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9〕10号)(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8:2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9〕10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9〕10号)》。

第一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9〕10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 〔2009〕 10号 【发布日期】2009-04-07 【生效日期】2009-04-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实施意见

(黔府发 〔2009〕 10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国发〔2008〕3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

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推进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有利于规范政府收费行为,公平社会负担,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依法筹措交通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资金,促进交通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中央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切实做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各项工作,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二、认真做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实施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做好有关工作,确保改革方案平稳实施。

(一)适时调整成品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制定和调整我省各价区成品油最高批发价格及最高零售价格。标准品最高零售价格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非标准品最高零售价格由省物价局根据国家规定的品质比率制定。

(二)新增税收收入的分配。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对于新增税收收入,按以下顺序分配:一是替代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的支出,具体额度以2007年的养路费等六费收入为基础,考虑地方实际情况按一定的增长率来确定。二是补助各地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补助资金,用途包括债务偿还、人员安置、养护管理和公路建设等。三是对种粮农民增加补贴,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考虑用油量和价格水平变动情况,通过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中相应的配套补贴办法给予补助支持。四是增量资金,按照各地燃油消耗量、交通设施当量里程等因素进行分配,适当体现交通的均衡发展。此外,地方政府原从公路养路费等收费中安排的水利建设基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经费等支出,由地方财政从中央财政安排的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中安排。

(三)修订完善相关行业价格联动机制。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运行后,要进一步完善我省出租车和道路客运油运价格联动机制。出租车客运价格,由各地根据成品油价格变动和燃料补贴情况,通过法定程序,决定调整运价或开征(调整)燃油附加。在运价调整或开征(调整)燃油附加前,继续由财政给予临时补贴。根据国家新修订的《汽车运价规则》,修订完善《贵州省〈汽车运价规则〉实施细则》,按程序调整燃油附加或公路客运基本运价。

(四)完善对种粮农民、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的机制。全面掌握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对我省种粮农民、林业、渔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含农村水路客运)的影响,认真执行《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进一步完善种粮农民、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机制的通知》(黔财建〔2009〕17号)精神,保证国家和省安排的补贴资金不折不扣地迅速落实到位。各市(州、地)、县(市、区)政府(行署)要综合考虑成品油、液化气等调价和市场物价变动因素,继续做好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五)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国家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实施方案和补助政策出台后,省交通等部门要按照“分级负责,逐步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尽快研究提出我省具体实施办法,按程序报经省政府同意,由省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研究确定,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撤销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点位置和名称,接受社会监督,今后不再审批新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上述方案正式实施前,继续执行政府还贷二级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政策,各地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六)建立普通公路特别是二级公路发展和港航建设投融资体制。成品油税费改革前,以养路费为主的交通规费是我省交通建设投融资的重要平台。各有关部门要以这次改革为契机,利用中央财政给予的支持政策,整合现有资源,同时按照六费原有资金功能不变的原则,抓紧研究建立我省普通公路和港航建设投融资体制,促进公路和水运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制定出台相关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财政、交通等部门要认真做好改革前后资金安排、预算衔接和交通建设融资工作,抓紧制定出台改革后相关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资金分配原则,切实做好与2009年收支预算的对接,确保人员经费、养护经费和相关建设资金及时到位。

(八)统筹安置交通收费征稽人员。妥善做好改革涉及人员的安置工作,是成品油税费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改革涉及的人员安置工作由市(州、地)、县(市、区)政府(行署)负责,按照转岗不下岗、待安置期间级别不变、合规合理的待遇不变的总体要求,统筹协调,实现“人人有去向、不增加社会就业压力”的总体目标,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各地要严格把关,及时锁定改革涉及的征稽收费人员数量,防止突击进人。要通过交通运输行业内部转岗、税务部门接收以及市(州、地)、县(市、区)政府(行署)统筹协调多种渠道安置等措施,做好公路养路费征稽人员的安置工作。国家人员安置工作指导意见出台后,省交通厅要会同省编制、财政、人事、税务等部门抓紧制定出台我省相关人员安置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各地积极稳妥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九)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加强油品市场监测和监管,建立成品油经营企业日常监管制度,对成品油生产经营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坚决禁止成品油生产企业为规避税收只开具发票而无实际货物交付和突击销售成品油等非正常销售成品油行为。做好随新增成品油消费税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工作,严防税收流失。严厉打击油品走私、经营假冒伪劣油品以及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确保成品油市场稳定。

