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渔业、渔民和渔船有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20:0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渔业、渔民和渔船有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渔业、渔民和渔船有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篇:对渔业、渔民和渔船有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对渔业、渔民和渔船有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2013-05-09 16:21:00 来源:渔保协会

阅读:2106(基本内容根据2008年以前在船检工作时的讲话稿整理)

王朝华

推进现代渔业建设,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梦,需要我们加强对渔业以及与渔业关联性问题的研究。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这两段精彩的话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渔业、渔民以及渔船管理工作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 对渔业、渔民、渔船的认识

一、渔业的属性

渔业是人类利用水域中生物的物质转化功能,通过捕捞、养殖和加工,以取得水产品的社会产业部门,属于大农业的范畴。我国是渔业大国,水产品总产量世界第一,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出口位居全球水产品出口首位和我国农产品出口首位,是大农业中唯一出口顺差的产业,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独特功能性 1.政治特性

渔业具有很强的政治特性。渔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是国家维护海权的重要力量„„今天,海洋争端已成为全球性难题,海洋问题已关乎到民族的生存。我国渔船航行作业在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是对国家主权——海洋领土、海洋权益、海洋资源和海上通道的维护。悬挂五星红旗的渔船是我国的流动国土;国际渔业纠纷实际上就是渔业外交,不仅涉及海洋权益和渔民利益的保护问题,还可能引发我国与邻国间的武装冲突。

2.国际特性

渔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特性。渔船在“过渡水域”作业,必须遵守双边渔业协定;在公海作业,要遵守国际公约;在他国水域作业,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在外国港口停泊,要遵守港口国管理制度(PSC)。如果不能遵守有关国际公约、他国法律法规规则或双边渔业协定,则很容易被扣押甚至引发国际争端。另外,远洋渔船到他国捕鱼要在海外建立基地,不仅密切了我国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也为世界渔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多重交叉性 1.工业与农业交叉

从行业性质看,按照马克思分工理论,海洋捕捞行为更接近采掘工业,西方社会也多将渔业尤其是海洋渔业归入工业范畴,养殖渔业则具有鲜明的农业特征,因此渔业兼有农业和工业(采掘业)的双重性质。从主体身份看,从事渔业的大量渔民本身就是农民,他们居住在农村,沿袭着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渔业的生产过程又体现了工业化和社会化协作的产业特性,渔业的捕捞、养殖、加工、运输、销售过程呈现了工业一体化格局。从生产方式看,渔业对生产工具有特殊的要求,对高科技有严重的依赖。渔民吃的是商品粮,对市场的依存度较高。

2.城市与乡村交叉

我国渔业经济的组织模式基本呈现为商业化公司制的产业经营型和家庭或合伙制的糊口生存型两种模式。前者主要集中在城镇,工(商)业特性突出,而后者基本集中于农村,农业特性突出。捕捞、养殖、加工、运输、销售等所形成的渔业产业链,使得渔业成为农业中的优势产业。

3.传统作业方式和现代作业方式交叉

我国渔船的技术装备虽然在不断提升,并拥有了一支相对现代化的远洋船队,但近90%的渔船还是12m左右的木质渔船,因而传统作业方式和现代作业方式将长期并存。另外,我国水产加工业也呈现着手工作坊和现代企业共存的特点。

4.商业渔业与群众渔业交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船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的为了谋生的群众渔业逐渐被以商业经济活动为目的,获取最大经济利润,实现资本增值与积累的商业渔业所取代,呈现出商业性和群众性共存共生的双重特点。传统渔业,特别是传统海洋渔业与农村现实情况有着及其相似的地方,即老人、妇女渔业,仍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使用落后的生产工具,被称之为“糊口”渔业。

(三)复杂性 1.作业地域复杂

渔民是一个特殊群体,从事海洋捕捞业的渔民,没有明晰的海洋使用权,他们追逐鱼群,作业地域不仅远离陆地,还要在国际水域作业,主要收入来源依赖于渔业资源和渔船这个比较复杂的生产工具。流动作业的渔船造成渔业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性,变化莫测的海域状况使得渔民的生产活动充满了风险。

2.渔民成分复杂

目前,我国既有以劳动投入为主的捕捞渔民、养殖渔民、半农半渔的兼业渔民、渔业雇佣工人,又有以资本投入为主的船东、渔业投资人等,渔业人口的成分很难进行清晰的界定。近些年,渔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打工者”流动性很强,很难统计出一个准确的数字。

3.渔业产业链条长

渔业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渔产品既可以作为食品加工产业中的原料进入工业环节,也可以不经过加工直接作为最终消费品。渔业产业链长,各环节之间不仅环环相扣,还可以实现行业的跨越,并形成闭合的回路,包括渔业生产(捕捞、养殖、加工)、渔业科研、渔业装备制造、渔港设施建设、渔需物资供应、水产品的冷冻储藏、运输和销售、渔业金融保险服务等众多产业,涉及面非常广泛。

(四)高风险性

渔业被世界公认为风险最大、死亡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尤其是海洋捕捞业,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可能性远远高于陆地其他产业。

1.自然风险。一方面,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对渔业影响显著。很多其他行业事故往往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只要安全设备完好齐全,不违背操作规程,一般不会发生事故。而渔业则不然,即使渔船回到避风港,有时也躲避不了强台风的袭击破坏,“桑美”台风和“3.4”风暴潮就是例证。据统计,2012年,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渔业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89亿元。另一方面,渔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日趋严重。有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以及温暖化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水体溶氧量降低、海水淡化和海洋酸性,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气候现象,已对世界渔业资源产生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传统渔场的消失(如我国舟山渔场因温度持续升高造成各种经济鱼类向外海和高纬度地区迁徙)、鱼类的繁衍受到影响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恶化。

2.人为风险。目前,大量内陆农民工上船打工,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且缺少海上作业经验,加之船舶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海洋捕捞作业中存在大量的人为风险。因不熟悉复杂的渔业机械容易造成伤残事故;因瞭望疏忽、操作失误等人为原因容易造成船舶碰撞等水上交通事故。此外,渔民为抢夺渔业资源而进行的械斗、生产中被海盗袭击以及外国军警抓扣事件也时有发生。由于海上作业时间长,渔民远离家庭和人群,也极易造成人性的扭曲,给渔业安全生产带来不良影响。3.经济风险。捕捞、养殖渔业相比农业中的其他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投入相对较大。建造一艘高技术含量的渔船,少则成百上千万,高则上亿元。渔民个体很难承受,往往需要通过集资和银行贷款(有些渔民因得不到银行贷款的支持转向高利息的民间借贷)等方式筹资造船。如果捕不到鱼,高额投入将得不到回报,势必会引发严重的经济问题,甚至金融**。

