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究
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究
发布时间:2010-5-10 16:23:02 阅读数:
1382 哈工大报讯(齐志勇 万晶/文)
1、困境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国家的整体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党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更是为广大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契机。高校党建工作应当积极主动跟上这一形势, 与时俱进,以十七大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但是,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 作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教工党支部的建设状况十分令人担忧。经调研分析、结合实际,本人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思想认识不足,组织意识淡化
目前, 许多高校教职工认为, 教工党支部的工作内容不外乎组织安排政治理论学习、发展党员、收缴党费等等, 党支部工作是形式的、单一的, 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而作为高校核心工作的教学和科研是教研室、机关处室的事,与党支部没有太大关系。正因为认识上的错误, 造成了党支部这个党的基层组织在人们的心目中居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许多党员同志对党支部的认识不清楚, 没有对自己作为其中一分子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认为支部书记无实权,低教研室主任、科室主任一等, 以至于在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的过程中出现了你推我让、你嫌我弃的现象。甚至有的人认为“ 党支部工作一点意思都没有, 只要教学科研做好就行了”、“ 党支部工作只是打打擦边球、一阵风而已”、“ 党支部这些工作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等等, 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组织观念, 支部的生存与发展显得尤为脆弱, 支部工作常常是纸上谈兵。
1.2队伍建设不力, 干部素质滑坡
“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 是人民的公仆”。要完成党的工作, 必须要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干部队伍。院、系级党委、党总支对教工党支部干部队伍的建设没能提出好的办法, 没能做深入的研究, 即使对干部队伍有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思考, 也经常因怕教师们有逆反情绪或借故不参加、达不到效果而拖延乃至放弃。现在教工党支部书记中, 绝大部分是年轻教师, 他们大多没有经过良好的支部工作培训, 加之自身对党建业务学习的不自觉、不重视, 工作带有应付思想。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在享受改革开放胜利果实的同时, 西方思潮和国内一些腐败现象对某些党员及党员干部的思想也产生影响, 使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 对共产主义不是真信、深信, 价值取向发生倾斜, 思想素质出现滑坡。有些支部书记和支委认为支部工作没有报酬, 费力不讨好, 在工作过程中常常言不由衷、无力无心, 对支部建设产生影响, 削弱了支部战斗力。
1.3理论学习薄弱, 党务知识欠缺
在高校, 重科研、轻政治, 重教学、轻思想的倾向较为严重。高校是知识分子的密集地,教职工以提高学历和晋升职称为第一要务,轻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提高,一旦上级党组织安排政治学习或听取各类报告,就认为是多余的举动,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甚至有的党员在政治学习或听报告时,看报纸、闲聊、睡觉等等。许多党员对党务知识也缺乏足够得了解,因而使支部工作时常分不清“东西南北”。在众多的教工党支部书记中, 或多或少均存在党务工作职责、任务、程序不明确问题, 不少支部书记不知道组织生活要干什么, 不知道发展党员的程序怎样, 更别说做思想政治工作了。对工作中碰到的涉及党务方面的知识不闻不问, 一知半解, 尽可能的“ 糊弄” 过去, 应付了事。
1.4积极分子偏少, 培养考察滞后
教工中入党申请人少,入党积极分子更少, 这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现象。与庞大的学生积极分子队伍相比, 教工入党积极分子人数显得微乎其微,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部分教工认识上的误差较大,许多教工认为申请入党会加重负担, 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二是党组织教育引导不够,以坐等上门为主;三是对申请入党的培养教育不及时, 关心不够, 以至于入党申请人的入党要求从迫切走向淡漠, 对入党失去希望,常常是只写一份申请,不见思想汇报,有的人甚至撤销入党申请;四是受国际局势和国内不良习气的影响, 对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进性认识模糊。对于已有的入党积极分子, 许多教工党支部常常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未能及时进行培养考察, 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 而是放任之, 不作了解、不作要求, 等到想起时,就匆匆填写考察表发展其入党, 给人一种走过场的感觉, 严重损害了党组织的形象。一些同志对这种发展党员的错误作法无清醒和正确的认识, 还沾沾自喜自己的工作效率是多么的高, 一两天就可以完成一年以上的考察任务等等。
1.5党员意识淡薄, 堡垒作用削弱
近年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增加, 科研压力加大, 加之主观上的抵触, 教工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党员活动越来越少, 许多党员渐渐淡化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意识, 党员先进性不明显,先锋模范作用未能自觉发挥。在言语方面,一些党员同志忘记自己的身份, 不注意言行举止, 损坏了自身形象的同时也损坏了党员队伍的形象在工作中, 一些党员同志没能严格地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对待本职工作马马虎虎,只求过的去,不求过的硬,对待其它工作存在“ 事不关已, 高高挂起”等不良倾向。由于党员同志不能带头模范作用, 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不能树立党员先进性, 致使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受到严重削弱。
2、对策
要扭转和改变教工党支部建设现有状况, 摆脱困境, 高校党委、院系党委和各党总支应当充分重视, 加强研究, 将教工党支部建设与教学科研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因势利导, 同时必须上下齐心, 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真正的实际效果。
2.1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工作制度, 发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
党的性质、任务和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决定了党支部在社会基层单位中必须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保证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本部门的贯彻执行, 保证本单位在党的领导下密切联系群众, 顺利完成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任务。因此必须科学设置高校教工党支部, 才能使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决策在行政部门中得以贯彻落实。目前, 高校党支部一般建立在教研室、科室上, 党员数少的则为几个人, 多则几十人。一个支部党员数太多或太少, 均不利于开展工作。应根据工作需要,科学设置教工党支部, 在人数上应有所调整, 使支部既不弱小, 也不显臃肿。这样, 既有利于增进支部党员间的交流, 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 党支部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根本保证。
