来的企业学校要花大气力进行交流和培养感情,采取领导对接领导,就业对接人事,课程对接岗位,专业教师对接技术人员,教师锻炼对接技改项目等多种形式逐步与企业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实习与培训双向基地、教师与技师双向兼职、学生与员工双向培养”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2.制定行业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派遣专业骨干教师融入行业发展,调查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 提出专业发展的建议。专业以1-2 个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专业建设,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 实施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会签培养方案制度。面向区域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一般需求和对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实施“小订单”、“企业冠名班”、“创新创业班” , 培养先导产业和创业需要的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 定向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共建专业实训、创业基地。
与合作企事业洽谈,若能形成订单培养模式,可争取企业,学校的多方投资,建立更完善的专业实训、创业基地。
第二、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育的本质。毕业生就业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结合程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专业数据的采集、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招生状况的分析、用人单位意见来全面审视学校的专业现状;另一方面,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的新要求,反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具体的举措有两点。1.师生对接职业岗位, 工学结合推进教学建设。
教师对接主干产业职业岗位, 岗位实践多样化。建立教师下企业制度, 形成对接职业岗位机制。一是结合岗位开展企业调研, 形成产业转型意识, 把握产业发展的新技术要求, 结合课程教学, 收集工作案例, 丰富教学内容, 提升教学与动手能力。二是教师带项目下企业或参与企业项目研究, 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学生则对接主干产业职业岗位, 采取多种形式, 丰富工学结合。
2.建设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都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高校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我校应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建设区域强校,为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好专业的建设。
第二篇:专业对接产业 人才服务企业(发娄底)
专业对接产业 人才服务企业
涟源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涟源地处省域几何中心,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卫星城成员。涟源素有“江南煤海”、“全国煤机之乡”的美誉。市域经济已构建了“新型工业+现代高效农业+城乡一体”的增长模式,以工业为引领,以农业为根基的特色产业的快速成长,为培养产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提供了设备、技术、师资和项目资源支持,为学校“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市委、政府有关职业教育政策的实施优化了办学环境,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保障
涟源市人民政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的相关文件,以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就业的思路,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市政府每年一次的市长办公会和人大、政协的执法检查,推动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主动与三一重工签署了政企联合办学框架协议,指导组建涟源矿山机械制造产学联盟。这些政策的实施,优化了学校的办学环境,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专业深度融入产业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学校坚持对接涟源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服务涟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深度对接涟源市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和长株潭“3+5”城市群两型产业发展需要,动态跟踪产业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围绕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助推涟源产业转化升级,形成了“专业——产业——专业”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学校全力实施重点专业、特色专
业发展战略,建成对接涟源新材料、煤机制造等特色装备及先进技术制造产业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及专业群,对接涟源特色农业的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等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着力打造机械加工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现代农艺技术、会计、建筑工程施工等特色品牌专业,目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省级精品专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机械加工技术、现代农艺技术、会计、建筑工程施工等4个专业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
(一)对接先进制造业,构建矿山机械制造产学联盟。涟源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是:依托煤机、新材料、轻工产品制造的比较优势,坚持错位发展,加大技术创新、产品性能提升和市场品牌运营力度,提高矿山煤机装备集成化、信息化、系列化程度,促进园区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建成全国知名的先进煤机成套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力争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销售过亿的企业达到10家,其中三一中源新材料产业园销售额突破50亿大关。
对接涟源矿山机械制造和工程机械制造产业,以“教室车间小循环,学校企业大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构建了战略合作模式和矿山机械制造产学联盟模式。2009年5月,市政府牵头组建由湖南远扬煤机制造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矿山机械制造企业、市域内职业学校及市相关职能部门的涟源矿山机械制造产学联盟。
1、政策支持。市政府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制定矿山机械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落实了学生顶岗实习的产品损耗补贴、保险补贴和兼职教师上课补贴等政策,有利于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形成。
2、人才共育。联盟企业和学校签订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与师资培训。加大订单培养力度,实现校企资 2
源共享,规定联盟企业利用自身资源,每年提供不少于15%的技术岗位用于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带项目下企业锻炼,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30人。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每年为联盟企业进行1400人次以上的多层次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供10名以上专业教师从事技术兼职服务。
3、技术共研。建立矿山机械制造研究室、企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以矿山机械制造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研发面向南方特点的采矿机械,每年选取3-5项课题开展研究与推广。
