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百姓美术培训的认识和思考[范文模版]
对百姓美术培训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广大百姓对精神文化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美术培训作为群众艺术馆免费开放的重要分支,对成就百姓艺术梦想、提升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免费开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多样化、创新的美术培训会锻炼百姓的审美创造能力,能够增强艺术生活的乐趣,进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身心的健康。
关键词:群众艺术馆 免费培训 审美
今年3月1日国家正式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法律条文中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和进行艺术培训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文化法律制度体系,为明确政府责任、更好地保障百姓基本文化权利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作为免费开放的群众艺术馆,进行美术培训为百姓提供了接受美术教育的窗口,成为了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百姓们的基本文化需求有了满足和保障。
一、百姓美术培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百姓美术培训是近几年来社会最普及的文化教育,每个文化馆站都有自己的培训教室和培训教师,培训对象大多是通过社区报名参加培训,几乎包含了所有年龄段、不同行业的人群,作为百姓美术培训,学员层次是各不相同的,教学的观念就要与学校教育不一样,给老师带来很大的难度。
美术培训的内容种类多、内容繁杂,丰富的课程会给百姓带来学习兴趣,群众艺术馆的免费培训会为学员提供教学设施、纸张和用具,百姓们不需要消费即可学到专业的美术知识,丰富和活跃了城市百姓的文化生活,这就为创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百姓参与群众性的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能快乐的生活和工作。因此百姓培训为社会带来了精神文明的进步,全民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二、对百姓美术培训的认识
(一)美术培训要体现以百姓为本的教学原则
以百姓为主体,就是一切从群众出发提出的: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要正确判断当代群众的文化水平如何?对艺术文化的理解情况如何?对美术领域的了解程度如何?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人群的特殊文化需求如何?经过这些基本判断后,才能制定美术培训方案,确定培训要达到的目标。
(二)美术培训要体现服务至上的原则
要强化服务意识,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教师的专业水平很高,但是不能“居高临下”,对待百姓要平心静气,加深群众学员的认同感,突出以群众为主体的地位,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帮助解决而不是训斥和指责,对于学员要以亲情为切入点,以宽容之心来辅导,把专业的语言变成适合?W员接受的话语,耐心地指导和认真地教学。真正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培训关系,增强群众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美术培训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群众文化普及意味着要和专业培训有所区别,这里提出要创新地提高美术专业,推广普及群众美术知识的观点,创新地提高重在改革和新意,教师要把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有能力把专业化知识进行合理转化,对待百姓不同层次的水平要“普及”和“提高”一起抓,既要普及专业知识也要共同提高。这也与“自主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完全一致。
三、群众艺术馆免费开放后对百姓美术培训的思考
(一)扩大对各类人群的艺术普及教育,开展对群众美术爱好及学习情况的调研,针对他们的需求来开设科学又合理的课程,制订全年辅导计划,动员和激励群众自觉参与美术活动,确保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增加艺术馆对各区、乡镇文化站美术辅导干部的培训力度,培养骨干,制订分片培训计划,定期深入到基层社区第一线进行相关辅导工作,鼓励成立各区、县、乡镇的美术辅导基地,树立典型;
(三)做好成果展示,制定展览计划,加强美术作品交流与学习,开展多种多样的展览形式,大力普及美术知识传播,愉悦群众身心健康,满足群众的梦想和愿望。
(四)加强辅导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提高,要“走出去”“再回来”,到专业院校和上级部门参加各类美术专业培训和进修,要让自己一专多能,然后把知识精简和概括,编写适合百姓普及的美术系列教材。
四、结语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把美术培训作为互利双赢的一次机会,科学把握群众美术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服务效能,努力实现好、保障好广大百姓的文化民生,开设更多人、更丰富多彩的美术培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英奎.简谈群众艺术馆的免费开放工作[J].新长征,2011(10).[2] 李光明.美术教育与教学方法[J].中国发展与创新教育杂志,2008(07).[3] 段岩峰.论如何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J].大众文艺,2012(03).(作者简介:杨小薇,女,硕士研究生,辽源市群众艺术馆,主任,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第二篇:对幼师美术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对幼师美术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幼师专业的美术教学是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开发、培养高尚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担任幼儿园美术教学工作及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在近几年幼儿教育不断得到重视的同时,相对应的幼师美术教学也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针对我校开设的幼师专业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得人,要让他们具有怎样的能力,从哪些方面组织教学内容,怎样去教他们。我校幼师专业的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并不高,文化成绩相对较弱,但大多数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结合以上实际情况,幼师专业的美术教学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正面引导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去学习;
二、是降低美术教学的专业难度,提高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是教给学生幼儿美术教学的思想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幼儿美术教学能力。
