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7:0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提高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2013年5月

《提高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而,任何一位优秀学生无一不称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课外书”。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切断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通道,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但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读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仅凭自己的爱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动机主要是“作消遣”、“欣赏文笔和惊险离情的情节”。有的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著热情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缺少导读机制、语文教材缺乏阅读指导以及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的错位等外在和内在原因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教育家们也发现,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因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阅读也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正是顺应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然而,普通的中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的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

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应试教育、教师与家长的功利思想以及芜杂的阅读环境使得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普通的中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他们的阅读现状存在着“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加上教师的敦促和指导也有所欠缺,导致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有资料表明: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

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更新教师与家长的阅读观念和培养学生专注与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等,才能从根本改善。针对我校实际和初中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积累、能力水平、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村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理论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整个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理论依据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

理论依据四: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由此主体性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课题的实践依据:课题组成员都是从教十余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参加过“目标教学课改实验”和“创新教育课改实验”,有一定的教研经验和理论水平,多人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奖。我校对课题的研究开展给予了很大支持,每学期提供经费500元,配有读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方便了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目标

1、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索解决的策略。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探索出适合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方法,提高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

4、推进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架的建设,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课题研究的重点:

1、本课题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本,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重塑提高有效课外阅读的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达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2、通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与整合,使学生从不会读书到“自能读书”,这样就能视野宽、见识多、文化底子扎实,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健全人格、高尚的情操的一代骄人,从而传承中华文化的命脉。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使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成为生命成长的伴侣。

4、探索和创新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符合农村中学的阅读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制定详细的课外读物的推荐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推荐书目及推荐说明。

5、根据课堂教学的文体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浏览、略读、精读篇目,并制订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案,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所要达到要求的预期方案。通过阅读,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文以载道,使学生在阅读中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自主读书。

2、开展读书活动,引导长期阅读。

3、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

4、协调各科教师,建立阅读课堂。

5、加强家校合作,父母带动阅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研究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研究途径如下:

1、通过明确各自职责来落实阅读的有效管理

本课题组从对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内容、途径,教师的阅读管理等方面调查入手,明确各自的职责。

2、从阅读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阅读经典,以文学感化孩子。通过自选期刊,以好的兴趣获得体验。

3、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管理

教师指导学生名著定期定量读,自选期刊的自由自在读,展示形式的多种多样办。

通过以上阅读途径达到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的目的,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读写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名著进行多角度考察,或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利用图书馆或网络,多方面拓展阅读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健康有益的信息;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2年5月—2013年5月。2012年5月—2012年7月:选择课题,进行问卷调查论证,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向市教研室申报;

2012年8月—2012年12月:研究阶段,组织各实验学校课题实施,问卷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完成调查报告。

2013年1月—2013年3月:研究阶段,整理出读书活动材料,制定阅读评价制度。2013年4月—2013年5月:结题阶段,准备资料收集,经验总结、撰写论文,准备结题报告填写。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学习

本课题先后多次派遣课题主研教师出外学习、参加上级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不断学习,教师们进一步了解课题的要求,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二)积极开展问卷调查,摸清阅读现状

为了具体而真实掌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关情况,了解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态度、阅读量、阅读途径、阅读方式和阅读效果等,掌握学生对课外阅读活动的要求,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可行资料。课题组认真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提出了研究的策略和措施,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多途径开辟图书资源,丰富学生阅读活动

学校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解决“有书读”的问题:

1、动员家长为孩子买书读。

教师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家长懂得阅读及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顺利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保证,家长理解了阅读的意义就会主动为孩子买书。对于贫困家庭而言,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或节日时,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培养孩子对书的热爱之情。

2、同学之间互相借书读。

尽管教师动员家长为孩子买书读,但每个孩子拥有的图书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需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图书资源,教师引导孩子们互相借书读。为了学生更好阅读,每个班设立图书角,由学生当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管理和交换,这样做不仅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条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爱惜图书的习惯。有的老师还要求孩子每天随身带一本书,随时自主和同学交换阅读,即省时又省力,灵活方便。

3、由老师向学校图书室借书。

学校图书馆是不可忽视的一处图书资源,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图书室的藏书。以班级为单位,由教师一次性向图书室借一定数量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教师将借来的图书充实到班级图书角,学生管理、借阅、定期归还。由教师组织集体借书可以对图书进行有效的选择,既为学生减少借书的麻烦,也为学校解决管理的困难。

(四)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让孩子读好书。

由于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能力还比较差,对众多类型、良莠不齐的课外读物很难做出恰当的合适的选择。学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在选择孩子读书方面的认识也很有限。因此,教师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为孩子提供读书的范围和书目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误食”、“偏食”。我校教师编制“推荐阅读书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推荐读物。

2、结合课文学习推荐书目。

3、根据《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推荐读物。

4、推荐优秀报刊。

(五)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丰富学生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1、构建行之有效的阅读网络

一个健全的组织网络,是课题有效研究的有力保障。为了确保我校阅读活动的有力开展和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

2、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课内外结合,教会读书方法。教师要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上的学习,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1)读。读内容,知其概要。(2)查。遇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3)划。将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下来。(4)摘。摘抄好词佳句。(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感,并记录下来。(6)记。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同时又归纳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课外阅读方法:(1)精读法。选一篇或几篇,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把它们读熟读透。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到读音、标点符号,都要弄懂弄通弄透。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2)浏览法。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广开眼界,可以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只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3)跳读法。有选择地读,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跳读,重在“为我所用”,又保证读的数量。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学生就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师生共读形成氛围

