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茅台啤酒为何失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茅台啤酒正在积极寻找买家。有着“国酒”之称的茅台酒,一直是白酒行业的龙头老大,高端茅台酒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然而,茅台自2000年涉足啤酒业务以来,茅台啤酒却并没有像其做白酒那样取得成功。茅台啤酒的品质到底如何?得不到消费者认同的原因何在?
茅台非主流产品业绩不佳
茅台啤酒经营10年业绩尴尬欲转手
近日,深圳苏赛特商业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均在微博中称,茅台啤酒正在积极寻找买家。李保均对于茅台啤酒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道:“茅台啤酒最大的失误就是沉醉于茅台的成功,以为凭借茅台两个字就能摆平一切。茅台确实有品牌溢价,但当被借用到啤酒之后,溢价就大打折扣了。”
茅台集团于2000年11月在贵州遵义斥资2.4亿元建成年产10万千升的生产线。实际上,投产10年来,这条生产线的产能一直处于半开工状态,据苏赛特的分析师预计,茅台啤酒2010年的全年销量也仅为5万-5.5万千升。这一年销量,仅相当于一个三线城市的小啤酒厂的产量。而在2010年,啤酒三巨头中产量最少的燕京也已经突破年产500万千升的大关。
茅台非主流产品业绩普遍不佳
实际上,茅台由于产能的限制,试图走多元化经营之路,除了主打的茅台酒外,茅台还生产神州酒、明将酒、灿烂人生酒、名门、华堂、金赤水灯10多个品牌的白酒。在白酒之外,茅台又生产茅台啤酒、茅台干红等。如此种类繁多的产品,却鲜有消费者熟悉。
特别是茅台干红和茅台啤酒,因与茅台白酒是完全不同的产品种类,业绩并不理想。茅台干红是茅台集团在贵州省外投资的唯一一家企业,成立于2002年7月30日,位于河北昌黎。而茅台干红上市8年来,不但知名度未打开,销售也主要依靠搭售,即通过茅台专卖店的销售渠道,买茅台白酒送茅台干红。网易财经了解到,近期有的茅台专卖店就采取“买一瓶43度茅台赠一瓶茅台干红”的营销策略。而茅台啤酒的境遇也与茅台干红类似,因缺少完善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主要依靠搭售。而在茅台集团的官网上,这两款产品也是地位尴尬,并未出现在茅台集团官网的全线产品介绍中。
茅台啤酒为何失败?
啤酒属大众消费品超高端定位难获认同 茅台做啤酒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啤酒属于大众消费品,普通啤酒单价3元左右,而纯生啤酒一般也就10元以内。目前国内啤酒三巨头青啤、雪花、燕京最高端的啤酒,终端售价也均未超过20元,而茅台所生产的啤酒定位明显受其“天价茅台”的影响,价格高的离谱。
据了解,茅台啤酒出厂价为6元,市场批发价为11元,但市场上的茅台啤酒却卖到了58元一瓶。因为茅台啤酒采用代理的方式销售,经过经销商的层层加价,导致了啤酒卖到消费者手中时已经是出厂价的近10倍。仅仅因为“茅台”的名号就让消费者付出比普通啤酒高出很多的价格购买,自然打不开市场。而茅台啤酒过高的终端价和出厂价的价差也不难让消费者发现其产品本身的价值并不高。
茅台品牌影响力难延伸至啤酒
茅台集团做啤酒、干红等,初衷是凭借茅台的品牌号召力获得消费者认同。但是,生产白酒和啤酒是完全不同的工艺,稍微有点酒类常识的人都知道,茅台酒主要是靠高粱和小麦酿造,而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为大麦和啤酒花,工艺上也完全不同。茅台白酒之所以品质高,与当地的水、气候、菌类等有关,而实践也证明,只有茅台镇能生产出高品质的茅台酒,而茅台的啤酒厂则在遵义。从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方面分析,茅台啤酒除了有“茅台”的名号,基本跟茅台无关。
茅台做啤酒失败,正是因为其过度的应用了“茅台”的品牌影响力。有分析认为,茅台的品牌号召力,延伸到其生产的中低端白酒,如茅台迎宾酒、王子酒还可以,茅台做啤酒则完全是外行。而茅台做干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茅台干红的生产基地位于河北昌黎,除了酒厂是茅台集团的子公司,产品名字上有“茅台”二字,实际上与茅台白酒的高品质并无实质关系。
做强还是做大,茅台的两难选择 受限产能通过提价做业绩遭质疑
茅台酒由于生产周期长达5年,又因为高端茅台酒的生产条件苛刻,茅台集团此前多次尝试异地生产均告失败。由于产能受限,茅台要保证利润增长,面临两个选择,做强或者做大。做强即把拳头产品茅台白酒的盈利能力提高,而做大则是扩充产品种类,生产中低端的白酒甚至啤酒、红酒等。在“做强”方面,茅台推行提价战略,短短几年时间内,53度飞天茅台的终端售价翻了数倍,而这也招致了公众的质疑。此外,茅台年份酒更是越炒越离谱,茅台白酒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奢侈品。
进行产品种类扩张王者思维下并不擅长营销
而在“做大”方面,茅台不断扩充产品种类,除了10多个品牌的白酒外,茅台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生产啤酒和干红。
