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国考申论热点:农民土地换社保
2012年国考申论热点:农民土地换社保
一、事件背景
(1)从2010年8月15日开始,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施行。重庆此次大手笔推出的两年300万、十年1000万的农民进城计划,将成为几十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规模最大、配套制度设计最完善、影响最深的一次实践。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形象地比喻:在这次户籍改革中,进城农民将穿上城市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五件衣服”,同时脱掉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件衣服”。脱掉的这三件衣服核心是“土地”,土地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据了解,从2010年8月1日开始,重庆市公安局807个派出所就已经设置专门窗口或平台,开始受理转户口的申请。目前已经有一万多人拿到了城镇户口。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是简化了“农转非”的条件,务工经商3年以上,可以转户口;在城里买了房子,可以转户口;投资兴办实业,年纳税达到一定数额,也可以转户口;对于乡镇户籍准入条件则全面放开,在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村居民到乡镇聚居区居住。看上去,重庆市已经完全打开了城镇之门。那么哪些农民将选择离开土地,成为城里人呢?调查发现,重庆远近郊农民存在很大差异。
对近郊农民而言,一纸城市户口对近郊农民而言,诱惑实在有限。从重庆主城区开车不到半小时,就到了九龙坡区陶家镇,这里是重庆市第一个户籍改革试点。镇政府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早在2007年就有700名农民转为城镇户口。按照当时的政策,农民之前享有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的各项权利不变。可即使这样,户籍改革仍没能在这个有着1万7千名农民的镇推行下去。
这位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镇里50%的农民参与了土地流转,每户分到了2到3套120平米的楼房,一亩地一年能拿到一千元的租金,还可以在家门口的工业园区里上班,平均每户的年收入能达到2万;一旦土地被征用,可以享受每户三十万的赔偿。而这次重庆户籍改革明文要求,最多3年内,农民要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由政府有偿收回。
(3)按照《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农民转户进城后,允许转户农民最多3年继续保留宅基地、承包的使用权及收益权。按照字面意思理解,3年后,转户农民将不再拥有宅基地、承包的使用权及收益权。所以无论是近郊还是远郊,满足转户条件的重庆农民都在算一笔账,城镇户口能带来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诸多福利,能否值得自己放弃农村户口附带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
(4)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的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已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按照规定,被征地农民都可以办养老保险,政府给予20%左右的补贴。男性到60岁、女性到50岁,就可以每月领到近300元的养老金。此外,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成都市还定期搞各种免费就业培训,以充分保证农转居居民的就业。
按照成都市政府的战略,农民向城镇集中主要分3种类型:在5个中心城区建设完全与城市接轨的农民新居工程;在郊区以重点镇为主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城镇新型社区工程构成重点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边远山区,根据区情适度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
成都市公安局户籍科李瑾表示,全市的人口按地域划分为3个圈层,逐步推行户改。
然而,为了形成土地的规模集中,成都户改的一个核心是鼓励农民放弃土地,向城区集中,这被外界认为是以土地换社保。
对此,当地一名政府官员却不认同这一看法,“实际上没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只是把一些闲置的土地进行了集中。”上述官员认为,“农转居”后,农民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补偿权、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分配权等并不发生变化。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还可享受相邻区位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
但即便如此,并不是每一个农转居的农民进城后都能很好地生活,这其中关键性因素是受其从被征用的土地中获得租赁、入股等土地流转后收益多少的影响的。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认为,真正要解决户口问题就必须剔除其背后附加的利益,只有实现真正的公共财政均等化,城市一体化才能跟上,否则如何户改都只是个伪命题。
二、事件观点
(1)地方政府以社保换农民土地,是在制造新的不公平。户籍之所以具有一定价值,仅仅是因为,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政府没有平等地向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品。因此,户籍的价值其实表示的是地方政府拖欠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债务。从这个角度看,负责任的地方政府现在要做的事情是,尽最大努力尽快偿还这笔欠账。
(2)对于“土地换社保”这一政策,老师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果本届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换户籍、土地换社保”得到了土地,接纳了大量的失地农民,而后届政府无地可卖,却要承担对这些转为市民的农民的社会保障,等于替前届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失地农民的福利也将很难得到保障。
有关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恐怕应当对土地换户籍、换社保的热潮进行反思。城镇化过程,应当是农民境遇得到改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首先需要尊重农民的土地权利,其次应当把农民当成平等的公民,积极地向其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品,为其建立与城镇人口均等的社会保障。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自主处理自己的土地,决定是否及怎样流动。
(3)对于农民来说,由于无法自行出让土地,所谓的“土地增值收益”同样是“期货”,所谓“社会保障”也是“期货”。以“期货”换“期货”,赌赌运气,未尝不可。反过来,政府因为掌握着征地权,足以控制土地价值变现,集中越多的筹码,越是稳赚不赢。这种一方稳赚另一方前途叵测的交易却“积极性很高”,其实反映了现行土地制度对于农民利益的某种剥夺。现行土地制度对土地流转限制,以及将转变用途的权力唯一地赋予了政府,必然导致农民降低对土地价值的预期,而政府则因垄断而掌握了土地价值的定价权和分配权,这样,政府就可以用低廉的价格甚至是远期支票(如社会保障)来换取农民的土地,在我看来,这种因现行土地制度而带来的价值扭曲,而非报道中天花乱坠的各种城市福利,才是导致农民进城“积极性很高”的根本原因。
第二篇:2010年国考申论热点预测: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2010年国考申论热点预测: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保护土地,事关国计民生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农民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农民最主要、最可靠的生活保障。保护农民土地权利,是对农民权益最直接、最具体的保护。因此,维护好农民土地承包的权益,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新农村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有可能成为2010年国考申论命题热点之一,这里京佳老师给出备考“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中的相关背景知识,以供广大有志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参考。
