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读文化部《2010中国网吧市场年度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艾瑞专栏 > 赵福军的博客专栏
声明:艾瑞网专家专栏文章属专家原创内容,代表个人观点,授权于艾瑞网使用;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意并注明来源:艾瑞网,作者:艾瑞网专家-赵福军,请尊重原创!
解读文化部《2010中国网吧市场年度报告》
日前,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发布《2010中国网吧市场年度报告》,这是继2010年6月8日,文化部发布《2009年中国网吧市场年度报告》之后,网吧主管机关第二次权威发布行
业产业报告。
笔者认为本次报告有一些数据是值得分析和评议的。
1、从规模来看,2010年网吧市场规模为771.169亿元人民币,相比2009年886亿的市场规模下降了12.96%.点评:一年市场规模降了100多个亿,这个市场规模快速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表象看,应该是从业主体退出了,背后其实是网吧行业正常良性的进入和推出机制存在问题,由于对单体牌照的停止审批,新市场主体被挡在外面,既存市场从业者短期内缺看不到利益和希望,这样的悖论如不解决,未来还将会不断拉低网吧行业的市场规模;
2、从场所规模来看,2010年,全国网吧总量为14.4万家,电脑终端保有量为1428万台,网吧连锁率近30%.其中,全国网吧连锁企业4家,省级网吧连锁企业351家,连锁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点评:毫无疑问,在各地文化执法部门的连锁强推下,网吧连锁率才不过30%,至于全国网吧连锁企业目前仅为4家,从数量上还不如2003年刚开始实施网吧连锁时的数量多,可见,政府推进型网吧连锁模式仍旧“任重道远”。当然2011年,文化部已经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继续严格执行不新批一个单体网吧的政策,但这一年的连锁业态发展能否出现转机,至少现在还未看到任何迹象。
3、从用户规模来看,截至2010年底,全国网吧用户规模达1.63亿,与2009年相比增加2847万人,年增长率为21.1%,增速回升明显。
点评:网吧仍旧是网民触网的第三大上网场所,网吧目前仍旧承载将近三分之一中国网民的日常上网需求,这也促使网吧网络消费的终端渠道价值在未来几年仍旧会继续延续,游戏厂商、IT软硬件厂商,仍旧会继续青睐于网吧。
4、从执法查处来看,6年来累计查处取缔黑网吧13万余家,最大程度挤压了其生存空间,有效规范了网吧市场秩序,为合法网吧的健康发展扫清了障碍。
点评:记得2011年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曾做过一个信息披露:5年多来,工商机关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查处取缔黑网吧10万余家。而另据2011年初,广东省文化市场管理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会议披露,2010年仅广东省各级工商部门就查处取缔“黑网吧”5218家。如果再联系文化部此次发布的取缔黑网吧13万家,如果这些数字之间是没有重合的话,那么数量无疑是非常惊人的,甚至黑网吧数量已经是合法网吧的2倍之多,如果数量之间是重合的话,那么也意味着至少5年前,国内的网吧数量曾经达到过近30万家,其中一半是黑网吧。
5、从现象上看,网吧市场呈现出“四下降”、“四提升”趋势:网吧案件数量明显下降、网吧违规举报明显下降、网吧提案议案明显下降、网吧负面报道明显下降;网吧监管水平明显提升、网吧连锁比率明显提升、网吧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网吧行业形象明显提升。
点评:在网吧案件上,伴随网尚网吧反盗版维权赢利模式的破产,网吧被诉案件的数量应该是大幅降低了;关于《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修订提议,一直未见落实,而近几年两会期间,不时出现人大/政协代表们的“荒唐提案”也广遭公众和媒体的质疑,总体来说,网吧行业已经告别了6、7年前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生存局面。
6、从2011年网吧管理重点上看,将聚焦三个方面:一是维持原有总量布局规划不变,大力推进网吧连锁。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增大违法成本。三是加快行业协会建设。
点评:2011年,文化部针对网吧管理的工作重心主要是继续加速政府推进型网吧连锁模式的推动,继续期望在存量市场中将网吧行业提升起来,做大做强,这个初衷已经延续了多年,只是从未实现过;同时会继续加大网吧的执法力度,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黑网吧、违法网吧进行打击和治理。对与网吧行业协会而言呢,目前仅存在各省的网吧行业协会,或区域性的网吧行业协会,而且多是文化执法部门主导的政府衙门式协会,并不能有效的发挥桥梁作用,维护网吧业主的权益,迫切需要成立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将分散的协会力量组织起来,真正为行业做点实事。
第二篇:文化部发布《2011中国网吧市场报告》(写写帮整理)
文化部发布《2011中国网吧市场报告》
文化部日前发布的《2011中国网吧市场报告》显示,受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和经营成本大幅上扬以及网吧用户数量首度负增长的影响,2011年我国网吧市场规模同比下降19.7%,为619.05亿元,整个网吧行业进入微利时代。《报告》指出,面临行业经营状况整体下滑的形势,2011年,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一方面坚持把网吧连锁推进工作作为网吧市场管理的重要抓手,以连锁促规范,以连锁助管理,以连锁带转型,并联合国家工商总局召开了全国规范网吧经营秩序经验交流会;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网吧市场秩序。
《报告》分析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网吧市场的发展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一是经济发达地区网吧向综合高端化发展;二是网吧的投资吸引力日渐增强;三是网吧与电子商务等行业融合趋势加速;四是网吧与上游企业的衔接更趋紧密;五是从用户数据挖掘能力、提升媒体业务能力等方面突破网吧新媒体困局。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全国的网吧管理工作将以维护网吧市场整体平稳为基调,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继续完善网吧管理长效机制,规范网吧市场秩序;二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稳步推进网吧连锁工作;三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适当向条件成熟的城郊、农村地区倾斜;四要加快行业协会建设。
【宝家公司】可以办理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互联网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呼叫中心许可证等。联系方式:010-62303069010-62303096-808 ***。
第三篇:《2011中国网吧市场报告》摘要
《2011中国网吧市场报告》摘要
2012-04-10
一、网吧市场总体概况
