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
2016年下半年课题研究计划
青铜峡市光辉中心小学课题组
(课题编号:JXKT-ZZ-04-014)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 研究时间 :2016年9月——2017年元月 课题负责人: 何凤莹 杨建安
课题组其他成员:李彩虹、耿会娟、李瑞、哈光辉、文丽红、赵熠、吴慧琴、刘晓红
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2016.8 1.整理资料并上传。
2.继续进行相关理论学习,读《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并做好学习笔记进行交流,提升专业水平。
2016.9 1.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制定本学期研究计划。
2.继续利用家长会、班队会、学校开学典礼等集会,组织家长、学生深入学习我校“道德小银行”实施细则,请家长、学生、社区村民积极主动参与评价。
3.结合学校活动各班开展“感谢恩师”、“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美化校园”等主题系列班队会活动。4.做好新学期学生暑假“道德币”申请、打印,家长查询工作。每班评选两名“美德少年”,参加学校开学典礼表彰奖励。
5.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做好“道德币”存取工作。2016.10 1.开展“爱祖国,赞古峡”、“经典诵读”主题活动,各班主任上好主题班会课,加强爱国教育。
2.各班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开心农场”整理活动、校园文化长廊布置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爱校园的品质。
3.各班继续做好“道德币”的申请、打印、汇总,在学生间、班级间开展评比活动。及时将凭单请家长阅读后提出合理的教育建议。
4.继续深入做好个案研究,积累教育方法,探寻如何纠正学生不良品行反复发生的有益对策,学习交流。
2016.11 1.开展“文明守纪”、“安全第一”主题班队会,争做文明守法的好孩子,积极宣传法律、安全知识,争当“小小宣传员”。
2.各班继续做好“道德币”的申请、打印、汇总、评比,上好主题班队会,开展“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比赛活动。
3.做好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等多元评价研究交流,进行班主任“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主题探讨。
2016.12 1.各班继续做好“道德币”的申请、打印、汇总、评比及家长评价、查询工作。2.开展“书香伴我成长”读书评比活动及学校体育艺术“2+1”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培养“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展示自我,快乐成长。
3.继续进行典型案例、评价研究和学习交流。2017.元
1.完成阶段总结。
2.整理教学设计、研究心得、案例等材料,撰写相关论文。
第二篇:《农村小学“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下半年总结
《农村小学“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下半年总结
课题编号:JXKT-ZZ-04-014
学校教育首在育人。如何进一步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德育要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通过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我校课题组成员不断探究,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育人功效进行着大胆实践。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 深入实践
本学期开学以后,课题组成员依据上学期课题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及研究目的共同商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本学期仍然以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为重点,着重探寻解决学生不良品行反复的问题和如何请家长配合做好评价。
开学初,各个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继续组织学生学习《“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实施细则》,并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宣传,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将自己掌握的评价方法与家长、邻居交流,请他们参与评价活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品行。反复学习为学生准确的评价和约束自己的品行奠定了基础。
根据学生特点,我校开展了一系列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主动配合班主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受到“五爱”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九月份,各班结合学校活动开展“师恩难忘,感恩老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主题系列班队会活动。开学典礼大会,学校特别表彰了各班两名“美德少年”,为学生树立榜样。十月份开展“颂祖国,爱家乡”主题活动,各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开心农场”菜地整理活动。十一月份开展“文明守法,多才多艺”主题班会、实践活动,争做文明守纪的小公民,积极参加才艺表演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十二月份开展“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安全主题教育,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学习消防、防滑冰等安全知识,增强自护意识。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为自己存入了更多“道德币”,教师特别关注品行较差且反复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让他们逐渐改掉不良品行。比如,平时懒惰的孩子,安排他们参与“开心农场”翻整菜地的劳动,让他们品尝劳动的滋味和喜悦。班队会课、国旗下讲话时提出表扬,激励他们进步。平时比较自私的孩子,让他们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请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付出作评价,让他们体验孝顺父母的快乐。班会课上请他们谈谈体会并要求他们长期坚持“日行一孝”。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学生的不同表现在班会课上进行评价,得到认可,不良品行在改变,良好的品行继续发扬光大,“道德币”的数量不断增加。班主任每周组织学生评价,每个月及时打印存取凭单并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表现,针对自己孩子或社区孩子的品行提出有益的教育建议,为学生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二、学习交流 不断提高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都产生了一些问题或困惑,亟待专家予以解决。9月22日,我市教研室组织了“汉坝片区课题阶段性研究交流研讨活动”,特别聘请了区教科所田学忠所长做指导。汉坝片区三位市级课题负责人就他们各自的课题研究情况作了汇报交流。田所长针对每项课题研究中的优缺点给予中肯的点评,还特别就我们与会课题负责人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困惑进行了解答。作为课题负责人的我不仅清楚了撰写阶段性总结的方法,而且更明确了自己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解决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10月27日,我参加了在吴忠市盛元小学召开的自治区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中期调研指导(吴忠地区)工作会议。自治区课题研究专家分别对交流汇报的课题做了点评指导。听完交流汇报和点评,我先前还比较模糊的中期阶段性总结思路愈发明晰,今后该如何深入研究目标更明确了。我们的课题研究情况汇报结束后,专家的指导点评让我明白了研究的过程要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上下功夫,不能做无效的研究,要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要注意细致、可操作性强。我也明白了课题研究需要更多的严谨,不能只是纸上谈兵。
每次学习活动结束后,我们课题组成员都会集中学习,我及时把活动中学到的新知识、新收获传递给大家,让大家都有所得。
我校课题组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每次活动侧重点不同。典型案例交流、研究心得交流、反思随笔、个案研究进展情况等。每次学习交流中所有成员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不同层次的提升。
三、家校合作 形成合力
如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我校开展的“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呢?开学初,各个班主任组织学生利用班队会课学习,在由学生宣传动员家长参与。我们开通了网络平台,利用“点滴100”服务平台向家长进一步宣传。每周的班队会课上,都有家长通过短信、便签等形式参与评价,使孩子在校内外的优缺点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学生在评价自己、他人的同时受到感染,积极向上。每月班主任定期下发“道德币”存取使用凭单,让家长通过凭单清楚了解孩子每周在校内外的不同表现,针对孩子的具体表现及早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与学校、教师及时沟通,让孩子的不良品行尽快得到“医治”,不至于养成恶习。另外,家长还可以扫描二维码通过学校的“信息管理”平台,了解自己孩子或其他学生在我校整个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关注孩子的成长情况,可以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对孩子的终身发展做规划。我校还开展了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家校德育合力。学校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看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议学校管理、谈体会,做到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密切了家校关系,形成了教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