一、我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问题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权益的重要基础。
第二,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是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核心。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与政府、集体、农户之间合理分配制度是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加大农村财务审计工作力度,推进财务公开,从财务管理制度上制止贪污、截留、挪用、私分农村集体资产行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土地流转市场化、法制化运行。
第三,积极开展流转服务,培育良好的流转市场环境。开展流转服务是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重要内容。要积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基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流转服务组织,为流转提供有关法律政策宣传、流转信息、流转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纠纷调处等服务,逐步建立完善流转服务平台和网络,不断健全流转机制。没有建立流转服务组织的地方,也要在搞好流转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搞好流转服务,把开展流转管理与提供流转服务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提供服务,培育良好的流转市场环境。
第四,进一步推动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抓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立法工作,依法逐步建立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坚持对土地承包重大信访案件抓好督查督办。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信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起多部门协调解决农村土地承包重大问题的联动机制,并推动包括协商、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多渠道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处机制不断健全。
四、加快土地流转,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丰则国家盛,农民富则国家稳。土地是农民的命脉,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命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于农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一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问题:土地过于集中,流转合同混乱,各方矛盾突现,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集中性经营等。“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土地承包经营劝流转”。因此,针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第一,积极而稳定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为依靠社会和制度,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使土地流转加快。
第二,建立土地流转体系。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乡镇要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根据信息库流转存量和农户的流转愿望定期和不定期在新闻媒介和公告牌上进行信息发布,及时促成农民实现土地流转愿望。
第三,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除了常规流转模式外,还可成立股份合作社,农民将土地承包使用权入股,经营者和农民实现双赢,为推动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第四,出台鼓励政策。鼓励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
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对于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第五,有关部门应积极宣传,提高农民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益的重要措施,符合广大农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经济需要发展,社会需要和谐。解决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当下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三篇:国考申论热点
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
2014年以来,中国部分地区人口聚集的地方总是受到恐怖分子的袭击,从今年开始.中国公安大学新增公安情报学反恐怖专业方向,面向全国进行招生.如果将反恐专业作为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问题,你又该怎样作答?华图教育国家公务员频道为广大考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和分析.让我们一起来谈谈你对反恐专业的看法!
背景材料:
近年来,境内外恐怖势力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为落实中央和公安部领导关于加强反恐工作的指示精神,学校开展反恐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公安大学2014年新增公安情报学反恐怖专业方向,计划面向全国招收80人。公安大学也成为全国公安系统院校里第一家开设反恐专业的高校。
公安大学反恐专业的课程将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理论方面将包括恐怖组织研究、反恐国际合作、反恐情报、风险评估等;而实践方面则包括网络犯罪侦查、针对具体涉恐案件如何指挥、布置战术等。
中国公安大学新增反恐专业,你怎么看?
在反恐行动中,各国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抵抗和预防,比如说新加坡:人身上预置自保程序;美国:安全部设立应急预案!
中国公安大学新增反恐专业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更是体现了国家对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培养这种人才有助于发现恐怖主义活动的敌情线索,在恐怖案件的预谋阶段捕捉信息,能更好的打击恐怖分子!
我们都知道恐怖主义对于一个国家以及整个整个民族都是危害极大的,不但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更加严重威胁着整个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因此进行反恐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定的信念和义务!
于普通人来讲,反恐是一种预警、反恐更是需要我们身体里生根的一种意识,一种让我们免于灾难的潜意识。它需要科学指导、需要训练,当然,也需要我们避免把它盲目扩大。恐怖,它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恐怖,它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害怕。只要我们不断的研发和创建各种反恐组织,团结协作,一定能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国家稳定和世界和平!
