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
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调查报告
3月7日至10日,本人以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和关陇民俗研究会理事长的名义,取得静宁县文化局的同意并受牛永琪局长的委托,对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进行了全面调查。4天以来,在周岔村党支部书记周文勤、周岔村小学教师周永忠、庙管会负责人周建财等人的大力协助下,深入农户,走访文化大户3家,访问村民50多人,发掘民间文化内容、民俗事象70多种,发现民间艺人50多人,拍摄照片500多张。
周岔村民间文化现象突出,内容十分丰富,事象传承脉络清晰,保存完整,具有保护和发掘的一定价值。保护、开发、利用周岔村民间文化,发展静宁文化产业,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都有具有特别的意义。静宁的传统文化事象像周岔村这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村社,在平凉全市是很少有的。加之,红军长征路过周岔,红色革命遗迹尚存,红色故事在村民中广泛流传,这更给周岔村民间文化增添了色彩。因此,周岔村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就尤显得十分重要和及时。
周岔村概况
周岔村位于静宁县南部45公里,南接四河乡的古湾村;东连该乡的上寨村;北、西临该乡的郭岔村。周岔村民世代为农,现有农户130户人家,人口600多人。全村有耕地面积2580亩。是一个纯农业的山区地方。
该村建有村小学校一所,在校学生80多名。医疗站一所。百货销售点2个。据考,周岔村有清代举人2人,秀才3人。1949年以来,共有大中专学生86名,研究生3名。
村中有古树5棵,都逾一百多年树龄。
该村周姓人为主户,传说元代向西北移民时,周祖先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到现在的仁大乡周家峡口,又由周家峡口迁移到这里。大约有300多年的时间。据说,300百多年前,这个村的人口也有现在的人口多,同治年间兵燹,村民在村子的两个深洞里躲避灾祸,一个洞子里的200多人被残害了,只留下另一个洞子里200多人。这是现在的所说的上庄里的人。下庄里有一个人,因为当时和邻居不和气,村子里人不要他在一起躲兵祸,这个人于是跑到上庄人的洞子里躲起来,结果活下来了。后来这个先人结婚生子,繁衍了如今这么多的周姓人口。现在上下庄周姓人分为两头份。即上庄和下庄。民国18年灾荒,跌了年馑后,分了主案。上庄的主案1974年因“破四旧”葬入火海,下庄的主案至今还保存在周志杰家中。
周岔村历史悠,这次在村中发现的3处人类遗址证明,远在秦汉时期,周岔村的先民就开始在这里居住,并开始繁衍生息了。两千多年来,周岔村的先民们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其源远流长,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特别是近现代的历史文物,诸如清代古堡、民居、作坊遗址、200多年前周祖的影碟(主案)、门尺、102年的舞台、藏于村民家中的清代、民国时期的书法、挽幛、牌匾和清磁器,以及近百本戏剧手抄本、和200多唢呐曲牌,足以证明周岔村传统文化的丰厚历史。
据村人追述,130多年前,周岔村就有唱大戏(大社火)、耍灯火社火(小社火)的习俗。由于村人喜爱民间文艺,每逢过年,家家扎纸灯笼,人人学唱小曲,排练秦腔戏,吹唢呐,学演牛皮灯影、顶旱船、舞狮子、耍武术等。从正月初三送纸以后,整个村子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到了正月十五点了明灯,最后一场演出后,就在庙前面举行烧社火仪式。乡人称其为“卧将”。社火“卧将”后,说明一年的农事活动就要开始,村民们又要忙碌一年的生产活计了。
周岔村民间文化形式
周岔村民间文化形式主要有以下内容:
1、大社火。即唱秦腔。1949年前后,村子里有3、40人参加大社火的演出。健在的老艺人主要有周志杰(77岁)、周志清(70岁)、周仁忠(68岁)、周德仓(60岁)、周杰仓(57岁)、等。在周志杰老艺人家里完整的保存着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的手抄剧本近百本。剧目有《七人贤》《剪红灯》《竹子山》《武当山》《大香山》《双背鞭》《牧羊卷》《岳王卷》《宝莲灯》《二进宫》《祭灵》《长坂坡》《回荆州》《过沙江》《过玄关》《倒打毛炳》《鸡鸣山》《吉家山》《万寿山》;现代剧有《白毛女》《沙家浜》《三世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血泪恨》等70多本。现在,村里还活跃着两班秦腔自乐班,吹风下雨或农闲时节,他们聚集在一起吹拉弹唱,吼一段秦腔,为村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2、地社火。即灯火社火。周岔村耍社火的历史可追溯到150多年前。据周岔老一代传说,由于他们的先人爱“唱戏”,喜欢小曲小调,在祭祀的大王庙前筑了土台子,唱大戏、唱牛皮灯影,娱神娱人。那时,在村民中能演唱小曲小调的人就有3、40人。流传在周岔村的小曲小调有《进门曲》《十道黑》《十炷香》《摘棉花》《十采花》《赶嫁妆》《绣荷包》《十绣》《十对花》《十杯子酒》《放风筝》等百余首。每年春节,在老艺人的鼓动下,村民组织起来玩灯火社火。家家花灯高挂,灯火通明,悠扬的民间小曲从周岔的山窝里飞出来,传向远方。
