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对伪证罪问题思考认识

时间:2019-05-12 12:4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检察院对伪证罪问题思考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检察院对伪证罪问题思考认识》。

第一篇:检察院对伪证罪问题思考认识

刑事司法活动的核心内容,就是准确地追诉、惩治犯罪,使刑事案件得到正确的认定和处理。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收集并运用证据的过程: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提起公诉、审理判决等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证据,并且要求其真实性得到确认。任何伪证都可能导致对案件的错误认定和处理,妨碍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使司法机关丧失威信,使法律丧失威力,其社会危害性是严重的。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伪证”并将伪证罪的主体及其目的进行适当扩大,完善刑法关于伪证罪的规定,对于司法实践是不无裨益的。

一、对“伪证”的界定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所谓“虚伪”的认识。国内外刑法理论对此有三种观点:客观说、主观说和折衷说。客观说认为,只有陈述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才是虚伪的。具体地讲,客观说以陈述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真实性为标准,只要陈述内容与客观事实有出入,那么陈述就是虚伪的;而即使陈述人主观上故意作虚伪陈述,但只要不违反客观真实性,没有实际的危害结果,此陈述也被认为是真实的。主观说则认为判断陈述内容是否虚伪,并不决定于陈述内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而决定于陈述者主观上是否将其所经历的事实作准确无误的陈述。如是,则陈述就是真实的,即使与客观事实不符,也不影响其真实性;反之,如果陈述是违反其经历事实的,即使陈述内容符合客观真实,也是虚伪的。而折衷说则认为,既有主观故意,又违背客观事实的陈述才是虚伪的陈述;主观上有故意,但陈述并未违背客观事实的,应视为真实;主观上没有故意,但陈述违背客观事实的,亦不在虚伪之列。

目前,国内较为通行的是折衷说。但此说的观点颇值得商榷。行为人作伪证必须通过积极作为的方式来进行,如果不作为就是拒不作证,既然并未提供证据,就无所谓“真”、“伪”之分,且陈述违反证人记忆但符合客观事实也只是巧合,而非其本意。所以只要其主观上欲故意作伪,客观上就必须积极地实施一定行为,那么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实施的就应该是“危害行为”。而依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之规定,只要行为人有故意行为,且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即可构成本罪。可见,法律强调的是行为人歪曲事实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对是否造成实际危害则并不过问。因此,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伪证罪是行为犯而不是结果犯。折衷说显然是以是否产生危害结果来认定伪证罪是否成立的,但实际上构成伪证罪的客观要件是危害行为而非危害结果。折衷说虽然顾及了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但在对客观因素的认定上发生了错误,从而偏离了刑法规定的本意,这正是折衷说的失误所在。

而客观说则有失偏颇。如果依其观点,那么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是何种心理状态,只要其提供的证据与客观事实不符,即成立伪证罪。换言之,过失亦可构成伪证罪,这无异于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准确认定案件事实,较好地保障了司法活动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对证据提供者的约束过于严格,反而使其抵触情绪增加,给司法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诸多不便。权衡利弊,这种客观归罪的做法显然有矫枉过正之虞,并没有太大的实践意义。

因此,相比较而言,主观说就显得更为合理了。只要行为人在刑事诉讼中为了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而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提供不实证据的,即犯有伪证罪,而不论是否造成了他所希望的危害结果。若因客观条件限制而使证人的记忆发生错误,导致其所作证据与客观事实不符,由于其不具备犯罪故意,故不构成伪证罪;如果证人故意作与记忆不符的假证明,即使此证据与客观事实恰巧相符合,仍不能阻却伪证罪的成立。只是由于未造成危害后果,因而可以认为情节比较轻微而已。

二、对其他主体伪证行为的认识及策略

在我国,法定的证据包括如下七种:(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因此证人、记录人、鉴定人、翻译人、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是证据的重要来源,那么这些人就都有作伪证的可能。我国刑法已就前四种人的故意伪证行为规定了伪证罪及其处罚,而对于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几个潜在的伪证行为主体,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伪造证据、隐匿罪证或者毁灭证据的,无论属于何方都必须受法律追究,但刑法却并没有指出对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应当如何处理,这显然不利于刑事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

1、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伪证行为进行处治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应当如实回答,没有保持沉默的权利;而被害人也有如实向司法机关陈述案件事实的义务。同时,依据刑事诉讼证据理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供述和被害人亲历犯罪行

为发生的证言或陈述都属于直接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是公安司法机关认定案件事实,对案件进行处理的重要依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受外因影响的)被害人为对抗司法机关,随时都有可能以各种手段来妨害正常的司法活动,故意作伪证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并寻求相应的司法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2、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伪证行为的认识及策略

