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不确定性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管 理 系 统 工 程
学院:商学院
姓名:唐绍勇 班级:管理11-1 学号:201105002050
对不确定性管理的思想的认识和思考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实现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可能导致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变化带来的是更高的不确定性,节奏越来越快,情况越来越复杂,前景也越来越难以预料。
如今,在一个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以月甚至以周计算的时代,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懂得如何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如何迅速制定新的战略,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
管理人员通常有可能确定清晰的趋势,把许多目前还不为人知的因素经过正确的分析就可以得到。那些经过最精密的可能性分析之后仍然存在的不确定性,称之为“剩余不确定性”,然而,即使属于剩余不确定性,我们往往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其情况。
多数战略决策者遇到剩余不确定性主要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景清晰明确
在第一层次,经理人员可进行单一性前景预测并精确到足以进行战略开发。尽管企业环境天生就是不确定的,这会使得预测不准确,但预测仍能细微到指向单一战略方向。也就是说在第一层次中,剩余不确定性与进行战略决策是无关的。
第二层次:有几种可能的前景
在第二层次,前景可描述成一些可能的结果或离散的情景。尽管分析有助于确定结果出现的概率,但不能确定会出现什么结果。在第二层次的另一个常见的环境中,一项战略的价值主要取决于竞争对手的战略以及那些还不能被观察和预测到的因素。较为典型的情况是: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清晰和离散的;人们很难预测会出现哪个结果,而最好的战略是根据肯定会出现的那种结果而定的。
第三层次:有一定变化范围的前景
在第三层次,人们可以确定未来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范围。这个变化范围是由一些有限的变量确定的,但实际结果可能存在于此范围中的某一点,却不存在离散的情境。
第四层次:前景不明
在第四层次,不确定环境的各部分的情景互相作用,使得环境实际上无法预测。与第三层次的环境不同,第四层次可能出现的结果变化范围是不能预测的,更不必说在此范围内的未来情境了。这样,所有决定未来的相关变量就更无法预测了。虽然第四层次的情景是罕见的,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向其他层次的情境转变,但它们确实存在。当然这也说明了在第四层次进行战略决策是很困难的,也是短暂性的。
对于环境不确定性,我们可以运用调整战略分析以适应不确定性的四个层次。
首先,为有助于对第一层次的未来前景进行精确、有效的预测,管理者可以运用全套常用分析手段,如市场调查、竞争对手的成本和产量分析、价值链分析、迈克尔·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等,还可以用融合了这些预测贴现现金流量模型来确定各候选战略的价值。
其次,第二层次中的情境稍微复杂些。管理人员必须依据其对重要剩余不确定因素如何逐渐减弱的理解,来设计一组离散的未来情境。在第二层次,重要的不仅是确定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而且要考虑行业实现此前景可能采取的措施。因为它决定了哪些市场信号或哪些触发变量应得到密切监控。随着情况的明了和未来情境相对概率的变化,其战略可能也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在确定每个可能结果的评价模型及其概率后,可用典型决策分析框架来评价候选战略固有的风险和收益,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助于为采用现有战略的公司确定风险大小。
然后,第三个层次的情境分析与第二个层次中的情境分析十分相似。然而在第三层次要设计一组有意义的未来情境,首先,要设计有限的未来情境,因为设计4个或5个以上的未来情境的复杂性会妨碍决策;其次,要避免设计对战略决策没有独特意义的多余未来情境;要确保每个未来情境都能反映行业结构、行为和特性的一个独特情况。此外,设计一组未来情境说明未来结果的大概范围,但不必是全部的变化范围。由于在第三个不确定层次不可能确定所有的未来情境和相关概率,所以也就不可能计算不同战略的期望值。
最后,第四层次的情境分析更为定性。在这里避免绝望地放弃尝试至关重要。管理者应对其了解的结果进行系统分类。而且管理人员能够确定这些变量的有利或不利指标,这些指标帮助他们了解市场的发展,并在获得新信息时对战略进行调整。
尽管不可能将不同战略的风险和收益量化,管理者还是应当能确定自己该相信哪些有关未来的信息,以证明其考虑的投资是合理的。
在对环境不确定性分析后,公司面对不确定性有三种战略态度可以选择: 第一是做一个市场塑造者,使行业朝着自己设计的新结构发展,其战略是要解决如何在市场上创造新机会的问题:要么改造相对稳定的第一层次中的行业,要么努力控制不确定性较高行业的市场方向。第二是做市场适应者,将当前的行业结构及其未来发展看成已知事实,进而对市场提供的机会作出应变。在不确定性较低的环境中,适应者会在目前行业中进行有战略意义的定位,即选择竞争的领域和时机。在不确定性更高的环境,适应性战略是依据其发行市场变化并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制定的。
第三是保存实力,它需要选择逐步增加投资,以便将公司置于得天独厚的位置。其方法要么是利用较好的信息,要么利用较好的成本构成或客户与供应商的较好关系。这就使公司可以等到环境稍微稳定时再制定战略。
战略态度不是战略的全部。它澄清了战略目的,但没有阐明实现该目的所需行动。
在不确定条件下,与实施战略密切相关的行动又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行动可以选择:
1、大赌一把,动用巨额款项,如大型资本投资或收购。某些做法在未来情境中可能出现盈利,另一些则可能出现亏损。
2、多方下注,将最坏的情境的亏损减少到最小,并在最好的情境中能获得较大盈利。多数选择都会进行少量的初期投资,以便公司在今后能根据市场的发展而增加或减少投资。
3、可采取稳妥举措,选择那些无论出现什么结果都会盈利的举措。管理者应注意明显没有风险的举措,如旨在降低成本、收集竞争情报或增加技巧的行动等。然而,即使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在生产力上进行投资,或者进入某些市场的战略决策也都是稳妥的。
不论持什么样的战略态度或者选择什么样的行动,其实都是在经过分析后得到的,管理者主要要做的就是在经过诸多分析后选择出对公司有益或者说最适合企业的态度以及行动,为企业谋求利润,选择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方案最为重要,而且有时候必要的冒险也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环境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那选择的方案实施后是失败还是盈利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不确定性。我认为选择一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才是最优的。
选择会存在困难,这是不可避免的,下面就再继续介绍一些面对不确定性比较实用而且有利于企业面对不确定性时可以做到提前有所准备,不至于被打个措手不及的方法。
一、寻求对未来的深谋远虑
行业的改革是为赢得企业未来而竞争的机会,所以要寻求对未来的深谋远虑。要想开创未来,就需要对行业有远见。发展对未来的看法,应该在公司不断进行,而不是一次性解决问题。为了在行业改革的弯道上取得领先地位,并争取有进行“不流血的革命”的可能,高层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公司真正应当关注的,是为赢得企业未来而竞争的机会。
二、规划学习
如何在危机发生之前就发现企业的环境变化,并对此作出应变?我觉得应该是高层次、有效和持续的组织学习,以及随之而来的组织变革,是公司成功的前提条件。组织学习可以提高公司高级管理者吸收企业环境中的信息并据此采取适当举措的能力。
三、运用博弈论构筑战略
博弈论的主要观念在于关注他人的价值,即将自己置于对手的位置老考虑问题,并尽可能提前对竞争对手可能作出的所有反应进行反应。通过这种方式,公司可能发现,若能与对手一起创造出一个双赢的局面,而非你死我活的结果,它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换句话说,公司应当考虑通过合作与竞争者两种方式改变游戏规则。成功的商业战略是积极塑造你的游戏,而不是有什么游戏就玩什么游戏。在塑造自己的游戏时,要做到从“双输”过渡到“双赢”,因为“输——赢”只会导致竞争恶性循环,造成“双输”,只有做到“双赢”,才能不会引起对手的报复,对手对此战略也不会过多关注和抵制,这样战略的实施才会更容易,也能更持久。
四、发现推动规划
