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报告

时间:2019-05-14 07:4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科院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科院报告》。

第一篇:社科院报告

社科院报告:明年住房限购有望全面退出

资料图

明年一、二线城市房价将继续下滑,但有望在下半年逐渐回暖,限购政策有望全面退出,未来一半以上的开发商或将转行、消失。这些判断出自《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4-2015)》。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此书。预计一二线城市房价先降后升

最新版的《住房绿皮书》从宏观背景、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公共政策四个方面,对年度中国住宅市场体系做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预测与评价,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该住房报告主编、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认为,2015年住房市场将整体延续衰退,量价回升幅度不会太大。他预计,一、二线城市将在2015年下半年复苏,而三四线城市楼市要等到2016年下半年才能复苏。然而,住房租赁市场会在2015年呈现相对温和的增长。

仍限购城市一年内或放开

而随着房产市场不景气及调控政策主要向支持住房消费转变,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邹琳华预计,仍在坚守限购的城市有望在一年内全面放开。

即便政府退出包括全面取消住房限购在内的救市措施,但邹琳华认为,在住房投资收益过低、住房供给相对过剩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市场也将风光不再。” 海外将分流高端住房市场

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副教授郭宏宇在绿皮书中撰文预计,2014-2015年,世界经济对我国住房市场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二线城市,尤其是其中的高端住房市场,将承受较大冲击。

为何如此?郭宏宇分析,有部分原因源于,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发达经济体试图通过投资移民等方式,吸引资本流入,并在购买住房上给予一定福利,使得海外置业价格与环境等优势逐渐凸显。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介机构进入境外住房市场,境外置业的成本也不断下降。焦点

地方政府或不再人为“造城”

这次绿皮书专门单列一章,对地方政府在住房发展中的行为进行分析与预测。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蔡书凯分析,未来地方政府将会从越位到退位,从错位到归位,从缺位到补位,立足于市场规律办事。“以前的人为造城行为将大大减少或不复存在。”

“随着国家反腐败的推进,未来房地产土地方面违规的行为会大幅度减少,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会进一步淡化。”蔡书凯认为,如要让地方政府更好地实施管理本位,需要一些外部的辅助条件,最重要的是通过房地产税、转移支付等,保持地方政府财力的可持续性。

两年内将有三四成房企遭淘汰

绿皮书介绍,除2008年涌现了一波短暂的房企退市潮外,过去10年中,住房企业数量基本与房地产市场兴衰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而随着2013-2014年度房地产市场下行与行业集中度的大幅提升,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实习研究员刘尚超预计,两年内,会有30%-40%的房企遭到淘汰,“而且数量缩减的趋势短期内不可能出现反弹。”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邹琳华甚至预测,未来将有一半以上的开发商,将转行或在市场中消失,房地产市场将进入真正意义的寡头时代。

第二篇:社科院报告:官员形象

社科院报告:官员形象最差群体城管排第一 据新华社电26日发布的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称,官员形象危机呈“多元高发”态势,群众认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依次为:城管、学校领导、医院领导、村干部、警察、国企领导和民政干部。

群众最恨官员“贪”

报告指出,官员形象危机主要集中在五大风险领域:“贪”(贪腐问题)、“渎”(失职渎职)、“色”(性丑闻、强奸)、“假”(包括火箭提拔、“被影响”“造假造谣”等要素)、“枉”(暴力执法、遭遇暴力抗法、作风粗暴等)。

报告显示,当前,群众更加厌恶“贪”和“渎”的官员。在“群众对官员负面形象的厌恶排名”中,“贪”(30.7%)、“渎”(24.8%)和“假”(17.4%)位列群众对官员负面形象厌恶排名的前三位,“色”(16.6%)和“枉”(10.5%)次之。而“贪”和“渎”都属于对“公权力”的滥用,说明群众普遍认为“公权力”应合法、合理使用。城管、校领导形象差

官员形象的社会态度调查还显示,群众认为2013年形象最差的官员群体依次为:城管、学校领导、医院领导、村干部、警察、国企领导和民政干部。

报告指出,城管属于执法类官员,执法不当往往造成恶劣影响。在2013年问题官员典型案例库中,“暴力执法”典型案例就有20起;同时,执法作为一种“管制”行为,极易引起执法相对人的差评和遭到公众的不理解。

根据该调查,群众对民政干部等服务类官员的评价明显高于城管等执法类的官员,这反映了群众“喜服务、烦管制”的倾向,偏好于官员更多地提供服务,而不是进行管制。最期待官员干实事

官员形象的社会态度调查显示,“官员形象已改观程度”平均为51.7%,表明群众普遍认为官员形象有改观;而“官员形象待改观程度”平均为73.2%,表明群众认为官员形象需进一步改善,目前仍存在较大的改观空间,力挺“从严查处”。

该调查还从群众对官员形象的偏好进行了排名。排名显示,当前群众“爱才喜惠”,更加偏好“能力本位”和“惠民导向”的官员,因此官员形象需“才德兼备”。而无论是“能力”型官员还是“惠民”型官员均属于实务型官员,说明群众最为期待的是官员专注于实事,真正让社会获益。

来源:京华时报

第三篇:2014年社科院工作情况报告

2014年社科院工作情况报告

按照《中共XX市委办公室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2014市直单位社会评价办法〉的通知》(曲办字〔2014〕46号)要求,全面认真开展社会评价工作,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探索创新,主动作为,呈现出特点突出、亮点频现的良好发展态势,为推动全市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社科战线新形象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XX市社科联(院)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委的安排部署,在市委第12督导组的具体指导下,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坚决反对“四风”,努力推动活动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一)抓学习教育,思想基础进一步夯实

把握学习重点,做到学有所悟。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内容,要求党员干部学理论、学党章、学传统、学典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弄懂弄通,把党章看清看明,把党的十八大报告读熟读好,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中央、省、市关于开展教育活动有关精神学深学透,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触及灵魂、直指根本,为深入推进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开展专题活动,深化思想认识。围绕“群众路线怎么走、改进作风怎么办、党员干部怎么做”,开展了“亲情帮扶志愿者”活动和正反典型教育活动(观看了“农民工局长---陈家顺”、“陆良八老先进事迹报告会”和“43条生命的拷问”正反典型教育片);参加“以案说法、反腐倡廉”大型巡回展活动,并撰写心得体会。组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专题学习讨论活动,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专题学习讨论活动。不断推动党员干部加强主观世界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党的群众路线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深深扎根,使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成为党员、干部的普遍自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更加坚定。

