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胜街道办事处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汇报材料
长胜街道办事处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
汇报材料
长胜街道位于大武口区城市南出口,为规划建设中的西北重工机械装备区,东与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隔二农场渠相望,南与平罗县崇岗镇接壤,西至贺兰山东麓,北依大武口区主城区,街道区位优势十分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极为便利,110国道、世纪大道等国道、省道穿境而过,辖区总面积84.6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20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总户数8476户,人口约26255人,其中,农村1508户,5344人,现有耕地面积9468亩,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高粱等为主,境内现有自治区级的石嘴山市经济开发区以及西北外事中专学校1所,现有各类企业100多家,有村办企业6家,村集体经济达到306万元。
一、城镇化建设情况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以设施蔬菜及园艺、生态水产和乡村旅游为主的城郊型现代观光农业,完成了186座温棚钢架安装工作,为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租赁龙泉村农民耕地65亩,共种植葡萄、桃树及国槐26000多株;在居民房前屋后栽植核桃、李子、桃树等经济林3000余株,为农户免费提供了1000株美人蕉、牡丹、芍药等花卉,美化靓化农村环境;在潮湖村、长胜村村庄巷道补植树木1000株;完成了600亩渔塘边坡整治工程;大力实 施“农家乐”旅游项目,鼓励龙泉村2户村民自办的农家乐项目已经开始运营。
2、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完成长胜村低洼盐碱湿地“适水产业”项目1560亩和舍予圆1964亩土地流转工作,确保全区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在龙泉村土地流转75亩,种植景观生态林,配合区园林局租赁土地1965亩建设了石嘴山舍予园,由此推动了我办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
3、加大农村环境整治,缩小城乡差距
一是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管理新途径,加大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力度。自2009年4月份启动农民旧居改造工程,已改造旧居20户;按照“集中连片、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形式,启动了45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快 “塞上农民新居”改造力度,目前已在长胜村改造旧居20户;二是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为优化人居和投资环境,办事处会同公安、城管等部门对龙泉村3户违障建筑进行了拆除,对2处违障建筑物进行了规范,责令4户违障建筑户主自行拆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长胜村1队和5队集中改造旧居24户,2条村庄巷道的硬化正在进行中,对110过道两侧和村民中心巷道的环境卫生指定专人治理和管护,共拆除农村危房、违章建筑24户2400平方米,协调辖区企业硬化居民巷道1200米。
4、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生存能力
一是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加快长胜废旧物资交易创业园、建材交易创业园、小型加工企业孵化园三个创业园区建设,重点实施了废旧物资交易创业园道路硬化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园区环境整治工程;二是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仅2009年上半年就有新增从业人员846人,组织创业培训、劳务经纪人等各类培训6次,培训1384人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65人。
5、加紧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变市民步伐
一是发展以龙泉社区为纽带的城乡发展格局,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成了龙泉社区第一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为下一步龙泉大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结合征地拆迁工作,加快失地农民的农转非步伐,到目前,共为426户,1210位失地农民办理了农转非户口,其中,有414户,1174人享受城市低保,同时为301户,444位农村困难群众办理了农村低保,为352户,591位城市特困居民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
6、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抓好龙泉农村大社区建设。
一是繁荣社区文化教育,完善室内外文娱活动场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支持成立了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文体活动中心、社区网络文化服务站、社区图书室并安装了广播;组织开展了龙泉社区首届“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配合民政部门筹办了自治区社区建设观摩会,受到了自治区及各县区领导的一致好评;开展了“遵纪守法光荣户”“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评定等活 动,制定社区文明守则,不断提高居民整体素质,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二是合理布局,创新社区居民管理方式,从突出龙泉文化着手,结合社区格局和居民居住方位,本着利于组织、方便服务、不破坏生态地貌的原则,把居民居住区划分为便于管理的小区,以居民小区为单位组织居民活动,负责小区内的治安、帮教、调解、法律服务等工作,为居民提供各种服务,使广大居民在日常活动中加速融合。
7、落实“三公开”,规范低保工作。我办按照国家自治区、市的相关政策,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大力推行低保政策、标准、金额向低保对象的“三公开”制度,同时对申请低保的对象在村居中实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全年共向1067户2200人发放低保金812490元,临时生活补贴102220元。
8、加大力度,尽力解难帮困。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辖区的困难家庭,特别是因病、意外事故造成临时困难的,街道积极帮助解困助医,共临时救济91人次,为40户特困户申请救助金13400元。在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中,对辖区191名低保人员进行上门慰问。积极开展爱心救助活动,利用 “爱心超市”,给辖区特别困难的残疾人送上助困金及慰问物品8000余元,在“助残日”期间为30名特困残疾人发放价值3600元的慰问品、轮椅16把及1200元的慰问金。为6名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手术。实施医疗救助,2009年累计实施门诊救助1544人次,合计83040元,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