第四篇:土地换社保论文
关于对土地换社保政策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由于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经常受到侵犯和补偿标准低、就业安置力度小、农村老龄化现象加快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加大及农村缺少必要的养老保险等原因,致使失地农民和农村老人生活保障出现问题。由于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对现行土地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全社会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解放、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此后,对在农村实施土地换社保政策的讨论如日中天。
关键词:失地农民 农村社会保障 土地换社保
一、土地换社保政策提出的背景
1、在政府征地的过程中,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土地产权权能缺乏,补偿标准不科学、不公平,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等。很多政府征地政策中被征地农民都是很不情愿被征地的,出现了许多的钉子户,甚至诞生了“最牛钉子户的称号”。被征地农民以各种方式捍卫自己的权益结果大多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不过是被征地农民的力量太小,导致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2、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缺乏有效保障。土地是农民祖祖辈辈赖以生息繁衍的基本生活资料。它不仅是农民得以延续后代的重要生活来源,而且是农民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获得生存保障的基础。现阶段,土地己成为农民重要的社会保障的依靠,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活的全部保障。事实正是如此,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按照有关规定,国家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可分为货币补偿,就业安置,划地安置、住房安置等形式。但现阶段,大部分地方为了方便,往往采取货币补偿“一次性买断”的方式,对失地农民予以补偿。货币化安置比例很高。由于农民思想观念较落后,理财观念差,进城就业困难,无地可种等原因,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失地农民失去基本生活保障。有些家庭钱很快花完,生活陷入窘境。就业无门,种地没地,这部分人就开始不断到当地政府和上级党委、政府群体上访,严重影响了当地政府的工作。政府忙于解决群众上访这个“一票否决”的问题,无暇顾及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等工作。
3、失地农民的就业、务工机会不多。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应该区别情况给予安置就业。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农村户口成了农民就业的严重
障碍,使农民很少有机会在城市里找到工作。事实上,大多数失地农民既当不成农
民,也做不成市民,只能成为社区游民、社会流民。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失地农民中
年龄较大的,失去土地后,就成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
人员。目前生活依靠有限的征地补偿金,“坐吃山空”,等补偿金用完后,生计就
麻烦了,如果再遇到生病或其他意外,生活就更艰难。
4、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缺失。农村现在虽然已经大范围的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
老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由于保障水平低等原因难以在农村实现较
好的社会保障功能,尤其是养老保险。所以,目前,农村养老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在没有被征地之前,农民以土地为依靠,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生活经济来源并且如果
家庭养老难以实现那么农民就得把自己后半辈子的生活交给土地,而被征地农民失
去了土地的使用权,没有了土地,无法获取经济来源,补偿金又用于解决眼前的生
活问题,没有富足的资金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中需个人缴纳的部分,医疗风险
和养老风险巨大,往往超出了被征地农民的承担范围。
5、国家土地政策改革提供了契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
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完善
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
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赋予农民更多财
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
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
权。”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
行。”允许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和农村土地入市为农民利用土地获取资金提供制度保障,以及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为实施土地换社保政策提供了契机。
二、土地换社保政策试点实践
(一)浙江嘉兴模式
浙江省嘉兴市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采取以“土地换社保”的方式安置失地
农业人员,并在1998年出台了以“土地换社保”的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在土地被征
用以后,失地农民户口“农转非”,并进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按月领取养老金。
通过这一办法,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将得到长期保障。政策主要包括:
1、16周岁
以上人员补尝费计算。缴纳年限以征地时在农村的劳动年限计算,最低从年满l6
周岁起算,每满1年为其缴纳1年的社会保险统筹费,最高为15年。嘉兴市社保处为
征地人员设立个人账户。缴费标准的计算公式:上一年浙江省职工平均工资X85%
X17%基数(缴费比例)×15年。
2、16周岁以下人员补偿费计算。按年龄计算一次性
发给征地安置补偿费(标准为3000+200×年龄)。
3、征地时已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
老保险待遇的人员安置补偿费计算。对这些人发给一次性征地安置补偿费12 000元。
4、养老保障安置方式。征地时达到退休年龄(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的被征地
人员,与劳动部门签订协议后从次月开始按月发放养老金(按当年最低社会养老金
标准);在征地时男45一60周岁、女35一50周岁的被征地人员,到退休年龄后按月发
放养老金,退休前每月发放生活补助费和医疗包干费160元;对在征地时男16一45周岁、女16---35周岁的被征地人员,一次性发给自谋职业费8 000元,达到退休年
龄后按照实际缴费情况享受相应养老待遇。
(二)成都温江模式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统筹试点改革的成都,在全市范围内把对失地农民的一次
性补偿改成了以土地换社保。成都市温江区由于当地许多青壮年都在外打工,造成大量土地无人耕作与老人无人照料。因此,2006年成都在全国率先提出“双放弃换
社保”的设想,即农民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在城区集中安
排居住,并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保待遇。通过推动农民离开土地成为市民推进
城市化进程,也实现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政策主要包括:
1、农民自愿实
行双放弃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可购买安置房,按照“双放弃”社保政策参加社会保
险,实行个人交一点、集体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三个二点”的筹资机制。
2、对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及以上的人员,个人和集体缴纳9 100元,政府补贴23 000