4、过程共管。校企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专业建设、技术研发、人员互聘、产品生产、岗位培训工作,共同制定并实施技能考评方案和学生评价方案。
5、成果共享。学校保证联盟企业对毕业生的优先选聘权。近三来,联盟企业共接收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3000人次,接收专业教师挂职锻炼60人次,培养专业骨干教师10人,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30余人次;学校为联盟企业在职职工培训4461人次,提供优秀毕业生813人,应用技术推广服务16项,共39人次。
(二)对接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构建校、乡、村合作联盟的发展机制。
学校按照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校、乡、村合作联盟的发展机制,以现代农艺技术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将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建设成为涟源现代农艺技术人才培养中心和应用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为涟源市新农村建设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009年4月,学校选择湖南省第一个农村建设综合试验区石门村作为试点,在石门村建设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药材种植基地等。学校在石门村建立了占地80亩的省内一流的丘陵地带特色种植 3
应用技术示范园。园区内建设800平方米节能日光温室、6000平方米塑料大棚、农作物示范区、学生训练区、生产区等,能够满足现代农艺技术专业300名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教学需要,集丘陵地区现代农艺应用技术示范、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对外技术服务、农业新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展示等功能为一体,每年为市内农民举办科技大赛、新技术培训和新品种推广展示等活动。同时,指导石门村户户种植中药材,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学校围绕校、乡、村一体服务模式, 推动了涟源新农村建设。近三年来,累计培训各级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万余人次,指导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成效显著,受益农户年均收入提高了35%,毕业学生创业率达71%。
(三)对接能源产业,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机制。学校对接涟源煤炭支柱产业,主动与煤炭行业联系,建立了涟源市煤矿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中心,与涟源市煤炭局、安监局、涟源斗笠山煤矿等单位达成合作协议,每年为合作单位选送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工、操作工和生产管理人员开展非全日制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近200人次,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咨询与服务等10余项,合作单位每年接受我校相关专业学生实训、顶岗实习、就业,现已形成较好的合作机制。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学校与湖南远扬煤机集团共同组建“厂中校”,从事煤机研发生产、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
三、打造专业品牌,加大与名企合作,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专业品牌的形成,学生质量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吸引了三一重工、广汽菲亚特等名企来校合作办学,目前已开设了2011级、2012级“三一班”和“广菲班”等,学生订单培养比例达65%以上,学生就业率达98.5%,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学生“零距离”就业基本实现,就业质量不 4
断提升。学校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等三部委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项目学校。
我们将抓住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创新体制机制,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为重点,全面推进学校改革发展。为涟源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国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典范。
第三篇:产业对接活动工作方案(精品)
产业对接活动工作方案(精品合集)
温州产业对接方案 1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两会精神,为威海今后五年的发展指明了 方向,市振兴工业和进--步解放思想促进开放大会,为侨务部门 今后的工作确立了重点,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发挥侨力服务经济 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充分发挥侨务独特优势,推动我 市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与温州地区 重点企业、重点浙商侨商的对接合作,我市拟定于 20XX 年 10 月 中下旬,组团赴浙江温州开展海洋新兴产业合作对接活动。为做 好活动的组织筹备工作,拟制定以下方案: 一、活动主题 以“蓝色梦想●创业威海”为主题,围绕我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对接浙江温州地区重点产业和优势企业,以温州为中心辐射周边,以产业合作为重点加强项目对接,面向当地大企业、浙商及侨商、侨资企业、重点行业协会等。宜传我市投资环境,不但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更是海外侨商及有识之士最理想创业的地方。推介我市我市发展的重点目标,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目标客商及合作项目。促进我市侨商、侨企、重点民企与温州地区的浙商、侨商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在温州地区的影响力。
二、对接重点 本次在温州地区活动区根据我市的蓝色经济的产业特点和前期对温州地区侨企、民企对接交流情况,分别采取集中宜传推介、市领
导走访推动、意向对接洽谈、侨商小型交流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对接、交流与合作活动。本次主要是根据我市蓝色经济的发展战略,在调研及掌握我市侨资企业产业现状,面向知名浙商商、侨商、台商和骨干企业、行业协会,重点对接皮革皮毛(羽绒)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海洋蓝色产业、旅游开发产业以及软件开发与服务外包等产业,促进在谈重点项目和意向客商取得实质进展。
三、活动安排 (一)10 月 20 日下午,威海市一行到达温州。
(二)10 月 21 日上午,走访温州重点意向企业,推动在谈重点投资项目。
(三)10 月 21 日下午,市领导走访重点意向侨资企业,推动在谈重点投资项目。
(四)10 月 22 日上午,参观温州重点民营企业。
下午 4:00,举办“威海一温州产业对接会”及招待酒会。根据产业、资源特点和前期联络、对接情况,宣传推介我市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现场洽谈合作项目,邀请温州及周边地区知名浙商、侨商、台商和骨干企业、行业协会负责人 30 人左右参加。
(三)10 月 23 日,参观温州乐清市,考察洽谈产业项目,开展投资合作与交流。
(四)10 月 24 日,返威。
四、工作要求
整个活动由市侨办牵头组织,市分管领导带队,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工商联等有洽谈项目、客商资源的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威海工商联浙江商会、威海工商联温州商会、威海福建商会积极配合配合。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根据各自招商重点和方向,自行组成小分队,提前做好市领导走访、客商联络、意向项目对接等工作,期间有针对性地开展登门招商、对口洽谈。
五、经费安排 市领导及市直部门参会人员费用由市财政统一解决,所需费用由市侨办本照“人员精简、实效节俭”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及活动情况拟定预算方案,报市财政按程序审批。各市区、开发区及其他参会单位费用自理。
六、前期筹划 (一)9 月 22 日前,市侨办、市工商联及相关商会人员,温州地开展前期联络筹备工作。
(二)10 月 5 日前,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提出拟邀请市领导走访推动项目及参加其他活动的安排意见;市侨办拟定整个活动日程安排意见报市领导审定。
(三)10 月 17 日,市侨办及相关商会工作人员抵达温州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四)10 月 20 日,市直代表团抵达温州开展各项活动。
七、工作联络 联系单位:威海市侨办
联系人:
电话:
邮箱:
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方案 2 根据《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20XX 年三明市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方案的通知》(明政文(20XX〕34 号)要求,为做好我县 20XX年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对接目标。全县策划招商项目 23 个以上,签约合作项目投资额 34 亿元以上。具体目标任务见附件 1。
(二)对接区域。省上明确提出今年民企对接要立足珠三角,包括港澳,覆盖全国。各乡(镇)及有关单位要以珠三角、港澳为项目对接重点区域,同时深化与长三角、省内沿海地区的项目对接,特别是要主动出击、积极对接中国 500 强民营企业,对接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形成一批规模大、质量好的合作项目。
(三)对接领域。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四大领域,重点对接新材料、汽车及机械零部件、冶金及金属制品深加工、林产品深加工、产业用纺织品、生物医药及生物、氟硅及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七条产业链项目和食品深加工项目,推动我县产业链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活动安排 (一)4 月一 6 月。各乡(镇)及有关单位自行组织赴珠三角等地开展项目对接活动。
(二)7 月下旬。参加市政府在深圳举办的三明市重点产业项目专场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及省政府在深圳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福建省珠三角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洽谈会。
三、组织领导 调整充实明溪县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成员,由颜虎成县长任组长,朱昶凯副县长任副组长,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领导任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经贸局,负责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 2)。
四、职责分工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 1.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制定工作方案,指定具体承办部门,做好上下沟通和衔接,确保完成县里下达的项目策划和项目签约任务。
2.根据本地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策划提出招商项目。
3.组织项目业主赴珠三角等地开展小分队招商,邀请有投资意向的省内外民营企业到我县考察项目,持续推动项目合作。
4.组织客商、项目业主参加省、市、县举办的民企对接洽谈会及产业项目推介会,落实签约项目。
5.及时向县经贸局报送民企对接工作进展情况及项目对接成果。同时,持续跟踪落实 20XX 年民企对接签约项目进展情况。
(二)县直有关单位 1.县经贸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牵头做好综合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牵头负责招商活动的筹备工作;做好项目推介、对接协调工作;负责跟踪落实、收集汇总 20XX 年签约项目进展情况和 20XX年项目对接成果情况,牵头协调解决项目对接落地中存在的问题;编发并上报工作简报。
2.县发改局:负责招商项目的审查把关,签约项目初审、预审;协调需要国家、省、市发改委核准的项目,协调解决项目对接落地中存在的问题。
3.县工商联:负责利用全国工商联系统的联系渠道,建立定期协商机制,联络珠三角及其他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异地明溪商会,吸引民营企业来明投资兴业,实施明商回归工程;邀请民营企业参加省、市、县项目对接活动,为项目对接合作做好牵线搭桥工作。
4.县委宣传部:负责牵头做好全县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的宣传报道。
5.县农办、科技局、林业局、招商局、旅游局:负责相关领域产业项目对接和政策咨询,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6.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商局:负责协调产业项目对接、落地过程中涉及政策咨询、工商管理、人才引进、职业培训等有关事项。
7.县人行、银监办:负责研究提出推进民营企业投资的融资服务措施。
8.县国土资源局、环保局、林业局:协调做好对接项目落地中涉及的土地、环保、林地等有关工作。
9.县财政局:负责落实项目对接、外出开展招商活动等工作经费。
五、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4 月)1.各乡(镇)及园区制定工作方案;出台推动本地产业项目对接的配套政策措施;启动项目推介工作。
2.策划提出招商项目,及时向县经贸局报送招商项目简介。
3.县工商联着手与全国工商联系统、异地明溪商会、各地民营企业沟通联系,建立联络机制。
(二)第二阶段(4~5 月)1.启动外出开展招商活动,各成员单位组织小分队到珠三角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推介和产业项目洽谈对接,形成一批对接项目;对去年洽谈项目进一步加大力度,争取更多在洽谈项目转化为合同项目。
2.转发市政府拟在深圳举办的三明市重点产业项目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工作方案,启动相关筹备工作。
3.县招商局完成项目策划和招商项目简介的编制工作,完成配套政策的汇编工作。
4.县经贸局着手收集、汇总项目对接成果,开始预报及审核一批协议或意向项目;并配合领导协调解决民企对接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第三阶段(5~6 月)1.各成员单位继续外出开展小分队招商活动。
2.深化项目洽谈、对接工作,扩大项目对接成果,落实一批拟签约项目,审核、推荐上省台签约项目。
3.做好拟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协调解决项目对接中存在的问题,汇总对接项目成果。
4.做好 7 月份赴深圳开展招商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
(四)第四阶段(7 月)1.继续开展项目对接洽谈工作,汇总项目对接成果,协调解决项目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2.根据市里确定洽谈会召开的具体时间,县政府组成代表团参加洽谈会。同时,参加市政府在深圳举办的三明市重点产业专场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确保成功签约一批合同项目。
3.完成招商活动总结工作。
(五)第五阶段(8 月~12 月)跟踪落实签约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落地、动工一批今年新签约的项目。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相互协作。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民企产业项目对接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工作班子,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精心组织、有序推进。县直有关部门要相互协作,形成合力,协力推进项目对接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发挥优势,精心策划。要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明溪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明溪县贯彻海西规划〉推动工业跨越发展实施意见》,认真研究、分析自身优势和产业特色,突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四大领域,策划、筛选、编辑一批能够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实力的项目推出对接,以增强项目投资吸引力。
(三)创新方式,广泛宣传。各成员单位要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企业的桥梁作用,加强与省外内民营企业的沟通联络,并通过区域招商、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商协会招商、上门招商、以商引商等,多层次、多形式地广泛宣传推介明溪投资环境、产业优势和招商项目。
(四)强化跟踪,积极服务。各成员单位要切实抓好对接项目的跟进落实工作,建立信息报送制度。5 月 10 日前向县经贸局报送招商项目简介。每月 10 日前向县经贸局报送工作进展情况、项目对接成果及需要省、市、县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做好项目洽谈、签约、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在实施一企一策、保障项目用地、完善配套条件、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涉税协调等方面,加大对招商项目的支持服务力度。