到了光绪年间,戏班子发展壮大起来了,1907年(光绪32年),村民们集资修建了六檩四暗卷两马悬蹄飞檐式的舞台。
周岔村清代舞台长7.5米,宽7.5米,占地面积56.25平方米。前檐至地面高为4.15米,脊至地面高6.5米;舞台暗卷高4.15米,宽3.5米;耳子1.5米,宽3.8米;前台左右栅栏1.6米,侧宽1.8米。舞台共有立柱8根,前后梁22根,有椽109根。前有拱斗9个,左右各有2个,共有13个。属于清代斗拱建筑,2挑檐,舞台两侧有木栏。民间称其为六檩四暗卷两马悬蹄飞檐式。当时,由于修建者技术问题,“两马悬蹄”没有悬成,简化为通柱落地式。
周岔村古舞台为全木结构,筒板瓦屋面。正脊、垂脊均砖塑,饰有鱼龙、鸟兽。正脊中央置一雄狮,脊之前后砖雕塑龙凤、花卉,垂脊均饰浮雕童子戏莲和缠枝花卉图案。前面2边垂脊翘角飞檐,翘角下皆悬挂风铃。文化大革命时期,雄狮、脊兽、龙凤皆被捣毁。
设计和建造者为甘肃陇西西川冯师(名讳不详)。关于修建年代,据周岔村小学教师周永忠说,他大伯父周志良生于光绪32年,此年正是农历丁未年,这年村人集资修建了这个舞台。当时周岔村有24户人家,其中4户因为家庭困难,给有能力的大户人家拉长工,修建舞台时没有出资,而靠出工顶资,其他20户每户各出10担粮。所有建筑木材从周边的树林里砍伐,皆靠人力肩扛、抬运来。当年为修建舞台,烧制砖瓦和脊兽的砖窑遗址清晰可见。该村戏楼是一座集戏曲、建筑、泥塑等艺术于一身的古代建筑,秀气玲珑,别具一格,对研究静宁古代舞台形式及戏剧、泥塑艺术的风格流派,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3、牛皮灯影。周岔村演牛皮灯影戏的历史也很长久了,最兴盛时,村里有2付皮影箱,每个班子能演皮影戏上百本。老艺人周志杰肚子里能装成百本戏剧。老艺人有周志杰(77岁)、周杰仓(57岁)、40多岁的有周保科、周清、周仲飞等。主要剧目有《金山寺还原》、《火焰驹》《茶壶记》《游西湖》《白蛇传》等40多本。两个皮影戏班经常到周边的村社演神戏。
4、吹呐唢。在周岔村能吹唢呐的艺人就有20多人,年龄最大的77岁,年龄最小的13岁。现在村里有4个唢呐班,常年活跃在民间,吹白事,吹红事。流传在唢呐班里的100多唢呐牌子曲中,有好多曲牌令都是他们周姓先人自己的创作的。唢呐艺人们大都能吹出6、70种曲令来。如《上下眼将军令 》《大小开门》《藩王令》《大悲对》《汉登山》(下眼子)《寿江南》《侯七倒关门》《想调》《豆板悲》《小导板》《哭黄莲》《马到令》《进水令》《朝天子》《闹元宵》《元令号》《耍杯子》《水龙王》《八棱子》《钻草》《望北藩》《滚头子》《下小楼》《哪咤令》《状元令》《推江令》等。60岁以上的老艺人有4人,40岁以上的有10多人。
5、武术。武术是周岔村传统文化中的又一个灿烂的内容,很早以前就被周祖先民所看重。周岔村武术可以说是静宁独有的民间传统文化现象。传承人有周志杰(77岁)周富治(77岁)、周仲勤(50岁)等人。年届古来稀的周志杰从祖上传承下来的刀、枪、棍、棒等套路有6、70种。他们的祖上追求侠义文化理念,从护身和保一方平安的基本思想出发,练就一身好武功,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至今已经相传了5代人。他们的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都具有极其广泛的武功基础﹐是周祖先民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6、玩灯笼。灯笼与周岔人生活息息相连,每逢过年庙宇中、院里、房里,处处都挂灯笼。据本村70岁以上的老人仔细推算,周岔村人爱挂灯笼习俗应该是汉以后的事。这种推断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中国有纸灯笼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以前,周岔村村民作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其中有许多民俗意义在里面。老先人作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白事场合;伞灯(姓字灯),因“灯”与“丁”谐音,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姓字灯,悬挂在屋檐下和上房里。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周岔村的灯社火了。每年春节,为了庆祝国泰民安,周岔村家家户户扎糊花灯,过了初三,大人小孩打着花灯笼为夜社火照明,看社火,整个社火场里闪烁各种形式、各种色彩的的灯笼,真是“彩灯兆祥,民富国强”,周岔村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周岔村灯笼的材料,纸和竹篾,后来变成布、纱帛、铁丝,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听老年人讲,周岔村的灯笼习俗除了照明以外,以前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古代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意为启迪聪明智慧。