四、卓有成效 提高要求
我们的课题研究活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些成效。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交流,积累经验,主动撰写典型案例、研究心得、教育教学随笔反思等。每次的交流学习,都是一次提高。课题组成员对于如何进行课题研究不再是雾里看花,纸上谈兵,而是扎扎实实针对具体问题采用合理的方法解决。比如,个别学生爱说脏话,屡教不改。我们商讨采用自律、教惩结合的方法。班会课上,他们先自评,自觉扣除“道德币”,自己说出为什么爱说脏话的原因,师生一同教育,教给他们改正的办法,并且让他们说出自己如何改正的方法。如果反复就要为大家做一两件有益的事情:班会课上讲一个美德故事、背诵一句名言,主动擦黑板、整理班级图书等,做得好可以存入“道德币”,给予他们更多纠错、改错的机会。在定期的交流沟通中,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对于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了更多的解决办法。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课题组成员仍然要再接再厉,撰写有价值的德育论文,把有益的做法进行推广。
通过我们在研究活动中采取的多种教育措施的干预,学生的品行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进。尤为明显的是上学期学校合并后转入我校的部分学生,他们平时在学校的行为已经符合我校要求,上下楼梯自觉排队,能够做到轻上轻下,不再大喊大叫。课间活动时能够遵守秩序。对于学生的进步,我们感到欣慰,但是要让他们树立更远大的理想,不仅学做好人,还要传递正能量,服务他人。
校领导通过“信息管理”平台,随时查询各个班级学生的表现,针对品行较差的学生随时关注,督促教师、家长做好教育工作。
五、查找问题 努力方向
在课题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尽管有了些许收获,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如:
1、个别学生对于自己“道德币”的多少,不管不顾,似乎与自己无关,怎样激发他们的热情,积极向上。
2、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够重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不注意运用“道德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个别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从来不予关注,认为教育孩子是教师的事情,口头上应付老师,从不真正用心管教孩子。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包办过多。如何让他们转变观念,做好孩子的教育。
4、课题组成员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及时记录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要“病急乱投医”,真正让研究成果发挥实效。
研究中的问题也是我们研究的方向,下一步我们要解决以下问题:
1、课题组成员定期汇报交流积累的经验或研究成果,并及时上交材料,对于从网上直接下载的材料要提出批评,并且给予帮助,让他们能够真正从实际出发,掌握撰写材料的方法。
2、各个班主任除继续利用班队会课组织学生学习“道德小银行”德育实践活动的实施细则外,重点针对个别对“道德币”不予理睬的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看到别人的长处,安排有益的活动使他们品尝成功的乐趣,激发积极向上的欲望。
3、学校领导安排合理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学习,使全体教师转变观念,把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作为自己教育学生的一项任务,而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
4、各个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通过不同方式与个别对孩子教育缺失的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切实感受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
5、继续利用多种方式让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校合力作用,让孩子良好的品行继续保持,不良的品行及时纠正。
学生良好的品行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品行高尚的人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的愿望,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第三篇: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中卫市柔远中心小学:拓晓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学生忽视其重要性,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所以有必要就如何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必须将其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预习到哪个度?哪样才有效?是我们要思考的。预习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教学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我更进一步得了解到:语文学习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清楚地看到开展语文课前预习课题研究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 更要备学,即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的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因此,预习是绝对必要的。有效预习地指导,可以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对课题中涉及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早已有之。在国外,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就提出,课堂中教学任务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内容要对儿童的智力构成足够的挑战,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他特别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规律,有所发现,明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争取把知识系统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在中国教育史上,明代学者吕坤指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宋代教育家朱熹则提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五四”运动以后,不少教育家将预习列为讲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学者朱自清以为,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有五件事要做,第一件就是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语文教育家黎锦熙设计的“自动主义形成教段”的第一段“理解”就包含了“预习、整理”两步。1982年我国常州师范学校的邱学华老师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理论,其基本的特点可归纳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教师先“忍住”不讲,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初步解决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纵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阐述了预习和教学(课堂教学)之间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就我们的视野所及,对“基于课前预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则相对较少。针对“课前预习”,许多教师从操作层面上探寻了预习的意义、方法和策略等;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则往往从“教”的视角出发,很少重视学生的预习情况,即便在教学设计时备“学生分析”,其 关注点则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很少涉及学生预习情况的分析、学生学习的需求,导致教学设计“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故可以这样说,基于“课前预习的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范畴的研究尚不多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课程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指导,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策略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课前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 课。预习即课前的自学,即在上课之前对课本内容作预先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的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使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3、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有效学习效率。