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方案 3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20XX 年第三季度将在北京举办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以下简称“洽谈会”)。为做好参会的各项组织筹备工作,进一步推进民营企业在鼓楼投资兴业,确保产业项目对接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营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推动民营企业产业升级为目的,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以两大园区为载体,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优良环境,推动大型民营企业、外地企业积极投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形成新一轮民营企业投资热潮,切实促进民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原则 1、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引导作用,搭建民营企业项目对接平台和招商引资长效机制,完善鼓励和推进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落地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投资环境。以国家产业政策、省市区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为指导,多层次地开展招商项目推介活动,加强对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区域经济实力有较好推动作用的民营企业项目招商。
2、重点突出。投资项目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开展项目对接。针对我区产业链发展的薄弱环节,瞄准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民营企业开展定
向对接,加快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配套。强化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对接,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等领域的招商,促进现代服务产业的层次提升。突出合同项目,突出有前景、有把握的项目,确保一批质量高、规模大的投资项目协议、合同在洽谈会上签约。
3、注重运作。充分发挥区工商联、商会、外地在榕商会、各行业商协会的桥梁作用,加强与全国民营企业交流互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开展区域招商、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商协会招商、上门招商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对接招商活动。
4、互利共赢。充分发挥省会核心城区的区位和资源禀赋的优势,通过区域协作交流合作,吸引民营企业来鼓楼投资发展,带动全区产业优化升级。
三、组织领导 成立鼓楼区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 导小组”)。
组长:***(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副组长:***(福州软件园管委会副主任)***(福州软件园管委会副主任、区外经局局长)***(洪山科技园管委会主任、洪山镇党委书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成员包括区政府办公室、区委宣传部、福州软件园、洪山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局、区发改局、区外经局、区贸发局、区工商联、区科技局、区财政局、区环保局、区旅游局、区园林局、区工商局、鼓楼国
税局、鼓楼地税局、鼓楼国土分局、福州软件园、洪山科技园等部门及十街(镇)的分管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区经济发展局,负责全区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与落实的日常工作。
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工 1、鼓楼区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辖区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方案;编制辖区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制定推动辖区产业项目对接、落地的配套政策;组织辖区开展民企项目对接工作;落实辖区产业项目的策划、洽谈、对接工作,联络、邀请相关民营企业,落实具体参会和签约名单;完成对接投资项目目标任务;并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及项目对接成果。
2、区经济发展局负责做好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督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的各项工作;牵头梳理、汇编近年来我市、区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和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建立信息报送制度,负责汇总产业对接项目和工作进展情况。
3、区发改局负责对我区投资项目情况调查摸底;牵头编制招商项目目录;负责招商项目的审查把关、项目的上报审批,协调项目对接落地的有关问题。
4、区工商联负责联络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外地商会、外地在榕商会,建立联络机制,了解民营企业的项目需求,邀请国内知名民营企业参加省市区项目对接活动,为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牵线搭桥,组织做好民营企业回归投资项目对接工作,推动回归工程。
5、区贸发局、区旅游局负责相关领域产业项目对接。
6、区工商局、区劳动保障局负责协调产业项目对接、落地过程中涉及政策咨询、行政管理等有关事项。
7、区外经局负责涉及民营企业的外资项目,协调和进出口政策咨询等有关事项。区科技局负责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对接,协调有关科技项目的洽谈、咨询工作。
8、区环保局、鼓楼国土分局配合区发改局对产业招商项目进行咨询和预审。鼓楼国税局、地税局负责协调产业招商项目涉税事项。
9、区委宣传部负责协调会议筹备和召开期间的媒体宜传工作。
10、区财政局负责落实会议预算经费。
五、筹备工作机制 (一)成立相应机构,形成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各街镇成立相应机构,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指定具体承办部门,明确职责分工,组织开展工作,加强与区直部门和商协会联络协调,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做好洽谈会前的各项筹备工作。建立信息报送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从 4 月起至今年年底,每月 10 日和 25 日前分别向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及项目对接成果。
(二)各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综合组、项目组、宣传组 3 个工作组,各组由一个单位牵头,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做好洽谈会筹备工作。牵头单位负责落实本组的具体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的细化和具体分工,并负责检查落实本组工作进展情况,并及时反馈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
1、综合组:负责制定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总体方案,总体工作的组织安排、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负责对近年来我市、区出台的促进民营经济和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汇编;负责鼓楼区情和主要产业园区招商宣传册的汇编;负责收集各地、各部门的联络、邀请、对接工作情况;负责会场布置、参会代表报到和食宿协调安排;做好重要来宾重大活动的衔接;协调车辆调度等会议各项服务工作;汇总工作进展情况;编制会议经费预算并管理会议经费;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牵头单位:区经济发展局 参加单位:区政府办、区发改局、区工商联、区财政局、区工商局、区外经局、区科技局、区环保局、区园林局、区劳动保障局、软件园、洪山科技园、鼓楼国土分局、十个街镇。
2、项目组:负责收集、汇总全区产业项目对接成果,定期公布项目对接进展情况;负责编制招商目录和签约项目的审查、落实和组织协调工作。
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参加单位:区经济发展局、区工商联、区工商局、区贸发局、区旅游局、区外经局、区科技局、区环保局、区园林局、软件园、洪山科技园、鼓楼国土分局、十个街镇。
3、宣传组:负责编制会议宣传计划,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新闻单位,做好宣传报道;指导各有关媒体和各街镇的宣传工作。
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 参加单位:区级有关宣传媒体、十个街镇。
六、进度要求 积极推进洽谈会召开前的各项准备和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上半年项目洽谈对接有具体成效,三季度项目对接成果扩大,确定一批大项目在洽谈会上签约。
(一)第一阶段(3-4 月)进度安排 1、着手组织起草鼓楼区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工作方案,组织汇编招商宣传材料,组织各开展民企产业项目对接相应工作,梳理扶持民营经济和推动产业项目对接落地的配套政策。着手组织投资项目情况调查摸底,并编制招商项目手册。着手与工商联系统沟通联系,并与外地福州商会、外地在榕商会联络推介,建立联络机制。