4.市场风险。渔业产品销售高度依赖市场。市场价格和社会购买力波动给渔民收入增长带来隐性风险。发生在2006年底的“多宝鱼事件”,由于新闻媒体药检超标的消息报道,使得一些省 “多宝鱼”产业链受到很大冲击。我国渔业组织化程度比较低,渔民的抗风险能力不容乐观。

[注:造成渔船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1)海上作业环境恶劣,大多数渔船技术状况不好,船龄老化,船东重视生产效益而不重视渔船安全状况导致维修改造投入少,安全设备配备也不到位(通信导航、灯号、避碰设备、救生设备以及示位标等);(2)渔业经济组织弱小,渔船渔民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规模和合力(由于对生产资料掌握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分配的“不公”,使得渔民不愿意合作),渔船高度分散,管理难度大;(3)资源衰退,渔民捕鱼挣钱难,为追求经济效益,安全意识淡漠,超航区、超风力作业现象普遍;(4)渔船船工素质低,特别是现在上船渔工很多是内陆打工的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相对较低,渔船普通船员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5)对新型渔船技术性能和新作业海区海情不够熟悉,如上海两条玻璃钢渔船在斐济作业时因搁浅和碰撞造成破损事故,除渔船建造质量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不熟悉玻璃钢船的性能和对斐济海域水文情况不熟等人为因素所致(FRP渔船靠码头、靠帮与钢制渔船不同;搁浅后的拖拉,造成船体破裂;FRP渔船的生命力在其船体的强度,需要在建造规范、施工工艺和使用上有严格的要求);(6)渔港还不能满足避风的要求,海上救助手段落后,渔船安全管理措施及渔船检验工作还不完全到位;(7)除极端天候气象、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外,造成海难事故的更多原因是近海船舶数量过多,管理无序,船员的责任心不强。]

二、渔业的功能

30多年的时间,渔业在大农业中率先走向市场、迈出国门,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业中的优势产业,我国连续23年保持了世界第一渔业、渔船大国的荣誉和光环。

(一)渔业是大农业重要组成部分

渔业为国家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直接贡献,也有间接贡献。这些贡献表现在,一是渔业在保障国内的水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动物蛋白供应、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渔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渔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10%,水产品贸易额占全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的1/4。虽然10%的总量并不大,但是由此产生的效应是很多其他产业不能替代的;三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渔业对实现社会就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国渔业向社会提供了2000多万个就业岗位。

(二)渔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领域

农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渔区的和谐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渔区和谐社会建设既是中国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不仅关系中国渔(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关系着国家稳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局。保渔业生产、保渔民增收,事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渔业是维护海权的重要力量

渔业问题不仅关系国民经济发展,也是捍卫国家海权的重要力量,海洋渔业不仅关乎国家海洋国土问题,还事关海洋国家的人口问题,是现代海权的重要内涵。海权国家的领土范围“绝非泛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面积”,而是指“国家可用以发展海洋事业”而形成的领土结构。海权国家的人口,“并非仅仅指全国人口总数,而且是指从事于海洋事业的人口总数,或者至少能够迅速为航海业所使用且从事海洋物质生产的人口总数”。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海权的认识有一个误区,中国习惯讲历史,而外国则讲实际存在。从这个视角出发,和平时期渔船体现的就是存在。在中国海,如果没有中国渔船的存在,如何彰显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渔船作为民船,既是生产工具,也是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时期,渔船和商船都可视为“第二海军”,可以担负侦察、运输、搜救、探测(航道)、布雷、扫雷、武装攻击甚至反潜等任务。远的历史不讲,仅看1974年收复西沙之战和2009年驱赶美军间谍船“无瑕”号中,渔民和渔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渔政执法船队及人员在维权护渔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美济礁守礁近20年、在黄岩岛和钓鱼岛捍卫主权„„

三、渔业和农业、渔民和农民的不同

(一)渔业和农业的不同

渔业是大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渔业同农业(种养业)相比又有其特殊性,体现在:

1.产品需求度不同。一方面,农产品(粮食)属于刚性需求,缺一点也不行,而水产品属于弹性需求,特别是目前我国还没有把水产品作为国民汲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水产品的短缺还不至于引发社会问题,因而渔业不似农业受到的关注高(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善,有限的渔业天然资源不一定能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的要求。西方国家,鱼肉是仅次于牛肉及禽肉的蛋白质来源);另一方面,粮食属于战略物资,而水产品由于储备要素的制约,还达不到农业战略物资的重要程度。

2.产业发展目标不同。农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而海洋捕捞业因资源所限则是必须加以控制的产业。

3.生产方式不同。农民赖以生存的是土地,生产方式相对简单,投入相对较少,经济风险也较小。而渔民、特别是从事海洋捕捞业的渔民,以海洋自然资源、管理配额指标以及高投入、高科技的生产工具获取产品。由于海上生产的风险大,加之环境污染和资源衰退严重,渔业和农业相比,投入与产出的效费比不确定因素较大。渔船在海上作业,必须追风头抢风尾,还要受到外国军警的威胁,生产安全上存在更大的风险性,海上作业环境也更为艰苦和恶劣。

4.补贴政策不同。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直补力度,农产品可以享受最低保护价,而水产品则完全依赖市场,虽然国家对渔业机械和柴油也实施了补贴,但是,渔民和农民在受益程度上却不尽相同,渔业补贴的受益者主要是船东而不是渔民。农民拥有使用权相对稳定而且明确的土地,粮食补贴与土地和产量挂钩;而渔民、特别是传统捕捞作业渔民,由于没有明晰的海洋使用权,捕捞指标只是与渔船挂钩,很难享受到政府的直接补贴。

5.社会生存环境不同。农民以土地种植为生,生活在大陆上,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固定,与社会联系密切。而渔民以捕捞和养殖为生,颠簸在海洋与江河湖泊上(内陆很多渔民举家生活在渔船上),具有高流动性和高分散性,与社会联系严重不足,社会和政治地位较低。

6.灾害影响程度不同。渔(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受自然风险因素影响大,农民一旦受灾对产出有影响,而渔民受灾不仅对产出有影响,对财产甚至生命都有影响。

7.发展稳定性不同。农业依靠良种培育等技术,可以提高产出比,而捕捞渔业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水域污染事件频发、水利设施及围海新工业区的建设、生产资料价格上扬、国际入渔准入等因素,使得渔民生产生活成本不断增加,虽然我国渔业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但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大。

(二)渔民和农民的不同

虽然在传统上将渔民与农民相提并论,认为渔民是农民的一部分,但渔民与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有无土地保障。土地在充当农业家庭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的同时,也成为包括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在内的全体农村居民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主要依托,更是发展农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状况来决定在土地上的劳动方法和劳动强度,老年农民也可以在土地上多少获得一些收成来养活自己。只要有土地,农民就能维持基本生活,既不存在失业的问题,也不存在退休的问题。而渔民则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保障,渔民没有土地,他们的生产资料就是渔船,一旦渔民离开渔船、或因意外事故导致渔船灭失、或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报废,渔民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

