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黔府发〔2007〕35号)

时间:2019-05-12 03:0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黔府发〔2007〕35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黔府发〔2007〕35号)》。

第一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黔府发〔2007〕35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 〔2007〕 35号 【发布日期】2007-12-14 【生效日期】2007-1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

(黔府发 〔2007〕 35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我省自2000年开始试点,到2006年累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669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57万亩、荒山造林1012万亩,涉及全省205万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增加了林草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加快了“两江”生态屏障建设;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环境立省”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土)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省人民政府负总责与责任落实到市(州、地)、县(市、区)相结合。

二、政策内容

(四)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后,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省和各市(州、地)、县(市、区)原承担的粮食调运费仍按原渠道和标准直补给退耕农户。中央财政原安排的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的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根据检查验收结果兑现补助资金。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五)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专项资金。省根据中央下达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按照各县(市、区)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下达到市(州、地)、县(市、区)。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土)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接续产业以及补植补造。县(市、区)在安排专项资金时,要向特殊困难的乡(镇)、村倾斜,同时在年度安排上要优先安排原补助政策到期和临近到期的退耕农户。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原有中央和省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三、配套措施

(六)加大基本口粮田(土)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土)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加大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土)的目标。要逐户调查摸底,对人均基本口粮田(土)较少,但可建基本口粮田(土)空间较大的农户,优先安排建设任务;对已经达到人均0.5亩基本口粮田(土)和不具备基本口粮田(土)建设条件的农户,不再安排建设任务。对基本口粮田(土)建设,从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每亩补助标准为600元。对在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土)建设中符合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达到项目立项标准的,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通过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土)建设。

(七)加强农村能源建设。要逐户了解退耕农户使用能源的现状及需求,在充分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设农村能源。要以沼气、节柴灶等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同时大力发展薪炭林,适当发展小水电。农村能源建设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退耕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对农村能源问题突出、特别是以烧柴为主的退耕农户,要优先安排建设补助;对已经得到国家农村能源建设补助的,不再重复安排。

(八)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并自愿移民的特困退耕农户,实行易地搬迁。生态移民要与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对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山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农民技术培训项目,要把移民作为重点对象列入培训计划。

(九)加大对退耕农户接续产业的扶持。退耕农户接续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增加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接续产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茶、竹、经果林、短周期用材林、药材及其产品加工等特色农林产业。接续产业要重点安排绝对贫困和低收入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占农民纯收入比重大的要给予重点倾斜。

(十)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和抚育,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的重要内容。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退耕农户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提倡林下种草、绿肥等,发展草地畜牧业,允许退耕农户进行林下养殖。补植补造要与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相结合。林木管护要与退耕农户签订管护合同,经检查验收合格后兑现20元的生活补助费。在征得退耕农户同意后,可以采取集中管护的方式。要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

(十一)继续对退耕还林工程区给予扶持。各级各部门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要继续按原计划安排,统筹协调,保证相关资金能够整合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十二)认真编制退耕还林规划。按照国务院暂不安排退耕地还林计划和调整退耕还林规划的精神,各地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相关部门要通过正在开展的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编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并按程序上报。

(十三)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为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推进生态建设,中央将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并适当提高种苗和造林补助标准。省级财政根据中央下达的荒山造林计划,按每亩荒山造林给予一次性20元补助,用于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各市(州、地)、县(市、区)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用于荒山造林补助。

四、组织实施

(十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省人民政府对全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的原则,市(州、地)、县(市、区)、乡(镇)要层层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

(十五)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既是安排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同时也是规范专项资金管理,确保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保障。各工程市(州、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各地要高度重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工作经费,确保按要求及时上报。规划要在充分调查、掌握翔实的退耕农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编制。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土)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补植补造和抚育规划。规划要综合考虑退耕还林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县级专项规划经市(州、地)审查同意后,报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西部开发办、财政厅、林业厅、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审批。各地要将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随专项规划一并上报。

(十六)强化监督,严格检查。各地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政策,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核实退耕还林面积和质量,坚持张榜公布,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对农户的补助资金和专项资金。对不认真执行中央政策的,根据问题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当地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省级年度检查工作方案,并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年度检查报告上报省人民政府。县级工作经费按政策补助期内退耕地造林面积每年每亩2元的标准安排,主要用于退耕还林补助兑现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实施情况的检查验收。县级工作经费按省、市(州、地)、县(市、区)4∶3∶3的比例安排。