号召教师与教育名著对话,与教育名师对话,与课堂教学对话。勤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用书荡涤心灵,用书丰富人生,让书成为人的宝贵财富,让书成为自己的最知心朋友。在此基础上,一是利用朝读课和班级阅读课与学生陪读。与学生陪读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端正读书目的;二是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读书的感受和快乐告诉学生,有意识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三是鼓励学生应用于实践。教师有目的的将自己阅读所得的成语或名人警句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从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于作文、手抄报、黑板报,学校进行表彰和鼓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为了进一步抓好课外阅读,积极调查总结学生不喜欢读书的原因:一是农村学校的孩子文化知识起点低,底子薄。(这与农村家长从小不注重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有关);二是家长不注重物质投资;三是辅导时间少。这对于综合素质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居于这些原因,要想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教师为学生创设阅读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样就增加学生阅读兴趣。于是,培养兴趣成了课题在研究初始阶段的重点工作。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和比赛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比如:习作园地展示、手抄报评展、“课外阅读之星”评选活动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同时为每个教室设立一个读书角,课余时间同学们争先恐后读书。为切实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校还开展了“读书知识小报”比赛、读书节活动、读后感征文竞赛、读书笔记展览、读书之星评比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师生读书的浓厚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研究期间,学生参加多次征文比赛获得若干等级奖。

6、更新图书丰富书籍

让图书室的书籍丰富而又时尚,是我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的一个主题思想。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元化的丰富我校的图书。我校除了把原来经典老书做归类和规范的整理外,还不断更新图书,丰富书籍。比如,购买一些当代最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同时,借助读书活动,倡议全校师生共同捐书。

(六)创建阅读卡,见证学生阅读 为了探索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我们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了课外阅读卡。主要工作如下:

1、在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怎样阅读课外书籍,并推荐课外书籍给学生。

2、每周上一节课外阅读课,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3、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记录在阅读卡上,供自己随时检查,随时关注自己的成长。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1、学生能够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默读、筛选读、鉴赏阅读,而且学生阅读速度大大提高。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学生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吐词清楚明确。

3、学生的习作水平进步很大。学生学会活学活用,把阅读中摘要的好词佳句适时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丰富习作内容。

(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1、通过课题实施,教师增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 教师通过自主学习,通过学校组织的阅读研讨会及平时的相互切磋,引发了自我及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使教师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

(1)加强家校沟通,培养学生阅读。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观念,鼓励家长给孩子买书。(2)为学生提供阅读场所,开发阅读资源。学校要利用好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每班办好图书角,学生把家里有的课外书带到教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阅读。若这样坚持不懈,学校一定会形成良好阅读的氛围。(3)教师制造机会,引领学生阅读

首先,教师自己要热爱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每位教师要告诉学生读书的有趣,介绍自己所读的书及多读书而获得的好处和体会,使学生的心里从崇拜老师向阅读书籍迁移。再次,要整理一份好书推荐目录和一份学校图书室的图书目录,供学生参考购买或借阅。

2、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多位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得市区级等级奖。

(三)研究总结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引伸拓展法。上语文课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类似书籍或本文所在的总书记籍,让学生把课内所学方法活学活用在课外书籍中。

2、筛选阅读法。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读。

3、提问思考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问,学会思考,能够精选问题进行深层阅读。

4、摘记展览法。徐特立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对学生阅读课外书尤为重要。假如学生读一篇摞一篇,看一本丢一本,其效果甚少。那摘记展览法,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做读书笔记,摘录优美的语句和段落,然后定期展览,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5、手抄报评比法。鼓励学生读完一本书或一个专题的书籍后办手抄报,自主设计手抄报主题,自主设计版面,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摘录的好词佳句、自编诗歌等展示在手抄报上。学校定期进行评比,并奖励办得好的学生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

6、记录成长法。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成长阅读卡,定时进行回顾,相互交换鉴赏,让学生有阅读成功感和营造相互竞争阅读的氛围。

九、课题研究反思

虽然研究中取得不少的成绩,但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1、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还有待于加强

实验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一旦老师不督促,学生就会停止下来。

2、加强方法指导,促进发展

建议实验教师继续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题研究取得更显著地效果。

3、学校加强图书室的管理,确保学生随时能借到自己想看的书。

4、家校合力,加大学生阅读力度。教师还应进一步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不只是给学生买书,还提倡亲自共读,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加大学生阅读的力度。

5、怎样更好的处理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的关系,让课内课外达到完美的统一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6、阅读的内容有些单调,只看自己喜欢的,看热闹的,而不喜欢看富有哲理类文章。

鉴于以上诸方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更加努力的去改善,让阅读带领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世界里翱翔!

十、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

[2] 《给老师的建议》苏联霍姆林斯基

[3] 《略谈学习国文》叶圣陶

[4] 《语文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梁春林

[5]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王正勇

[6] 《浅析语文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李晓琴

第二篇:提高农村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农村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结题报告

2013年5月

《提高农村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而,任何一位优秀学生无一不称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课外书”。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切断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通道,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但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读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仅凭自己的爱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动机主要是“作消遣”、“欣赏文笔和惊险离情的情节”。有的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著热情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缺少导读机制、语文教材缺乏阅读指导以及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的错位等外在和内在原因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教育家们也发现,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因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阅读也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正是顺应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然而,普通的中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的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

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应试教育、教师与家长的功利思想以及芜杂的阅读环境使得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普通的中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他们的阅读现状存在着“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加上教师的敦促和指导也有所欠缺,导致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有资料表明: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

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更新教师与家长的阅读观念和培养学生专注与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等,才能从根本改善。针对我校实际和初中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积累、能力水平、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村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理论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整个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理论依据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

理论依据四: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由此主体性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课题的实践依据:课题组成员都是从教十余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参加过“目标教学课改实验”和“创新教育课改实验”,有一定的教研经验和理论水平,多人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奖。我校对课题的研究开展给予了很大支持,每学期提供经费500元,配有读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方便了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目标

1、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索解决的策略。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探索出适合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方法,提高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

4、推进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架的建设,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课题研究的重点:

1、本课题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本,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重塑提高有效课外阅读的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达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2、通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与整合,使学生从不会读书到“自能读书”,这样就能视野宽、见识多、文化底子扎实,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健全人格、高尚的情操的一代骄人,从而传承中华文化的命脉。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使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成为生命成长的伴侣。

4、探索和创新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符合农村中学的阅读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制定详细的课外读物的推荐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推荐书目及推荐说明。

