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田香调研报告定稿
威信县水田乡革命老区扶贫工作的
调研情况报告
王市长:
2008年10月19日至21日,市人民政府文雅芹副市长带领相关人员对威信县水田乡革命老区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水田乡期间,实地走访了高坎、楼上(花房子)、青杠、者珠等四个村民小组,看望了三户扶贫帮扶对象,深入到贫困户、养猪大户、屠宰经营户家中,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革命老区开发促进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一)全乡基本情况。
水田乡位于威信县东南面43公里处,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东与四川叙永县水潦乡接壤,南与镇雄县坡头乡相连,东南与贵州毕节市林口镇隔赤水河相望,北与本县扎西镇、双河乡毗邻。国土面积45.8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57.7米,最低海拔77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145天,平均温度12.7℃,年均降雨量832毫米,属半干旱河谷地区,土壤大部分属酸性冷
1 沙风化土。全乡辖水田、龙洞、河坝、香树4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3777户15723人,其中:苗族242户1098人,彝族287户1244人;农业人口3752户15373人,有劳动力人口90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96‰,人口出生率8.4‰。200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587.4万元,人均纯收入1206元,人均有粮332公斤。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蚕桑、油菜、天麻、花生等。全乡90个村民小组中有56个属于山区,有34个属于二半山区,90个村民小组基本全部通电,57个通公路,27个通自来水,有沼气池72口。全乡农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砖混结构的只有270户,土木结构的2515户,其他结构的还有875户。
(二)楼上、高坎、青杠、者珠四个村民小组情况。楼上、高坎、青杠、者珠四个村民小组均属于水田行政村管辖,属“老、少、边、穷”的山区农村,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使得居住在这里的农民世代只能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人均收入均在800元左右,与全乡人均纯收入1206元相比差距很大,与全省1300元的温饱线相比差距更大,属于全乡扶贫开发的难点区域,扶贫任务十分的艰巨。
二、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2001年以来,水田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加。2007年人均纯收入由
2 2006年的1043元增加到了1206元。二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先后完成了河坝、香树两个省级贫困村的扶贫开发规划,完成了全乡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共投入扶贫开发建设资金500多万元,主要完成了河坝村重点扶贫开发工程,湾子安居工程,完成了5个村民小组的整村推进工程,共完成164户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工程,启动了易倒、后山两个整村推进工程。2008年,新建公路4.6公里,维修公路8.2公里,解决31户人畜饮水工程,发展饲养母猪239头,新植桑园20亩,户均新栽植桃、李经济林果0.5亩以上,完成安居工程86户。三是各项社会事业有了进步。全面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全部参加了新农合,一般的小病能在当地得到及时医治。过去那种因教育致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有了很大的缓解。
三、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发展缺乏产业支撑,生活来源单一。全乡有97.8%的人主要靠种植包谷、烤烟、洋芋、油菜等农作物和养殖牛、羊、猪、鸡等家畜维持生活,经济收入单一,无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按低标准脱贫越过温饱线的贫困人口,极易因灾、因病等因素返贫。随着温饱线提高到1300元,按人均来算,全乡人均纯收入只有1206元,可以说全部处于温饱线以下,就实际情况来说,那些低标准脱贫的人又基本全部回到了贫困线以下,贫困的人口又有所增加。
3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存条件恶劣。到目前为止,全乡还有70个村民小组未通自来水,约占全乡总数的78%;未通公路的有33个村民小组,占全乡总数的37%;90个村民小组虽然全部通电,但通电线路老化严重,有许多村时常出现线路故障,用电不正常;住房方面也还有部分茅草房和杈杈房存在。
(三)扶贫步伐艰难缓慢,脱贫工作成效甚微。由于全乡多是地处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高寒山区、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村寨和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的低矮河谷地带,呈现小而散的特点,贫困程度更深,难度更大,是扶贫开发最难肯的“硬骨头”。
四、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工作重点,实现农业综合能力新提高。从水田乡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要继续坚持“稳粮、固烟、壮畜、强桑”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抓好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生产,确保全乡粮食安全;优化烤烟、油菜、无公害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注重畜牧业及蚕桑、水果等经济林果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二是要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增强科技措施,提高单产;狠抓样板示范带动,扩大规范化种植;狠抓畜牧业基地建设和品种改良,增