发现推动规划是一项比较实用的工具,它承认规划新业务与规划传统业务之间的区别。新业务不可避免地会偏离原来的目标,有时甚至会偏离得很远,此时,新业务需要从更本上调整方向。当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事业充满不确定性时,这一工具将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效。它迫使管理人员清楚了解其不熟悉的领域,并且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帮助他们在决定投入大量资源之前解决新业务中常会遇到的一些成败攸关的未知因素。
五、通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所有的决策都是指向未来的。但是,觉得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我们自然要吸取以往的经验,展望未来需要回顾过去。要作出可行的方案,你必须估计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只有具有可行性的决策,在未来才具有可实施性和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想更好的回顾过去要做到:
1、使用几个比喻。不要局限于一个比喻,而要用几个比喻进行试验,让所有的因素能更完整被考虑到。它的有点在于使用多个比喻能够避免过早地采用单一模型。
2、不要依赖一条线索。不要仅仅从一个线索中就推断出因果相关性,因为相关性不总是意味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也并不总是意味着相关性,所以通常会导致错误。
3、有时违背线索。线索通常会我们注意到明显的事情而忽略其他可能的原因,在对复杂的结果寻求解释时,有时应当寻找简单或不相似的原因,而不是寻找复杂或相似的原因。
4、评价因果关系链。多数关系链的强度在于其最弱的环节,而且长关系链一般比短关系链弱。同时评价关系链的链条数量也是很重要的。
5、提出并检验替代性解释。多数人都有诊断性思考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会导致迷信,而进行试验可以避免迷信。
展望未来与回顾过去是不同的,它依赖是数学模型:决策者收集变量进行加权,然后作出预测。通过一种战略或规则,估计每个因素的准确性,然后将所有的信息综合起来。这样,决策者就能对未来作出单一的一体化的预测。
无论承认与否,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对未来的展望是很不确切的。我们努力预测的很多现象是复杂的,而预测未来的规则不需要这么复杂。许多成功的应用只是涉及几个变量的简单组合。有时,规则是通过模仿专家过去的判断发展起来的;有时则是将过去的决定简单地加以平均,或者仅仅把几个相关变量集中起来。
我们要经常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虽然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是有区别的,但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的,彼此分开后就意义不大了,所以每当我们进行决策时,都要在两个方向上进行思考。
六、赶上潮流
因为技术存在替代性所以必须赶上技术潮流。无论什么产业,组成公司的各个业务单元都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这意味着任何业务的技术和市场基础都会消失,替代性技术是这种周期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一过程。在出现替代性变革时,保持兴旺的关键并非是简单的多冒风险、进行长期投资或者与官僚作风作斗争。关键是在一种组织环境中对重要替代性技术进行战略管理。要保持在行业的领先地位,管理人员首先必须能够找出这类技术,使得技术能干得上技术变革的时代。
七、观时而行: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竞争
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成功的公司针对竞争对手的举措、技术更替或顾客的新要求等采取设定期限,提前采取应变措施。除了制造一种紧迫感之外,观时而行的方法也在两方面训练经理们如何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超越他人。第一是经营转向,即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第二是经营节奏,或者说是公司变革的步伐。观时而行为公司的前进增加了动力,如果公司能对转型进行有效管理并维持这种动力,就不会错过关键节拍。
第二篇:对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对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国有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除了采取技术进步的手段外,对管理工作也更加重视。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其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同,逐步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据了解,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不但没有起到调动员工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效益和效率的作用,反而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一次“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十大困扰”的调查中,“绩效考核”排在第一位。使不少企业管理者对实施绩效管理产生了质疑,为什么绩效管理这一曾帮助国外知名企业步入成功的好方法,而在中国企业实行起来却步履艰难?本文从如何全面正确认识绩效管理理念、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探讨国有企业实施绩效管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绩效考核,它的内涵在于其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那么,到底什么是绩效管理呢?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绩效?什么是绩效考核?
所谓绩效,是指企业员工在一定时间与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所取得的工作结果。而绩效考核,就是对绩效的一种检测,是用一定的方法对员工前一阶段绩效进行评价。绩效管理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在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是帮助员工成功地达到目标和促进员工取得优异绩效的管理过程。
传统的绩效考核仅仅关注工作结果,而忽视了管理过程,尤其是忽视了与员工的绩效沟通,无法根据评估结果帮助员工改进与提高。而绩效管理正是依据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就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措施等持续不断地进行沟通,帮助员工提高绩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它注重的是以人为中心,对企业未来面临的挑战所实施的改进过程。我们不要把绩效管理孤立地理解为一种管理工具,而是要把绩效管理看成是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必须对绩效管理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绩效管理理念,与其说绩效管理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不如说绩效管理是一种理念。它的重大价值在于帮助管理者养成科学的管理习惯,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成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具有管理的所有职能,涵盖了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其次是一种循环,包括绩效计划制定、绩效实施与辅导、绩效评估、绩效结果反馈等四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一方面,分析总结本绩效周期管理者和员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员工在下一绩效周期改善绩效,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绩效水平,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绩效计划制定,是指在绩效周期开始时,根据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计划,制定管理者和员工的绩效目标和衡量指标的过程。绩效实施与辅导,是指管理者就如何完成绩效目标对员工进行辅导的过程。绩效评估,也是我们通常所称的绩效考核,是指在绩效周期结束时进行综合评定和考核的过程。绩效结果反馈,是管理者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员工的一个过程。管理者通过正式的绩效沟通,将员工在一个绩效周期的表现和绩效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同时为下一周期的绩效计划做好准备。
