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1]25号(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08:3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1]25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1]25号》。

第一篇: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1]25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

黔府发[2011]25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努力,我省民办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对扩大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机制、增强教育活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民办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支持引导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我省民办教育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深化我省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贵州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有关规定,提出以下意见。

一、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要求,重点发展学前和高中阶段民办教育,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义务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加快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民办教育办学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2011—2014年,全省举办180人以上规模的民办幼儿园170所,其中贵阳市40所、遵义市22所、六盘水市10所、安顺市8所、黔东南州18所、黔南州20所、黔西南州13所、毕节地区24所、铜仁地区15所;全省举办1000人以上规模的民办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52所,其中贵阳市5所、遵义市5所、六盘水市5所、安顺市3所、黔东南州5所、黔南州12所、黔西南州3所、毕节地区10所、铜仁地区4所;各市(州、地)至少有2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十二五”期间在全省举办3所民办高校,新增在校生2万人左右。

二、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一)完善公共财政奖励和扶持政策。根据《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总体要求,在省级财政“十二五”期间对教育的总投入中,统筹安排设立省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各市(州、地)、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行署)也要设立本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社会信誉好、办学质量高的民办学校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等。县级政府应向辖区内受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民办学校拨付生均教育经费,拨付标准与当地同级同类公办学校一致。在实施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中职学生资助等项目时,民办学校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

(二)落实教育用地政策。民办教育属公益性事业,民办学校用地享受公办学校同等待遇。对新建、改扩建民办学校用地,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按照行政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但不得擅自改作其他用途。民办学校愿意以出让方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优先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民办学校。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民办学校举办的学历教育按规定取得的学费、住宿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伙食费、考试报名费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民办学校自用房产和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进行的公益捐赠,且捐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所规定范围,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企业和单位捐赠额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对教育事业的捐赠,准予在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四)合理减免相关费用。对民办学校教育、教学涉及的城市建设规费、资产过户费等行政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政策待遇。民办学校资产(企业、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以房地产投资兴办民办学校,或者民办学校受让企业、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的房地产用于教育的资产)过户免收资产过户税费,减免资产过户时的服务性收费。民办学校的供水、供气、供电等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待遇。

(五)建立健全收费机制。民办学历教育学校的学费、住宿费等收费项目和标准由学校制定,经同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向社会公示后执行。民办非学历教育学校的学费、住宿费等收费项目和标准,由民办学校自行确定,报同级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向社会公示后执行。

(六)拓宽投融资渠道。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民办教育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非教育设施抵押、收费权质押、担保公司担保等方式面向民办学校贷款,支持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支持民办教育举办者依法利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和其他有效资产作为办学出资,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多渠道引进和扩大办学资金来源。

(七)切实保障民办学校和举办者的合法权益。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财产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侵占。民办学校举办者应当依法履行出资义务,办理验资、过户等手续。民办学校其他出资者凭学校出具的出资证明,按照有关法律和学校章程规定享受权益、承担义务。民办学校对举办者、其他出资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收取的费用以及办学积累,应当分别登记建账,并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民办学校存续期间,对学校所有资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非法干涉。

(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民办学校教师及教辅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政策。凡具有《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校(机构)的教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根据《社会保险法》和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民办学校教师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核定基本养老金标准并按月足额发放。其中,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批准,举办学历教育(含幼儿园)的民办学校教师,符合下列条件的,退休后享受同类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待遇,基本养老金与同类公办学校退休教师工资的差额部分由同级财政补助,同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发放。(1)任教的民办学校须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具有《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2)民办学校自行招聘报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同意备案,并建立了人事档案,逐年考核合格;(3)在该县(市、区、特区)内的民办学校任教连续达到20年、累计达到25年及以上;(4)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5)未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符合退休条件。

凡具有《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民办学校(机构),应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教师住房公积金制度,由学校和教师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并享受相应的权利。