(十)妥善处理有关债务问题。省审计部门要对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形成债务进行专项审计,核实、锁定债务余额,提出审计报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省交通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协调金融机构与公路部门签订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后的还贷协议。

三、切实加强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组织领导

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涉及各方利益调整,关系到成品油供应保障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及社会稳定,要求高,难度大,情况复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共同做好有关工作,确保改革扎实有序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我省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协调解决方案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各地扎实推进改革。各市(州、地)、县(市、区)政府(行署)也要抓紧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改革领导小组,及时分析掌握本地区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实施情况,切实加强对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工作的领导。

(二)加强监督检查。各市(州、地)、县(市、区)政府(行署)要切实担负起人员安置和维护稳定的责任,把人员安置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提前筹划,周全安排,妥善安置,确保改革的平稳顺利推进。各级物价、财政、交通、建设、监察、审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落实取消收费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政策落到实处,绝不允许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任何名义继续收取或变相收取明令取消的各项收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已经提前预收的要及时清退,对2008年12月31日以前欠缴漏缴公路养路费等收费的,要明确责任,及时追缴到位。

(三)加强宣传解释工作。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社会关注度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强舆论引导,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改革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确保社会稳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市场情况和社会动态,及时掌握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前做好应对预案,并妥善处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各地、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四月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国发〔2008〕37号)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发〔2008〕37号 【发布日期】2008-12-18 【生效日期】2008-12-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

(国发〔2008〕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建立完善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和规范的交通税费制度,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公平负担,依法筹措交通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资金,国务院决定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现通知如下:

一、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和交通税费政策,对保障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石油需求不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以费代税、负担不公平等弊端日益显现;二级收费公路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出行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迫切需要理顺成品油价格和交通税费机制。

近期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回落,为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及时把握当前有利时机,推进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对规范政府收费行为,公平社会负担,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依法筹措交通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资金,促进交通事业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成品油税费改革。

提高现行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不再新设立燃油税,利用现有税制、征收方式和征管手段,实现成品油税费改革相关工作的有效衔接。

1.取消公路养路费等收费。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

2.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中央补助支持政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相关方案和政策统筹研究,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各地可以省为单位统一取消,也可在省内区分不同情况,分步取消。实施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3.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8元,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7元,其他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加上现行单位税额,提高后的汽油、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消费税单位税额为每升1元,柴油、燃料油、航空煤油为每升0.8元。

4.征收机关、征收环节和计征方式。成品油消费税属于中央税,由国家税务局统一征收(进口环节继续委托海关代征)。纳税人为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成品油的单位和个人。纳税环节在生产环节(包括委托加工和进口环节)。计征方式实行从量定额计征,价内征收。

今后将结合完善消费税制度,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将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到批发环节,并改为价外征收。

5.特殊用途成品油消费税政策。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后,对进口石脑油恢复征收消费税。2010年12月31日前,对国产的用作乙烯、芳烃类产品原料的石脑油免征消费税;对进口的用作乙烯、芳烃类产品原料的石脑油已纳消费税予以返还。航空煤油暂缓征收消费税。对用外购或委托加工收回的已税汽油生产的乙醇汽油免征消费税;用自产汽油生产的乙醇汽油,按照生产乙醇汽油所耗用的汽油数量申报纳税。对外购或委托加工收回的汽油、柴油用于连续生产甲醇汽油、生物柴油的,准予从消费税应纳税额中扣除原料已纳消费税税款。

6.新增税收收入的分配。新增成品油消费税连同由此相应增加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具有专项用途,不作为经常性财政收入,不计入现有与支出挂钩项目的测算基数,除由中央本级安排的替代航道养护费等支出外,其余全部由中央财政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分配给地方。改革后形成的交通资金属性不变、资金用途不变、地方预算程序不变、地方事权不变。具体转移支付办法由财政部会同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并组织落实。新增税收收入按以下顺序分配:

一是替代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的支出。具体额度以2007年的养路费等六费收入为基础,考虑地方实际情况按一定的增长率来确定。

二是补助各地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补助资金,用途包括债务偿还、人员安置、养护管理和公路建设等。

三是对种粮农民增加补贴,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考虑用油量和价格水平变动情况,通过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中相应的配套补贴办法给予补助支持。

四是增量资金,按照各地燃油消耗量、交通设施当量里程等因素进行分配,适当体现全国交通的均衡发展。

(二)关于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国产陆上原油价格继续实行与国际市场直接接轨。国内成品油价格继续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成品油定价既要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和企业生产成本,又要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既要反映石油资源稀缺程度,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又要兼顾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

1.国内成品油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和适当利润确定。当国际市场原油一段时间内平均价格变化超过一定水平时,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2.汽、柴油价格继续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1)汽、柴油零售实行最高零售价格。最高零售价格由出厂价格和流通环节差价构成。适当缩小出厂到零售之间流通环节差价。(2)汽、柴油批发实行最高批发价格。(3)对符合资质的民营批发企业汽、柴油供应价格,合理核定其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价差。(4)供军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国家储备用汽、柴油供应价格,按国家核定的出厂价格执行。(5)合理核定供铁路、交通等专项部门用汽、柴油供应价格。(6)上述差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3.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上涨或剧烈波动时,继续对汽、柴油价格进行适当调控,以减轻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4.航空煤油等其他成品油价格继续按现行办法管理。液化气改为实行最高出厂价格管理。

5.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上述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另行制定石油价格管理办法。

(三)关于完善成品油价格配套措施。

1.继续发挥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利益调节机制作用。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国家实施有控制地调整汽、柴油价格措施时,原油加工企业会出现暂时性困难,中石油、中石化两公司要继续按照石油企业内部上下游利益调节机制,平衡好内部利益关系,调动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保证市场供应。

2.完善相关行业价格联动机制。(1)铁路货运价格,根据上年国内柴油价格上涨影响铁路运输成本增加的情况,由铁路运输企业消化20%,其余部分通过提高铁路货物运输价格疏导,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具体幅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铁道部确定。(2)民航国内航线旅客运输价格,首先在运价浮动机制内,由航空公司自主调整具体票价,需要调整燃油附加时,根据航空煤油价格影响民航运输成本变化情况,由航空公司消化20%,其余部分通过调整燃油附加标准或基准票价的方式疏导。调整燃油附加标准间隔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燃油附加具体收取标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民航局按照上述原则确定。(3)出租车和道路客运价格,由各地进一步完善价格联动机制,根据油价变动情况,通过法定程序,决定调整运价或燃油附加。

3.完善对种粮农民、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补贴的机制。(1)种粮农民。当年成品油价格变动引起的农民种粮增支,继续纳入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统筹考虑给予补贴。对种粮农民综合直补只增不减。(2)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含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林业、渔业(含远洋渔业)。成品油价格调整影响上述行业增加的成本,由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补贴。补贴比例按现行政策执行,补贴标准随成品油价格的升降而增减,具体补贴办法由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另行制定。新的补贴办法从2009年起执行。(3)出租车。在运价调整前,因油价上涨增加的成本,继续由财政给予临时补贴。(4)低收入困难群体。各地综合考虑成品油、液化气等调价和市场物价变动因素,继续做好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4.继续实行石油涨价收入财政调节机制。为合理调节石油涨价收入,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继续按相关规定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

(四)妥善解决改革的相关问题。

1.妥善安置交通收费征稽人员。妥善做好改革涉及人员的安置工作,是成品油税费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要按照转岗不下岗、待安置期间级别不变、合规合理的待遇不变的总体要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总责,多渠道安置,有关部门给予指导、协调和支持,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各地要锁定改革涉及的征稽收费人员数量,严格把关,防止突击进人。

对公路养路费征稽人员的安置措施:一是交通运输行业内部转岗;二是税务部门接收;三是地方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多种渠道安置改革涉及人员。

