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MJ镇QT村农村聚餐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MJ镇QT村农村聚餐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第四期ZJFETP学员 王辉
2006年8月11日下午3时我中心接市卫生局电话报告:MJ镇SQ卫生院有多名腹泻病人就诊,且有集体聚餐史,疑为食物中毒,要求立即派人协助卫生监督所进行调查处理。经调查核实,确定为是一起农村聚餐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MJ镇QT村位于我市北部半山区,该村村民蒋××8月10日在家中举行乔迁新居酒宴。酒宴持续中、晚两餐,两餐菜谱基本一致。酒宴所用熟食品及生鲜食品均采购自当地农贸市场。加工人员为本村农村厨师,未进行健康体检。
住户饮水情况:自备水,采自70米左右深井,水源周围20米未见明显污染源。
粪便处理情况:三格式化粪池进行无害化处理,距水源相隔20米以上。
聚餐人员共64人,分布在我市几个乡镇,调查反馈聚餐前当地均未发现有与本次聚餐后病例相同的症状体征人员。
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一)病例定义
2006年8月10日在蒋××家食用过中、晚餐的人具备以下条件者: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者。
根据该病例定义,确定这起食物中毒共发病26人。
(二)调查结果
蒋××在8月19日举行乔迁酒宴,酒宴中餐5桌,晚餐3桌。据其本人与就餐者相互回忆,当日共来宾客64人,分别来自本市的4个乡镇,由于就餐者居住相对较分散,调查人员在进行个案调查时采用面对面和电话访谈两种方式,最后确定发病人数为26例。
⒈首发病例情况
杨××,女,31岁,于8月11日凌晨2时出现腹痛,之后出现腹泻,为水样便,至早上7时到当地卫生院就诊时已腹泻5次,同时伴发热(39℃)。发病前未接触同类病人,3日之内未吃外购熟食品,未饮生水,发病前一天中、晚均在蒋××就餐。
⒉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
本次发病病例临床症状体征以发热(80.77%)、腹泻(100.00%)、腹痛(69.23%),粪便以水样便为主。病例经抗菌治疗有效。
302520151050发病数腹泻发热腹痛恶心里急后重呕吐热发泻+发QT村食物中毒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分布图(N=26)
⒊流行病学情况
本次聚餐为连续聚餐,中、晚两餐共有64人参加,共发病26人,腹热+腹痛罹患率为40.63%。仅吃中或晚餐者均有发病,两餐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精确概率法计算:P=0.256)。说明两餐可能存在相同的暴露因素。餐次罹患率见下表。
餐次 中、晚餐均参加 仅吃中餐 仅吃晚餐 合计
⑴发病时间分布
由于对连续参加中晚餐的病例不能确定具体暴露餐次,调查人员确定采用最早餐次与发病时间为统计量。病例发病时间距最早餐次最短为10小时,最长为26小时,中位数为19小时。
QT村食物中毒患者距最早餐次时间6543210******729313335距最早餐次时间(N=26)参加人数 26 29 9 64
发病人数 10 13 3 26
罹患率(%)38.46 44.82 33.33 40.63
⑵性别分布
26例病例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发病数 14121086420男女QT村食物中毒患者性别分布(N=26)
⑶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最低6岁,最高59岁,20-~30-年龄组共有17例,占全部病例的65.38%。
1210864200-10-20-30-40-50-60-QT村食物中毒患者年龄分布(N=26)发病数发病数
⑷现场卫生学调查
厨师为本村人,未经过健康体检与卫生知识培训,自述向来体健,近期未出现本次病例类似症状。当日当地气温29-38℃,近一周内无降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所用用具、冰箱内食物储存生熟不分,加工场所一个视野内可见苍蝇20只以上。预加工好的食品没有防蝇防尘设施。4.酒宴的食物调查
酒宴共有20种菜,其中酱卤肉类等凉菜8种、热菜12种、水果两种。瓶装白酒一种、啤酒饮料2种。11日调查时,采集剩余食品4种(凉菜3种、热菜1种)。
(三)实验室检查
调查人员在蒋××家采集聚餐后剩余食品4份,病例肛拭子7份(二份未用药),厨师肛拭子1份(非病例)。进行致病性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检测。在1份未用药病例样本培养到福氏Ⅳ志贺氏菌;剩余食品由于第二天中午已经重新加工,培养未见阳性结果。
三、病因假设及推断
本起事件中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以腹泻、发热、腹痛、水样便为主,提示存在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传播以粪—口、饮水、生活接触为主要途径。
所有宾客没有饮用生水史,参加酒宴前无类似症状且没有接触类似症状的其他人。所以可以基本排除经饮水、传播。
所有病例都参加此次聚餐,有明确的同源暴露,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例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现场卫生学调查。本事件可能是由于在食品加工、储存环节造成污染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四、控制措施
1.销毁所有剩余食品。
2.积极救治病人,做好病例隔离,排泄物等的消毒处理工作。3.针对群众中出现的三年后此种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将会转化为癌症的恐慌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
五、事件反思
为防止霍乱等流行性肠道疾病和中毒事件的发生,我省从去年规定,凡农村家庭或非经营赢利单位举办的一次就餐人员在100人以上的各类聚餐活动,由举办聚餐的户主和承担加工的乡村厨师提前3天向当地乡、镇卫生院防保中心或卫生监督分所申报备案。此次事件中聚餐人数两餐相加只有64人,农村中聚餐人数100人以上所占比例也不会很高,针对不在管理范围之内此类小型聚餐,该如何管?本人认为卫生监管部门应当抓住在当前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良好契机,主动介入,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当地卫生院在此次事件的发现、报告中表现较好,但医院设施的落后,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对首发病例认为仅是中暑引起的普通肠胃炎,医院竟连普通的大便常规都不能开展,这样的情形能给群众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吗?
此次事件中群众中还出现了恐慌心理,说明我们的健康知识工作还没有真正送到群众心里。今后要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食品卫生知识。
第二篇:耿镇村调查报告
耿镇村调查报告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现状
1.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
耿镇村隶属于五台县耿镇镇,位于五台县东北方向,南距县城45公里,北距台怀50公里,西临灵境、刘定寺两乡,东与河北省平山县为邻,毗邻清水河。耿镇村地势相对平坦,坡度较小,交通便利。耿镇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8?C左右,极端最低气温-26?C,极端最高气温37.8?C,无霜期157天,降雨量小,农作物一年一熟。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饮用水和生产用水均为地下水,属于较干旱地区。