近十年来,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要搞活国有企业,除了解决机制和体制问题外,关键的关键在人的管理。不少国有企业逐步认识(续致信
网上一页内容)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引入绩效管理这一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多数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绩效管理体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绩效管理实施过程的整体规划和思考,盲目照搬国外先进的绩效管理方式,重结果、轻过程,误把绩效考核当成了绩效管理的全部,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走入了绩效管理的误区。因此,我们在设计绩效管理体系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完善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建立全面有效的考评体系和与之相匹配的薪酬体系。
三、国有企业如何实施绩效管理
国有企业要真正走出绩效管理的误区,除了对绩效管理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和建立在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外,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企业老总是绩效管理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中层管理人员是绩效管理的执行者和反馈者,企业员工才是绩效管理的主人,拥有并产生绩效。企业一旦决定实施绩效管理后,上至总经理,下到每一个员工,每一项工作、每一项管理都要围绕绩效管理而开展,绩效管理不再仅仅是人力资源一个部门的事情,绩效管理成为企业所有人的工作任务。高层管理者需要通过绩效管理来实施战略,实现公司生产经营目标;中层管理人员通过绩效管理来更好地完成部门任务;对于员工个人来说,绩效管理有助于达成工作目标、提高个人绩效、培养职业发展潜能等。人力资源部门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制定政策、督促检查、加强指导、汇总绩效及改进完善等方面。
2.必须明确目标,强化辅导。首先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规划,研究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按照企业上一生产经营计划完成情况和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确定公司生产经营目标和绩效评价指标目标值,同时将绩效指标细分为季度、月度绩效指标,层层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其次绩效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便于量化,最好选取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出直接相关的,也就是在按对其工作结果进行评价的任务绩效指标,如产量、利润、成本、质量等指标;同时也应考虑对工作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但不是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周边绩效指标。这样使绩效考核的指标形成一整套体系,便于操作。最后,在确定绩效目标之后,各级管理者就该目标与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辅导和监督,及时记录和收集员工的绩效表现状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员工探讨,帮助员工提高技能、纠正可能的偏差,并对员工的绩效目标进行修订。加强对员工的辅导、沟通是绩效管理成败的关键,是绩效管理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我们各级管理者必须认真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3.必须结合实际,注重方法。企业绩效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KPI关键绩效指标法、MBO目标管理法、BSC平衡记分卡、360度评估法等等。每一种绩效考核方法都有其优点和自身的局限,企业在选择何种绩效考核方法时,应结合本企业实际,除考虑成本、实用性和工作性质等因素外,还应考虑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基础等。尤其是一个刚开始引入绩效管理体系的企业,如果盲目照搬上述绩效考核方法,很容易使考核过程成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的博奕游戏,或者成为填表游戏,并不能真正发挥提高绩效的作用,还可能使员工与管理者产生矛盾,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应当保证员工的充分参与,并纳入到绩效沟通的过程中。同时,在一个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也不能搞“一刀切”,也应根据各单位、各部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绩效考核方法,使考核收到真正实效。
4.必须用好结果,提高绩效。不管企业针对员工采取什么样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法,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对绩效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推动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我国国有企业实施绩效管理已经多年,但真正通过绩效考核达到预期目的的企业较少,一个重
要原因是对绩效管理认识上存在偏差,将绩效管理仅仅停留在绩效评价阶段,对评价结果填个表、打分、排序了事,没有将绩效结果运用于晋升、薪酬调整、岗位变动、能力提升培训等员工的职业发展方面。做得好一点的企业也仅仅只与奖金挂钩,没有真正达到实现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的目标,使绩效管理的作用大大弱化。因此,把绩效评价的结果运用好,是调动员工参与绩效管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企业绩效管理持续不断深入开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作用,促进国有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企业实施绩效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简单工作,它是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需要企业从思想观念到具体组织实施来一次彻底的变革,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探索出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在实践中持之以恒地逐步改进完善,使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更加紧密相连,以此达到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作者单位:武钢集团鄂钢公司)
相关文章: ? ?
-基于文化核心的企业绩效管理??2008-02-01
-浅谈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08-02-01
-对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路径思考??2008-02-01
-全面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绩效??2008-01-01
-摸不着石头过河的绩效管理??2008-01-01
-绩效管理:预算重生之道??2008-01-01
-谈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管理与考核??2008-01-01
-企业医院绩效管理的构建与实施??2008-01-01
-浅谈绩效管理中的沟通??2008-01-01
-高绩效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措施偏好??2008