(九)建立健全公民办学校教师合理流动制度。民办学校聘用教师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必须与聘任的教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民办学校教师被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录(聘)用,符合规定条件的,工龄连续计算。民办学校聘用人员,由所在学校到当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为其办理人事代理,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对其人事档案管理费给予适当优惠。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培训、教学活动、表彰奖励、申请科研项目和课题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权利。民办学校外籍教师的聘用和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公办学校教师自愿应聘到民办学校任教,经所在单位批准同意,并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均为合格的,其原有教职工身份保持不变,在民办学校工作期间,其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改由民办学校按所在地公办教师的标准缴纳。其工资由聘用学校解决,原档案工资作为调资、晋级、计算退休费用的依据,退休后回原学校享受同类退休教师待遇。

(十)保障民办学校学生与公办学校学生享有同等权利。民办学校的学历、学位证书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效力。民办学校的学生在升学、转学、考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免学费和交通优惠、医疗保险、户籍迁移、先进评选等方面与公办学校的学生享有同等权利。民办学校毕业生与公办学校毕业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十一)支持民办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工作的统筹管理、指导和服务,民办高等院校招生列入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计划;高中阶段教育民办学校招生纳入当地招生计划,并与同类型、同层次公办学校安排在同一批次招生;受委托承担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纳入当地划片招生范围。允许民办中小学跨地区招生,允许民办学校和非学历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面向社会自主招生。

(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与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教育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财政性资金进行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合作办学。在办学体制改革中要明晰产权,理顺办学关系,经学校同意,自愿分流到合作办学机构的教职工身份不变,退休后回原学校享受同类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待遇。

三、依法推进民办学校规范管理

(一)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督促指导。各级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行为、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进行有效监管,建立和完善对民办学校的督导评估体系。组织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二)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经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学校(机构),要按属地管理原则到当地民政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要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政府专项补助或奖励民办学校的资金,须设立专户,做到专款专用,按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使用情况。要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成员构成、议事规则和执行程序,推进监事制度和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制度。要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和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团组织团结学生的重要作用,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和正常的教学秩序。要建立和完善体现学校特色的章程和制度,提供符合标准的校舍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齐配足配强各科教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开设相应课程,确保教学时间,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突出办学特色,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四、形成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把民办教育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将民办教育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并建立由教育、国土、物价、财政、税务、民政、金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参加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认真贯彻执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定期研究解决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指导和协调,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依法依规及时查处侵害民办学校受教育者、教师、校长和举办者权益、扰乱教学秩序等行为。各地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报道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义、先进典型和成就,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黔府发〔2010〕18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

黔府办„2010‟18号

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煤矿

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明显进步,连续6年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但是,目前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着一些煤矿重生产、轻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和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安全基础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为了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煤炭工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兼并重组和整合技改工作,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把煤炭工业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提高煤炭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安全标准,全面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坚持依法依规生产建设,切实加强安全监管监察,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强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和事故责任追究,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二)目标任务。进一步减少煤矿事故总量,到2015年末全省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1左右,有效防范较大以上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全面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严格规范生产经营建设行为。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规定,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煤矿企业必须依法取得相关证照,依法依规从事生产经营建设活动;必须坚持不安全不生产和建设,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规章、制度和责任体系;全面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活动;严格按要求配备“五

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2011年底前,所有煤矿全部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建设;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国有重点煤矿全部建设完成紧急避险系统;2013年6月底前,所有煤矿全部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工作。

三、加大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力度

(九)强力推进小煤矿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46号),结合我省煤炭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编制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总体规划,在与矿区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制定矿区兼并重组方案,明确兼并重组主体企业。整合扩能后,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80万吨/年。整合扩能后的大中型煤炭企业,比照煤业集团对其煤矿进行安全管理。

(十)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扩大矿井开采规模。充分发挥大煤矿的技术、装备、管理和人才等优势,实施煤炭大企业、大集团、大基地建设。到“十二五”末,全省煤炭开发主体企业控制在200家以内,大中型矿井要占到全省煤矿数量的50%以上,生产建设规模的70%以上;小矿井降到全省煤矿数量的50%以下,生产建设规模的30%以下;平均单井产能提高到35万吨/年以上。

