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专业分流实施办法
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专业分流实施办法
为了积极推进我校本科生“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规范我校本科专业分流工作,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专业分流工作,旨在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专业分流实行一次性分流模式,在校期间每位学生只有一次专业分流的机会。拟参加专业分流的学生应慎重考虑, 申请分流的专业志愿限报一项,专业分流一经批准,不能更改。
2.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时,可在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重新选择专业。文理学科之间不实行专业分流;非师范和师范专业之间不实行专业分流;艺术、体育类专业不进行专业分流;文理兼招的专业,文、理科均可转入,转出只能按照高考报考类别(文史类、理工类)转到相应的专业。
3.师范专业之间、跨学院的非师范专业之间,分流学生(转入与转出学生)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各专业学生人数的20%以内,具体情况视转入专业的空额决定;本学院内部,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不受比例限制,不进行学院综合考核。连续两年,某专业分流后剩余人数不足本专业原人数50%的,将予以停招。
4.转入创新实验班的学生限定在学院内部相近专业,且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不低于转入创新实验班全班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
5.全校非师范文史类专业、非师范理工类专业学生可通过选拔,分别进入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生物学基地班学习。转入基地班学生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成绩必须为本专业前10%,具体转入人数由基地班所在学院确定。基地班所在学院制定基地班选拔实施办法,报教务处备案。基地班转出学生分流办法可参照上述1至4条。
三、基本条件
1.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已修学分符合教学计划要求,课程考试成绩全部及格,无缓考情况。
2.品行端正,无任何违法或违犯校规校纪的记录。
四、破格条件
学生进校以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学院(部)考核可申请直接进行专业分流,转入相关专业。
1.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或综合类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及其以上者;或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及其以上者。
2.在各类文体竞赛中,参加国际比赛获前六名(或三等奖及以上)者,或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前三名(或二等奖及其以上)者。以上各类获奖指由省级及其以上共青团、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部门组织的活动获得的奖项,具体认定由相关职能部门确定。
五、工作程序
1.专业咨询与政策解读
各学院在专业分流前组织专题咨询活动,全面介绍相关专业情况,教务处、文理科基础教学部负责专业分流的政策宣传。
2.申请与资格初审
按照专业分流工作进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及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转出单位)符合专业分流基本条件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向本单位递交专业分流申请表等相关材料。转出单位将相应的材料汇总,完成对申请专业分流学生的资格初审并拟定参加专业分流的学生名单;若学生确有专业特长,经转入学院教学委员会考核,可不受此条规定。
3.笔试与面试
转出单位将通过资格初审的学生名单提交给相应的转入学院,转入学院在接到名单后的一周内,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实行百分制,其中笔试成绩60分,面试成绩40分(特殊专业可作适当调整,并报教务处审批)。笔试要严格规范,考核内容为转入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实施集体评卷,流水作业。各转入单位须明确考核结果,对于不同意转入的学生,应注明原因。综合考核结束一周内,各转入学院将考核成绩以电子版和纸质版形式分别报送转出单位。纸质版考核成绩和相关说明必须由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字,并加盖学院公章。
4.分类排名与资格确定
转出单位将学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及学院综合考核成绩进行加权平均(总成绩=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50%+转入学院综合考核成绩×50%),分别对转入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排名。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确定拟专业分流学生名单。分类排名时,若学生原专业相同且加权成绩相同,则以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为依据由高到低排名;若学生原专业不同而加权成绩相同,则以转入学院综合考核成绩为依据由高到低排名。若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学院综合考核成绩)相同,则按照公共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必修课平均成绩排名确定。转出单位根据排名,初步确定本单位各专业分流学生名单,并报教务处。
5.结果公示与审批
教务处审核各转出单位初步确定的各专业学生分流名单,并征求转入单位意见后,统一对拟专业分流学生名单公示3天。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校长批准,公布专业分流学生名单。6.学籍变动与学分转换
专业分流结果公布后一个月内,教务处与文理科基础部、相关学院配合,为专业分流学生办理学籍变动等手续,并将其编入相应班级学习。学生转专业前修读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与转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内容、难度)相同或相近,转专业后可认定为相应的课程学分;否则认定为公共选修课学分。专业学分认定工作由各学院负责,办理学分认定及补修课程。
六、学籍管理