第三篇: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对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认识和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我国城市社区规模也不断扩大,对城市社区的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社区作为一个基层的社会自治组织,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逐渐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城市社区管理在真正的实践环节面临很多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的问题如下:
一、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偏行政化
一方面,街道办事处政社不分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它仍然承担着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工作量过大,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状态,其后果是既未能够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已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致使社区成员越来越高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同时也没有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作为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居民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因为事实上居民委员会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所以其日常工作不得不服从街道的安排,进而也陷入了繁杂的具体事务之中。这不但造成基层社区管理的超负荷运转,减低了管理效能,而且有悖于居委会成立的初衷。居委会行政色彩浓厚,社区自治功能缺失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自治的主要载体,从字面上看,居委会只是具有协助政府的义务,并不具有代理政府部门行使职权的行政管理职能,但是实际上社区承担了大量来自政府的职能工作。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色彩还体现在经费使用、人事任免上。一个自主充分的社区,它对自己的事务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能动用社区财力进行社区各方面的建设,选聘自己需要的人员为社区服务,发展社区事业,为社区居民谋福利。但当前,社区拥有的自治权是有限的,居委会更像是一级基层政府。在经费方面,社区的建设经费、办公经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源于政府。对每个社区每年拨多少经费,政府享有充分的裁量权,因而社区的建设状况一般取决于政府的经费投入程度。对社区而言,争取更多的政府经费资助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社区工作人员则需要获得相应的报酬来生活,因此,社区对政府有极大的依赖性。在用人方面,社区的自主权也是有限的,政府一般掌握着用人权,以保证其各项政策方针得以在社区顺利实行。
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对自身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造成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社区内的市、区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别受各自条条的领导,按条条的指令行事,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往往造成社区事务相互推诿扯皮。社区内的社会团体等组织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让社区成员来共同遵守。对于社区行为越轨者,社区组织也缺乏行政上或法律上适当而有效的惩罚。社区管理运行尚未形成条块结合的监督机制,有关专业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对它们的工作质量和一些不正之风难以进行监督和制约。
二、社区的资源很难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
在社区文化兴起之初,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基本是无偿的,许多社区单位和个人完全不计较得失及报酬,为推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的日渐成熟,一些社区单位已经不可能长期无条件地提供资源(如体育场、操场、文化中心、文化馆等)。因为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有成本及消耗,仅仅强调义务与无偿,影响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这又是一大困境。
三、社区管理职能分工模糊
四、城市公民对社区管理的参与意识不够
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广度与深度有限。在社区管理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居委会平时几乎不召集居民参加会议,年终也只是邀请一小部分居民代表过来,开个茶话会,通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谈谈下一年的打算,大家不提出什么异议,会议在掌声中结束。可见,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广度还是非常有限的。另外,即使居民参与,也主要局限于社区居委会组织的选举、捐款捐物、环境整治、治安巡逻、文娱活动等一般性社区活动,对于制订社区整体规划、决定居民群体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普通居民很少参加。可见,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深度也非常有限,自然很难保证参与的效果
一些城市的社区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已获得初步成效。
1.减少了社区管理层级,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效率
撤销街道办事处,实行区直管社区,打破了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减少了管理层级,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形成了区政府与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居民,有效提高了区级政府办事效率和社区服务居民的水平,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12)当前,我国基层政府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服务辖区居民、推动经济发展等职责,减少办事环节、缩小政府规模、减小社会管理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设廉洁、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已成为社会共识。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改革契合了当下社会的发展潮流,重构了城市基层治理结构,从长远来看,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步伐。
形成了区政府与社区的直接互动,降低了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居民,有效提高了区级政府办事效率和社区服务居民的水平,为构建“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12)当前,我国基层政府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服务辖区居民、推动经济发展等职责,减少办事环节、缩小政府规模、减小社会管理成本、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设廉洁、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已成为社会共识。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改革契合了当下社会的发展潮流,重构了城市基层治理结构,从长远来看,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步伐。