4 强科学养殖水平。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兴办蔬菜协会、蚕桑协会、养猪协会、水果协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并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四是要指导和引导外出务工家庭丢荒土地的流转及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土地的综合利用能力。
(二)夯实发展基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新推进。一是要与县直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与配合,抓紧对全乡村组公路进行踏勘,制定订详细的全乡公路建设计划,早日启动比水通乡油路、花房子景区公路、香树通达公路建设,力争两年内实现90个村民小组全部通公路。二是要根据全县人畜饮水工程规划,加强与县直有关部门的联系与配合,以水田集镇人畜饮水管网恢复建设为重点,力争在5年内全乡人民人人能饮上安全、卫生的水。三是要继续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契机,力争3年内完成全乡农网改造,使每家每户能用上安全、稳定的电。四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修建防洪沟渠,保障稳产、丰产。五是加强能源工程建设,水田乡属于半干旱河谷地区,具有发展沼气的良好条件,要按照每户一口沼气池、一只节能灶、一个回风炉的建设要求,合理安排,统一布局,沼气池要按规定规定推行国家“A型”标准池,改灶、改炉按照规定推行二次进风节能型炉灶设计,热效可达85%以上。六是以整村推进工作为突破口,做好村
5 容村貌整治规划,切实抓好改厩改厕及户间道硬化工程,使广大农村有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
(三)抢抓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契机,实现旅游产业新发展。花房子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是水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扶贫开发,实现脱贫致富的一个大好契机。水田乡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切实做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积极组织申报项目,抓好实施。使“红色”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在“红色”文化和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乐器等方面下工夫,促进水田乡旅游业发展。要加大治安综合管理,切实改变村容村貌,创造安定祥和、安居乐业和新农村环境,实现社会秩序良好,、邻里和睦团结、村民崇尚科学的新农村风气。让到革命老区来观光旅游的人能“留得下、玩得好、吃得下、带得走”。以此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四)增大示范带头辐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新带动。水田乡党委、政府要积极扶持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专业大户、技术能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促进能人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创收。要围绕水果、蔬菜、蚕桑、养猪等优势产业建设,充分利用专业大户、技术能人的带头作用,积极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立示范基地。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加大规模化生产,加强对副产品的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广泛带动农业增效,农民
6 增收。
(五)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推进农村劳务输出新发展。外出务工是水田乡农民改善生活条件,增加经济收入的一大支柱。但外出务工人员一方面数量少,二方面基本上未受过技能培训,主要从事脏、累、苦、险等没有多大技能的工作,不仅收入低,工作也不稳定。今后,水田乡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与市、县劳动、人力资源部门的沟通,扩大与沿海经济发达区劳动部门和大型企业的联系,要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大对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确保每个务工人员能出得去、稳得住、能增收,早日促进农户家庭脱贫致富。
附: 2007年水田乡及楼上等四个村民小组的基本情况简表
市政府办公室秘书八科 2008年11月3日
7
第二篇:香园村党支部调研报告
大河乡香园村党支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设施农业专题调研
2009年我村根据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和大河乡党委、政府做好2009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以及大力发展“3211”产业的部署,在科学规划、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前提下,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强势推进“3211”产业,全力做大做强设施农业这篇文章,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使设施农业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近期,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香园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参学党员纷纷深入设施农业园区了解情况、开展调研。现将此次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搭建种植情况
截止目前,全村共搭建大拱棚860 栋,面积400亩。涉及2个组,其中以碱井组所占面积较大。从分布上看有庭院分散种植和村主干道旁集中种植两种形态。大拱棚日光温室每年可种植2-3茬蔬菜,主要种植品种为黄瓜、西红柿、芹菜、辣椒等,同时间种白菜,油菜、萝卜等。
(二)效益情况
1、经济效益。
大拱棚日光温室的经济效益:一般每栋棚面积为0.2-0.4亩,单棚年产值8000-20000元,平均年投入3000—8000元(包括棚模、棚杆、种子、农家肥、化肥、农药),年纯收入3500-7000元。如乌沙塘设高效施农业园区的塑料大棚,平均每棚0.3—0.4亩,一般单棚纯收入3500-6000元。今春效益最好的农户0.35亩大棚仅在春季一茬黄瓜就卖7000元,估计年产值能达到14000元左右,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2、社会及生态效益。