坚持学以致用,提升学习效果。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全体党员干部坚持学习与思考同步,学习与应用相联,学习与实践并举,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的部署要求上来,进一步筑牢思想基础,通过在干中学、学中干,结合思想工作实际认真撰写教育活动学习心得体会10篇,撰写参观“以案说法、反腐倡廉”大型巡回展心得体会10篇,参加以群众路线教育为主题的党课学习教育10场次,在《曲靖日报》、《曲靖通讯》、《云南社科网》等刊物和网络上发表有关群众路线路线教育活动的工作信息和论文15篇。

(二)抓四风整治,廉政勤政意识进一步增强

一是强化建章立制,本着“不要多、不繁杂、要管用”的原则,注重规范性、系统性、实用性。制定了学习制度、纪律规定(包括政治纪律、廉政纪律、劳动纪律、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工作规范(包括办文办会、公务接待、请示报告)、干部联系群众办法(包括联系点、联系学会、联系社科专家),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二是针对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力度不够的问题,开办了“三库两微一网一刊一讲堂”。三是先后4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挂钩联系点进行调研,积极帮助纳佐村委会协调经费、助收助耕、植树造林。四是组织社科专家参加“统筹城乡发展”专题研讨班的学习,邀请药监局、工信委、煤化工产业督导组有关领导和专家为社科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五是深化“走、转、改”,组织18名社科专家开展罗平行活动,积极为XX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问诊把脉,提供决策咨询。六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精简各种会议和文件,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关于规范领导干部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暂行规定等制度。七是认真贯彻落实《XX市行政问责办法》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八是扎实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结合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在明确各岗位廉政风险点和防范措施的基础上,购置廉政文化书籍、光碟,供党员学习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廉政氛围。

二、努力做到“三走三坚持”,发挥社科工作新作为

一年来,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按照“三走三坚持”的工作布局,努力通过营造社科氛围培育科学精神,通过提升研究水平支撑科学决策,通过优化社科服务助推科学发展,努力在解析发展新常态、实现科研新转型中充分发挥社科新作为。

(一)坚持社科研究走进去,努力解析发展新常态

既重视基础研究,更注重着眼全局前沿、关注现实现状的应用对策研究,努力立足新起点、解析新常态、激发新动力,真正通过“立言”进而“立行”实现“立功”。

一是树立问题导向,走进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坚持因势而谋,谋定后动;做到顺势而为,有效作为。成立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由市级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定期研究安排部署市级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问题。建立市级社科研究基金,通过公开招投标面向广大社科工作者开展43个市级规划课题研究工作。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社科专家开展宣讲和征文活动、研讨座谈、哲学年会等。开展首次《XX市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研究编篡和出版工作,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全面客观理性评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剖析存在困难和突出问题,分析研判面临形势机遇和潜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工作部署,完成了曲靖煤化工、中药材、现代物流、轻工产业、汽车制造、高原特色等10个产业转型升级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邀请市产业督导组、发改委、工信委、药监局等单位的主要领导为社科专家做形势报告,增强社科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树立中心导向,走进市委政府工作大局。坚持围绕中心、助推发展,做到紧扣中心大局出题,紧贴现实关注谋划,紧抓发展难题突破,不断增强社科研究的现实关注度,不断提升社科研究服从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把研究重点放在市委、市政府正在关注、着力推动的要事难事对策研究上,放在对改革发展稳定深层次问题破解上,放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上,推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全面开展曲靖全面小康建设研究,深入分析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深刻剖析曲靖面临的形势、差距和目标,认真提出对策建议和路径借鉴。完成了“XX市主导产业发展潜力”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

三是树立民生导向,走进人民群众现实关切。坚持群众的关注就是方向标,群众的期待就是着力点,群众的困惑就是突破口的工作理念,立足实践做研究,紧贴难点求突破,先后围绕产业升级、城市文化、市民素质等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邀请社科专家、市民代表、媒体记者、实际工作部门同志开展社科沙龙,就广大市民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激发思想风暴。与高校社科联共同主办“云岭讲堂-珠源讲堂”8讲。围绕群众高度关注的曲靖社会治理创新、“三型”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农村优秀年轻村干部成长空间等课题开展应用对策性研究。

(二)坚持社科成果走出来,努力实现科普新转型

大力做好“三库两微一网一刊一奖”工作,着力构建现代科普平台,努力让社科成果走出自我练真气,走出书斋通灵气,走出机关接地气。

一是“三库”奠基础。建立XX市社科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在使用方面,组建社科科研攻关团队,把院校社科专家的优势和实际工作部门同志实的特点结合好、发挥好、运用好,做到优势互补、各取所长,避免社科研究两张皮、两脱节。组建社科成果评审专家库82名,负责对优秀社科成果奖、市级规划课题结项评审、重点研究项目评审验收工作。建立社科成果库,创办《曲靖社科咨政专报》、《曲靖社科成果摘报》,对一些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参考。

二是“两微”当先锋。创建XX市社科联政务微博和公众微信平台,精心设计主题话题,创新推出科普微信、科普微博,逐步实现科普工作从单向的“我说你听”、“大水慢慢”,变为双向的“你问我答”、“交流互动”,从静态发布变为多向沟通。在开展社科专家罗平行和社科小分队走基层等重大活动中,利用“两微”图文并茂开展及时互动直播,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留言、评论、提问非常踊跃,很好地调动了广大网民关注社科、参与科普的热情。

三是“一网一刊”做前沿。开通曲靖社科网,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拓宽信息交流渠道,积极发挥互联网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普及功能。改版“一刊”。着力进行《曲靖社科科学》杂志的改革改版,认真做好每期杂志的主题策划、编辑设计和文字校对及出版发行工作,杂志针对性、可读性和科普性明显增强。充分发挥“社科成果政府奖”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修改评奖细则、完善评奖程序、遴选评奖专家、扩大获奖覆盖、增加奖励力度等措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开展第五次优秀社科成果评奖工作,共评选出获奖优秀成果50项。