人员安置工作指导意见由交通运输部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制订,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2.研究解决普通公路建设发展,特别是二级公路发展问题。地方要以这次改革为契机,利用中央财政给予的支持政策,整合现有资源,更好地用于发展二级公路。同时有关部门要按照六费原有资金功能不变的原则,抓紧研究建立和理顺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促进普通公路健康发展。

3.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加强油品市场监测和监管,坚决禁止成品油生产企业为规避税收只开具发票而无实际货物交付和突击销售成品油等非正常销售成品油行为,严厉打击油品走私、经营假冒伪劣油品以及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确保成品油市场稳定。

(五)实施时间。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成品油价格,自发文之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三、切实做好改革的实施工作

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共同做好有关工作,确保改革方案平稳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的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部际协调小组,要切实做好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改革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发展改革、价格、财政、交通、税务、编制、人事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落实责任,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二)保证队伍稳定和资金有效衔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安置人员和维护稳定的责任,把人员安置的工作摆在推进改革的突出位置,提前筹划,周全安排,妥善安置。各级财政部门要做好改革前后资金安排及预算衔接工作;中央财政要通过向地方预拨资金,确保养护管理及人员经费等需要,保障改革平稳顺利推进。

(三)确保取消收费政策到位,严格禁止乱收费。各地要按照改革方案的统一安排,在2009年1月1日零时全部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已经提前预收的要及时清退,要加强检查,确保取消收费政策落到实处。对确定撤销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点,省级人民政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其位置和名称,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做好财务清理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绝不允许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任何名义继续收取或变相收取明令取消的各项收费。违反规定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下发配套文件,并加大督查力度。

(四)加强宣传解释工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解释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改革的顺利实施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强舆论引导。

(五)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地要密切关注市场情况和社会动态,针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前做好应对预案,并妥善处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要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

二○○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7〕2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2007〕2号 【发布日期】2007-03-19 【生效日期】2007-03-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黔府发〔2007〕2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精神,深入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及《贵州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省总体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继续深化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从长治久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认清我省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近几年来,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开局良好,发展健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思路不清,工作措施不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完善,尤其是社区、乡村、医院、学校等基层、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建设普遍薄弱;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尚不健全;预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报告发布机制还不完善;应急资源准备严重不足,先期处置能力较低;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滞后,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加上我省自然灾害频发,事故灾难隐患较多,传染性疾病种类多、传播流行危险大,引发群体性事件诱因复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清我省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高度重视存在的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三)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全省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贵州作出积极贡献。

(四)工作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衔接配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大力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应对处置能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三、扎实推进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五)做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依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并尽快组织实施《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一规划应急平台、应急保障、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处理好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与新建项目的关系,防止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各地、各部门要在《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指导下,抓紧编制本地区和本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城乡建设等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建设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制定、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

(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及《省总体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和领域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特点,进一步编制修订完善各类预案,加强对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重点抓好社区、乡村、医院、学校、风景名胜区等基层、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努力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做到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使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以及重大活动单项预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联动有力、协调一致。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及时根据实际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要协同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有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要重视对预案演练结果的评估分析,并将其作为预案修订完善的重要依据。

(七)加快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各地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要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及《省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实际明确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要在办公室设置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各地人民政府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信息报送、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也要明确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各自职责,明确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承担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的工作,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加强各地、各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

(八)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及时研究落实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各地、各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应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四、切实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建设

(九)推进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平台体系。在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省、市(州、地)政府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视频会议和指挥协调等功能;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设适用的应急平台。2009年底前基本建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应急平台体系,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公安、民政、国土资源、铁道、交通、水利、农业、卫生、民航、林业、气象等部门,要加快应急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发挥示范作用。应急平台建设要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和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积极推进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建立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工作机制。

(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十一五”规划有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整合现有应急队伍资源,形成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为骨干力量,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对专业救援人员,每年至少集中轮训一次。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为应对高技术、信息化条件下的突发事件提供保障。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研究制定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办法,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

(十一)抓好应急资源管理。建立省、市、县和基层单位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5〕17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2005〕17号 【发布日期】2005-06-21 【生效日期】2005-06-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

(黔府发〔2005〕17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 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以下简称《决定》),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HTSS〗?