2、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编制完成招商引资目录,制定出台有利于产业项目对接的配套政策措施文件。
3、全区各街镇、区直有关部门、两大园区加强与全国民营企业沟通联系,做好宣传、引导、洽谈、服务工作,启动赴外地和在本地的投资项目推介活动,全力推进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各项工作,谈成一批协议或意向项目。
(二)第二阶段(5-6 月)进度安排 1、完成区情和主要产业园区招商宣传册、民营经济和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等汇编工作。完成招商项目的预审和招商项目目录的编制工作。
2、各相关部门继续加强与全国民营企业沟通联系,重点开展与全国排名前列民营企业投资项目推介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项目对接。
3、相关部门通过推介、洽谈,做好意向项目和拟签约投资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扩大项目对接成果,谈成一批项目。
4、各相关部门根据民营企业合作项目对接情况,推荐上报民营企业参会和签约项目名单给领导小组办公室。
5、领导小组根据“预期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原则,对推荐上报项目进行筛选,确定一批有影响力的拟在洽谈会上签约的产业项目。
(三)第 3 阶段(7-9 月)进度安排 1、各有关部门继续做好项目洽谈、对接工作,梳理汇总、审核、推荐上台签约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做好洽谈会召开前各项准备工作。
2、根据省市正式会议通知要求和会议议程,明确洽谈会参会人员和项目。
3、9 月中下旬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洽谈会。
4、完成会议总结报告。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积极行动 区直各成员单位、两大园区、十个街镇要充分认识民营企业产
业项目对接的重大意义,把民营企业项目对接工作作为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重大任务来抓。精心组织,积
极行动,提前介入,靠前服务,主要领导亲自督导、全程推进民营企业项目对接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分工合作,协力推进 区直各有成员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组织精干力量,及早投入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确保圆满完成所承担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街镇之间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合作氛围,协调解决项目对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力推进项目对接工作顺利开展。
中小企业对接会总结方案 5
理邦创业园资源整合项目对接交流会
一、活动内容
1、促进展示中心入驻企业间相互交流、合作,搭建平台为企业服务、彰显展示中心平台作用。
2、资源整合、平台对接、把众多资源、产品、项目、服务、技术、人才、共享对接、达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互惠互利、团结联盟的新高度。
3、介绍公司产品、介绍需求、对参会企业作介绍、参加对接单位、有家企业参加此次对接会,对接项目覆盖面广、涵盖办公家具、装饰建材产品。
4、项目对接、共同分析,确定合作方案;研究具体计划,切实做到产业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5、此次对接会由广州理邦家具制造有限公司主办、理邦办公
环境展示中心紧密协作、先后研究制定方案,明确思路会议主题,筛选对接项目,部署推进对接会筹备工作。紧密配合为对接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6、精心准备,充分做好对接前期工作。为保证对接会取得良好成效,超前准备,把功夫下在会前、会外。逐户逐项目沟通衔接,帮助公司企业和项目单位完善公司信息创造对接条件,积极做好对接、积极跟进,落实项目主题方案。
7、加强宣传,营造对接良好氛围。为充分宣传对接会的作用和意义,对创业园区内各企业下发会议通知。并积极解答企业相关问题。
8、积极协调,做好项目工作。会场布置美观有序、对接会在三楼会议室举行,以信息对接交流的形式,以营造良好的氛围。精心安排,组织有关公司企业对需要对接的项目,摸底筛选,提前准
备,确保对接会项目取得圆满效果。项目调度会结束后,园区有关人员认真做好衔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资金项目对接会活动方案 6
一、会议背景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深度“转型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经济提出了新要求。多数企业发展中仍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与困难,制约其健康成长,进入了最为困难的时期,其中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其突出。在当前危急关头,为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中华企业资源网举办“资金项目对接会”,为项目方和资金方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专业平台,对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活动的目的 面向全国优秀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私募股权资本、银行、基金公司、政府与行业协会,券商、法律等机构和知名经济学家、民营企业专家,通过有针对性的主旨演讲、主题讨论与对话,企业项
目筛选、推荐、路演及洽谈安排,实现银行、优质资本与优质企业对接合作之目的,互利共赢。
三、组织结构
主办单位:XX
承办单位:XX
四、时间和地点
会议时间:20**年 2 月 7 日(星期六)下午 13:30~17:15
地点名称:XX 国际酒店
五、参会对象
项目方:(4-5 家,人数 8-10 人)
1.在行业内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竞争优势明显,处在快
速成长期的企业;
2.拥有独特技术、专利和优秀创业管理团队,处在种子期或初创期的企业。
资金方:(1-2 家,人数 2-4 人)
1.在国内有过多次成功投资案例的中外投资机构;
2.受执行机构邀请的投资、财务专家。
注:参会人数约 20 人
六、参会程序
1.符合条件的参会对象向主(承)办方申请报名参会;
2.主办方授权执行机构审核拟参会对象资质;
3.主办方向拟参会对象发出《参会确认函》,通知参会。
七、会议具体安排
1、会议模式:
采用“论谈+对接,项目路演、现场互动、专家点评、私密对接”的办会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投资与融资对接”目的。
2、会议流程:
1.主办方领导讲话;
2.项目/资金推介:
参与路演各项目代表向投资方推荐项目投资价值,资金方专家对路演各项目进行逐一点评;
参会各投资者代表与项目方代表进行现场互动,采用“现场问答”形式研讨项目投资价值;
安排资金方与项目方代表参加自助晚宴活动,参会各投资者代表与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一对一对接。
大会总结;
(会议时间安排表)
项目方需要提前准备纸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项目路演 ppt;资金方及项目方均需携带 20 张以上名片;对会议中获取的相关信息保守秘密;会议期间手机调整为震动状态或关机,保持会场秩序。
八、会议定价
(待定)
九、报名方式
1.报名电话:
3.在线报名:XX 官网
附则:职责分工以及活动阶段安排:
1、2015 年 1 月 15 日~2015 年 1 月 22 日2、2015 年 1 月 15 日~2015 年 1 月 31 日3、2015 年 1 月 15 日~2015 年 2 月 6 日4、2015 年 2 月 2 日~2015 年 2 月 5 日5、2015 年 2 月 6 日~2015 年 2 月 7 日6、2015 年 2 月 7 日
校企对接活动方案 7
一、会议目的 加强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共赢。二、实施部门
拟定:人事营运部员工招聘组三、时间安排
拟定:1.见面会:2011 年 12 月 12 日 08:30—09:302.参观:2011年 12 月 12 日 09:30—11:45
3.座谈会:2011 年 12 月 12 日 15:00—17:00
四、活动地点
拟定:邯郸工厂及生活园区五、日程安排
月中下旬向各高校发邀请函(具体内容见附件 1)12 月 8 日召开接待组协调会(具体内容见附件 2)
月 10-13 日接待应邀人员(在此时间段区域专员随时做好接待准备)六、分工
邀请函:人事运营部(抽专人负责制作,要求:制作精美,书写规范,规格高,可附公司简介)
接待组:行政后勤
会议准备:行政后勤(包含礼仪、会场布臵及物品准备)
车辆安排:行政后勤(车站接送,宾馆、厂区、饭店的接送)讲解员:培训专员七、准备工作
1.人事专员负责向校方发放邀请函并确定应邀高校及人数(11月底落实到位,)
2.培训专员和行政后勤专员共同负责准备见面会讲解内容并策划参观路线,各分厂负责人和培训专员结合参观路线共同准备沿途的讲解内容,3.行政后勤负责准备迎接方式及参观路线的标语
4.12 月 9 日由区域接待专员负责确定应邀人员到达时间,做好接待工作。
5.行政后勤根据应邀人员来访时间及人数提前预订宾馆及安排车辆。
八、对接会过程
1.区域专员随后勤车辆前往车站迎接,根据到达时间安排是否到到办公室浅谈,并告知时间安排(上班时间招聘主管在办公室接见其余时间直接应邀人员送至宾馆,会前时间应邀人员自行安排);