5、根据课堂教学的文体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浏览、略读、精读篇目,并制订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案,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所要达到要求的预期方案。通过阅读,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文以载道,使学生在阅读中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自主读书。

2、开展读书活动,引导长期阅读。

3、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

4、协调各科教师,建立阅读课堂。

5、加强家校合作,父母带动阅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研究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研究途径如下:

1、通过明确各自职责来落实阅读的有效管理

本课题组从对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内容、途径,教师的阅读管理等方面调查入手,明确各自的职责。

2、从阅读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阅读经典,以文学感化孩子。通过自选期刊,以好的兴趣获得体验。

3、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管理

教师指导学生名著定期定量读,自选期刊的自由自在读,展示形式的多种多样办。

通过以上阅读途径达到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的目的,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读写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名著进行多角度考察,或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利用图书馆或网络,多方面拓展阅读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健康有益的信息;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2年5月—2013年5月。2012年5月—2012年7月:选择课题,进行问卷调查论证,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向市教研室申报;

2012年8月—2012年12月:研究阶段,组织各实验学校课题实施,问卷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完成调查报告。

2013年1月—2013年3月:研究阶段,整理出读书活动材料,制定阅读评价制度。2013年4月—2013年5月:结题阶段,准备资料收集,经验总结、撰写论文,准备结题报告填写。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学习

本课题先后多次派遣课题主研教师出外学习、参加上级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不断学习,教师们进一步了解课题的要求,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二)积极开展问卷调查,摸清阅读现状

为了具体而真实掌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关情况,了解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态度、阅读量、阅读途径、阅读方式和阅读效果等,掌握学生对课外阅读活动的要求,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可行资料。课题组认真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提出了研究的策略和措施,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多途径开辟图书资源,丰富学生阅读活动

学校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解决“有书读”的问题:

1、动员家长为孩子买书读。

教师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家长懂得阅读及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顺利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保证,家长理解了阅读的意义就会主动为孩子买书。对于贫困家庭而言,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或节日时,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培养孩子对书的热爱之情。

2、同学之间互相借书读。

尽管教师动员家长为孩子买书读,但每个孩子拥有的图书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需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图书资源,教师引导孩子们互相借书读。为了学生更好阅读,每个班设立图书角,由学生当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管理和交换,这样做不仅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条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爱惜图书的习惯。有的老师还要求孩子每天随身带一本书,随时自主和同学交换阅读,即省时又省力,灵活方便。

3、由老师向学校图书室借书。

学校图书馆是不可忽视的一处图书资源,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图书室的藏书。以班级为单位,由教师一次性向图书室借一定数量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教师将借来的图书充实到班级图书角,学生管理、借阅、定期归还。由教师组织集体借书可以对图书进行有效的选择,既为学生减少借书的麻烦,也为学校解决管理的困难。

(四)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让孩子读好书。

由于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能力还比较差,对众多类型、良莠不齐的课外读物很难做出恰当的合适的选择。学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在选择孩子读书方面的认识也很有限。因此,教师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为孩子提供读书的范围和书目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误食”、“偏食”。我校教师编制“推荐阅读书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推荐读物。

2、结合课文学习推荐书目。

3、根据《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推荐读物。

4、推荐优秀报刊。

(五)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丰富学生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1、构建行之有效的阅读网络

一个健全的组织网络,是课题有效研究的有力保障。为了确保我校阅读活动的有力开展和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

2、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课内外结合,教会读书方法。教师要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上的学习,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1)读。读内容,知其概要。(2)查。遇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3)划。将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下来。(4)摘。摘抄好词佳句。(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感,并记录下来。(6)记。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同时又归纳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课外阅读方法:(1)精读法。选一篇或几篇,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把它们读熟读透。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到读音、标点符号,都要弄懂弄通弄透。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2)浏览法。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广开眼界,可以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只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3)跳读法。有选择地读,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跳读,重在“为我所用”,又保证读的数量。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学生就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师生共读形成氛围

号召教师与教育名著对话,与教育名师对话,与课堂教学对话。勤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用书荡涤心灵,用书丰富人生,让书成为人的宝贵财富,让书成为自己的最知心朋友。在此基础上,一是利用朝读课和班级阅读课与学生陪读。与学生陪读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端正读书目的;二是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读书的感受和快乐告诉学生,有意识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三是鼓励学生应用于实践。教师有目的的将自己阅读所得的成语或名人警句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从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于作文、手抄报、黑板报,学校进行表彰和鼓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为了进一步抓好课外阅读,积极调查总结学生不喜欢读书的原因:一是农村学校的孩子文化知识起点低,底子薄。(这与农村家长从小不注重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有关);二是家长不注重物质投资;三是辅导时间少。这对于综合素质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居于这些原因,要想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教师为学生创设阅读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样就增加学生阅读兴趣。于是,培养兴趣成了课题在研究初始阶段的重点工作。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和比赛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比如:习作园地展示、手抄报评展、“课外阅读之星”评选活动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同时为每个教室设立一个读书角,课余时间同学们争先恐后读书。为切实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校还开展了“读书知识小报”比赛、读书节活动、读后感征文竞赛、读书笔记展览、读书之星评比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师生读书的浓厚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研究期间,学生参加多次征文比赛获得若干等级奖。

6、更新图书丰富书籍

让图书室的书籍丰富而又时尚,是我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的一个主题思想。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元化的丰富我校的图书。我校除了把原来经典老书做归类和规范的整理外,还不断更新图书,丰富书籍。比如,购买一些当代最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同时,借助读书活动,倡议全校师生共同捐书。

(六)创建阅读卡,见证学生阅读 为了探索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我们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了课外阅读卡。主要工作如下:

1、在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怎样阅读课外书籍,并推荐课外书籍给学生。

2、每周上一节课外阅读课,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3、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记录在阅读卡上,供自己随时检查,随时关注自己的成长。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1、学生能够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默读、筛选读、鉴赏阅读,而且学生阅读速度大大提高。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学生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吐词清楚明确。