后来就由此演变成春节提灯笼看社火的习俗,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7、剪纸艺术。周岔村人把剪纸叫“窗花”。实际上,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北方贴窗花还盛行。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窗花是由剪纸演变而来的。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是民间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周岔村的妇女人人都会剪窗花,她们的窗花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周岔村窗花无论题材、表现手法、剪刻技艺都最具传统性。窗花的表现题材极其广博,举凡戏剧人物、历史传说、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现实生活及吉祥图案均可成为窗花的表现内容,可谓无所不有。但最多的还是花卉动物、喜庆吉祥纹样。这些民间艺术的主题,造型优美,刻画粗旷、准确的表达了人们祈福求祥的心理。周岔村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窗花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这次调查中,周岔小学教师周永忠老师从学生家长那里一次征集来了200多幅剪纸作品。由此可见,周岔村民间剪纸艺术的普及性和基础性。
8、编织艺术。周岔村的民间编织地方特色和风格也很突出。有草编、绳编、线编、柳条编、纸编等。虽然缺少艺术性,但是编织品的实用性强。
9、民间文学。周岔村是南丝绸之路的驿站,从天水、秦安、甘谷等地通往会宁、定西至兰州之地的一条商贾大道;古代在这条大路上,产生了许多商旅文化内容。由于这条大路的贯穿周岔村地界,各种文化形式,都会传入。诸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这次调查所获得的红色革命故事就是很有力的说明。
发生在周岔村的革命故事,十分感人。村民抢救和收养红军战士的事迹,至今流传在乡间和村民的心中。
1936年10月17日,六军到达通渭县境内的陇川到田堡乡的大庄坪、马家岔、刘家岔、谭家河、田堡,进入四河乡的周家岔村时,国民党胡宗南、毛炳文、王均等部队驻扎在四河。周岔村村民周建财(今年60岁)的祖父去四河赶集,因在那里驻扎着部队,他半路折了回来,正巧碰上红军,红军问他,前面有没有部队,他说,四河镇子上军队黑压压一片,你们不能过去。红军的一位首长说,我们专为消灭这股敌人而来,你给我带路。这时,红军分3路分别向四河镇的敌人包剿而进,周建财祖父领一路红军径直向四河前进。走了大约3、4里路,他们和四河镇上的国民党守军打了起来。
在红军路过周岔村的后湾时,敌人的飞机丢下了两颗炸弹,正好在红军部队中爆炸。当时有许多战士受伤,有好几人炸死了。5个受伤严重的战士被村人抢救到自己的家里进行医疗养伤。
周志明(周永忠父亲,1993年病故,享年73岁)听说红军炸伤后在后湾没有人管,很残忍。他约了同村的几个人去看情况,到了后湾,围观的村民很多,他和约来的几个人,一人背了一个回到了家。
当时抢救伤员的村民有周建财的爷爷,周大伟的三太爷周维珍,周大伟爷爷周满仓(1989年病故,享年86岁),周富治的父亲周尚贤,周满禄的父亲周信(上世纪70年代过世,享年70多岁)等人。
村人周建财的爷爷护理的一位战士,听说是一位连长,或者是营长的职位。他在周建财的爷爷的精心照料下,恢复的很快,不到10天,伤养好了,他坚决要找部队去,临走时执意给周建财爷爷一把手枪,但他不敢要,就推辞了。红军连长说,以后如果我能活着,我一定来看你们一家。周建财的爷爷流着眼泪把他领到窦河村,看见他走后,自己就回到家里。周志明护理的一位战士由于头和腿多处受伤,无法走动,经过家人的精心护理,月余后痊愈,家人极力挽留,但也没有留住,他也找自己的部队去了。
周大伟爷爷周满仓和周满禄的父亲周信护理的伤员,伤好后也都去找自己的部队去了。
周大伟的三太爷护理的一位伤员,3年多才离开周岔村。那时,因为周大伟的三太爷无儿无女,想把这位伤员收养为义子,所以一直没有要他走,才推迟到3年多时间离开周大伟的三太爷的家。
当时炸死的是一位营长,死体埋在了现在的舞台后一片空旷的地方。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整修土地,坟墓被夷为平地,这位战士的坟堆再也看不到了。村里有些人说,红军战士的墓葬被沟水冲刷走了,有人说还在那个地方,说法不一。
后来,村子里有人犯癔病,胡说乱喊,说他是红军营长罗(雒)某某,说他没有衣服穿,没有钱花,找不到部队,给我给一些钱,我找部队去。现在还有这种事情发生,这事在村子里传的纷纷扬扬,神乎其神。
还有一位红军战士被敌人的炮弹炸死在周岔村上湾社祁岔的上大路,被乡人掩埋在这个地方的一个地头上。由于修建水平梯田,他的坟谷堆早铲平了。后来,周岔村好心者,便在那里壅起了坟堆,以纪念他献身中国革命,洒血静宁土地的事迹。那位村民说,今年清明节,他还要为这位睡在周岔村黄土地下72年的先烈扫墓祭奠呢!这真叫人由衷的感动啊!