有效补充开发区及周边市县蔬菜淡季市场供应,平抑蔬菜淡季市场价格;更为重要的是发展拱棚设施农业对于解决我乡乃至开发区年均降水量200㎜左右、水权指标为1.5亿方、灌溉定额为每亩366.5方、水资源不足制约发展的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面对水资源短缺、结构调整矛盾突出和周边市县迅猛发展的竞争差距在不断拉大等严峻挑战,开发区工委管委会按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加大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立足实际情况,把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强区富民的根本举措,提出推进“3211”产业发展的思路,而就现实发展情况来看,设施农业恰是拉动“3211”产业发展的四架马车中的领头军。发展设施农业首先可以达到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目的;同时,设施农业显著的经济效益又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第三,发展设施农业还能保护和有效利用土地等各种资源,使得资源要素配置合理;最后,从产业发展之初我们一直倡导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力求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这样的发展模式下我乡的设施农业势必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持久动力。
(三)2009年设施农业发展的新起色
观念的落后是我村发展设施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的最大障碍。前些时候,部分农民思想守旧,对农业结构调整顾虑重重,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心存顾虑,极大地阻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村党支部、村委会首先将调整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作为首要工作来抓。通过召开村干部大会、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典型示范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干部、群众分析发展设施农业、调整产业结构的背景,拓展发展设施农业和结构调整的思路,增进群众对结构调整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结构调整的紧迫感,从而促使群众自觉发展设施农业。为此,村两委班子成员都纷纷带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设施农业的宣传,对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动员和部署。还专门成立了设施农业协会以及协会党小组——“设施农业协会”,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设施农业协会党小组,形成优势产业+协会+党小组的形式。这些组织和机构在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为我村设施农业发展增添了新起色。
二、发展设施农业主要成效、经验及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方法
1、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结构类型建筑水准逐年提高。2007年到2008年,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农业科技支撑的加强,大河乡新建日光温室近580栋,其中乌沙塘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在工委、管委会和开发区各部门、单位的支持下新建砖钢结构日光温室502栋,每栋投入近2万元,由于其结构合理,采光性能好,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纯收入是老式大棚的1.5倍。
2、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和发展,新品种、新技术的投入,提高了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为了适应设施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蔬菜的花色品种,延长采收期,补充市场淡季,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去年以来各村的日光温室和拱棚积极向周边中卫、青铜峡等市县的设施农业基地和乌沙塘设施农业园区取经,新建蔬菜大棚引进新品种的辣椒和西红柿,该产品采收期较长,延长蔬菜采收期一个月左右,可根据市场价格选择销售时间,提高了大棚的经济效益。
3、产品本地市场占有率高,市场供不应求。去年春节以来,大河乡乌沙塘园区通过设施农业所产蔬菜在满足开发区城镇居民需求的基础上,由于蔬菜质优、新鲜、口味好在周边市县也很是热销,所产的蔬菜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比从外地进的蔬菜价格每斤高出0.1-0.2元,市场供不应求。
4、群众认识程度及市场化经营意识不断提高。温室大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特别是旱灾,这在红寺堡开发区这个位于中部干旱带、水资源紧缺、十年九旱的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下显露出了其旱涝保收的强劲优势,也为我乡部分农民增收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群众对发展设施农业认识程度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各类农民经纪的出现,农商联手,扩大营销范围,拓宽销售渠道,为产品销售奠定了基础。
三、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问题
1、现有部分设施拱棚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运营管理费用高,管理技术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低。
2、有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软件”栽培管理倾向,配套技术滞后,单产水平、优质品比率、产品质量偏低,产后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且远销、外销市场尚未全面打开。