目前, 高校教工党支部中多以遵照上级的规章制度来组织开展工作, 主要是在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对支部工作没能提出适应本支部发展的有力措施和办法, 没能形成较为合理的党员学习、评价、考核等制度, 工作无计划、无总结,呈被动应付状态, 不能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等有效手段对其他教职工产生影响, 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高校教工党支部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价值, 以及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 必须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地作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总结, 为更好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2.2强化队伍素质, 提高工作水平, 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作为高校工作的主体,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能否有效影响和调动本单位教职工积极工作, 是党支部战斗力的重要表现。党支部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的前提是拥有一支素质高、作风好、团结战斗的党员队伍, 配备有一支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队伍。加强党支部建设力度,首先要提升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党员干部素质, 就是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全面的人才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除了党员干部自身学习努力之外, 上级党组织有责任对他们进行包括党务知识在内的培训, 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党建业务能力。高校教工党支部干部以兼职为主, 在繁忙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兼任支部工作,如何摆正其中关系, 无疑大大考验了教工兼职党务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首先, 应更加抓紧时间加强自身理论学习, 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其次, 要密切联系群众, 做群众的贴心人再次, 要摆正自身位置, 谨防支部工作与行政工作相脱离, 应与行政领导团结协作, 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开拓进取, 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2.3严格党员标准, 确保发展质量, 增强党支部的活力
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 是党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接收新党员不仅为支部注入活力, 也为增强支部战斗力提供保障。发展党员工作关系到党的纯洁, 是一项细致而又严肃的工作,为保证发展质量, 务必坚持“ 坚持标准, 保证质量, 改善结构, 慎重发展” 十六字方针。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党的后备力量, 其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必须高度重视, 及时到位,而不是消极等待, 要激发他们的入党热情,端正他们的入党动机, 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 真正从思想上入党。近年, 由于教工入党申请人数少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不到位, 教工中新发展党员较少。因此, 为改善结构, 必需加大力度做好教工发展党员工作, 特别要加强在高学历、高层次和青年教工中发展党员工作。发展教工党员首先要端正思想认识, 即要以对党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工作, 要严格以党员标准要求被发展对象, 切不可凭空想象和随意发展。其次, 要严格按照有关程序, 不可因为是教工而随意省略程序, 使发展党员工作显得不严肃、不认真, 削弱了党支部的威信。第三, 要正确处理质量和数量的关系,即辩证统一的关系。2.4发挥先进作用, 努力争优创先, 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
党的先进性既体现在党的理论、纲领和路线等方面, 又体现在党员的先进性上。而党员的先进性, 又总是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来实现的。教学科研是党的中心工作在高校的具体体现。高校教工党支部应是教学、科研的主体, 不能游离于本单位的业务工作之外。相反, 应把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党建工作能否推动教学科研工作上新水平, 是检验党支部工作实际价值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判断标准, 党建工作为本单位业务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其它优良条件。党员同志在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中还应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 体现党员先进性, 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在工作中创优秀、创先进, 做出成绩和表率。同时, 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党员和非党员同志一起勤勉工作, 增强了党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5传承优良作风, 创新工作思路, 增强党支部的吸引力
究其教工入党申请人数少、入党积极分子少、发展党员少的原因, 不免有党支部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因素存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作风建设,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 形成并坚持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党支部扎根于群众之中, 是人民群众认识党、了解党的窗口, 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的主要渠道。
3、结语
总之,高校党支部形象是党的形象的一个缩影, 所以高校党支部建设务必保持传统的优良作风, 同时必需要有时代改革与发展的精神, 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才能永葆先进, 永葆青春和活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党的建设的活力源泉, 高校党支部作为党的肌体若无创新精神, 则停滞不前, 党就失去了活力, 党的生命岌岌可危。一个充满活力、战斗力的高校党支部必然充满朝气, 充满感召力和吸引力, 必然赢得教职员工的尊敬和爱戴, 必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并为其努力工作。
第二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与对策
摘要: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存在若干抑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因素,使城乡对高校毕业生巨大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提高城乡就业水平是破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12-0039-04