(十七)健全机制,加强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涉及面广、建设期长,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加强指导,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沟通反馈情况。县级人民政府要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中明确组织实施相关项目的部门和单位,并落实目标和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退耕还林是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宏大工程。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这项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地人民政府要从事关我省环境立省、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黔府发〔2006〕6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2006〕6号 【发布日期】2006-02-23 【生效日期】2006-02-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黔府发〔2006〕6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我省烤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是促进烟区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也是改善烟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基础工程。为了扎实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会议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按照“科学规划、规范运作、加强监管、确保效益”的总体要求,遵循“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抓住机遇,加强领导,协调组织各方力量,合力推进工程实施,切实保证工程质量,加快解决我省烟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形成烟区农业生产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全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贵州省烤烟生产布局调整与烟水工程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我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以烟水配套工程和集约化烘烤工程为主,适当考虑田间道路工程、烟用小型农机具和烟地整治、土壤改良等。其中,烟水配套工程以建设“小水窖”、“小水池”、“小山塘”和配套沟渠、管网为重点,坚持“蓄、引、提”相结合,满足基本烟地灌排需要;集约化烘烤工程以智能化密集烤房的新建、改建为重点;田间道路工程以方便烟农机耕和农事作业为重点。力争到2010年,全省建成旱涝保收烟地600万亩;建成密集烤房16万座,烟叶密集烘烤率达到80%以上;在烟区基本普及小型农机具,基本实现烟地与路网配套。

三、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烟叶生产布局,抓紧编制建设规划。各烟叶产区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提高烟叶种植集中度的要求,根据烤烟收购计划和烟地轮作休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烟叶生产布局,确定基本烟地,建立以种烟为主、种其他作物为辅的基本烟地耕作制度。要紧紧围绕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按照基本烟地规划要求,结合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抓紧修订完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计划和资金预算。其中,烟水配套工程要与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结合起来,纳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烟草、水利部门共同负责,具体勘测设计工作由水利部门负责。

(二)整合资源,加强协作。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大,涉及面广。各地政府要将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改革、交通、水利、农业、农办、农机等部门的“三小”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工代赈工程、坡改梯小水窖配套工程、通乡油(水泥)路改造工程、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农机普及推广政策性扶持项目等,要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各地政府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要优先向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区倾斜。

三)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全面推行项目合同制和资金使用情况张榜公示制,严禁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真正做到修建一处、成功一处、见效一处。全省各级烟草、水利部门要对烟水配套工程质量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县级烟草、水利部门负责对工程进行验收;市(州、地)烟草、水利部门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复查;省级烟草、水利部门负责组织抽查,抽查面不得低于5%。全省各级烟草、水利、审计、监察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相应环节加强监督监察,对违法违规的部门和人员,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

(四)明晰产权,加强管护。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资产,遵循“谁投劳、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农户项目归农户所有,乡(镇)或村(组)集体项目归乡(镇)或村(组)集体所有,烟农共同使用。项目建成后,各地要及时制定烟叶生产基础设施使用、维护管理办法,重点抓好技术性管护指导和安全教育,确保设施正常使用和烟农生命财产安全。在粮烟比价合理的前提下,项目受益农户应与烟草部门签订长期种植烟草的合同。

四、资金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入80亿元。其中,烟草部门承担56亿元(含国家烟草专卖局补贴),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匹配12亿元,烟农投工投劳折资承担12亿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每年匹配2?4亿元,其中,产烟县(市、区)烟叶农业特产税按不低于10%计提,共投入6000万元,列入各县财政专项预算;市(州、地)级财政按当年烟叶收购计划每担计提10元,共投入6000万元,列入各市(州、地)财政专项预算;省“三小”水利工程资金投入6000万元,省发展改革委投入5000万元,省农机购机补贴资金投入1000万元。上述资金以全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分别投入,各计其功,管理渠道不变,项目申报、审批、计划下达程序不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确保资金到位。审计部门要对地方匹配的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各地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具体办法。