2.有无退休年龄界线。渔民有着比较分明的退休(或者称为是上岸)的年龄,而农民则没有明显的退休年龄。农民有土地,农民在土地上的作业和收成,可以根据农民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以调整,因此,对大多数农民而言,他们是没有退休年龄的。渔民受到年龄、体力、反应能力的局限,到了一定年纪的老年渔民是不适合、也不应该在海上继续劳作的,渔民普遍存在着退休机制的问题,这是不以渔民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渔民自己可以选择的。退下来的渔民没有土地维持其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从目前情况看,他们完全依靠以往的积蓄、子女的赡养和集体的补助来生活。

3.生产资料的成本差距很大。农民获得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使用权,是不需要成本的,而作为渔民必需的生产要素——渔船、渔具,则是渔民自己筹资打造或购买的。一般说来,渔民个人或几个人合伙购买一艘渔船,就已将他们的一生积蓄,或者今后很长时间的收入用尽,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建造渔船而花掉了将来养老的积蓄。除了渔船以外的其他渔业生产的必需品,也比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生产工具昂贵,渔民要支出更多的费用才能开展渔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同样是生产要素,农民的生产要素的灭失风险远远小于渔民,再加上渔船是有一定的使用年限的,还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需要及时更新,这些费用负担,都是任何一个农民家庭所无法比拟的。

4.渔民所承受的作业危险远远高于农民。相对于渔民而言,农民几乎不存在作业危险。渔民在海上作业时所承担的风险是农民在土地上所无法想象的,也是不可能遇到的。在渔村,只要是遇到渔汛期,渔民家属既是欢喜又是担心,欢喜的是出海一次可以收获更多的渔获物,家庭生活会得到维系与改善;担心的是每出一次海都是一次危险,渔民自称是“提着脑袋干活的人”,充分说明了渔业的危险和风险性,渔民家属总是要等到出海渔船靠岸,才能放下心来。这是在很多沿海的风景区,都会有一些“望夫崖”、“望夫石”景点的原因。

5.渔民的失业危机比农民严重得多。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中日、中韩、中越海域的重新划定,捕捞渔民可作业的海域范围越来越小,大批的渔船根据国家政策被报废或裁减,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严峻形势;即使仍然在海上作业的渔民,也面临着油价上涨、渔获物减少等状况,大量的渔民仅仅靠传统的捕捞已经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相对渔民,农民的失业问题比较隐性,一块土地由一个人耕作或由几个人耕作,严格讲也算是一种失业,但毕竟还有土地可以耕作,只是收入减少而已。而渔民失海即意味着失去谋生的手段,必须重新寻找谋生的出路。现实中,农民可以转产转业,是因为农民还有土地,而渔民只能转产而不敢转业,是因为渔民没有退路。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渔民下海捕不到鱼,上岸没有土地,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社会和高层的重视。

6.遇到灾害的后果不同。由于渔民与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不同,渔、农民在救灾和重建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一般说来,渔民遇到灾难往往意味着家破人亡的结局。2001年春节前,一艘舟山籍渔船在回家过年的途中,突遇大风被颠覆,船上无一人生还。该船是以家族形式组成的(这也是现在渔村中主要的合伙形式),船上遇难者的关系分别是兄弟、舅甥、姑侄等,五个渔民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同时消失,生产资料、劳动力全部被大海吞噬,家中仅剩一些老、弱、妇、幼和巨额的债务,可以说,对这个家族来说是灭顶之灾。而实际情况还是这几户渔民家庭一直是在依靠政府的救济和补助维持生活。这种家破人亡的悲剧发生在农民身上的可能性很小。

7.对收入的计算方法不同。渔民和农民的收入不能简单类比。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工资和利润随劳动和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一文中指出,劳动工资随工作的容易或困难、清洁或肮脏、光荣和不光荣而有所不同,不论是从生产环境还是从工作难易程度看,渔民收入理应高于农民,海洋渔民捕捞作业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拿命挣钱”;面对高额渔船等生产资料的投入,长期以来渔民在计算收入时,习惯上都不扣除渔船网具等的折旧,而是将应计入年度生产成本的折旧费当作收入分掉。由于渔民投入在渔船网具上的资金数目巨大、甚至可能是多年的积蓄,更有渔民是负债购买的渔船网具,需要用以后几年的收入还债,这种劳均收入计算中的习惯性偏差,将对渔民的实际年收入造成明显影响。如更新一条250马力钢质渔船,加上配齐网具等生产工具,至少一次性投入要80—100万元,按15年折旧,每年是5.3—6.7万元,一艘船按10个渔民计算,年度劳均收入中就会虚增5300—6700元(按人均计算约虚增1500—1970元)。如果把这一虚增成分扣除,则渔民人均收入只略高于农民5%,但渔民是靠购买商品粮维持生活的,开销比农民大得多,因此,渔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已低于农民。以地处僻远海角和海岛的捕捞渔民为例,除鱼获物之外,包括粮食、蔬菜在内的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渔民都得用比农民、甚至比城镇居民高得多的价钱购买。据测算,渔民至少需要比农民高出大约10%左右的收入,才能维持与农民同等的生活水平。

综上,渔民与农民相比,渔民更加弱势。

四、渔业船舶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渔业船舶,系指从事渔业生产的船舶,以及属于水产系统为渔业生产服务的船舶,包括捕捞船、养殖船、水产运销船、冷藏加工船、油船、供应船、渔业指导船、科研调查船、教学实习船、渔港工程船、拖轮、交通船、驳船、渔政船和渔监船等。

(一)渔船结构性能复杂

从材料上看,既有钢质渔船、木质渔船、水泥渔船,又有玻璃钢船等;从作业方式看,既有拖网渔船、鱿鱼钓船、超低温金枪鱼延绳钓船、冷海水延绳钓船,又有鲜销渔船、辅助渔船等。复杂、多样的渔船功能体现为渔业船网工具的复杂性和作业方式的多样性。

(二)渔船装备是装备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把生产工具称之为“机械的劳动资料”,他认为和其他一切生产资料相比,生产工具是具有决定作用的。渔船的技术含量和造价充分证明了它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资料。渔业水上安全,重在渔船技术状况和高素质的渔业生产者。渔用船舶设备的使用和技术更新,可以带动国家装备制造业、国家海洋科研、海洋发展战略、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单就捕捞渔船讲,船上机械种类多而且复杂,有动力设备、捕捞设备、保鲜和加工设备、助渔和导航设备等,含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渔船及船用设备的技术进步会带动相关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

(三)渔船和商船的不同

作为海上生产作业的工具,渔船和商船也有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方式和管理难度不同。商船的航行既是作业,有固定的航线和航程,可以实施严格的航线和船籍港管理。而渔船则是以航行为手段,以生产为目的的船舶,没有固定的航线和航程,往往只能实现船籍港登记,而很难实现船籍港管理,海上管理的难度更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渔船)出海满天星,回港难集中。

