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黔府发〔2006〕6号)

时间:2019-05-14 07:3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黔府发〔2006〕6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黔府发〔2006〕6号)》。

第一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黔府发〔2006〕6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2006〕6号 【发布日期】2006-02-23 【生效日期】2006-02-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黔府发〔2006〕6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我省烤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是促进烟区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也是改善烟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基础工程。为了扎实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会议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科学规划、规范运作、加强监管、确保效益”的总体要求,遵循“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抓住机遇,加强领导,协调组织各方力量,合力推进工程实施,切实保证工程质量,加快解决我省烟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形成烟区农业生产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贵州省烤烟生产布局调整与烟水工程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我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以烟水配套工程和集约化烘烤工程为主,适当考虑田间道路工程、烟用小型农机具和烟地整治、土壤改良等。其中,烟水配套工程以建设“小水窖”、“小水池”、“小山塘”和配套沟渠、管网为重点,坚持“蓄、引、提”相结合,满足基本烟地灌排需要;集约化烘烤工程以智能化密集烤房的新建、改建为重点;田间道路工程以方便烟农机耕和农事作业为重点。力争到2010年,全省建成旱涝保收烟地600万亩;建成密集烤房16万座,烟叶密集烘烤率达到80%以上;在烟区基本普及小型农机具,基本实现烟地与路网配套。

三、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烟叶生产布局,抓紧编制建设规划。各烟叶产区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提高烟叶种植集中度的要求,根据烤烟收购计划和烟地轮作休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烟叶生产布局,确定基本烟地,建立以种烟为主、种其他作物为辅的基本烟地耕作制度。要紧紧围绕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按照基本烟地规划要求,结合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抓紧修订完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资金预算。其中,烟水配套工程要与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结合起来,纳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烟草、水利部门共同负责,具体勘测设计工作由水利部门负责。

(二)整合资源,加强协作。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大,涉及面广。各地政府要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改革、交通、水利、农业、农办、农机等部门的“三小”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工代赈工程、坡改梯小水窖配套工程、通乡油(水泥)路改造工程、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农机普及推广政策性扶持项目等,要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各地政府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要优先向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区倾斜。

三)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全面推行项目合同制和资金使用情况张榜公示制,严禁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真正做到修建一处、成功一处、见效一处。全省各级烟草、水利部门要对烟水配套工程质量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县级烟草、水利部门负责对工程进行验收;市(州、地)烟草、水利部门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复查;省级烟草、水利部门负责组织抽查,抽查面不得低于5%。全省各级烟草、水利、审计、监察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相应环节加强监督监察,对违法违规的部门和人员,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

(四)明晰产权,加强管护。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资产,遵循“谁投劳、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农户项目归农户所有,乡(镇)或村(组)集体项目归乡(镇)或村(组)集体所有,烟农共同使用。项目建成后,各地要及时制定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使用、维护管理办法,重点抓好技术性管护指导和安全教育,确保设施正常使用和烟农生命财产安全。在粮烟比价合理的前提下,项目受益农户应与烟草部门签订长期种植烟草的合同。

四、资金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80亿元。其中,烟草部门承担56亿元(含国家烟草专卖局补贴),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匹配12亿元,烟农投工投劳折资承担12亿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每年匹配2?4亿元,其中,产烟县(市、区)烟叶农业特产税按不低于10%计提,共投入6000万元,列入各县财政专项预算;市(州、地)级财政按当年烟叶收购计划每担计提10元,共投入6000万元,列入各市(州、地)财政专项预算;省“三小”水利工程资金投入6000万元,省发展改革委投入5000万元,省农机购机补贴资金投入1000万元。上述资金以全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分别投入,各计其功,管理渠道不变,项目申报、审批、计划下达程序不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确保资金到位。审计部门要对地方匹配的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各地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具体办法。

五、组织领导

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农办、省气象局、省农机局、省烟草专卖局为成员单位的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及产烟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烟叶生产工作的通知(黔府发〔2009〕5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2009〕5号 【发布日期】2009-02-01 【生效日期】2009-0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9年烟叶生产工作的通知

(黔府发〔2009〕5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抓好2009年全省烟叶生产工作,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2009年,全省烟叶生产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稳定规模为基础,控制总量为前提,优化布局为手段,提升整体生产水平为重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为方向,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继续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巩固老烟区,发展新烟区,提高单产,突出特色,努力促进全省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发展。2009年全省计划收购烟叶643.4万担,上中等烟比例达到80%以上,等级合格率达到80%;实施烟水配套工程120万亩。