第一,从作用上看。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被公安司法机关立案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他对自己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以及如何实施,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清楚。因此,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交待、如实供认,就可以全面、详尽地反映出作案的动机、目的以及作案的手段和过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经查证属实,一般可以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直接证据;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辩解,则可以提供证实其无罪或罪轻的证据或证据线索。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真实口供对办案人员迅速了解案情,全面收集证据,正确认定事实和及时发现新情况等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证据所难以比拟的。

虽然在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也就是没有义务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不因此而享有沉默权,而且由于其供述和辩解的重要性,所以法律上不能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回答问题或故意作虚伪陈述。后者一旦产生影响,其危害性与真实陈述的正面作用同样重大,这正如物理学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作的描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从内容上看。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供述,即向公安司法机关承认自己犯有罪行和关于犯罪具体过程、情节的叙述;(2)辩解,即否认自己犯有罪行,或者虽然承认有罪,但对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应从轻、减轻处罚等情况所作的申辩和解释;(3)对他人共同犯罪事实的检举和揭发。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与其自己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作为本案的证据使用,因而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组成部分;另一种与其本人犯罪的事实无关,则不属于口供而属于证人证言。

第三,从司法对策上看。

众所周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存在着很大的虚假可能性,并易有反复。在大多数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了逃避罪责,总是企图否认和抵赖罪行。所以,虚假的辩解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司法机关本来就要对有关案件事实展开调查工作,因此这种虚假辩解并不会对司法活动造成新的影响,故对其另行追究并无太大意义。

但是,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有罪供述或检举揭发时故意作伪,情况就不一样了。我国刑法分别在第六十七条和第六十八条规定了对自首和立功的处理: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并可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那么如果他们提供了虚假的新情况,又应如何处理呢?如前文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的新情况应属于案件的证据,其有关供述就应该是作证行为。对属于证人证言性质的检举揭发,若有故意作伪,应当可以适用伪证罪进行处理;而对自证其罪的供述或不属证人证言性质的检举揭发,如有故意作伪,刑法则没有作出相应规定。而事实上对于新情况,司法机关总是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的,并且还会据此展开调查,待发现情况不实,则已经使司法成本升高,司法资源遭到浪费。所以这种作伪行为对正常司法活动的妨害是相当大的。

例如,犯罪嫌疑人钱某(某国企负责人)因涉嫌受贿而被拘留,在羁押期间他为了逃避罪责、转移视线,给侦查活动设置障碍,向司法机关作了虚伪供述,言明自己除本案以外还曾收受私企老板李某贿赂十多万元。侦查人员以此为线索开始新一轮调查,在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之后,发现此情况纯属子虚乌有,而钱某则利用这段时间考虑对策,重新加固了思想防线。对此,司法机关一般只是在认定其罪责时,以认罪态度差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加重处罚的目的,这就是实践中所谓的“态度刑”。但这种处理方法其实并不合理。在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实际上侵害了两种不同的客体:一是案件本身涉及的社会关系,二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所以处理起来应当区分清楚,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笔者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故意提供虚假新情况属于伪证行为,其社会危害性已足以构成犯罪,为维护法律尊严,保障正常的司法活动,应可以对其单独立罪。具体来说,可以在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之中增加一款内容,明确规定第二类伪证罪。本罪的主体方面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罪过方面为直接故意;客观行为方面为作出了虚假的供述,即提供了虚假的新情况;而目的方面则可概括为妨碍司法公正,不必局限于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

3、对被害人伪证行为的认识及策略

第一,对被害人虚伪陈述的认识

被害人陈述,是指被害人就自己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和所了解的犯罪分子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刑事诉讼开始之前的被害人陈述,是公安司法机关立案的根据;在刑事诉讼过程之中的被害人陈述,则是重要的证据来源。由于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对象,因此一般对案件事实了解得比较详细、具体,特别是在强奸、流氓、伤害、诈骗等案件中,被害人与犯罪分子大都有过直接的接触。他们不仅了解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过程、后果,而且还了解犯罪分子本人的许多具体情况,有时甚至可以明确告发或指认谁是犯罪人。因此,被害人陈述对于公安司法机关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方向和重点,收集核实其他证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要认清被害人虚假陈述的性质,首先应该明确伪证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1)侵害的客体不同。前者主要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后者主要是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2)犯罪时间不同。伪证行为发生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诬告陷害行为则发生在立案侦查前,是引起案件立案侦查的原因。(3)作伪内容不同。前者是在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上作伪;后者则捏造整个的犯罪事实。(4)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特殊主体,后者则为一般主体。(5)行为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既可以是陷害他人,也可以是包庇罪犯;后者的目的则只能是陷害他人。如果被害人故意捏造事实、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的,并且属于刑事诉讼前的陈述,一经查出,可依法追究其诬告陷害罪之责;如果是在刑事诉讼中,受外因的影响,或被威逼利诱、或出于与犯罪分子的特殊关系、抑或是为了报复、泄愤等等,而有意将案件事实缩小或夸大,将情节减轻或加重,由于此时刑事诉讼已经启动,所以此类行为应属于故意作伪证。被害人的这些虚伪陈述都有可能导致案件性质发生改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发生错误等严重后果,这对于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有着相当大的妨害,而我国刑法对此也没有加以规制。