但是,茅台10多个品牌的白酒,能被消费者叫上名号的并不多,而其主要业绩仍是靠茅台飞天系列白酒。而茅台干红和茅台啤酒就更是难以打开局面。从营销角度分析,茅台高端白酒是典型的“卖方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茅台高端白酒的销售主要主要依靠党、政、军的团购和茅台专卖店,并不需要主动去普张营销网络。一本万利的茅台专卖店早在数年前就不增设。
而茅台所成产的其他品牌白酒和干红、啤酒等,则是“买方市场”,需要茅台去铺设营销网络和宣传。茅台在白酒领域长期的王者思维影响下,显然不可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利润率并不高的这些二线产品。实际上,茅台啤酒的营销网络主要通过层层的经销商批发,这造成了其出厂价和终端售价产生巨大的价差,消费者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估计很难花58元去买一瓶出厂价仅为6元的茅台啤酒。销售受阻,茅台的啤酒和干红实际上已沦为茅台集团的“鸡肋”,通过买高端茅台酒搭售啤酒和干红的手段进行营销。
结语:茅台啤酒的失败,是因为其定位过高,而产品的价值与其高价并不相符,茅台在白酒界的号召力也很难延伸到啤酒中。加之茅台在营销上投入有限,最终造成了茅台啤酒眼下的尴尬局面。
第二篇:户外拓展为何失败
怎样避免户外拓展的失败
户外拓展为何失败?众多培训师在做了多场户外拓展训练后,都大有感慨:没有一场培训是十全十美的!由于户外拓展与其他方式的培训方式不同,需要的客观环境也完全不一样,培训师的主观素质、客观环境的影响、学习者的能力等对整场培训的影响相当明显,“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于体验式培训来说,并不是没有可能。为了预防一些不利的因素出现,培训师可以对可能导致培训失败的因素进行整理。
●恶劣的天气
●培训设计不适当
●培训造成的心理压力
户外拓展的目的在于给学习者造成心灵上的震撼,从而引导学习者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行为模式。所以课程设计主旨在于后动体验中诶学习者心灵震撼,但是心灵压力会给学习者造成心灵上的创伤,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习者回因不能承受的挫折、压力而行为失常。
●活动规则不明确讲解
●活动体验形式化
一场体验式培训做完,真正的效果是学习者对于“体验”深有感触,而不是停留在活动的新奇与刺激上。出现这样的结果,说明培训师对于学习者的引导远远不够,引导深度也远远不够。加大对活动体验分享的力度,延长分享、讨论的时间,让学习者将注意力转移到“体验”,最好的分享不是简单的谈体验,而是结合学习者的现实情况、现实处境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每一个人都关心自己,这是毋庸置疑的。
●培训师与企业项目经理之间的恶性沟通
此问题会导致:开课时间已到,学习者仍未到齐;仍有学习者在打电话、聊天;午餐时间与下午开课时间冲突。面对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与企业项目经理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对培训细节进行分工协作。
●不合格的装备
户外拓展的装备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不合格的装备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活动的中断,严重的甚至导致人员伤亡,因此必须在进行户外拓展需要准备专业的拓展装备,有专业的人士指导
第三篇:茅台为何总在质疑中创新高
茅台为何总在质疑中创新高 《红周刊》特约作者 陈继豪
本周,茅台止步于799元。以往每到高点,笔者都要发一些感慨。本来《红周刊》和我的约稿是在贵州茅台突破800元后。但笔者觉得,现在这个时候谈谈茅台,时机更合适,因为笔者看的是未来。本就连一直坚守数载、忍辱负重的长期价值投资者,也经不住所谓的高估值的困扰而选择卖出,引来质疑。
投资是一件很难的事,对与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衡量的尺子。而持续盈利则是投资水平的最好证明。茅台的涨跌一直牵动着关注他的投资者,而茅台也经受了众多干扰,在质疑声中屡创新高,这种现象值得思考。从市场看茅台
2018年的开年股市,两个交易周沪指创下熔断以来新高,沪指站上了3400点,似乎给后市指明了运行方向,慢牛特征在经过一轮调整后更加清晰了。从大的宏观角度看,2018年是股市难得的崛起起点,价值投资标的的引领作用已经向市场传递了很强的信号,2018年依然是蓝筹白马股的天下。正所谓强者恒强,弱者更弱。
从茅台的走势看,已经在向1000元发起冲锋,这在2018年是大概率事件。回顾茅台从2017年初的334元涨到2018年初的800元,看似涨幅很大,达到466元。但其实也就涨了一倍多,如果把时间倒回去看,茅台这一年的涨幅仅仅是对前几年低估的价值修复。而随着茅台在2017年底的提价措施实施,可以看出茅台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业绩释放期。从集团2017年的业务数据看,茅台2017年业绩增速超过50%,呈现典型的高成长特征。而看似很高的PE在2017年底的提价后,2018年又回到25倍左右。依然处于低估状态。