首页12尾页

(三)坚持社科服务走下去,充分发挥社科新作为

努力克服基层社科专家不敢走不会走不愿走不善走和走不了走不动走不进的错误认识和胆怯心理,树立只要把立场站稳了,把位置摆正了,把目标瞄准了,把功课做足了,就一定能走出样子,走出气质,走出形象,走出效果的理念,坚持让社科走基层走得稳、走得实、走得远,走出精气神,发挥新作为。

一是真走不走秀。树立问题导向,心里装着问题来,脑子带着思考去,怀里揣着对策走。在今年开展的省市社科专家罗平行活动开始前,就在全县范围广泛征集研究课题,作了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之后多次到罗平去与当地党委政府和工信、发改、文化、旅游、农林水等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共同研究确定研究课题,最后确定XX县产业布局与转型升级研究、罗平高原特色农业研究、罗平新型工业化路径选择、罗平文化旅游业发展研究4个主题14个子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同时,精心设计安排调研考察现场,让专家既看到成效,更了解问题,既关注当前,更研究未来。活动形成130多条既中肯客观、更切合实际、富有操作性的关乎罗平长当前和远发展重大问题的意见建议,并提供了18篇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系统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为罗平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超前谋划、科学合理编制“十三五”规划提供了非常到位、可靠的咨询服务。

二是常走不走场。我们既高度重视集中性、示范性的社科专家走基层活动,更重视平时根据研究和服务需要随时随地随机组建三五成群社科小分队的走转改活动。一年来,我们邀请省内外著名社科专家开展了社科专家曲靖行和社科专家罗平行两次集中性走基层活动,同时在曲靖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曲靖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曲靖产业转型升级、市级社科规划课题等重大研究活动中,仅我们市社科联直接组织的社科小分队就先后深入到几十个市直实际工作部门、60多个企业和一百多个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推动全市社科研究氛围的形成。建立社科调研基地,把集中走与长期走结合起来,每年每个调研基地给予一定调研经费补助,不定期组织社科专家小分队深入现实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和对策措施。

三是走稳不走神。怀着为基层破解发展难题、为人民做真学问的态度走,确保走基层不走歪、不走偏。充分发挥学会在科研科普中的主力军作用,把走基层与加强学会、协会、研究会的指导和管理结合起来,在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每年要开展一个课题研究、举办一次学术研讨、开展一次调查研究、向市委政府建一言或献一策,年底对“四个一”活动实行考核奖惩。把走基层与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和利用市图书馆和“陆良八老”教育基地等省、市级科普基地科普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社科普及工作,推进社科普及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地的示范普及作用。

三、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拓展社科专家新能力

按照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合格、思想过硬、技术精湛、作风扎实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社科人才队伍的要求,市社科联(院)进一步健全社科人才培养制度,制定了《XX市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理论学术带头人培训计划》、《XX市社会科学工作骨干培训计划》,采取学习、培训、研讨等方式,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真正达到学用结合,以用定学,以学促用的目的。

一是发挥社会科学学会在社科人才培养和科研科普中的主力军作用,把人才培养与加强学会、协会、研究会的指导和管理结合起来,推动学会开展好社科工作。在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每年要开展一个课题研究、举办一次学术研讨、开展一次调查研究、向市委市政府建一言或献一策,年底对“四个一”活动实行考核奖惩。

二是实施《XX市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理论学术带头人培训计划》,选送了一名年轻社科人才到中国传媒大学深造3个月,对新闻报道、编辑工作进行深入学习。

三是组织了来自市直相关单位、市委党校、高校社科联共45名社科专家参加“XX市社科专家统筹城乡发展专题研讨班”,为社科专家进一步深化对推进城镇化与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认识,深入了解有关推进城乡一体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拓展了思路和眼界,为社科专家下一步更好利用XX市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找寻理论和政策支撑,彰显曲靖特色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梳理思路、明确方向。

四是组织召开“曲靖社科理论界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来自市委党校、曲靖高校社科联、政治法律部门8位社科专家进行了发言,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了解读,从不同角度交流了自身学习体会,充分发挥社科理论界学在先、走在前的示范带头作用,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首页12尾页

第四篇:社科院《财政学》

财政学 题库

一、简述题

1、比较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答:购买性支出又称为耗尽性支出,指政府以购买商品、公共工程和劳务的方式占用和消耗社会资源,包括政府各部门的各种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指政府自身并不消耗社会资源,而是将社会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再分配。

购买性支出产生自怨配置的作用,转移性支出产生收入分配的作用。购买性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对商品、劳务等的购买使这些社会资源流入到公共部门,意味着私人部门将无法使用这些资源,公共部门的支出替代或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支出;转移性支出并不减少私人部门可支配的资源,只是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加以调整,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2、评述瓦格拉法则的主要内容。

答:政府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要求保证行使这些职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发展,经济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司法制度和执法部门;人口增长和生活密度的提高,导致了外部性的拥挤,要求公共部门加以干预和管理。其次,由于人们收入的提高,对教育、娱乐、文化、保健和健康服务方面的公共产品的需求也提高了,而且这种公共需求的增长要比国民收入的增长更快。政府在这方面的支出的迅速增加也是导致财政支出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此外,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之后,政府直接参与生产的活动也增加了,主要是因为一些新行业要求大规模的投资,而这类投资是私人部门不愿或不能实现的。

3、公共投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⑴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致。由于政府的职责就在于提高全社会福利水平,所以公共投资应该考虑到项目溢出的社会收益。公共投资可以是不盈利的,它主要为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所投资的项目一般可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

⑵公共投资的对象一般是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效用的公共产品。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如大型基础设施、能源、航天、交通、农业以及环保治理等,有很大的外部正效用溢出,因此靠私人投资必将导致投资不足,政府若不承担起这方面的投资,会造成产业结构失调。在某些具有高风险的领域,如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的研发等,私人部门也不愿涉足,因此也需要公共投资加以扶持。

⑶公共投资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因为公共资金一般是无偿使用的,政府受全社会纳税人的委托对其使用,但是缺少严格的监督,或者监督成本过大,难免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以一般来说,公共紫金的使用效率并不如私人资金,因此必须对公共投资的对象、过程、结果加以控制和监督。

4、怎样理解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互补与替代关系? 答:由于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不同特点,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存在着互补和替代关系。互补是指二者互相补充。一方面,公共投资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而个人必须在这些基础设施的平台上才能投资于私人品,因此二者是互补品的关系。另一方面,私人投资可能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涉足某些领域,而这是公共投资可以弥补私人投资的空白,使产业结构链不致出现中断的情况,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健康发展。替代是指二者相互替代,又可以称为“挤占效应”。一方面,公共商品一般由公共私人商品一般由私人投资提供,但二者在客观上存在相互替代的可能性。在某些准公共产品领域,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形成竞争关系,一般而言,公共投资的膨胀使资金变得更“昂贵”,刺激利率的上升,而后者促使私人部门减少投资,这种关联效用也可以看作是公共投资替代了部分的私人投资。

5、公共预算的编制主要涉及到哪几个基本问题?