2.整合了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能力
一是有效地增加了社区居民活动场所。6个街道办事处和49个社区整合为18个新社区后,节省了大量的办公用房。原有的办公用房除满足新社区工作用房外,全部作为居民服务、活动场所,大大增加了社区居民文化活动用房。二是降低了社区的财政资金需求。社区数量的减少,使得社区工作者人员经费支出和社区办公经费支出大幅减少,大大降低了区级政府的行政成本。三是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改革后,一方面精简社区工作者队伍,另一方面部分区直部门、街道办事处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调整优化了社区工作者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改革前的街道、社区共有工作人员569人,改革后精简至492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作人员也从40.9%提升至53.8%。(13)四是社区全员网格化管理的施行,有效地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社区工作者变被动服务、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代理服务,大大提高了社区为民服务的能力。3.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理顺了基层政府与社区居委会间的职责关系
“区直管社区”综合体制改革撤销了街道办事处这一“二传手”,彻底改变了政府治理机制和权力运行方式。经过改革,原由街道办事处办理属于区直部门履行的行政执法、审批、管理等职责全部归还有关职能部门,属于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履行的职责分别归还给这些组织,形成了区直部门和各类组织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各履其职的局面。此举最直接的成效是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由后台发布指示命令的“大爷”变为在前台提供服务的“仆人”,这一转变减少了居民的办事环节,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强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也对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各政府职能部门需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4.扩大了居民参与的范围,深化了社区居民自治
社区居民自治是社会的发育、社会组织的生长、社会权利的回归,是居委会组织动员下的有序自治。新社区成立后,首先通过直接差额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调动了社区居民关注社区事务的热情,增强了社区居委会联系居民、服务居民的意识,改进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质量,使得社区居委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居民“代言人”。同时,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成立,集中办理了社区行政性事务,简化了居民群众的办事程序,缩短了各种业务的办结时限,有效地减轻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负担,进而使居委会有更多的精力带领社区居民组织开展居民自治。此外,社区社会组织的成立和各类社区公共活动的开展,扩大了居民参与的范围,拓展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成长空间。
第一,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来培养社区居民 的参与意识,进行宣传教育时必须注意宣传方式。首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要注意宣传的广泛性,尽量使各个层次的居民都能接受,可以让那些具有公益意识和能力强的居民骨干来作示范,以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再次,要避免宣传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这样容易被更多的居民所接受。第二,可以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首先,要培养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和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社区领袖为社区服务,在社区当中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树立正确的互助意识;其次,要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让社区居民有一种社区意识,把个人利益与社区紧密地联系起来;再次,要培养民主与宽容的社区氛围,它是志愿者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认同机制,是志愿者行动所必需的社会性基础设施。
1、坚持和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2、增强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
3、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4、重塑社区公共文化,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的来说,我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时间还不长,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问题也比较的突出。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不断的总结经验,找到城市社区管理的良策。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社区多元管理主体,推动NGO在社区的发展,积极协调好政府与街道、居委会和NGO的关系,发展社区民主自治,增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切实地推动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社区中的独特的作用。我们应该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很好地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第四篇: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对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认识与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校发展是我们做教学管理、做教学服务的领导及我们的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着力构建课堂教学文化
文化一般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相对性、延续性和积淀性等特点。因为有了这特性,所以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城市,一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同样在我们的校园,在我们的班级也有属于我们自身特点的文化。课堂是这一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每一个老师可以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课堂教学文化。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每一刻都充满了文化。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也都充满了文化。我认为从老师进入课堂进行教学的那一刻起就有了文化,教师进入课堂和学生的交流,教师的动作能否使学生从下课的状态及时回到课堂上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需要老师的临场判断力和大局观,有时教师的一句幽默的语言,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能吸引学生。(吸引学生的文化)。然后一堂课的开始,其实在教学前我们已经做了预设与思考。我们的导入设计就是要用多样的文化创设一个吸引学生进入情境,然后在学生不知不觉中结合到一课的知识点上来。