3、设施拱棚内环境调控能力低,基本停留在手工作业、传统经验管理和粗放耕作的水平上,距自动化和机械化尚有很大距离。
4、抵御自然气象灾害能力不高:经调查,我村已搭建和正在搭建的大棚多为简易结构移动拱棚,而开发区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大风天气较多,结构牢固的设施温棚常常都会被大风摧毁,对于设施拱棚而言抵御自然气象灾害的能力要远远低于设施温棚,如何预防自然气象灾害将成为我乡设施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5、技术服务不能完全到位。目前虽然大河乡在农牧站设专门的大棚蔬菜生产技术服务组织,但大棚蔬菜生产需要不断更新品种和运用农业新技术,以满足设施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而我乡农牧站由于受缺人员、少资金等因素制约,农技服务规模和水平远远赶不上设施农业发展的需求。
四、可行性建议
1、成立设施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制定我村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及具体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我乡设施农业建设原则和建设标准。
2、因地制宜,抓好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项目申报,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
3、加强技术指导工作。一是围绕设施农业工程建设、优良品种选育、土壤及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二是针对设施农业主要是用于瓜菜生产实际情况,强化瓜菜新品种引进和推广工作;三是加强产品安全、质量管理,对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加强监督管理,提升设施农产品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4、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通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有关项目发展村种植户代表到设施农业发展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制定符合我乡实际的具体工作方案。
5、培育市场。一是稳步占领本地市场,下一步要抓紧建立蔬菜批发市场;二是农商联手,扩大营销范围,通过农业经纪人带动,扩大营销半径;三是树创品牌,通过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手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产品品牌,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6、建议今后发展方向:一是生产规模化;二是设施建设标准化;三是生产服务专业化;四是生产环节链条话。
第三篇:楠香村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关于楠香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陶娟 高云雷(湖南科技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全国各地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楠香村作为“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我能源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于2013年8月21日深入楠香村进行为期5天的调研学习。现今将所得整理如下: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农业;调研报告
一、湘乡市龙洞镇楠香村现况
湘乡市龙洞镇楠香村是开国大将谭政的故乡,距湘乡市区12公里,紧靠湘韶线,湘萍公路横穿全村,交通便利。全村有党小组4个,中共党员40人,村支两委干部3人,14-35周岁的青年有364人。辖区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12个村民小组,312户,1156人,其中,耕地面积1585亩,水田989亩,山地3500亩,大小山塘43口, 有较大企业2家,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13户,200亩油茶基地1个,村集体林场800多亩,村级道路通畅率100%,楼房户达到85%,清洁能源用户占农户总数的89%,“五改一整治”到位率达93%,饮用安全卫生水的农户达100%,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干部党员奋发有为,村民群众积极创业,成绩层出不穷,楠香村正朝着“村庄更美、村民更富、民风更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先后获得“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湘潭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湘乡市先进党支部”、“湘潭市科普示范村”、“湘潭市能源建设先进单位”、“湘乡市文化示范村”、湘潭市“两型村庄”、“湘潭市生态能源示范村”、“湘潭市生态家园示范村”、“湘潭市文明卫生村”等。
二、楠香村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楠香村近年来,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修复谭政大将故居为契机,楠香村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了具有市场竟争力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现代农业,逐步把传统农村改造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的农村新社区,逐步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形成了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和谐为本,打造新环境。村容村貌是一个“脸面”问题,干净整洁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体形象的好坏。为此,楠香村科学制定规划,加大经费投入,狠抓基础设施配套,让村域范围内的群众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舒适、安逸,在文明村创建活动中取得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成绩。