1.学生转入新的专业,原则上依照入学年级所适用的学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2.转入新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转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修满规定的学分,经审核,达到毕业或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方能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
七、有关说明
1.已确定转专业的学生,应严格按转入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并获得与转入专业学生相同的教学条件和生活补助。
2.专业分流后,学生按照转入专业学费标准交费。
3.财务、后勤等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本办法,及时妥善为专业分流的学生办理相关手续。
4.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二篇:陕西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分流实施办法
陕西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分流实施办法
为了积极推进我校本科生“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规范我校本科专业分流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陕西师范大学关于制订2007级本科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安排意见》,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基本原则
1.专业分流实行一年后一次性分流模式,学生在第一学年内,可在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重新选择专业。其中,文、理学科之间不实行专业分流;艺术、体育类专业不进行专业分流。
2.专业分流仅限于本届录取入学就读的学生。在校期间每位学生只有一次专业分流的机会,申请分流的专业志愿限报一项。拟参加专业分流的学生应慎重考虑,专业分流一经批准,不再更改。
3.分流学生(转入与转出学生)比例均控制在各专业学生人数的10%以内。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并签订《师范生免费教育协议书》,转入人数需控制在本届师范类招生计划剩余名额之内;免费师范生可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专业分流。
二、基本条件
1.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已修学分符合教学计划要求,课程考试成绩全部及格,无缓考情况。
2.品行端正,无任何违法或违犯校规校纪的记录。
三、破格条件
学生进校以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学院(部)考核可申请直接进行专业分流,转入相关专业。1.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或综合类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及其以上者;或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及其以上者。
2.在各类文体竞赛中,参加国际比赛获前六名(或三等奖及以上)者,或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前三名(或二等奖及其以上)者。以上各类获奖指由省级及其以上共青团、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部门组织的活动获得的奖项,具体认定由相关职能部门确定。
四、工作程序
1.专业咨询与政策解读
各学院在专业分流前组织专题咨询活动,全面介绍相关专业情况,教务处、文理科基础教学部负责专业分流的政策解读。
2.申请与资格初审
按照专业分流工作进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及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转出单位)符合专业分流基本条件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向本单位递交专业分流申请表等相关材料。转出单位将相应的材料汇总,并以学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为依据,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在各专业人数30%的范围内确定拟参加专业分流的学生名单,完成对申请专业分流学生的资格初审;若学生确有专业特长,经转入学院两名教授推荐,可不受此条规定。
3.笔试与面试
转出单位将通过资格初审的学生名单递交给相应的转入学院,转入学院在接到名单后的一周内,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实行百分制,其中笔试成绩60分,面试成绩40分(特殊专业可作适当调整,并报教务处审批)。笔试要严格规范,考核内容为转入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实施集体评卷,流水作业。综合考核结束一周内,各转入学院将考核成绩以电 2 子版和纸质版形式分别报送转出单位。纸质版考核成绩必须由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字,并加盖学院公章。
4.师范专业的资格复审
申请由非师范专业转入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转入学院组织的综合考核后,凡考核成绩在60分及其以上者需接受资格复审。转出单位将参加资格复审的学生名单提供给教务处,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资格复审。资格复审以综合面试(讲课和现场提问)的方式进行,资格复审结束后,教务处以电子版和纸质版形式向转出单位提交合格者名单,纸质版名单必须由教务处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并加盖公章。
5.分类排名与资格确定
转出单位将学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及学院综合考核成绩进行加权平均(总成绩=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60%+转入学院综合考核成绩×40%),分别对转入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排名。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确定拟专业分流学生名单。分类排名时,若学生原专业相同且加权成绩相同,则以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为依据由高到低排名;若学生原专业不同而加权成绩相同,则以转入学院综合考核成绩为依据由高到低排名。若同一专业分流到不同的专业学生人数超过该专业招生人数的10%,转出学生的资格按照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排名确定;若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相同,则按照公共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必修课平均成绩排名确定。