根据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5.13亿人,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38.3%。其中,在网吧上网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7.9%,较2010年下降7.8%,首度出现负增长。
图1 2011年网吧用户规模
2011年,我国网吧总量为14.6万家。由于经营成本增加、用户流失等原因,网吧市场规模同比减少19.7 %,为619.05亿元人民币。
2011年,全国网吧从业人员106.6万名,18-23岁的青年人占比最高,为48.8%;网吧从业人员的整体教育水平较去年有所提高,约六成拥有高中/中专学历、大专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占比提升至19.1%。
2011年我国网吧市场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网吧连锁率近40%,连锁直营门店比例略有提高,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强烈冲击网吧市场,网吧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单体网吧赢利更加困难,网吧用户向成熟群体扩展。
2011年,网络游戏及网络音乐仍是网吧用户使用率最高的网络应用,使用率分别为85.8%和51.8%。网络视频使用率也出现大幅增长,达35.6%。
二、2011年网吧市场管理回顾
2011年各地继续把网吧连锁推进工作作为网吧市场管理的头等大事,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以连锁促规范,以连锁助管理,以连锁带转型,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从市场占有率看,目前全国网吧连锁率已近40%,较2011年年初增加了10个百分点;从门店数量看,网吧直营门店数量1万多家,加盟门店数量4.8万多家,直营门店比例略有上升;从连锁企业数量看,经认定的全国网吧连锁企业4家,省级连锁企业232家,区域性连锁企业343家。
各地创新网吧连锁推进模式,摸索出许多连锁推进的新方法、新模式,如多部门联动推进的“江苏模式”、推动网吧联合经营发展的“安徽模式”、整合与整治同步的“辽宁模式”、鼓励网吧连锁管理企业参与网吧管理的“浙江模式”、以内容配送为主导的“四川模式”、将无违规评估指标引入连锁企业管理的“上海模式”,以及将网吧连锁纳入政府考核工作的“成都模式”等。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下,网吧连锁企业借助连锁优势,不断拓展业务范围,与咖啡屋、网络游戏、网络教育、电子竞技、影视放映等多行业有机融合,连锁网吧业态不断拓展,推进网吧从单一的上网服务场所向以上网为基础的多元化运用平台方向发展。
三、2012年网吧市场管理思路
为给十八大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市场环境,2012年的网吧管理工作要按照既定目标,“稳”字当头,以维护网吧市场整体平稳为基调,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要继续完善网吧管理长效机制,规范网吧市场秩序。要在分工负责与齐抓共管、条块结合与以块为主、日常巡查与技术监管、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网吧管理长效机制框架下,以打击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为中心,以农村及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坚持严管重罚,强化市场退出机制;要积极配合工商、公安等部门,坚决取缔黑网吧,创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保障网吧的合法经营。
二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稳步推进网吧连锁工作。各地要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推进网吧连锁工作。首先,要从单纯的连锁门店数量增加向连锁实际质量提升转变,着力发展直营连锁。其次,积极与电信、公安、工商、财政等相关部门沟通,出台连锁推进的优惠政策。再次,要坚决打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创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后,要鼓励和扶持国有资本发展连锁网吧,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示范带动和导向作用,壮大国有文化企业在网络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适当向条件成熟的城郊、农村地区倾斜。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在文化部原核准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在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总量与分布、市场需求和监管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可对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的数量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这些指标必须全部用于网吧连锁企业直营门店的布点。在布点过程中,可适当向市场确有需求、执法力量齐备的城郊、农村地区倾斜,填补这些地区网吧市场的空白,为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文化阵地。
四要加快行业协会建设。目前,全国网吧行业协会的筹建材料已报送民政部,待筹建意见书下达后,便可正式启动该项工作。各地要依托现有行业协会,不断提高网吧企业的自律能力,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同时,增强行业凝聚力,积极与上游企业对话、沟通,依法维护网吧业主的合法权益,为行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网吧市场发展趋势
(一)经济发达地区网吧向综合高端化方向发展
传统网吧提供的娱乐内容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的。如果网吧作为单一的上网服务提供场所,其可替代性较强。在一、二线城市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随着家庭电脑的普及、宽带条件的改善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吧以互联网娱乐内容吸引用户的功能将被弱化。随着这些地区网吧市场逐渐饱和,如何吸引并留住用户,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娱乐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一、二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门店位于市中心或繁华商业区的网吧,其面对的消费群体工资收入及对娱乐质量、内容的要求都较高。