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公共空间合作社的意外后果
乡村公共空间合作社的意外后果 张纯刚等: 【摘 要】: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以专业性为特征的经济组织,在具体实践中却表现出地方化与边界模糊化的特征。基于此特征的合作社发展历程在客观上使社区内生成了新的公共空间,并提供了公共空间得以维系的条件。但构建社区公共空间并非合作社代理人的初衷,而是合作社发展隐性功能的体现,是作为合作社发展的意外后果而呈现的。合作社在实现经济功能的同时,它所体现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满足了人们交往、休闲、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合作社对乡村社会的整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合作社可能成为乡村社会整合的一种实践性策略。
【关键词】: 公共空间;发展实践;合作社;隐性功能;意外后果
学界对乡村公共空间议题的关注颇多,并有研究者开始将公共空间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联系起来加以讨论。如韩国明等就在研究中区分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时间、开放三种维度,并基于此,认为乡村公共空间在农民合作行为的发生以及合作组织成立后的运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从发生学的意义上强调公共空间对合作社生成的重要性,提供了一个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生动力的解释。但本文认为,合作社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可能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间的关联机制尚需深入考察。公共空间这一概念源自哈贝马斯,在国内具体的研究中往往被赋予情境化的涵义。本土研究中较为广泛采纳的公共空间被界定为两个层面: 一是指社区内人们可以自由进入并进行各种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二是指社区内普遍存在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和制度化活动形式。[2]这显然既涵盖了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早已存在的如“村肆”“祠庙”“茶馆”“舟中”[3]等公共场所一类的实体空间,也囊括了晚近发展起来的“民间组织”[4]等制度化组织、制度化活动一类的制度空间。在本文中,亦采用前述涵盖实体空间和制度空间两方面内涵的公共空间定义,并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以四川省大溪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水稻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历程为例,从微观层面考察合作社与公共空间的内在关联。本文试图说明的是,与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相伴随出现了新的社区公共空间,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在社区提供了公共空间得以维系的四个要件,但在这种情况下,仍不能简单认为合作社“构建”了社区公共空间,其中仍有更深层次的关联机制需要讨论。
一、合作社发展历程与新的社区公共空间的出现
水稻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在文本层面表现为注册成为合法组织,在实践层面表现为通过合作社日常实践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该水稻合作社中,发起者共有三人,其中两人为村两委成员,并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另一人为镇农艺师,不在合作社内任职,仅提供智识资源支持。这三人成为合作社的主要发起者和理念倡导者,并带领社员展开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这三人是村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观念的代理者,是新的社区发展理念的译介者,因此本文将这三人统称为合作社发展代理人①(以下简称代理人),而不采用合作社理事的称谓,以便于行文和阐述。在代理人的倡导下,合作社完成注册并发展起来。
1. 制度化组织的形成: 水稻合作社的注册成立水稻合作社的出现与合作社代理人的观念密切相关。代理人认为,要通过合作社改变传统发展观念,采用有机种植的方式,避免使用农药、化肥,这样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享受健康生活,实现村庄的综合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代理人从 2009 年开始倡导有机水稻种植,即改变持续几十年的耕种模式,不再使用农药、化肥,代之以鸡粪等农家肥、沼气水喷洒、杀虫灯杀虫等方式,进行有机生产。从2010 年初,有机水稻种植开始在大溪村悄然拉开序幕,代理人动员村民选择水土条件较好的地块进行示范,同时提出组建合作社的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需要向工商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才能成为合法的合作社。