3、学生的习作水平进步很大。学生学会活学活用,把阅读中摘要的好词佳句适时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丰富习作内容。

(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1、通过课题实施,教师增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 教师通过自主学习,通过学校组织的阅读研讨会及平时的相互切磋,引发了自我及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使教师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

(1)加强家校沟通,培养学生阅读。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观念,鼓励家长给孩子买书。(2)为学生提供阅读场所,开发阅读资源。学校要利用好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每班办好图书角,学生把家里有的课外书带到教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阅读。若这样坚持不懈,学校一定会形成良好阅读的氛围。(3)教师制造机会,引领学生阅读

首先,教师自己要热爱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每位教师要告诉学生读书的有趣,介绍自己所读的书及多读书而获得的好处和体会,使学生的心里从崇拜老师向阅读书籍迁移。再次,要整理一份好书推荐目录和一份学校图书室的图书目录,供学生参考购买或借阅。

2、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多位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得市区级等级奖。

(三)研究总结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引伸拓展法。上语文课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类似书籍或本文所在的总书记籍,让学生把课内所学方法活学活用在课外书籍中。

2、筛选阅读法。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读。

3、提问思考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问,学会思考,能够精选问题进行深层阅读。

4、摘记展览法。徐特立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对学生阅读课外书尤为重要。假如学生读一篇摞一篇,看一本丢一本,其效果甚少。那摘记展览法,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做读书笔记,摘录优美的语句和段落,然后定期展览,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5、手抄报评比法。鼓励学生读完一本书或一个专题的书籍后办手抄报,自主设计手抄报主题,自主设计版面,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摘录的好词佳句、自编诗歌等展示在手抄报上。学校定期进行评比,并奖励办得好的学生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

6、记录成长法。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成长阅读卡,定时进行回顾,相互交换鉴赏,让学生有阅读成功感和营造相互竞争阅读的氛围。

九、课题研究反思

虽然研究中取得不少的成绩,但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1、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还有待于加强

实验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一旦老师不督促,学生就会停止下来。

2、加强方法指导,促进发展

建议实验教师继续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题研究取得更显著地效果。

3、学校加强图书室的管理,确保学生随时能借到自己想看的书。

4、家校合力,加大学生阅读力度。教师还应进一步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不只是给学生买书,还提倡亲自共读,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加大学生阅读的力度。

5、怎样更好的处理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的关系,让课内课外达到完美的统一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6、阅读的内容有些单调,只看自己喜欢的,看热闹的,而不喜欢看富有哲理类文章。

鉴于以上诸方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更加努力的去改善,让阅读带领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世界里翱翔!

十、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

[2] 《给老师的建议》苏联霍姆林斯基

[3] 《略谈学习国文》叶圣陶

[4] 《语文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梁春林

[5]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王正勇

[6] 《浅析语文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李晓琴

第三篇:提高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中期报告

《提高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中期报告

2012年11月

《提高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名称:提高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而,任何一位优秀学生无一不称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课外书”。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切断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通道,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但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读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仅凭自己的爱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动机主要是“作消遣”、“欣赏文笔和惊险离情的情节”。有的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著热情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缺少导读机制、语文教材缺乏阅读指导以及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的错位等外在和内在原因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教育家们也发现,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因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阅读也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正是顺应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然而,普通的中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的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

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应试教育、教师与家长的功利思想以及芜杂的阅读环境使得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普通的中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他们的阅读现状存在着“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加上教师的敦促和指导也有所欠缺,导致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语文能力偏低,极大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有资料表明: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

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更新教师与家长的阅读观念和培养学生专注与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等,才能从根本改善。

针对我校实际和初中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积累、能力水平、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村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及课题的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理论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整个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理论依据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

理论依据四: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由此主体性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课题的实践依据:课题组成员都是从教十余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参加过“目标教学课改实验”和“创新教育课改实验”,有一定的教研经验和理论水平,多人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奖。我校对课题的研究开展给予了很大支持,每学期提供经费500元,配有读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方便了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四、课题预期成果的价值: 本课题主要建立有效的课外指导机制,推广课外阅读指导意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完成调查报告,教师论文,教师指导案例、阅读评价方案、结题报告。

①探究课外阅读在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将有重要作用。

②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使学生改变目前名著阅读只肤浅地了解教材中提示的情节或人物的现状。

③使多数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转变过去重视课内教学、轻视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学上的“急功近利”思想,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④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探讨出一套适合我校教学现状的阅读方法。

⑤探究如何使课外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有效途径。

此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读书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语文的主要视角,试图建立有效的课外指导机制,推广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

为了让学生对古典名著有所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分别从四大名著中节选了许多课文。教学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把对原著的介绍确定为教学重点之一,课文学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语文教材中,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入选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对一些重要作家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以引起学生对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的兴趣。如学了朱自清的《匆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让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组散文名篇,如《春》、《荷塘月色》等。同类题材的作品往往因写作目的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另外作者生活的经历不同,写作风格的不同,也会给作品带来很大的不同。

(2)依据学生情况推荐不同的读物

一个班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认真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他们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这些读物的内容即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3)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的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见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已经讲过,学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但在课外阅读中,还应补充一些,如: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口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写阅读 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作到“雁过留声”,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4)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写作相结合,才能使课外阅读真正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经过学生的阅读,老师应适时布置学生进行写作,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可采用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并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仿写等多种形式的应用,即能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六、课题研究方法及途径:

研究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研究途径如下:

1、通过明确各自职责来落实阅读的有效管理

本课题组从对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内容、范围、时间、途径,教师的阅读管理等方面调查入手,明确各自的职责。

2、从阅读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阅读经典,以真的文学感化孩子。通过自选期刊,以好的兴趣获得体验。

3、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管理

教师指导学生名著定期定量读,自选期刊的自由自在读,展示形式的多种多样办。

通过以上阅读途径达到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的目的,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语文渗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读写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名著进行多角度考察,或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利用图书馆或网络,多方面拓展阅读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健康有益的信息;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七、研究对象