第二,具体认定及司法对策

笔者认为,被害人伪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足以构成犯罪,可以纳入第二类伪证罪的范畴:其主观罪过方面是直接故意;客观行为方面是作虚伪陈述;行为目的是意图妨碍司法公正(因为被害人也可能出于加重打击犯罪者的目的而故意夸大事实,并不一定是为包庇罪犯)。应该看到的是,被害人由于受犯罪分子侵害,其正常法律权益已遭到损失,如果不是出于外因的影响,一般不会有意作伪证。因此,认定这类行为的关键在于对导致行为产生的外因的分析。

(1)因受暴力胁迫或与犯罪嫌疑人有特殊关系而作伪证。例如在一起故意伤害案中的受害人王某(退休干部),在犯罪嫌疑人陈某(无业青年)被拘留期间,因事有凑巧,得悉陈某竟为自己一位老战友之独子。考虑到老战友年老体衰需人照顾,王某在法庭上改变证词,将被陈某殴打致肋骨骨折的情况说成是自己不小心摔伤,而只承认其他一些轻微外伤是由于陈某的伤害造成,后经重新鉴定发现王某作了伪证。虽然王某的行为妨害了正常的司法活动,但他也已为此付出代价,牺牲了受损权益得到完全救济的机会。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从轻处罚,受暴力胁迫而作伪证亦同此理。

(2)因被贿买而作伪证。如强奸案件中的受害者由于收受犯罪分子或其亲友的财物而与其串通,在接受司法机关再次询问时,将原先所作的被强奸的陈述改为是与其通奸,以致检察机关将此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属于这种情况的不应得到从轻处罚:一方面,其受损权益已经得到对方钱物的对价性补偿,从轻处罚的理由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其行为侵害了正常的司法活动,从维护司法公正的角度出发,应予正常处治。

(3)为报复、泄愤而作伪证。例如,某公司采购员方某因在被欺骗的情况下与周某(自称某公司供销人员)签订了购销合同并同时支付了首期款。不久,周某携款潜逃,以致方某的公司损失数万元。后周某虽被抓获,但货款已无法追回,方某因工作失误而被解职。方某为报复周某,在向司法机关第二次陈述时,将涉案金额夸大为十万元,希望以此使周某被从重处罚。这种伪证行为在妨害司法机关正常活动的同时又侵害了周某的正当权益,故不宜从轻处罚。

三、国内外关于伪证罪规定的不同点

当今世界各国刑法几乎都有关于伪证罪的规定,与我国相比较,存在着诸多的不同点,并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主体方面,泰国刑法、印度1953年刑法和法国1810年刑法对伪证罪的主体均不加限制,即为一般主体;在主观方面,有些国家的刑法没有写明罪过形式是故意还是过失,如法国、西班牙、日本、朝鲜等,保加利亚1915年刑法甚至明文规定了过失伪证罪;在客观方面,很多国家强调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在陈述之前或之后需要依法宣誓,保证真实陈述或保证所作陈述是真实的;关于伪证罪发生的诉讼阶段的规定也不仅仅局限于在刑事诉讼中;另外,许多国家的刑法都未规定伪证须是对案件的重要情节,更有甚者,瑞士刑法第307条第三款规定:“虚伪陈述与法官判决之事无关者,处三个月以下轻惩役”;在量刑方面,各国都相对较重:日本、美国为10年以下,泰国为7年以下并有罚金刑,法国为5年以上10年以下,加拿大则为14年以下。总之,外国刑法对伪证罪的规定在适用范围上、打击面上和处罚程度上都超过了我国。

综上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都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伪证罪的主体,而伪证罪的是否成立应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作伪之故意并且是否意图妨碍司法公正为标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违法犯罪的形式、手段等具体情况也日趋复杂,立法机关也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关于伪证罪的规定,将其内涵与外延均作适当扩大,以加强打击的广度和力度,从而更好地维护司法机关的权威,保障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促进国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司法资源的优化使用,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篇:关于中学生对劳模认识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学生对劳模认识问题的思考