水稻合作社在登记注册时却几经周折: 2010 年 3月份合作社发起时计划命名为“有机农产品生产合作社”,但到工商部门注册时被告知不能冠以“有机”二字,必须首先完成严格的有机产品认证才能使用;后计划改名为“种养专业合作社”,又被工商部门告知不能同时冠以“种、养”两种产业,必须是专一性生产;8月再次计划更名为“种植专业合作社”,又被告知“种植”前须加具体产品类别;最终才于 10月正式登记注册为“大溪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这一曲折的注册过程,合作社的合法身份得以确立,在村内生成了合作社这一合法的制度化组织。代理人的发展理念与合作社注册的相关规定发生了碰撞,对合作社综合性的预期与法规的专业性规定相冲突,最终的结果是代理人在合作社名称上进行了妥协,按照规范的命名方式进行了注册。尽管通过注册成为合法的“专业”合作社,但代理人在发展实践中仍然秉持村庄综合发展的理念,在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社会综合发展等方面并举,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单一经济功能的追求。
2. 制度化活动的展演: 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合作社注册完成后,如何实现长期发展就被提上日程。对于水稻合作社来说,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有多少农户成为社员、有多少亩田地实现有机种植。有机种植的开展主要包括: 种子的统一购买,有些农户已经买好了种子,就采用兑换的形式统一稻种;筹备有机肥,主要是鸡粪、沼气水等;种植技术方面采用水稻覆膜技术;并就田间管理进行安排和提醒,如适时喷洒沼气水,等等。为实现合作社的持续发展,代理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首先,有机种植的宣传动员。代理人针对社员有机生产意识的养成、种植技术改进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并采用会议、集体活动等方式加强动员和宣传。2010 年水稻合作社举办了“合作社发展规划讨论暨告别有毒大米大锅饭”活动,利用村小学的场地搭灶,做“大锅饭”邀请村民品尝新米,品尝社员自己生产、自己烹饪的“大锅饭”,以此增强村民对有机生产的信心。
其次,其他社区组织的建立。在代理人的倡导下,合作社进一步成立了农民田间学校、兴趣小组、老年协会、妇女协会、文艺队等村民组织,进一步丰富了村庄的组织空间。以此为基础,代理人相继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会议形式开展的活动,如有机生产交流会、有机生产发展讨论会、户外培训等;以文娱表演形式开展的活动在水稻合作社的活动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如重阳节茶话会、青年节联欢会、庆祝建党 90 周年文艺汇演、中秋节留守人口团拜会等。作为一种仪式化的庆祝活动,文娱表演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丰富了社区公共生活。
3. 实体公共空间的营造: 合作社对社区空间的利用和拓展 社会事件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空间中。Carr将公共空间视作一种共享的场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周期性的节日中将其用于开展功能性的或仪式性的活动,从而使社区团结在一起,公共空间成为公共生活得以展现的舞台。[5]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代理人利用的空间包括如下几类:(1)街道作为偶遇与交谈的场所。走出家庭,走上街道,便进入了公共空间,实际上,包括田间道路,都成为合作社代理人及技术员查看稻田长势,并即兴提供技术指导的场所,它使得任何人能够观察、感受和参与。(2)沿街商店作为公共事务讨论的场所。在新的合作社办公室落成之前,公共事务讨论经常在沿街一家小卖部一层的大厅中进行。小店沿街,大厅内板凳充足,村民聊天、合作社讨论、合作社的文娱活动以及合作社接待参观人员,都会把这里作为一个固定场所使用。(3)村小学校作为合作社开展宣传动员活动的场所。在新的合作社办公室落成之前,村小学也成为合作社利用的空间。合作社的发起和动员、合作社组织活动,开展联欢会、品尝会等社区集体活动都在这里进行,使得这里具有了公共空间的性质。(4)新建的合作社办公场所。代理人争取资金修建新村委会,并同时作为合作社的办公场所。新办公场所充分利用办公室前的一块开阔地,设计了一个小广场,作为公共空间加以使用,村民运动、健康培训、文艺活动等公共活动都在这里开展。
代理人以综合发展理念发展合作社的同时,创造性地利用了社区的原有实体空间并构造了新的实体空间,在社区内建立了合作社这一新的制度化组织以及与之伴随的一系列制度化活动。根据前文对公共空间的界定,社区内生成了新的公共空间,并且是伴随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历程而出现的,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与社区公共空间的构建呈现为一体化的过程。从注册组建合作社,到组织合作生产、开展社区活动,水稻合作社不仅体现了经济功能,而且营造了有机生产、健康生活、综合发展的社区共识,促进村民参与,共同推进社区公共生活的发展。基于此似乎可以得出推论,即合作社促成了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但公共空间的构建需要特定的条件,如果说合作社促成了公共空间的构建,则必然是合作社能够提供维系社区公共空间的基本条件。
二、乡村公共空间形成的逻辑基础
由上文可知,从学理层面来看,随着合作社发展的过程,社区出现了新的公共空间。而村庄公共空间的形成离不开四个要件,即公共场所、公共权威、公共活动与事件、公共资源[6]。审视水稻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可知,这四个方面的条件均得到了满足。