听说,当时,在这座舞台上召开了一个简单的追悼会,追悼在祁岔上梁被国民党飞机炸死的这位红军战士,一位首长在舞台上宣读了催人泪的悼念词。
据78岁的周富治老人回忆,他那时只有6、7岁。已经懂事了,村子里的大人喊说“共产”来了,村子里仅有的百多人都躲起来,都跑进了堡子里。有些人怕跑进去被敌机炸死,就跑在两面山沟里了。敌机不断的在这里盘旋搜索,飞的很低,黑洞洞的像一扇耱。他当时趴在石枣树下,看着敌人的飞机丢炸弹。红军部队当时被炸散了,躲在地埂暗处,那时是秋天,地里全是割倒的荞麦、胡麻捆,他们就顶在头上作掩护。部队断断续续在周岔过了3天时间,最后几天零零散散的也从周岔的大路走过。三三两两红军,大多是伤病员。由于红军战士都是南方人,进入西北后,不习惯这里的饮食,开始闹肚子。许多人就这样掉队了。晚上常常有红军战士向村民讨要吃喝,并打问大部队前进的方向。红军部队在上庄周维琦家的堡子里支起锅灶,还做饭吃。
飞机在周岔周边丢了4、5颗炮弹,一颗落在祁岔上梁上,正好落在红军部队中间,炸伤了4、5个战士。炸死了2个。都被村民掩埋在山梁。炸伤的战士都被村民抬回自己的家收养起来。周富治老人的父亲背来一个,藏在家里养病。两个月以后伤好了,就离开了他家,去找红军主力部队。他父亲给了路费,把他打发了走。这人是四川人卢至县人,姓江。
周大伟的三太爷周维珍,收养了一位伤势严重的战士,藏在一个油坊窑洞了,用盐水洗了两个月伤,伤痊愈后,就说,爸爸,你救了我的生命,我把你养活到百年(即过世)后,我在回湖北老家。周维珍说,那不行啊,你年轻,还要娶妻生子,你坐在我跟前干啥呢!最后,红军战士坚持坐了3年多,周维珍坚决不要他在坐在自己家里,给了好多路费打发红军战士走。听说这位红军战士流落在平凉,成了家室。1951年还来周岔看望周维珍。后来,再没有见过面。
10、民间习俗。
传统农业习俗在周岔保存完好,如磨房、油坊以及生产形式,诸如试犁、祭虫、求雨、献天、中秋祭月、重阳节尝秋、十月一送寒衣、腊祭、年年祭等。
生产内容,诸如打草鞋、捻麻线、织口袋、打绳、擀毡、推磨、碾米、染坊、醋坊、酿酒(黄酒)、粉坊、作豆腐、作麻腐、作豆酱等。
传统饮食习俗,馓饭、撕拨糊蛋、搅团、烤花馍、面花、长面等。民间游艺,诸如打秋千、踢毽子、打毛蛋、打牛、抵牛、连狗娃、藏马马虎虎、打隔、抓五子、狼吃娃娃、捉鳖、掐方、打花花棍、绊跤、跳绳、拔河、打弹弓、打水枪、扳弓、射箭等 节日习俗,诸如清明拜祖、端午节燎高山、插杨柳、绑花绳、带荷包(香搐)、顶鸡蛋、吃花馍馍(馉卷、赖蛤蟆)、六月六晒衣服、晒皮鼓、八月十五吃蜂蜜等。
结论。周岔村是静宁人类较早生息的地方,这里是静宁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缩影,至今保留着古代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山地风俗文化独特、原始。周岔村人勤于耕读,乐施好善,豪爽耿直,不良的自然生态环境,铸造了他们勇于吃苦耐劳的性格;受传统风习的涵养,周岔人在继承、创造、发展传统文化上,一代一代不懈的追求、创新。
几点意见。周岔村的民间文化发掘开发大有远景,积极保护周岔村民间的文化势在必行,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因此,我有一些意见,妥否,说出来请参考。目前,应从以下方面做工作:
一、县上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专业力量,对四河乡周岔村的民间文化进行全面的普查,更深层次的进行发掘、保护、研究。
二、县文化局应组织一次专家考察论证工作,请专家探讨周岔村民间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开发利用的价值。
三、在发掘、整理、研究、开发的同时,选择具有一定价值的民间文化形式,诸如周岔唢呐、武术、民间花灯、灯社火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积极申报国家名镇名村,建立民间文化大村,争取国家文化项目的资金,对该村民间文化形式、传承人进行保护。
五、开发静宁西部民俗文化旅游点,与甘沟马嘴村、司桥乡、曹务张屲、古城北兴隆寺等民俗文化旅游点连线,吸引国内民俗文化旅游者,发展静宁旅游经济。
六、建设静宁西部红色革命纪念地,与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并存的红色旅游景点。
七、邀请省内外新闻媒体,大量报道宣传周岔村原生态民间文化。编辑出版周岔村原生态民间文化资料,拍摄周岔村民间文化专题,进行广泛宣传。
八、动员社会力量,全力打造周岔村民间文化内涵,创立静宁民间文化经典。
九、以县文化局为牵头单位,组织成立“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保护领导小组”,对周岔村民间文化形式、内容、传承人进行调查登记,并制定保护意见。
10、建立“静宁县四河乡周岔村民间文化陈列室”。
11、表彰、命名周岔村优秀民间艺术家、周岔村民间文化之村。
12、邀请国内一些大学民间文化学、民俗学研究人员申报专题,对周岔村民间文化进行专题研究。
分享
0
顶
第二篇:岔河村计划生育村规民约
岔河村计划生育村规民约
为创新社会管理,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双诚信、双承诺”工作长效机制,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管理体制,促进我村人口和计划生育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 岔河村 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章程》要求,结合本村实际,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制定公约如下:
第一条 每个村民都要积极参加乡、村两级组织的学习、培训,学习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优生优育知识,自觉按村《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章程》履行计划生育义务。
第二条 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定为诚信计生户,不落实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家庭定为计划生育“帮带户”。