五、组织领导

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农办、省气象局、省农机局、省烟草专卖局为成员单位的省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市(州、地)人民政府(行署)及产烟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二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7〕2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2007〕2号 【发布日期】2007-03-19 【生效日期】2007-03-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

(黔府发〔2007〕2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精神,深入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及《贵州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省总体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继续深化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从长治久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上来,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认清我省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近几年来,在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开局良好,发展健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思路不清,工作措施不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完善,尤其是社区、乡村、医院、学校等基层、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建设普遍薄弱;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尚不健全;预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报告发布机制还不完善;应急资源准备严重不足,先期处置能力较低;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滞后,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加上我省自然灾害频发,事故灾难隐患较多,传染性疾病种类多、传播流行危险大,引发群体性事件诱因复杂,应急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清我省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高度重视存在的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三)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维护全省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贵州作出积极贡献。

(四)工作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建成覆盖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衔接配套、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大力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能力、风险防范能力和应对处置能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三、扎实推进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五)做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依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并尽快组织实施《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一规划应急平台、应急保障、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处理好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与新建项目的关系,防止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各地、各部门要在《贵州省“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指导下,抓紧编制本地区和本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城乡建设等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建设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制定、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

(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及《省总体应急预案》,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和领域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特点,进一步编制修订完善各类预案,加强对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重点抓好社区、乡村、医院、学校、风景名胜区等基层、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努力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做到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使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以及重大活动单项预案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联动有力、协调一致。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及时根据实际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要协同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或有关部门,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要重视对预案演练结果的评估分析,并将其作为预案修订完善的重要依据。

(七)加快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各地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要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及《省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实际明确应急管理的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及其职责。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要在办公室设置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各地人民政府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信息报送、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也要明确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各自职责,明确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承担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办公室的工作,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责,充分发挥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作用。加强各地、各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

(八)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及时研究落实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的修订工作。各地、各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应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四、切实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建设

(九)推进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应急平台体系。在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省、市(州、地)政府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以及视频会议和指挥协调等功能;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设适用的应急平台。2009年底前基本建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应急平台体系,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公安、民政、国土资源、铁道、交通、水利、农业、卫生、民航、林业、气象等部门,要加快应急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发挥示范作用。应急平台建设要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和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积极推进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建立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工作机制。

(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十一五”规划有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整合现有应急队伍资源,形成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为骨干力量,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对专业救援人员,每年至少集中轮训一次。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为应对高技术、信息化条件下的突发事件提供保障。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研究制定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办法,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招募、组织和培训。

(十一)抓好应急资源管理。建立省、市、县和基层单位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意见(黔府发[2003]0005号)(范文模版)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2003]0005号 【发布日期】2003-03-03 【生效日期】2003-03-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意见

(黔府发[2003]0005号)

2003-3-3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的要求,结合各地各部门的反映和建议,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提出如下改革意见。?

一、改革的要求?

通过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确立企业在市场的主体地位,形成和完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的机制,最大限度提高投资效益;促进政府把职能转变到“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提供服务”上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建立健全针对行政审批行为的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二、改革的内容?

(一)减少审批事项。对于不需要国家和省安排建设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资金、财政贴息资金、国债资金以及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外商业贷款、境外发行债券等),不需要政府平衡外部条件的建设项目,除重大项目和国家限制投资的项目外,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报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自主开展建设前期工作,自主决定开工。政府有关部门依法从土地、资源、规划、环保和劳动安全等方面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管理。?

对于不需要国家和省安排建设资金或平衡外部条件的重大建设项目(指对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战略资源开发和国家经济安全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及国家限制投资的项目,其项目建议书均按国家规定,报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投资主管部门审批,可研和开工由投资主体自主决策。?

对于需要国家和省安排建设资金或平衡外部条件的建设项目,按改革后的程序报批。?

(二)减少审查内容。对于申请备案的基建或技改项目,要求提供的材料为: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建设工期、资金来源等。?申请审批的生产性、经营性重大项目(包括国家管理的重点项目和省管的重点项目),在可研阶段应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进行评估,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论证。?

对国家鼓励投资的项目,可由审批部门视具体情况进一步减少审查内容。?