6.结果公示与审批
转出单位对拟专业分流学生的名单公示3天,公示无异议后上报教务处,教务处审核后报主管校长批准,公布专业分流学生名单。
7.学籍变动与学分转换
专业分流结果公布后,教务处与文理科基础部、相关学院配合,为专业分流学生办理学籍变动等手续,并将其编入相应班级学习。学生转专业前修读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与转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 3 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内容、难度)相同或相近,转专业后可认定为相应的课程学分;否则认定为公共选修课学分。专业学分认定工作由各学院负责。
五、学籍管理
1.学生转入新的专业,原则上依照入学年级所适用的学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2.转入新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转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修满规定的学分,经审核,达到毕业或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方能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
六、有关说明
1.已确定转专业的学生,应严格按转入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并获得与转入专业学生相同的教学条件和生活补助。
2.专业分流后,学生按照转入专业学费标准交费;非师范专业转入师范专业的学生,按免费师范生的有关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并补发生活补助费。
3.财务、后勤等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本办法,及时妥善为专业分流的学生办理相关手续。
4.本规定从2007级本科生开始实施。5.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三篇:2011级本科生专业方向分流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级本科生专业方向分流方案
我院本科生培养计划是按照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制定,现在施用的是新版学计划,新版教学计划中有五个专业方向,分别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方向、先进材料连接工程专业方向、先进材料制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方向、高分子材料专业方向;按照教学进度,第六学期要进行专业方向分流,第七学期的课程学习及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请在周五(4月4日)前交选课志愿表)
2011级本科毕业生普通班共计97人,学院可以带毕业设计的教师人数为73人,以下是各室可以带毕业设计的教师名单:
1.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方向(材料强度研究室负责)(计划招收学生人数23人)
教师名单:孙军、任晓兵、单志伟、丁向东、刘刚、肖林、宋小龙、江峰、贺林、孙巧艳、韩卫忠、陈凯、张立学、何成、张金钰、周玉美、陈威、薛德祯、邓俊楷、宁晓辉、王章洁、万亮,共计22人。
2.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方向(新材料研究室与表面工程研究室负责)(招收21人)
教师名单:杨建锋、王红洁、乔冠军、刘高杰、席生歧、王继平、史忠旗、憨勇、郭大刚、宋忠孝、马飞、张兰、黄平、夏鸿雁、王波、朱晓东,共计16人。3. 连接工程专业方向由焊接研究所负责(计划招收学生人数21人)
教师名单:张建勋、李长久、殷咸青、潘希德、杨冠军、李成新、王豫跃、张贵锋、董俊明、蔡洪能、张林杰、牛靖、刘宏、雒晓涛,共计14人。
4. 先进材料制备与控制专业方向(耐磨与铸造研究所负责)(计划招收学生人数16人)教师名单:刑建东、高义民、鲍崇高、方亮、李梅娥、孙琨、皇志富、李烨飞、马胜强,共计9人。
5.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方向由材料物理化学系负责(计划招收学生人数16人)
教师名单:柳永宁、周根树、刘峰、郑元锁(外聘)、于德梅(外聘)、宋月贤、于光、徐彤、钱军民、李峰(外聘)、郭朝维、陈元振,共计12人。
选择专业方向,我院按照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原则上一个专业方向人数不能超过计划招生人数,各专业方向负责选拔学生;除专业模块课外,另选修3门院级选修课,若学生申报的专业方向第一、第二志愿相对集中,则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另行调整。选课志愿表交各班班长,由各班统一交学院教务。选课见学院网-教学资源-教学计划,模块必选课3门,院级选修课3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务
2012年3月30日
第四篇: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实施办法(暂行)
附件:
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对于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做好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明确各学院、基础部等在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各环节的职责,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1.学校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 赵 彬 副组长: 党怀兴
成 员:拜根兴 周宝石 南长森 张思锐 李 炜 程世和
梁志胜 雷龙乾 刘新平裘国永 冯民生 王拥军 程鹏民 耿建华 马耀峰 郭玉蓉 李金钢 许 军 郭建中 胡满成 田建荣 赵学清 李贵安 赵华荣
秘 书:李铁绳 王香鸽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2.各学院要根据本方案精神,从本单位专业特点、师资力量、学生状况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本单位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实施细则,切实抓好导师制的落实工作。
二、导师制的实施对象
1.在一至二年级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
2.导师的任期一般为两年,每10-20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
三、导师的聘任 1.导师的聘任条件:
要求导师是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作风正派、能为人师表的专任在职教师和离退休教师,也可是我校优秀博士研究生。在校外读博、读硕的教师在读期间一般不承担导师工作。
2.我校本科生导师的聘任工作分两种情况进行:
(1)