2.渔船与商船的设计、修造单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规模有所不同。商船设计、修造单位一般比较规范,技术力量雄厚,而渔船设计、修造单位的规模相对较小,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技术人员流动性比较大,质量保证体系不够完善。但渔船的技术要求在某些方面比商船更为特殊,比如,渔船海上作业时间长,大洋性渔船连续作业时间往往达到几百天;渔船相对较小,又要配备很多捕捞、加工设备,因生产作业的需要,必须追风逐浪,在设计建造时就要考虑作业环境以及渔具外力对稳性的特殊要求;还有,渔业船舶是一个船型功能各异、技术高低不齐的系统概念。从价格看,有几百元的小舢板,也有几千万元到上亿元的金枪鱼延绳钓、专业鱿鱼钓、金枪鱼围网以及大型拖网冷冻加工船等;从材质看,有木制、钢制、玻璃钢等;从功能看,有拖网类、围网类、钓渔具类、冷冻加工类等等;从船用设备看,有些船使用传统技术即可,有些船则必须配备高新技术设备。因此,在对渔船的设计、建造、维修的管理以及监督检验上,渔业船舶检验人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3.渔船与商船的经济组织形式以及承受风险的能力不同。商船的所有者基本上是大型公司,而渔船的所有者则多是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分散的个体船东和渔民,目前仍属于面对风险难以自救的弱势群体。随着经济组织形式的变革,渔船的所有者大多由集体转变为个人或合伙,造船经费是靠集中了几户乃至几十户渔民的全部资产和贷款,以合同订购、资金预付的方式建造的,是典型的个人负债经营。如果在生产作业中出了问题,不仅渔民要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也极易形成渔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4.国家对渔船和商船等其它船舶的产业政策不同,渔船与商船检验任务量也不同。国家对商船没有数量和主机功率的控制,而为保护渔业资源,对捕捞渔船则要实行数量和主机功率的双指标控制。交通部及船级社管辖的船舶虽然吨位比较大,但数量比渔船少得多。目前交通部门(含船级社)有验船师4213人,管辖的船舶数量为27.59万艘,其中海洋船舶只有1.24万艘(我国船级社CCS入级船舶只有1万多艘;远洋船舶1706艘,其中非五星红旗的船只占到34.5%以上)。而渔业船舶检验部门验船师数量为6000余人,其中取得验船资格的人员只有50%(专职人员1800余人),但我国渔业船舶的数量有106万多艘,其中海洋机动渔船就达29万多艘。

第二部分 对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的认识

海洋渔业的核心是渔船,因为有渔船才有渔民,有渔船、渔民才有渔业经济和国家海权。渔业局有关同志也讲,海洋渔业管理的核心是渔船管理。目前,渔船管理职能分别由渔政、港监、船检三个职能部门负责,渔政主要负责渔船的准造证以及捕捞证的审核和发放,港监主要负责渔船的登记以及进出港安全管理,船检主要负责渔船和船用产品的标准、检验及监督管理。就船检工作而言,渔业船舶检验是渔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渔业生产和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渔业的资源保护和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做好渔业船舶检验工作,对新时期提高渔业生产力水平和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的性质

准确定位一个行为的属性,需要考察启动这个行为的性质、来源和执行这个行为的主体。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工作,是渔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是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所在。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及其验船师是代表国家按照国家法律、法令、技术法规和经我国批准、接受的国际公约、协定和规则等,通过法定检验和监督管理的形式和手段来履行保护渔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水域环境污染的神圣使命,是渔业行政执法、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公共行政,是政府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环境所实施的一种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船舶检验是国际通则,从公共行政的角度看,罗森布鲁姆所著的《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一书写到,对于管制行政(公共行政)的起源,最早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联邦政府成立了“轮船检验局”(Steambot Inspection Service)。

我们知道,海洋运输秩序及安全管理需要海事、港务和船检部门的整体合力,海洋渔业生产秩序及安全管理则需要渔政、港监和船检部门的整体合力,由于海洋事务具有国际特性,因此,渔政、港监、渔船检验对外需要加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监督管理局、渔港监督管理局、渔业船舶检验局”的名称。这是政府行为,涉及到国家主权问题。有些小国虽然没有24米以上渔船,但却要加入国际渔船安全公约,其目的就是要行使国家主权——港口国监督滞留(PSC)权利。港口国监督组织已呈全球化趋势。

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行为的启动是基于法律的规定,来源于国家的行政权。原因有四,一是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的性质是法定检验。法定检验,是渔业船舶检验机构依据我国的法律、行政法规、技术规章及我国政府批准、接受、承认或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议定书、规则等,对渔业船舶及其有关航行、作业和人身财产安全以及防止环境污染的重要设备、部件和材料实施的强制性检验,是政府管理公共事物的职能所在,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二是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的权力来源是国家法律的授权。《渔业法》规定,“制造、更新改造、购置、进口的从事捕捞作业的船舶必须经渔业船舶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下水作业”。《渔业船舶检验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行使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职能”,“国家对渔业船舶实施强制检验制度”。三是执行这个行为的主体是代表国家实施法定检验的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及其授权的验船师。因此,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行为是以监督检验为手段,以国家法律强制实施为保障,由验船师对船旗国所管辖的渔业船舶实施的质量技术监督行为(技术执法)。四是《行政许可法》、《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也都明确了渔业船舶检验工作的性质。因此,渔业船舶检验工作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责任重大。从行政法的角度看,船舶法定检验在法律属性上属于行政行为,对船舶执行法定检验属于行政行为中行政许可的一种形式。

二、船检工作的特殊性

在我国,商船和渔船是分类管理的,其检验机构和管理方式均有所区别。对于商船检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是我国实施商船及相关船用产品检验的主管机构。海事局对其直属的船舶检验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对中国船级社关于非入级船舶的法定检验实行业务领导,对入级船舶的法定检验是授权与被授权、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中国船级社(CCS)是国际船级协会(IACS)的正式会员,是我国目前唯一从事船舶入级检验业务的专业性机构,主要承办国内外船舶、海上设施、集装箱的入级检验、鉴证检验、公正检验业务;经主管机关授权,可代行法定检验。

对于渔船检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船舶检验局作为主管机构我对渔业船舶实行强制检验制度。渔业船舶法定检验作为船舶检验工作的一类,具有其独有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渔民、渔船以及渔船检验及其管理体制的特殊性。过去渔船管理职能在交通部,后来归建农业部,就是因为其海洋渔业、渔民和渔船的特殊性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更为合适。