(三)简化审批程序。审批项目依次提交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前期工作成熟的项目可以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送审;重点建设项目在具备开工条件时提交开工报告。

对于不需要国家和省安排建设资金,但需要政府平衡建设、经营条件的,政府主管部门只审批其项目建议书。企业在落实各项建设条件后,自主决定是否开工建设,并在开工后报政府主管部门备案。?

对于利用自有资金和商业银行贷款,投向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外商投资项目,同样实行备案制,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逐步简化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审批程序。?

(四)下放审批权限。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下的基建项目和技改项目,不需要省安排建设资金或平衡外部条件的,由地州市备案;需要省安排建设资金或平衡外部条件的,在必要时由省委托地州市审批,报省备案。投资额在1000万美元以下,属于鼓励类产业的外商投资项目,由地州市审批。?涉及环境评价报告审批的建设项目,审批权限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区分。?

(五)改革审批方式。基建、技改项目的审批或备案都实行“窗口式”服务,省计委为基建项目审批或备案牵头单位,省经贸委为技改项目审批或备案牵头单位,牵头单位就是省政府工作部门对建设项目实施审批或备案的“窗口”。申办单位原则上只与牵头单位发生直接联系。牵头单位内部也要明确一个“窗口”处室统一对外。?

具体作法是:?

――申请基建、技改项目审批或备案的部门或单位,在“窗口”提交申请。?

――牵头单位负责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将有关材料连同审批会签单分发到有关的行政单位(其中包括环保、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

――各单位在规定的时限内向牵头单位提交审查意见。?

――牵头单位在汇总各部门意见之后,对是否同意审批或备案向申办单位作出批复。必要时,牵头单位可以召集各有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对项目申请进行会审。?

――申请单位办理了立项、可研等环节的审批(或备案)手续后,需要贷款的项目,自行向银行申请贷款。?

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乡镇企业基建、技改项目审批、备案的具体工作,仍由乡镇企业局依据本方案确定的原则办理,事后由省乡镇企业局(而不是项目申报单位)分别向牵头单位――省计委或经贸委备案。?

(六)投资项目立项后,其勘查、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的工作应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确定的建设程序进行。?

三、强化审批服务?

(一)审批或备案申请的材料不全或者材料不符合法定要求的,牵头单位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人按照要求补正有关内容后,牵头机关应当及时受理。?

(二)对于一个审批或备案事项,依法应当先经地州市审查后报省级牵头机关决定的,地州市牵头机关审查同意后应当直接报送省级牵头机关书面审核、决定。省级牵头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材料。?

(三)行政机关针对投资项目的审批或备案不得收费。需要收费的项目或环节,必须有法律或行政法规的依据,并将依据和收费标准在“窗口”公示。?

四、加强审批监管?

建设项目履行了审批或备案程序之后,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申请人是否按照审批或者备案的内容从事建设和生产经营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是:?

(一)安全技术措施“三同时”、环保设施“三同时”以及劳动卫生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占用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以及履行既定义务的情况;工程质量、产品质量及其保障体系的情况。?

(二)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情况;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

(三)已审批或登记备案的项目如发生重大调整(指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内容,产品方案、技术工艺、主要设备等内容发生重大变更,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调整幅度超过原批复10%以上),应向原项目审批或登记备案机关重新办理手续;已审批或备案项目,在一定时期内未开工的,项目管理机关应予以注销。?

(四)对于在项目审批、备案过程中弄虚作假的项目,对违反审批、备案内容建设的项目,由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查处。?

(五)对于国家禁止投资的项目、未经批准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或者应该按照本方案规定的程序申报审批或备案、但却没有办理申报手续的项目,不安排用地,不提供协作条件(包括电力和优惠电价、铁路运力,以及与信贷、融资有关的协调服务等),工商部门不得办理登记注册,环保、消防、劳动安全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违反规定办理有关手续的,由办理机关的上级管理机构应予废止,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健全审批监督制度?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投资项目的审批或者备案事宜,应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不得接受申请人以任何形式馈赠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不得以申请人未经本机关指定 的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等非法定条件为由拒绝申请。?

(二)公示审批内容和审批程序。行政机关应当将有关项目审批或备案的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费用,申请审批或备案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和填写好的申请示范文本,提交牵头单位,采取多种方式公示。?