为保证客源不流失,这些区域的网吧逐步向集商务休闲、娱乐聚会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会所式网吧发展,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二)网吧的投资吸引力日渐增强,资本的进入促进网吧行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网吧连锁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原本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的单体网吧逐步加入连锁业态,网吧连锁企业蕴含的渠道价值、规模效应将逐渐凸显。与此同时,在网吧秩序的日益规范、网吧行业形象的日渐改善,以及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引导等多方面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网吧行业的投资环境逐步趋好,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资本的进入,将大大促进网吧行业特别是连锁业态的健康发展。举例来说,网吧连锁直营门店的布点受前期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经营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进度一直较为迟缓。若能引进金融资本或上市募集资金,将有力缓解此番矛盾;而直营门店数量的增加,又可直接带动连锁网吧渠道价值的提升,有利于网吧连锁企业真正做大做强。除网吧连锁企业外,网吧周边服务商、软件提供商等也受到了资本的关注。2011年11月,腾讯以1.3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顺网4%的股份,成为顺网第四大股东。
(三)与其他行业加速融合,打造连锁网吧全新赢利模式
网吧作为一个拥有1.4亿用户的消费服务场所,目前所提供的服务大多仅限于为用户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这种低附加值的服务,其平台价值尚未被完全挖掘出来。未来网吧将与其他行业相融合,使网吧的平台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1.探索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被网络购物的便利和实惠所吸引。然而,由于部分消费者对网络购物流程不熟悉、工作时间无法收货、担忧网络购物的安全等原因使得部分消费者不愿进行网购。2011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网吧支付安全性能的提升,网吧用户的网购比例有所上升,达13.8%。此外,网吧也在探索为电子商务提供如物流等相关服务,因为网吧作为一个营业时间稳定、随时有人值守的场所,可以充当快递的收发站点的角色。
2.探索提供便民服务
网吧通常分布在居民区、学校周边、工厂等人群聚居的地段,因此,可以利用自己地理位置的优势开拓服务人群的生活需求,如在网吧内设置便民的电话费、网费、电费等缴费点。地处居民区周边的网吧还可以与居委会合作,利用每天上午机器空置率较高的时间免费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网络培训,此举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网吧的社会形象。
(四)网吧与上游企业的衔接更趋紧密
1.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民社交娱乐平台
网民的社会性决定了其存在“聚众”消费的倾向。网吧经营者及上游厂商开始探索将网吧的线上服务和线下活动结合起来,搭建一个完整的互动交友娱乐平台。以腾讯“网吧达人”为例,网吧通过申请成为QQ网吧,用户在QQ网吧上网时,通过“网吧达人”就可以享受到网吧内交友、虚拟物品交易等服务。这个平台在基于网吧局域网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交流方式与娱乐内容,并将社交、互动、娱乐等结合起来,与纯粹的网络虚拟社区相比,具有更多的真实性。该平台由网吧服务供应商提供自创内容分享、网吧特权经验加成等特色服务,并且有抽奖、实物兑换等形式丰富的线下活动,在吸引更多用户参与的同时,也增加了单个用户在网吧的消费额度。
2.建立网页游戏联运平台
2011年网页游戏联运企业数量呈爆发性增长,一部分网吧连锁企业也加入到网页游戏联运的行列当中。广州阳光网苑创建了“盛网游戏平台”,通过代理神仙道、德州扑克、傲视天地等多款网页游戏,以收入分成的方式增加了网吧营收。现阶段,网络游戏产品同质化严重,游戏推广成本居高不下,通过线上推广运营获得用户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网吧与用户直接接触,对于用户特点及需求了解更为深刻;以网吧为基础运营网页游戏,在提升门店客流量的同时,还能带来游戏盈利分成,从多渠道增加网吧收入。
(五)网吧新媒体发展面临两个突破
如何提升在推广过程中的营销价值是网吧新媒体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以网络游戏为例,目前多采用将线上营销、异业合作和线下推广等多种营销相整合的方式进行。作为网络游戏推广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网吧新媒体,应当对自身角色做出精准定位。若要提升自身的推广价值,获得其应有的市场份额,需要突破两个发展瓶颈,即拥有技术优势及用户数据挖掘能力和以在保证媒体内容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媒体业务能力。
第四篇:【中国DM市场解读】
中国DM市场解读
我没读过慕容雪村的那本被炒得很热的小说,也不怕被认为是在拾人牙慧。现在市面上看到的很多DM杂志,确实与人们想象中的成功偏离了方向。而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DM(Direct Mail 的缩写,译为直接邮寄广告或直投广告)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前些年可真没有多少人知道其确切含义。这一点从中国早期的DM杂志几乎全是外文杂志,像《Beijing》、《WALK》、《That's Guangzhou》等,可以得到印证。但近两年来,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大谈、特谈DM,很多广告公司已投资或正准备投资做DM。于是,这个以前并不为人熟知的领域刹那间变得热闹起来。似乎DM成了点石成金的神奇手指,成了门槛很低、谁都可以来做的媒体概念。
诚然,我们并不否认中国的DM 广告市场潜力很大,因为从美国看,DM期刊的广告营业额占到整个期刊广告营业额的20%,每年高达37亿美元;而我国,该比例仅1%多一点,一年的广告营业额不过几千万人民币。我们也不否认一些占尽先机的DM杂志已经开始赢利,如《生活速递》、《目标》、《新地产》等。可是,在中国目前的广告市场上,DM果真看上去很美吗?
上篇 刊号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在传统报刊当中,DM是一个异类。它打破了先发行后广告的模式(即发行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广告才会源源而来),反其道行之,在媒体市场上单取广告收入之一瓢。从某种意义上讲,跟内容类网站的运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DM与传统报刊的区别,不仅在于经营理念与收入模式的不同,更重要的在于有没有一个正式的刊号,由此而造成DM杂志在内容、发行、收入等方面陷入困境。而一旦DM杂志拥有了正式刊号,或是一本正规杂志按照DM的方式来做的时候,整个市场又将发生何种变化? 细说DM 在中国,DM杂志的正式名字叫“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可获得有效期一年的广告刊登许可证。其依据的法规主要是《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和《关于固定形式印刷品广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按照相关的规定,DM杂志名称必须带有“广告”两字,英文不得大于中文;内容必须全部是广告,不得刊登其他非广告信息;必须全部免费发行,一年内发布的广告期数不少于6期,每期发行量不少于5000份(专业类)、10000份(综合类)。简而言之,DM杂志就是以杂志形式出现的广告信息,免费提供给读者,广告收入是其惟一的收入来源。它跟普通杂志有什么不同呢?这里先看一下普通杂志的做法,再进行比较。