在组织探讨中使全体教师提高了对课堂教学文化的认识并进行了整合,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中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案例来寻找课堂教学文化的追求目标。我是这样认识的,一名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站在课堂上,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进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这是一个人生课题。既然我们已经无可逃避,就需要直面人生。然而,真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真正进入到课堂之上,绝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必须沉下心来,慢慢地去摸索和寻找课堂之美,去感受课堂上别样的人生境界。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文化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发展活动的统一过程。
教学是在文化中进行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共享文化的精神生活。研究教学就要认识文化,认识教学内容。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教师就要善于使用教材并进行教学加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处理好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既要夯实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又要强调学以致用发展能力的教学原则,保证文化传承的通畅性与有效性。
教学的真正目标不仅是具体的行为变化和文化的简单传递,而且是内在能力与情感的变化,是不断创生文化的经历。师生互动是教学的集中表现形式,是积极的文化再生现象之一。当教学不仅表现为科学,而且表现为艺术的时候,课堂上就会创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场,因为它已经不再停留在教师“教教材”和“教教案”之上,不再是封闭的、机械的、刻板的和程式的规则,而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让学生张扬生命的活力和表现个性的见解,教学之间成为了一个共同的主体,互动的主体,它已经冲破了教材的束缚,冲破了课堂的时空,师生的精神世界出现渐进式的丰富、纯洁与 深邃,这就是教学文化所产生的教学魅力。
二、立足课堂教学抓质量
我认为在立足课堂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课堂抓教学。构建以“实效性”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新模式。学校将构建高效课堂作为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来看,将这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分解成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来进行研究,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前抓教研,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好准备;课中抓环节,积极构建高效课堂;课后抓延伸,巩固有效教学效果。学校在深入课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走进课堂创设情境——师生交流确定目标——小组合作完成目标——师生互动、展示提高——反馈矫正、小结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启示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统筹兼顾,又要有所侧重,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学”为主体,以“教师教”为主导,力求严谨,收到实效。
(二)立足课堂抓教研。开展以“四定五步六备”为核心的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学校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有:坚持“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步”(个人初备——主讲人说课——集体议课——修正教案——同课异构)、“六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钻研“五点”(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优化“两法”(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精选“两题”(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题)。这种校本教研以服务教学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做到了问题即课题、过程即成果,会极大启发了我们今后的教学管理思路。
(三)立足课堂抓教师素质提高。学校要积极开展“四公开课”活动(青年教师上学习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学习归来的教师上展示课、外出参赛的教师上竞赛课)。每次上课后,都要进行广泛的评课活动,以达到汲取他人长处、弥补自己不足的目标,有利于加快教师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四)立足长远抓服务,师徒结对,共同提高。在立足课堂教学抓教师素质提高的同时,我认为要认真做好“师带徒”活动。这一活动凸显了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关爱。近日,我们发挥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启动了“师徒结对”工程。开学初,我们确定帮教对象,安排与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结成“对子”,采取“一帮一”,以老带新的办法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要求徒弟积极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之尽快适应我校的教学。每学期要制定师徒结对活动计划,并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使大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我们深深感到学校为青年教师未来发展服务的良苦用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管理的效果。
三、教学常规管理常抓不懈在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中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更不能忽视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常言道: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所以我认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是我们作为教学工作管理者应有的理念。
(一)每个学期要根据学校本学期工作的重点,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认真制定符合学校教学工作的计划和实施方案,然后各学科组和教研组围绕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共同制定本学期组内的计划,计划要详实,可操作性强,贴近教师教学工作实际。一个学期的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同时还要制定了落实计划的措施,保证计划的落实。
(二)坚持例会制度。随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基本情况,每学期由教导处组织两次教学常规检查或教学督导。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臵和批改,参加教研情况及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做好检查情况记载,并及时召开教师大会认真做好常规检查的反馈;坚持每二周一次雷打不动的学科教研组教研例会制度,学校行政领导定期参加各教研组的活动,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主讲人、有记录、有改进方向;坚持教师每月一次的教学研究例会制度,通过阶段教学经验的总结,问题的研讨、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等将教学常规不断推向深入,并增进教师彼此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以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好教学常规各项工作任务。