2018年茅台制定了加快向千亿目标挺进的计划,集团营收要实现900亿,税收300亿。股份公司起码可以到750亿左右的营收,按50%的净利润也有380亿。每股收益达到30元左右,增长率维持45%以上,依然呈现高增长势头。
贵州茅台不断刷新的股价和市值新高,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困惑:追涨吧,股价太高;不追吧,心有不甘。卖掉的后悔,没买的更后悔。其实,从茅台管理层最近的表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是很坚定的。管理层提出:坚持“能快则快,不设上限,不留后路,今年实现900亿目标”。
茅台集团总经理李保芳说,资本市场主要是让投资者基于自身判断,对心理预期进行预支和兑现。希望茅台的股票是投资者分享茅台价值的载体,而不是短线博弈的筹码;茅台的股价,是茅台价值的真正体现,而不是因情绪化跟进,甚至投机性冒进而促成的走高。
因此,笔者觉得茅台的业绩增长就像是车子奔跑需要的源源不断的油,油越多跑得越长久,速度也就越快。从人性看茅台
笔者在最近的几次和投资者交流会上都在提问以茅台目前价位敢不敢买?结果敢买的人寥寥无几。这说明茅台股价远没有到顶,还有很大空间。不用去分析茅台酒的基本面和提价因素,单从投资者心理角度去分析就够了。
股市的相反理论告诉我们,当市场认知度都停留在普通人的惯性思维模式,而很多东西看不清的时候,往往做出的判断和决策是极其保守的,或者很多时候是错误的。这会导致丧失一些极其好的市场机会。而一旦他们看到赚钱效应明显和后悔当初没有做出决策导致的自我否定后,又会做出非理智的举动,这也就导致很多人追涨杀跌。股市一九定律告诉我们,大
多数人会犯习惯性思维的错误,也就是对市场的误判,而逆向思维往往是对的,至少不用深究其正确与否,也不用评价是否专业,他只要与大多数人认识相反,获胜的几率就大很多。这就是股市相反理论。
800元的茅台确实价位很高,能下决心买的人不多,而且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我们可以思考投资者的投资逻辑,去找到与人不同的市场认知,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而且必须是独立的思维模式。从茅台现象可以分析出很多人性的优缺点,去审视自己的投资行为,自己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水平。从国运看茅台
1月11日,我在河南省某银行分行私人银行部举行的价值投资分享会上,提出了站在未来看现在的观点,启发大家的思维模式。笔者列举了房价这些年的升值变迁的案例,如果当初能预测到房价涨到今天的高度,是不是当初砸锅卖铁也要买几套房囤着?但这都是事后才看清楚,当时是模糊的,甚至是怀疑的,观望中房价屡创新高。这就是惯性思维导致的后果,后悔已经晚了。
那么我现在就提出未来随着国运的增强,经济的好转,消费升级的到来,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得更远,站在未来看现在呢?这样你的视野更宽了,不会只考虑眼前的得失,可以看得更长远。我在分享会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投资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都说为了生活得更好。其实也就是大家都期望明天更美好。
茅台现象我们把他理解为社会发展的升级体现,中产阶层的崛起,消费升级所需求的高品质体验,酒文化的传承与升华。茅台各种属性的挖掘,都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卷。茅台身上所赋予的独特概念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这是老天赐给我们的大礼,我们应当珍惜。我们做过测算,再过10年,茅台每股收益有望达到120元到150元,每股净资产500元,股价4500元。那么现在看看800元的股价高了还是低了?站在未来看现在,你的格局才够大,你的视野才够宽。你才能客观地思考现在你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不至于犯大众化的惯性思维错误。■
第四篇:孩子为何会失败读后感
《孩子为何会失败》一书作者霍特教授记录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案例,其中《真实的学习》一章,霍特教授更是以大量的数学案例讲述孩子的真实的学习心态与过程,并对其一一作了分析,我对其中的一段话颇为同意和赞赏:
“我们不用把孩子‘变得’聪明,他们生下来就很聪明,我们要做的是不要把他们变笨。那些很有才华的老师,总是能想到教学的新点子。然而,他们其实和那么些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一样,也可能对孩子的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这些老师不懂得适可而止。他们就像磅数朋友推车的人一样。他们很卖力,终于发动机开始工作了。开车的人说:‘好了,我走了,你放手吧。’可是推车的人不放手,他会说‘不行,只有我推着才能走。’因此,这辆本来可以全速行驶的车只能慢下来——除非开车的人很像走开,并且把他的朋友摔个大马趴。而大部分学习者,尤其是小孩,无法摆脱他们的老师。”