普通杂志按照《期刊管理暂行规定》第三章第十九条的规定,“正式期刊申请登记表经审核无误后,发给编有‘国内统一刊号’的‘报刊登记证’”,经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审批后可获得国内统一刊号,公开发行的还可获得国际标准刊号,其一般格式如下为“ISSN XXXX-XXXX”和“CN XX-XXXX/YY”,其中ISSN为国际标准刊号的标识,CN为国内统一刊号的标识。
刊号只是普通报刊运作的一个起点,它并没有去硬性规定具体的运作内容和方式。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媒体及其受众的属性,典型报刊的营收模式。
报刊等媒体作为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商品性(实现经济价值)和宣传性(遵守国家的宣传政策,保持公信力,实现文化、社会价值)。媒体受众同样具有双重属性:现时消费者(对报刊而言)和潜在消费者(对其他商品来说)。报刊是一种可以售卖的商品,为读者提供资讯信息,从而得到直接的发行收入。发行收入(R1)取决于发行价格(P)和发行量(Q)。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R=λPQ,λ表示批发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平均比率。
一般来说,由于同类报刊的可替代性比较强,所以很难通过调整价格达到提高发行收入的目的;而由发行渠道商决定的λ,通常也是报刊难以控制的外生变量。所以,实现发行收入最大化的方法主要是扩大发行量。
由于受众具有双重属性,既是报刊的现时消费者,又是其他商品的潜在消费者,所以媒体又可以把受众资源出售给企业获得广告收入。具体的形式是报刊通过广告版面影响受众的消费行为,企业为广告版面向报刊支付推广费用。广告收入(R2)是间接收入,它是由广告均价(p)和广告版面数(q)共同决定的。
R2=pq 表面上看,广告收入是由广告价格和数量决定的;而实际上,它是由广告投放效果决定。广告投放效果则是取决于发行的有效性、精准性。这一点正是报刊市场细分化的理论起点。
最后,由于媒体除商品性外,还具有宣传性、影响力,故凭借影响力组织或参与经济活动可以获得衍生的收入(R3)。这一点跟许多非赢利性民间组织比较类似。R3不易量化,但它取决于媒体影响力的大小,影响力则是由影响范围、有效性、内容的客观公正性、广告质量等决定的。
对普通报刊来说,追求的是以上三项收入总和(λPQ+ pq+ R3)的最大化。但应当注意的是,三项收入的取得通常有先后顺序,呈递进关系,发行收入在创刊上市后马上取得,广告收入要在经营一段时间之后,衍生收入必须在具有一定的媒体影响力之后;另外,因杂志类型与经营模式的不同,不同杂志对三项收入的倚重比例不同,甚而会一项或两项收入缺失。
DM杂志正是其中的一个特例。该类杂志采用免费派送的方式,所以发行收入为零;按规定只能刊登广告信息,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宣传性和公信力(当然,我们不排除会有一定的影响力),衍生收入故忽略不计。这样,DM杂志的收入就只剩下广告收入。前面分析过,广告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广告投放效果和发行的有效性。而这两点也正是DM杂志区别于普通报刊的特点,倘若这两点做不好,DM杂志就很难取得成功。所以,对DM杂志来说,广告看似最重要,但实际上最讲究、最精华的却是发行。这两部分将在后文中详细展开,这里不再赘述。刊号之扰
DM杂志与普通杂志的不同表现在发行渠道、赢利模式、市场分类、受众的资讯接受习惯等很多方面,但最终似乎都能归结为刊号的不同。这张“准入证”的差异决定了媒体具体运作的差异,同时也为DM杂志的发展筑起了一道更高的门槛,或者说是与其他杂志相比较的先天不足。
(一)信息与广告孰重?
按规定,DM杂志的名称中必须含有“广告”两字,杂志内容必须全部是广告,不得刊登非广告信息。而拥有正式刊号的杂志,则以刊登新闻等非广告信息为主,并且没有限制广告版面所占的比例。
这可以说是普通杂志与DM杂志在产品形态上的最大不同,也是刊号之于DM杂志最大的制作之困。
从形式上讲,广告不仅可以用图片的形式来表达创意,还可以通过文字形式来实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文。正是以此为掩护,众多DM杂志开始向非广告内容领域拓展空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大家看到的DM杂志,似乎没有一本恪守着广告内容的底线,而是任意过界。
至于这种行为,首先,从法规上讲并没有清晰界定什么是文字形式的广告,因此这只能算灰色区域的违规;其次,真是存在着许多的隐患。当DM杂志处于初创期,没什么名气的时候,内容的违规根本无人理睬;可一旦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的时候,就会有人找上门来。这时候,刊号也就成了制约DM杂志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回过头来讲,一本完全遵守规矩的DM杂志,仅相当于一本广告作品集,如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单凭广告,又如何能培植起杂志的公信力、影响力?
(二)免费发行增加运营成本
在中国,报摊零售可谓一份报刊是否正规、合法,商业运作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当然,可以举出例子,像科技期刊、学术期刊大多是通过邮订来发行的;但并非说明它们不能摆上报摊,只能说它们不是商业化运作。
通过图书引进方式进来的境外报刊是不能通过报摊零售的,只能在机场、宾馆等指定场所零售。主要因为其刊号非国内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的,而是境外刊号。DM杂志同样不能摆上报摊,按规定只能免费派送,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其刊号是工商号。缺少一个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审批的正式刊号,可以说造成了DM杂志在发行上的先天不足。
虽然说DM杂志颠覆了普通杂志先发行后广告的赢利模式,并且把媒体的广告功能推向极至,但实际上也为此付出了比普通杂志更大的代价。
由于没有发行收入,所以前期投入更大,并且几乎没有什么收入(除赠送或自有关系等得到的广告外,前几期基本上没有什么商业性质的广告;我们知道,广告商在投放广告之前至少要有半年对媒体的观察期)。由于没有发行收入,所以就要求投资方有足够的耐心,有赔钱赚吆喝的心理承受力。
DM 杂志的目标是广告收入最大化,自然就不会放过广告潜力最大的高收入人群,而要做一本针对这样的受众的杂志,必然要跟目前厚刊化、全彩化的趋势看齐,越做越厚,越做越精美。这样的一本杂志,其制作成本以10元/本计算,按规定,DM杂志的每期最低发行量为5000份,那每期制作成本至少是5万元。考虑到广告商对媒体发行量的要求,即使排除掉虚夸的成分,发行量也应维持在几万份;也就是说,单杂志的制作费用就应当在10万元/期之上。
有时候,与那些做DM的朋友聊天,笔者会赞叹他们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无论最终能否成功,反正要比别人艰难的多。
(三)影响力缺位