首先,公共场所。大溪村小学、沿街商店、田间地头、新办公场所都成为合作社开展公共活动的场所。Ordenberg 将那些区别于家庭和工作场所(分别为第一和第二场所)之外的场所称为第三场所(third places)[7]。Hummon 认为,第三场所使个人受到激励,享受共同的友谊之乐,通过与多样化的他者进行对话从而丰富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它通过为仪式化的庆祝提供场所、为超越私人生活的社会交往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育政治共识,并广泛培育对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的认可。[8]公共场所为社会事件的发生提供了舞台。
其次,公共权威。合作社代理人的个人身份及其个人特质使其成为社区内的权威角色。其中镇农艺师性格开朗,经常到田间地头查看秧苗,了解存在问题,与村民打成一片;另外两名代理人则具有村两委成员与合作社理事长的双重身份,他们执着于为社员做实事,在社员缺少秧苗的情况下,先把自己的秧苗让给社员插秧。成功组建合作社后,代理人更加集中精力思考合作社发展,在社区动员和获取外部资源等方面不遗余力。三名代理人作为社区精英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社区权威,具有强大的社区吸纳能力,在组织公共活动、增强社员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再次,公共活动或事件。董磊明认为,公共生活与事件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超越单个家庭的制度化与准制度化的集体行动,通过这些集体行动,村庄的价值规范、认同与凝聚得以维系。[6]在水稻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合作社的发展实践如社区动员、培训、节日庆祝等都以公共活动的形式在社区中展开。因此,村民加入合作社并参与到合作社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去,就构成了公共活动与事件。如合作社每逢重大节日组织的集体联欢,请外来专家进行养生讲座,组织文化培训,为外来参观者组织文艺表演,以及社区内老年群体或妇女群体分别组织的节日庆祝活动等,都使人们走出家庭的私人生活,进入社区的公共生活。实践本身往往带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同时这种实践又会形塑新的价值秩序。以有机生产、健康生活、保护环境等理念所发起的公共活动,不仅为社区带来了欢乐,同时使合作种植、有机种植、健康生活等新价值秩序得以确立,明确了社区认同,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最后,公共资源。资源获取在社区集体行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水稻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源形式包括种植技术、高校科研项目、媒体力量、社会力量等。(1)水稻覆膜技术的引进。合作社发展之初,代理人即与省土肥所取得联系,将大溪村作为试点推广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该技术能够保水保墒,有机水稻的丰收就得益于该项的技术支持。(2)高校科研项目支持。来自北京 Z高校的科研项目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创建交流平台并协调各相关机构的行动。此外该项目对合作社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对合作社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为促进合作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3)媒体力量扩大知名度。水稻合作社由于发展理念新颖、发展势头看好,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该市电视台、日报、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合作社的合作理念和有机生产实践。这对于提升水稻合作社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增强合作社的社区动员能力和资源吸纳能力无疑大有裨益。(4)社会力量关注。由于合作社理念新颖,代理人受邀到大学作报告、会议发言等,进一步传扬了品牌,吸引了社会力量的关注,如通过与香港社区建立伙伴关系,在产品销售和消费者培育方面获得了支持。
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代理人及合作社确实提供了村庄公共空间得以维持的四个要件。从既定事实与基本条件来看,都显示出合作社发展实践与社区公共空间构建之间的因果联系。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社区公共空间的构建并非代理人组建也不是发展合作社的题中之义,即代理人主观上并不存在这项考虑。代理人发展合作社的初衷,仅是通过合作社为村民办好事,在经济发展之外实现村庄综合发展,保护环境,健康生活。按照默顿的划分方法,保护环境、综合发展等结果体现的是合作社发展的显性功能,而公共空间的构建则是合作社发展的“非预期的而且未被察觉的后果”[9],即隐性功能的体现。因此,对公共空间生成机制的探讨,还应该回到水稻合作社的发展实践本身,从其内部寻找理据。
三、作为合作社发展意外后果的公共空间
回顾代理人的村庄发展理念以及代理人选择合作社作为发展路径的历程可见,合作社的发展实践是作为地方化的疗救策略来回应现代农业弊病与普遍生态危机的。基于疾病隐喻的疗救回应,使合作社必然地面临如何最大程度地动员社区并形成有效集体行动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发展实践形成有利于实现环境与发展双赢的价值秩序。在这一过程中,社区新的公共空间作为合作社发展的意外后果而出现。1. 生态危机的疾病隐喻与疗救: 代理人的发展路径选择