班级:2016届6班 姓名:蒋沁哲

论文摘要

本文以“中学生对劳模的认识”为切入点,论述了现在中学生在对待劳模价值问题上缺少认同感。本文分为两大板块,前段主要分析论述了劳模和劳模精神,继而引出后端文章中心,即对劳模精神的再认识。

最后得出以下方法:

1、中学生需要“品牌劳模”效应

2、中学生需要与时俱进的劳模精神

3、中学生需要劳模精神的引领与鞭策

引言

劳动模范是祖国的精英、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他们大多来自卑微的职业,但是他们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了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中国劳动人民杰出代表的形象。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以劳模为杰出代表的亿万劳动者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才会有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今天。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学习劳模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一种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但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对劳模的认同感有所下降,今天的世界,已经走向经济、文化和科技相互交流融合的时代,在社会转型信息发达的新时期价值观趋于多元,也让我们对劳模认识方面有新的思考。关键词:杰出代表,敬业精神,认同感下降

第一章

劳模的涵义以及其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劳模,即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简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劳动概念本身以及劳动价值认识理解的深入,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劳模具有的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社会性让大众普遍认知,新时期劳模是劳动者阶层的优秀代表、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尽职尽责,踏实肯干,勇于创新,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劳模永远是时代的永远领跑者。

第二章

理解“劳模精神”实质

劳模精神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它简洁而深刻地展示着一个时代,人精神的演进与发展,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时代思想与情愫。简而言之,劳模精神是引领中华民族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思想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劳模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是种人文精神。劳模精神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展示的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的是我们伟大的民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简而言之,劳模精神就是引领中华民族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劳模的时代领跑者作用与其体现出的时代劳动价值,也正是我们追求的时代精神。个人认为,“劳模精神”包含着的五个特性,凸现了我们所追求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第三章

劳模引领时代的精神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六十多年风风雨雨中,我们不难发现,劳模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也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我们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从时传祥、王进喜,到倪志福、郝建秀,从李素丽、徐虎、王选、袁隆平,到李斌、许振超、王建军、于凯等。尽管每一时代的劳模群体也都呈现出多元的组合,以体现对不同劳动价值的肯定,但其总的发展趋势,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评判,正在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实干”,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并能为社会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向转变。这样的变化,与新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一个封闭自足的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并逐步向世界开放的转变过程完全同步合拍。每一个时代所推举出的劳模,都代表着该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从“铁人精神”到“振超效率”,从“艰苦奋斗”到“技术创新”,60多年来,中国劳动模范内涵的每一次转变,都与新中国从一个农业、封闭、自给自足的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变过程合拍。尽管存在着一些标准的变化,但个人观察认为,穿越时代变迁,每一个时期的英模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他们又有共同点,那就是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基本特点。以上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国工农阶级的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等优秀品质,体现了我国劳动者的朴素、勤奋、自强、进取的精神风貌。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这就是不变的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引领时代的精神,劳模价值创造社会的进步价值。尽管每一个时代的劳模都有其特点,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本质。

第四章

对劳模精神的再认识

进入新世纪,围绕劳模的争议声也一直不断。劳模评选中的“星模、官模、款模”现象更是被人所诟病。有网友戏称“劳模评选早已变味,成为有钱有势者及‘明星’们的盛宴。” 凤凰网最新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在6161名被调查者中,95.2%的人认为“劳模的味道儿变了,没以前那么有号召力了。现在的中学生更是对劳模的时代认同感有所下降,追明星胜过追劳模”或者“崇拜明星胜过崇拜劳模”,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为:

当今很多中学生没有价值、道德尺度,盲目崇拜迷恋追星。受经济利益驱动,尤其是一些媒体,往往缺少社会责任感,打开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除了很少的时政社会新闻、几乎都是娱乐八卦以及明星的世界,你很难找到一块传播劳模、英雄的天地,那些代表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道德取向的劳动模范,很多家长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不够,对劳模的认识不到位,家长与社会对于众多青少年崇拜明星胜过英雄、劳模的的行为多表现为沉默,谈起劳模许多青少年体验到的更多的是疏离感,就会出现过多的没有用、没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这是现在中学生在对待劳模价值问题上缺少认同感的原因之一。