答:公共预算的编制主要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预算编制机构和单位的确定;二是预算编制的技术和方法。

⑴公共预算既包括各级政府的汇总预算,也包括某一部门的预算。一般来说,汇总预算由政府行政机关负责编制,主持具体编制工作的机构通常是财政管理部门,也可以是政府特设的预算编制机构。确定公共预算编制机构的关键是使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公共预算的编制相一致。公共预算的具体编制单位是由实行公共管理的各类政府权力机关单位和公共事业单位两种类型的单位所组成。第一,对于行政性单位和无收入的事业单位,应作为政府公共预算的编制单位,赋予其编制职责;第二,能实行自负盈亏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应作为企业性单位与政府公共预算脱钩了;第三,不能实现自负盈亏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仍需要公共预算予以支持,其单位的收支不应纳入政府公共预算,但政府补助金额应纳入公共预算。

⑵公共预算应采取复式预算编制方式,即将经常性项目预算和资本性项目预算分开编制。经常性项目作为消耗性项目预算必须平衡,不得列赤字;资本性项目预算可以有赤字,但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负债过度而对未来的财政状况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经常性项目预算应当贯彻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预算方针,即经常性项目的开支不能突破经常性收入的限制,并且尽可能压缩经常性项目支出,争取略有结余。资本性项目预算可以体现以支定收、不足借款、有限赤字的理想思想,对收不抵支的部分用发行公债的方式予以弥补,但公债的发行数、偿付期、利率等必须经过审慎的决策论证程序,并需要接受立法机关的监督。

6、部门预算的优点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编制部门预算? 答:优点如下:

⑴完整性。部门预算内容由预算内扩展到预算外,既包括一般预算收支计划,又包括政府基金预算收支计划;既包括正常经费预算,又包括专项支出预算;既包括财政预算内拨款收支计划,又包括财政预算外核拨资金收支计划和部门其他收支计划,使预算全面完整的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调控能力。⑵细化性。部门预算的内容细化到部门以及下属单位和项目。⑶综合性。部门预算采用综合预算,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类资金。⑷复杂性。由于部门预算涉及到千差万别的不用预算单位,又是从基层报送上来,就导致了部门预算的复杂性。

编制部门预算的原因:

①传统的按功能编制预算存在一系列的弊端。以前,各部门没有一本完整的预算;预算编制粗糙,缺乏部门内部责任机制和外部有效的监督机制;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必要的定员定额标准;预算资金分散;预算约束软化。

②部门预算具有内在的优点。他克服了代编预算的方式弊端;统一了预算分配权;调整了预算批复的主体,有利于及时批复预算;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履行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职能;有利于规法政府、财政和部门行为;严控年初预留机动财力,减少机动权,防止了二次预算,提高了预算管理水平;提前了预算的编制时间等。

7、从宏观层面上分析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财政补贴是一种财政性资金再分配,是资源从政府到企业或个人的单向转移,这种转移对需求产生了扩张效应,即不管是何种补贴方式,一般都能刺激对补贴品的需求,同时也能刺激对非补贴品的需求。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适当运用财政补贴手段,能够稳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扩展有效需求,使经济尽早脱离低谷。对于某些需要国家扶持的脆弱产业,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更需要财政补贴来改变相对价格,使资源合理的配置,完善经济发展结构。

8、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

定义——所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即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就是将政府所有财政性资金都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账户;同时,所有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由国库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是“直通车”式的拨付,不再经过主管部门层层下拨。

基本特征:一是财政统一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各单位不再设有银行账户;二是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所有财政支出根据部门预算均由财政集中支付到商品和劳务的提供者;三是财政设立专门的国库现金管理和支付执行机构。

意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对政府财政性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有利于建立健全公共支出的监管制约机制,规范支出预算执行,硬化预算约束;有利于加强公共支出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资金分散管理,部门、单位多头开户,“小金库”泛滥等混乱局面;有利于从源头上、制度上防止腐败;也有助于克服现行的分散采购的弊端,推动政府采购制度的顺利实施。主要内容:国库集中支付账户体系构成:

⑴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支出账户。

⑵财政部门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和在指定的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零余额账户。

⑶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账户。⑷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小额现金账户。⑸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开设的特殊过渡性专户。

国库集中支付的收入收缴程序:收缴方式包括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收缴程序包括直接缴库程序和集中汇缴程序。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和程序:支付方式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支付程序包括财政直接支付程序和财政权支付程序。

9、政府采购制度有哪些特征?

答:⑴政府采购资金来源是公共资金。这些资金的最终来源为纳税人的税收和政府公共服务收费。

⑵政府采购的目的主要是实现政府目的。

⑶政府采购的主题是依靠国家财政资金运作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公共事业等。

⑷政府采购为非商业性采购,它不是以盈利为目标,也不是为卖而买,而是通过买为政府部门提供消费品或向社会提供公共利益。

⑸采购范围广,规模大。⑹采购过程要求能够较充分的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⑺采购制度一般是围绕政府意图而制定的,具有较强的政策性。

10、简述税收公平。

答:公平原则可以从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个角度理解。前者指对具有相同福利水平的纳税人的税收待遇是相同的;后者指对具有不同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征收不同的税收额度。衡量这种福利水平和纳税人的实际应税量的标准为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受益原则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公共服务活动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根据受益原则,横向公平可以理解为从政府公共服务活动中获益相同的人应承担相同的税负,纵向公平可以理解为受益多的人应承担较多的税负,每个社会成员所承担的税负应与他从政府活动中获得利益相等。支付能力原则意味着,只应对有纳税能力的人征税,并且税额的大小应依各自不同的纳税能力而变化。根据支付能力原则,横向公平可以理解为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缴纳同等的税收;纵向公平可以理解为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能力大的人多缴税、能力小的人少缴税、无能力的人不缴税。