对普通报刊来说,由于其内容大都承载一定的舆论导向功能,再加上一贯的报道立场、风格所形成的公信力,构筑起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这些媒体利用其影响力举办或参与商业活动,从而得到传统收入(发行、广告)之外的衍生收入。但是,对DM杂志而言,很难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基本上没有什么衍生收入。(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些知名的DM杂志,也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参与一些消费领域的商业活动。这样的例子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首先,从产品形式看,DM杂志不得刊登非广告信息,而广告内容是谈不上什么舆论导向,没什么权威性,也就很难打造出品牌影响力。
其次,即使文字形式的内容(包括文字广告和跨越底线的非广告信息),也会完全根据广告商的好恶来处理,差不多全部是褒扬其产品或服务的文章,而不会出现批评或揭露问题的内容。如此“一边倒”的文章,自然谈不上什么公信力。当然,也就很难有多大的影响力。
最后,归根结底,还是体现刊号的差异上。对读者来说,最多也就是在选购消费品或服务时会参考一下DM杂志的广告信息,而其他方面很难说会去相信一本连正式刊号都没有的杂志。再者,常言道,“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从受众的消费心理分析,也很难对一本免费派送的杂志产生多强的信任度和依赖感。
显然,DM杂志影响力的缺位,是与该类杂志在非广告信息方面的禁锢息息相关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又集中于一点,那就是设法找到一个正式的刊号。但这种嫁接又非易事,不是说有钱就行,还得看运气。脚踩两只船
既然是刊号难倒英雄汉,一些DM杂志就考虑着如何“脱胎换骨”。有的在经过一段时间打拼,最终与其他正规杂志合作,步入正途;有的在创刊之初就有正式刊号,两面出击,显示出强大威力。
《乐》原本是洪晃的中国互动媒体集团手下的一本DM杂志,做得还小有名气。但为了更长远的发展,最终找到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旗下的《名牌世界》杂志。对《名牌世界》的内容与《乐》的广告资讯进行整合,就有了《名牌世界•乐》。这样,两条腿走路,拓展了杂志的生存空间。
联办(即“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投资的DM杂志《新地产》,用的则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一个刊号。该刊既送又卖,更主要的是面对一个需求旺盛的细分市场,所以创造了一个创刊号赢利的神话。
拥有正式刊号的DM 杂志,就拥有了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DM杂志的针对性强,广告价值大,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强,较普通杂志有独特的发行渠道等;另一方面,与只有工商号的 DM杂志相比,内容的可塑性更强,可以适当安排广告所占比例,能够摆上报摊零售,通过发行收入部分抵补杂志制作成本,从而减轻投资压力,也可以利用杂志的品牌影响力组织商业活动(如《新地产》就举办过等多项活动)。该类杂志,按道理讲,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DM,而是在发行和广告方面部分按照DM模式运作的杂志。跟其他普通杂志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发行量的灵活运用与发行的相对有效性。
国内广告界大都把发行量作为广告投放的一个标准(这样并不科学,后面会做专门的分析),拥有正式刊号的DM杂志更容易扩大发行量,尤其是相对很多习惯于虚夸发行量的杂志而言,可信度更强;再加上独特的免费派送渠道,所以更容易赢得广告商的青睐。
如此看来,拥有正式刊号的DM杂志的出现,会对两类杂志造成冲击。一类是众多师出无名、小打小闹的DM杂志,拥有正式刊号的DM杂志更容易在其中脱颖而出;另一类是与DM杂志面对的分类市场近似的、以广告收入为主的生活类媒体,特别是其中的消费、时尚类报刊。
然而,虽说刊号资源并不稀缺,一些DM杂志投资方的资金实力也足够雄厚,但在目前媒体管理制度改革滞后、信息不透明的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刊号并非易事。因此,今后真正能够“乌鸡变凤凰”的DM杂志,毕竟只是少数。
中篇 广告:欲取之,必先予之
前段时间,电视里热播的韩国电视连续剧《商道》,不仅为观众讲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教给我们一个超越时空的经商道理,那就是:欲取之,必先予之。
只要真正为客户(包括消费者、合作伙伴、员工等等)着想,满足他们的需求,赢利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相反,若是急功近利,为一点点蝇头小利而采取短视行为,最终将被客户所抛弃。
对DM杂志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广告收入上,在前期投资压力大但却颗粒无收的情况下,着急有时候也是再所难免的;但问题是这些杂志有没有切实为广告商着想,能够达到很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其实,所有的杂志在考虑赚钱之前,都应当先问自己:能够为读者提供什么内容?又能为广告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白领:金矿,还是泡沫?
我们知道,广告宣传要达到好的效果,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投放对象。张贴在闹市里的广告,自然比僻静小区里的效果好;一款新潮的MP3,自然在学校宣传要比在养老院宣传好;女性化妆品广告,投放给时尚类媒体要比投放给体育类、财经类媒体效果更理想。
产品或服务的针对性,自然就要求做广告的媒体具有针对性,有着清晰的市场定位,面对具体的、能够描述清楚的受众。
但我们看一看身边众多的DM杂志。你能摆放在高档社区、涉外公寓,我也能站在写字楼、大饭店门口派送;你面对的是都市白领,我也能做给高收入阶层来看;你能盯住企业管理层,我也会宣称自己是老板、企业家们的朋友。
总而言之,高收入阶层成了媒体人眼里的“香饽饽”;似乎只要会说“白领”两个字,就能做好一本杂志。而这些,在DM杂志中的表现尤甚。很多人都知道是做给白领看的,可让他们具体描述一下受众的特征,就说不上来了。
诚然,DM 杂志把目光聚焦于白领、高收入人群并没错,因为这部分人的购买力很强,广告价值自然也就很高。但问题是,这部分人有一定的规模,不会全都是你的受众,你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部分人其实是一个模糊,并且比较松散的概念,若不能将之清晰化,重新分类归纳,用一个共同点把一部分人聚拢起来,其潜在的广告价值就无法显现出来。
如果仅仅把DM杂志理解为一本免费刊物,而没有深刻领悟到其背后所包含的市场细分化、产品差异化和受众精准化,就没有把握住DM杂志的真正要义。
因此,从此角度看,所谓的“白领”很有可能是包括许多DM杂志在内的媒体所面临的一个泡沫。
北京世纪华文国际传媒咨询有限公司有一项研究叫CMAR,是专门针对中国媒体做的受众调查分析。他们的调查指标主要包括:读者的年龄结构、教育程度、性别、职业、职位以及他们的生活形体和消费意识,读者的收入状况,包括家庭收入状况,房屋、汽车等等状况,杂志对读者购买商品行为的影响程度,读者对杂志广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的认可情况等。
当然,做杂志的人很难比专业的咨询公司调查得更深入。但对杂志的执行者来说,至少应当对受众有一个清晰的描述,了解他们的资讯需求和消费习惯,否则,又如何对广告商产生吸引力呢?