(一)认真学习《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决定》和土地 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识,提高依法管地的水平和能力。要高度重视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作为普法教育的内容;要在大中专 学生、中小学生中开展土地国情、国策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全民的土地忧患意识;要充分 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大力宣传依法管地和用地的先进典型。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 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为我省依法管地用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除依法授权外,地、县级人民政府不得超越法定权限审批土地。严禁规避法定审批权限,将 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报批。一经发现弄虚作假拆分申报的,将依法追究领导责任并扣减下 一相应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和暂停受理项目所在地的农用地转用审批。对征地侵害农民合 法权益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未能及时解决、违反法律规定擅自修改规划、违法批地、欠缴新 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在整改期间,暂停受理该地农用地转用 和土地征收报批。?

(三)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 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要制定按等级折算的办法。建设单位不能自行补充耕地的,必须 按照《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耕地开垦费要纳入专户管理,专项用 于占补平衡,不得减免和挪作他用。各级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也必须依法将补充耕地费用足 额列入工程概算,确保实现占补平衡。在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通过土 地整理,提高中低产田土肥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占补平衡。?

(四)禁止非法压低地价进行招商引资。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协议出让最低价不得低于出让 地块所在级别基准地价的70%。没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协议出让最低价不得低于新增建设用 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缴纳的有关税费之和。违 反规定出让土地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五)严格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对1999年1月1日起至《决定》发布之日 止发生的土地违法行为,尚未处理的,要依法进行处理。对在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期间主动自 查自纠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理。查处土地违法案件要坚持既要查 事,又要查人的原则。对非法批准占用土地、征收土地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有 关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还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要对典型案件公开调查、公开处理结果,充分发挥惩戒和警示 作用。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有关执法执纪部门建立联合办案协调机制和案件移送制度。?

二、全面落实严格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

(一)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修改的管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城市新区(小区)。对清理后拟保留的开发区,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产业集聚的原则严格审核。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凡 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逐级上报原 批准机关批准。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 的城市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二)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农用地转用的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由省国土资源厅根 据国家下达的农用地转用计划,组织编制全省农用地转用计划,并分别编制省级重 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各地城镇村(含工矿用地)建设用地计划,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对下达计划的执行情况要按照定额指标、利用效益等进行考核。跨结转使用计划指标 必须严格规范。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擅自批准农用地转用的,按非法批准用地追究 责任。?

(三)从严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加强农用地转用审批的规划和计划审查,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和引导,凡不符合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不得审批用地。完善农用地 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加强批后监督管理。对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安置费在当年12 月底前不能足额偿还的地方,暂缓下达该地区下一农用地转用计划。?

(四)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建设项目用地必须依法实行用地预审。项目建设单位向 发展改革等部门申报核准或审批建设项目前,必须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用地预审,未经预 审或预审未通过的,有关部门不得核准或批准建设项目。项目单位提出用地预审申请后,国 土资源部门要依法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审查。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发展改革等部门对建设项目的 核准备案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能源、交通、水利等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在用地预审 批准和项目核准部门出具有关意见后,省国土资源厅可办理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先行用地手 续。?

(五)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的管理。国土资源、城建规划部门要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 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分别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两个规划要协调衔 接,明确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集约利用 土地。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进行村庄整 理,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的,经省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验收确认后,可与城镇增加的建设用 地进行指标等额充抵,充抵的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不占当年的农用地转用指标,不缴纳耕地 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 村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禁止擅自通 过“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省国土 资源厅要制定我省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具体办法,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引导新办 乡村工业向建制镇和规划确定的小城镇集中。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 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六)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在调查核实土地数据的基础上,保证 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后,县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 施,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并在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注明。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备案工作,应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 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 和占用基本农田的,补划方案经国土资源部门确认后,逐级上报国务院批准。经批准占用基 本农田的,征地补偿费按土地年产值的30倍计列,多于一般耕地补偿费部分,可用于建立当 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 充耕地的,按《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规定的最高标准执行,补划的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要 经省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组织确认。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挖鱼塘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禁 止将25度以下基本农田退耕植树造林。禁止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或者“设施农业”等任 何名义,占用基本农田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