11、简述税收制度模式的适用条件。

答:税收制度总是由具体的税种组成的,但组成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回顾整个税收理论演变历史,关于税收制度的组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主张:一是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有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如单一的所得税、单一的消费税、单一的土地税及单一的财产税等。二是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相互配合和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当然,复合税制并不是否定各种税种在功能、作用和地位上的差别,恰恰相反,它往往以某一个税种或某两个税种作为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活动的主导,即所谓主体税种,在不影响其他各税种作用效果的前提下,优先或突出主题税种作用。从世界各国的税收实践来看,由于单一税制缺乏弹性,难以充分发挥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功能,所以,并没有哪个国家真正实行过单一税制,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是复合税制。

12、国际税收协调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⑴合作方式是指一种非正式的国家间税收协调。两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税收官员的接触和互访来交换各自国家的税制结构和税收改革的信息,并试图建立关于跨国纳税人的信息互换的机制,以防止和打击国际逃避税的产生。

⑵税收协定方式是指有关国家之间通过签订国际税收协定,寻求解决税收制度之间的相互冲突引起的重复征税等问题。

⑶趋同方式是指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相近的国家通过某些共同规则或国际惯例的约束作用,使各自的税收制度具备某些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消除各自在税收制度方面的某些差异。

⑷区域税收一体化安排是指区域经济全球化组织成员国之间通过部分主权的让渡,相互协调其税收制度,其目标是达到成员国税收制度的无差异。

13、跨国公司避税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最基本的方法有两大类:

⑴逃避纳税人身份。各国对法人居民的判定标准不同,为跨国公司逃避法人身份提供了可能性。

⑵转让定价和转移利润是国际避税的最基本方式。转让定价或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商品或劳动的价格,也即在一个母公司的控制下,在不同国家经营的子公司之间或母子公司之间的商品转移时使用的价格。为谋求跨国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利用各国间税率和税收规则方面的差异,使其高税国一方的实体降低对低税国一方相关联实体的售价和费用分摊标准;反过来,低税国一方的实体提高对高税国一方相关联实体的售价和费用分摊标准,借此手段把一部分应在高税国实现并纳税的利润转移到低税国。高税国因此减少税收收入,一部分转化为低税国的税收收入,另一部分直接增加了整个公司的税后利润所得,达到了减轻税负的目的。

14、简述中国公共支出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⑴公共支出总量控制。公共支出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公共支出的总量水平,缓解财政压力和矛盾,为国家财政运行的良性循环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相比,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能力相对较低,同时又面临着赤字和债务的压力,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强化支出管理,控制支出总量。

⑵公共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受传统体制惯性的影响,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仍具有大包大揽的鲜明特征,国家财政包揽了一些本应由企业、个人和社会负担的支出,承担了应由市场承担的经营支出,而一些本应由财政供给资金的事业和项目却得不到应有的资金保障。如何按照市场经济和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合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是中国公共支出管理亟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⑶公共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益是财政支出的最终目的,是衡量财政管理的重要标准。在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益过程中,公共支出管理部门需要探索切实有效可行的办法,在确保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照顾局部利益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

15、简述预算赤字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答: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只是资金在部门间的转移,从而也不会扩大货币供应量。财政赤字只是以替代方式嵌入总需求,并不会增加总需求,因而赤字债务化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在下面两种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融资的财政赤字仍然会导致通货膨胀:⑴当政府通过出售国债为财政赤字融资时,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就可能推动利率上升。如果中央银行为了维持利率的稳定,就会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也就是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货币化,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因此举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净效应将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如果财政赤字持续不断,国债供应量不断增加,推动利率上升的压力在持续增大,于是中央银行不断的购买国债,货币供应也不断增加,最终将导致通货膨胀。⑵在国债市场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债市场不发达,当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时,政府无法通过发行国债来为赤字融资,或是国债的规模过于庞大,损害了政府和国债的信誉,人们对政府的偿债能力失去信心,那么政府不得不增加货币发行量或向中央银行借款,结果也是将赤字债务化转变为赤字债务化。

16、简述财政职能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答:⑴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指政府公共财政在微观领域内解如何生产的问题,也就是,政府公共财政如何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及其配置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稀缺资源高效、合理利用的目的。

⑵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只能,指政府公共财政在微观领域内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也就是,对各社会成员占有或享有生产成果的份额的影响。

⑶公共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公共财政通过宏观领域内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作用,即通过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解决市场自发不能解决的宏观经济问题,以达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和失业压力的目的。

17、我国政府间财政分权的原则有哪些?

答:⑴空间一致性原则。在将某一项具体的公共职责分配给某一级政府时,其所依据的最直接的经济原则是该级政府能够以尽可能最小的成本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实现这一点的一个前提就是受益范围应与辖区单位相同或一致。

⑵匹配原则。各级决策纳税人和政府支出受益人的意愿的表达能够匹配达到均衡,从而来保证责任的履行和预算纪律的遵守。

⑶权利的横向分配原则。决策往往倾向于发挥政府的限制和控制作用,因此,做出的决策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率的。

⑷机构精减的原则。对收益、税收区域大体一致的单一功能的组织合并,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地域性政府部门系统。

⑸合理纵向分配原则。权限从较高一级政府转移到下一级政府能降低每种权限的资源成本。

⑹基层优先的原则。与社会或较大、较高一级政府比较起来,个人、家庭和较小的或较低级别的政府应该优先。

⑺公平负担原则。各级政府要避免在享受相同的公共服务时,贫穷地区的居民所负的税收高于富裕地区的居民纳税水平。

⑻均等化原则。向各级政府提供满足其必要支出的所需的收入。

18、简述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特征和改革方向是什么?

答: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具有课税公平、量能负担、不易形成重复征税等特点。课税公平,是指个人所得税以纯收入为计税依据,实行收入多的多缴税,收入少的少缴税的办法,同时规定基本生计扣除、成本费用扣除及专项扣除,可以较好地照顾低收入者,符合量能负担的原则。个人所得税还具有不易形成重复征税的特点。与有些税种可能存在的重复征税相比,个人所得税是对纳税人的最终收入课税,游离在商品流通之外,因而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

个人所得税改革方向:个税改革的方向是由目前的分类税制转向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即对同一纳税人的各种所得,作为一个总体对待,进行综合征收。其优点是能够量化课税,体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公平税负;其缺点是征收手续较为复杂,纳税人容易进行税收规避,需要纳税人服从程度高、税收管理制度先进、财务会计健全。在对部分所得项目实行综合计税的同时,会将纳税人家庭负担,如赡养人口、按揭贷款等情况计入抵扣因素,更体现税收公平。

19、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做法及主要意义有哪些?