还有,许多中学生对劳模的内涵以及劳模精神的实质都搞不清楚,有一些人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王进喜、时传祥等劳模以吃苦、实干、忘我奉献的影子里,对劳模的时代性、发展性、先进性根本就不了解。社会只是在宣传劳模人物事迹,但缺少对劳模内涵、劳模精神等理论和实质研究和宣传,社会上大多数人往往停留在传统劳模的理解之中,所以很难达到普遍的认同感。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劳模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时传祥、王进喜、张秉贵这些名字,对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耳熟能详,他们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劳模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精神。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劳模们多为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能手,脚踏实地干工作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望。后来又有了雷锋、焦裕禄、李素丽等等,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大多数人来说,劳模不光是人人争相学习的榜样,还真实亲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价值多元化,曾经一度,社会上对劳模的关注似乎降低了。一些企业家、明星成了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追捧的对象。直到今天,党和政府、各级工会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不断提高劳模待遇,使得“劳模”这个响亮的名词再度回到社会主流意识中,同时,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劳模队伍的结构也在不断丰富,企业家、农民工不断当选为劳模,成为近年来不断爆出的新闻。但是,与以往劳模那种成为几代人学习榜样、成为一个时代记忆的轰动效果相比,如何让劳模真正成为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榜样,仍然是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两会期间,记者在北京地铁里随机采访了几名中学生,当记者让他们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劳模的名字的时候,“时传祥”、“李什么丽,就是妈妈常让我查公交热线电话的那个”……除了课本上出现的“时传祥”,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已经很难说清楚某个劳模的名字了。

“现在提劳模精神,感觉上好像不那么主流了,显得边缘了。”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科伦实业集团董事长刘革新是全国劳模,他的担心正在成为许多代表委员,甚至整个社会的一种普遍的忧虑。

由此,我想到如何让劳模精神重返校园,让更多中学生接受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中学生需要“品牌劳模”效应

现在社会不断涌现具有优秀品质的劳模,例如“金牌工人”许振超,“新时期知识型、技能型工人”王洪军……“新时期的劳模精神和传统劳模精神在本质上以劳动为光荣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就是缺乏一个像王进喜、时传祥那样的劳模中的核心。”刘革新委员认为:“这些„品牌劳模‟是人们对劳模认知的标志,现在没有这种标志,没有这种领军人物,中学生认识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毕竟要记住那么多的名字。实际上,现在对劳模典型的宣传还停留在过去时代那种传统的高大全式的塑造,致使今天的中学生对劳模的理解存在误区甚至是逆反心理,似乎“劳模”就该与“工作狂”画等号,就该是“不要命”的代名词——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而又耻于言及报酬;不顾死活地带病顶岗,而又坚持“不下火线”;没完没了地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而又强颜欢笑……诸如此类的“特殊”表现,成了宣传劳模的“定式”,将劳模送上“神坛”,成为普通人无法企及同时也不感亲切的“雕像”。

一线工人成为被忽视的角落也是劳模精神被“遗忘”的重要原因,在吉林省四平市当了10年环卫工人的全国劳模王福民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电视里基本看不到一线工人的影子,社会上有种风气,看不起普通工人,把我们当成教育孩子的反面对象。”

因此在宣传上应该突出劳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带头人?“新时期的劳模内涵应该有时代特点,现在正是重塑劳模精神的时候。”刘革新表示,以前我们社会过分强调了劳模的无私奉献精神,甚至将其“神化”,这就让普通人觉得劳模离自己太遥远。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鼓励先进劳动者的制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来说,现在的标准中更应该强调的是劳动者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能。劳模应该向普通劳动者回归,这样,才能激励公众真正向劳模学习的热情,劳模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榜样的作用。

2、中学生需要与时俱进的劳模精神

社会在发展,时代精神在前进,劳模精神、劳模特征也在发展,不同时代的劳动模范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王进喜、时传祥、郝建秀、王崇伦、赵梦桃为代表的一大批普通劳动者,在他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不平凡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以他们高尚的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成为激励全国人民的楷模。

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两个典型的英雄模范人物代表,雷锋和焦裕禄凝聚了人们的向心力。尤其是雷锋,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当时的社会需要强调无私、关爱、理解、奉献的“雷锋精神”。雷锋同志是一个普通战士,他没有身居高位,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而只是用自己极为平凡的言行,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爱国家、集体和他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亦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应的是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亦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反映在劳动模范身上的时代精神亦在进行相应的“调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的科技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陈景润、蒋筑英、罗健夫、彭加木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

20世纪90年代90年代出现的以孔繁森、吴敬琏、李素丽、徐虎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以他们平凡的、光辉的、感人的事迹给社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世纪,走进新世纪的劳动模范,相当一批是来自生产一线技术精英。他们在继承发扬老一辈劳模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精神的同时,苦练技术大胆创新,成为知识型、技术型的走在时代前列的劳动模范。他们中涌现出了许振超、李斌、王亮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展现着劳模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

3、中学生需要劳模精神的引领与鞭策

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每个时代的劳模都呈现不同的时代特点,其身上永远带有时代的影子。劳模时代领跑者作用与其体现出的时代劳动价值,也正是我们追求的时代精神。劳动价值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在丰富,劳模评选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也在变化着,但劳模引领时代的精神永不变。中学生今天学习劳模突出:

一、干一行爱一行。宿州供电公司线路工区运检队队长许启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公司特等劳模。他,只是高中毕业,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书写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忠诚。他主持完成的QC课题获得全国“舜杰杯”QC成果发布一等奖,两项工器具改造的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推出创新项目12项,带领创新小组成员完成创新13项,攻克技术难关4项。2015年,只有高中学历的他走进了安徽省电力职工大学的教室,给大学生和在职职工上课一年,成为当时唯一一名被省公司聘用的技能型讲师。他编写的《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考核培训标准》获得省电力公司专家审核组的好评;他编写的《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岗位培训考核典型题库》在中国电力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能取得这些成绩确实不容易,充分体现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对待工作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埋头苦干的忘我劳动热情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肯钻研,爱学习。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孟超,2005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1感动中国人物,著名肝胆外科专家。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后一直工作在一线。几十年攻克多项肝胆疾病手术治疗难关,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从一个医师走向大师。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三、情系于民,乐于奉献。胡青树一名农电工所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能给乡亲们送去光明,带来欢乐,再累也值,再苦也甜。”这是胡青树的口头禅。30多年来,他每个月要穿掉两双解放鞋。为了让百姓用好电,胡青树每天带着电工工具,走村串户,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争取把一个个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只要听说哪有故障,不管是倒了电线杆,还是个人用户、企业停电;不管是数九腊月还是暑热天气;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第一个到达现场,尽快调查原因,把停电损失降到最低。一位基层供电所长,30年对农电事业痴情的坚持、坚守、坚韧,为群众默默服务,用坚守书写了忠诚,用行动诠释了责任。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

今天的世界,已经走向经济、文化和科技相互交流融合的时代。只要我们站在世界舞台,以科学发展眼光看待评选“劳模”问题,不难发现,劳模精神所体现的社会进步性,价值趋向的社会文明科学性,以及“劳模精神”所包含着“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思想性、教育性”正代表着我们社会文明和谐的追求方向,体现着我们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对人类文明道德、价值趋向的追求。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先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源于我们身边每一个身份普通、岗位平凡、业绩突出的劳动者,这种精神成为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引领着无数人战胜苦难、不懈创新、勤勉开拓。这就是劳模的精神。00后的我们都逐渐步入自立的时候了,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要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创造价值的同时,懂得用劳模精神指引前进的方向,要学习劳模,做服务社会的先锋。

我们学习劳模,不是光喊口号,不是做表面文章,而学习劳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团队协作精神,这是一种无华的忠诚、一种朴实的敬业、一种与日俱增的进取,更是一股指导我们实践的强大力量。在思想上,我们要坚定忠于人民、挚爱事业的信念,树立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培养大局为重、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把弘扬劳模精神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市农委提出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到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市农委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总站的发展,农机化的发展,服好务,建好策;在生活中,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力争做一名好公民、好职工、好儿子、好同事、好学生。

劳模精神是一种符合,是一种指引方向、催人奋进的精神符号;劳模精神是一道光亮,是一种能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劳模精神是一种取向,是一种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的,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证明了,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模是时代的标杆和旗帜,劳模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而今,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导向作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模精神。埋首在各条战线、各个工作岗位上的80、90们,我们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参与者,让我们以一种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精神去诠释生力军的含义,以一种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心态做服务社会的先锋。

参考书目:

《新中国劳动楷模》 团结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艳华,永亮编著

《中国劳模大典》

光明出版社 1985年版

《一花引来百花开》 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第三篇:对某某检察院工作的认识

对**检察工作的认识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主要职责有对国家公职人员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刑事案件的审查逮捕、提起公诉,民事行政审判的抗诉等。检察工作对保障司法公正、依法惩治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坚定不移地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基层检察机关在党的反腐败工作中担当着重要的使命,是打击腐败,惩治犯罪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党和国家纪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检察机关纪检工作责任重大,要求严格。做好基层检察院纪检工作,保证检察官为民、务实、清廉、公正、高效执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人民检察院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纪检工作理念,拓展纪检工作思路,打造渝西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把传统教育手段与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了预防职务犯罪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院的队伍精神面貌得到了有效提高。

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职业知识素质、职业观念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三者兼备的人才。这次**县人民检察院招聘聘用制检察工作人员,是一次良好的机会,既能在工作中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又能切实地做到为人民服务。如果我能有幸被选中,成为**县检察院的一员,我绝不会辜负领导的重望,脚踏实地,勤勉努力,服从上级的安排,听从领导的指挥,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和周围同事一道,为**县检察院的发展出力。