9、计划生育“星级街道”创建成效明显。2009年,计划生育经费投入21900元,开展综合培训5次,共3200人,为3个村720人进行了免费体检,新增“少生快富”2户,“奖励扶助”1户1人,“特别奖扶”3户,4人;办理《再生育证》65人次,办理《独生子女证》36人次,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42人次,办理《孕产妇免费生育关怀》28人次;举办“生殖健康知识讲座”4场,有200多人参加检查;为120户家庭发放独生子女费16512元;积极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针对辖区特殊人群新婚、怀孕、待孕及高危孕产妇进行了摸底,并建立健全了档案,建档率达99%,杜绝了盲目怀孕;人口出生113人,死亡101人,人口出生率4.36‰,自然增长率0.5‰,出生政策符合率99.1%;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截止目前新农合报销147人,340000元,其中,生育关怀报销16人,12100元;创建“三星级”社区工作正在接受自治区组织的验收。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的不足
一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而目前的投入还不足,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三是原有村庄道路规划不合理。房屋建设杂乱无章,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村没有绿化带。但现要规划整治,没有资金来源。
四是环境污染严重。由于村庄位臵与工业园区距离较近,空气污染严重,对村民的居住环境影响较大。
三、今后推进城镇化工作的思路
1、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成立环境卫生监察队,由村干部任队长,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按每户每月收取适当卫生费,每天上午8:00准时出车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
3、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乡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学校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物等。
4、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长胜村确定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
5、加强牲畜养殖业污染治理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6、抓好新农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7、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努力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和规划意识,增强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十二五”规划提出,“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精神实质,需要更加注重构建城镇化战略布局,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注重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机制的形成。
一、我国城镇化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有设市城市655个,其中特大城市122个(人口超过400万的超大城市13个)、大城市118个、中等城市151个、小城市264个;建制镇19234个。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0年的47.5%,年均提高0.9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城市化平均水平,长期存在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开始扭转。
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65个百分点,打破了城镇化水平长期徘徊乃至逆向发展的坚冰。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0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依托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吸纳农民工流动就业,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城镇化率年
均提高1.25个百分点,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快、转移农村人口最多的时期。三是自“十二五”规划起的未来20年。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将出现新趋势,城市群、城市圈和小城镇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的重要两极。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一些具有区位和产业优势的地区,已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城市群、城市圈,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8%的人口,实现了全国40%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些地区以及其他大城市群周边地区,将是今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地区,城镇化水平将有一个量和质的同步提高。另一极是小城镇。目前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45%以上,小城镇企业创造的税收占全国地方税收总额的四分之一以上,人口、产业和财政聚集效应正在逐步显现,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小城镇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极。
上述三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约30年时间,主要是通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工业化提供廉价劳动力,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正在进行中的第三个阶段,约20年时间,则是要通过城镇化解决农村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可以说,前两个阶段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第三个阶段,则是转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第三阶段是攻坚阶段,涉及的多是体制、机制问题,比前两个阶段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但如果政策对头,效果会更加明显。我国用50多年时间,走过国外需要百年才能完成的城镇化历程,将在中国历史上写下彪炳青史的一页。
二、“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超出预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
擎,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存在。