根据我校幼师专业美术教学的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思考。从教育的角度讲不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象工厂的产品,不能千篇一律,教育的主体是人,在思想上我们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这不仅是绘画之路,也是给学生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竞争社会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我把训练学生直观感受,形象的观察、记忆、联想、想象、创造作为思维训练的重点。绘画语言是绘画思维的表达,应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在我的美术教学中以启发学生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学生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
幼师专业在开展素描与色彩等较为专业的临摹、写生、速写、默写等绘画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外,重点还应根据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开展故事绘制、创编作品绘制等绘画课程。有了把握物象形体与色彩的基础后,对于较高年级的幼师学生,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幅构图完整,主题明确,形象生动,主次分明的故事画或是自创自编的画。培养学生具有兼备写实与装饰的造型能力。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画面的整体协调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下是我们具体的教学设想:
1.通过欣赏教学及活动,使学生对美术的各个门类和世界各个国家的美术有个大体了解,特别是对我国美术作品有一个概略的、较为系统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热爱,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通过美术欣赏,使学生具有对美术作品的初步分析、评价能力。
2.绘画是幼师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描、色彩的教学是绘画的基础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幼师学生,可通过学习一些基础的素描教程,如一系列的素描造型能力训练,来提高他们对物体的形态、结构、比例等方面的认识与把握。可通过色彩明度、纯度、冷暖感觉的练习和一些水粉静物画的练习来提高他们对物体色彩的感知程度。但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一定在学习过程中,素描与色彩的练习可交替进行。通过一定时间的素描、色彩的专业学习,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色彩以及表现一定程度的立体感、空间感与装饰性。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表现力及审美能力。
幼师专业在开展素描与色彩等较为专业的临摹、写生、速写、默写等绘画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外,还应根据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开展简笔画,漫画,卡通画,剪贴画,手工制作等绘画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兼备写实与装饰的造型能力。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画面的整体协调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手工教学使学生了解手工工具和材料,初步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手工课程要以绘画知识为基础,能把绘画中的形体与色彩知识充分利用到手工的各种材料中去,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制作布艺时,就要充分考虑布本身的颜色、肌理,用在不同的人物或动物上的效果。在实际课程中,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制作课堂以外的东西。比如,课堂中教师教学生以某种方法制作纸工花卉,同时,还应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制作不同的花卉样式,对于制作得好的,制作得别出心裁的作品加以表扬,鼓励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吸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他们手工制作的兴趣,更能丰富课堂的内容。一个教师、一堂课的教学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从各方面主动吸取到的知识量才是无限的。手工制作课程可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创造能力,并能培养学生严格、细致、准确、有毅力、有计划等工作习惯和作风,对以后的幼儿园工作的作用也非常实际。
4.幼儿美术教学法是幼师学生为将来从事幼儿园美术教育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方法。绘画在表达孩子不可言说的情感和释放孩子情绪方面有很多好处。绘画和音乐一样,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对儿童心智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作用。绝大部分幼儿也非常喜欢绘画(涂鸦),幼儿园的绘画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幼师专业的学生仅仅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幼儿园时期的幼儿绘画也可称为涂鸦期,涂鸦时期的绘画,不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而是让孩子通过绘画这一形式来进行内心意象的自然表达,所以幼儿的绘画应该是随意的。幼师专业的学生应打破看画评画的一贯思维,比如,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是认为画面要干净、漂亮、整齐。但实际上,孩子自由发挥的时候,往往会画得很乱。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幼儿美术教师正确引导,多让孩子对你讲他画得是什么,多启发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师认真听,明白了孩子的整体意思后,可引导孩子对画面作一些取舍。时间长了,孩子会主动跟教师或家长交流画中的内容,不仅增长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逐步建立起对画面的取舍能力和主次的把握能力,一举两得。幼儿美术教学法课应密切联系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实际,并同见习、实习课结合起来。
美术欣赏是审美能力提高的关键,绘画是基础,手工是绘画的发展,幼儿美术教学法又是从事幼儿园美术教育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三篇:对美术高效课堂的思考与认识
对美术高效课堂的思考与认识
近期学习了有关洋思、杜郎口等学校的相关资料,这些学校都以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从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快乐学习三个方面实现课堂高效的目标。
回顾美术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时间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依照课标来审视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不难发现低效还是处处存在的。如何避免简单的形式模仿,更加合理有效的去借鉴“先学后教”“三三六自主学习”等高效课堂模式,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呢?我想从结构模式和方法策略两方面和大家探讨。