受绿色革命和现代化的影响,我国具有循环性生态平衡、对环境友好的传统农业被逐步改造成为依靠化肥和农药来保证产量持续增长的现代农业[10],这种模式的高农药、高化肥投入使农业污染日益严重。代理人认为,发展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破坏了环境,也不利于健康。由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模式所引发的的生态危机,在此通过疾病的隐喻被加以叙述。如桑塔格所言,疾病被等同于内心最深处所恐惧的各种东西,如腐败、腐化、污染、反常、虚弱,于是疾病本身变成了隐喻,藉疾病之名,这种恐惧被移置到其他事物上,疾病变成了形容词,疾病意象被用来表达对社会秩序的焦虑。[11]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代理人那里也正是基于疾病隐喻的逻辑被表述。同时,疾病的隐喻又与“被诊治、被治疗”以及“恢复正常的均衡”[11]相关联,疾病隐喻本身就指向理性的反应和混乱的消除。在当前生产模式多有诟病的情况下,代理人提出针对性的疗救策略,即不能只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要实现村庄的综合发展。今天农民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健康。代理人认为要采取一种能够让最多数村民受益的方式,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要让农民直接面对市场,减少中间环节,获得最大利益;除经济利益外,同样重要的是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使用农药、化肥。
因此,在国家政策、项目支持等因素的影响下,代理人最终将发展合作社、发展有机种植作为当前生产模式疾病的疗救策略,并以此促进村庄社会、环境、文化、经济的综合发展。代理人提出,改善生态环境,不使用激素和转基因种子,力争 3 年,最迟5 年完全杜绝化学肥料、化学农药,普及有机生产技术,提升环境自我调控能力,重建农村全面合作;推广有机耕作方式,保护生存生态环境,享受健康幸福生活,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农村综合发展,建设和谐的新型农村。借着疾病—疗救的隐喻,合作社的发展路径被确立下来。
2. 地方化的疗救策略: 提供生成公共空间的场域
《合作社法》规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性和单一性。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合作社法》将合作社表述为专业性的(同类农产品、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而实践中的合作社则更多表现出地方化与多样化的特点。熊万胜将“合作社的实际制度与法律规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称为名实分离[12],大溪村水稻合作社同样存在这一现象。代理人将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与生态危机的疗救策略,但从合作社注册命名的过程来看,它试图超越合作社的专业性规定。由其发展目标来看,它试图超越单一的经济组织功能;从合作社发起来看,则表现为代理人发起并主导,并非民主管理。因此,代理人实际上将一个充分地方化的实践策略之实与一个具有高度统一性的制度框定之名相对应,使法规在文本层面规定的合作社所具有的明确边界发生模糊②。基于此种情况,在代理人(能人)领办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最充分的社区动员并促成集体行动,对于疗救策略的成败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水稻合作社的创建过程中,代理人采用了多种策略进行社区动员:(1)初期动员与解释说明会。代理人准备开始试点有机水稻种植时,首先通过村干部和各队队长一对一找农户进行动员和解释说明,说服部分村民先开始试点。(2)示范动员。示范种植使农户能够看到实际的效益,在操作层面切实可行,村民才会继续跟进。(3)技术培训和意识养成教育。代理人就曾表达出“农民的出路在合作和教育”这一观念。合作社开始有机种植并将组织建设提上日程后,已有部分农户加入成为社员,此时合作社采取了加强技术培训和有机生产、健康生活的培训,在第一批社员中巩固有机生产意识,形成持久观念。(4)利用媒体宣传和报道增强合作社吸纳能力。由于发展理念新颖,合作社吸引地方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各类媒体的关注,进村参观和采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合作社的威信和说服力。(5)扩展公共生活,持续增强合作社吸纳能力。合作社积极促进社区公共生活建设,成立了老年协会、妇女协会、文艺队等组织,并在重阳节、建党周年、青年节等节日组织庆祝和表演活动,受到村民的好评,针对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公共生活中,合作社积极通过文化层面的倡导,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如开展传统文化的培训,积极倡导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有价值的理念,并邀请健康培训人士到村中开展健康操培训,引起了村民的极大兴趣。
在多样动员策略的综合作用下,一方面,村民和社员参与热情被调动起来,社区公共生活得以发展;另一方面,合作社规模从 2010 年初开始动员组织生产时的 77 户,发展到 2011年末的 408 户,社员比例高达 81.1%,有机种植的观念已经成为社区共识。由此可见,地方化的发展策略客观上促成了公共生活的发展,为社区新的公共空间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社会场域。
3. 社区公共空间的形成: 合作社发展的意外后果