4、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地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5、通过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认真分析各个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效,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真正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阅读法。充分阅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等相关书籍及搜集国内外有关课前预习的案例,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中,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创造出有效、可行的课前预习方法。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实验法。要设立实验班,并让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语文先行一步,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5、研究法。针对学生课前预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然后在课堂上检查预习效果,并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完善策略。
6、个案法。针对个别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制定有效的措施,实施教育。
7、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进行总结和提炼。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 理论准备阶段(2010年8月-----2010年9月)
1.理论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钱梦 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书籍。
2.调查问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预案。并将以报告的方式呈现调查资料、分析与措施。
第二阶段:实施推进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1、重视进行有效、高效预习方法的指导。加强方法的指导;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相结合,重视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
2、重视检查、反馈机制的正常运作。学生的预习作业要勤批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反馈,也为以后的预习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3、重视组织交流,成果展示的激励效益。课题拟通过班级文化阵地,定期展示预习成果。通过展示、交流和评比,激励学生认真有效预习。
4、重视互相督促,持之以恒。由于年龄等因素,学生持续干同一事情,会有倦怠情绪。但预习却是一项比较长久的学习方式,可以说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将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课题不仅将通过变换预习内容的方式,更将通过家校联系、寻找竞争对手等方式互相督促,持之以恒,提高预习的效度。
第三阶段:经验深化推广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 月)
1、课题实验工作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验老师的课堂展示,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在研讨中对研究方案的不断改进。
2、加强教学研讨交流。开设课题博客的在线研讨,充实实验老师的课题理论知识。
3、实行课题行动研究单的跟踪研究,达到有问题及时记录,及时整理,及时解决,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4、加强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汇总。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通过书面汇报和课堂展示,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八、课题组成员、活动形式及要求
1、课题组织管理: 组
长:拓晓萍
实验教师:刘
静
汪
辉
林新燕
2、成员分工:
拓晓萍: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课题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制定阶段计划,撰写阶段总结。
刘
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常规管理,理论学习。汪
辉:设计各种调查问卷、活动记录
林新燕:收集过程性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学校给每人配备了电脑,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研究中我将充分发挥电脑的功能,挖掘各种教学设施物力适用潜能,保障课题研究活动正常进行。另外,我们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齐全,而且科研气氛浓厚,领导对教科研工作教师能够重视,能够支持。在教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比较大:一是能够提供好的实验条件;二是能在资金上,时间上予以保证。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研体系和课题研究机制。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版.[2]蒋宗尧.中小学教师教学实用基本功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版.[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版.[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版
第四篇: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转](浏览次数:123)haibaicai
发表于2009-2-15 9:34:00
一、问题的提出
1、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间体育活动已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这是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进入新时期为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全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教育部并明确提出“只有把大课间推广起来了,才能真正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又具体部署“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开会并下发文件,推动大课间的实施”。
正因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明显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所以教育部在2007年4月28号正式启动“青少年阳光快乐体育”工程,目的是改变现在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不良现象,使众多的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体质。
现在全国很多城市学校已开展了此项活动,省市乃至全国都举行过相关的教学研讨和相关展示。在实施方面,我区东山小学形成了很好的教学模式。我校也在2007年予以实验并实践。
既然大课间活动具有如此的重大意义,作为一线的农村体育教师却面临着体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难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在农村小学的教育活动中去落实。所以,很有必要对课间操改革在农村小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有效性进行论证,以期促进学校大课间活动在农村小学中健康快速的发展。
2、选题的意义
开展《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研究》是为了满足我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需要;近两年,我国小学生体质健康,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我校学生及老师的体质健康状况这些年也成下降趋势,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活动项目一层不变,缺乏是其主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但是长期以来,这些规定始终未能引起一些地方和学校的重视。随着体育新课程的全面落实,学生对健康的要求从以身体素质为主,逐渐提高到兴趣爱好,技能要求,心理需求,社会人际交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笔者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实施体育课间操的改革,在我国目前的教学环境下、仍然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同样,在学校大课间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依旧以教师安排的活动内容为主,学生自主的活动内容空间相对较少。就是有大部分也是简单的、象征意义的自主练习内容。但这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已有了很大的飞越。目前农村小学的大课间活动水平较低,这与农村小学基层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工作量牵扯精力有一定关系。