1、“五改一整治”。支村两委广泛宣传其重要意义,组织党员、组长到外地参观学习。对290多户家庭进行了“五改一整治”,全村到位率达93%,每家每户庭前院后栽种花卉苗木、葡萄、油茶等经济作物;共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5台,发展沼气用户130户,液化气用户150户,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共280户,占农户总数的89%;饮用安全卫生水的农户达100%;在新建房屋时按要求逐步拆除旧房危房,楼房户达到85%。
2、道路。到目前为止,全村硬化道路13公里,水泥路入户率95%以上。村道实现全线亮化,共安装太阳路灯28盏和LED节能路灯60余盏,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
3、电力。在市电力局的积极支持下,4组地段的75kw的变压器、6组地段和10组地段的50kw的变压器可分别增容到200kw、100kw和80kw,在2组地段新增一台100kw的变压器,全村线路提质改造,将进一步改善电力布局结构,提升用电质量,预计将满足将来20年的生产生活的需要。
4、环卫。在市“城乡同治”精神的号召下,楠香村迅速行动,按照“村为主、组配合、户实施”的工作方针,通过“宣传、示范、活动、机制”四项措施,每月开展环境卫生检查并公示,实行“大评比小奖励”,根据平时检查结果年终评定文明卫生户,积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生活垃圾整治活动,目前已在组与组的中心位置高标准新建垃圾池30个,添置户外分类垃圾桶65个,目前进行的一户一桶(垃圾桶),一户两个池(沼气池、三格化粪池或沤肥池、焚烧池),一户三筐(废玻璃筐、废纸塑料筐、废金属筐),多项分类细化处理工作已得到落实,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环保意识明显增强。
5、水利。硬化水圳3km,山塘清淤1口,整修山塘2口,国土综合治理完成水渠硬化5000米,新修田间道3000米,进一步优化了农业结构,促进了全村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6、绿化。在农户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塘边、水边、山边进行绿化,平均每人栽种15株良种油茶,每户栽种良种葡萄2根,既达到绿化的效果,又适当增加经济收益。
(二)发展为要,壮大新经济。产业发展是新农村的根本,是经济的支撑,是发展的推力。一直以来,楠香村始终致力于抓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让其口袋鼓得更快,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
1、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高档优质稻,稳定粮食生产,全村田地无一抛荒,年底已启动土地平整项目,进一步改善了灌溉条件;去年实现山地流转500亩,建立优质葡萄基地一个,成立“春之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第一期流转土地200亩建立特色蔬菜基地,已经流转土地200亩建立特种苗木基地;新引进插秧机两台、播种机一台、育秧设备一套,大型旋耕机两台,机械收割率达95%以上;村民周文建等带头发展“猪—沼—菜”、“猪—沼—果”的生态农业,年净利润达10多万元。
2、做强村级好企业。引进湖南转仑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期投入500万元,目前已实现山地流转500亩,建成6栋鸡舍、6栋鸭舍;原腰线厂实行产品升级改造,企业转型升级,生产玻璃马赛克。该产品是环保产品,无任何环境污染,无任何放射性,已通过环保部门的评审,公司于2011年8月12正式试产,是典型的产品转型承接项目,有巨大的竞争优势,去年公司在原本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整改扩建,目前已和美国一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产销两旺。
3、发展劳务散经济。通过开展“一人学一技”等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增强了务工人员市场竞争力,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建立劳务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各地劳务市场信息,为务工人员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准确、全面的务工信息。
(三)文化为魂,倡导新风尚。楠香村在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1、乡风文明展现在文化娱乐中心上。筹资30万元整修花园式村部,大将书屋藏书4000余册,去年在全国农家书屋评比活动中,荣获“全国优秀农家书屋”;进一步完善了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配置了音响、健身设施,引进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新装修了多功能舞厅。以前,村里的青年一到晚上聚会打牌,精神生活贫乏且不健康。现在,每天晚上都能在村部看见数十名妇女在跳广场舞,青年在远教教室进行学习,小孩在图书室里看课外书籍,还有一部分村民在文体活动室打球。这样,一家老小都在村部娱乐,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更净化了社会的风气。
2、乡风文明贯穿在创建活动中。深入开展“文明卫生户”、“最清洁户”、“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标兵”等评选活动并给予表彰,引导广大群众发扬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今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提高群众素质两大主题,举办政治理论学习、一人学一技、专业技术辅导和法律知识讲座共计6次,提高了村民的政策、法律水平和致富本领。
3、乡风文明渗透在文化走廊里。在村部外围的墙上,悬挂了10多块宣传板,从谭政大将的生平事迹,到楠香村的基本情况简介,从计划生育政策,到村务政务公开,都详详细细,一目了然。只要从这里经过,都会被这道独特的文化走廊所感染。
4、乡风文明体现在社会事业发展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孕检率达到98%;九年义务教育100%;电视机入户率100%,新增村村通卫星接收装置120台;新农合参合率98%;固定和移动电话入户率达95%,宽带网入户率占75%。深入开展了“千万帮扶工程”,党员干部联系困难户,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其日常的生活;走访创业户,引导他们发展好产业,作出更大的业绩。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大体架构已经具备,但是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一)农业生产是农村的日常性问题,但是随着劳动力进城和技术的更新给新农村的村民带来了困难。