基于疾病隐喻与代理人的疗救策略选择,在理念层面,代理人以发展合作社为路径,以社区综合发展为目标;在实践层面,以有机种植的集体行动作为理念的具体承载。在合作社的发展历程中,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被充分地方化,法规层面文本形态合作社的边界被模糊化。大溪村水稻合作社实际上是以合作社为组织依托,利用代理人自身权威、社区公共场所、外部资源获取在社区内培育有机种植的社区共识,促成集体行动,以社区作为整体来应对当下的现代农业种植弊病,获取村庄的综合发展。如前文所述,社区新的公共空间伴随合作社发展而出现,与合作社的发展呈现为一体化的过程。但公共空间的构建并非代理人的初衷,代理人地方化疗救策略在社区生成了新的价值秩序,为社区公共生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界面,从而使公共空间的出现成为合作社发展所产生的未预期后果。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所阐述的一个中心观点就是,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发生在空间,但也同时在创造着空间[13]。合作社发展实践在社区空间中发生,同时创造了新的公共空间;但显然新的公共空间是以合作社发展的意外后果这一形式来呈现的。合作社的发展、社员的增加、有机种植的扩展是合作社发展实践的预期后果,公共空间的出现则是合作社的非预期后果。此外,合作社代理人中有两人在发展合作社之前就具有村两委成员身份,一人为村主任,另一人为计划生育专干,在过去十年间,大溪村村主任和村支书均没有进行换届。随着水稻合作社的发展,两位兼具村干部身份的合作社代理人在村民中赢得了信任和威望,在 2010 年年底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二人分别当选为大溪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但是,在水稻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这两位代理人的村两委身份是以“果”而非“因”的形式呈现的。一方面,对于水稻合作社的发起和发展而言,村主任和计划生育专干的身份除了具有行政权威,在动员村民方面具有一定程度影响外,并未为合作社的发展带来更多实质性资源,合作社的发展直接依赖合作社所推动的资源有效获取③;另一方面,正是两人在合作社这一场域中的具体实践以及合作社的发展成果,为二人在村两委班子中的身份转变提供了契机。因此,合作社以未预期后果的形式形塑社区公共空间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了村两委这一“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1]的格局变迁,这显然也是合作社发展的未预后果。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大溪村水稻合作社发展历程的微观考察可见,合作社的发展实践不仅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意外地促成了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水稻合作社重组原有的社区空间,将其转化为合作社发展理念得以展演的场域,并在其中形塑特定政治共识,促使村民从私人空间走向社区公共空间,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在此还有以下几点值得强调。
首先,韩国明等人的研究表明,大范围、高频率接触、半开放的公开空间可以为农民提供最佳的交往场所,产生出相对充分的社会资本,因此对促进农民合作行为发生最有利,并提出要重视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和发展[1]。本文的研究则表明,合作社的发展实践重组了原先的社区空间,并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社区新的公共空间的构建以合作社隐性功能的形式得以呈现。这主要是由于水稻合作社的发展实践表现出突出的地方化特征,模糊了合作社法规的明确边界,合作社能动的发展实践也造就了一定程度的非预期后果,如本文所呈现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构建。
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村社会公共空间出现一系列变迁的情况下形成新的组织形式。村委会这一组织化的公共空间无法体现农民的内在需求,其政治权力色彩也使得农民主动疏离,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由于村庄“空心化”而不断萎缩;农家书屋等由官方主导的新的行政嵌入型公共空间则缺少对农民的足够吸引力[1]。因此,反观本文中公共空间得以出现的理路,可以将合作社视作乡村公共空间构建的一种可能策略。回顾中国乡村社会公共空间的变迁可见,人民公社体制下形成的以集体化村庄共同体、行政性集会、乡村文艺活动等为主要特点的公共空间随着农村改革而消解,转向以村落集市、红白喜事、市场网络、民间互助等为主要形式的公共空间,依靠村庄内部力量生成的村庄内生型公共空间走到村庄公共生活的前台[2]。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农民合作组织就是这样一种走向前台的内生型力量。
熊万胜[12]通过对合作社的分析,认为合作社是“制度化进程的意外后果”;而基于本文的分析,则可以将公共空间的构建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外后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推行,村民从集体生产生活转变为个体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个体化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主导了村庄的日常生活。空心化的村庄与日益萎缩的村庄公共空间则日益加剧了这一态势。因此无论是从合作社这一公共空间形式的吸引力来看,还是从村民参与公共活动的热情来看,都表明在“村落的终结”[14]之讨论正酣之际,农村社区对公共空间的热切需求。合作社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都满足了人们的交往、休闲、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作社对乡村社会的整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合作社可能成为乡村社会整合的一种实践性策略。因此对合作社与社区公共空间构建的探讨,其意义也不只在于增进对中国农村公共空间的理解,还包含了当下实现中国乡村社会整合的一种新的可能。