第四篇:对校园爱情的思考认识

对校园爱情的思考认识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大学生谈恋爱 越来越普遍。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牵手的情侣,谈恋爱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这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思想上已趋于独立,对待爱情,他们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他们能理智地对待爱情,能较好的处理爱情与其它各个方面的关系。当前大学校园里的大学生恋爱现象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新的特点,传统的恋爱观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认真研究当前 大学生恋爱问题并加强教育引导,既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恋爱现状的分析,剖析其恋爱特点、心理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对当前大学生恋爱进行管理教育、引导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 思考

上大学以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重新面对一个环境,不可避免地要找朋友,找一个可以听自己倾诉的朋友。大部分同学认为异性交往起来往往比同性要容易,当两个人交往加深时,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成为特殊关系,这也是最初的想法。同时,当拥有了爱情,自然周末里便会有人陪你逛街,平日里也会有人陪你一起上自习、吃饭,于是,你的大学生活便远离了寂寞,大学生活也会因他(她)而丰富起来,两个人的世界远远比一个人的世界更精彩。所以造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他们虽然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由于涉世不深,加之对爱情、婚姻缺乏了解,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常因不能正确处理恋爱等关系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甚至整个人生。因此,了解大学生恋爱特点、心理特征以及存在问题,减少、消除其心理上的困惑,避免、纠正其行为上的盲目性,加强大学生恋爱的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的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的问题

有句话叫:恋爱都是会使人盲目。大学生们的恋爱也不过如此,一些过热的校园现象更是令人寒颤。例如情侣在教室过于亲密,搂搂抱抱在众人的眼下,还有更疯狂的是许多大学情侣既然开始“同居”,导致我国医院“打胎”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些行为我想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这些行为的产生应该学生也应有判断力才对吧。同时社会对这些行为给出的看法是:真正的纯洁高尚的爱情要以高尚的理想和道德为基础的。所以,当前大学生恋爱的主要特点就是传统道德淡化。第二就是恋爱理想化。大学生处在青春期,追求浪漫,个性冲动,在恋爱上也有很明显的表现。一是对自己的感情缺乏审慎思考,凭感觉做出草率决定。一般只交流对学习、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追逐浪漫的爱情色彩,而很少或根本不涉及结婚、建立家庭等实质性问题而使恋爱理想化、浪漫化。二是情感强度大,不易控制,理智分析能力容易受到限制,有时候还有可能冲破理智的防线。三是情绪波动大,自控力差。感情一旦开始就久久不能平静,即热恋中的人常常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然而一旦失恋就长久地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学习没有了动力,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二)当代大学生不当恋爱观的形成原因分析

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发育,必然导致性意识的萌发和觉醒,导致对异性向往、爱慕的情感产生。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是爱情萌生的原始契机,也是大学生恋爱的内驱动力。加之我国在性教育方面的落后和社会对性教育的偏见,使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了解,对因生理成熟而带来的性意识,呈现出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好奇心理不断累积最终触发了恋爱体验动机,而恋爱与求学都是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部分学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虽在主观上不想早恋,但个性软弱,不善于拒绝,有的甚至出于同情、感激、照顾情绪而被动地恋爱,内心矛盾。“积极”探究、盲目接受是当前大学生恋爱的一个显著特征。还有经济上的自主权,也为恋爱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学的集体生活和较多的群体活动,增加了男女同学之间的接触,为相互了解和培养感情提供了机会和方便;随着视野的开阔,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主人公的缠绵之情、影视剧中刺激性镜头,促使部分大学生的爱情意识迅速膨胀。另外当前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他们心理素质普遍较低,出门求学,远离父母,对新环境容易产生不适应感,特别是新生,容易产生寂寞、孤独感,加上高年级恋爱学生的影响。于是,部分同学便很快投入恋人的怀抱。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带给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想也随之涌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有部分大学生受资产阶级“性解放、性自由”的影响,认为恋爱应重过程而不必过多考虑结果,很少考虑家庭、外界等因素,崇尚自己做主,对恋爱极不负责任,把爱情视为游戏。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大众传媒对恋爱、性的夸张描写和渲染,也刺激着大学生,对他们的恋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审美文化的倾斜和人文精神的失落,深深震撼着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创造了“适宜的生存土壤”。自新《婚姻法》调整结婚年龄以后,社会上早恋、早婚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加之近年来,媒体对大龄女青年,特别是高文化层次的大龄女青年择偶难的报导,对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对当前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对策(一)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

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要求。其次,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要求大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遵守关于恋爱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公共道德,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的自尊、自爱、含蓄的恋爱美德。避免和减少大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还要加强管理,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把精力用到学习上来。对于已经谈恋爱的大学生要有针对性