耿镇村现有农户498户,人口1968人,其中劳动力863人,外出300人。全村现有土地总面积0.47万亩,耕地总面积1260亩,人均耕地0.63亩。2005年全村经济收入498万元,其中农业占46.2%,畜牧养殖业占17%,集体经济收入占0.6%,第三产业占36.2%,农民人均收入1304元。
2.产业发展状况
耿镇村产业主要由种植业和养殖业构成。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粮食以玉米、土豆为主。2005年粮食总产量478.8万吨,产值52.7万元。养殖业以牛、羊、猪、鸡为主。2005年,存栏猪400头,牛180头,羊1000只,鸡200只,畜牧产值85万元。
3.公共事业发展状况
耿镇村的公共事业虽然发展还不太完善,但也是卓有成就。村内主要街道已全部实现硬化,总长度约3.1公里,只是还没有实现路灯化和绿化。建成文化活动室一所,暂无民间文化活动。敬老院也已建成,并开始运行。建成医疗诊所2所,但还没有实行合作医疗。污水排放点和垃圾集中处理点已建成,基本解决了“三堆”问题,只是猪、鸡、狗等家禽的圈养还不太严格。新建了设施较为完备的村办小学教学楼一所,还建成了街心广场、集贸市场等。自来水、电已全部入户,沼气入户正着手实施。在大田灌溉方面,挖水井2眼,并砌成灌溉渠8公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集体经济薄弱,社会事业发展乏力。
全村皆以单一的农业生产经营为主,村委积累资金有限,难以支持太多的社会事业发展。
2.畜牧业发展较慢,没有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畜牧业以家庭圈养为主,没有形成规模,科学养殖没有入户,因此基础较弱。
3.无主导企业,产业化水平低。
全村大部分是家庭农业生产,没有大型主导企业,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产销链不健全,产业化水平较低。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
耿镇村地表水缺乏,灌溉设施虽然建成一部分,但远远不够用,又加上忻阜高速路的占用,使得农田水利灌溉更加薄弱。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和农业部关于“主导产业强村、龙头企业帮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发展二、三产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治和村民住宅规划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政治文明协调健康发展。力争用较短的时间,把耿镇村建设成为合格的新农村示范村,为五台县其它村的发展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二)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指导
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立足本村实际,突出区域特色,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2.突出特色,全面发展
以发展生产、增加村民收入为本,围绕“一村一品”,壮大主导产业,发展公共事业,争取全村各方面协调发展。
3.注重实效,循序渐进
从村民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实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4.依靠群众,项目带动
动员引导村民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实施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造示范带动平台。
(三)建设规划
耿镇村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一时难以全面展开和解决,经村委会研究决定,对村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轻重缓急的做出了相应的决策,具体内容如下:
1.强化民主管理建设,维护农民民主权利
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实行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不断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重大决策,重要开支一律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使广大农民广泛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农民自治组织作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道德意识,法制意识,文明意识和文明程度,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2.街道的灯化和绿化
2006年经过村委领导一年的努力,村内主要街道已实现硬化,但还没有安装上路灯,街道两旁和居民区还没有实现绿化.为了便利村民的交通,改善村容村貌,村委会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准备安装路灯50盏,并对主街道和部分居民区实现绿化,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新农村建设开个好头.3.农田水利建设
耿镇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田间路没有硬化,灌溉渠不够长,又加之忻阜高速路征用,水利设施更加薄弱.所以经村委会研究决定,准备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资,修建2000多米灌溉渠和排水渠,硬化部分田间路,再打两眼井并新建一所水塔,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居民的饮水环境.4.兴资建校,抓好教育
耿镇村是耿镇镇的核心,所以耿镇村的教育现状是学生多学校少,现有的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学生不得不去外乡就读.为此,村委研究决定要进一步完善村办小学的教学条件,并准备在政府的支持下于村北再新建一所中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5.发展公共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耿镇村的医疗和公共卫生很薄弱,农民的保险意识较低,所以要加大对村级医疗及公共卫生的投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村民办理养老保险,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6.抓住契机,搞好商业开发
随着五台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旅游区居民搬迁步伐的进行,给五台山周边地区带来了无限商机.所以村委经研究讨论,准备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支持下,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地利,大力开发清水河西边的花猫湾,这样就给耿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耿镇村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第三篇:关于二郎镇***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二郎镇***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二郎镇**村地处合川市西北部,属龙多山台地区域,离二郎场镇4公里,耕地面积1336亩,其中,田520亩,土812亩,全村现有农业人口1513人,劳动力774人,2001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11.7万元,其中,纯农业收入93.3万元,占总收入的44%,农民人均纯收入173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低199元,低10.3%。