二是鉴于渔业船舶的特性,IMO专门就渔业船舶制定了《国际渔船安全公约》及其《1993年托雷莫利诺斯议定书》。2010年5月,IMO海事安全分委会又制订《船长小于12米有甲板渔船和任意尺度无甲板渔船安全建议》。如何应对并积极参与国际渔船安全事务,如何在新形势下管好渔船,需要大家深入思考。应对国际规则,应该有两个基本认识。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处于弱势地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也要看到,我国渔船的技术状况和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之中;二是我们是否需要在尊重我国渔船现状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和渔民利益,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修订,并借助外力来推进我国渔船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我们还要看到,国际规则的修订及完善,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技术进步的使然,更是人类关怀的追求。保障海上安全和防止环境污染,是全球海事管理的共同使命,也是我们的基本责任。完全排斥不是理性的态度,封闭不能带来进步。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放的结果。我国是渔船大国,为保障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防止水域环境污染,我们理应积极参与渔船的国际事务。所以,在涉及渔船的国际事务中,我们必须熟悉和了解国际规则的发展变化,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该提倡双向开放——既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修订),在参与中维护我国的利益;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借助外力推进我国渔船管理的进步。

三是在我国,渔业船舶不搞入级检验。渔业船舶是以捕捞水生生物资源为其主要目标的生产或生产辅助船,不像商船那样关注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和租赁保险等商业利益以及相互之间的利益竞争,因此,国际上对渔业船舶基本不搞入级检验。这里所指渔业船舶检验,即渔业船舶法定检验。(目前一些国家的军船已开始施行入级检验,我国远洋渔船是否也可进行入级检验的探索——将入级检验、渔船保险、渔业安全管理有机整合起来?)

四是由于对渔业船舶实施的是法定检验,因此,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既不同于专门从事入级检验的船级社,也有别于面向社会提供技术鉴定的中介检验服务机构,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是代表国家对渔业船舶实施法定检验的行政执法机构。船级社可以说是“富人俱乐部”,面向的是具备一定经济承受能力大型航运企业,其检验的船舶主要是大型、现代化、高附加值的商船,按照市场和国际规则进行检验,检验成本和收费都较高,验船师收入也很高;而渔船检验的受众是渔船和渔民,由于渔民的经济承受力不高,渔船检验的收费也相对低廉,体现的是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如果让船级社(或其他中介)提供公益性的渔船检验工作,他们将难以为继。

五是根据我国《渔业法》第26条的规定,体现国家强制管理权的法定检验行为,由渔业船舶检验机构专属行使(专属权力),其他部门和机构均不得为之。

工作中,我们需要把渔船检验、商船检验和国际通行做法综合起来确立渔业船舶检验思路、标准和制度框架,不可非此即彼。

三、船检工作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我国渔船数量庞大和技术水平落后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国木质材料的渔船占了绝大比重,就连一些船长30米左右的渔船也大多都是木质渔船,大吨位、大功率的钢制渔船数量还比较少,(目前,我国24米及以上的机动渔船有近4万艘,虽然在我国百万艘渔船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世界渔船行列中已属“天文数字”),大多数中小型木制渔船的技术状况较差,特别是由于一些渔船的船龄老化,渔民经济实力有限,很难按要求配备高技术、高价格的船用设备,按现行检验规则,很多渔船很难达到要求。不仅数量众多的渔船仍在使用传统的技术和作业方式,即便是新开发的几类大洋性渔船,也基本上是第一代船型,与世界上一些渔业发达国家相比,几乎差了两代船型。

另外,对渔船在管理上还缺乏科学分类,一些小型渔船、养殖船、半农半渔船属于乡镇管理,没有或不在渔检部门管辖之内,有些还在交通、边防检查部门管辖。特别是渔港少,渔船分布散,一些小船根本就没有技术档案,也没有纳入船检部门的管理,渔业经济组织不具规模,管理难度大,检验率相对也比较低,2012年仅有56%的渔船纳入农业部管理;未纳入监管的渔船共性是吨位小、船龄老、手续不全或没有,未经法定检验就投入运营,加之渔民安全和法制意识薄弱,不少人是半渔半农或非渔业劳动力,甚至是农民打工者,有鱼就卖,有岸就靠,驶到哪儿停在哪儿,为渔船管理和安全生产带来严重隐患,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有业内人士形容没有得到良好监管的50万艘渔船,艘艘是“炸弹”。据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参保渔船发生受损赔案6095起,其中全损180艘;渔民意外伤害赔案8118起,其中死亡836人。

当前,渔业船舶检验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行政管理体制和制度层面的存在缺陷

1.我们是一个条块结合,重叠管理的体制,编制不统一,事权不明晰,财政体制的分灶吃饭,很容易造成政令不通。2.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交叉错位,职能与能力不对称,造成职责不清,主体缺位。有些事很多部门抢着管,有些事压在头上也不干。有些部门或单位有职能,没能力;有些部门或单位有能力则没职权。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行使政府职能,不仅名不正言不顺,法律也不能允许。

3.财政体制和制度不合理,事业单位经费渠道五花八门。有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有全额拨款的、有差额拨款的、有自收自支的、还有按企业管理的。特别是有些事业单位是多种体制共存,几种职能兼有,由于需要自己“挣钱”,何来执法的公平与正义?

4.法律相对滞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相对滞后性以及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强,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检验力量严重不足,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

我国是一个渔业大国,也是一个渔船大国,据2012年渔业年鉴统计,我国渔业船舶总数为106.96万艘,其中机动渔船69.62万艘。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对渔船的检验,它还包括对船用产品的检验以及渔船设计、修造单位资格认定的管理,是一个覆盖渔船渔机整个行业的工作。但目前,现有的6000余名检验人员(50%兼职)与近百万艘新老大小不齐的渔业船舶在比例上显然失调,检验力量严重不足。这就在检验力量的投入和关注力度上造成了大船与小船、海洋渔船与内陆渔船、机动渔船与非机动渔船在检验质量和受检率上的“两极分化”。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对政府官员——公务员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交通部海事局是行政管理部门,但非常强调专业性,其干部配备,不仅所学专业必须是船舶院校毕业的高才生(而且大多都在瑞典海事大学进修过),而且还要有海上使用船舶的经历,很多处长都有当过几年船长的经历。现在行政管理越来越离不开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和行政管理能力必须融合,否则就不可能胜任本职工作。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应该是公共事务管理,但必须有技术作为支撑,这也是我们强调专业技能和行政管理能力同步提升的根本出发点所在。