1、劳动力年龄问题。在我们的走访中发现,种田的村民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平时一般还有媳妇或孙子辈的人帮点忙。虽然现在农村有收割机、插秧机,但是管理水田还需要撒农药、施化肥等,这对于老人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因为这些方面没有机器操作,还得需要老人自己动手去做,存在许多安全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隐患。
2、技术和设备问题。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现在的农业生产之中。但相关技术人员却是大多数农村比较短缺的。好多机器和技术村民很难操作与应用。所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大量的技术人员是现在新农村很急需的。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标准也在提高。但现在农村医疗条件距理想状态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农村的医师的医术还不能让广大村民信服。根据调查,大部分农村村民对村卫生医疗技术表示不满意,经常都是“小病难看好,大病看不了”,村民认为村里的医师虽然有多年的行医经验,但是医术不够高明,有很多的小病都要拖很才能好。
2、缺少医药给广大村民带来了不便。大多数村卫生所缺少某些病症的药物,而这些缺少的药物大多是一些经济效益不高的,不常使用的药物。这使得有些村民用药不方便,要去镇上的大药房去拿药。对于一些年纪较大、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来说是不小的困扰。
(三)医保作为国家关怀广大人民的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广泛的得到了农民同志的赞誉,但是其中还是出现一些问题让我们深思。
1、医保的宣传不够简明。大多数村民对医疗保险的了解还不够多,就算曾今使用过医疗保险来报销医疗费用的村民对其报销的具体规则也了解不够,只知道医院说多少算多少,也没有去深究。而对那些不曾使用过医保的人来说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医保住院可以报销一部分费用。也许对于教育水平不高的农民同志,我们应该找一种更简单明了的宣传方式。
2、在严格执行医保的同时,应规范其它的医疗消费。医保本就是为百姓谋福利而制定的,但有些偏远地区医院,在医保不涉及其它医疗消费肆意涨价,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四)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相对于城里孩子优越条件,农村中儿童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
1、留守儿童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现在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不能得到足够的爱,对于社会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孩子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和困难不能及时排除,这就给农村给社会留下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2、教育资源整合之后留下来的相关问题。现在乡村出现大量的中小学合并。整合之后出现了一些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上学的学校离家有几公里。一般的孩子从6岁就开始步行去上学,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离家远之后,学校附近的家庭餐馆就是大多数孩子的选择,非但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价格也有待商榷。
(五)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科技文化推广力度逐步加大,农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六)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少,除少部分村屯有篮球场、文化娱乐室外,绝大部分村屯在这方面是空白,没有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宣传阵地,代之是一些封建迷信低级庸俗活动的流行。
(七)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
四、政策建议
针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本团队特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纸、标语等形式,把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等进行的广泛宣传、动员,做到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议论的主要话题,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的认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把政府行为与农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新农村,前提是做好科学规划。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提必须有一个合法、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村庄规划指导,统筹好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保护农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果规划上不符合实际,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就可能导致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却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甚至会引起群众的抵触。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主要抓住三个环节的工作:
1、抓规划调研。要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切实掌握好农村资源、人口、产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情况,真正摸清底子,客观分析优劣势,为下一步详细规划打好基础。二是扎实抓好规划制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及“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加强对规划人员进行培训,精心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规划和建设上量力而行,杜绝“大拆大建”,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不增加农民负担。三是抓好规划的落实。规划是蓝图,要靠全体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切实抓好规划龙头。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坚持一个规划管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避免盲目建设。总之,只有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导发展,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的推进。
(三)建设新农村,要从农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由于楠香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群众生活水平一般,想一下彻底改变农村现状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首先,要从农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搞新农村建设,不能过分强调高标准,而是要因地制宜,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在起步阶段,我村先是选择了农户直接参与、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进行。如农民群众比较关注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在具体项目的实施中,我村应该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吸引农民投入自有资金参与建设。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各地的不同示范区域推广节能路灯、家用垃圾桶等项目。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一定经验的地方作为试点,在总结各地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再向全国其它地区推广。
2、加大政府对农业与村办企业政策扶持。村政府鼓励那些老人在家种田的子女回家边种田边创业,在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村办企业设备不足,资金流也不充裕,在村里搞企业,又离不开农民。因此,政府给予政策上一定的扶持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有机会,使企业发展的更好。
3、加强对医保的监督、对农村卫生所的扶持、对农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大对医保的管理,建立监督体制,切实的保证医保惠民,防止“好政策、烂执行”的情况发生。农村由于人口少而散,使得村卫生所的经济效益不够好,卫生所对经济效益低的药物无经济支持,加大对部分经济效益不好的药物的扶持可以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提高卫生人员的素质,将现代的医疗方法和理念传达到乡镇,改变农村“小病难看好”的尴尬境地。
4、鼓励村民就近务工创业。如果父母亲不能给予孩子爱,孩子的情感就得不到正常、全面、健康的发展,从而无法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该兴办企业,鼓励村民就近务工。对有意愿创业的村民给予其大力的支持,从而保证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5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在农闲的时候可以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帮助,一个技术员对应一个村的技术支持。可以筹划在村子里兴建图书室,存放本地的相关地理农业等书籍以帮助村民增加常识。
(四)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的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牢牢地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针对发展较好的方面,确定相对高的建设目标和要求,通过扶持引导,促使其依靠机制创新、加快发展步伐,努力达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标准。二是对于已经稳定的方面,确定中等偏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和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发动农民积极参加建设,促使其通过产业开发、规模发展。三是针对于经济底子薄弱的方面,确定实事求是的建设目标,以解决温饱、改善环境、发展文明教育、增加农民收入等最为现实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等问题入手,加大投入。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五)建设新农村,必须选准突破口,夯实经济基础。
“仓廪实而知礼节”,没有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谈建设新农村,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只是空谈,是奢望。为此,我县把增强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1、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紧紧围绕山、水等自然资源做文章,把我村丰富的山林、水力、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按照“产权明晰化,投入多元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吸引更多的经济能人开发山、水等自然资源。