(七)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用 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对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普查,查清全省存 量土地的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研究 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及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置的措施和办法。新上建设项目首先要 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林地、草地和湿地。要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引导 建设项目少占平地、耕地,多占坡地、劣地。建设项目占用已列入国家退耕还林规划的25度 以上坡耕地的,可不实行占补平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调整有关厂区 绿化率的规定,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在开发区(园区)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对工 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 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供地时要将土地用途、容积率等使用条件的约定写入土地使用 合同。对工业项目用地必须有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控制性要求。土地使用权人不按照约定 条件使用土地的,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加强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 征收管理,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相关税制,加大对建设用地取得和保有 环节的税收调节力度。?

(八)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严格执行国家《划拨用地目录》,从严控制划拨用地范 围。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试点,对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实行有偿使用。要运用价格机制 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除按现行规定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用地外,工业 用地也要逐步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不得采取土地置换方式规避经营性土地招标、拍 卖、挂牌出让。对利用原有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的,按隶属关系,经同级人民政府 依法批准,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经依法批准转让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当在土地 有形市场公开交易,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低于市场价交易的,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

(九)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国土资源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对淘汰类、限制类项目分别实行禁止和限制用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用地定额指标。继 续停止高档别墅类房地产、高尔夫球场等用地的审批。?

(十)严禁闲置土地。农用地转用批准后,满两年未实施具体征地或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 自动失效,按有关规定重新处置;已实施征地,满两年未供地的,在下达下一的农用地 转用计划时扣减相应指标,对具备耕作条件的土地,应当交原土地使用者继续耕种,也可以 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耕种。对水电建设项目的库区用地,在淹没之前应无偿由原耕种者继续 耕种。对用地单位闲置的土地,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贵州省土地管 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一)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办法。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实行先 缴后分,按规定的标准就地全额缴入国库,并由国库按规定的比例就地分成划缴。要进一步 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凡未依法缴纳的,不得审批土地。国土资 源部门要加大监缴力度,严格按用途专款专用。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减免和欠缴的,要依法追缴,对不按规定使用的,要限期整改。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国有 土地收益基金,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

三、认真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 低。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县 级人民政府在征地前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拟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行调查,对尚不能使被征地 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项目所在地 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增加安置补助费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 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省农业厅、省统计局等部门制定各地的 统一年产值标准或片区综合地价,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二)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所有非农建设项目征地补偿要做到同地同价,不得因项目性 质不同、类型不同或投资主体不同而擅自降低征地补偿标准,不得牺牲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制定招商引资的土地优惠政策,不得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国家和省重点建 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的补偿费标准和移民 安置办法,按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 障。对有稳定收益的建设项目,被征地农民可以用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或征地 补偿费入股。在城市规划区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 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外,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当地人民政府要 在本行政区域内为被征地农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对不具备基本生 产生活条件的无地农民,应当异地移民安置。对征地后的无地农民采取留地安置的,可在城 镇建设相适宜的区位划出部分土地作为村、组预留地,为失地农民联合经营、联办企业等提 供条件。对于留用的土地,也可由当地人民政府完善水、电、路和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后,用于被征地农民集中搬迁。集中搬迁用地经批准后,可以划拨方式供地,但不得擅自转让或 用于房地产开发等。?

(四)健全征地程序。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县级人民政府要以公告的形式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对拟征土地现状的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签字确认;确有必要的,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农用 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时,要将被征地农民知情、确认的有关材料作为征地报批的必备材料 一并上报。要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 对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进行协调,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裁决,维护被征地农民和用地者的 合法权益。经依法批准的征地事项,除特殊情况外,国土资源部门应向社会公开批准情况; 建设单位应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文件及建设用地批准书等在施工场地公示,接受社 会的监督。?

(五)加强对征地实施过程监管。征地补偿安置未落实前,不得提前使用被征土地。农用地 转用和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应按法律规定的期限全额支付;未按期全 额支付到位的,当地人民政府不得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单位不得动工用地。被征地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地补偿费用的收支和分配情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接 受监督。农业、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监督,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挪用、侵占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使用土地补偿费。?