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二、影响**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从**村农业生产总体情况来看,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自然灾害是影响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如:2001年龙多山台地的遭遇春旱连伏旱灾害导致该村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玉米、水稻收成只有正常年景的四成左右。就其原因主要是该村水利设施不健全,仅有的一座水库(渣口子水库),至今没有排灌渠道,受益的只有6社部分农田,而其它5个社遇天旱连吃水都很困难,农田灌溉只有靠自然雨水。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全村农作物播种面积2140亩,玉米、水稻、红苕等粮食作物占95%以上,蔬菜、水果等多经作物极少,且品种老化、分布零星,质量低、效益差;二是养殖业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传统的猪、鸭养殖由于品种改良跟不上,集约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再加上农民对“市场”知识了解不多,生产带有盲目性,有时还倒亏。如:今年**村大部分农户养殖的“花边鸭”,由于品质差,目前市场价仅2.5元/斤,不够饲料成本。
3、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一是传统的“粮猪”二元结构,生产效益低,严重地影响了该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低效益,严重挫伤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导致该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据调查统计,全村774个劳动力长期外出的达174人,占总劳动力的22.5%,举家外出的有20余户,其结果是导致部份土地搁荒,耕作粗放,农业税费收不起来等一列问题;二是基层组织对农民增收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究怎样带领农民群众致富,怎样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不多;三是由于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农业一般意义上的增产并不能使农民增收。如,今年该村鸭的养殖比去年有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市场价格低迷,不仅没增收,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4、农民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大部农民连基本的农技知识都不懂,更谈不上科学种田。如,该村今年大面积的玉米、水稻发生纹枯病、螟虫等病虫害,很少有农户懂得防治。对于养殖方面的知识懂得更少,疫病防治,饲料配制一点不懂,依然是传统饲养,靠运气,以致常出现“买得多活得少,老本全蚀光”的现象。
三、**村未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要加快水利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渣口子水库,尽快将排灌渠道修通,同时加强小型水利设施的修建,如,水池、小塘堰等,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交通、信息网络建设,主要是加强村级公路的养护和全村闭路电视网络的建设。
2、重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根据该村地理位置和交通、土壤构成情况,建议:一是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品质的调优,要充分利用龙多山台地独特的地域优势,种植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大力发展绿豆、高粮等小杂粮;二是适当发展优质果树,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二社、三社、六社发展以早熟为主的伏淡水果;三是实现畜牧养殖的规模化、商品化。充分利用二郎“鸭乡”这品牌,做大、做强鸭产业,实现规模养殖,在品种上要进一步优化,选择适销对路、品质好的品种,饲养水平要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第四篇: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 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从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改革把农民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产品以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从目前来看农民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民信息不灵是农村的一大普遍现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困难加大。
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农民仍然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增收产困难加大;二是品种不合格,突出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大路”品种多,特色品种少;三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导产业品牌做大做强。
近年来,党中央 国务院 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中心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非凡。“农业兴,农村富;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二是增强 质量 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 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 就业 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 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 组织 农业 协会,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 社区 服 务,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 部队 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农田 水利 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 和谐社会 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丁脑村农村情况调查报告
“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
——丁脑村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一、丁脑村基本情况