(三)明确审批时限。建设项目在办理审批或备案过程中涉及到的行政部门,都要根据审查工作量的大小,事先确定不同项目的审批时限,一并由牵头单位在“窗口”加以明示。

对符合审批或备案条件的项目,除法律、法规有规定的外,各部门审批时间累计不超过 30个工作日(不含咨询论证时间),特殊情况个案处理。行政部门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审查工作,提交书面审查意见。延误时限的,必须向申请人和牵头单位书面说明情况;根据会签记录,在年终进行目标考核时由省目标办作扣分处理。?

(四)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对外发布投资信息,加强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接受社会监督。?

(五)建立项目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玩忽职守或者徇私舞弊,在项目审批或者备案过程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审查职责,为不具备建设条件,有悖于法律、法规、规章、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规划的项目办理了审批或备案手续,给社会造成危害的,依照法纪追究当事人和部门领导人的责任。?

六、牵头单位应当根据本改革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05〕17号)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发〔2005〕17号 【发布日期】2005-06-21 【生效日期】2005-06-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实施意见

(黔府发〔2005〕17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 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以下简称《决定》),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HTSS〗?

(一)认真学习《决定》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决定》和土地 管理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依法管地用地的意识,提高依法管地的水平和能力。要高度重视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作为普法教育的内容;要在大中专 学生、中小学生中开展土地国情、国策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全民的土地忧患意识;要充分 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大力宣传依法管地和用地的先进典型。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 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为我省依法管地用地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除依法授权外,地、县级人民政府不得超越法定权限审批土地。严禁规避法定审批权限,将 单个建设项目用地拆分报批。一经发现弄虚作假拆分申报的,将依法追究领导责任并扣减下 一相应的农用地转用指标和暂停受理项目所在地的农用地转用审批。对征地侵害农民合 法权益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未能及时解决、违反法律规定擅自修改规划、违法批地、欠缴新 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在整改期间,暂停受理该地农用地转用 和土地征收报批。?

(三)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 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要制定按等级折算的办法。建设单位不能自行补充耕地的,必须 按照《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耕地开垦费要纳入专户管理,专项用 于占补平衡,不得减免和挪作他用。各级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也必须依法将补充耕地费用足 额列入工程概算,确保实现占补平衡。在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通过土 地整理,提高中低产田土肥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占补平衡。?

(四)禁止非法压低地价进行招商引资。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协议出让最低价不得低于出让 地块所在级别基准地价的70%。没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协议出让最低价不得低于新增建设用 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缴纳的有关税费之和。违 反规定出让土地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五)严格依法查处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对1999年1月1日起至《决定》发布之日 止发生的土地违法行为,尚未处理的,要依法进行处理。对在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期间主动自 查自纠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理。查处土地违法案件要坚持既要查 事,又要查人的原则。对非法批准占用土地、征收土地和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有 关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行政和刑事责任。对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还必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要对典型案件公开调查、公开处理结果,充分发挥惩戒和警示 作用。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有关执法执纪部门建立联合办案协调机制和案件移送制度。?

二、全面落实严格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 ?

(一)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修改的管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城市新区(小区)。对清理后拟保留的开发区,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产业集聚的原则严格审核。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凡 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模、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逐级上报原 批准机关批准。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 的城市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二)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农用地转用的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由省国土资源厅根 据国家下达的农用地转用计划,组织编制全省农用地转用计划,并分别编制省级重 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各地城镇村(含工矿用地)建设用地计划,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对下达计划的执行情况要按照定额指标、利用效益等进行考核。跨结转使用计划指标 必须严格规范。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擅自批准农用地转用的,按非法批准用地追究 责任。?

(三)从严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总量和速度。加强农用地转用审批的规划和计划审查,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对农用地转用的控制和引导,凡不符合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没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的,不得审批用地。完善农用地 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加强批后监督管理。对拖欠农民的征地补偿安置费在当年12 月底前不能足额偿还的地方,暂缓下达该地区下一农用地转用计划。?

(四)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建设项目用地必须依法实行用地预审。项目建设单位向 发展改革等部门申报核准或审批建设项目前,必须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用地预审,未经预 审或预审未通过的,有关部门不得核准或批准建设项目。项目单位提出用地预审申请后,国 土资源部门要依法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审查。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项目用地预审。发展改革等部门对建设项目的 核准备案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能源、交通、水利等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在用地预审 批准和项目核准部门出具有关意见后,省国土资源厅可办理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先行用地手 续。?