由于受编制和工资待遇的制约以及责任的压力,重点船舶院校(现在很多船舶院校已取消了渔船专业)的专业人才很难充实到市、县渔业船舶检验部门来,就是部、省两级渔船检验部门也存在检验人员流失现象。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交通部门(特别是船级社)相比差距较大,大专学历以上人员不到60%,所学专业与船舶技术相关的比例大概只有30—40%左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不仅造成与检验规则和国际公约的要求出现差距,检验人员也无法承受《安全生产法》和《渔业船舶检验条例》所赋予的法律责任的压力。有些验船人员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工作思路还不够明晰、业务素质还不很精湛、法律责任意识还相对淡漠;工作中缺乏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在船舶及船用产品检验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能严格按照检验条例和检验规则实施检验的问题,不仅存在着不严格审核就签发检验证书的现象,在产品检验中,还存在着用个别检验替代日常监督检验的现象,特别是捕捞渔船船用柴油机虚标功率问题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严重违背了检验条例和检验规则的基本要求,违背了国家产业政策,验船师的专业素质、法律修养和责任意识亟待提升。

(三)经费不足,装备落后,缺少技术支撑

我们没有交通部那样的体制机制(海事局和船级社那种管理与技术的良好互动),缺乏坚实的技术支撑。

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具有技术性、政策性和国际性(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IMO的A类理事国,我们不仅要遵循我国所有与船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遵循业经我国批准、加入、承认的国际公约和议定书,远洋渔船更要接受作业水域国家的监督检验)等特性,是技术检验与监督管理的统一。这些特性决定了,第一,验船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法律意识以及必要的装备(车、船、通信、计算机以及可依托的检验检测部门等)对工作的支撑;第二,由于渔船数量大、分布散,技术水平高低不一,检验成本相对较高,特别是对小船的检验,经常是几条船的检验费还抵不上差旅费的支出。由于经费不足,特别在县一级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基本上是自收自支,致使工作难以完全到位。靠收费开展工作不仅造成工作难度增大,也很难做到公正和廉洁,与执政为民的要求和行政许可法的宗旨相悖。第三,船检局不是农业部预算执行单位,没有项目,不能给地方以经费、项目的支持。

(四)船检工作受到外界环境(与主体相对应的存在)的很大制约

一是渔船检验工作受渔船发展战略、渔业政策、渔民经济实力、渔民的传统作业习惯、渔业经济的组织形式、船检体制和能力等客体因素的制约,很多事情不是仅船检部门就能说了算;二是渔船检验受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制约,包括检验发证、安全设备配备、船龄核定和主机功率问题等;三是渔船检验受地方政府发展渔业经济的制约,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证安全,既要当“警察”又要当“菩萨”。

(五)对船检工作的认识和把握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政府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但我们对后两项职能还缺乏认识。船检工作是一种社会管理,更是一种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使用了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的社会生产过程。公共服务一定是公民所需的,能够使公民的某种直接需求得到满足的,使公民受益的和得到享受的。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公民及其组织。公共服务满足的是公民及其组织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必须有政府介入,但却并不一定须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与手段是多样的,其所依托的组织机构也是多种形式的。譬如,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可以是公共行政机构,即正式的政府机构,可以是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民间服务组织。这里,我们还需明白,公共服务不同于公共行政,但却属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是有政府行为介入的一种服务机制,而公共行政则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一种权力机制。

四、正确认识体制机制中存在的不足

1.从部局与省局关系看,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工作,是一个条块结合、分级分类、按辖区和业务能力开展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所谓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特指农业部渔业船舶检验局及其授权的地方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所谓分级分类管理,说的是渔业船舶要按航区、船长和主机功率,船用产品要分进口和国产来实施分级分类检验和监督管理;所谓按辖区和能力管理,是根据检验机构的业务能力对渔业船舶、生产厂家(船舶及船用产品)实施属地管理。

这种体制保障了我们工作的开展,但也造成了权力、责任、利益上的不清。部局与省局的事权划分还不尽合理,一是部局行政许可权过于集中,事务性工作过多,工作效率还不高;二是地方机构没有专门的部门从事法律法规的研究,地方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发挥,给我们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按照渔业船舶检验条例的规定以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对各级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实施严格的业务核定,明确事权和责任,科学整合力量资源,处理好与地方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要积极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目前,船检体制五花八门,从横向讲,有船检独立设置的,有船检、港监合一的,有船检、港监、渔政合一的,还有船检、港监、渔政、海监合一的;从纵向讲,有省(市)与县两级管理的,更多的则是省市县三级管理的。为争检验费,出现很多矛盾;从经费渠道看,有公务员全额拨款的,有差额拨款的,还有自收自支的。如此一来,很难步调一致,同样的规则和检验标准执行起来差距很大,也造成了本省的船异地建造异地检验。需要注意的是,下一轮财政体制的改革,可能对我们现行体制产生极大冲击。

2.从渔业系统内部职能关系看,做好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绝不是船检部门一家的事,比如,渔船准造证、渔船登记证、渔船检验证,还有捕捞证的发放就是由渔政、渔港监督、渔船检验三个部门来操作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船网工具指标就得不到有效控制,渔业资源就得不到有效保护,渔船安全就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必须加强渔政、渔港监督和渔船检验三支队伍的密切配合,使之能对渔船制造、更新改造、购置、进口以及报废的各个环节实施全程监管,切实把准造证、检验证、登记证、捕捞证的发放,形成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链条和闭合回路,让不同部门之间形成整体的合力。

另外,渔船管理与渔船检验管理是什么关系,我国渔船船型的开发研制需要什么发展思路,由谁来做这件事更顺畅?还有,渔船、渔港、渔政之间的内在工作机制怎样才能更协调更顺当?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3.从与有关部委业务关系看,船舶及船用产品检验、船舶及船用产品进口,海上执法,船舶设计及船厂管理,船舶产业政策、国家补贴政策等工作都涉及到交通部海事局和船级社以及海洋局、质检总局、海关、财政部、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因此,必须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4.从专业性和财政体制看,面对的是渔民这个特殊群体及渔船这个特别的生产工具(既要航行又要生产),有着很强的特殊性。船舶工业的主管部门是国防科工委(工信部),渔业船舶的主管部门是农业部,但农业部不是船舶工业部门,船检工作与部内其它专业相比,差异性比较大。另外,船检局由于不是行政司局,在政策和项目上缺少回旋空间和能动性,对自身以及基层检验机构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解决的办法不多。

五、正确认识技术法规体系存在的不足

为了对船舶实施法定检验,世界各国均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船舶的技术法规(Technical Regulation)。船舶检验技术法规是船舶检验的依据,其研究和制定,是船舶检验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整个船舶检验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

船舶检验技术法规具有专业性、政策性、强制性、适用性、国际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最重要的是动态性强,需要跟踪船舶技术的提升变化和国际公约及我国船舶技术法规的变化而随时修订。同时,制定技术法规还需从安全性、经济型、适用性、国际性和时效性等方面考虑:

(1)安全性是规范研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为船舶在特定水域航行提供可靠的安全和防止污染的技术保证是规范研究的中心任务和根本目的,离开了安全性,规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经济性也是规范研究必须考虑的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规范要为船舶提供达到同等安全水平的最佳方案,以便使有限的资金投入达到最佳的安全效果;