(十一)进一步加大煤矿整顿关闭工作力度。2010年底前取消全省所有整合、技改煤矿保留的一套独立生产系统;

导干部。认真落实省委组织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市、区、特区)分管煤矿安全生产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暂行)》(黔组发[2006]4号),在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遵义市、安顺市、黔西南州等重点产煤市(州、地)和生产能力100万吨/年以上的重点产煤县(市、区),选配熟悉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副职领导干部,分管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煤炭产能在50万吨/年以上的重点产煤乡(镇),要参照市、县配备分管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同时,在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部门选配熟悉煤矿安全业务的领导干部,指导市、县、乡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选配以上干部,在符合选拔任用基本条件的同时,重点选配具备煤炭相关专业知识的干部。

(十五)建立煤矿安全包保责任制。对煤矿安全生产按属地原则建立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产煤乡(镇)领导干部对辖区内各类生产建设煤矿安全生产按矿包保,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国土资源、工商、公安等部门加大对责任区内煤矿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监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任用工作力度。积极通过公务员公开考录或公务员调任,为市、县、乡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充实煤矿安全监管队伍的履职能力。

(十七)加强驻矿安全监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各产煤地区要严格落实《贵州省地方煤矿驻矿安全监管员管理试行

隐患严重矿井吨煤不少于30元、其他矿井吨煤不少于25元提取,小型煤矿在大中型矿井同类灾害类别中吨煤上浮不少于5元提取。煤矿企业据实发生的安全费用可在所得税前扣除,未发生而预提的安全费用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煤矿企业必须据实提取安全费用,专款专用,专账核算。提取和使用情况按规定报当地税务机关、财政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机构和煤矿监察机构备案,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的企业,有关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二十二)加大政府对煤矿安全专项技改的投入。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有关部门整合有关安全生产投入资金,设立1亿元以上的省级煤矿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由省安全生产委员会统筹安排,主要用于全省煤矿瓦斯治理、水害防治、经批准的救援基地建设、职业健康、重大隐患治理、重大灾害科技攻关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补助。各市(州、地)、县(市、区)也要相应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

七、加大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和责任追究力度

(二十三)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执法力度。各级煤矿安全监察、煤炭行业管理、国土资源、安全监管、公安、工商、电力监管等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联合执法,实施综合治理,严肃查处违法生产、超层越界开采等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生产,杜绝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各产煤县政府

910-

第三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

郑政〔2005〕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促进郑州市民办教育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郑州市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积极鼓励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二、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支持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三、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提高教育水平和办学效益,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满足社会需求,各种办学模式都可以大胆尝试和积极探索。

四、支持公民个人或社会组织自筹资金独立办学或联合办学。民办学校、民间资金可以与公办学校合作办学,也可以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改制、收购、兼并,按股份制运行。

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引导民办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支持民办中等专业学校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长、短期培训结合,开展多种形式办学。

强化民办基础教育的发展。鼓励公、民办学校进行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为社区教育和劳动就业服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民办学校之间合并组建集团式的办学实体。

鼓励公、民办学校合作办学,按照程序搞好资产评估,明晰产权关系。

五、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部分义务教育任务,要根据受委托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数量和当地公办中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拨给相应的教育经费。

六、支持民办学校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国有商业银行积极为民办学校提供信贷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要把民办学校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对民办学校提供信贷优先、利率优惠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适应民办学校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增加民办学校的融资方式和渠道,对民办学校开展信用贷款。

七、各县(市)、区政府要把民办学校所需办学用地纳入土地利用和城镇建设规划,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统筹安排,保证民办学校发展的土地需要。民办学校的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学校建设整体规划的要求。农用地转用指标、新增用地指标分配要适当向民办学校倾斜。民办学校办学用地,可采取划拨、出让、租赁等多种方式提供,费用凡有国家规定的,均按下限标准收取。