(三)教研活动深入展开。教研活动是教学常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要真正做到教学常规常抓不懈,有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能忽视。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体现在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一主题的同时,把课改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了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为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扎实有成果。
每学期,35岁以下青年教师要上一节常规课,中年教师每学期上一节研究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期要上一节示范课,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
上课,一般采取三个层次:一是个人自己试讲,备课组全体听课、教研组长参与;二是第二次试讲,教研组全体听课,教导处参与;三是公开课,学校公开课,全体本学科老师、业务领导参与。
评课,首先是个人说课,谈感受;第二是参与听课老师评课,评课的重点围绕课标理念、围绕研究点突破、围绕学生主体参与,所有听课老师必须人人发言。
课只是一个结果,重要的是在反复几次的听课、评课上。在这些反复过程中,老师们逐渐明白集体备课的好处,明白听课要听什么、评课要评什么、反思要思什么、总结要总结什么。专题式研讨让老师们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更明确了研究的方向,让老师们在每个环节中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研究课作为我们打造优质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将不断促进我们在研究状态下实践工作的理念,逐步使我们的课堂生动精彩,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
2、认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学科备课组把教育理论的学习作为教研活动的首要常规任务。《课程标准解读》、《教学与研究》、《北京教育》等杂志上的专家论述都是老师们学习的内容。另外组织收看专家讲座,同时要求教师及时写出听完讲座后的感受,每一次聆听专家的指导,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从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能对照研究主题和自身的认识谈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的科研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
3、提供课例,进行评析
学校购买了有关课堂教学录象带及光盘,有的教师还从网上下载一些课例,对这些教学资源,我们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有目的地为教师提供比较有特色的课例,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观看,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
四、开展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
课程改革以来,坚持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相结合。“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转变”重点课题的研究,坚持以课带研的研究形式。全体老师都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我们每学期坚持举办一次校本教师培训暨课题实验研究的培训活动,主要形式以专题讲座、教学论坛、教学沙龙、研究课、讲自己的教育叙事、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推动课题实验研究不继深入开展,以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研讨,我们反复从试讲、上课、评课,对模式的理解思考走向深入,研究课作为我们打造优质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促进我们在研究状态下实践工作的理念,逐步使我们的课堂生动精彩,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
我校的校本教研通过扎实的研讨活动展开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在平时的实践中我们积极提倡教师交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做到取长补短,实现课题研究的最优化。进一步完善了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领受--领悟--提升。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还具有动态性,可以对教学时空进行调整,实行大课堂的联动,把课堂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做学习社会化准备,体现了课堂生态系统的开放,同时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
五、重视自我反思,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为教学工作管理者,在不断的管理创新中要做到要求教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探究与解决自身和课堂教学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按教学的进程,要求进行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教学前,要反思教材、学生、教师三大教学要素,使教学方案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教学中,要及时、自觉地对师生进行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反思,不断调整教学重心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教学工作的管理中,我们要注重教师的反思,逐步形成大多数老师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乐于笔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教学后及时在备课本中记录教学反思,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写写教学心得,并将有质量的案例反思上传至学校专题网页,教师可以通过浏览网页及时学习、了解同伴的教学心得,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对校园爱情的思考认识
对校园爱情的思考认识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大学生谈恋爱 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这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思想上已趋于独立,对待爱情,他们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他们能理智地对待爱情,能较好的处理爱情与其它各个方面的关系。当前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恋爱现象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新的特点,传统的恋爱观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认真研究当前 大学生恋爱问题并加强教育引导,既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恋爱现状的分析,剖析其恋爱特点、心理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对当前大学生恋爱进行管理教育、引导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 思考