(3)适用性就是要求规范确定的安全标准,要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对安全重视程度相适应,即不能滞后,又不能过于超前,否则都将制约航运的发展。我国各地经济和航运发展很不平衡,在确定安全标准的时候还要兼顾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4)国际性就是我国的规范要满足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而且国际公约的发展、变化要及时反应到我国的规范中,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国际航行船舶,但国内航行船舶也要及时吸收国际公约中合理和适用的部分;

(5)时效性就是要求规范要及时跟上造船和航运事业发展的要求,在船舶技术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要求要能及时反映到规范当中,为此,需要建立规范研究和修订的快速反应机制。

由于船舶检验规范的上述特点和要求,规范研究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不仅要有专门的规范研究力量,要动员社会更多的人员参与此项工作。否则规范研究工作不仅不能为船舶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很可能会制约造船和航运事业的发展。俄罗斯要求内河登记局每年将全部检验费的7%用于规范研究(我国全部法定检验收费的7%大约是2500万左右,近年来数值可能有所上升),每年同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达40多个。

我国渔船检验技术法规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我们的法规体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在技术法规建设中还有很多问题,如,法规的老龄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之间不够统一、法规滞后、法规的可操作性还不强、适用性存在问题、技术法规的法律地位(法律—人大;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农业部;技术法规应该属于部门规章,但因技术性较强,部务会很难讨论通过)还不够明确、缺乏专门机构、人员和资金保障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1.对立法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立法工作还缺少制度保障。一是局内在立法分工上还不够明确,程序不够规范,有些职能不够集中,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二是法规处专业力量不配套,对外对下缺少渠道,信息不畅;三是局内的专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一些专业人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省局没有专门的处室,没有编制,没有专门从事法规研究人员;五是对法律法规的研究、评估还不完全到位,还不能严格依照立法要求和法定职能来制定法规或规范性文件。

2.立法质量还不高,法规的体例、结构不够严谨,专业术语表述不够统一。

3.供给跟不上需求。交通部、船级社有专门的船舶规范研究机构,有很强的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有关船舶检验的技术法规每年都在修订。而渔船检验缺乏专门的机构和力量,缺少资金保障。一些技术法规已经几年不变,一些急需出台的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没有列入立法的重点,法规的供给滞后。既满足不了现实需要,更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制定(修订)技术法规,我们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在游戏规则层面上要积极跟进、学习、研究和参与国际公约、规范、标准的制定;要关注、跟踪、学习和研究交通部、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船级社协会新制定(修订)的船舶技术法规和条款,特别是与渔船有关的新要求新规定;(2)在制定(修订)技术法规时,既要积极又要慎重。积极,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纠正我们的不足。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们才能解决问题。慎重,就是要防止负效应,也就是说,既要知其一,更要知其二。知其一,只是知道了问题的所在,知其二,才能明白导致问题的原因,才能知道怎么办。我们既要处理好我国渔业生产力的现时水平与执行新规则规定的矛盾,还要注意处理好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要学会在悖论和矛盾中寻求缺陷相对最小;(3)要加大对新规则、新规定的宣传、引导的力度,随着国家进入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环境、健康、安全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同时社会福利和人权保护思潮不断高涨。这些因素推动着涉及大众健康、职业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性管制进一步加强。要让大家知道“管制”也是服务,如果我们不能遵守国际新规则,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企业和渔民;(4)要开放式地制定修订技术法规,要加强定期进行不同层级的国际交流对建设世界造船强国至关重要,特别是高层要有目的、有策略地加强与欧、日、韩造船界的交流,求同存异、竞争合作。

4.技术法规的适用性还存在一些问题。各地渔业船舶在船型、结构、材料、作业习惯以及检验能力等方面差异性很大,如何保障法律法规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局部地区的特殊性、适用性还是一个难题;

我国渔船现状与国家和国际公约及标准存在差距。这里有两个背景,一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猛,商船的建造规范和检验标准不断提升,对渔业船舶的建造规范和检验规则是一个压力;二是我国虽然早已成为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但目前的渔船在执行国家和国际标准中,还有很多矛盾。一方面我们要保证渔业船舶的安全质量,同时跟踪渔船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努力提升我国渔船的技术水平和检验质量,一方面我们还要考虑我国渔船及船员的实际现状,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渔船船员培训问题属于港监职能;我国渔船普通船员农民工的比例越来越大,现在可能达到90%以上)

5.行政管理与技术管理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是一项公共管理工作,既需要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但更需要有很强的技术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行政管理是通过技术管理来实现的。与此同时,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也有所区别。例如,在渔船节能减排工作的问题上,政府不需要直接进行技术的研究和更新,这是科研部门和生产企业的职能。而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则需要在政府的定位上下功夫:做好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新技术的认定和培训以及执法监管等工作。政府职能的定位很重要,例如,节能减排,从技术进步角度讲,属于科研部门和生产单位;但在立法、政策、技术推广、新技术培训以及监督管理上,则属于政府。在渔船检验技术法规的立法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构架,突出重点;立足当前,逐步完善;立改结合,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构建并完善以《渔业法》、《渔业船舶检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及规章为法律依据、以渔业船舶检验技术法规为主干、以规范性文件为支撑的渔业船舶检验法律法规体系框架,我们首先需要遵循立法工作的原则:一是要遵循合法性原则,即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严格遵循立法法(包括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行政许可法、渔业法和渔业船舶检验条例以及业经我国批准、承认、加入的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规定;二是法制统一原则,要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防止“法规打架”现象的发生;三是科学适用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渔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海洋、内陆,机动、非机动,生产、辅助船的技术状况差别很大,要增强渔业船舶检验技术法规的可操作性,使其在实践中能切实发挥作用;四是立法要和重要政策的出台相结合的原则,上位法(包括行政法规)以及国家重要渔业政策实施后,要及时、主动对有关规章进行清理和调整。

切实做好渔业船舶检验立法工作还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发展渔区经济和构建“现代渔业、平安渔业、和谐渔业”的关系,要把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和资源统一起来;二是提升渔船修造质量和安全设备配备水平与渔民承受能力及传统作业习惯的关系,通过船员培训、政府适当补贴、企业技术进步、船东投资、职能部门加强监管以及构建渔业政策性保险制度等办法,切实保障渔业生产的安全;三是技术监督与行政管理的关系,要把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与技术监督统一起来;四是分工与协作关系,要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加强论证,确保立法质量。

六、正确认识法律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1.对法律法规的理解把握上存在差异。其原因:一是地域差异原因,即各地渔船在船型、结构、材料、作业习惯和检验能力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技术法规的普遍性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地方的特殊性现状;二是验船人员素质原因,很多验船人员不是船舶及船用产品专业出身,即使船舶专业出身,也缺乏检验的实际经验,对技术法规的理解和把握上差距还比较大,还不能严格按照技术法规要求开展工作;三是地方利益保护,出于发展渔业经济的考虑,往往疏于对法律法规的执行。