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40%,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主持的“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课题组认为,就业率在90%以上表示毕业生供不应求;70%~90%之间表示供求基本平衡;50%~7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压力;30%~50%之间表示就业有一定困难;30%以下表示可能产生就业危机。按此标准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确出现一定困难。这是否说明,经过1999年以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连续数年出现就业难,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已供过于求?对此,学界普遍持否定观点。郑功成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61.1%的水平。以大学毕业生仅占我国劳动力5%的比例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看,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并不存在过剩问题。王德文认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仅相当于新增就业人数的1/4到1/8,与新增就业人群的总体相比,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又具有择业竞争优势,从总量上判断,大学毕业生就业应该不成问题。既然大学毕业生并不存在总量过剩而是仍处于“求大于供”阶段,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却表现为供过于求?对于这个问题,现有文献的解释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只存在于城市、发达地区等主要劳动力市场,而农村、欠发达地区等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数量绝对不足。那么,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即使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无业可就”也不愿意到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对此,学界有着不同解释。赖德胜把过高的工作转换成本、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看作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相对过剩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绝对不足并存的主要因素。曾湘泉认为,这种性质的就业难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调节、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基本素质密切相关。郑功成认为,城乡之间的鸿沟使大学毕业生只能考虑城市,地区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又促使大学毕业生只能更多地挤向发达地区。如果对不平衡的发展格局视而不见而简单地责备大学毕业生缺乏到艰苦地区就业的社会责任,显然不符合每个人在择业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自利性的法则。针对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多重分割的局面,本文从城乡劳动力市场视角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表现
(一)高校毕业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严重失衡
城市劳动力市场能提供各类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企业管理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和技术辅助工作岗位,准入的学历“门槛”高。该市场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安全性好、发展前景好。然而,现在的部分高校毕业生难以存城市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在城市劳动力市场,我国高校毕业生之所以供过于求,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高校毕业生供给增长异常迅猛。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从2000年的107万人陡然升至2009年的611万人,净增504万人,扩大了5.7倍。如果加上以前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今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已超过700万人。其中,打算到城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直占较大比重。二是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需求少。以温州大学为例,从2006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只有1.4%、2.4%、1.0%的毕业生如愿到三资企业、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国有企业就业。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严重失衡,高校毕业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岗位更加激烈。
另外,我国一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除存在工资福利水平低、就业不稳定等问题外,还缺乏社会保障,劳动权益也得不到保护。对200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雇主类型调查表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民营企业及个体企业”雇佣了34%的“211”院校毕业生、44%的非“211”院校毕业生、60%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是所有类型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然而,高校毕业生在这种类型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似乎也越来越呈“供大于求”这种态势,那些进入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使我国7万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幸存下来的中小企业大多在艰难挣扎,这使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二)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劳动力市场很难找到合适岗位
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由于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相差甚远,而且提供的工作缺乏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与发展机会,因而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选择到县以下乡镇和农村就业的比例一直极低,2003年为6.2%,2005年为7.4%,2007年为5.8%。即使他们愿意到农村就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据报道,在全国率先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的201名农村定向培养毕业生,真正回到农村的不足10%,原因在于回到农村后,即面临“做农业人多地少,干副业无从下手,想创业又受到种种限制”的困境。这说明目前农村对高校毕业生的潜在需求还没有转化为现实需求。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形成的根本原因
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呈现“供大于求”态势,是因为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存在抑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因素。
(一)产业结构扭曲与三次产业水平低制约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