月 12 号上午,08:30—09:30 在会议室召开校企见面会;(具体内容见附件 3);
3.会议结束后稍作休息由各分厂负责人、区域负责人及后勤领导陪同参观车间、餐厅、宿舍。由讲解员做沿途讲解(参观过程中
校领导可与分厂负责人、讲解员及员工交谈);
4.午餐安排:12:00 由各分厂负责人、各部门领导、人事营运主管陪同在***大酒店就餐;
5.下午 15:00—17:00 在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具体内容见附件 4);6.会议结束后,稍做休息、自由活动;
7.晚餐安排:18:00 由分厂负责人、招聘组领导及区域专员陪同在***大酒店就餐(具体标准待定)
8.餐后可根据应邀人员要求将其送往车站,其余送至宾馆 12 月13 日当天根据应邀人日程安排将其送往车站,或去***景点游玩(游玩开销,***元以内);九、总结工作
1.讨论会议中的不足;
2.校企合作组整理记录问题,以便以后更好的开展类似工作。
人事营运部员工招聘组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号
附件 1:
具体高校
(一)已有合作关系的学校
***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工学院***科技学院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二)待有合作关系的高校
***机电高专***高等专科学校***职业中专
***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理工学院
0 2020 京津冀产业对接活动工作方案 9 9
为全面贯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三件大事”的历史发展机遇,不断创新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的业态和模式,提升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的频次和成效,在对接服务京津中加快河北工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重要指示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紧紧围绕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原则,突出“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主题,按照“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产业转移对接合作,在承载转移、提升增量上做好文章;着力推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在先行先试、创新发展上探索路径;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上率先突破。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各场次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推动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协调机制。积极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支持。落实三地经(工)信部门《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在“3+3+3”的沟通协商机制下,持续深化厅相关处室与京津经(工)信部门对应处室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的对接交流,及时了解并梳理北京拟转出产业和企业落地条件。加强与各市工信部门沟通,掌握 43 家重点承接平台在内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产业发展需求和对接重点,及时在“产业疏解与对接服务平台”和厅网站专栏发布,做好京冀园区和企业间前期供需信息匹配和合作意向撮合,精准谋划特色产业对接活动。
(二)搭建交流平台。配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联合北京共同搭建“产业疏解与对接服务平台”。及时对接北京经信
局,了解发布有疏解或投资意愿的产业企业信息,推介我省重点承接平台招商动态。鼓励依托京冀实力强、影响大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强强联手,加强合作,围绕京冀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搭建区域重点产业合作平台,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提供专业化、系统化服务。
(三)组织有效对接。征集重点承接平台承接需求,加强与京津经(工)信部门会商谋划,与省协同办、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等省直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引入社会行业组织和专业机构,集中优势资源,注重对接实效,围绕北京产业转移重点方向和我省拟承接重点产业,适时组织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产业转移对接、主题招商和项目撮合活动。重点围绕雄安新区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功能定位,谋划组织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新材料等产业对接活动。控制对接活动规模,做好疫情防控,鼓励创新对接形式业态。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面对面”与“屏对屏”结合,组织开展“云对接”“云洽谈”“云招商”。
(四)推进精准招商。坚持市场主导、部门引导,协调各市调动各重点承接平台、开发区、高新区开展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项目承接和多领域合作的主动性、创新性。借助北京科博会、京交会、京洽会、518 廊洽会等投资洽谈活动,组织园区企业参会招商。支持重点承接平台、开发区、高新区等组织召开专题招商会,加大宣传推介,提升产业吸引力和品牌知名度。引导重点承接平台在宣传推介中突出产业特色和优势资源,避免同质化竞争。
(五)强化项目落地。在重点帮扶现有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北京现代四工厂、金隅产业园等京冀共建项目基础上,积极谋划拓展增量,做好各场次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达成协议意向、客户资源、转移需求的梳理统计和跟踪服务。带领承接平台主动登门拜访重点园区企业,洽谈对接合作,推动意向早日签约,协议早日落地。建立重点项目台账,明确专人盯办,加强政策衔接,帮助北京转移企业解决企业转出、手续跑办、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推动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引导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服务机构加强对优质项目的对接,提供专业金融支持服务,实现转移企业“转得出、留得住、建得好”。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把宝贵战略机遇转化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强大势能的思想认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谋划开展一批高质量产业转移对接活动,推动落地一批优质产业转移项目,加快京津冀产业协同和产业融合进程,完善京津冀产业链条,在对接服务京津同时,加快河北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单位、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将谋划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亲自过问、亲自推动,给予资金政策支持。厅对外经
济合作处建立工作推进台账,定期召开调度会,对各相关单位、部门工作筹备进展情况进行专题调度,协调解决问题,加强工作推进。
(三)紧盯目标任务。各相关单位、部门要突出结果导向,认真分析特色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形式特点,研究重点承接平台承接需求,与京津疏解产业资源对标对表。要坚持“一场一策一方案”,分别制订专场《工作方案》,每场活动要有工作计划要求,有邀请目标客户,有时间节点安排,有可行措施保障,确保专人负责实施,压实责任分工,确保各场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顺利开展,有效推动项目落地。
(四)注重信息宣传。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各相关单位、部门明确工作联络人,做好京津冀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的对接联络、信息报送、上传下达等工作。利用人民网、新华网、长城网、河北日报等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以及网易、凤凰网等商业媒体开展包装宣传,加大线上线下、境内境外推广力度,及时挖掘、深度报道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取得成果和项目建设进展,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第四篇:农村养老产业如何对接城市养老需求
农村养老产业如何对接城市养老需求
2015年斥资20多万,在老家白鹿原地区兴建了一所“别墅”,两层8间房,外加近乎300平米的室外空间,70多平米的菜园子。9月份装修完毕,进入试入住阶段,国庆节期间,趁着长假带着老婆孩子一块回到了家乡,打算体验一下这个乡间独有的“世外桃源”,起码在烦恼的城市里,想找到像这样的环境,可真的是得多换点功夫,有时候就算是花了不少功夫和时间,也找不到,稀有品种嘛!