选择古宋一中的七、八、九年级学生做为实验的对象。古宋一中学生语文基础扎实,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便于课题的开展。

八、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为他们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摸索出一套课外阅读指导的模式,以适应大语文教学的变革。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

从大的方面讲,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校要解除不合理的教学评价压力,真正做到思想上的大解放,让教师各施其法,各显神通,真正地把素质教育搞上去,真正实现教育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小的方面讲,语文教师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分析课外阅读意义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渗透课外阅读的意义,讲清课外阅读对于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明白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既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又是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环境幽雅的阅读环境,如安静整洁、光线较好的阅览室等,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通过自身榜样、同伴榜样的树立,逐步在班级中形成争相阅读的浓厚氛围。

(四)构建课外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组合前要考虑到阅读学习的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

(五)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一半。”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使学生在日后的阅读生涯中受益匪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如,边读边标注的习惯、边读边质疑的习惯、边读边查找的习惯、读后有所感的习惯等。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六)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推荐书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面要广,选要精,尽可能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般来说,对初读者可以从容易引起阅读兴趣的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入手,对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学生还可以推荐内容丰富、人文性较强、知名度高的《读者》等刊物。还可以针对个性,分别介绍不同的书籍,逐渐把品位高、写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荐给学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红楼梦》、《名人传》、《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平凡的世界》等。同时,要结合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选择的读物深浅要适度。太浅,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太深,读不懂,将会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推荐课外读物要做到:

第一是尽量和讲读课相结合。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教师在围绕重点设计课内教法、学法时,也应把课外阅读指导置于其中,可结合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如教学冰心的《寄小读者》时,就指导学生阅读《繁星》和《春水》,让学生了解作品主题及冰心的写作风格。学了《在烈日和暴雨下》长篇节选后,指导学生在课外通读《骆驼祥子》,学生对这篇作品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作者撰写这篇节选文章的理解。

第二是尽量和写作教学相结合。教师既要系统讲授各类文体的基础理论,导读教材选编的范例,同时也要让学生的眼光跳出教科书,去开发积累相关的经验资源。而报刊杂志就是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宝库。教师要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大量阅读实用类文章,如时事新闻、商品广告、调查报告等,用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密切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七)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提出四种读书法:信马由缰法、蜻蜓点水法、囫囵吞枣法、改弦易辙法。阅读时,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读物的内容及自身的阅读需求,灵活选择阅读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精略结合法、读写结合法等。字斟句酌,反复体味,谓之精读;简单粗略,知其大概,谓之略读;一目十行,旨在会意,谓之浏览。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应有机结合,巧妙使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掌握精读的方法。精读的对象是经过略读、浏览之后选择的,通过精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可以增强理解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想象等思维能力。在这方面,不少名家都努力作出了实践,如梁启超的“鸟瞰-剖析-会通”法;茅盾的“鸟瞰-精读-吸收”法;叶圣陶的“了解-批评-接受”法;可向学生作详细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

(八)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阅读的时间更多的还给学生,强化学生“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阅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订阅自己喜欢的报刊杂志,每天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并做好摘录和拾锦笔记;经常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此外,不定期检查阅读效果,用课内5分钟,对预先指定的课外读物,由学生作脱稿发言,如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比较。教师随时抽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写得好的给予表扬或张贴交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各类书籍、刊物的兴趣爱好,阅读所占用的时间,摘抄、卡片的制作情况等,及时解决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九、研究结果。

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我们进行的研究,始终以“培养学生高效阅读”为宗旨,始终以“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训练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读、写、听、说语文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学生的读、写、听、说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训练,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在实验初和实验中,我们两次对两组学生的阅读态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情况表明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没有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每次课文的阅读训练目标不明确,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且训练量不够,学生的阅读习惯未养成,而他们进入中高年级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阅读成绩、语文成绩稳步提高。实验班的语文成绩和阅读成绩呈螺旋式上升,一年比一年高。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各实验班的语文成绩和阅读成绩是在稳步上升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较大的提高。

(三)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得到了提高。

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篇课文阅读都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段或篇章的阅读,这无疑对学生阅读速度起到了促进作用,加之教师每一次都有具体的训练方案指导阅读方法,且按要求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速度得以训练、方法得以掌握、阅读质量得以提高。

十、问题与思考

在研究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时间的问题,教学课时紧张,一周只有四节语文课、两节写作课,而课外阅读教学根本没有专门的课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向学校建议增加语文课时一节,保证了课外阅读教学时间。还有课外阅读材料的问题,农村学生经济紧张,根本不可能去购买大量的图书,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个人捐书和集体购买活动,成立班级图书室,不断丰富班内藏书,使学生有书可读。还有图书管理、书籍更新等问题在活动开展中不断出现,还待不断去解决、完善。

第四篇:《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2013年5月

《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所在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本地学生大多是郊区农村家庭,占学校人数的60%,前不久,我对所在学校五、六年级两个班65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很令人遗憾——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处被人遗忘的角落,处在令人尴尬的境地。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不可少的,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练兵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技巧。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开拓更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这就是所谓“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而,任何一位优秀学生无一不称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课外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切断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通道,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丝毫掉以轻心,但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作业,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课外阅读时间。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了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读书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仅凭自己的爱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动机主要是“作消遣”、“欣赏文笔和惊险离情的情节”。有的学生对古今中外的名著热情较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接触的并不多。学校没有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语文教师缺少导读机制、语文教材缺乏阅读指导以及学生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的错位等外在和内在原因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阅读,会不会阅读将决定一个人从社会获取智慧的能力。我国阅读专家曾祥芹和韩雪屏提出新世纪人们必须迎接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教育家们也发现,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关连。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因为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阅读也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越来越被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加以关注和研究。

有资料表明:虽然国外对课外阅读策略研究较早,但大部分仅从阅读技巧与方法上作列举式的阐述,对怎样引领学生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掌握自己的内驱学习力却研究不足。国内的研究范围主要局限于外语领域,且大部分研究者来自于大学,研究内容多为外语课外阅读策略教学,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却未曾过多地涉及。针对我校实际和小学生年龄特征及知识积累、能力水平、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 ”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依据