一、结构模式:
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因素之一是课堂教学结构。不妨先以洋思和杜郎口成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训练为主线,分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三个环节,激学—导学—自学—互教—班教—
导教—自练—互练—导教九个步骤。先学: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未开讲之前紧紧围绕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按照老师的自学指导要求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后教:在先学的基础上,师生就学生在先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相互实践、相互探究、相互学习的互动过程。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学习问题,从而加深对课堂所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
“三、三、六”的自主学习模式:前“三”为“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整体性的教学特点;后“三”为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的“三大模块”;“六”即“展示”模块的“六大环节”,分别是: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对照以上模式,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很多高效课堂模式中的环节与我们美术课五步结构设计:“观察欣赏激趣;发现探索尝试;讲解示范点拨;练习体验辅导;评讲小结提炼”的理想教学结构不谋而合。也就是说只要遵循“以生为本,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的理念原则,将其合理模式理念,扎实落实在美术课堂教学这五个环节中,就能有效的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策略方法
如何扎实落实从而实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必须从方法策略上下功夫。
(一)让学生在探究中生成知识
1、变“学教材”为“参编预习”,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生成知识
美术课要充分抓住课前预习环节。学生既能对将学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课本中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例如在学习《向日葵》时,让学生搜集了解关于梵高的艺术生平及向日葵作品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初步的自我感知色彩情感及课程内容,为课上的交流展示做充足的体验准备。学生在采集素材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观察和搜集信息的习惯,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资料的整理、选择和加工的能力。
2、变“演示示范”为“探究实践”,在“动手做”中生成新知识
美术课例中有很多教师演示示范的活动最适宜改革为学生的先探究实践,后精讲训练,让他们在动手中自主生成新知。
例如以前在教美术课“人体比例”时,老师直接向学生讲述人体比例,人体重心等数据,可学生在绘画实践中体现得很不到位。改革教学模式后,有的老师在组织这部分知识学习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不同姿态时的人体比例,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测量,学生牢牢记住了人体的动态比例,并很自然地应用到创作实践中。
可见,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才能真正构建起属于他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
你告诉学生,学生可能会忘记;你给学生看,学生可能会记不住;你让学生做,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给他多大的“动手做”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
美术课必须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自我体验,去感悟艺术的魅力。教师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进行练习。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
例如在美术工艺造型表现课例《触摸美丽》里,尽量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得到发展。
(三)让学生在互助、互动中创造精彩
教与学的过程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关键是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获得了什么。
高效课堂中要突出互助,让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启迪学生。通过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的很多美术课内容都可以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上“交”后再教,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展示和交流,教师只指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巧妙引导铺道,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迂回指导,适时点拨。例如《中国结》一课中的编结方法,有些学生掌握的比老师多,我们就可以完全设计为由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教师做助教这样的课堂情境。学生自己破难点、释疑点、互勉互励;在交流中,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在交流中,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共享思维成果。
(四)让学生在快乐、高效中体验成功
课堂不快乐,人生不快乐;课堂不精彩,人生不精彩。这正是“快乐”成为高效课堂构成要素的原因。因此美术教学要努力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快乐体验成功。
1、保护学生个性,为其创设自由发展的空间
在教学中千万不要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每个学生作品中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其自由发挥的环境和空间。
2、赏识学生特点,使其获得快乐成功体验
美术评价的科学合理,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的成功体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通过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及时表扬。美术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美术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以上是我对构建美术高效课堂的思考和粗浅的认识,还有很多需要与大家共同探讨研究之处。总之,不论如何优化和改革,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模式合理,能够扎实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学有所获,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去完善!