10月2日,全家人避开假日第一天的高峰期,驱车6个多小时,回到了家乡,一入白鹿原,就给人一种畅快的感觉,那种感觉是城市繁华的街道、拥挤的人群所体会不到的一种感觉,虽然来到西安,老婆和儿子就站在城墙脚下,护城河旁边给我说,西安环境不错,毕竟是古城,有点超凡脱俗的境界,同时也散步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气息,不管是从城市的规划,古代文化遗迹的保存,还是从现代城市独有的韵味,休闲角落里古文化象征来看,都说明了大西北的门户城市,古代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我听着他们自言自语的评价,有点嘲笑意味的说:“西安魅力不小嘛,像你这种缺少文化熏陶的小资产阶级,来到这里,都被影响城这样了?昨天还不知道长安在哪呢?今天就知道丝绸之路了!”旁边儿子也在打趣,“你们这些人都冒充文化人,其实刚脱离文盲而已,我没上学都知道这地方古代是秦始皇的领地,地下买了不少泥人呢!值不少钱!”我和老婆都笑了,这小子将来一定是学文科的,还是个财迷。
沿着西交大和兴庆公园中间的宽广大路一直往西,过了纺织城、灞桥、半坡遗址、思源大学城,开始上平原了,白鹿原地势虽然平坦,但是整个西安城区地址低洼,所以我们爬坡费了不少力气。白鹿原上一路过来不少新办的养老院,西安市社会福利中心也搬迁到这边来了。自从这两年尤其是13年的相关产业政策影响,养老行业蒸蒸日日上,不少民间的力量都投入到这个产业发展中。我们路过从外观大致看了一下,这些项目大多都是新建物业,占地大概20多亩,基本都是多层楼房带电梯,看来失能、半失能老人多一些,因为项目比较独立,周边各类配套很缺乏,时间紧迫没有仔细看。坐在车上我仔细想想,也许将来的我,再过两年的父母,都会来这里居住了,养老是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晚年幸福的生活,首先得从环境入手,从现在的条件来看,农村的养老环境要比城市里好的多,起码农村的交通、空气指数、生活条件等都比较城市要好,因为城市太多拥挤了,老年人都失去了自有的空间了。
赶了一上午的路,下午3点多终于到家了,一进门老婆感慨到:“天哪,这个房子在成立最少得200万,你只用了20万,今年你赚了!”我看着眼前的一切,也觉得小有成就,两层楼房8间卧室,外带前后院和厨房、洗澡间,尤其是室外的场地,光前院都近乎300平米,停放四五辆小车都没有任何问题,而且两边各有一个30多平米的菜园子,里边西红柿、黄瓜、蒜苗、香菜、菠菜应有尽有。菜园子中间有一棵有着30多年历史的柿子树,现在的季节柿子橙黄,有些已经发红可以吃了。下午我们在菜园子摘了一大盆西红柿和黄瓜,拿到旁边的自来水龙头洗干净,孩子和大人吃的都很开心,看到这些场景,我一路上在思考的问题,又一次跃上我的心头。我的父母都是50年代出生的老人,再有10年他们面临的将是晚年的养老问题,我常年不在身边,生活还是跨省分隔,虽然他们经常说养老不用我担心,但是真的到了那一天,除了我还能由谁来照顾他们呢?老人在农村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一辈子,从心底他们是不愿意老了迁移到城市这种繁华吵杂的环境中去的,这是一种故土难离的情感牵攀。相比之下城市的老年人在城市里生活了一辈子,晚年寻求一个安静的养老环境,也是他们最渴望的一件事,于是我想到如果眼前这个大的别墅,承担起接纳城市老人晚年养老的重担,是否也算是物尽其用,物有所值了?
老龄化的时代渐行渐近,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当下,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公办机构养老床位一床难求与郊区、农村的民办机构床位利用不足的尴尬并存。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让农村有能力、有条件吸引、接纳有意愿的城市老人前来农村养老,缓解养老资源不均衡困局,这应该是城市和乡村养老资源相互交换的一种新型的开发渠道。相比较之下,城市养老也乡村养老存在众多的不同之处。
首先,城市养老所需天然资源比较匮乏,导致城市养老成本费用较高,更多的纯天然型的环境资源、空气指数、生活空间、娱乐场所、天然有机植物、观光种植等非常缺乏,都需要用钱来购置,而且很多东西都是人造的,始终接近不了老年人的亲身感受!