第三条 严禁早婚早育和政策外生育。自觉执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国策;政策外怀孕的应及时报告,并自觉采取补救措施。违反规定的定为计划生育“帮带户”,“帮带户”必须缴纳100元以上500元以下违约金,并按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
第四条 达到法定婚龄结婚的夫妇,必须及时办理结婚证;符合政策规定生育的夫妇,要及时办理《生殖保健服务证》或《二孩生育证》,做到持证生育并积极参加乡计妇站组织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违反的定为计划生育“帮带户”。“帮带户”必须缴纳100元以上500元以下违约金。
第五条 符合政策规定生育条件的妇女怀孕3个月内须及时向育龄自管小组长报告孕情,自觉接受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免费到乡计妇站进行孕期保健检查。违反的定为计划生育“帮带户”。
第六条 符合政策规定的怀孕妇女不能做胎儿性别鉴定,不能私自终止妊娠,否则一律视为选择性别生育,不得溺弃和虐待女婴。违反的除按《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将取消该夫妇的再生育审批资格外,定为计划生育“帮带户”,“帮带户”必须缴纳100元以上500元以下违约金。
第七条 生育子女后两日内向村民委员会报告,在生育子女后90天内(剖宫产7个月内)自觉落实避孕措施;不按规定落实节(绝)育措施的,定为计划生育“帮带户”,“帮带户”必须缴纳100元以上500元以下违约金。
第八条 婴儿死亡的,在24小时内向村组报告。
第九条 妇检对象必须按时参加孕情、环情、健康检查,未参加的,缺一次定为计划生育“帮带户”,“帮带户”必须缴纳100元以上200元以下违约金。
第十条 如需外出务工、经商等活动30天以上的,在流出前必须与村民委员会、村计生协会签订《流出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协议书》,并办理《流出人口婚育证明》,是妇检对象的,每年3月、6月、9月、12月要在居住地妇检,并寄回妇检证明到村委会,不签协议书或不办理《流出人口婚育证明》,定为计划生育“帮带户”。
第十一条 不非法收养,不代养计划生育“帮带户”家庭的孩子和不为其代管财产,代耕土地、非法收养、代养计划生育“帮带户”家庭的孩子,定为计划生育“帮带户”,“帮带户”必须缴纳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诚信违约金。
第十二条 出租房屋户在出租房屋15天内必须向村组报告,当租房者有违反计划生育行为时,除积极劝阻、制止外,并及时向村组报告,不支持、不包庇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人和事,违反的定为计划生育“帮带户”,“帮带户”必须缴纳10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诚信违约金。
第十三条 所有村民必须尊老爱幼,建立和谐美满幸福家庭。违反的定为计划生育“帮带户”。
第十四条 不签订《诚信计生双向承诺书》的家庭,视为“帮带户”。
第十五条 由村委会和计生协会安排专人对计划生育“帮带户”家庭进行帮带,直至其成为计生诚信家庭为止。
第十六条 凡被定为计划生育诚信家庭,才有权利按政策规定享受各种奖励优惠政策和国家普惠政策。
第十七条 凡被确认为计划生育“帮带户”家庭,除按本公约处以相应的经济处罚外,村民委员会对责任人暂缓出具诚信计生证明,暂缓享受有关惠民惠农政策,已享受的各种优惠、奖励予以停发,直至成为计生诚信户为止。
第十八条 按本公约对计生“帮带户”的处罚,用于计划生育工作奖励。
第十九条 本《计划生育村规民约》自本村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之日起执行。
第三篇:湖南省江华县两岔河乡贫困调查报告
湖南省江华县两岔河乡贫困调查报告
蒋团冀
一辆猎豹越野车,从海拔300米开到海拔1000米的山顶,只有一条狭窄的盘山泥泞小路蜿蜒而上。天下着雨,我们同时要担心打滑,山体滑坡,或者会车。所幸这十几公里只有一次会车,一辆七零八落的卡车迎面开过来,灯,挡风玻璃,车门全都没有了,杂乱的电线和零部件勉强悬吊着,摇摇晃晃。后来得知那辆卡车昨天刚刚翻下一个几近九十度的坡,还好司机发现异样提早跳车逃生了。这边的山是密林,还有梯田,那边的山却被砍得光秃秃,两座山中间是一条深涧。云层近在眼前,借风疾走,能看到一只老鹰在天上盘旋。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地方竟然还住着几十户人家。这是一个自然村,因为没有通电,没有通公路,这里有很多从来没有结过婚的光棍,还有很多老婆跑掉的光棍。这里是苗竹村,隶属于湖南省江华县两岔河乡。
到了苗竹村山顶的活动室,村民们和两岔河乡的干部正在开会,商量通电的事宜。十八公里,每一户大概要出几千块钱,乡里,县里再补贴六十多万,才能把电线拉上来。路是没办法修的了,所以不议。活动室内有一个书架——知识下乡——上面有红楼梦,西游记,也有金庸,古龙,还有电焊工知识,心灵鸡汤类读物,都很新。在这当儿,乡里的干部让我们访问一下家在村活动室旁的贫困户赵文家,说他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赵老汉的家是水砖房,瓦片屋顶,室内一盏电灯,三年没有亮过,以前亮的时候也是自己用柴油发电机点亮的,家里自然是没有任何电器,唯一值钱的东西是一个高压锅。他倒了几杯水,坐好,记者拿摄像机对着他的头开始问问题。他79岁了,老伴已死,有两个儿子,一个孙子。大儿子的老婆跟别人跑掉,大概是因为条件太艰苦。小儿子找不到老婆,去另一个乡碰运气,看看有没有谁家要上门女婿。孙子二十出头,没有结婚,在广东打工,老人家也不清楚孙子在做什
么工作。儿子孙子都不养他,他靠低保生活,三个人的低保加起来每个月100多元,一年2000左右,没有其他的收入了。每天吃的,不外乎自己种的小菜或者到山上扯的笋子,野菜,一个月买几次肉吃,或者过年时候自己熏的腊肉。不过他每天都要喝酒,能喝一斤多。记者问他对于脱贫致富有什么想法和建议,他说,造林。