这一段话,霍特教授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故事告诉我们,把孩子变笨的不是孩子自己,是不敢放手的老师。教育,就是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思想、言行和行动上的自由。我想,我们老师是不能当推车人的,而是当学生学习之车的加油站,他们感觉油不够了,就要来加一下,并且,这个加油站并非只有一家,而是要出现在他们学习之道的每个可能会停下来加油的地方。更难的是,在他们不需要的地方,我们是不能出现的,以免他们会习惯性地驶入加油站停靠。如此看来,也并非霍特教授所说的那么简单,不去推车就好了。
“嫦娥为什么自己吃仙丹不让逄蒙吃了算了?因为她怕逄蒙这样的坏人到了天庭也不安分,更会危害善良的百姓。嫦娥是善良的,是舍己为人的;诸葛亮为什么让刘备跪着半晌不接见,他真的很困么?是因为他要考验刘备的诚心,只有诚恳的人他才愿意为他效劳;管理葡萄园的老太太为什么不亲自摘葡萄来卖?或许他真的年迈无力了,不经意间的决定却给了人自由,任其选择,买卖做得比谁都好……”这些问题是谁提出来的?是学生!是谁回答的?是学生!原来我们只顾推着他们走,顺利地把他们推向前,认为把他们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放手让他们产生困惑,提出疑问,自行解决也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放手与不放,而是什么程度才要放?什么时间才要放?面对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的学生,到底怎样去放?加油站设在哪?一次给他们加多少油?怎样才能让他们不跑偏,抵达下一个加油站?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霍特教授用了20年,回头再修订《孩子为何会失败》,我想,我们没有霍特教授的睿智,或许会花上更多的时间,慢慢摸索前进吧!
第五篇:猎头总结:为何面试总失败
【案例一】
总是败在面试上
“见了面试官,如履薄冰,手脚不知往哪儿放,头不敢抬,眼睛也不看人,低着头在那儿等过关,本来平时都能回答的问题,面试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还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性格腼腆的蔡小佳,每次去应聘,都是输在面试上,每次回来都懊恼不已,自惭形秽。越是这样,就越是影响到她下一次面试的心态,随着面试失败次数的增多,蔡小佳不知不觉就产生了自卑心理,慢慢失去了信心,甚至不敢再投简历。
点评:自卑心理是大敌
“蔡小佳的问题是心理问题,属于自卑畏怯、信心不足。所以第一步要解决她的心态问题,要让她充满信心去参加面试。”黄宗勇分析说,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居多。有的求职者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但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一点回音都没有,或发了很多简历都没下文,于是,便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
其次,就是求职者不敢迎接挑战,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招聘会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就会忐忑不安,过分退缩。求职者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甚至觉得自己确实真的不行,很没自信。“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黄宗勇强调说。
支招:进行强化场景训练
“对于缺乏自信的求职者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把优点集合起来,一一列举,形成一个优势。写下要说的重点,进行场景训练和演绎。”黄宗勇建议,所谓优点,就是任何能运用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质,这些优点是求职者能有所贡献、继续成长的要素,也是竞争的法宝。在阐述自己的优势时,勇气很重要,要敢于拉下面子,想尽办法去争取。蔡小佳就是过于自卑,在进行求职训练时,可以先“过火”一些,可以产生自傲,甚至自大的情绪,来克服掉自卑。然后,在面试过程中折中回来,就会恰到好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自己想应聘的职位感兴趣,并时刻提醒自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就可以完全‘屏蔽’面试过程中的紧张感。”
【案例二】
反复跳槽屡屡受挫
崔强是学计算机的,毕业后,到一家公司干了3个月,感到公司销售业务量大,技术工