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一线和中心城市的宜居、生态功能退化。由于人口规模快速膨胀,人口聚集过于集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增长不同步,交通、住房、公共服务不堪重负。有些城市的水、电、气、热、煤等供应常年紧张运行,资源承载能力逼近极限,城市的生态功能弱化。二是城市建设规划稳定性差。一些城市功能定位不清,同构性竞争导致重复建设。一些城市规划修编占地过多,用地扩张和耗费资源过度,集约化程度低。三是公共服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不少农村人口进城后的居住、生活条件较差,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这部分人群基本集中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出现缺口,一部分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四是社会管理滞后。面对庞大的流动人口,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十二五”时期的城镇化发展,要认真总结过去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大城市规模扩张与提高增长质量的关系,更加注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我国的一线城市和中心城市,要坚决遏制城市发展中的“马太效应”,不能再走“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和人口无序增长的发展道路,而要重视内涵式增长,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提高城市化质量上狠下功夫。大城市发展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要着力提高单位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及集约化水平。二是处理好大城市发展与中小城市、小城镇建设的关系,更加注重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联结农村和大城市的桥梁纽带,在城镇化
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担负着双重职责。大城市应加快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把高新科技、优质高等教育、先进文化、医疗卫生、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其他产业则可有步骤地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科学、均衡布局并聚集产业,构建发展平台。三是处理好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更加注重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互进机制的形成。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的新型城乡关系,使广大人民共享城镇化成果。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提升城镇和乡村现代化水平。防止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忽视新农村建设,使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加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管理,保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不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推动城镇化。
三、“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要解决好五个问题
一是认识问题。城镇化过程既要遵循规律,顺应发展,又要统筹协调,量力而行,在财力可承受、群众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的前提下积极推动。要警惕形式上的“城镇化”,通过行政区划调整或县改市、市改区,在产业未发展,农村人口住所、职业、社会保障等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将农民统计为市民,单纯追求所谓的“高城镇化率”,这种不反映经济社会实际发展真实水平的城镇化,没有实际意义;要警惕用高负债支撑城镇化,防止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急于求成;要警惕“贪大求洋”式的城镇化,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多搞实惠有用、群众欢迎的东西,少搞哗众取宠的东西。
二是规划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应按照城乡统筹、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原则,编制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域覆盖的总体规划,同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规划向农村延伸,改变过去城乡规划各自为政的二元格局。应维护规划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调整,就是对经过中期评估或经济社会状况发生重大变化而确需调整规划的,也必须符合法定程序,维护规划的稳定性。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包括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三是户籍制度问题。城镇化意味着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相应社会管理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进城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变化,相应的户籍、住房、教育及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就需要跟进。“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目前,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出台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正逐步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生活来源)为户口准入条件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籍划分,只是打破二元户籍制度的第一步,关键是要把户籍制度与相关福利制度逐步分离,逐步弱化或取消依附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方面的福利待遇差异。这种分离,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迈的步子可以大一些,在特大城市,由于城市容量等因素制约,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
倾向。
四是小城镇管理体制问题。对于人口多、经济总量大的重点镇,要研究解决其“责大权小”的问题,积极探索“强镇扩权”,理顺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可考虑向重点镇下放行政执法权限,把公安、交管、环保等部门行政执法权及必要的行政许可权下放,提高其社会管理的控制力和执行力;推进镇级财政体制改革,研究按实际人口规模确定财政分配关系,减轻重点镇在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上的财政压力;根据城镇集中居住的常住人口及财政收入规模,解决其机构设臵、公共服务队伍人员编制等问题。
五是资金问题。推进城镇化进程,不仅需要增加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还要加大对进城人口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的支出,资金需求量大,这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更为突出。“十二五”时期,要认真研究解决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的资金来源问题。在继续调整公共财政分配格局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探索市政公用事业投资体制改革,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要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债务负担问题,发展目标要明确,速度要适度,步伐要稳妥,使城镇化走上持续、健康、协调、均衡发展的道路。