答:⑴税率。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17%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适用11%税率,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

⑵计税方式。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业、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原则上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金融保险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原则上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

⑶计税依据。纳税人计税依据原则上为发生应税交易取得的全部收入。对一些存在大量代收转付或代垫资金的行业,其代收代垫金额可予以合理扣除。

⑷服务贸易进出口。服务贸易进出口在国内环节征收增值税,出口实行零税率或免税制度。

主要意义:①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我国优化经济结构。在我国的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二者分立并行。即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是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需征收营业税。在目前形势下,这种划分行业分别适用不同税制的做法,日渐显现出其内在的不合理性和缺陷,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②可以进一步充分发挥增值税的重要作用。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影响了增值税“中性”作用(即在筹集政府收入的同时并不对经济主体施加“区别对待”的影响,因而客观上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的发挥。现行的税制增值税范围较狭窄,导致经济运行中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被打断,这种中性效应便大打折扣。③可以促进我国服务行业的发展,调整产业发展结构。目前的税制将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外,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为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且无法抵扣,使企业为避免重复征税而倾向于“小而全”“大而全”模式。不利于服务企业的发展,进而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④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化解税收征管中的矛盾。现行的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商品的服务化,商品和服务的界定逐渐模糊,那么是适用增值税还是营业税就成为了一个难题。因此,这次的营业税改正增值税可以化解这些难题。

总之,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逐步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我国的国情,还将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一改革是十分必要性的。

20、分析公共财政活动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有哪些?

答: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一般会以个人财产的多少和对生产所做的贡献大小等因素,将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初次分配,这种分配可能是极不公平的,而市场对此无能为力,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才会对这种不公平现象加以调整和改变。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①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原则上讲,属于市场分配的企业职工工资、利润、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②规范工资制度。主要是由财政供给的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货币化,取消变相的实物工资等等。③加强税收调节。比如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差距之内,实现社会基本公正;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不同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配等等。④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和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二、论述题

1、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

答: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存在以下问题:①财政支出能力低下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②国家财政包揽过多,供给制分配方式尚未完全打破;③在财政分配格局中,支出“越位”矛盾相当突出;④财政供养人口日益膨胀,加重了公共支出负担;⑤公共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应遵照以下原则:⑴完整统一原则。必须将公共支出管理权力及其相应的责任逐级下放,上级与下级按照一定的规范履行各自的职责,实现“各自为政”,并按照同一规范上统下属,实现公共支出决策和支出行为的一致性。⑵权责一致原则。确立管理权力与管理责任的对应关系,并用合理、科学、严格和准确的规章制度来规定这种关系,权力与责任成正比。⑶经济、效率和有效性原则。必须使支出活动实现预定目标,即追求支出活动的有效性。⑷依法管理原则。应由宪法、预算法和与之相一致的有关法规,对财政组织的宗旨、性质、地位、职能、权力及支出预算编制、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管理、工作程度和工作范围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并有相应的权力机构和部门依法予以监督。⑸适应发展原则。要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而相应调整财政管理组织的职能、职权和机构。

2、论述税收原则理论的发展演变趋势,并结合中国实际,分析其对税制改革的启示。

单:税收原则是财政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税收原则是政府在设计税制、实施税法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它决定政府对什么征税、征收多少、怎样征收等税制的基本要素。亚当·斯密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最小征收费用等四大课税原则。瓦格纳认为国家对经济活动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应谋求修正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他提出了四项税收原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和税务行政原则,极大的丰富了税收原则理论。1994年之前的税制演进

新中国的税收制度是在1950年确立的。在此之前,我国并行着两种不同的税收制度:一是各老解放区适应革命根据地在农村的情况设立的各个税种;二是新解放区沿用的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税法。两种税制相互矛盾,自身又都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难以适应国家统一征税的需要。1950年1月公布实行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这一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统一开征14种工商税。新税制的确立,保证了当时国家财政的需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基本上做到了统一课税、税负公平,从而为我国税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任何一种税收制度都是适应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建立的。新税制确立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税收制度也多次变革,特别是组成税制的各个税种的变化更为显著。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税制出现的新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原来的工商税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问题是:⑴税负不均、不利于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和产品之间的公平竞争;⑵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和分配形式很不规范,国家除向企业征税外,还向企业征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征集各种形式的基金和管理费,优惠政策也名目繁多;⑶税收调控的范围和力度不能适应生产要素全面进入市场的要求,对资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调节十分薄弱,还远远没有到位;⑷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规模过小,受辱的管理权的划分不尽合理,不利于完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配体制;⑸内外资企业仍实行两套税制,矛盾日益突出;⑹税收征管制度不够科学,征管手段落后,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这次工商税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整体配套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税收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加强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主要调整税种布局,确定合理税率,理顺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适度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时,合理划分中央税种和地方税种,为理顺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创造条件。②体现公平赋税,促进公平竞争。主要是统一企业所得税,完善流转税,改变按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设施税种和税率,并使各类企业之间的税负大体公平,为平等竞争创造条件。③发挥税收对个人收入和地区发展的调节作用,使个人收入分配保持合理差距,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④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⑤简化、规法税制。主要是取消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税种,合并重复的税种,开征必要的新税种。⑥保持原有的税负总水平,既不增加企业总体税负,又不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但一些地方、部门、企业以及个人的利益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税制改革理应是利益关系和分配格局的调整。⑦严格控制优惠减免,规定除税法、税收条例所列的减税免税项目外,在执行中不准随意减税免税。

3、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并据此判断中国的国债规模。

答:国际上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⑴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GDP;⑵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GDP;⑶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⑷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前两个指标是着眼于国民经济大局,而后两个指标是从财政收支的角度来考察国债规模。