理论依据一:探究性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其基本思想是让学生“重在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理论依据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认知理论。

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是一个由浅及深,由易而难的过程,探究性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帮助学生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迁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教学强调的是整个教学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理论依据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

理论依据四: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由此主体性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课题的实践依据:课题组成员都是从教十余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参加过“目标教学课改实验”和“创新教育课改实验”,有一定的教研经验和理论水平,多人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奖。我校对课题的研究开展给予了很大支持,每学期提供经费500元,配有读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方便了课题的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目标

1、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索解决的策略。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习惯、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探索出适合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方法,提高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能力和教科研水平。

4、推进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架的建设,营造课外阅读氛围,改善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语文的主要视角,试图建立有效的课外指导机制,推广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

为了让学生对古典名著有所了解,小学语文教材分别从四大名著中节选了许多课文。教学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把对原著的介绍确定为教学重点之一,课文学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语文教材中,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入选一个作家的多部作品,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对一些重要作家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以引起学生对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的兴趣。如学了朱自清的《春》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让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组散文名篇,如《匆匆》、《荷塘月色》等。同类题材的作品往往因写作目的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另外作者生活的经历不同,写作风格的不同,也会给作品带来很大的不同。

(2)依据学生情况推荐不同的读物

一个班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认真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他们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这些读物的内容即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3)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的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见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已经讲过,学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但在课外阅读中,还应补充一些,如: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口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写阅读 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作到“雁过留声”,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4)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写作相结合,才能使课外阅读真正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经过学生的阅读,老师应适时布置学生进行写作,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可采用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并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仿写等多种形式的应用,即能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课题研究的重点:

1、本课题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本,进一步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重塑提高有效课外阅读的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达到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2、通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与整合,使学生从不会读书到“自能读书”,这样就能视野宽、见识多、文化底子扎实,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健全人格、高尚的情操的一代骄人,从而传承中华文化的命脉。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使阅读成为生活的常态,成为生命成长的伴侣。

4、探索和创新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符合农村中学的阅读指导策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制定详细的课外读物的推荐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推荐书目及推荐说明。

5、根据课堂教学的文体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浏览、略读、精读篇目,并制订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案,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所要达到要求的预期方案。通过阅读,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文以载道,使学生在阅读中健全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

1、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自主读书。

2、开展读书活动,引导长期阅读。

3、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技能。

4、协调各科教师,建立阅读课堂。

5、加强家校合作,父母带动阅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研究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研究途径如下:

1、通过明确各自职责来落实阅读的有效管理

本课题组从对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内容、途径,教师的阅读管理等方面调查入手,明确各自的职责。

2、从阅读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阅读经典,以文学感化孩子。通过自选期刊,以好的兴趣获得体验。

3、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管理

教师指导学生名著定期定量读,自选期刊的自由自在读,展示形式的多种多样办。

通过以上阅读途径达到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的目的,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读写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名著进行多角度考察,或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利用图书馆或网络,多方面拓展阅读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健康有益的信息;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2年5月—2013年5月。2012年5月—2012年7月:选择课题,进行问卷调查论证,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向市教研室申报;

2012年8月—2012年12月:研究阶段,组织各实验学校课题实施,问卷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完成调查报告。

2013年1月—2013年3月:研究阶段,整理出读书活动材料,制定阅读评价制度。

2013年4月—2013年5月:结题阶段,准备资料收集,经验总结、撰写论文,准备结题报告填写。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学习

本课题先后多次派遣课题主研教师出外学习、参加上级组织的课题研讨活动,通过不断学习,教师们进一步了解课题的要求,对课题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二)积极开展问卷调查,摸清阅读现状

为了具体而真实掌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关情况,了解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态度、阅读量、阅读途径、阅读方式和阅读效果等,掌握学生对课外阅读活动的要求,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可行资料。课题组认真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提出了研究的策略和措施,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多途径开辟图书资源,丰富学生阅读活动

学校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解决“有书读”的问题:

1、动员家长为孩子买书读。

教师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家长懂得阅读及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顺利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保证,家长理解了阅读的意义就会主动为孩子买书。对于贫困家庭而言,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或节日时,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培养孩子对书的热爱之情。

2、同学之间互相借书读。

尽管教师动员家长为孩子买书读,但每个孩子拥有的图书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阅读需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图书资源,教师引导孩子们互相借书读。为了学生更好阅读,每个班设立图书角,由学生当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管理和交换,这样做不仅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条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爱惜图书的习惯。有的老师还要求孩子每天随身带一本书,随时自主和同学交换阅读,即省时又省力,灵活方便。

3、由老师向学校图书室借书。学校图书馆是不可忽视的一处图书资源,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图书室的藏书。以班级为单位,由教师一次性向图书室借一定数量的图书供学生阅读,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教师将借来的图书充实到班级图书角,学生管理、借阅、定期归还。由教师组织集体借书可以对图书进行有效的选择,既为学生减少借书的麻烦,也为学校解决管理的困难。

(四)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让孩子读好书。

由于学生独立分析鉴赏能力还比较差,对众多类型、良莠不齐的课外读物很难做出恰当的合适的选择。学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在选择孩子读书方面的认识也很有限。因此,教师精心编制“推荐阅读书目”,为孩子提供读书的范围和书目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误食”、“偏食”。我校教师编制“推荐阅读书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推荐读物。

2、结合课文学习推荐书目。

3、根据《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推荐读物。

4、推荐优秀报刊。

(五)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丰富学生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1、构建行之有效的阅读网络

一个健全的组织网络,是课题有效研究的有力保障。为了确保我校阅读活动的有力开展和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