第三篇:(20110517)东阿县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东阿县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
本报讯2011年是东阿县城镇建设加速发展之年。年初,东阿县住建局对县委、县政府谋划安排的城市建设项目分解为46项主要工作事项,明确了牵头领导、主要承办单位,并排出了时间表。目前建设各项工作均在有序推进之中。
该局进一步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发展,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同时切实加强县城规划与管理工作,科学修编县城总体规划,编制燃气、热力等专项规划。编制洛神湖地区控制性详规,力争县城新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100%。坚持建设与管理两手抓,加快构建城镇管理长效机制。继续加大“三违”查处力度,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和完善建设用地“五统一”管理。加大县城创建力度,着力改善市容市貌。
东阿县住建局还通过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继续提升年”活动,加快县城建设步伐。按照高标准、精细化、高效果的工作标准,4月底已全面完成今年的城区绿化再提升工程,7月底,完成所有创建省级园林城市资料的整理及各项准备工作。游泳馆、图书馆已竣工,规划展览馆也即将进行建设,预计10月底即可竣工;污水再提高及资源化工程近日已顺利完工,项目运行可每年减排废水1095万吨,中水利用率真正达到100%;城区主干道路面维修已完成工程施工方案,正在进行全面施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按预定的时序进度要求正在加紧施工之中;老干部活动中心、杂技团、污水处理厂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将适时开工建设;洛神湖二期工程中一大批科教文卫重点工程和机关单位综合楼项目正加紧建设,房地产综合开发项目稳步推进。(曲宗琪)
第四篇:关于推进盘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关于推进盘县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张忠阳
〔内容摘要〕 本文分析了盘县城关镇化的现状、特点及加快城镇化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提了推进盘县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推进盘县城镇化思考
〔作者简介〕盘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小城镇建设是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大战略。在我们这样一个有9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人地矛盾特别突出的农业大国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对经济结构作重大调整,走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道路。一方面靠科学技术和制度创新来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要靠大力发展完善的城市化体系,引导农民进入各级各类城镇,吸引农民进入第二、第三产业。这乃是转移农村剩余人口、解决人地矛盾的根本之举。当前,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县各级党委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全面建设“平安盘县”,确保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走在全市前列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盘县城镇化现状和特点
盘县县城(红果)座落于滇、黔两个省会城市之间的中点上,贵昆铁路盘西支线、水柏铁路、南昆铁路威红支线和GZ65号国道主干线、320国道通过。县城(红果)东距贵阳380km,西距昆明市290km,距南宁市500km,距北部湾出海口700km。辖区面积271.8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1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14个行政村,人口11万,其中常住人口8万,流动人口3万。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1亿元,同比增长18.6%;农业总产值5.18亿元,增长4%;粮食总产33.5万吨,增长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3.17亿元,同比增长18.72%;财政总收入17.79亿元,同比增长36.88%,其中本级财政收入6.12亿元,同比增长33.66%;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54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综合实力跻身贵州经济强县第6位、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第30位、全国中小城市投资潜力百强第29位。2007年,我县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41亿元,同比增长15.5%,1—10月完成财政总收入18.29亿元,同比增长32.98%,其中本级财政收入6.68亿元,同比增长38.01%。
盘县县城(红果)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盘县人凭着一股敢为人先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盘县特色的农村工业化之路,进而以工业化为动力,有力地带动了城市化的持续发展。红果镇以发展工业为先导,逐步拓展到旅游业和高科技农业等领域,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社会事业、生活环境、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等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盘县以旅游立县战略为统揽,发挥区域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围绕一个中心(盘县旅游产品的依托中心--城关镇)、两个品牌(坡上草原生态旅游区〔生态品牌〕、盘县大洞古人类文化遗址科普考察〔考古旅游品牌〕)、三个省级旅游避暑度假区(老厂竹海避暑休闲疗养旅游度假区、火铺杜鹃林和大山杜鹃花海旅游度假区、乐民温泉旅游度假区)、七个特色旅游乡、村寨(石桥妥乐古民居旅游村寨、保基陆家寨布依风情旅游村寨、淤泥彝族风情旅游村寨;石桥古银杏之乡、淤泥歌海之乡、保基园林之乡、马场苗族菜花节之乡),搞活“四环线”。
依托优势的旅游资源,以红色旅游为契机,把盘县打造成为避暑度假与休闲旅游、洞穴科学考察与探险、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及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生态旅游重要基地,贵州西部旅游和云南东部旅游开发的中间驿站及旅游热点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加以重视和培育,通过努力,使旅游业成为盘县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主要财税来源之一,逐步成长为后继支柱产业。
盘县注重农业投入,重视农业的技术开发,积极发展“一优、两高、三省”高效农业,建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体系,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乌洋芋、无公害蔬菜、水果、种草养羊等4个效益农业基地初具规模。种养业朝着基地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盘县玉龙种业和贵州六盘水玉