一、二年级学生在基础部的学院,导师的聘任工作由学院和基础部共同负责完成。每学年初,各学院将本单位确定的新一届本科生导师名单(包括导师个人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等)对应地提供给文、理科两个基础部;文、理科基础部向学生公布导师情况,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导师,协调、确定导师和学生的对应名单(包括人数统计),并将本科生导师和学生的对应名单分别报送教务处和各相关学院备案;
(2)外语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类专业)等学生在本学院的,导师的聘任工作由该学院负责完成。聘任导师前,学院先确定导师名单(导师名单包括导师个人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等),将导师名单予以公布,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导师,协调、确定导师和学生的对应名单(包括人数统计),并将本科生导师和学生的对应名单报送教务处备案。
四、导师的工作方式
导师应遵循以个别指导为主、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就学生的共性问题召集学生集中处理,个别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学生应主动找导师指导,导师也应积极联系学生。
五、导师的职责及工作要求
导师应当明确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学校及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熟悉教学计划,认真履行以下职责:
1.向学生解读我校学分制的相关文件;帮助学生制定修读计划,指导学生选课,安排学习进程。
2.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3.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掌握学生各方面动向,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与学的问题、学生选课方面的问题及时反映给任课教师、开课单位、教务处及其他有关部门,以便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
4.学期开学初导师必须与所指导的学生见面,原则上每学期与学生集体见面指导不得少于两次,检查指导相关学生的必读书目读书笔记至少一次,并要有详细批语。
5.本科生导师的日常工作须有记录,导师应认真制定指导工作计划,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工作记录簿”。
6.学期结束要做好工作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
注:各学院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初持“学生和导师对应名单统计表”统一到教务处教学科领取“本科生导师工作记录簿”,发给本学院本科生导师,第二学期末评选完“优秀本科生导师”后,将“本科生导师工作记录簿”收回学院备案。
六、导师的工作考核
1.本科生导师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工作由各学院和文、理科基础部共同实施、检查和监督;所指导学生在外语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及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类专业等的,由各学院实施日常管理、检查和监督。
2.考核步骤:
(1)每学年第二学期末,由各学院和文、理科基础部共同负责实施,评出院级“优秀本科生导师”,并按学校分配的优秀本科生导师候选人数,推选报送校级“优秀本科生导师”候选人,与本单位所有本科生导师的考核结果一并报送教务处教学科;
(2)学校聘请有关专家审核材料,组织评选优秀本科生导师,最终确定优秀本科生导师人选;
(3)学校优秀本科生导师的评选,在各学院报送的基础上,实
行差额评选制度。
3.考核内容:
(1)实际业绩部分(100分):按导师工作的基本职责,从导师指导活动的数量和效果、所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学生获奖与违纪情况、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参与程度和获奖情况、学生论文发表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由导师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实际业绩考核表》(见附件1);
(2)学生评议部分(100分):由所指导的每位学生根据其本科生导师的具体指导情况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生评议表》(见附件2),最终计算学生评议平均分。
4.考核构成:(1)实际业绩50%;(2)学生评议50%。5.考核方式分两种情况:
(1)指导的学生在文、理科基础部的导师
实际业绩分数的取得:由导师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实际业绩考核表》(见附件1),由学院教学委员会最终评议得出实际业绩分数;
学生评议分数的取得:由文、理科基础部组织对本科生导师进行学生评议部分考核,由所指导的每位学生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生评议表》(见附件2);基础部组织计算学生评议平均分,并将学生评议表考核结果及意见按导师进行汇总,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考核学生评议汇总表》(见附件3),并将汇总结果交送相关学院,学院要及时反馈给相关指导教师。考核的最终结果作为各学院认定本科生导师工作量和评选优秀本科生导师的依据;
导师考核最终成绩的取得:实际业绩分数和学生评议分数的平均值,即为导师学考核的最终成绩,由学院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考核结果汇总表》(见附件4)。
(2)指导的学生在外语学院、体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
及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类专业)等的导师
实际业绩分数的取得:由导师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考核表》(见附件1),由学院教学委员会最终评议得出实际业绩分数;
学生评议分数的取得:学院组织被指导学生进行评议,由所指导的每位学生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生评议表》(见附件2),学院组织计算学生评议平均分,并将学生评议表考核结果及意见按导师进行汇总,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考核学生评议汇总表》(见附件3);
导师考核最终成绩的取得:取实际业绩分数和学生评议分数的平均值,作为导师学考核的最终成绩,由学院填写《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导师学考核结果汇总表》(见附件4)。
6.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及不合格三个等次,总分≥85分为优秀,60~85分(含60分)之间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结果与薪酬待遇、专业职务晋升、岗位聘任挂钩。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教师,视为当教学考核不合格,建议取消当年职务职称晋升资格,低聘或暂缓岗位聘任。