作量小,学不到东西,于是跳槽到一家软件公司。结果在新公司,工作拿不下,技术跟不上,质量和进度都不能满足要求,崔强被老板炒掉了。2个月后,崔强又找到一家专搞弱电的公司,公司业务很丰富,电子、通讯、计算机都用得上。但是,让崔强看不惯的事很多,特别是单调重复的工作、紧张疲惫的加班和沉闷压抑的气氛,让崔强又有了想离开的念头。点评:求职切忌“这山望着那山高”
黄宗勇分析认为,不少刚毕业的新人自恃能力高,觉得现在的工作屈才,刚踏进单位就计划着跳槽,结果跳来跳去,还是原来的“山头”最高。这个时候需要懂得平衡心理,抱有一颗平常心,不要一窝蜂扎堆,要选择与自己匹配的职位。“找工作就是人岗匹配,适合自己,不能高攀,高攀了很难找到,也不能低就,低就了就会浪费自己的资源。”黄宗勇强调,职业规划就是找到最佳匹配点及未来各阶段的发展平台。
支招:新人应学会取长补短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特长,思路开阔,善于与人合作的大学生,是老板所喜欢的类型。”黄宗勇建议,求职者从上班第一天开始,就应该学会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取长补短。还要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耐心、热心、诚心,这是每位职场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扎实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企业就会欣赏你,心态就会变得豁达开朗。”
【案例三】
执著追梦未必能成功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张文考研的时候,专业成绩不错,外语只差1分。于是,他下决心考公务员,但是,连考三年,就是没有上线,最终张文公务员的梦还是没有实现。
张文这股执著的劲儿也用到了找工作上,他一心想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尤其是大公司、大企业的管理类岗位,其他岗位一律不在他考虑的范围。尽管如此,张文也还是不甘心放弃公务员的梦,他认为,打工就是地狱,公务员才是天堂,他不甘心进入地狱,就这样,张文将自己吊在半空中,不上不下,天堂不知何年有望,“啃老”倒是已成现实。点评:追求理想也要量力而行
“把事情理想化,追求高薪是年轻人择业的盲点。年轻人还是要以提高自身素质为前提,不要盲目追求利益,理想也需要有能力来实现。”黄宗勇分析说,作为大学生,自己的职业还是一片空白,首先要为自己定下职业目标,该往什么方向发展。“现代企业的用人观念已经转变,管理层人员的任用也重视从基层选拔,不会轻易录用一个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大学生,如果想在企业谋到管理位置,还需要从基层做起。”
支招:先就业再寻找机会
毕业的大学生不应该把金钱等因素作为好工作的首要标准,而是要更快提升自身素质,累积自己的工作经验。每个工作都有它好与坏的两面,要学会平衡和知足,同时也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如果不能直接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就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寻找别的机会,同时为以后的求职充电、做准备。
【案例四】
目标过高难以实现
曾宪勇在大学里学的是国际贸易,毕业后,父母为其在老家找到了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但是,他梦想做一个大牌商人,于是和同学结伴来到南宁,希望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刚开始,曾宪勇找工作的目标,不仅职位要高,而且要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还要是世界500强企业。但是,来到南宁一个多月后,简历投出20多份,有回音的只有两份,面试后却杳无音信。面对着强手如林的职场,曾宪勇茫然了。眼看家里带来的钱花掉一半了,曾宪勇有点急了。回家还是留邕漂泊,他进退两难。
点评:找工作要实际一点
黄宗勇建议,求职者应该首先将才智和精力投入到新公司中,接着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工作能力,直到这个职位不再能满足自己;然后通过更高级的职业技能做跳板,寻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使事业更上一层楼,“找工作要实际一点”。
支招:设计适合自己的求职方案
“门槛”是一个广义的能力概念,实际上是对应聘人员的知识、技能、个性、潜质、动机、素养等的综合要求,对于不同的工作,这些组成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对于曾宪勇来说,他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刚刚毕业,没有商场实战的能力和经验,所以找工作不能太过理想化。求职者必须首先清楚公司的用人要求,明白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求职方案,才能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