2、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发展劳务经济。一是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充分抓住“阳光工程”及职教中心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利机遇,采取政府“买单”、农民“选单”的方式,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鼓励各类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培训的质量和层次,努力实现培训就业对接,提高劳务输出的成功率。二是要大力组织劳务输入。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加强劳务协作,主动与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地区,在劳动市场信息、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协作关系,促进劳务输出合理、有序、稳定发展。三是要加大劳动力就地转移力度,积极开辟一些适合农民既不离乡又不离土的就业门路,开工建设一批工程量大、开发时间长、就业岗位多的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就地转移。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对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可以增强农村自力更生的能力,减轻国家对农村的资金的扶持负担;二是有利于加快建设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三是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的思想传入农村,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逐步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楠香村作为开国大将谭政的故乡,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进一步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积极主动融入市县相关旅游圈,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开发“农家乐”生态旅游业,开发垂钓、餐饮、农业生态观光等旅游项目,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六)建设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要切实抓好以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准选好支部书记,落实班子岗位责任制。
2、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建立村规民约。
3、要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调研感悟
这次志愿者服务的经历也对我们大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在学校里的学生、作为在社会里的个人,我们也应该学会服从、付出、充满热情。大学生志愿者走基层、进农户,通过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践“三进三同”,使在校大学生能够更深入、更真实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实践才干,砥砺个人品格。作为当代大学生,我平时生活、学习都在校园里,很难有机会深入农村基层、田间地头。虽然辛苦,但心情是愉快的,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生难忘的经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将来扎根基层农村、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努力,以党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积极为人民服务。
第四篇:水田租赁合同书
水田租赁合同书
甲方:郭彩峰身份证号码:
住址:
乙方:身份证号码:
住址:
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甲方决定在长富村发展种植油茶及其他果树,或进行水产品、蛋鸭等养殖。经甲、乙双方协商后,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特订立本合同:
一、乙方同意将座落在水田亩租赁给甲方,由甲方安排开发。四边界址为东以:为界;南以:为界;西以:为界;北以:为界。承包证号码为:
二、租赁时间:从年月日开始至年月日止,共叁拾年。
三、租金缴交办法:水田租金按每亩人民币元计算,租金共计人民币:元整(¥元),一次性支付给乙方。
四、租用的水田,在租赁期内,归甲方经营、管理、开发、使用,并允许经营权的转让和继承,允许建基础设施(筑建水库、修路、生产用房)乙方无权干涉,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不得随意侵犯。
五、在租赁期内,乙方不得在甲方的租赁水田上放牛、鸡、鸭等牲畜,不得干涉甲方的生产、经营、管理及一切干扰有关生产生活的活动。
六、乙方所租山场必须无纠纷,无抵押。如出现纠纷或抵押现象由乙方自行处理。即造成经济损失由乙方负责赔偿甲方。
七、租赁期满后,在同等条件下,应优生甲方租用。
八、合同事项签字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不得违约,否则所造成的损失由违约方负责赔偿。
九、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鉴证方各执一份。
甲方:法人代表(签字):
乙方:法人代表(签字):
鉴证方:长富村村民委员会(盖章)鉴证人(签字):
年月日
第五篇:水田租赁合同
水田租赁合同
甲方(承租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出租方):(以下简称乙方)
一、甲方租赁水田位于
二、租期为三年,即2011年3月1日至2014年2月29日,每亩每年租金为人民币。
三、支付租金方式:甲方将分三期支付三年承租费,每年3月1日付清当年租金。
四、2011年3月1日前甲方可无偿使用乙方位于水田,用于除草、起沟等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五、甲方承租期间乙方不得使用甲方租用的水田,如租用期间乙方违约收回水田,乙方将给甲方赔偿两倍投资费用,如甲方违约亦给乙方赔付两倍田租。
六、甲方租用乙方水田期间,乙方水田由甲方自由支配使用,甲方不得损坏乙方田界。
七、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订日起生效。
八、本合同如有不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商量解决。
甲方签名:
乙方签名:
2010年12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