一.从国名经济的应债能力来看:⑴对国债负担率的考察。影响国债规模的最主要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国债负担率是衡量国债规模最主要的指标之一。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国债负担率也出现了较快增长的趋势;虽然我国目前的债务负担率比国外比较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国家财力集中程度也要低得多,总体上讲,我国对债务的承受能力要相对弱一些。⑵对借债率的考察。中国国债借债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从国民经济全局来看,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还是存在一定空间。但我国国债借债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二.从财政应债能力来看:⑴对债务依存度的考察。国债依存度是任何一个国家考核国债规模是否适当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指的是财政支出依靠债务收入来安排的程度。我国的债务依存度非常高。⑵对偿债率的考察。债务收入的有偿性决定了国债规模必然要受到财政资金状况的制约,因此,要把国债规模控制在与财政收入适当的水平上。目前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急剧增加,导致债务支出总额迅速上升,国债偿债率随之迅速攀升。

综上所述,我国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择政债务重负的矛盾中,既要充分发挥国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对经济运行的反周期调节作用,又要防止国债规模过大对财政收支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4、结合我国实际论证财政在社会保险中的作用。

答: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各项改革都尖锐的触及社会保障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针对原由社会保险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国家在社会保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建工作,形成了目前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险体系。⑴养老保险

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退休费用统筹”的改革。实行“退休费用统筹以后”,企业的退休负担不再与本企业退休职工的人数直接挂钩。为了建立和完善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职工养老制度,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的养老保险方案,于是奠定了现行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保险覆盖范围。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由原来只包括国有企业和一部分城镇集体企业扩大到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称为基本养老保险。

②保险费用筹集。养老保险费用主要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负担,财政负责弥补养老保险计划的赤字。目前大多数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出现了收不抵支的问题,为了确保这些地区养老金能按时足额发放,中央财政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③运行模式。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方式。企业缴费除去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以外,其余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基金,用于向已经退休的职工发放各种退休费用。

④养老金待遇。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如果个人缴费年限满15年,在退休后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⑤养老基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养老保险计划的缴费收入要纳入财政专户储蓄;支出要专款专用,并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⑵失业保险

现行失业保险的主要制度的内容如下:

①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均应参加失业保险计划。

②失业保险费用筹集。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个人要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

③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失业保险金应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发放。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的,可以按规定向社会保险机构申请领取医疗补助金。⑶医疗保险

①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都要为职工投保医疗保险,称为基本医疗保险。

②保险费用筹集。基本医疗保险费要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的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的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③运行模式。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也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运行模式。⑷辅助社会保险项目

①工伤保险。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境内各类企业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均应参加工伤保险计划,境内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有权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②生育保险。生育保险费由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另外,生育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⑸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

①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国家财政通过财政拨款,向生活确有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资助的社会保障计划。我国的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下岗职工生活补贴。农村“五保户”救济。灾民救济。

②社会福利项目。国家民政部门提供的社会福利主要是对盲聋哑和鳏寡孤独的社会成员给予各种物质帮助,其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

5、我国现存的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哪些缺陷?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来实现改进和完善?

答:缺陷:①我国转移支付形成过于复杂,不够规范。②过渡期转移支付的规模虽然逐年递增,但数额仍然过小。③对专项拨款的管理有待提高。

在我国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应有分析地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考虑国情,制度基本框架应包括:①采取纵向与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的方式;②应采取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特殊性转移支付相结合的形式;③用“因素法”逐步取代“基数法”来核算转移支付数额。

近期可对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做出如下调整:①简化转移支付形式。将体制补助、体制上解、结算补助中的定额结算部分、固定数额的专项上解入税收返还。②加大过渡期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过渡期转移支付的规模。③加强对专项拨款的管理,做到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对现行的专项拨款进行清理整顿,属于中央政府事权以及中央事权委托地方承担的专项拨款和属于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按照各自负担的比例分别承担的专项拨款,今后继续安排,属于地方事权的和按照政策、制度规定已补到位或已到原定补助期限的专项拨款,以及一次性的带照顾性质的专项拨款,不再安排;确保重点,在坚持总量规模不再增加的基础上,对优化专项拨款结构所节省下来的资金,要投入到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上去;规范管理,逐步引入因素法来分配专项拨款并且对专项拨款的使用建立严格,有效的监督体系。

6、我们如何评价财政赤字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评价我国在1998年以来的财政赤字的作用?

答:对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财政赤字,或者同一社会制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财政赤字,都会形成不同的判断。最主要的判断的评价尺度是财政赤字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国内理论界由三种主要观点:一是赤字有害论,认为财政赤字必然会损害经济发展;二是赤字无害论,认为财政赤字只会促进经济发展,无论如何都不会影响经济增长;三是适度财政赤字论,认为财政赤字是否影响经济发展,关键要看财政赤字的规模,不能绝对的说赤字有害或赤字无害。在1998年以后,面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通货紧缩、市场需求不旺的局面,我国开始有意识的安排赤字政策来刺激社会有效需求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实行以增发国债为重要工具的积极财政政策。从那时起,我国的财政赤字就有增无减。增强财政赤字力度,弥补了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缺口,在有可能出现经济下滑威胁时刺激了经济,保持了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可是说,我国在1998年以来的财政赤字作用是得到肯定的。

7、如何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解决好中国公共支出中的“越位”和“缺位”问题?

答:调整我国的公共支出范围,以越位补缺位。关于一般行政管理范围的界定。要明确政府机构的具体职责,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要进行政府机构设置改革,从组织上精简党政机构;要正确处理职能、机构和编制的关系,严格控制编制,在人员上浓缩政府机构;要严格控制公用经费;要政群分开。关于事业单位供给范围的转换。对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部分;要与财政供给范围内的事业单位部分进行分离重组,财政停止拨付经费。对公共支出供给的事业单位,要调整配置格局,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关于再分配性转移支出范围的确定。社会保险不应局限于国有单位和政府机关,还应包括非国有单位和农村;尽快按照因素法完善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确定均衡拨款数量,税收返还等各种一般性转移支付都按此办法分配,使各地区能够提供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

8、什么是市场失灵?什么是政府失灵?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应如何分工?

答:市场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是毋庸置疑的,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而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我们统称“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和合理的依据。

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为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并通过提供生产要素获取收入,而后用家庭收入到市场上购买生活消费品或从事投资,家庭的基本目标是满足需要和效用水平的最大化。企业是生产商品的商品交换的基本单位,他从家庭那里买进生产要素,通过加工转化为商品或劳务,而后将商品或劳务又卖给家庭并获取企业收入和利润,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并实现扩大再生产。市场从日常生活来看,就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是指在无数个买者与卖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供大于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求大于供,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加;通过价格和产量不断的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9、分析为什么要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模式有哪些?