元,缴清次月按温江当年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最低基本养老保险金标准领取养老金,同时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
3、对男50一59周岁、女40 } 49周岁的,按城镇个体
人员参保缴费,政府补贴1 800元(补10年),同时按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享受
养老金待遇,并享受门诊和住院医疗待遇。
4、对男40一49周岁、女30 } 39周岁的,按城镇个体人员参保缴费,政府补贴1 200元(补15年),同时,按城镇基本养老保
险政策享受养老金待遇,并享受门诊和住院医疗待遇。
5、男不满40周岁、女不满
30周岁的,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缴费,政府不补贴,同时
按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享受养老金待遇,并享受门诊和住院医疗待遇。
在大力推广“双放弃”的同时,温江还在农村试点“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
股份化、集体土地股权化,同时配套实施以转变农民身份为目标的村改社区。农村
集体资产股份化和集体土地股权化后,交由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合作社
对全村的土地进行一次整理。有项目支撑的村(社区)由合作社统一与项目业主签订
土地流转合同,按股份和股权享有相应的收益。暂时没有项目的村,由村级股份经
济合作社统一经营。这对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也为农
民日后的长期生活来源提供了保障。
三、土地经营权流转背景下土地换保障的优点与不足
1、土地换保障的优点
(1)缓解农村养老负担,健全城乡社保体系。土地换保障通过土地制度和社会
保障制度的创新填补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缺,使土地养老功能的延续成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是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新路径。
(2)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城市化发展。农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
包经营权,从而突破“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限,推进土地的集约化、规
模化、产业化经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通过提高土地耕种效益来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有效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契机。
另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通过逐步
实现市民化来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政府也可以把人、土地等经济要素进一步整
合起来,提高城镇化程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3)有助于解决土地征用和流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直接把农民的土地换成社保,避免了征地过程农民权益受到侵犯,补偿标准低等问题
2、土地换保障存在的不足
(1)现行政策大多只针对被征地农民,实施对象范围狭小。很多农村地区青壮
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人无力耕种或者土地面积较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现代化耕
种等,但是由于土地未被征用或者当地并没有实施土地换保障政策,即使他们将土
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也难以保证以后的生活,所以这些农民宁愿将土地搁置形
成资源浪费,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因此,土地换保障政策和土地流转政策应相
互配套、共同作用,为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建立保障,并因地制官地扩大土地换保障的实施对象和范围,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管理有待完善。目前,指导农
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政策法规不尽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权利与
义务的明确,利益补偿关系的协调,流转价格依据的确定,矛盾纠纷的处理等都存
在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致使土地纠纷日渐增多,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司法机关
及有关行政部门处理这一类问题常常感到无法可依。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
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①流转市场不完善,有的没有流转市场。②
合同不完善、纠纷隐患突出,甚至没有合同。大多数合同条款不齐全、权利与义务
不明确,流转合同未进行鉴定、公证等,严重影响流转丁作的正常开展,给农村社
会稳定埋下隐患。
四、对策与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必须健全制度,严格运作程序。坚持“自愿、依法、有偿”原则、坚持土
地经营权流转形式多样化原则、坚持依法签订书面合同的原则,正确引导和加强服
务。修订和完善现行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管方面的法规和办法,抓紧制
定相关配套制度和规章,建立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使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对加入土地换保障的农民进行培训,拓展就业渠道农民加入土地换社保后,建议由政府出资补助,对农民进行就业技术培训,按照城乡统筹、政府援助、自主
择业、市场调节的原则,推动“市场引导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形成。此外,可以因地制宜地鼓励农村土地人股,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乡镇集体经济,吸纳农
村劳动力。
3、大力发展农村老年服务业,发展农村老年服务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老年人
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进他们的晚年生活的幸福程度。
应该在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形成适应新时代的敬老、养老文化,培养敬老、养
老的家庭美德,积极构建敬老养老的社会观念。
参考文献:
1、教参.第九讲.农民土地产权与失地农民
2、王裕明 张翠云.浅谈基于土地换保障模式的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研究
3、兰州学刊.张春雨.基于公民权利理念的农民社会保障及土地换社保问题分析 20 12年第 5 期
4、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年第 23卷第01期.陈建清、王辉.土地换社保
政策探讨
5、《社会学研究》2010 年第 6 期破解“土地换保障”的困境1
——基于“资源”视角的社会伦理学分析
郑雄飞
注释: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第五篇:2009国考申论热点六
热点现象切入点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现状: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2.意义:
我国的人口有三分之二在农村,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3.对策:
1)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
2)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文化产品。
3)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4)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
5)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6)落实有关部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