四、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目标体系,明确土地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

(一)明确土地管理的权力和责任。省人民政府依照法定权限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进行 审批,按规定用途决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分成部分的分配和使用,组织本省 区域内耕地占补平衡,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地(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 农田保护面积负责,政府(行署)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建立相应的工 作制度,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耕地保护目标落到实处。?

(二)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体系。从2005年起,省人民政府将按照国务院定期下达的耕 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分解下达给各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地(州、市)人民 政府(行署)每年要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履行情况。实行耕地保护责任考 核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省监察厅、省审计厅等部门定期对 各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并向省人民 政府报告。对认真履行责任目标,成效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对没有达到责任目标的,要在 全省通报,并责令限期补充耕地和补划基本农田。对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情况也要定期 考核。?

(三)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法律规定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生非法 占用基本农田的、未完成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的、征地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引发群体性事件 且未能及时解决的、减免和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未按期完成基本农田图件 备案工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照法定权限给 予行政处分,同时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实行补充耕地监督 的责任追究制,省、地(州、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 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省农业厅加强监督检查。?

(四)强化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督。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上级国 土资源部门要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只通过罚款 就补办合法手续的行为。对违法用地及其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按法律规定应当拆除或没收的,不得以罚款、补办手续取代;确需补办手续的,依法处罚后,按高限进行征地补偿和收取 土地出让金及有关规费。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加强和充实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和 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与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相衔 接的执法工作机制,监督土地执法行为。

(五)加强土地管理行政能力建设。继续做好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后续工作,进 一步理顺领导干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队伍建设。地(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要保证国土资源管理机构、编制、经费到位,建立收支两条线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管理执法中的作 用。国土资源部门要扎实做好土地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尽快组织实施我省新一轮土地调查,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开展图件更新调查工作,确保土地数据的 真实性和唯一性。组织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农用地等级、价格体系。组织实施“金土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强土地利 用动态监测,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土地市场的动态监测网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落实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作为对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的检验。高度重视土地的 保护和合理利用,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土地法制,建立严 格、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全省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2]11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2002]11号 【发布日期】2002-05-20 【生效日期】2002-05-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黔府发[2002]11号)

各自治区、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社会化的人才队伍,推进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通知》(中办发[2000]15号)和《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人发[2000]7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分类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套适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具体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用人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

二、改革的范围及对象

政府财政全额和差额预算(核定收支和定额或者定项补助)管理的事业单位中与之建立人事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属于改革的范围。

经费来源靠政府财政拨款,仍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整体转为企业的省属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不列入这次改革范围。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用人制度。

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合同制及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管理人员和工人岗位聘用制,逐步建立起符合我省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

1、建立和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合同制是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要通过破除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进聘用制,实现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转变。实行聘用制关键是要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要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事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实行聘用合同制的单位,在人员聘用过程中,要坚持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按岗聘用,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考试、考核办法,规范聘用程序。

2、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对行政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定程序,可采取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选任、委任、考任等多种任用形式。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目标制,加强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任用、奖惩挂钩。

对专业技术人员,要对专业技术职务逐步实行岗位总量控制与岗位结构比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强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大力推进执业资格制度,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有一定专业技术决定权的岗位,逐步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实行执业准入控制和政府指导下的个人申请、社会化评价的机制。

对管理岗位人员,要逐步实行职员制度,建立体现管理人员能力、水平、业绩、资历的职员等级系列,职员等级要实行结构比例控制。

对工勤岗位人员、要建立符合工人特点的岗位等级规范,明确各岗位(等级)的职责、权限和工作内容,逐步完善和规范工勤人员的进、管、出等环节的管理。

3、逐步实行公开招聘和考试录用制度。事业单位要在政府人事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探索研究具体的招聘考试录用办法,从新进人员入手(军队转业和党政机关人员分流等政策性安置人员,上级主管部门选任的领导人员和事业单位之间调动的人员除外),在编制范围内逐步建立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和考试录用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事业单位进人程序和做法,防止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向事业单位安排人员,切实把好出人关。