话说回来,如果DM杂志能够了解到更多的读者信息,创建起详细的客户资源数据库的话,为广告商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自然在同类媒体市场上将更具竞争力。(这一点后面将做详细讨论)发行量的误读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衡量媒体的广告投放效果似乎只有一个指标,那就是:发行量的大小。
这自然是有道理的。常言道,“撒大网,捞大鱼。”从理论上讲,在概率不变的情况下,基数越大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发行量越大,广告效果自然会越明显。但在实际中,发行量指标不是万能的,有它的局限性。表现如下:
第一,发行量至上的观念是跟媒体的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最初,报刊还停留在综合类媒体时代的时候,受众的资讯需求比较容易满足,媒体竞争也不激烈,完全可以通过扩大发行量这一粗放式的运营模式,为广告商提供更大的广告价值。但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市场的不断细分化,报刊也必然走向差异化、特色化取胜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在发行量上取得大幅提升,又谈何容易。只有精耕细作,通过精确化提高广告有效率(这类似于网络广告中的CPA,即每千人实际行动的成本),在适当发行量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改善广告的投放效果。
第二,上述理论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概率不变。但我们知道,随着发行量的扩大,要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力,就要必须符合更多受众的不同口味,而这与差异化、细分化的媒体发展规律是背道而驰的。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广告有效率的降低。因此,广告效果的改变会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发行量的增幅足够大,抵消了概率下降的不利影响;也有可能虽然发行量扩大,但广告效果却不如以前,广告收入反而减少。第三,由于中国没有独立的发行量检测机构,目前几乎全部处于一种自说自话的状态。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媒体业,普遍存在着自我吹嘘、严重夸大发行量的败德行为。即便一些媒体公布的是真实的数字,我们照样会怀疑其中的水分。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中,以发行量作为广告投放的标准,对广告商来说显然是一种误导。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DM杂志当中。按道理讲,DM杂志是免费派送的,只要投资允许,完全可以把发行量扩大到无限大;但问题是,受到投资预算的约束,DM杂志扩大发行量同样并不容易。
现实中,我们看到DM 杂志发行量注水的现象也并不鲜见。一本北京的DM杂志对外号称发行量30万,但到其派送点查看一下,最多也就几万份。一位做DM杂志发行的朋友,曾这样跟笔者讲述“诀窍”:关键不是摆放的到处都能看见,而是要研究广告公司及企业广告部门负责人的活动行踪,集中兵力,摆放在他们的公司及住所附近,让他们瞧的见就行了。
而对DM杂志而言,发行量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烦的数字。发行量太大,运营成本上升,加快了烧钱的速度,广告收入若不能迅速、大幅提高的话,杂志投资方肯定会有意见;反之,发行量太小,又吸引不到什么广告,毕竟现在很多广告公司和广告商还是只认发行量。所以,在保持适当发行量的前提下,DM杂志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做到精准发行,并搜集、整理尽可能多的读者资料,使广告投放更有效果。与此同时,还必须担负起转变广告商观念的任务,使其从传统的发行量标准到接受有效发行的理念,从认可粗放式的媒体运作模式到有意识地强调媒体的广告投放效果 有效才是硬道理
DM杂志特定的媒体形态,决定了它与广告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DM杂志的内容全部是广告,DM杂志惟一的营收来源是广告收入;广告兴,则DM杂志兴,受经济周期影响广告业萧条,首当其冲受到打击的就是DM杂志。
如此说来,回到我们前面的主题“欲取之,必先予之”,DM杂志在赢得广告收入之前,同样应当考虑如何提升自己的广告价值,让广告商得到更好的广告投放效果。换而言之,不是发行量,而是广告效果,决定着DM杂志的生死存亡。
但是,在广告学上,除了网络广告中常用的、可以量化的检测指标外,如CPM(每千人印象成本)、CPA(每千人行动成本)等,对平面媒体广告效果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方法,更谈不上可以量化的指标。
当然,尽管缺乏理论上的指导,但并不等于在DM杂志的运营实践中就不应当去考虑这些问题,并诉诸于实际操作。
从逻辑上讲,广告商投放的广告要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应当选对媒体,消费对象要与媒体的受众相吻合;其次,广告信息能够迅速、完整地传递给消费者;最后,广告能够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
因此,媒体的广告投放效果(E)应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受众重合度(M)、信息漏出率(t)和实际行动率(a)。
1、受众重合度
做广告的产品或服务的核心消费者占DM杂志读者的比例,被称为受众重合度。这一指标可以通过受众调查获得。它是用来衡量媒体选择准确性的指标,受众重合度越高,说明广告商在广告投放时选择的媒体越准确;反之,则说明选择越不准确。反过来,对DM杂志而言,要吸引目标广告商的注意力,使其广告投放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在做产品设计时就必须尽可能把他们的产品或服务的核心消费者当作杂志的受众。
2、信息漏出率
它用来衡量DM杂志作为广告信息的传播介质,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漏出的情况。具体可用没有读到该条广告信息的人在杂志读者中的比例来表示。信息漏出率越高,广告效果越不理想;反之,则广告效果越好。信息漏出率又跟这样几个因素相关:
一是发行的效率和质量,杂志确实能及时、准确地派送到读者手中; 二是读者的阅读习惯,是随意翻看,还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
三是广告在杂志版面中所处的位置,封面、头几页等显要位置肯定要优于其他页面; 四是广告设计水平,特别是对图片广告来说,设计得美观、前卫或风格独特,自然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眼球。
3、实际行动率
是指最终做出购买决定的人在杂志读者中所占的比例,用来衡量广告对读者消费行为影响力的大小。实际行动率越高,说明广告对读者的影响力越大,越有广告效果;反之,影响力微弱,没什么广告效果。
实际行动率跟读者的消费习惯、广告诉求点是否准确、DM杂志及广告商的商业信誉等因素相关。