通过实施大课间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心理健康,表现出乐于与人合作,关心他人与集体,并能将这种良好的思想转移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另外,大课间活动无论对社会发展(社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还是个体成长的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我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确立了本课题,试图通过探索和实践,寻找到突破口,最终走出一条适合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新路子。
二、概念的界定
1、大课间活动的概述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显著的效果。
2、有效性的概述
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三、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法》、《体育法》关于学生每天必须保证运动一小时的阐述。
3、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即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体验性,调动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索、思考,从而实现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的目标。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课题设计)与创新
1.目标
为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的有效开展找出一条可行之路。(1)通过研究学习课题能熟悉大课间活动运作程序,熟悉新课程的基本教学理论,自觉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大课间活动教学设计、实践和完善。
(2)结合农村小学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实施规划方案(指导性意见)。
(3)尝试建立各年级的大课间活动项目资源库,并进行活动实验,逐步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大课间活动计划。
(4)关注农村学生和教师在大课间学习活动中的成长,建立相应的评价激励体系,促进学生和教师的体育素养的全面提高。
2.内容
一、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有效性实施的研究;
1、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有效性的保障措施研究
(1)时间保证
下午第二节课后40分钟,任何老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由于天气原因,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在教室进行棋类游戏(器材自备),由班主任组织安排。
(2)制度保证
学校制订大课间活动时明确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职责,具体有:领导督察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艺体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等多种制度。使大课间活动安全有序的进行。
(3)人力、物力保障
要求全体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这样既能体现国家所提倡的全面健身,又能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活动的器材原则上由学校购置,其它小型、易损器材由各班组织学生自带。
2、增强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1)安全保证
学校要分班划定活动区域,各班学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防止出现活动区域不明或学生乱跑的混乱现象。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注意安全。同时注重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必须做到科学合理。
(2)激励保证 活动实行考核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考核分两方面:一是对班主任的考核。班主任的思想认识,责任心,工作态度将直接决定大课间活动的质量。为调动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应对此工作作为班主任的专项考核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对大课间活动进行定期评比,把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这样既可以树立学生的集体活动意识,集体荣誉感,又可以促进大课间活动的持续发展。
(3)鼓励创新
大课间活动除时间有具体规定、保证外,在活动形式、内容、空间上学校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鼓励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班主任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身才干,开发创新体育、舞蹈、球类游戏等多种项目。同时,也鼓励学生提供活动项目,以供参考。同时注重在活动形式、内容、空间上的科学变化调整,以吸引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二、建立与学校相适应的校本
(1)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校本课程计划开发以及实验的研究;
在研究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研究的同时,加大各年级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开发,力争建立各水平(或年级)的活动内容资源库,并进行1—2轮活动实验,逐步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活动内容,为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的实施提供素材。
(2)农村小学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的研究与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一项好的实验可能会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本研究将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教师的教学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自主性等方面的变化。
(3)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
在大课间活动的同时,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特有教育资源,争取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
三、创新之处
1、全体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这样既能体现国家所提倡的全面健身,又能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2、活动实行考核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一是对班主任的考核;另一方面,学校对大课间活动进行定期评比,把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这样既可以树立学生的集体活动意识,集体荣誉感,又可以促进大课间活动的持续发展。
3、注重在活动形式、内容、空间上的科学变化调整,以吸引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4、加强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特有教育资源,争取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过程
(1)研究筛选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准备阶段)。
主要有四方面的工作:⑴分析本校乃至本地区的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实施的经验,过滤出可供发展的项目或方面;⑵广泛学习相关经验和理论,过滤出可供借鉴的项目或方面;⑶调查研究,制订课题实验方案;⑷成立课题。
(2)实践探索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12月)(实验阶段)。
根据实验方案,从以下几方面分阶段组织进行实验:
(1)着重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实施的基本方案的研究。学习课程计划和原有的教学参考,研究和分配学校的教学资源;
(2)学习一般体育活动的理论和优秀大课间活动案例。分年级进行活动设计和教学研究;
(3)开展教学研讨总结初步的设计策略;
(4)再设计、再实验、再研究,完善大课间活动设计方案库等等。
(5)积累完善阶段:(2009年2月~2009年6月)(总结阶段)。
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对各方面的探索进行测评、验证,使其研究项目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日趋完善;