祥风味食品业成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盘县农副产品批发业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盘县(红果)雄厚的产业基础使这里的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盘县(红果)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形成了政府规划设计、企业投资建设的“政府推动,企业带动”的独特发展思路,确立了“谁投资、谁受益”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投资激励机制,实现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建城。建成区面积从4平方公里扩大到8.1平方公里,控制规划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了农业示范园区、商业区、生活区、文化娱乐区等4个布局合理的功能区。合理安排广场、体育管、客车场等公共设施,以50米大街、民湖大道、众志路为中心向周边扩散逐步把建成区扩大到15平方公里。已累计投入15亿元用于城镇建设。全镇完成拆迁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开工建设了14条总计30多公里长的道路,总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建设目标,形成了以镇胜高速公路、毕水兴高速公路及“二横二纵、一环六连线”的县域交通网络格局。建成了自来水厂、火力发电厂,12万伏变电器增容一倍,程控电话装机量大幅度提高,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22线/百户。闭路电视全镇通村率100%,并实行了村村通调频广播。
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先后投资兴建了迎旭住宅小区、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总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红果镇医院、仁济医院。红果月亮山购物中心及广场、东湖公园的建设、黔马寨改造、污水处理厂、白鹤沟水库、环城东路、广场、东湖公园的建设正在启动过程中。
在改善生活环境方面,建自来水厂(两座)、垃圾填埋场(一个)、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1座)、35KV变电站(4座)、图书馆(1座)、星光之家(一栋)、电视台、大型购物商场(5个)、农贸市场(2个);实施了一系列“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新建了小广场(1座),新装和更换了主要街道的路灯,人行道铺设彩色地砖2万平方米,对新修建的道路、广场全面绿化,共完成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
在加强城市管理方面,红果开发区先后出台了《红果综合管理若干规定》、《红果户外广告管理规定》、《红果市民守则》等若干城市管理制度。为加大城镇管理的力度,还专门成立了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红果开发区建设分局、红果开发区城管局等机构。购置了洒水车、垃圾车、城管巡逻车等先进的装备。每年拔出几十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城镇管理,直接参与城镇管理和服务的人员达 200 多人。并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文明城镇创建的工作中来。形成了一整套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活动正常的环境综合整治机制。
大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失地农民”的出现,是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而出现的新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既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县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盘县(红果)的具体做法是:
1、对位于城市功能基本完善的建成区、劳力基本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14个行政村,实现土地统一征用和户籍制度改革,村委会改为居委会,凡失地农民集体都转为居民。
2、县政府定期组织农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以增强本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引导农民到第二、第三产业就业。鼓励企业优先招用失地农民,适当放宽招用条件(年龄、文化程度等)。
3、继续做好社保扩面工作,鼓励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全县职工做到应保尽保,本地职工参保率达60%以上。
4、企业单位逐步建立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全县实现了医疗统筹,90%以上的农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
5、按照土地统征规定,及时、足额、高价发放农民口粮。
6、农村全部实现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实现集体供养。
总体来看,盘县的城镇化建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政府规划调控是红果城镇化规范有序进行的前提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航标,它不仅要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镇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如何建设的问题。所以,城镇发展规划是建设好城镇的重要依据。由于城镇规划涉及的点多面广,这一工作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县政府在红果城镇化进程中着重做好规划和协调两篇文章。所谓规划,就是由政府组织制定城镇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以此为导向引导企业适度集中,成片开发,连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努力实现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盘县政府根据《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以建设红果开发区中心区为发展方向,委托有关规划设计院对红果的城镇建设进行了
规划。在规划中,红果的城市性质定位为科技农业城市和高科技工业城市。规划中的盘县(红果),按照“以人为本,以水为源,以山为景,以绿为重,以园为美”的原则,形成“城在园中,江在城中,楼在绿中,景在山中”的园林化城市格局。同时,规划划定了商业区、居住区、文化旅游区,合理安排了供电、供水、通讯、道路、排污等设施。其目的是把红果建设成为一个清洁美丽、赏心悦目、环境幽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所谓协调,就是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涉及各级政府部门、各村和广大农民的事情,由政府出面协调,为企业投资城镇建设创造条件。今年盘县党委、政府委托红果经济开发区邀请有资质规划设计院对红果城市建设规划进行编修。开发区规划面积由原8.1平方公里扩大至15平方公里。这次规划编修是因红果产业格局的变化而做的重要调整,经过调整,红果的城市发展格局更加合理。