2、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课内外结合,教会读书方法。教师要以课内带课外,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促进课上的学习,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1)读。读内容,知其概要。(2)查。遇到不懂的字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3)划。将优美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下来。(4)摘。摘抄好词佳句。(5)想。读后思考所得所感,并记录下来。(6)记。背诵精彩片断、优美范文。同时又归纳了以下几种主要的课外阅读方法:(1)精读法。选一篇或几篇,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把它们读熟读透。从字词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到读音、标点符号,都要弄懂弄通弄透。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2)浏览法。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广开眼界,可以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只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3)跳读法。有选择地读,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跳读,重在“为我所用”,又保证读的数量。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学生就会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为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师生共读形成氛围

号召教师与教育名著对话,与教育名师对话,与课堂教学对话。勤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用书荡涤心灵,用书丰富人生,让书成为人的宝贵财富,让书成为自己的最知心朋友。在此基础上,一是利用朝读课和班级阅读课与学生陪读。与学生陪读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端正读书目的;二是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读书的感受和快乐告诉学生,有意识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三是鼓励学生应用于实践。教师有目的的将自己阅读所得的成语或名人警句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把从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于作文、手抄报、黑板报,学校进行表彰和鼓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为了进一步抓好课外阅读,积极调查总结学生不喜欢读书的原因:一是农村学校的孩子文化知识起点低,底子薄。(这与农村家长从小不注重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有关);二是家长不注重物质投资;三是辅导时间少。这对于综合素质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居于这些原因,要想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教师为学生创设阅读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这样就增加学生阅读兴趣。于是,培养兴趣成了课题在研究初始阶段的重点工作。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和比赛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比如:习作园地展示、手抄报评展、“课外阅读之星”评选活动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同时为每个教室设立一个读书角,课余时间同学们争先恐后读书。为切实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校还开展了“读书知识小报”比赛、读书节活动、读后感征文竞赛、读书笔记展览、读书之星评比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师生读书的浓厚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研究期间,学生参加多次征文比赛获得若干等级奖。

6、更新图书丰富书籍

让图书室的书籍丰富而又时尚,是我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的一个主题思想。因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多元化的丰富我校的图书。我校除了把原来经典老书做归类和规范的整理外,还不断更新图书,丰富书籍。比如,购买一些当代最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同时,借助读书活动,倡议全校师生共同捐书。

(六)创建阅读卡,见证学生阅读

为了探索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我们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创建了课外阅读卡。主要工作如下:

1、在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怎样阅读课外书籍,并推荐课外书籍给学生。

2、每周上一节课外阅读课,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3、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记录在阅读卡上,供自己随时检查,随时关注自己的成长。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

1、学生能够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如默读、筛选读、鉴赏阅读,而且学生阅读速度大大提高。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学生能够简明扼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吐词清楚明确。

3、学生的习作水平进步很大。学生学会活学活用,把阅读中摘要的好词佳句适时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丰富习作内容。

(二)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1、通过课题实施,教师增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 教师通过自主学习,通过学校组织的阅读研讨会及平时的相互切磋,引发了自我及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使教师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一致认为:

(1)加强家校沟通,培养学生阅读。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观念,鼓励家长给孩子买书。

(2)为学生提供阅读场所,开发阅读资源。学校要利用好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和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每班办好图书角,学生把家里有的课外书带到教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阅读。若这样坚持不懈,学校一定会形成良好阅读的氛围。(3)教师制造机会,引领学生阅读

首先,教师自己要热爱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每位教师要告诉学生读书的有趣,介绍自己所读的书及多读书而获得的好处和体会,使学生的心里从崇拜老师向阅读书籍迁移。再次,要整理一份好书推荐目录和一份学校图书室的图书目录,供学生参考购买或借阅。

2、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多位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得市区级等级奖。

(三)研究总结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引伸拓展法。上语文课时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类似书籍或本文所在的总书记籍,让学生把课内所学方法活学活用在课外书籍中。

2、筛选阅读法。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读。

3、提问思考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提问,学会思考,能够精选问题进行深层阅读。

4、摘记展览法。徐特立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对学生阅读课外书尤为重要。假如学生读一篇摞一篇,看一本丢一本,其效果甚少。那摘记展览法,是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认真做读书笔记,摘录优美的语句和段落,然后定期展览,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5、手抄报评比法。鼓励学生读完一本书或一个专题的书籍后办手抄报,自主设计手抄报主题,自主设计版面,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摘录的好词佳句、自编诗歌等展示在手抄报上。学校定期进行评比,并奖励办得好的学生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

6、记录成长法。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成长阅读卡,定时进行回顾,相互交换鉴赏,让学生有阅读成功感和营造相互竞争阅读的氛围。

九、课题研究反思

虽然研究中取得不少的成绩,但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还需继续努力:

1、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还有待于加强

实验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一旦老师不督促,学生就会停止下来。

2、加强方法指导,促进发展

建议实验教师继续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题研究取得更显著地效果。

3、学校加强图书室的管理,确保学生随时能借到自己想看的书。

4、家校合力,加大学生阅读力度。教师还应进一步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不只是给学生买书,还提倡亲自共读,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加大学生阅读的力度。

5、怎样更好的处理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的关系,让课内课外达到完美的统一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6、阅读的内容有些单调,只看自己喜欢的,看热闹的,而不喜欢看富有哲理类文章。

鉴于以上诸方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更加努力的去改善,让阅读带领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世界里翱翔!