产业结构扭曲能通过两种机制抑制劳动力需求增长:其一,产业结构的扭曲削弱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作用。其二,产业结构的扭曲还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不协调,从而削弱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劳动力投入比重非但没有降低,其绝对量反而不断增长;第二产业增长最快,但尚难以吸纳众多的毕业生;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增长却比较缓慢。产业结构扭曲特别是非农产业结构的扭曲,必将削弱经济发展特别是非农产业创造城镇就业需求的能力。以上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弱化,就业弹性系数不断降低。从“九五”时期到“十五”时期,我国平均就业弹性系数由0.13下降到0.11,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量从94万人减少到80万人。
另外,三次产业水平低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不足和就业弹性系数不断降低的根本原因。我国第一产业总体上属于传统农业,对人力资本要求很低,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吸纳众多高校毕业生。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工作岗位一般劳动力就能胜任,没有为高校毕业生创造相应的就业需求。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现代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严重制约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及待遇低对高校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近年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巨大差距,首先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761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781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高达3.31:1,绝对额相差11 020元。而由于农村比城市的消费品价格上涨更快,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与经济发展差距相比,城乡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也较大。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存在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社会保障缺失、医疗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缺乏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设施和条件。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农村对高校毕业生潜在的巨大就业需求难以通过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信号发送出去。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也倒逼高校毕业生挤进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意愿格外强烈。
(三)高校毕业生热衷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特别是高收益行业就业
由于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而是被户籍制度、人事编制及其他相关政策所分割。以上海为例,大专以上学历的本地劳动力与外地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大。1995年,大专以上学历的本地劳动力与外地劳动力的工资差是1.7倍,1997年扩大到2.3倍,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6.4倍。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收入的行业差异也非常大。高收益行业从业者的平均工资比低收益行业高49%以上。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差异还体现在录用与解雇、劳动条件、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正是这种巨大落差导致高校毕业生更热衷于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高收益行业就业。另外,近年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需求趋于萎缩,供求严重失衡必然导致高校毕业生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竞争异常激烈。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提高非农产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能力
就业的产业分布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变动是现代生产方式变革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规律性现象。只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相互协调,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城乡就业总量扩大进而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否则,只会抑制经济增长与城乡就业总量扩大,进而弱化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的引擎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非农产业结构偏离度止降转升,产业结构扭曲程度再度恶化。这是我国一般劳动力就业弹性系数和高等教育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城乡就业总量增长缓慢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破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首要任务,是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规模投资计划与调整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现代第三产业,努力提高非农产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能力。
(二)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
首先,必须彻底摈弃没有城镇化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地方保护主义观念,从产业分工与协作的需要出发,科学规划和促进多层次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并在城市群与产业梯度联系中积极促进小城镇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的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城市就业机会。其次,必须在政策理念与设计上从城市偏向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深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劳动人事管理制度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清除两种户口、两种身份、城乡分割、公民权利不平等的制度根源,保障公民自由流动和迁徙的权利,构建城乡劳动力的平等就业机制,消除高校毕业生城乡工作转换成本。
(三)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就业水平