其次城市生活无法解决自理型老年人的休闲养生问题,国内比较著名的亲和源项目、北京的太申祥和山庄等养老机构,都是近郊文化项目,很多旅游、养生项目都是人工制造,那种更加贴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感觉,老年人始终都无法体会。
再有比如城市生活环境容易遭受污染,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常听老年人说小时候、古代的那种世外桃源,这辈子恐怕是再也不可能享受到了。虽然很多养老投资者想尽各种办法,尽心的营造各种居住条件,但是依然缺乏那种纯真的、淳朴的乡间气息。农村里的一条乡间小路,旁边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流,可能都远远胜于闹市中投资上百上千万的各种配套设施,这就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真实的东西,不是钱能买来的。
当然我们看到农村的好,也不能完全不看到城市的便利,城市养老的配套齐全,交通的便利通行,各种医疗救治条件的完善等,都胜过农村养老的基础条件。人是一种群居动物,现在的农村已经没有过去农村的热闹繁华,所谓安静的环境一方面是远离了闹市,更多的原因则是农村人口的流失,造成了现在的农村大批的人都居住在城市,而留下的则都是老人和儿童等留守人群。他们的安全、生活照料、医疗救治等都存在基础性的缺失。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其实不应该单方面的去考虑那种环境条件更加好,而是应该考虑两者资源如何去交换,农村的养老产业发展如何去对接城市的养老需求。当农村的养老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发展起来以后,那将来的农村才是新农村景象,才不会出现更多的人口流失,整个社会环境才会和谐统一。
将农村养老条件的优势和城市养老供需关系的失衡,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第一,将农村的房子租赁给城市养老人群,由民间资本投资创办农村养老农宅合作社,动员村民将闲置的房屋出租合作社,由专业化的运营单位来运作,提供养老环境给城市需要养老的人群。充分利用农村纯天然的居住环境,打造各种不同风格的样板间,来吸纳城市客群。
第二,以村为单位,改变城市的“圈养”为农村的“散养”,居民租赁房屋,但养老环境不以房屋附近为单位,而以整个村为单位,老人可以到处活动,就像从小生活再这个村子一样,可以去邻村,可以去赶集,可以去爬山,当然也可以去外地旅游。
第三,改镇卫生所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功能扩大化,具备老人刷医保卡的条件;其他比如政府市政工程跟上,老年金融、老年租赁业等跟上。比如建立自动提款机,办理老年车辆租赁业务,方便老人从家来回镇上办事,村和镇上设立对接办公场所。
第四,以村为单位,发展副业,家里老年俱乐部、老年戏曲大舞台、老年图书馆,老年医疗护理培训基地,招聘本村的低龄老人为义务管理员,为老年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同时村镇交易市场提供老年人卖、买物品的机会和空间,让老年人融入更大的群居生活中。
综合各种思路,融合各种资源,相信养老产业在广大的农村市场会是一片蓝海市场,当然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人的思维,人的动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的引导和产业政策的协调,没有了这些,我们谈什么都是假的。未来的农村养老产业发展,必然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脚步;城市老人融入农村生活后,可以给农村带来丰富的城市元素,带动农民观念更新和素质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不仅是新农房,更是新环境、新思维与新农民的结合。
第五篇:关于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对接想法
关于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对接想法
一、抓实“谋划点”,强化区域规划编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编制中坚持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在明确区域战略定位、进一步优化首都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三地的比较优势,重点就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产业布局、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区域合作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工作思路和操作措施。
尽快编制完善西港搬迁总体规划,研究解决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此外,还要结合区内承接产业总体规划,做好西港搬迁内首都功能疏解、产业转移承接规划。
二、抓实“承接点”,搞好产业转移平台
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平台。为强化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聚集支撑。制定出台符合西港搬迁实际的“推进产业聚集发展的若干扶持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信息、技术、资金上给予倾斜,在鼓励现有央企增资扩股的同时,重点向北京央企推介同类型企业,搭建合作桥梁。实施“园中园”发展战略,加快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尽快拿出区域布局和产业规划总体方案。
二是加速拓展空间。西港搬迁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优区域在
临港物流园区,但摆放项目用地所剩无几,发展空间受阻。为此,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三件事。首先,协调市规划部门,下大力推动“大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的审批,实现与全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尽快取得省与国家批复;其次,推动物流园区向东发展,将扩区工作早日提上日程。再次,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建设,不断扩大园区开发面积,为引进和承接京津龙头项目、培育龙头企业集团腾出空间。
二、找准“对接点”,确定承接产业重点
在认真分析研究京津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承接京津外溢产业的指导意见》,结合西港搬迁自身优势、特点,找好对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更好地实现产业对接。
一是依托现有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关联配套产业。就海港区来看,在玻璃制造及深加工、金属压延、食品生产等产业具有一定优势,具备配套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西港搬迁将以自身优势产业为依托,着眼产业关联配套和产业链条延伸,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积极引进产业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转移企业,与金海粮油公司、中外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就地配套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配套,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产业格局。
二是依托区位环境优势,积极承接临港工业及环保产业。一方面,充分发挥“近海临港”的区位优势,打造港口腹地的良好承接平台,重点引进适合港口运输、大进大出、两头在外
或一头的临港加工产业项目,提高加工贸易产业的比重。另一方面,以高端商务为主,重点引进文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承接的项目。
三是依托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产业。新一轮产业转移,正从一般加工项目逐步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延伸,从传统投资建厂逐步发展到技术转让和研发转移。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战略,2013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各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增长10%,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县区,具备了一定的人才技术基础。为此,我们将侧重承接新型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快引进具有规模优势、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
三、提升“着力点”,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归根结底还是要体现在招商上、落实到项目上,以及优化环境上。接下来,我们要在重点在这三个方面花更大力气。
一是突出计划性,强化储备谋项目。按照我区“一中心三基地”产业定位,对现有园区企业进行全面梳理,找出产业链中重大缺失项目,绘制产业链图谱,精心策划一批符合西港新城区、东扩港区发展实际、与北京、天津产业对接、与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结构调整和投资政策相吻合的产业转移项目,建立专门的项目储备库。
二是突出敏锐性,强化招商引项目。将与我区达成了合作
共识的驻京央企、知名民企、外企以及教育、科研、医疗、养老、体育等机构,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大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利用好产业链式招商、合作伙伴式招商、朋友关系式招商等。以园区优势骨干企业和高成长科技型企业为依托,谋划包装项目,在交通、工程、环保、专用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吸引和承接符合西港搬迁发展定位的项目。充分利用西港搬迁指挥部门户网站,将西港新城区、临港物流园区的投资环境、招商动态、招商项目等进行发布,同时依托网站,尝试开展网络招商;积极参加全国各种大型经贸洽谈活动和我区自办的秦皇望海祈福文化旅游节活动,通过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报纸网络推介等多种形式,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宣传推介西港搬迁。
三是突出时效性,强化服务上项目。成立专门工作小组,针对每一个意向项目,都要按照“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加以推进和服务。此外,还要在软环境建设上狠下功夫,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全力做好咨询、核准、备案等工作,在办事规则上能通即通,能快则快,积极帮助转移企业降低商务成本。要不断加强政务服务代办制等办法,为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项目,提供量身打造的服务,让他们感到在秦皇岛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