第二篇:公共空间讲文明
第一、安静从小事做起:尊重自己,读书学习以静制动;尊重老师,课堂听讲安静认真;尊重同学,自修复习宁静为主。还要做到图书阅览安静、集会就餐安静、轻声慢步过走廊等等。不得大声喧哗、扰人,用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妨碍别人。
第二、安静从身边做起:心中能自省,与困难相遇沉心静思;心中有家人,与父母交流平心静气;心中有集体,与同学相处和气冷静;心中有他人,处公共场所有序安静;心中有社会,帮助弱者平静无功利。
第三、处处讲文明:尊重自己,仪容仪表大方得体;尊重老师,礼貌问好虚心求教;尊重同学,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尊重他人,文明用语宽容待人;尊老爱幼,懂得感恩学会爱护。
第四、时时有公德:心中有秩序,排队上车耐心等候;心中有规范,交通规则常记心中;心中有他人,礼貌用语时常运用;心中有爱心,主动让座热情帮助;心中有社会,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心中有公德,公共卫生绝不侵犯。
公共空间是指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如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而“公共空间意识”是指公民的公德之心。
楼道宿舍等公共空间,哪些不文明行为应该避免?我们每天都穿梭往返于不同的空间。有的空间是私密的,比如个人住所。有的空间对所有人开放,比如广场车站。还有一种公共空间,一般情况下只属于少量特定人群,比如办公室、宿舍、楼道等等。
楼道宿舍等公共空间,有哪些不文明行为应该避免?很多读者打来电话发表意见,大家历数许多发生在公共空间的不文明行为。其中,一位读者寄来的长信令人生出很多感慨。这封信的标题叫“一封求救信”,是说他们小夫妻俩自从搬进新居两年来,一直被一户人家堆在楼道的大量杂物所烦扰。问题看似不大,却很折磨人。两年来他们也想尽办法,比如主动和对方沟通,自己动手搬移,找到社区调解„„但一直毫无成效,徒增了烦恼。这位读者在信的末尾询问:我还有什么方式可以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
这个问题我思考很久,却发现真的不能给他提出有效的建议。现在,私人空间越来越受法律保护,公共场所也有城管、交警、市政等执法部门“综合治理”。可是,发生在宿舍楼道等公共空间的侵权,应该由谁负责维护管理?总不能老为这些事去打官司吧。
我发现,有的时候,文明只对讲文明者有效,道德也只会让有德者自勉,除了这些“软”的约束,我们的社会可能还缺许多切实可行的规则。
第三篇:浅谈景观公共空间
浅谈景观公共空间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小康生活的宽裕,广场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大陆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介绍了城市广场的缘起、含义及其分类,论述了兴建城市广场的必要性,阐述了城市广场面积及其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关系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并阐述了我国的现状。
关键词:广场;设计;空间
Abstract:Live along with development and citizenry's middle-class families of the economy lenient, the culture of the square increasingly become China big sixcity cultures in the most active amusement and recreational way.Introduced the origin, meaning of the city square and it categorize, discussing to build the necessity of the city square, elaborating the area of the city square and it with periphery building of comparison relation and the programming in the city square design the principle that must follow.Elaborate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our country also.Key phrase: plaza; design; humannes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概述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2.广场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广场以其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巨大的凝聚力。每到夜间,人民趋之若膺,休闲、散步其乐陶陶。即使广场粗制滥造人们亦乐此不疲。这说明广场得到社会价值的认同。社会价值构成有物质因素也有精神因素,广场则满足了社会价值中人的精神需要。因此我们可把广场的建设上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可以说,广场是社会价值体系中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的精神文明的必然反映。只要物质文明在发展,广场就要不断增加!