4、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含临时聘用人员)按国家和省的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二)完善聘后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制度,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职员培训,坚持辞职、辞退和退休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聘后管理。

1、健全考核制度。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和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等的依据。经考核不能胜任现职工作的,或聘方所提供的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可通过解聘、辞聘等形式,解除聘用合同,终止聘用关系。

2、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惩制度、规范事业单位奖励和行政处分行为。使奖惩成为事业单位重要的激励约束手段,调动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实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把继续教育的考核结果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称评定、职务聘任、人才流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并进入本人的业务档案。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单位的目标管理和行政领导人的任期目标,作为考核单位和领导人的内容之一。

4、建立和完善解聘、辞聘制度。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解聘、辞聘制度,使单位能按照规定的程序解聘职工,职工也可以按照聘用合同辞聘,通过建立解聘、辞聘制度,保障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优化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疏通事业单位人员的出口通道,增强用人制度的灵活性,解决能进能出的问题。

5、建立和健全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离退休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 离退休政策,完善我省事业单位人员离退休管理办法,加强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充分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对已到退休年龄,但仍承担国家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和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属急需紧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经省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延聘,不占单位编制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数额,也可以由单位返聘。

(三)改革工资分配机制。

引入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搞活内部分配。认真落实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兼顾公平的原则。按照《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技术要系参与收益分配的试行办法〉的通知》(默人通[2002]49号)精神,进行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改革探索,使广大科技人员的收入符合其劳动创造的价值和贡献。

1、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特点及发展需要,结合经费自给率和财政支持强度,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

2、主要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要搞活工资中活的部分,根据工作量和贡献大小对活工资部分重新分配;条件成熟的事业单位,在核定编制内实有人数的基础上,要试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在工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各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3、开展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改革试点。大胆探索信息、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贡献、绩效与其收入挂起钩来。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要努力探索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允许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有功人员。省里将选择几个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在不增加财政支出,不减少财政收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试点。

(四)未聘人员的安置。

安置好未聘人员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和关键。各单位要挖掘潜力、开辟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地做好未聘人员的安置工作。解决未聘人员的分流安置,要根据各单位的不同情况,针对未聘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提供灵活多样的分流再就业渠道。

1、未聘人员的安置要坚持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通过开发服务项目或创办新产业、转岗培训、内部交流、高职低聘等多种形式,为未聘人员创造再就业机会。

2、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的人才交流服务工作,对未聘人员进行管理,为未聘人员在单位内、行业内或行业间进行调剂、流动提供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内部人才交流服务工作的业务指导、扶持。

3、通过市场配置搞活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鼓励引导未聘人员向基层、向农村和国有、非国有经济领域流动,向更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岗位流动。引导他们把专业技术用到生产中去,为社会创造新财富。对到乡镇企业和农村创业的人员,原单位可给予适当的资金、技术和物资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

(五)建立健全人事制度改革监督管理机制。

通过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开展人事争议仲裁,进行人事执法检查,加强政府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监督管理。

1、在实行政事分开,下放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权限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和监督制度。

2、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加强对事业单位人事工作的监督,保障单位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3、各级人事部门要对聘用合同进行鉴证,要建立和完善人事仲裁机构,开展人事争议仲裁,维护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4加强政府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监督力度。

四、工作安排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联席会议的统一部署、统筹规划,在完成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2002年的主要工作是进一步扩大试点,制订和完善配套政策。具体完成以下任务:

(一)制发《贵州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办法》、《贵州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实施办法》、《贵州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贵州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未聘人员安置办法》等四个配套文件;

(二)省、地、县三级20%的教育、卫生、科研部门完成合理设置岗位,竞争上岗,推行聘用制和签订聘用合同工作;

(三)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文化单位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四)选择贵州工业大学等单位作为绩效挂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试点。

2003年,全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整体推进,2005年基本完成。

五、组织领导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的职能作用,做好牵头和协调工作。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卫生等业务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管理。加强与编制、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联系,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班子,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和指导。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OO二年五月二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9〕10号)(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9〕10号)(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