问完这家,乡干部又找到另外一个“代表性”较强的村民——曾广才,他个头不高,头发打理得光亮,明显地梳过,穿着西裤和衬衫,手机装在皮带上的皮套里。他46岁了,从来没有结过婚,当然,他笑的样子已经不像个童男子。曾广才带着我们往上走了大概一里路,才到了他的家,他家的房子比赵文家的稍大,材料和格局都类似。门口搭了一个棚子,遮盖着一个水缸,一根水管固定在水缸上,有很清爽的水不断流出,这是从山上引来的泉水。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老母亲正在一口大锅里炒茶叶,见有客人来,很客气的倒茶,自家产的茶叶,味重,渣多。我们接过茶杯,连声说谢谢,陆续把茶杯放在桌上,没有喝。他有一辆摩托车,他说他去年在外面做工的工钱一万多还没有要回来,记者说你的收入也还可以,怎么就讨不到老婆,是不想讨吧?他笑道,没人愿意跟我。他年轻的时候有点支气管炎,传开了,大家都觉得他有病,不敢嫁,后来把这屁大的病治好后,发现年纪大了,也难找到合适的了。我们都叹息,劝他找个年纪大点的,现在生一个还来得及。他不置可否地笑。
上午的访问工作结束,中饭在山腰的村长家里吃,刚打到的野味,山老鼠炖蛇。我们讨论,苗竹村的那个赵老汉,他怎么打发晚上的漫长时光呢?没有电,自然就没电视看,孤零零的一座土房,串门也不容易,只有早早地吃了晚饭,然后就睡觉,那每天得睡超过12个小时,老人家睡眠质量差,其中有几个小时大概只能干瞪着眼睛等公鸡叫。毫不夸张的说,他如果死了,可能都不会有人知道,冬天还好,几个月尸体不会臭;如果是夏天,那会等到尸体腐臭的时候才会有人发觉。
吃完饭直接上路,赶往另一个自然村——蕉叶村,据说那一片“更具代表性”。下到海拔四五百米,又上到海拔1000米,爬上另一个山头,这边的路稍稍宽一点,但是路面多乱石,也很难走。到了一处,停着一辆面包车,估计是另一拨参与扶贫调查的乡干部停在那的,笔者不禁佩服面包车司机的水平,越野车走起来尚且困难,这面包车竟然能开到这个地方。一行人下车,走了不到一里路,到了蕉叶村的一户农家,几个乡干部已经在等候,一个脏兮兮的小孩坐在门槛上,眼睛睁得圆圆的,一副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的表情。大家寒暄几句后,记者开始拍摄,拍了几个破烂的房屋的镜头后,他把摄像头对着小孩,然后问他问题。名字,赵林华。年纪,5岁。他基本上没有开口,都由他的一个年轻的舅舅代答。他的父亲是招郎招过来的,也就是上门女婿,但即便是这种情况,这男人也成了光棍——女人不堪忍受男人的游手好闲和喝酒赌钱,带着赵林华的姐姐跑掉了,到广东另外找了个男人。赵林华的姑婆过来带他,给他做饭,帮他洗衣。记者问,想妈妈吗?他不回答,低着头,摄像机还有周围的大人们都让他难为情。大人们怂恿他回答“想”,他被逼急了,闷头大声地喊了一声“想”。读书没有?没有。想读书吗?又是不回答,大人们又开始怂恿,他自然是又闷头喊了一声“想”。记者问,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呢?小朋友被问懵了。记者又问,长大后想干什么呢?他说,读书。记者问,读完书想做什么呢?有人说了一句“当科学家”,众人笑。大人们在谈论着这样的小孩在镜头前应该会产生很多感动。有一个乡干部确实有所感触,他掏出两百块钱,塞到小孩的手里。有几个乡干部说,刚才给钱的镜头没有拍到,你把钱拿回来,重新给一次,他急忙摇手说别别,没拍到算了。我们往上走,去到下一个农户家。女老太在黑黑的堂屋里面接待我们,发现人太多,着急地寻找着长条凳。男老汉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腿脚不灵便,卧床躺着,听说有干部来探望,他披着一件破旧的绿军装出来了。一位乡干部去掀家里的高压锅,里面是粘稠的粥,边上是一碗酸竹笋。乡干部问一天吃些什么,他回答说早晨吃粥,中午吃粥,晚上吃饭。记者在旁边拍摄那个黑黑的木碗柜,问,你这个碗柜,有些年头了吧?他答道,噢,这个碗柜,可能是国民党时期的了,我那个时候花了„„花了12块钱买下来的,可能比我年纪还要大。问他有儿女否,他说有两个儿子。儿子寄钱回家吗?他答道,哼,寄钱回家,不问我们要钱算好的了。此情此景,再加上之前的乡干部的带头,又一个乡干部掏出了两百块钱,递给老汉,他没有客气的拒绝,只是接过来,摆在饭桌上,然后说,你们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乡干部说给你改善一下生活,买点肉吃。
下一家,李贵新,75岁,老党员,老伴还在。他们接养了一儿一女,儿子已经分家,女儿嫁出去了。两个老人家编制簸箕为生,一天可以编一担,一担12元。好在身强力壮,去年(他74岁时)他还出去给人家打过工,捡香草(中药材)十几天,每天有15元的收入。卖簸箕要到集市上去,车费要9元,往返18元,一天的工作量还抵不了车费。李老汉叹道,实在没法的时候,就只有砍竹子,砍树子。他们住的房子,已经住了九代人,将近两百年了,下雨天最是难捱,其他几个农户家可能也有漏雨的情况,但是这座房子可能最为严重。一个乡干部又掏出了200元„„而这一家的隔壁,是红砖房,两层楼,有水泥平台,家里有电视,冰箱和沙发,差别如此明显,显得很是突兀,这是怎么回事?有乡干部说,他们家有个女儿,在外面给人家当二奶,存了些钱,因此家里能添置这么多物件。乡干部还说,如果在一个很穷的农村看到有一户人家搞得特别的好,去问一下,他有没有养女儿„„虽说不尽然如此,但是这番话也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一天的调查结束了,参与这次活动的人员大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这样贫穷,这样底层的农民,大家都感慨,实在是太穷了,实在是太穷了。然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怎样才能有“可持续的”扶贫效果呢?有人说“移民”,因为实在想不通怎么会有人跑到这样恶劣的地方来生活居住,如果住得离乡镇的中心近一点,生活会不会容易一点呢?马上有人否定这是不可能的,住在山里,他们也许还可
以扯点竹笋,挖点野菜,种点小菜维生,而搬出去后,可能连野菜也没得挖了,生活会更加无以为继。这样的高地,不通公路,发展什么项目也是不太可能。生态旅游?生态倒算是不错,但是自然景观还不够吸引眼球,再说了,不通公路。其实十几年前不是这样的,那时两岔河算是“搞得还可以”的地方,因为有树可砍。那个年头,村民卖了树子,也很注重精神享受,买录音机,买很多盒音乐磁带,买很多电池,左边箩筐装录音机和电池,右边箩筐装磁带,请一个挑夫挑着,一路上放着歌,慢悠悠地摇回家,可能要走上半天,不觉辛苦。那样的日子是有人羡慕的。而今时不同往日,树被砍得差不多了,很多块林地被划作公益林不得砍伐,即使不是公益林,也不能随便砍。他们赖以生存,乃至致富的唯一筹码消失了,而植树育林,当年没有考虑,现在考虑也为时已晚。