(五)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的管理。国土资源、城建规划部门要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 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分别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两个规划要协调衔 接,明确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促进集约利用 土地。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进行村庄整 理,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的,经省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验收确认后,可与城镇增加的建设用 地进行指标等额充抵,充抵的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不占当年的农用地转用指标,不缴纳耕地 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 村镇规划,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凡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禁止擅自通 过“村改居”等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禁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省国土 资源厅要制定我省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具体办法,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引导新办 乡村工业向建制镇和规划确定的小城镇集中。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 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

(六)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在调查核实土地数据的基础上,保证 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后,县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切实措 施,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并在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中注明。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备案工作,应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 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符合法定条件,确需改变 和占用基本农田的,补划方案经国土资源部门确认后,逐级上报国务院批准。经批准占用基 本农田的,征地补偿费按土地年产值的30倍计列,多于一般耕地补偿费部分,可用于建立当 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改善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以缴纳耕地开垦费方式补 充耕地的,按《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规定的最高标准执行,补划的基本农田面积和质量要 经省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组织确认。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挖鱼塘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禁 止将25度以下基本农田退耕植树造林。禁止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或者“设施农业”等任 何名义,占用基本农田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

(七)实行强化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建设用地要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盘活存量,把节约用 地放在首位,重点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通过开展对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普查,查清全省存 量土地的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研究 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及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置的措施和办法。新上建设项目首先要 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林地、草地和湿地。要用经济和行政手段引导 建设项目少占平地、耕地,多占坡地、劣地。建设项目占用已列入国家退耕还林规划的25度 以上坡耕地的,可不实行占补平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集约用地的原则,调整有关厂区 绿化率的规定,不得圈占土地搞“花园式工厂”。在开发区(园区)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对工 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原则上不再 收取或调整土地有偿使用费。供地时要将土地用途、容积率等使用条件的约定写入土地使用 合同。对工业项目用地必须有投资强度、开发进度等控制性要求。土地使用权人不按照约定 条件使用土地的,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加强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 征收管理,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相关税制,加大对建设用地取得和保有 环节的税收调节力度。?

(八)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严格执行国家《划拨用地目录》,从严控制划拨用地范 围。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试点,对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实行有偿使用。要运用价格机制 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除按现行规定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用地外,工业 用地也要逐步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不得采取土地置换方式规避经营性土地招标、拍 卖、挂牌出让。对利用原有划拨土地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的,按隶属关系,经同级人民政府 依法批准,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经依法批准转让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应当在土地 有形市场公开交易,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低于市场价交易的,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

(九)制定和实施新的土地使用标准。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国土资源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对淘汰类、限制类项目分别实行禁止和限制用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用地定额指标。继 续停止高档别墅类房地产、高尔夫球场等用地的审批。?

(十)严禁闲置土地。农用地转用批准后,满两年未实施具体征地或用地行为的,批准文件 自动失效,按有关规定重新处置;已实施征地,满两年未供地的,在下达下一的农用地 转用计划时扣减相应指标,对具备耕作条件的土地,应当交原土地使用者继续耕种,也可以 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耕种。对水电建设项目的库区用地,在淹没之前应无偿由原耕种者继续 耕种。对用地单位闲置的土地,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贵州省土地管 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十一)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办法。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实行先 缴后分,按规定的标准就地全额缴入国库,并由国库按规定的比例就地分成划缴。要进一步 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使用管理,凡未依法缴纳的,不得审批土地。国土资 源部门要加大监缴力度,严格按用途专款专用。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减免和欠缴的,要依法追缴,对不按规定使用的,要限期整改。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国有 土地收益基金,遏制片面追求土地收益的短期行为。?