最后,总结一下,用公式表达E=M×(1-t)×a E跟M、a成正比,跟t成反比。对DM杂志运作者的启示在于,要提高杂志的广告投放效果,就必须想办法使读者与广告品或服务的消费对象尽量重合,致力于提高广告对读者消费行为的影响力,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广告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漏出,及时、完整地派送给读者。
下篇 发行:无招胜有招
武侠作家金庸在其小说中,用“无招胜有招”描写了武功的最高境界。当然,这“无招”的背后是深厚的内力,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为之,实则对武学精髓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
DM杂志的发行,又何尝不是如此?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不就是站在门口免费派送,或是放在旅馆、饭店等场所供人翻阅;但除此之外,又有多少工作需要去做?又有多少附加的服务?这一切执行起来的难度,又决非“数据库营销”几个字所能概括。DM的生命线
发行之于普通报刊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报刊走向市场,与读者见面的第一环节,同时也是报刊经营的基础,成为后续的广告收入、衍生收入的一个决定因素。某报社内部曾流行着“博士生做发行,硕士生、大学生做内容和广告”的说法,发行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知道,DM杂志是免费派送的,不用像普通报刊那样背负着扩大发行量的任务,甚而要经常打价格战;也不用像他们那样非常重视对零售终端的争夺,DM杂志大多有自己独特的发行渠道。DM杂志的发行看来似乎真没有什么难的,那它是否就不太重要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发行之于DM杂志的重要性,较普通报刊而言,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倒是普通报刊中有几类,只要有一定的发行量就行了。比如,时尚类杂志发行量并不大,但广告收入却很高。再如,一些具有政府背景资源的报刊,发行与广告都不突出,但却能依靠衍生收入实现赢利。
DM 杂志发行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其基础性。根据报刊经济学理论,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和衍生收入这三次收入有着先后逻辑顺序。虽然DM杂志的发行收入为零,全部依赖广告收入,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绕开发行,而直取广告收入。并且,发行更加重要,发行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广告收入的广告;决不可能站在写字楼门口或是地铁出口随便派送几本杂志,就能吸引广告商来投放广告(那样,也未免低估了广告商们的业务素质)。其次,发行差不多是DM 杂志惟一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来调节的变量。对DM杂志来说,市场与受众定位应当是在杂志前期筹备设计时就应当定下来的,虽然后期也可以进行细化和调整,但在运作过程基本上是可以看作不变的。由于DM杂志不得刊登非广告信息,故通过内容改进提高盈利水平的可能性并不大。至于杂志广告部门业务人员的努力,同样必须以有效发行为基础,单独发挥作用的难度比较大。所以,只有下大力气做好杂志的发行工作,保证其精确性,才能使改善经营状况。
换一种思路来考虑,决定DM 杂志收入的最重要的变量是广告效果,影响广告效果的因素是受众重合度、信息漏出率和实际行动率。我们知道,受众重合度对杂志自身来说,一般不容易改变;在后两个因素当中,发行的质量是信息漏出率降低的重要保证,发行服务水平及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可以影响读者的实际行动率。总而言之,做好发行工作,是提高 DM杂志的广告投放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视发行为DM杂志的生命线并不过分。发行的哲学
发行对DM 杂志来说非常重要,然而,环顾我们身边的DM杂志,很多人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或认为DM杂志的发行很容易,不过就是免费派送一下杂志,就像商场门口的产品促销单一样;或把发行简单化,不去做繁琐的数据搜集与整理工作;或认为每期杂志派送出去即宣告结束,没想到这仅仅是后续的发行服务与互动的开始,再说客户数据库的建立是一点一滴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不能一蹴而就。
这些观点有的理解过于肤浅,只看到表象,而没有看到本质;有的只是静态、割裂地看问题,缺乏动态与普遍联系的角度。总之,没能辨证地看待DM杂志的发行,深悟其本质。
说普通报刊的发行工作不容易,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如何进入二渠道的零售系统,如何采取促销手段与对手展开竞争,如何采用“洗楼”策略敲门征订,哪一项不得绞尽脑汁。可DM杂志的发行,看起来就容易的多,上面这些难题统统不存在,只要找好了发行地点和对象,免费派送即可。
可实际上,DM有DM的难处。要比别人更能赢得广告商的青睐,就必须受众目标更准确,对读者的资料信息掌握得更多;而这就需要发行的针对性更强,做有的放矢,需要建立起读者的资料信息库。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比普通报刊的发行更难。对DM 杂志的发行来说,如果不怕繁琐,一点点收集并分析读者资料,采取有针对性的市场活动加强与读者的沟通,有足够的耐心做好发行服务工作,并及时进行回访等,与广告商的合作就变得简单,广告业务人员与广告商的交流就更具说服力。反过来,如果只是免费派送杂志了事,这样做起来简单,但却把复杂的工作留给广告部门的业务人员,获得广告收入就不那么容易。
对普通杂志来说,一般不用创建详细的读者资料数据库,除了设计并回收读者意见表和处理读者来信(一种形式上的沟通)外,每期的发行工作在下期出版前一般就宣告完成,周期性重复而很少有什么积累。但如果把这些套用到DM杂志上,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DM杂志的发行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杂志派送出去只是万里长征刚刚走出的第一步,还需要很多后续的服务、市场活动等跟进。
这就是DM杂志的发行哲学,易与难、繁与简、长与短完美地交织在了一起。数据库营销——关于DM的本质解读
DM不光代表着直投广告(Direct Mail),而且还是数据库营销(Database Marketing)的英文缩写,两者间似乎有某种天然的联系。这样的解读并不只是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关键在于它揭示了DM杂志运作的本质。
对广告商而言,DM杂志的最大优势是目标精准化,掌握更多、更详细的受众信息;要做到这一点,靠的正是数据库营销,一个有效的读者资料信息库的建立、管理与售卖。而这些,正是DM杂志发行的精华所在。
在特定场所的免费派送,较普通杂志不过是发行范围缩小,针对性有一些提高;其实,仍在延续媒体的传统做法,把发行视为报刊推销,卖出去即可,而不考虑到底卖给了什么人。真正意义上的DM杂志,决不只是一本免费刊物,更重要的是以免费为由头建立起来的受众数据库。只有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发行,才能切实提高DM杂志的广告投放效果。
下面,简要分析一下DM杂志数据库营销的过程,最后考察其对广告效果乃至整体收入的影响。