我们这一天没有谈论的是“贫困的原因”,除了地理条件的不便以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回顾一下这几户贫困户,一个更明显的特征是——衰老,我想这个才是最主要的原因。46岁的曾广才其实不算贫困,他一年能有一两万的收入——为什么——因为他还年轻。79岁的赵文家,75岁的李贵新为什么贫困,因为他们老了,不能工作了。衰老导致的贫困是能够解决的吗?很难,除了每年发贫困补助,直到老人死掉,可能没有其他的办法。所以说“你对扶贫工作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这样的问题似乎偏离了问题的核心,扶贫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养老的问题。
他们是不想离开的,撇开对这块熟悉的土地的感情不谈,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们已安于贫困。碰上不常出现的扶贫干部们,他们介绍一下生活的现状,并没有什么情感倾诉,我们看来很惨,他们不以为然。他们收下几百块钱,平静的生活依旧一成不变。他们的存在,感动了一些人,通过电视专题片,可能会感动多一些人,但是感动完了呢,其他人的生活依旧继续,他们的生活,依旧是一成不变。(完)
第四篇:岔河乡计生站春季计划生育
岔河乡计生站优质服务工作总结
生殖健康进家庭优质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春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进家庭优质服务活动开展以来,义马市计生站早布置、早安排、早行动,全体职工努力工作,认真准备,出台预案,积极应对,全力以赴投入到春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进家庭优质服务活动中去,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是高度重视。成立了以站长为组长的春季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进家庭优质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生殖健康进家庭优质服务活动工作的开展,积极协调,严格把关,诚信服务,做到了宣传咨询、四项手术、健康检查、查病治病,有条不紊,顺序进行。同时班子成员明确分工,现任到人,各负其责,确保服务工作完成。
二是规范操作。明确各科室的职责和服务规范,充分做好医疗物品准备,确保完成技术服务任务。同时严把手术质量关、技术关,出台技术服务预案,确保手术安全,确保服务对象的安全和身心健康,杜绝医疗差错的发生。
三是日夜应诊。开展24小时应诊服务,不分昼夜,无论计生对象何时来站,工作人员随时为计生对象提供服务,绝不出现计生对象在计生站等待、无人应诊等现象。
四是宣传咨询。我们新做争创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宣传版面6块,印制各种宣传材料10000余份,利用黑板报、宣传版面、发
放宣传材料、咨询服务等形式向计生对象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和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科学知识,使计生对象在接受技术服务的同时,增强遵守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及自我保健意识。五是优质服务。凡来站对象,要求工作人员微笑服务,仔细询问,细心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手术中规范操作,精心施术,确保计生对象的医疗安全。认真做好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疾病的普查普治工作,解除广大育龄妇女的难言之隐,确保她们的身心健康。热心关怀每一位来站的计生对象,做到来有迎问声,去有欢送语,使她们真正体会到计生站温馨、舒适、热情、周到的服务。同时打造计划生育绿色服务品牌,凡来站接受计划生育服务的对象,免收计划生育四项手术费。农村和城镇居民及流动人口免收计划生育四项手术技术鉴定费、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费。
六是认真康检。在康检工作中,我们坚持“三对照”、“五到场”制度,确保康检结果真实可信。同时与宣传教育、妇女病普查普治、落实避孕节育手术、上门康检相结合。全心全意为育龄群众服务。截止目前,计生站共做四项手术103例,其中上环68例,人流8例,结扎10例,皮埋0例,引产0例。换环17例,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700例,普查妇科疾病1000余例,咨询服务2600余人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序进行,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凡计生对象来站后,均能享受到热情、细心、周到、诚信的服务,高兴而来,满意离去,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岔河乡计生服务站
第五篇:岔河乡双拥半年工作总结
岔河乡2011年双拥工作
半年总结