答: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和措施。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从宏观上集中分配资金的两条不同渠道,两者虽然都能对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调节,但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的作用又是不同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两者的不同作用。

①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

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

②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方面。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③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的能力,唯一能创造需求、货币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正是由于财政与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如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行其是,就必然会产生碰撞与摩擦,彼此抵消力量,从而减弱宏观调控的效应和力度,也难以实现预期的调控目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膨胀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模式。

⑴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规模。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刺激经济的增长和扩大就业,但却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⑵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给量。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的遏制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

⑶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⑷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

10、什么是土地财政?如何理解中国“土地财政”的成因?如何走出地方财政依靠土地收入的困局?

答: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土地财政包含两部分。一是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如耕地占用税、房地产和建筑业等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等。目前地方政府重点征收的是房地产税和建筑税,高的已达到地方税收收入的百分之三四十。二是与土地有关的政府非税收入,如土地租金、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新菜地建设基金等。目前地方政府看重的主要是土地出让金,出让金占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的比重已达百分之四五十,少数地方甚至超过预算内收入。我国土地财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分税制改革令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收入占我国政府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1993年的78010迅速下降至1994年44.35,此后,地方财政增收入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下。与收入占比下降相对应的是支出占比的大幅上升,1990-2009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比重由67.4%上升至80%。

⑵城镇化引起地方公共事业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尽管过去3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但截止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仍只有52.6%。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是基础设施加速增长的时期,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对城市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额别是2008年我国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为配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配套投资规模高达18万亿元,项目多投向基础设施领域,普遍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征,地方政府必然面临资金投入问题。

⑶土地管理制度带来的地方政府土地垄断。我国中央政府不直接掌握土地,地方政府既负责土地管理,又负责国有土地经营,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在“资金饥渴”的压力下,利用手中的垄断权力、寻求土地增值最大化是地方政府的自然选择。压低征地成本、抬高土地价格、扩大卖地规模。一是压低征地成本、侵犯农民利益,据国家信访局统计,近来年我国群体新上访事件60%与土地有关;二是抬高土地价格、推升房价,据中原地产的统计,2011年四季度-2012年一季度,十大标杆房企陆续开盘的32个新项目中,平均土地成本已经达到了销售均价的33%左右,而在2010年这一比例仅在20%左右,在一线城市,土地成本甚至达到了房价的40%-50%;三是加大卖地规模、违规卖地,以2011年为例,全年出让国有建设用地面积33.39万公顷,同比增长14.6%。近来年中国耕地总量虽然仍维持在十八亿亩以上,但耕地质量不高,在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扩张大量占用好耕地,补充的常常是差池,“数量平衡背后有质量危机”。

⑷政绩考核制度引发地方政府短视。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财政收入两大指标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现行的土地批租制度下,地方政府往往出于个人政绩考虑,在任职期内有偿出让土地一次性收取了未来50-70年的收益,透支未来的土地收入进行城市建设,发展经济。一方面,通过卖地,可以直接完成财政收入考核指标,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将卖地所得大规模投资于城市建设,既可以创造“看得见”的政绩,也可以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招商引资,间接拉动地方GDP增长。

根据我们的国情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土地政策”困局,一方面要建立一个使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税权相互匹配的财政体制,把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对待,促使地方政府从土地管理受益者的角色转变为监督者的角色。同时,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管理,打破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打破地方政府的卖地机制。另一方面,要改变单纯依靠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收为主要收入的财政现状,推进财产税改革,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税收权限,建立以不动产税收支撑的地方财政。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允许通过发行地方市政债券来解决地方财政缺口。只有随着财权与事权的逐步匹配,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会有所减轻,客观上才会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第五篇:社科院邀请函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第三十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邀请函

尊敬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会刘洋主席:

金秋送爽,瑞气呈祥。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全体同学,向贵校研究生会全体同仁及全校同学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愿!

经学院党委批准,我院谨定于2013年11月2日上午9时在行政楼阶梯教室召开第三十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大会将深入总结第三十五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经验和成果,认真筹划第三十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之后的各项工作。

我院研究生会是在党委和团委的领导下,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研究生自治组织,始终秉承“笃行、慎思、明辨、尚行”的校训,尽最大努力服务研究生院的全体同学,并期望在此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之后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值此大会召开之际,我们真诚邀请贵校研究生会主席莅临大会指导!

一直以来,贵校研究生会和我校研究生会历来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了诚挚的友谊。我院第三十六次研究生代表大会时间甫定,给您的安排带来了各种不便,深感歉意。念兹友谊,期盼为甚,我们再次真诚邀请贵校代表莅临大会!

顺颂秋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会主席 韩小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研究生会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下载社科院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科院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科院蓝皮书

    社科院蓝皮书:2009年中国失业率可能接近10% 中国社科院昨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下称《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实......

    社科院2013招生简章

    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2012-9-17点击数:2136次作者:yzb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

    社科院实习总结

    XXX社科院带薪实习总结 时间飞逝,转眼之间我已在XX社科院实习了20天。尽管这次实习只有短短的20天时间,但是我感受到了很多,经历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学习到了很多在学校课堂中所无......

    社科院经济蓝皮书

    中国社科院:今年GDP增速预计9.2%,CPI全年涨5.5%,明年物价回落经济增速放缓趋稳定 中国社科院昨日发布2012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11年全年CPI持续高位运行,全年上涨5.5%,到2012......

    社科院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报告(2010)发布

    预计2010年全年增长10%以上,餐饮业收入将达2万亿元 2010年6月20日-21日,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餐饮产业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谋划管理创新·接轨现代产......

    社科院考古学考研经验

    关于报考:看到很多人或者我也是一样,一个目标就是社科院。当然我不否认功夫不负有心人和一些天才或者机遇,但我在这里还是想劝说同学们慎重。我的本科学的是考古专业,而且是在考......

    社科院人才报告:百万蚁族蜗居城中村

    每经实习记者李**发自北京蚁族三特征大学毕业:5年左右低收入:月均工资1956元聚居:蜗居环城地区的城中村内大学毕业5年左右,年龄介于22至29岁之间,月均工资1956元,蜗居于环城地区的......

    【直播】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

    【直播】中国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 中国网 宗超 06-26 13:34 中国社科院发布会即将开始赵天晓 06-26 14:00 欢迎大家莅临本次会议。首先,我代表中国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