地定期找其谈话,交流思想,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强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我们要改变以往校园文化单纯满足学生的娱乐等低层次的功能,要使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三)加强青春期有关知识教育。

加强大学生青春期有关知识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及保健,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性知识,正确看待有关性问题。开设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既是健康教育,也是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树立健康、健全的性心理,正确处理爱情、学习、生活、同学之间的关系。

总之,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引导教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方面。作为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所以,大学生要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将对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在大学生中出现的恋爱现象,我们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恋爱上的难题和宣传正确的恋爱观,杜绝和批评不良的恋爱观,尤其要学生学会理性的处理好因爱情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与选择。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秀娟.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探析及思考,2007.[2] 盛礼添.如何正确看待大学期间的恋爱问题.[3] 大学生爱情观

http:// [4] 应当怎么样认识爱情与人生的关系.http://wenku.baidu.com/link?url=41YRU9ExheWFEC9eoI1ItxmvBNN8xeApHqjFbkP9vT5RHUq3U0cuztMoME8yL48Xp8TayxbJQAbnidTapGfS2onx7xESZnZd_u3yulvky0u [5] 大学生恋爱的现状分析及教育思考http://

第五篇:对文字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对综合文字工作的认识和思考

组织部研究室的主要工作就是综合文字的写作,主要是把组织部方方面面的工作情况、存在问题、政策措施加以汇总、提炼和加工后,形成全面、翔实、系统、操作性强的综合文字材料,供领导参阅和部门、单位遵照执行,是组织工作的司令部和总枢纽。

从借调研究室工作到现在虽然只有两个多月,但感觉收获颇丰。通过学习、观察和思考,对综合文字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如何做好综合文字工作进行了深入地思考。

一、对综合文字工作的认识

综合文字工作是一项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的工作,但同时也是有助于锻炼思维、掌握政策、把握全局的工作。

1.综合文字工作是一件清苦的差事。起草资料之前,需要精心构思、认真思考,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一旦投入写作,往往要心无旁骛,废寝忘食,艰辛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有时经常是几个会议、活动需要的材料,领导的讲话同时安排下来,有时头一天晚上接到任务,第二天早上就要交稿。为了又好又快地完成工作,前辈们把“打通宵”“连轴转”当成家常便饭。每当别人休息娱乐、进入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伏案工作、挑灯夜战。

2.二、对综合文字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用踏实苦干夯实基础。文字功夫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有结合实际工作,多学、多记、多思、多看、多写、多练,做到“一不怕难、二不怕苦、三不怕改”,文字水平才能稳步提高。首先,最基本的是遣词造句能力。包括字词要准确,句子要通顺,说话要明白,标点要适当(不能出错别字。出了错别字,往往不是水平问题,而是态度问题,起码是不认真)。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要清楚,层次要分明,语言要简捷明快,文字如行云流水,文章读起来让人知其所云。第三是知识积累能力。要写清楚首先得把事搞清楚。把事搞清楚,就要时时注意学习。只有平时多学习,领导交待事时才能一点通,只有平时多积累,写材料时才能思如泉涌。

二是要用求实创新谋篇布局。

三是要用精益求精深耕品质。

四是要用甘于奉献的意识。

下载检察院对伪证罪问题思考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检察院对伪证罪问题思考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对安乐死的认识和思考

    关于对安乐死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安乐死的本质不是授人以死,而是授死者以安乐。不是解决生还是死的问题,而是要保证死的质量。不是从生向死的转化,而是从痛苦向安乐的转化。是在......

    对做好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的思考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徐贵华韩志文如果说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官是监督者,那么检察机关的纪检监察部门就是法律监督者的监督者。这种监督对于保证党......

    检察院群众工作思考

    中卫市第三届检察理论研讨会论文 新形势下检察机关加强群众工作的思考 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 周洁 内容提要:检察机关的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问题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如何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环境保护是硬要求,我们要承认发展与保护之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矛盾,但更要相信发展与......

    对核污染问题认识及处理

    环境科学导论 题目:对核污染问题认识及处理 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老师:袁绪英老师 学生姓名:顾旭 二零一五年一月 对核污染问题认识及处理 姓名:顾......

    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尊敬的党组织: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瓶颈。环境污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存环境、人类生命健康、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会造成直接的破坏与影响,环境污染的后......

    对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腐败的表现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旧的反腐体制、反腐机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本文从腐败现象的特点出发,分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建立......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对南海问题的思考 敬爱的党组织: 我一直在关注近几年来在我国南海发生的领海争端问题,作为由我国最早发现和命名,并最早持续对其行使主权管辖的南沙群岛,却在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