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最终来自三次产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我国高校毕业生之所以形成就业需求不足的市场态势,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国各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不高,以吸收一般劳动力为主,没有为高校毕业生创造相应的就业需求。因此,必须提高各个产业特别是第一、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水平,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增长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具有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关系依法管理、失业时紧时缓和劳动力频繁流动等特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还缺乏高标准的劳动力市场设施和统一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问题仍较明显,还没有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还没有覆盖全社会;劳动关系法制化建设任重道远。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劳动力流动极为困难是高校毕业生不愿到这些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需着力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水平,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
(责任编辑:李 琪)
第三篇: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流动党支部建设初探-2500
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流动党支部建设初探
阮财斌 摘要:本文分析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特点,剖析教育管理的困境,提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组织机构夯实党建基础,完善制度加强服务,创新载体发挥作用等对策。关键词:教工流动党员;流动党支部
近年来,随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中出现了一个特
[1]殊的群体——非事业编制教职工(包括人事代理、劳务派遣、合同工等)。后勤保障和继
续教育办学中非事业编制教职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党员,由于人事档案不在高校、所在党支部有利益分配、主观不愿意等多方面原因,导致组织关系没有转到高校,成为流动党员。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如何加强对流动教工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高校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成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一、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特点
1、身份背景复杂多样
高校教工流动党员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的是高校的毕业生、城镇下岗职工、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也有的是高校事业编制职工的家属,来源多种多样。
2、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教工流动党员的文化素质与其工作性质有一定的关联性,参差不齐。从事后勤服务的教工党员通常为初中学历;从事行政管理、支持服务以及实验技术等工作,一般有大专水平,或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甚至也有研究生文凭。
3、思想认识相对落后
由于高校用工标准不一,加上身份背景、文化素质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认识、综合水平相对落后,大都想得过且过,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不强,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得失,对高校的发展漠不关心,缺乏主观能动性,不能积极为单位的发展出谋献策,组织纪律观念比较淡薄。
4、工作稳定性较差
有些高校教工流动党员与在编职工同岗同级,但收入待遇上却很难同岗同酬,社会保障也较差,以致产生不平衡心理,思想压抑。只要有待遇相对好一点的工作,那些有技术、有能力、有“关系”、年富力强的教工党员就会马上另谋高就,流动性较强。
二、高校教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困境
1、人数难掌握。高校的教工流动党员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办理了组织接转手续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和预备党员。第二类是“自报党员”,即在简历的“政治面貌”栏目中填写了党员身份,或进校后向党组织表明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但未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第三类是不愿意公开自己党员身份的“隐
[2]性党员”。
2、身份难明确。高校教工的“自报党员”由于既未按规定开具组织关系介绍信或党员证明信,又未领取 《流动党员活动证》,其党员身份因缺乏相应的手续和正规的证明文件而难以确定。
3、管理难到位。而流动教工党员因原单位管不到,高校又不好管,对学校党的活动有兴趣就参加,没兴趣就不参加;有时间就参加,没时间就不参加,有甚者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缴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成了“四不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4、作用难发挥。很多流动党员长时间脱离党组织,得不到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加之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党性意识淡化、思想观念僵化、先锋模范作用弱化,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
三、高校教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流动党支部建设对策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校历来十分重视在高级知识分子、青年教师及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在非事业编制教工的党建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存在重直管党员、轻流动党员的现象。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对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推动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2、健全组织机构,夯实党建基础。一是要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完善学校党委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真正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二是配备专职组织员,明确其管理职责,进行业务培训,确保教工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人抓。三是选准配强支部书记,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正派的人选拔出来。
3、完善制度,加强服务。一是要建立健全教工流动党员摸查、登记、管理制度,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明确对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教育的责任和要求,确保每一个教工流动党员能及时办理好组织转接手续,并被编入相应的支部,参加组织生活,接受党的教育和监督。二是要落实各基层党委和党总支对教工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尤其是经费和活动场地保障。三是要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教工流动党员,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得到党组织的指引、关怀和帮助,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亲和力。四是高校要把对教工流动党员管理列入各基层党组织考核指标,调动积极性,切实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4、创新载体,发挥作用。流动党支部要创新载体和方式,把活动的主题、形式与高校的教育管理、校园文化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首先,不断创新党内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坚持以党员需求为出发点,既有政治理论学习、党性党纪教育,又有职业能力提升、职业发展指导等讲座共同组成流动党支部丰富的组织生活。其次,可运用互联网,建立网上党校、网络党员之家等,增强党员学习兴趣,提供其与党组织联系便利、快捷的途径,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再者,通过设置党员先锋岗、示范岗、奉献日、服务区等载体活动,引导教工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性观念、组织观念,提高党组织的[3]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最后,通过教工流动党员担任在校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建联系