八、进一步优化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教育、劳动保障、民政、物价、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国土资源等行政部门应为民办学校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依法对民办学校进行设立、登记、变更或备案等审批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之外由给民办教育设置障碍,不得对民办学校乱检查、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

公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帮助学校抓好教学、生活秩序,保证学校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九、依法保护民办学校教职工、学生的合法权益。教育、人事等有关部门要为民办学校教师人事代理、任职资格评审、职称评定、人事争议等提供政策支持和工作服务。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评审、表彰奖励、科研立项、教龄和工资计算、档案管理、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保证公、民办学校在教学教研活动、学术交流等方面一视同仁。

十、优化资源配置,允许教师在公、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在教师流动中,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维护人才市场秩序,履行聘用合同约定的义务。

民办学校可以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向社会公开选聘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向社会招聘的教师,档案由人才流动中心统一管理,按有关政策需办理户口关系的,公安机关要及时办理。

民办学校要按照有关规定,与所聘教职工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用关系。合同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人事政策规定。要保证为所聘用教职工依法交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金,解除所聘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因教师流动、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人事仲裁。

十一、民办学校学生在学籍管理上与公办学校学生同等对待。

十二、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民办学校招生计划安排方面,对民办学校给予适当照顾和指导,并统一纳入招生工作中。

十三、通过政府拨款、社会融资、社会捐赠等渠道筹资,设立郑州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和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十四、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纳入政府的督导评估范围。教育、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建立对民办学校的督导评估制度,定期进行督导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督导评估结果,保证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民办学校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教育、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

民办学校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公布审计结果,并报审批机关备案。

二○○五年八月十八日

第四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黔府发〔2007〕35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 〔2007〕 35号 【发布日期】2007-12-14 【生效日期】2007-1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

(黔府发 〔2007〕 35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我省自2000年开始试点,到2006年累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66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57万亩、荒山造林1012万亩,涉及全省205万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增加了林草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加快了“两江”生态屏障建设;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环境立省”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土)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省人民政府负总责与责任落实到市(州、地)、县(市、区)相结合。

二、政策内容

(四)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后,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省和各市(州、地)、县(市、区)原承担的粮食调运费仍按原渠道和标准直补给退耕农户。中央财政原安排的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的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根据检查验收结果兑现补助资金。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五)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专项资金。省根据中央下达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按照各县(市、区)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下达到市(州、地)、县(市、区)。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土)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接续产业以及补植补造。县(市、区)在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向特殊困难的乡(镇)、村倾斜,同时在安排上要优先安排原补助政策到期和临近到期的退耕农户。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原有中央和省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三、配套措施

(六)加大基本口粮田(土)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土)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加大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土)的目标。要逐户调查摸底,对人均基本口粮田(土)较少,但可建基本口粮田(土)空间较大的农户,优先安排建设任务;对已经达到人均0.5亩基本口粮田(土)和不具备基本口粮田(土)建设条件的农户,不再安排建设任务。对基本口粮田(土)建设,从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每亩补助标准为600元。对在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土)建设中符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达到项目立项标准的,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通过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土)建设。

(七)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逐户了解退耕农户使用能源的现状及需求,在充分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设农村能源。要以沼气、节柴灶等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同时大力发展薪炭林,适当发展小水电。农村能源建设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退耕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对农村能源问题突出、特别是以烧柴为主的退耕农户,要优先安排建设补助;对已经得到国家农村能源建设补助的,不再重复安排。

(八)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并自愿移民的特困退耕农户,实行易地搬迁。生态移民要与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对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山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农民技术培训项目,要把移民作为重点对象列入培训计划。

(九)加大对退耕农户接续产业的扶持。退耕农户接续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增加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接续产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茶、竹、经果林、短周期用材林、药材及其产品加工等特色农林产业。接续产业要重点安排绝对贫困和低收入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大的要给予重点倾斜。

(十)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和抚育,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的重要内容。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退耕农户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提倡林下种草、绿肥等,发展草地畜牧业,允许退耕农户进行林下养殖。补植补造要与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林木管护要与退耕农户签订管护合同,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兑现20元的生活补助费。在征得退耕农户同意后,可以采取集中管护的方式。要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