第四篇: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
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
周建平
“校本培训”作为新鲜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校本培训”何以兴起?“校本培训”与非校本培训有何区别?“校本培训”如何实施?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认识、去思考。
一、“校本培训”产生的背景
为什么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校本培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原因较为复杂,但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新世纪优秀教师的迫切需要与现行教师培训实效性低下间的矛盾使然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又在教师。因此,怎样培养21世纪的教师已成为各国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思考和践行的问题。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任务,“3年内,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这项工程业已全面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偏颇与误区。在价值目标上,奉行惟学历教育和局限性的专业教育;在评价方面,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缺乏效度和信度;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是保守性和盲目超前性并存。[1]由此产生了培训的针对性不高、实效性低下等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方面加强了对现有培训模式进行改革的力度,一方面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于是,“校本培训”便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2.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学校办学自主性的扩大
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特点是铁板一块,毫无弹性。在僵化的管理体制下,无所谓“校本”,更谈不上什么“校本培训”。学校的任何活动都由上级主管部门所制定的形形色色的条文所“规范”着,学校的手脚被严重地束缚住了,“照章办事”便是其行动的“信条”。当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教育这一“计
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也正受到震撼,开始发生着变化:教育管理由刚性化逐渐向弹性化转变,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也正在逐步落实。这样,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得以逐步扩大。如何展示自己的个性,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成为许多学校必须审慎思考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等自然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3.“校本课程”、“校本研究”的蓬勃兴起,是“校本培训”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借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校本课程”已闯入人们的眼帘,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亮点。所谓“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伴随“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研究”也悄然来到人们的身边。所谓“校本研究”是植根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由学校教师参与的、旨在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研究。可见,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校本研究”,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是主体力量。然而,对“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开发什么、“校本研究”如何进行等问题,他们往往知之甚少,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校本培训”便应运而生了。
二、“校本培训”的意蕴与特点
何谓“校本培训”?目前人们的认识还颇为模糊。为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了何谓“校本”。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我国有学者曾提出“校本”意指“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诠释。[3]据此,“校本培训”有以下三方面含义:
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培训。意指该“校本培训”要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这里的“发展”是其主要特征,它既指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质量。它关注的主要不是教师的学历提高和学校的宏观决策,而是学校、教师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不是“塑料花式”的摆设,而是要有务实的态度,要讲究实效。
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校
本培训”的问题(如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何时培训等),要有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这里固然有“局外人”(如专业研究人员、社区领导等)参加,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学校领导和教师,因为“培训什么”等问题绝不是想当然的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对学校情况切实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学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据此来开展培训。而“局外人”显然难以获得对学校情况的全面而深切的把握,只有学校人员才能了解并做到这一点。一句话,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校本培训”的关键。
再次是“基于学校”的培训。意指“校本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这意味着:1“校本培训”要建立在对学校深刻理解和洞察之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不赶时髦,不机械模仿别人,学校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2“校本培训”主要是挖掘自己的人力资源,当然它也要利用外部资源,但外部人员决不能凌驾于学校教师之上,而是和学校教师结成“共同体”,“协同作战”,与学校的教师一道去解决培训中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型人员的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的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的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
与非校本培训相比,“校本培训”凸显出以下特点:
1.目标的直接指向性 过去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等)主要是走了局限性的专业教育的道路,帮助教师把握学科前沿问题,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拓宽学科视野,加深学科知识修养。一句话,帮助教师提高学科知识素养。当然,现行的继续教育也强调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但这些又往往带有普遍性、一般性、基础性和通用性,很少关注学校教师的具体要求。与此相对照,“校本培训”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难题,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组织的自我主体性 非校本培训的组织者多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也主要是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师范院校的成人教育学院等。而“校本培训”却是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的,不仅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而且培训力量也多半来自学校内部。这固然也需要聘请校外专家指导,但他们是同学校教师结为“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培训的。