三、认真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 低。要保证依法足额和及时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县 级人民政府在征地前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拟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行调查,对尚不能使被征地 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导致无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的,项目所在地 人民政府应当编制增加安置补助费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的总和达到法定上限,尚不足以使被征地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用国 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予以补贴。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省农业厅、省统计局等部门制定各地的 统一年产值标准或片区综合地价,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二)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所有非农建设项目征地补偿要做到同地同价,不得因项目性 质不同、类型不同或投资主体不同而擅自降低征地补偿标准,不得牺牲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制定招商引资的土地优惠政策,不得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国家和省重点建 设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的补偿费标准和移民 安置办法,按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 障。对有稳定收益的建设项目,被征地农民可以用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或征地 补偿费入股。在城市规划区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将因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纳入城镇就业 体系,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规划区外,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时,当地人民政府要 在本行政区域内为被征地农民留有必要的耕作土地或安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对不具备基本生 产生活条件的无地农民,应当异地移民安置。对征地后的无地农民采取留地安置的,可在城 镇建设相适宜的区位划出部分土地作为村、组预留地,为失地农民联合经营、联办企业等提 供条件。对于留用的土地,也可由当地人民政府完善水、电、路和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后,用于被征地农民集中搬迁。集中搬迁用地经批准后,可以划拨方式供地,但不得擅自转让或 用于房地产开发等。?

(四)健全征地程序。在征地依法报批前,县级人民政府要以公告的形式将拟征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告知被征地农民;对拟征土地现状的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村集 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签字确认;确有必要的,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农用 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时,要将被征地农民知情、确认的有关材料作为征地报批的必备材料 一并上报。要建立和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 对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进行协调,并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裁决,维护被征地农民和用地者的 合法权益。经依法批准的征地事项,除特殊情况外,国土资源部门应向社会公开批准情况; 建设单位应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文件及建设用地批准书等在施工场地公示,接受社 会的监督。?

(五)加强对征地实施过程监管。征地补偿安置未落实前,不得提前使用被征土地。农用地 转用和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应按法律规定的期限全额支付;未按期全 额支付到位的,当地人民政府不得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建设单位不得动工用地。被征地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征地补偿费用的收支和分配情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接 受监督。农业、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征地补偿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监督,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挪用、侵占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使用土地补偿费。?

四、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目标体系,明确土地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

(一)明确土地管理的权力和责任。省人民政府依照法定权限对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进行 审批,按规定用途决定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分成部分的分配和使用,组织本省 区域内耕地占补平衡,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地(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 农田保护面积负责,政府(行署)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建立相应的工 作制度,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耕地保护目标落到实处。?

(二)建立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体系。从2005年起,省人民政府将按照国务院定期下达的耕 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分解下达给各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地(州、市)人民 政府(行署)每年要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履行情况。实行耕地保护责任考 核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省监察厅、省审计厅等部门定期对 各地(州、市)人民政府(行署)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并向省人民 政府报告。对认真履行责任目标,成效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对没有达到责任目标的,要在 全省通报,并责令限期补充耕地和补划基本农田。对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情况也要定期 考核。?

(三)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对违反法律规定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发生非法 占用基本农田的、未完成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的、征地侵害农民合法权益引发群体性事件 且未能及时解决的、减免和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未按期完成基本农田图件 备案工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对有关责任人员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依照法定权限给 予行政处分,同时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实行补充耕地监督 的责任追究制,省、地(州、市)国土资源部门和农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 行验收,并对验收结果承担责任。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省农业厅加强监督检查。?

(四)强化对土地执法行为的监督。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对有案不查、执法不严的,上级国 土资源部门要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坚决纠正违法用地只通过罚款 就补办合法手续的行为。对违法用地及其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按法律规定应当拆除或没收的,不得以罚款、补办手续取代;确需补办手续的,依法处罚后,按高限进行征地补偿和收取 土地出让金及有关规费。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加强和充实各级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和 机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与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相衔 接的执法工作机制,监督土地执法行为。

(五)加强土地管理行政能力建设。继续做好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后续工作,进 一步理顺领导干部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队伍建设。地(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要保证国土资源管理机构、编制、经费到位,建立收支两条线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管理执法中的作 用。国土资源部门要扎实做好土地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尽快组织实施我省新一轮土地调查,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开展图件更新调查工作,确保土地数据的 真实性和唯一性。组织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农用地等级、价格体系。组织实施“金土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强土地利 用动态监测,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土地市场的动态监测网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落实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作为对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的检验。高度重视土地的 保护和合理利用,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推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土地法制,建立严 格、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全省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贵州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黔府发〔2007〕35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黔府发〔2007〕35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