丁脑村地处剅河镇西端,西邻潜江市,北与毛嘴镇交界,宜黄高速公路横穿全村,全村8个小组,现有356户,总人口1527人,现有耕地2576亩,其中水田2090亩,旱田486亩,人均耕地面积1.6亩。
全村以种植水稻为主导产业,水稻种植面积达209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90%以上,其中旱田面积为486亩,以种植小麦、油菜为主。
本村48%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植水稻及其它农产品,52%的村民农闲时到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做工,劳务直接收入过千万元,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物质生活,为丁脑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丁脑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所谓“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一)丁脑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1
村庄的绿化,全村硬化道路里程4.5公里,兴建村委会办公大楼、村医务室,基本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2、群众环境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3、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4、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环境认识还不到位,环境意识有待加强;
3、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有能力,同时农
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4、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5、在调查中85%的村民对国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不了解的态度,对国家的惠农政策不够了解,法律意识不强。
三、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通过村委会干部以及对部分村民的询问,本村48%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植水稻及其它农产品。22%的村民农闲时节到附近的工厂做工。30%的村民长期到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做工。村民的主要消费是学生,35到55岁的村民一年的大部分收入用来支付学生的各项费用。有的家庭一年收入根本不够支出。
四、村民的文化娱乐
村内没有专门的娱乐场所,只有简易的图书室,也没有可供休闲的场所,村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五、存在的问题
1、交通不便,不利于蔬菜产品的畅销,地理位置比较闭塞,造成运费较高,物价增长。
2、产业单一。全村主要是有水稻种植,蔬菜种植几乎没有,根本没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收入极其微薄。这就造成抵
抗风险的能力降低,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发生巨变,将会给全村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3、处于贫困状态的村民仍然存在,这就给该村的整体发展带来了阻力。
4、村里年轻劳动力流失较严重,大多数青年外出不愿回村,造成老龄化现象严重。
5、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全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10%,思想意识比较落后,仅局限于个人利益。
6、全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靠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第三产业只占相当微小的一部分。
六、通过这次调查对剅河镇丁脑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纯净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2、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对村级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培训一次;二是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校、农函大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三是建立党员干部自觉制度、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村级干部的重要依据,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四是教育党员干部争做致富能力强、帮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干部,提升党员干部自身文明素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3、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按照“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搞好信息网站建设,支持农民本地创业与外出务工相结合,要培育一批能人带动农民转移。
4、加强对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政策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法制的建设,使他们能够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5、增加农村的娱乐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场所,极大地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6、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为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以解决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
7、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特色建设生态休闲产业,增加额外收入。
8、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引进适合本地区的先进品种,发
展特色产业。
9、鼓励青年学子回乡自主创业,带动全村经济增长。通过这次对丁脑村的深入调查,我们觉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解决农民共同富裕的紧迫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村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奋力拼搏,丁脑村的经济社会一定会步入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一个“和谐丁脑,富裕丁脑,文明丁脑,绿色丁脑”的新丁脑,一定会展现在人们面前,丁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二O一一年四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