(二)发展第三产业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农村城镇化需要有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以什么形式来改变农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呢?盘县(红果)城镇化的实践是,通过以科技示范园建设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使城镇化不断向周边延伸。盘县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盘县特色的城镇化路子。发展第三产业与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盘县以种养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确定了以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龙头,发展旅游业,全面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既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加快了盘县(红果)城镇化的步伐,使城镇化不断向周边拓展。
二、盘县(红果)进一步加快城镇化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主体单一制约了盘县(红果)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首先,盘县(红果)的城镇化虽然一开始就引入了市场机制,红果经济开发区从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能与红果经济开发区相匹敌的竞争对手,盘县(红果)城镇化中导入的市场机制是不完全的,竞争只能是“一种不完全的竞争。在城镇建设中土地资源的开发就一直被开发区所垄断。这种垄断性的、缺乏竞争的土地资源开发就会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其次,单一的投资主体制约了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作用的发挥,束缚了政府的手脚,给政府驾驭城镇化进程增加了难度。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难以引导企业,相反却出现了企业干预政府的行为。其三,单一的投资主体使盘县(红果)城镇化潜伏着危机。因为开发区投资城镇建设与开发区的经济效益是密切相关的,开发区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开发区投资城镇建设的可靠保证。一旦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出现滑坡,就会给城镇建设带来资金上的困难。开发区投资城镇建设到底还能持续多久,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小政府,大开发”成为制约盘县(红果)城镇化进程的瓶颈
这里所说的“小政府”是指红果镇政府在红果城镇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小”,没有充分地发挥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应有的作用。镇政府缺乏驾驭红果城镇化进程的能力。首先,行政体制不适应红果的城镇化。现在政府的行政体制是长期以来沿袭下来的大农业的管理体制,政府的机构设置和行政管理权限并未对应城镇化的需要,因而政府的管理方式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出现了政府以计划经济方法管理市场经济的态势。在现行体制下,县政府通过各种派驻红果经济开发区的机构对开发区的具体工作分别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引发了不少矛盾。例如,在城镇社会经济管理中起最主要作用的一些部门,像城建、工商、公安、土管、交通、电力、邮电、税务等部门,在管理体制上主要是受上级条条主管部门控制的。对它们的工作,镇政府看得见却管不了,从而造成了事权和人权的人为分离。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条条控制力度的加强,镇政府对本镇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被进一步弱化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红果镇由原来的34个自然村变为14个自然村和9个社区,而行政体制仍然没有变,尤其是城建、城管等职能部门力量显得较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盘县(红果)城镇化的进程。其次,财政体制制约着盘县(红果)的城镇化。红果镇财政和县财政的关系是传统的统收统支的关系,红果镇没有独立的镇财税机构和镇级金库。虽然随着红果乡镇企业的发展,全镇税收有大幅度的提高,但镇财政收入却未能得到相应的增长,县财政给镇财政的资金,只能够满足镇政府正常的行政开支。镇政府很难从镇财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样,镇政府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就缺乏可靠的财力保障。财政功能的不健全弱化了政府的管理能力,而政府管理能力的降低又弱化了政府长期规划的实施。因此,现行的财政体
制已经严重制约着政府参与城镇建设的能力。其三,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影响着盘县(红果)的城镇化。现在的镇乡领导每五年一届,镇领导为了使自己在任期内取得骄人的“政绩”,在城镇建设中往往采取“短期行为”。例如,镇政府在规划中只注重短期目标而缺乏长远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大,追求表面文章。又如,城镇规划缺乏前瞻性,十年的规划二三年就实现了;城镇规划远远落后于城镇建设,最后导致“老子的房子儿子拆”的局面经常出现。由于“小政府,大开发”,政府很难去引导企业,导致政府规划和企业投资建设相脱节。政府虽然有规划,可企业可以不依据规划方案去建设,甚至随便改动规划方案,使规划形同虚设。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待完善
环保问题依然严峻。红果乡镇工业发展和全国各地乡镇工业的发展一样,重效益、轻环保;重发展、轻治理,致使红果“先污染,后治理”已成事实。煤炭、煤电等主导行业的废水污染和焦化行业的废气污染,已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比如,煤矿的废水排放虽然达到了国家废水排放一类标准,但是,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北盘江下游沿江的老百姓患病人数有上升的趋势,这跟上游的水污染不无关系。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在盘县(红果)城镇化中显得非常重要。
(四)产业和人口有待进一步积聚
目前,红果已经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尤其是有象盘江煤电集团这样的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所创办的工业,为红果镇的产业积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盘县(红果)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城市不仅要发展,还要繁荣。这就要求城镇人口不仅要有一定规模,而且要适当集中。这是因为,第一,发展城市第三产业需要一定的人口规模门槛。第二,一定的城市人口规模需求是城市基础设施供给的推动力。尽管流动人口有所增加,但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城镇常驻人口。红果镇的农村规模小,分布散,没有形成城市中心区域的需求规模效应。事实上,红果镇在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上的探索和创新,为人口的适当集中奠定了基础。目前,红果镇区周边农村的土地基本上已被开发区征用,村民的身份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农民,他们白天赶到镇里的企业上班或从事其它经营活动,这些村民与城镇居民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别,转换身份并适时地引导他们迁移到城区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情。否则的话,这些村民虽然在镇里上班,但下班以后又会回到村里生活,也就是说,这些村民的闲暇时间是在离城镇有一定距离的村里度过的,这样就造成了镇里的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需求不足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红果镇将被征地农民适当往城镇中心区域集中的条件已经成熟,镇政府应该抓住时机,果断决策,推动城镇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人口集中的路径选择可考虑适时地启动房地产业加速发展。这一措施的现实可行性是:第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从中获利是确定无疑的,因此企业有投入的冲动。目前,盘县(红果)已经有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他们前几年的经营情况来看,业绩是较好的。当然镇政府必须主导安居房的开发,以解决住房公平问题,镇政府开发安居房还要争取资金、土地等配套政策的支持。第二,由农民大量转移而空出的土地可以解决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发展用地不足的问题。