人和学生党员成长导师等工作,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活动,进一步创新党建模式,提高党建工作的效果,发挥教工流动党员在党建联动中的力量与作用,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赖显明等.高校非事业编制职工党建工作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2]邓江祁.关于加强民办高校教职工流动党员管理和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3(3).[3]辛春等.流动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2).[作者简介]阮财斌(1980.11),男,浙江乐清人,浙江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党建与思政课题”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及流动党支部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继续教育学院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DS201302Z)。
联系方式:阮财斌,***,38096253@qq.com,浙江杭州文一路118号浙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第四篇: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及党员再教育的新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及党员再教育的新思考 作者:胡旭宇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9期
摘要: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与发展是学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的教工党支部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建设一支与时俱进,高素质,适应形势发展的党支部队伍是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实际,就教工党支部建设及党员再教育问题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教工 党支部建设 新思考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0(b)-0000-00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工是教育工作的主体,党员教工是基层教工队伍中的优秀分子,是学校各级领导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也是学校各项工作发展的力量源泉。教工党支部是带领党员和教职工做好教学、科研及其它工作的战斗堡垒。教工党支部的建设如何,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任务的完成。在新时期,为进一步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特提出以下思考。教工党支部工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高校院系所教职工的党员人数较多,占教职工总数的70%以上。在院系所党员中,高学历、高职称党员已成为教职工党员队伍中的主要特征,这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贯彻与落实奠定了基础。如: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现有教工党支部5个,党员100人,占教工总数75%,高学历、高职称党员85人,占党员总数85%。但由于高校对教职工的岗位考核有着一系列的明确指标,如:上多少门课,发表多少篇论文,完成多少项科研等规定。教师通常要为完成这些工作指标,投入相当的精力,占用大量的时间,若要取得优秀成果,就必须更加勤奋与用心。这样一来,教师上课、做科研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党支部活动日也就自然减少了。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经济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多元化观念及思潮的侵蚀,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变得更为突出,并由此产生了相互攀比引富的心理。从而,导致了重物质,重实惠的实用主义思潮的产生及蔓延。在物质为上的思潮影响下,人们更为关注物质获取的多少,从而逐步淡化了精神寄托和信仰追求,导致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高校的教工党支部工作也同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党支部学习气氛不浓,支部活动较少,少数党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参加党员活动,不缴纳党费,已完全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目前党支部学习、活动内容形式过于老套,缺乏创新。通常采用的读报、读文件方式已经陈旧,失去新意;支书、支委任期或连任期限较长,不利于调动普通党员的积极性;党支部活动经费较少,党支部书记、委员待遇偏低,影响工作热情。这种
现象已影响到党支部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创新,也制约着党支部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引起党务部门的重视,并在探索中加以解决。教工党支部的建设与发展
高校教工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科学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思想道德的引导者,对传播文明,启迪智慧,塑造灵魂和影响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师德风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和终生存在的影响。如果教师不能以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风范教育、影响学生,就很难保证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教工党支部作为教师队伍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肩负着发展教育事业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教工党支部建设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建好党支部工作,才能使党组织永葆先进,充满活力。
党支部建设必须加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高校党支部建设应着重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首先,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教工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同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党支部要组织党员教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教师党员的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教师党员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用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和情操去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用共产党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去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用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去培育学生的科学品质和道德素养。