当前的“广场”是一种泛广场概念。住区、商业、办公、街心绿岛、绿地等均可美其名曰“广场”,这也充分反映出人民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城市开发商迎合这种社会价值心理,想通过“精神补赏”来产生物质效应是广场泛化的根源。这也善意地“误导”了政府(或许是政府故意被“误导”)。我们大可不必对此较真。给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更多的“精神空间”吧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 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 夜间文化生活。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3.广场及其环境设计的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我这次毕业设计内的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并引入动物和水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 Pleet河上 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美国 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 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 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 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 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
3.3组织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主要用轴线设计来组织广场文化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 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 线,丰富空间体系。法国巴黎,在城市设计中,就充分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各城市空间。在巴黎中心区,若干以历史建筑物为主题的城市轴线,及以轴线设计结合的文化广场与街道,这些城市元素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巴黎城,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里大街、凯旋门广场、德方斯中心所构成的轴 线,是巴黎的精华。而构成这轴线的每一个广场的环境设计,都与主轴线有密切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个空间序列的高潮。
4.广场设计在我国国情下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一种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城市广场自古存在,中外皆有,它秉承了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在日益走向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城市广场这一载体所蕴涵的诸多信息,又使它成为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但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我们的国情就是人多。管理就格外重要,在城市里大家有能在同一时间都做一件事,那要出乱子的。广场是城市的开放公共空间,使用功能有许多不定因素,为了时髦动辙就下沉或上升,使广场地面高低不平,或是下去个坑,没有电梯,地下空间也不连通,很不安全。广场那么大,开始讲要通透,不让种树,夏天太热又不得不种树,用树来分隔空间,效果也不好,花了许多钱修喷泉,平时运行费太高不喷水等等,看起来这些细碎又实际问题.在设计广场时,一开始就要考虑这些方面:结合地形、地区气候的特点,人的活动等因素,处理得当就形成广场自身的特色。
5.结束
总之,当前许多城市非常重视城市景观的里广场设计的重要性,短时间建成的城市广场虽然深受市民的喜爱和欢迎、树立了城市的新形象,但我认为这仅仅是开始。历史的借鉴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广场形成要长时间地苦心经营、雕琢。像城市广场这样难度大的题目,一个好的想法要逐步完善落实。要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公众参与共同营造,一步一个台阶。作为设计者要为广场增添更多的文化氛围和活力。在当前设计的热潮中,要取长补短,注重经济实效积极地为市民创造更多具有一定质量的人性的优美的城市开放空间和广场,创造更美好的现代城市景观是时代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任务,造福后代,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王向荣、林箐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原著[美]H.H.阿纳森,翻译邹德侬、巴竹师等.《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刘超《?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思考》,城建研究网。
黄大成?《让广场旋风刮出雁城新姿》,《衡阳工作》,1994年第七期。
第四篇:《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公共空间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 课程代码:037124 ·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Space Design · 授课对象: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 · 开课学期:第5学期 · 学分/学时:6/108
· 先修课程:建筑制图与识图
· 教学方式:理论讲授、课题讨论及方案设计 · 考核方式:作业及其讲评 · 课程简介:
《公共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根据办公类、商业类、餐饮类、娱乐类、休闲类、展览类等典型公共空间的特定功能,以企业设计项目工作流程为依据,利用教学与实训一体化的模拟教学平台,采用设计项目引导与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不同公共空间设计。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方案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表现、方案制作等核心知识和必备技能,具备从事室内设计师岗位所必需的设计项目调控、设计项目协作、设计项目沟通等职业素养,课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应达到:
1、能利用所学知识转化为设计实践的应用能力。
2、能进行设计方案的整体把握、具备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意能力。
3、能主动进行学习,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30学时)
第一节 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
第二节 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
第三节 公共空间设计与其他相关概念
第四节 公共空间设计的历史发展与风格流派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公共空间设计的概念,公共空间设计的目的。
第二章 办公空间室内设计(20学时)
第一节 办公空间的类型
第二节 办公室空间的功能分类
第三节 办公室内环境的设计原则与要点
第四节 办公空间分类设计方法
第五节 办公室内环境界面处理 第六节 办公空间照明
第七节 办公室内环境的发展趋势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办公空间的类型,办公室空间的功能分类,办公室内环境的设计原则与要点,办公空间分类设计方法。
第三章 项目勘测与分析实训(10时)
第一节 公共空间项目设计分析
第二节 项目勘察与测量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根据现场勘测内容,搜集项目信息,记录详细尺寸,绘制原始图纸。
第四章 方案设计实训(18学时)
第一节 酒店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二节 餐饮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三节 办公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四节 商业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五节 娱乐休闲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第六节 展示空间设计思维与方法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真实项目设计。
第五章 设计图纸制作实训(30学时)
第一节 效果图制作
第二节 施工图制作
第三节 标书制作
本章的学习重点为学生在6类空间中任选一项目,扮演设计师角色承担图纸设计任务,按照实训项目任务书的具体要求完成设计方案图纸(平顶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和部分施工详图)制作和工程标书制作。
四、作业、实践环节
作业:不少于2次专题设计。实践环节:参观工程施工现场。
五、成绩评定标准
该课程以百分制计,平时学习表现占30%,作业占30%,考试占40%,由任课教师评定,具体标准如下:
1、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是否按质按量完成作业;
3、是否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与知识点;
4、作业是否具有创新性与实用性。
六、建议教材
董君编著,《公共内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七、参考文献
[1]梁展翔编著,《室内设计》,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
[2]雷尼编著,《咖啡店与西餐厅空间设计》,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执笔人:
教研室主任签字:
学院负责人签字:
第五篇: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要求专题
设计要求:
1.设计要突出“十五年后的空间”主题,满足商务及快捷酒店的原则。
2.大堂要求设置总服务台满足休息、上网、电话的需求.3.标准客房要求有单人间、双人间,功能包括卧床、阅读、书写、上网、电视、茶水、行李及衣物的放置等。
4.商务客房除上述要求外需增加会客、酒吧等功能。
5.设计要求考虑酒店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客房内不需设计厨房功能。
6.装饰用材应考虑环保及防火需求。
7.室内大堂、客房、公用卫生间、客房内卫生的灯光应根据空间的不同予以设计。
8.平面及立面出图应按照标准出图比例出图,效果图满足A2图纸的打印。
◆设计表达:
方案设计投影图示:①平面 ②顶平面 ③大堂、客房空间内的主要立面或剖立面,数量自定,需明确表达出界面、设施、配饰等设计内容 ④出图比例1:100,1:150(大堂),1:50,1:30(客房)。或根据个人需要自定,但须标注清晰
◆表达效果:
要求绘制大堂、标准客房及商务客房的相应效果图,可采用多种工具和表达方式相结合。
◆提交电子文档:
①制作展板要求:参赛者自行将以上要求内容编排在820×590mm的展板版心幅面范围内(统一采用竖式构图),参赛者仅将展板的最终电子文档(保存为*.JPG格式,300dpi)的光盘寄至组委会。组委会负责统一编辑板眉和板脚(将统一标注竞赛名称,作者无需在版心内另行标注)、出图、装裱。
②出版专集要求:单张图片原大应在300dpi以上,CAD图纸应逐个提供JPG格式文件,设计说明提供Word文档文件、作者个人照片、个人简介和教师评语一段。
作业最终提交电子版(每人一个单独文件夹,请勿使用压缩包)的命名方式:
完整学号+姓名
文件夹中含有:竖向版面(2-3张)JPG格式,各个单张图片(平立面施工图,效果图)JPG格式
纸板为同样的版面打印在A3卡纸上,统一竖向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