(五)教育投入有待加大
根据调查了解,目前红果农村的农民虽然报怨土地被征用,担心生活保障问题,但都表示如果有机会进入各类企业打工,他们还是愿意去的。因为毕竟在企业打工的比较收益要比种地高许多。事实情况是,现在红果农村里的青壮年农民,除了小部分自己创办小型企业发展外,基本都进入了各类企业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或素质较差的农民,他们或料理家里剩余的少量自留地或无所事事。现在政府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办法是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的力度,通过短期职业培训使他们变为合格的打工者。这个办法是有效的,但却是被动的、治标的办法。建议红果镇政府把眼光放远一点,加大对各类教育的投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各类实用职业技术教育,联合创办高等教育,用1-2代人的时间,从根本上转变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方式,使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既发展了教育事业,又提高了人口素质,还能解决企业人力资本积累问题,应该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企业和农民是发展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发展教育可以采用多方投入的方式。
三、关于推进盘县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一)对小城镇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繁荣。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大城市以及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可以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一步发挥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应该看到,小城镇是农民自己创造工作岗位的场所,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农民继农村包产到户、创办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个伟大创造。小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说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之一的话,那么小城镇建设就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一样,具有扩大内需、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重要作用。是农村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重视小城镇建设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更好地适应城镇化的需要
①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须改革现行的行政体制,使镇一级政府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各项工作,克服县(市)与镇条块分割的弊端,使镇政府成为一级比较健全的政府。比如,对县(市)政府派驻镇政府的机构,可把人、财、物三权都下放到镇政府,以块块管理为主,条条只进行业务指导。对那些专业性强的部门,例如邮电、银行、电力、公安、工商等少数条条管理对业务更为有利的部门,可采取财物两权由条条管,人事权条块共管的方式。只有理顺行政体制,才能加强政府参与城镇管理的能力。镇政府也要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以农村管理为主逐步向城镇管理为主的转变,由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方法向市场经济管理方法的转变。镇政府要更多地履行其市场建设、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职能。②农村小城镇市政管理模式遇到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小城镇都简单沿用城市模式,建立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配备庞大行政队伍。农民负担不起,管理也十分杂乱低效率。应探索经济有效的行政机构与完备的物业专业服务公司之间实行密切结合的管理模式。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要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须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体制:①要确立“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投资建镇原则,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城建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城镇建设。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建成后项目的管理权和收益权同时交给投资方,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回报。特别是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进镇农民投资的积极性,全方位筹措资金,形成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建镇的局面。②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建立有利于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能力的镇级财政体制,按照分税制的原则建立新型的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从制度上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只有这样做,才能增加政府投资城镇建设的力度,增强政府驾驭城镇建设的能力。