其次,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整体。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支部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担负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教工党员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充分发挥教工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工党支部应着力改进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机制,健全完善党内民主生活制,提高党支部民主决策与管理能力,增强创造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教工党支部工作的实效性。教工党支部应着力加强党员队伍的再教育建设,从机制上落实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从而提高教工党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党组织生活日制度,增强教工党员的党性意识和组织观念,促进党员履行义务和保障党员行使权利,激发党员工作积极性。
最后,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与党员评议制度。党支部要重视群众工作,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同
时注重洞察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利益,团结带领群众,为实现党在各个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教工党员再教育的新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章中强调:“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作为新世纪的教工党员,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学习与思考,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党员入党表明在组织上已加入了共产党组织,成为党组织的一名成员,但要正真做到思想上入党则还需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不断学习思考,才能不断提高。教工党支部要积极组织党员同志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同时,还要系统学习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六十年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及创新理论,在学习中,努力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党员的组织原则性,不断为群众树立起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工党支部应根据本支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的党员学习方案和计划,可采用每周或每月一次党日活动的方式安排党员学习,学习内容可从党章、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等方面入手,要求教工党员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学。学习形式也可多样化,听报告讲座与面对面探讨交流相结合,在互动中产生共鸣,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从而达到学习效果。当然,也可采用走出门的学习方式,参观考察党史、历史陈列馆、纪念馆及革命老区,目睹感触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共产党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与思考,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当代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教工党支部是党组织形象的一个缩影,教工党支部建设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才能永葆党组织的先进和生机。高校教工党支部作为党的肌体必将充满朝气和感染力,成为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其中,并为其努力工作与奋斗。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0
[2] 金锦华.创新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3] 胡旭宇.浅议高校学院党政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第五篇:高校教工党支部2013年党支部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学年中,在系党总支的领导下,应用语言系教工党支部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带领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党的xx大精神,大力宣传xx同志“xxxx”的荣辱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教育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的作用,带领党员为创建和谐校园,为学院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本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为提高教师党员的理论水平与政治素养,本支部认真安排组织广大党员教师学习《教师职业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知识;建立、健全党员理论学习制度、会议制度、政治学习制度,保证党员从思想上处于领先地位;牢固树立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思想,在群众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积极推进党建工作
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吸收更多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同事加入中国共产党,教工支部通过讨论研究确定蔡榕滨、关博、杨晓燕三位教师为入党积极分子。同时教工党员彭黎霞、邓亮章、朱毅、张惠君等教工党员认真做好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的入党介绍人工作,为党组织的不断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支部积极支持学院行政工作,号召全体党员以身作则,真抓实干,在学院建设中群策群力,出谋划策,为我院的长远发展规划出主意,想办法.广泛开展师能大练兵,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三、时刻关注国内外大事
支部教工时刻关心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定期展开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进行讨论发表看法。本次四川地震,支部教工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对灾区的受灾情况进行广泛报道宣传,并动员广大教师进行捐款捐物,同时做好党员教师特殊党费的收缴工作。此外,为了使我省农村地区的孩子能看到更多的书籍,支部党员此专门进行了捐书捐款活动。
四、加强党风建设
为了加强支部的党风建设,支部发动支部全体党员开展行风自查自纠工作。找问题,找差距,认真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按学院建设省示范性高职业院校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五、坚持民主管理
支部积极支持教代会、工会对学院的工作进行民主监督,督促行政对职代会的决议履行职责,支持工会工作,支持行政对学院教职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号召教职工对学院的各项工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