二、认真执行烟叶生产收购政策

2009年,国家将在去年的基础上适度调整烟叶价格,消化部分生产物资涨价因素,稳定烟农生产积极性。我省每担30元的烘烤用煤补贴将转为肥料补贴。各产烟区要按照“严格控制,适度从紧”的要求,把控制总量、稳定规模作为2009年烟叶工作的首要任务,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烟叶种植收购计划,不得超计划安排。计划分解要与优化布局紧密结合,努力实现隔年轮作和规模化种植,促进烟叶生产向优势产区转移。要严格规范合同管理,充分发挥合同在计划面积落实、组织烟叶生产收购和规范流通秩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紧紧抓住供种供苗、物资发放、烟叶移栽等关键环节,逐户、逐块核实面积。稳步推行电子合同管理,切实加强烟叶生产的过程控制,提高烟叶种植收购合同管理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三、加大科技兴烟力度

我省烟叶生产存在平均单产低、整体生产水平不平衡的问题。要始终把“靠科技、提质量、抓效益、促发展”作为烟叶工作的主要措施,把2009年作为我省烟叶生产的“单产提高年”,狠抓技术到位,努力提高烟叶单产水平。要加大南江3号等自育品种推广力度,建立起适合本地实际的配套技术体系,2009年,自育品种推广面积要达到25%以上。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和留叶数,确保每亩田烟1000――1100株、土烟1100――1200株,单株留叶22――24片。要优化烟地布局,选择干田好土种烟,严格实行烟地轮作。合理确定施肥量,推广区域配方施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加大密集烘烤应用力度,减少烘烤损失。加大标准化生产、集约化育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烟技员和职业烟农培训力度,建立技术要领到人、技术人员到户、实用技术到田的有效机制。

四、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新烟区建设步伐

烟草部门要按照“密切合作,加强引导,全面提升,稳步发展”的要求,突出抓好特色优质烟叶和新烟区开发工作。坚持市场导向,积极发展品牌导向型基地,深化与重点卷烟工业企业的合作,提高烟叶原料的可用性和市场价值。通过2至3年的努力,使全省烟叶生产布局更趋合理,优质烟叶产区稳步发展,生产水平不断提升,烟叶质量和结构不断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优质烟叶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要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的原则,加快全省7家打叶复烤企业的整合步伐,组建全省复烤专业性公司,改变目前打叶复烤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的状况,适应卷烟重点骨干品牌集中配方打叶需求。

要充分认识新烟区开发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发展机遇,确保新烟区开发“上得去、稳得住、提得高”。要将新烟区开发与烟叶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卷烟工业原料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认真制定新烟区基本烟田、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烟叶站点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和烟叶生产技术体系建设规划,高质量、高水平抓好新烟区建设。按照规划要求加大投入和实施力度,以5万担为一个基地生产单元,实施整村连片推进,实现户均种烟规模15亩以上,亩用工23个以下,烟叶亩产量150公斤以上,亩产值2100元以上。

五、加快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国家将对烟水工程、密集烤房补贴标准保持不变的同时增加机耕路、烟用农机具补贴项目,全面解决以烟水、烟路、烤房、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各产烟区要抢抓机遇,加快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按照力度不减、标准不降、管理不松的要求,抓好2008任务扫尾工作,提前规划申报2009建设项目,确保今冬明春开工建设。对新增的机耕路建设和烟用农机具推广项目,要统筹考虑,针对产区地型地貌和烟田、烤房分布情况,做好农机具选型和机耕路规划,探索适合贵州山区特点的烟草农业机械类型和机耕路建设模式。要积极协调好烟叶工作站及烤房建设用地,加快烟区电网改造步伐,保障烟叶烘烤用电。进一步明晰产权,建立制度,落实管护资金,明确管护责任,切实加强对烟水工程及烤房等设施的管理维护,确保项目有效、长效运行。