上大学以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重新面对一个环境,不可避免地要找朋友,找一个可以听自己倾诉的朋友。大部分同学认为异性交往起来往往比同性要容易,当两个人交往加深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成为特殊关系,这也是最初的想法。同时,当拥有了爱情,自然周末里便会有人陪你逛街,平日里也会有人陪你一起上自习、吃饭,于是,你的大学生活便远离了寂寞,大学生活也会因他(她)而丰富起来,两个人的世界远远比一个人的世界更精彩。所以造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他们虽然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由于涉世不深,加之对爱情、婚姻缺乏了解,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常因不能正确处理恋爱等关系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甚至整个人生。因此,了解大学生恋爱特点、心理特征以及存在问题,减少、消除其心理上的困惑,避免、纠正其行为上的盲目性,加强大学生恋爱的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的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的问题
有句话叫:恋爱都是会使人盲目。大学生们的恋爱也不过如此,一些过热的校园现象更是令人寒颤。例如情侣在教室过于亲密,搂搂抱抱在众人的眼下,还有更疯狂的是许多大学情侣既然开始“同居”,导致我国医院“打胎”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些行为我想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这些行为的产生应该学生也应有判断力才对吧。同时社会对这些行为给出的看法是:真正的纯洁高尚的爱情要以高尚的理想和道德为基础的。所以,当前大学生恋爱的主要特点就是传统道德淡化。第二就是恋爱理想化。大学生处在青春期,追求浪漫,个性冲动,在恋爱上也有很明显的表现。一是对自己的感情缺乏审慎思考,凭感觉做出草率决定。一般只交流对学习、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追逐浪漫的爱情色彩,而很少或根本不涉及结婚、建立家庭等实质性问题而使恋爱理想化、浪漫化。二是情感强度大,不易控制,理智分析能力容易受到限制,有时候还有可能冲破理智的防线。三是情绪波动大,自控力差。感情一旦开始就久久不能平静,即热恋中的人常常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然而一旦失恋就长久地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学习没有了动力,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二)当代大学生不当恋爱观的形成原因分析
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发育,必然导致性意识的萌发和觉醒,导致对异性向往、爱慕的情感产生。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是爱情萌生的原始契机,也是大学生恋爱的内驱动力。加之我国在性教育方面的落后和社会对性教育的偏见,使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了解,对因生理成熟而带来的性意识,呈现出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好奇心理不断累积最终触发了恋爱体验动机,而恋爱与求学都是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部分学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虽在主观上不想早恋,但个性软弱,不善于拒绝,有的甚至出于同情、感激、照顾情绪而被动地恋爱,内心矛盾。“积极”探究、盲目接受是当前大学生恋爱的一个显著特征。还有经济上的自主权,也为恋爱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学的集体生活和较多的群体活动,增加了男女同学之间的接触,为相互了解和培养感情提供了机会和方便;随着视野的开阔,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主人公的缠绵之情、影视剧中刺激性镜头,促使部分大学生的爱情意识迅速膨胀。另外当前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他们心理素质普遍较低,出门求学,远离父母,对新环境容易产生不适应感,特别是新生,容易产生寂寞、孤独感,加上高年级恋爱学生的影响。于是,部分同学便很快投入恋人的怀抱。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带给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想也随之涌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有部分大学生受资产阶级“性解放、性自由”的影响,认为恋爱应重过程而不必过多考虑结果,很少考虑家庭、外界等因素,崇尚自己做主,对恋爱极不负责任,把爱情视为游戏。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大众传媒对恋爱、性的夸张描写和渲染,也刺激着大学生,对他们的恋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审美文化的倾斜和人文精神的失落,深深震撼着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创造了“适宜的生存土壤”。自新《婚姻法》调整结婚年龄以后,社会上早恋、早婚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加之近年来,媒体对大龄女青年,特别是高文化层次的大龄女青年择偶难的报导,对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对当前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对策(一)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
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要求。其次,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要求大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遵守关于恋爱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公共道德,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的自尊、自爱、含蓄的恋爱美德。避免和减少大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还要加强管理,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把精力用到学习上来。对于已经谈恋爱的大学生要有针对性
地定期找其谈话,交流思想,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强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我们要改变以往校园文化单纯满足学生的娱乐等低层次的功能,要使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三)加强青春期有关知识教育。
加强大学生青春期有关知识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及保健,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性知识,正确看待有关性问题。开设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既是健康教育,也是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树立健康、健全的性心理,正确处理爱情、学习、生活、同学之间的关系。
总之,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引导教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方面。作为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所以,大学生要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恋爱上的难题和宣传正确的恋爱观,杜绝和批评不良的恋爱观,尤其要学生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秀娟.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探析及思考,2007.[2] 盛礼添.如何正确看待大学期间的恋爱问题.[3] 大学生爱情观
http:// [4] 应当怎么样认识爱情与人生的关系.http://wenku.baidu.com/link?url=41YRU9ExheWFEC9eoI1ItxmvBNN8xeApHqjFbkP9vT5RHUq3U0cuztMoME8yL48Xp8TayxbJQAbnidTapGfS2onx7xESZnZd_u3yulvky0u [5] 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分析及教育思考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