(十一)继续对退耕还林工程区给予扶持。各级各部门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要继续按原计划安排,统筹协调,保证相关资金能够整合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十二)认真编制退耕还林规划。按照国务院暂不安排退耕地还林计划和调整退耕还林规划的精神,各地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相关部门要通过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并按程序上报。

(十三)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为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推进生态建设,中央将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并适当提高种苗和造林补助标准。省级财政根据中央下达的荒山造林计划,按每亩荒山造林给予一次性20元补助,用于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各市(州、地)、县(市、区)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用于荒山造林补助。

四、组织实施

(十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的原则,市(州、地)、县(市、区)、乡(镇)要层层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

(十五)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既是安排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同时也是规范专项资金管理,确保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保障。各工程市(州、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各地要高度重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确保按要求及时上报。规划要在充分调查、掌握翔实的退耕农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编制。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土)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补植补造和抚育规划。规划要综合考虑退耕还林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县级专项规划经市(州、地)审查同意后,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西部开发办、财政厅、林业厅、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审批。各地要将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随专项规划一并上报。

(十六)强化监督,严格检查。各地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政策,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核实退耕还林面积和质量,坚持张榜公布,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对农户的补助资金和专项资金。对不认真执行中央政策的,根据问题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当地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省级检查工作方案,并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检查报告上报省人民政府。县级工作经费按政策补助期内退耕地造林面积每年每亩2元的标准安排,主要用于退耕还林补助兑现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验收。县级工作经费按省、市(州、地)、县(市、区)4∶3∶3的比例安排。

(十七)健全机制,加强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涉及面广、建设期长,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加强指导,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沟通反馈情况。县级人民政府要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明确组织实施相关项目的部门和单位,并落实目标和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退耕还林是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宏大工程。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这项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地人民政府要从事关我省环境立省、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意见 (黔府发〔2006〕10号)

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意见

(黔府发〔2006〕10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精神,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目标任务

近几年来,全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安排和部署,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精神,努力落实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稳妥地实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看到,我省经济总量小,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全省各地各部门要从就业是民生之本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今后几年,我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重点做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需要安置人员的再就业工作,巩固再就业工作成果,增强就业稳定性;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改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环境,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继续做好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

二、坚持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促进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

(一)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在制定涉及全省的经济社会政策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因素予以考虑,在注重提高竞争力的同时,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大力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制药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容量。

(三)鼓励推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协作,加快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

(四)鼓励劳动者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完善和落实与灵活就业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险等政策。

(五)坚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增强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再就业政策,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一)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经核实符合下列条件的,应按有关程序为其办

理《再就业优惠证》。

1.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协议期满出中心、但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且仍未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005年底前实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期间因各种原因未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且仍未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尚未再就业的原国有企业失业人员。

2.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人员。已按全国企业兼并破产计划关闭破产的企业中,领取一次性安置费且仍未再就业人员。

3.地方关闭破产和改制的国有企业中,领取一次性安置费且仍未再就业人员。

4.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以下简称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

5.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

6.特别困难的厂办大集体企业关闭或依法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

7.城镇其他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和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尚未再就业的原厂办大集体企业失业人员。

第1至6类人员的《再就业优惠证》为深绿色,第7类人员的《再就业优惠证》为深蓝色。持深绿色《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享受所有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持深蓝色《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享受除税收优惠政策以外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上述人员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下发前已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或被用人单位招收等途径实现再就业的人员,不再领取《再就业优惠证》。

(二)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1.对持深绿色《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在规定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费但未到期的人员,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2.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和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掌握在2万元左右,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就业的,可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对利用上述两类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具体项目另行规定。对其他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给予50%的贴息,其中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各承担25%。

3.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即女40周岁、男50周岁以上,计算年龄截止时间为2007年底),从事灵活就业后,向原发证劳动保障部门申报就业并且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给予一定数额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

1.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深绿色《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