六、深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

继续围绕“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和减工降本、增产增收的基本目标,深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在试点范围内,要实现基础设施全面配套,专业化服务全过程、全覆盖,充分发挥烟农的主体地位作用,以培育专业大户为主,推进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稳定发展。在试点区要实现户均面积20亩以上,亩用工20个以内,单产150公斤以上,亩产值2200元以上,亩均纯收入600元以上,上中等烟比例85%以上,收购等级合格率80%以上。各试点单位要认真总结2008年试点工作情况,对在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地和起垄、设施化育苗及烘烤、专业化服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认真总结,及时推广。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种植。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和完善2009年试点建设整体规划,注重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未完成规划的单位不得开展试点建设工作。黔西县作为全国试点县要以县为单位全面推进,大方、遵义、兴义等省级试点县规模可从村扩大到乡。

七、切实加强对烟叶工作的领导

烟叶生产是我省烟农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烟叶工作,切实加强对烟叶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好烟叶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协调发展。各产烟区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要始终坚持烟叶产业的优势地位不动摇,把烟叶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要统筹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把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项目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资金使用及项目工程的综合效益。要统筹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加快烟区生产发展,促进烟区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烟草部门要“重心下移、着眼基层、加强指导、突出服务”,切实搞好烟叶基础建设。农业、水利、发展改革、农机、国土资源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强合作,确保烤烟工作顺利开展。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保障烟叶收购、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及时供应。公安、工商、物价、质监及检验检疫等部门要加强合作,确保烟叶生产、收购、调销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二月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黔府发〔2007〕35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 〔2007〕 35号 【发布日期】2007-12-14 【生效日期】2007-1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

(黔府发 〔2007〕 35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我省自2000年开始试点,到2006年累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66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57万亩、荒山造林1012万亩,涉及全省205万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增加了林草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加快了“两江”生态屏障建设;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环境立省”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土)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省人民政府负总责与责任落实到市(州、地)、县(市、区)相结合。

二、政策内容

(四)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后,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省和各市(州、地)、县(市、区)原承担的粮食调运费仍按原渠道和标准直补给退耕农户。中央财政原安排的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的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根据检查验收结果兑现补助资金。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五)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专项资金。省根据中央下达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按照各县(市、区)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下达到市(州、地)、县(市、区)。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土)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接续产业以及补植补造。县(市、区)在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向特殊困难的乡(镇)、村倾斜,同时在安排上要优先安排原补助政策到期和临近到期的退耕农户。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原有中央和省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三、配套措施

(六)加大基本口粮田(土)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土)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加大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土)的目标。要逐户调查摸底,对人均基本口粮田(土)较少,但可建基本口粮田(土)空间较大的农户,优先安排建设任务;对已经达到人均0.5亩基本口粮田(土)和不具备基本口粮田(土)建设条件的农户,不再安排建设任务。对基本口粮田(土)建设,从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每亩补助标准为600元。对在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土)建设中符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达到项目立项标准的,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通过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土)建设。

(七)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逐户了解退耕农户使用能源的现状及需求,在充分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设农村能源。要以沼气、节柴灶等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同时大力发展薪炭林,适当发展小水电。农村能源建设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退耕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对农村能源问题突出、特别是以烧柴为主的退耕农户,要优先安排建设补助;对已经得到国家农村能源建设补助的,不再重复安排。

(八)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并自愿移民的特困退耕农户,实行易地搬迁。生态移民要与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对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山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农民技术培训项目,要把移民作为重点对象列入培训计划。

(九)加大对退耕农户接续产业的扶持。退耕农户接续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增加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接续产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茶、竹、经果林、短周期用材林、药材及其产品加工等特色农林产业。接续产业要重点安排绝对贫困和低收入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大的要给予重点倾斜。

(十)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和抚育,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的重要内容。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退耕农户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提倡林下种草、绿肥等,发展草地畜牧业,允许退耕农户进行林下养殖。补植补造要与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林木管护要与退耕农户签订管护合同,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兑现20元的生活补助费。在征得退耕农户同意后,可以采取集中管护的方式。要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

(十一)继续对退耕还林工程区给予扶持。各级各部门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要继续按原计划安排,统筹协调,保证相关资金能够整合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十二)认真编制退耕还林规划。按照国务院暂不安排退耕地还林计划和调整退耕还林规划的精神,各地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相关部门要通过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并按程序上报。

(十三)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为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推进生态建设,中央将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并适当提高种苗和造林补助标准。省级财政根据中央下达的荒山造林计划,按每亩荒山造林给予一次性20元补助,用于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各市(州、地)、县(市、区)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用于荒山造林补助。