十、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

[2] 《给老师的建议》苏联霍姆林斯基

[3] 《略谈学习国文》叶圣陶

[4] 《语文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梁春林

[5]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王正勇

[6] 《浅析语文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李晓琴

第五篇:提高农村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中期报告_

《农村中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中期报告

2015年6月

《农村中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名称:农村中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这句话讲的是语文学习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也告诉我们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目前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图书资源短缺,学校图书藏量不达标。另一方面,家长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读书很少过问。在吃零食,买玩具上花费很多,在买图书上却花费很少。家庭订阅报刊杂志的少,家庭藏书更是少之又少,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久而久之,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高,厌恶阅读,文学素养低,理解能力差,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见,培养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宽视野,加强人文素养,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在课外阅读中成长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组成员把“农村中学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

三、课题预期成果价值:

本课题主要建立有效的课外指导机制,推广课外阅读指导意见,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完成调查报告,教师论文,教师指导案例、阅读评价方案、结题报告。

①探究课外阅读在提高农村初中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将有重要作用。

②通过本课题的探究,使学生改变目前名著阅读只肤浅地了解教材中提示的情节或人物的现状。

③使多数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转变过去重视课内教学、轻视课外阅读的语文教学上的“急功近利”思想,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④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探讨出一套适合我校教学现状的阅读方法。

⑤探究如何使课外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有效途径。此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读书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成长作为语文的主要视角,试图建立有效的课外指导机制,推广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

为了让学生对古典名著有所了解,中学语文教材分别从四大名著中节选了许多课文。教学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把对原著的介绍确定为教学重点之一,课文学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

(2)依据学生情况推荐不同的读物

一个班级的学生,阅读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认真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他们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这些读物的内容即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3)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的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见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已经讲过,学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但在课外阅读中,还应补充一些,如: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一般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口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写阅读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作到“雁过留声”,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4)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写作相结合,才能使课外阅读真正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经过学生的阅读,老师应适时布置学生进行写作,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可采用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并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缩写、扩写、续写、改写、仿写等多种形式的应用,即能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途径:

研究方法如下:(1)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2)文献研究法。(3)问卷调查法。(4)经验总结法。研究途径如下:

1、通过明确各自职责来落实阅读的有效管理

本课题组从对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内容、范围、时间、途径,教师的阅读管理等方面调查入手,明确各自的职责。

2、从阅读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阅读经典,以真的文学感化孩子。通过自选期刊,以好的兴趣获得体验。

3、从阅读方法上进行有效管理

教师指导学生名著定期定量读,自选期刊的自由自在读,展示形式的多种多样办。

通过以上阅读途径达到让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地衔接的目的,让学生在有限的语文课堂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语文渗活动,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读写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名著进行多角度考察,或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故事会、心得交流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利用图书馆或网络,多方面拓展阅读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健康有益的信息;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六、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本课题计划在两年内完成。2013年4月到2013年7月为课题计划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8月到2014年8月为课题计划的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9月到2015年4月是第三阶段,也就是结题阶段。目前,课题组已经顺利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第二阶段计划正在实施中。现在,我把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课题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申报及理论探索,理论性学习及对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调查,资料收集。在这个阶段,我们课题组首先对全校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我们本地村民子弟为主的农村中学,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与兴趣非常令人担忧,尽管课题组成员在进行理论学习与探讨的过程中发现,事实上,国内外在儿童阅读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是,面对着我们这些农村学生如何让他们真正地爱读书,会读书,不能不说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课题组第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收集资料、理论学习、研究,尝试性上课、听课等,调查分析的结果让我们感到:教师的任务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上课上,工作需要做得细些、再细些。

七、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积极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为他们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摸索出一套课外阅读指导的模式,以适应大语文教学的变革。

(一)分析课外阅读意义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渗透课外阅读的意义,讲清课外阅读对于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明白加强课外阅读教学既是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又是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也是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营造课外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需要我们为学生创造环境幽雅的阅读环境,如安静整洁、光线较好的阅览室等,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通过自身榜样、同伴榜样的树立,逐步在班级中形成争相阅读的浓厚氛围。

(三)构建课外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组合前要考虑到阅读学习的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

(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使学生在日后的阅读生涯中受益匪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如,边读边标注的习惯、边读边质疑的习惯、边读边查找的习惯、读后有所感的习惯等。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开展了《语文趣味游戏活动》活动。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五)组织《好书推荐会》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学生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推荐书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面要广,选要精,尽可能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般来说,对初读者可以从容易引起阅读兴趣的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入手,如《伊索寓言》等;对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学生还可以推荐内容丰富、人文性较强、知名度高的《童年》等书籍。同时,要结合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选择的读物深浅要适度。太浅,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太深,读不懂,将会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六)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阅读的时间更多的还给学生,强化学生“自主”意识与“合作”意识的阅读。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订阅自己喜欢的报刊杂志,每天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并做好摘录和拾锦笔记;经常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文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八、研究结果。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实验中,我们两次对两组学生的阅读态度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情况表明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没有进行系统的阅读训练,每次课文的阅读训练目标不明确,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且训练量不够,学生的阅读习惯未养成,而他们进入中高年级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学生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阅读成绩、语文成绩稳步提高。

实验班的语文成绩和阅读成绩呈螺旋式上升,一年比一年高。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各实验班的语文成绩和阅读成绩是在稳步上升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较大的提高。

(三)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得到了提高。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一篇课文阅读都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段或篇章的阅读,这无疑对学生阅读速度起到了促进作用,加之教师每一次都有具体的训练方案指导阅读方法,且按要求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因此,学生在课堂上阅读速度得以训练、方法得以掌握、阅读质量得以提高。

九、问题与思考

在研究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时间的问题,教学课时紧张,一周只有六五节语文课,而课外阅读教学根本没有专门的课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向学校建议增加语文课时一节,保证了课外阅读教学时间。还有课外阅读材料的问题,农村学生经济紧张,根本不可能去购买大量的图书,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个人捐书和集体购买活动,成立班级图书室,不断丰富班内藏书,使学生有书可读。还有图书管理、书籍更新等问题在活动开展中不断出现,还待不断去解决、完善。

下载提高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初中生有效课外阅读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效率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 所 属 学 校:襄阳区双南小学 课题 负责人:廉华志 课题小组组长:廉华志 课题研究时间:2007年8月——2......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课题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人员:郝炳英 周维波 曲乃龙 刘锴 一、研究背景 当前初中学生普遍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数学难学,学起来枯燥......

    《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东海县安峰玉良小学 姚以娟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对小学生的阅读作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看书看报......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四川省屏山县龙溪乡中心学校 蒋吉维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

    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题组组长:课题组组员: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通过使用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结 题 报 告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 机遇, 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