半年来,岔河乡双拥工作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时刻牢记为优抚对象做好事,办实事,坚持全面协调,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进步、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于军政军民困结大局、坚持依法双拥、促进双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作为双拥工作的主要任务来落实。把“双带”作为双拥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以“双带”促“双拥”,加快推进我镇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现将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建立健全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1、今年,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切实把双拥工作纳入我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事关全局,涉及长远利益的大事来抓,结合本乡实际,着重抓好相关部门工作,开展形势多样,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为我乡改革发展,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调整了以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完善的机构,建立健全了双拥工作各项工作制度,使今年的双拥工作形成制度化、规章化、经常化、社会化
二、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促进发展
半年来,我乡为防止满足松劲情绪,增强军民发展意识,积极参与双拥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了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宣传了人民军队在新时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积极参加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宣传我乡在双拥共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宣传创建双拥模范城的重大意义,教育全乡人民珍惜和爱护荣誉,增强发展意识,积极行动起来,努力为提高我乡优抚工作水平作贡献。通过广泛宣传教育,使全乡人民的发展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半年来双拥开展的业务工作
1、半年来,乡双拥办继续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帮扶活动。参加的乡站所及村共10余个,都深入优抚对象,切实解决存在的“三难”问题。
2、深化改革,推进优抚安置、双拥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是加大双拥工宣传力度,制作一幅永久性宣传标语和宣传栏,为创建“双拥”模范城七年冠营造良好氛围。
3、年初,认真抓好春节期间的慰问工作。今年我乡共为9户军烈属送去对9联幅、酒18瓶、香米9袋、油18桶。
4、开展清明节扫墓活动。2011年清明节,乡党委、政府把褒扬革命烈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事项来抓,组织了全乡10余人代表全乡人民到福泉市革命烈士陵园敬献了鲜花,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敬意。
5、切实抓好优抚安居工程。今年我乡补助资金为退伍军人王顺祥和军属龙沛华修建住房,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下半年能入住。
6、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思想教育、政策扶持、经费补助等办法,做好各类优抚对象,尤其是对越自卫还击战退伍军人的上访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7、以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为契机,努力为重点优抚对象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并成立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部门与10名老复员军人进行结对帮扶,采取资金扶持、物资赠送、技术指导等形式对被帮扶对象进行帮扶。
8、8月1日下午,岔河乡党委、政府组织10名干部职工、带着全乡人民的深情厚谊,慰问驻镇部队(贵阳武警一大队四中队)的广大官兵,送去价值2000余元的物质,共叙军民鱼水深情,共庆建军83周年,受到了广大官兵们的热烈欢迎。
9、岔河乡“关爱功臣送医疗”活动正式启动,为我乡复员军人进行了免费体检,诊病治疗。
10、为全面准确掌握我乡优抚对象农村危房的基本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我乡对优抚对象的住房情况进行了排查,在调查中:
1、坚持做到在数量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在质量上严格标准,科学评定;在时限上及时高效,按时上报。各村组织精干力量,组成调查队伍,逐村、逐户开展调查,将符合改造标准的农村危房,全部登记造册,建好台帐,实
行一户一档,填报相关统计表,录入计算机,确保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今年上半年实施优抚对象危房改造2户分别是罗佳棱、邓彩能。
五、存在的不足和下步工作
1、国防教育有待于加强,双拥工作力度不大。今后应在全乡广大人民群众中加大对国防教育力度,提高双拥工作的认识。
2、优抚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优抚工作重点解决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认真落实我乡优抚对象三难问题。
3、硬件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扩大。
岔河乡社会事务办2011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