(四)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在今后的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①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化的城镇不仅要有先进的经济指标,也要有现代化的社会指标。在城镇的总体规划中应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社会事业,使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②人与环境的关系。首先,要抓好企业废水、废气的达标排放。其次,要全面地认识城镇生态环境。城镇(点)和区域(面)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没有区域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城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规划中,把两者协调起来,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治理,才能使乡镇真正成为经济高效、社会发展健康和环境优良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的城镇。再次,要以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手段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及生态资源。当前,评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此对小城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进行保护,有一定的作用。下一步,建议政府能出台有关条例,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五)小城镇建设必须突出城镇个性,具有自己特色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小城镇的发展中一味地求大、求全,会导致城镇建设雷同化,出现城镇“个性危机”。世界城镇发展的实践表明,城镇的形象关键在于特色,小城镇个性、特色形成的关键在于开拓和创新。因此,要切实把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工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小城镇的特色。
(六)以制度创新克服农村城镇化中的制度性障碍
当前农村计划生育、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政策对于形成合理的城镇人口规模是不利的。因此,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农村政策的调整。①计划生育问题。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农民夫妇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一胎,这一政策造成了想生育二胎的农民不愿“转非”进城。在目前还不能放开生育二胎的情况下,可考虑允许进城的农民转为非农人口后在一定的时期内仍以“农民”的身份享受农村的计生政策;待时机成熟时,可在城镇统一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②土地承包问题。进城的农民原承包的土地如何处理,既影响到农民“转非”进城,也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利用。要积极稳妥地探索、调整农村土地政策,建立和健全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鼓励用租赁、参股等多种方式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使土地向规模经营户集中,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总之,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在计生政策及土地政策等方面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到城镇居住,营造城市人气。
(七)关于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思考
从全国范围来看,存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自上而下就是东北模式和苏南模式,特点是由政府大规模兴办国有企业或引进外资企业推进工业化,通过征地将农民变为工人,农民没有城镇化主动权;粤、浙、闽则自下而上走农民自主建城,规划虽不太规范或基础设施配套短缺,但经济繁荣。从我市范围内来看,通过把“温州模式”跟“义乌现象”相对比,如果从小城镇建设的角度来看,则义乌的发展方式更有可学性。因为“温州模式”是由温州人这个特殊群体创造的,温州人在华人群体里不太容易找到与之类似的群体,他们走南闯北,到处捕捉商机,靠独有的商业素质创造财富。而义乌则是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创造财富神话的典范。义乌的发展始于农民在廿三里牌村建造的市场,围绕市场的商贸活动带动了一家一户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工商业税收增强了城市的实力,从而带动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使城市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义乌经济的发展道路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这是一条以贸带工,工贸结合,工贸兴市的道路。第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主体是村镇居民创办的各类个私企业。这是义乌城市经济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第三,政府的各项保护性政策为城市和工商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总之,对城镇化而言,义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可借鉴和值得借鉴的。
第五篇: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坡头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市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打造休闲、宜居、旅游、生态的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镇区面貌日益更新。
一、大河名苑项目
大河名苑项目是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在我镇投资建设生活小区的一项重要工程,也被我市列为2011年“双十”攻坚项目行动之一。该项目位于坡头村南部,东与洛阳吉利区东寨村交界,南临西霞院水库,总投资10亿元。项目总占地379.153亩,涉及拆迁户221户。目前,该项目已全面进入动迁和新增土地附属物赔付阶段,所有红线范围内的动迁户已签订动迁协议139户,完成拆迁房屋90余户;新增192亩土地上的养殖小区已拆迁完毕13户,坟墓、树木等附属物已全部赔付到位。
二、恋水花园项目
恋水花园位于留庄村南,南临西霞湖水库,由洛阳安厦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11万㎡,规划建设多层及高层楼房23栋,容积率 1.41,建筑密度24.02%,绿化率40.15%,可容纳住户800余户,项目的投入也必将拉动坡头三产乃至全镇的经济发展。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 90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滨湖二层窑洞宾馆40余孔,18幢多层住宅楼7层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
三、霞光半岛(花水湾)、泰山滨湖度假村、西霞湖水上旅游开发项目
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要求,坡头镇被列为济源城市附中心区(中心城市拓展区),坡头镇西霞湖—小浪底区域的规划开发建设将按照国际招标形式进行,因上述三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应服从于“十二五”规划要求,目前三个项目还在进行前期相关筹备。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中心城区也是考验一个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下一步,坡头镇也将紧紧围绕全市重心工作,树立大局观,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创新方法、攻坚克难,扎实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镇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