七、工作量计算
本科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与承担教学、科研任务一样计入教师的工作量。学校按学生人数向各学院划拨导师工作经费,标准为20元/生〃年,并按2个学时/生〃年的标准为考核合格的导师核计教学工作量。
八、表彰与奖励
根据各学院报送的优秀本科生导师候选人材料,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最终确定“陕西师范大学优秀本科生导师”,对于优秀本科生导师,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500元。评选为优秀本科生导师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进修提高、先进评选等方面予
以优先考虑。
九、导师制实施安排 1.实施程序:
(1)教师填报个人简介、研究方向等。各学院确定导师名单,并向学生公布,安排咨询;
(2)各学院召开学生动员会,介绍实施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实施方案及操作程序等,并组织学生选择导师;
(3)学生填报选择导师志愿,每人限报三个志愿;
(4)根据学生志愿顺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学院作最终调整,确定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名单。
2.时间安排:每学年第一学期初,由各学院和文、理科基础部共同负责完成导师聘任工作,并由各学院将导师及所指导的学生名单报教务处教学科备案。
第五篇: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
为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尊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使我校的人才培养能更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特修订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
一、总则
第一条 转专业的所有工作本着公开、公平与公正的原则进行,所有有关的管理人员、教师与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程。
第二条 转入专业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转出人数不得超过同年级同专业总人数的15%(软件工程专业不超过5%)。
第三条 原则上仅限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含高职升本学生)可以申请转专业。
第四条 学生在学期间只能成功转专业一次。艺体类专业的学生不得申请转入普通类专业;申请转入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拟转入专业高考当年的专业合格证(或通过合格线)。
第五条 转入学院可以根据专业特点、教学资源状况、学生考试成绩以及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最终确定学生平转或降转。
二、学生申请转专业的资格
第六条 凡提出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下列条件: 1.在校一、二年级本科学生(不含内地西藏班、预科班、新疆高中班学生,定向生须持定向单位同意证明,由教务处联合招生管理中心审核); 2.学习态度端正,遵纪守法,身体条件符合拟转入专业要求; 3.对所转专业具有较强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志向。第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生,不得申请转专业: 1.在休学、保留学籍和入学资格期间的学生; 2.在校期间受到警告(含)以上处分的学生; 3.在学期间已成功转专业一次的学生; 4.高职升本的学生。
第八条 学生入学后因患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等其他特殊情况,经学校确认必须转专业的学生,由学校根据情况妥善安排。
三、转专业工作流程
第九条 每年4月初,由教务处根据各专业教学条件及就业状况,统一确定并公布全校各专业接收转专业的人数。
第十条 每年4月30日前,志愿转专业的学生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逾期不予办理),并填写《天津师范大学学生申请事项用表》,报主管教学院长审批,经所在学院同意后,报学校教务处。
第十一条 教务处汇总各学院申请转专业学生名单并进行资格复审,复审通过的学生参加5月份的转专业考试。
第十二条 转专业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由教务处组织实施,考试内容着重考核学生全面素质及学习能力;面试由各学院根据各自专业特点自行组织实施,着重对转入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核。
第十三条 教务处将学生的笔、面试的总成绩进行排名,再根据 各专业的接收人数提出合格名单,并将合格名单报主管校领导批准。
第十四条 为了保持教学秩序的稳定,获准转专业的学生必须在下学期开学第一周内办理转专业手续,过期按自动弃权处理,不予补办。手续办理后,开始进入转入专业的班级学习,并按照转入专业的学费标准交纳学费。
第十五条 学生在本学院同一专业内转专业方向,不需参加学校教务处组织的统一考试,应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参加本学院组织的甄别考试,学院审核同意,报教务处备案。
四、学分记载
第十六条 转专业学生依据转入专业的培养方案,按下列情况认定学分:
1.未修读的必修课必须补修;
2.已修读的同名课程,转入专业课程学分大于原专业时,该门课程需要补修,并以补修考核成绩记录;转入专业课程学分小于或等于原专业时,已修读的同名课程可免修,按照转入专业课程学分和原考核成绩记录;
3.已修读的相近课程,由转入学院参照两学院的教学大纲,经转入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是否免修。认定免修课程按照转入专业课程学分和原考核成绩记录;
4.其它多出的课程学分,经审核后可计入公共选修类课程学分。
五、附则
第十七条 转专业工作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第十八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在执行过程中涉及的有关未尽事宜,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后附考试科目及内容)
天津师范大学教务处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日
附:
一、考试科目:
1、大学英语
2、能力水平测试
3、专业课
二、考试内容:
1、大学英语水平(全体申请人参加)
2、能力水平测试:
①语言文学基本能力(阅读与作品分析),申请转入文科专业的学生参加。
②高等数学,申请转入理科专业的学生参加。③申请转入专业为文理兼收的专业,学生自愿选择①或②。、专业课:由转入学院根据各自专业特点自行
组织实施,面试、笔试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