3年。对2005年底前核准减免税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仍按原方式继续享受减免税政策。同时,对上述企业中的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企业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仍由本人负担。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企业,在剩余期限内按此政策执行。

2.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根据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财政贴息、经办银行的手续费补助、呆坏账损失补助等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四)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就业困难对象(包括: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及国有改制企业需要安置人员中的“4050”人员,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就业确有困难的长期失业人员),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

1.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对象,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实际招用的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所招人员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上述“405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相应延长。对2005年底前核准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按此政策执行。

2.就业困难对象在公益性岗位工作的提供岗位补贴,补贴标准为当地最低工资的50%。

(五)切实加强《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和使用的管理。各地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包括中央、省属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及时核发《再就业优惠证》。严格《再就业优惠证》审核发放程序,防止发生弄虚作假,欺骗冒领等行为。对出租、转让和伪造《再就业优惠证》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劳动保障、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在提供政策扶持后,要及时在《再就业优惠证》上进行标注,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应及时收回《再就业优惠证》。我省核发的《再就业优惠证》在本省范围内适用。

四、促进城乡统筹就业,进一步完汕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一)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要从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新成长劳动者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期任务出发,加强全省各级就业管理服务组织的建设,统一并规范就业管理机构名称,明确职能,加强力量,提供经费保障。

(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并可按有关规定申请职业介绍补贴。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社会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城乡劳动者提供诚信、有效的就业服务。

(三)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步伐,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功能。要按照“金保工程”建设总体要求,制定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力争在省和各市(州、地)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

运行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市(州、地)和各县及重点街道(乡、镇)联网运行。

(四)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各级政府要帮助解决好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问题,切实把所需场地、设施、编制人员、工作经费等落实到位。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辖区内就业动态管理,建立就业档案,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要把就业困难对象作为重点,建立再就业援助制度,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

(五)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要通过资质认定,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的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定点机构。

(六)要加快在县(市、区)级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可申领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补贴办法由省财政厅和省劳动保障厅共同制定,所需资金从再就业资金解决。

五、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一)继续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充分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对于产权明晰并逐步实现产权多元化、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30%以上,并与其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的,经有关部门认定、税务部门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稳步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工作。政府各有关部门按其职责,严格审核并监督落实职工安置方案,规范企业操作行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关闭破产终结后,要及时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三)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对于企业成规模裁减人员的,裁员方案要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次性或年底内裁减人员超过本企业职工人数10%以上,或低于10%的比例但裁减人数在300人以上的,事前要向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报告,中央直属企业和省属企业事前要向省人民政府报告。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拖欠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减人员。

(四)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打破劳动力市场城乡、地区的分割。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行为。对劳务派遣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凡设立劳务派遣组织,由县以上劳动保障部门审批后,到同级工商等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共同规范劳务派遣行为。充实劳动保障执法监察队伍,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严格禁止和坚决纠正超时工作、不签订劳动合同、故意压低和拖欠工资、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随意裁员等行为。

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妥善处理并轨遗留问题

(一)企业新裁减人员没有实现再就业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及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各地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并轨人员在再就业、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劳动关系处理等方面的遗留问题。

(二)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的功能。从当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总额中调剂

20%的资金进入再就业资金专户,用于促进就业再就业,对按规定参加失业保险且按时足额履行缴费义务的企业开展富余人员转岗培训给予补贴,每个企业每年的补贴总额不得超过本企业上年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5%。

七、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促进就业再就业

(一)全省各地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巩固和强化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把新增就业人员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指标。把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失业调控和实现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联动机制作为主要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纳入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

(二)为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再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地也要对联席会议制度作相应调整,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三)全省各地人民政府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财政预算中增加就业再就业资金,合理安排用于劳动力市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运行等经费。

(四)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协助政府制定政策,积极参与以及宣传动员、社会监督,帮助群众创业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局面。

(五)上述有关扶持政策自2006年起开始执行,政策审批的截止时间暂定到2008年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如果国家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有关税收政策按新的税收政策执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确保各项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二月二十四日

下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1]25号(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1]25号(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