从运作流程看,DM杂志的数据库营销大致包括三个环节:建立、管理和售卖。其中,数据库的建立是基础;管理是常规工作,任务是发展、壮大;售卖是所有工作的落脚点,意味着价值的实现
(一)读者资料库的建立
对DM 杂志来说,创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读者和广告商都对自己有所了解,知道这样一本新刊在做什么、是做给什么人看的。这时候,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市场推广活动,把人们的目光吸引过来。如在其他媒体上做广告,按常规模式进行推广;利用热点事件,采取“搭便车”的方式乘机推出;举办某项活动,主动进行杂志推广等。与之配合,应当在某些场所做针对目标读者的免费派送,此举意在扩大影响,并不以获得读者资料信息为目的。
还有必须注意的一点是,从创刊开始就必须重视杂志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尽可能多地开通各种互动的管道。如杂志中包含读者意见反馈表,开通一部800免费电话,在线交流与电子版提供等。
一段时间过后,减少盲目派送的比例,增加针对具体读者的免费派送。要求受众留下相应的信息,只有提供个人资料的读者,才能得到免费寄送的杂志。然后,通过与读者互动了解对方更多的信息,特别是消费习惯等方面的信息。这样,读者资料库就逐步建立了起来。
当然,实际中有些DM 杂志是主办方或合作方为其会员提供的一项服务,自身原本就有一个庞大的会员数据库。如某DM杂志的读者,主要是合作方中国移动手机话费在若干元以上的客户。再如某证券类DM杂志,本身就是主办方某证券公司提供给大户的一项服务。类似这样的情况,则不需再建立读者资料库,更主要的是资料库的管理与售卖。
(二)读者资料库的管理
读者资料库的管理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工作:
1、资料的分类、加工和处理。有了资料库后,如果不对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对广告商的说服力依然不是很强;只有对资料进行再加工,才利于售卖。具体的资料处理,如对有相同消费爱好的人进行分类,研究收入构成、年龄构成、地区构成等。
2、资料库的扩大。主要通过市场推广和读者互动,得到更多的读者资料。一方面是对已有读者相关资料的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发展更多的读者。
3、资料的修改。由于读者的一些情况总在发生变化,所以资料库也应当及时地进行修改。常见的情况有:读者的地址发生了变化,如果资料库不能及时更新,读者就得不到杂志;读者的消费状况发生了变化,如刚刚购买了一辆轿车,可能今后相当长时间就没有再买车的打算,也就不再是汽车广告的目标对象;读者因各种原因(如出国等)不再是杂志的读者,就应当及时从资料库中删除。
(三)读者资料库的售卖
这是DM 杂志数据库营销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杂志广告部门的主要工作。需要强调的是,如何把资料库的优势、特点很好地传递给广告商。读者资料库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广告商来投放广告;但实际上,资料库的作用不限于此,它还为广告商提供了消费者需求方面的信息,从而有利于其调整生产。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DM杂志的收入全部来自于广告收入(R2),广告收入则是取决于广告投放效果(E),影响广告投放效果的因素有:受众重合度(M)、信息漏出率(t)和实际行动率(a)。读者资料库的建立,有利于广告商对DM 杂志的受众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但它无法改变受众重合度;读者资料库的管理,特别是其中的资料修改,保证了资料的有效性,从而降低了信息漏出率;DM杂志与读者的互动,强化了杂志与广告商的信用,根据读者反馈信息改进内容(杂志)和产品(广告商),从而提高了实际行动率。在公式E=M×(1-t)×a中,M不变,读者资料库的建立和管理有助于t的下降和a的上升。所以,数据库营销提高了DM杂志广告投放效果;从而,有利于DM杂志营收状况的改善。
由此,以数据库营销为核心的发行是DM杂志的重中之重。结语
你买对车票了吗?
最后,再对我们身边的DM杂志环顾一圈。
有的确实已经成功,并且事业蒸蒸日上,如《生活速递》、《新地产》等;但更多的禁不住投资无底、赢利无期的巨大压力,不得不撒手离去,像《福禄寿》、《珍递TREASURE》……并且这个名单要比成功杂志名单长得多;而更多的则一窝蜂般出来赶场,至今不得要领,只能在那里苦苦挣扎。这就是目前国内DM杂志的众生相。
于未来,我们并不否认DM杂志会是座天堂。但不知你买对车票了吗?
第五篇:文化部解禁单体网吧审批
文化部解禁单体网吧审批
记者5日从文化部获悉,根据文化部和公安部、工信部、工商总局近日联合发出的一份通知,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可根据地区和城乡差异,在确保场所每台计算机占地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的前提下,分别设立网吧台数标准,依法开展单体网吧审批。
这意味着“不新批一个单体网吧”的政策被废止。此前文化部曾通知在部分省区市试点“适度开展单体网吧审批”。
四部门通知要求,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要总结近年来网吧市场管理的经验和问题,深入研究网吧市场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改进网吧市场准入政策。
四部门通知要求,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及时调整和公布本地区网吧总量与布局规划。特别要做好农村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网吧市场的布局规划,发挥网吧在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解决流动人口和低收入群体文化休闲娱乐需求方面的作用。总量和布局规划不再报文化部备案。公安机关要切实履行网吧消防安全和信息网络安全审核职责,开展网吧安全员教育培训,加强日常安全检查,监督指导新开办的网吧依法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措施。
通知同时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以居民住宅区、校园周边、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为重点,全面排查无照经营网吧线索,依法进行查处取缔。对于摸排发现的无照经营网吧,各部门要告知其于2013年11月底前依法办理网吧申办手续;对不符合设立条件和在限定时间内未申领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及拒不停业或屡关屡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取缔,并通报电信主管部门要求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停止接入服务。对架设服务器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信息或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来源: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