3.内容的现实针对性 目前的许多培训都是属于“学历教育”,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较差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现有的继续教育,其内容往往也是为了解决带普遍性的问题而选择的,且往往是培训机构预先设定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在于学校、外在于课堂的。而“校本培训”的内容,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因此,其培训内容更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4.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非校本培训的方式单调,这是人所共知的。“校本培训”在这方面却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方式极为灵活。主要有:(1)课题研究。即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教学选择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设计、研究中接受指导;(2)教育专业人员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3)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促使新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4)学校或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5)通过校际间的交流、互助等活动,促进教师成长。
三、“校本培训”实施的基本思路
1.更新教师的培训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这意味着,没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任何培训必然是收效甚微的。我国现行的继续教育成效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训者的学习动力不足。培训变成仅仅是政府的主观行为,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规定来强制实施。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切实更新教师的培训观念,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首先要抓好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其次,适当采取利益驱动的措施;再次,通过思想工作,激发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动机。
2.明确“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校本课程”的关系 如前所论,“校本培训”是伴随“校本研究”和“校本课程”而兴起的,这表明它们三者之间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大致说来,“校本研究”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校本课程”是目的和落脚点。
无论是培训,还是课程开发,都必须建立在对学校实际的认识和把握基础之上,没有对学校中存在的现象、矛盾的深刻领悟,所谓的培训、课程开发必然是“华而不实”的。而这种认识、领悟离开“校本研究”也成了一句空话,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中发生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在学校中的重要程度如何?哪一个问题将成为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解决这些问题有哪些可行方案?如何实施这些方案?“校本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为“校本培训”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当然,“校本研究”只是提出这些问题,问题的解决还得靠“校本课程”的开发。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是目的。而如何研究?如何开发?开发什么?这些问题又必须通过“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加以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环环相扣的,但又不能把它们看成单一的线性关系,它们之间还是多向互动的。不仅培训中产生的问题可能成为“校本研究”的新课题,而且“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也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展开新的研究,从而使“校本研究”的水平不断提升。
3.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 目前,我国的各种培训基本上是采用单一的“学历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对拓宽知识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对提高学校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成效不大,更难以考虑学校的特点。因此,就“校本培训”而言,必须摈弃这种“学历教育”模式,积极开发新的培训模式。
其一,课题研究模式。即以研究课题的方式来实施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选择课题。课题要从学校或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2)围绕课题选择材料。(3)开展课题研究。在学习和研究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学习与专家指导的结合。(4)课题研究结题。要教师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学习中的不足。
其二,临床诊断模式。它是针对校长、教师在管理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的诊断。这种诊断可以是他人诊断,也可以是自我与他人共同的诊断。通过诊断,和受训者一同拟定“处方”,促使管理能力或教学能力的提高。其操作程序大致为:(1)临床诊断;(2)学习研究;(3)拟定“处方”;(4)具体实施。在实施中再加以指导。
其三,“案例教学”模式。所谓“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受训者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其操作程序大致为:
(1)课前准备。这既有培训者的准备,又有受训者的准备。(2)案例
讨论前的“热身”。包括宣布上课、讨论事先布置的阅读材料、案例引入三个环节。(3)案例讨论。(4)结论。这仍然是一个过渡性阶段,为后续的教学作准备。(5)评价和反馈。这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在案例教学中做得怎么样,它把受训者的行为作为注意的焦点。
其四,“师徒制”模式。即让一些年青教师跟随一些熟练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学习。这些年青教师一般和指导老师一起工作,或者干脆担任指导老师的助手。他们一方面从熟练教师和专家型教师那里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他们那里获得大量的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的“缄默教育教学知识”。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是非常有效的。
总之,“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培训方式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必须热情地欢迎之、认真地研究之、积极地推行之,以便在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振兴中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
注 释
[1]杨启亮:《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载《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2]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0期。
[3]郑金洲:《走向“校本”》,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教育系
第五篇:对农村小学美术兼职教师培训的思考
对农村小学美术兼职教师培训的思考
杨勇
【摘要】:兼职教师是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主体,是小学美术教师培训的主体对象。现阶段,小学美术新课程实施面临的问题是兼职教师美术知识技能不足和美术教学研究关注不够;小学美术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是兼职教师“不能如期参加培训”和“转学科”培训现象严重。为此,必须要有培训政策的保障、要有针对性的培训目标、要有实效的培训内容、要有可行的培训方式,才能保证兼职教师培训的正常化,提高他们美术知识技能学习和美术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热情,从而逐步使他们具有实施美术新课程所必需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