四、组织实施

(十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的原则,市(州、地)、县(市、区)、乡(镇)要层层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

(十五)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既是安排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同时也是规范专项资金管理,确保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保障。各工程市(州、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各地要高度重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确保按要求及时上报。规划要在充分调查、掌握翔实的退耕农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编制。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土)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补植补造和抚育规划。规划要综合考虑退耕还林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县级专项规划经市(州、地)审查同意后,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西部开发办、财政厅、林业厅、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审批。各地要将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随专项规划一并上报。

(十六)强化监督,严格检查。各地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政策,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核实退耕还林面积和质量,坚持张榜公布,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对农户的补助资金和专项资金。对不认真执行中央政策的,根据问题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当地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省级检查工作方案,并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检查报告上报省人民政府。县级工作经费按政策补助期内退耕地造林面积每年每亩2元的标准安排,主要用于退耕还林补助兑现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验收。县级工作经费按省、市(州、地)、县(市、区)4∶3∶3的比例安排。

(十七)健全机制,加强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涉及面广、建设期长,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加强指导,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沟通反馈情况。县级人民政府要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明确组织实施相关项目的部门和单位,并落实目标和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退耕还林是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宏大工程。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这项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地人民政府要从事关我省环境立省、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的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6〕26号 【发布日期】2006-03-03 【生效日期】2006-03-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6〕26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工作需要,省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通知如下:

组 长:禄智明(副省长)

副组长:刘福成(省政府副秘书长)

张建华(省烟草专卖局局长)

朱开茗(省水利厅厅长)

成 员:刘远坤(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文 江(省监察厅执法监察室主任)

李 岷(省财政厅副厅长)

帅 文(省水利厅副厅长)

许宾生(省农业厅副厅长)

丁诗建(省审计厅副厅长)

赵继权(省农办助理巡视员)

汲 伟(省农机局副局长)

汤筑强(省气象局副局长)

李智勇(省烟草公司副总经理)

封先庚(农行省分行副行长)

胡世才(农发行省分行副行长)

宋 锐(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烟草专卖局,张建华兼任办公室主任,帅文、李智勇兼办公室副主任。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三月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7〕2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2007〕2号 【发布日期】2007-03-19 【生效日期】2007-03-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黔府发〔2007〕2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精神,深入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及《贵州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省总体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继续深化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从长治久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认清我省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近几年来,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开局良好,发展健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思路不清,工作措施不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完善,尤其是社区、乡村、医院、学校等基层、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建设普遍薄弱;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尚不健全;预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报告发布机制还不完善;应急资源准备严重不足,先期处置能力较低;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滞后,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加上我省自然灾害频发,事故灾难隐患较多,传染性疾病种类多、传播流行危险大,引发群体性事件诱因复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清我省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高度重视存在的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三)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全省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贵州作出积极贡献。

(四)工作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衔接配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大力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应对处置能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三、扎实推进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五)做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依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并尽快组织实施《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一规划应急平台、应急保障、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处理好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与新建项目的关系,防止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各地、各部门要在《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指导下,抓紧编制本地区和本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城乡建设等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建设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制定、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

(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及《省总体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和领域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特点,进一步编制修订完善各类预案,加强对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重点抓好社区、乡村、医院、学校、风景名胜区等基层、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努力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做到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使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以及重大活动单项预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联动有力、协调一致。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及时根据实际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要协同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有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要重视对预案演练结果的评估分析,并将其作为预案修订完善的重要依据。

(七)加快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各地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要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及《省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实际明确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要在办公室设置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各地人民政府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信息报送、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也要明确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各自职责,明确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承担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的工作,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加强各地、各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

(八)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及时研究落实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各地、各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应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四、切实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建设

(九)推进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平台体系。在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省、市(州、地)政府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视频会议和指挥协调等功能;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设适用的应急平台。2009年底前基本建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应急平台体系,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公安、民政、国土资源、铁道、交通、水利、农业、卫生、民航、林业、气象等部门,要加快应急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发挥示范作用。应急平台建设要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和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积极推进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建立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工作机制。

(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十一五”规划有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整合现有应急队伍资源,形成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为骨干力量,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对专业救援人员,每年至少集中轮训一次。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为应对高技术、信息化条件下的突发事件提供保障。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研究制定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办法,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

(十一)抓好应急资源管理。建立省、市、县和基层单位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黔府发〔2006〕6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黔府发〔2006〕6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