(2)实验总结,成果展示;
(3)邀请上级领导和专家组进行成果鉴定验收。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分析整理教教育教学理论,优秀活动案例,利用相关的优秀内容等形式学习借鉴。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练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与实验法、统计法和观察法结合,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坚持写大课间活动反思随笔。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
(3)分析研究法:利用学校典型大课间活动案例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地设计和实施的策略,及时予以推广。
(4)实验对比法:对大课间活动的效果等方面可以展开实验研究、对比,找出适合本校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模式。
六、预期研究成果
本课题预期完成时间:2009年6月,成果形式主要为:调查与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活动计划、案例、活动资料、影像图片等。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思想重视,明确职责,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研组各种研究活动。
(2)制定计划,分步实施,改革实践。根据方案分层实施。
(3)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专家请教。
(4)争取领导重视,主动接受或邀请领导的监督。
(5)课题实施教师专业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五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伴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作为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由于学生的学科素质弱,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差,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效的知识,是当前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存在的重要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我将结合科学教学的现状,就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
1.科学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农村小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2.科学教师素质不高,兼职科学教师多,教学方法落后,灌输多,动手实践少,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培养不足。农村小学没有专业的科学教师,科学课往往是兼任或由一些老教师担任,兼任的教师有其他教学任务,往往没有精力去精心准备科学实验,往往是拿着书本照本宣科的满堂灌,许多实验没有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3.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这是农村小学的一个突出问题。科学设施奇缺当然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界定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在做中学中,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做、主动做以及怎么做、会不会做。
三、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程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之一是课程目标的重大调整,由特别关注自然知识转向关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因此,为了实现科学课程的应有教学价值,首先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其次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有整体性认识;其三至少应该切实研讨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离,避免探究过程的无效重复。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它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生成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还要保证给予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以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激励。因为新课程所提倡的科学探究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等多重任务。
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因为环节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因此,教师要安排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把每一个环节都做细了,做透了,使学生真正高度地投入。一节探究课,教师都希望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像科学家一样真刀实枪地干科学,但有时却不能如愿。学生可能只对探究活动的某一环节感兴趣,探究目的不明确,说不出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教师的心里只能留下遗憾。如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
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
因此,在学生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而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课后反思,谈谈探究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这些环节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指手划脚或省略,使学生真正懂得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备两头,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科学课最易被察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科学教育评价可有可无;往往以笔试为主,偏重知识记忆、理解的考查;测量的结果是学生“知道”什么,而不是学生“会做”什么。而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强调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重视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其评价体系必然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一张考卷、一份成绩的评价,而应该
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重点从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志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活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地区优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农村小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离大自然很近。许多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图画或是听介绍倒不如让学生走近自然,观察实物,或是自己动手实践、亲身感悟,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即学到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和现象的能力,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否具有趣味性能决定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所以他们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每堂课的前二十分钟,时间再长,他们往往会不注意听讲,精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使学生感觉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完成我们的教学认务,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课前准备,不仅考虑我们需要准备什么,还要考虑学生在课前需要准备什么。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听课,而且对相关的教学内容也能较快地 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互动。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还有很多,我们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在,促
进学生最优化地、最可持续性地发展。我们要发挥农村学校的地区优势,结合科学的学科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好合理科学地 评价从而提高科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科学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