2.“严”与“宽”的尺度不好把握。目前,我们在执行法律法规中还存在一些“悖论”现象,比如,尊重企业(渔民)意见与遵守国家和国际法律法规以及标准;推进技术进步与正视企业(渔民)经济实力和生产习惯;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证安全,既要当“警察”又要当“菩萨”„„如果严格按检验规则检验,很多船达不到标准,不能出海作业,渔民和政府不高兴。如果降低标准,出了事故,又要追究验船师责任。3.个别行政领导对渔业船舶检验工作的专业特性不够熟悉,习惯于用纯行政工作的方式来要求检验工作;只强调我们的职能,但不了解我们履行职能的能力和行业规则。

4.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在责任、权力、能力方面不对称的问题还十分突出,检验力量(验船师数量和素质、检验装备)严重不足;对纳入管理的渔船,还不能完全做到登船检验;渔船检验质量和受检率还存在差距。

5.各级检验机构的事权划分还不够科学合理,行政许可权限集中,权责不够统一,效率还不高。

同时,在执行法律法规中还需要把握以下问题: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必须遵守职权法定、越权无效、法律优先、责权统一等依法行政原则,做到法无明确规定的行为不得行使;法律规定的行政行为,不仅要做到符合实体法,而且要符合程序法,要按照法定的程序、步骤履行职责。

七、正确认识国际海事标准变化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分工的细化、世界贸易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海事标准领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标准的提高、严格以及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这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船舶工业而言,更是意义重大。

目前,我们需要关注的国际规则主要有IOM压载水管理公约、国际劳工组织《海事劳工公约》等,这些规则在未来可能对我们产生作用。

(一)压载水管理公约(BWM)

为解决船舶压载水传播有害水生物和病原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IMO于2004年2月通过了《国际船舶压载水及沉积物控制和管理公约》,公约将在合计吨位占全球商船吨位35%的30个国家批准后12个月生效。2011年蒙古及帕劳共和国加入该公约后,已满足了30个国家批准的条件(截至2012年3月31日,共有33个国家加入),会员国家的商船合计吨位已占全球的26.46%。

《船舶压载水公约》最终目的是要求船舶实施压载水处理以满足基于存活生物和微生物浓度的压载水排放标准(第D-2条),但公约通过时,没有任何成熟的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可以借鉴。从公约通过至今,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在研发相关产品,但由于投资风险大、技术难度大、批准和认可试验的程序严格等要求,仅有少数国家的压载水处理技术得到IMO的基本认可。能否制造出达到压载水公约要求的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已经成为船舶压载水公约能否真正实施的制约条件。

虽然“压载水公约”尚未达到生效条件,但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已通过国内立法,明确要求进入这些国家水域的船舶压载水必须符合压载水管理的有关要求,并通过PSC进行监督检查。目前我国拥有远洋船舶约1000艘,如果没有自己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将会面临付高昂费用购买国外设备来满足压载水要求的局面。压载水公约通过后,我国一些单位不断在探索压载水处理技术,但受到缺少资金、缺少技术信息等因素的制约,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开发研究进展较慢。目前通过我国型式认可证书的压载水管理系统有中远“蓝海盾压载水管理系统”、蓝天集团“BSKYTM压载水管理系统”和青岛双瑞“BalClor压载水管理系统”。

(二)国际劳工组织《海事劳工公约》

国际劳工组织(ILO)于2006年2月第94届大会通过了《海事劳工公约》。新公约将现有ILO 60多个涉及海事的公约及有关建议书合并成一个综合文本,预计将在2011年生效,其规定不仅将适用于国际航行海船同时还将适用于国内航行海船。

新公约中规定了对不同类型、不同总吨位海船的船员舱室布置和生活设施配备的要求,在实施对船员的健康保护、安全和防止事故的措施中,还将考虑船上工作场所和船上起居舱室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噪音影响、振动影响等,旨在确保海员在船上有体面的生活和工作的条件。这些要求,都将对船舶设计和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IACS正在开展的钢板负公差方面的研究,早期预报系统(EWS)对船舶工业的影响,以及IACS正在制定、完善的极地船舶标准、柴油机统一要求等,以及接下来的两年,IMO将通过加强对责任公约的实施来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船舶污染海洋事故的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其它组织的互动与合作以协调采取共同措施,对船舶结构特征的重大改建的解释,强制实施船舶事故调查规则,修改MOSU规则,推进渔船安全公约生效,对比研究船舶事故与PSC检查之间的联系,制订船上人体(机)工程学导则,测定船舶CO2排放指数的机制等以推动GBS的实施。这些公约、规则的制订都将对我国船舶设计和制造业产生巨大影响。

八、把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结合起来,推进船检工作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管理从产生意义上讲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NGO)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美国政治学家和现代公共行政学者德怀特•沃尔多指出:不论未来如何,公共行政仍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公共行政汇集两股力量:政府和行政技术。公共行政一直是人类文明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非人类文明消逝、衰退或毁灭,或者转为一种新的境地,否则公共行政将永远长存。

公共行政就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公共行政乃是运用管理、政治以及法律的理论和过程来实现立法、行政以及司法部门的指令,为整个社会或者社会的局部提供所需的管制与服务的功能。公共行政首先是一种活动,这一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即通常所说的政府或者行政当局,不包括立法和司法机构,其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主体相应的必然是具有社会公共权威的机构,而这一机构在现代社会中非政府莫属。作为一种活动,公共行政必须依法举行,而且必须是有效的,即有效性和效率。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

把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结合起来,推进船检工作,需要对政府职能有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货币经济学的领头人)讲到,政府职能是:第一,保护本国公民的自由,抵御外敌侵略以及来自国内竞争者的侵犯(保证国家安全,防止来自国内和国外的侵犯);第二,维持法律和秩序,保证私人契约的履行(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第三,建设并维护公共事业、公共设施(反对垄断和矫正外部效应);第四,保护那些“不能对自己负责”的社会成员(政府有责任保护那些被认为不能“负责的”社会成员)。亚当•斯密对国家的作用与政府的动机表示极大的怀疑,与其“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市场”这个自由制度的三要素之上,他规定了国家的三个任务:(1)提高分工程度;(2)增加资本数量;(3)改善资本用途。其认为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的最好办法就是给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无需政府进行干预;进而对政府的义务做了三点限制:(1)保护社会,使之不受侵犯(国防;维护主权比财富更重要);(2)保护社会的每一个个体,使之不受侵犯(维护正义);(3)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政府成为守夜人(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

现在大家都在讲建立小政府,或称有限政府,因为“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但是政府的大与小,无限职能与有限职能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能简单地以政府工作人员的数量来衡量。美国政府雇员和从政府领取工资的人数约为2000万,约为总人口的7.3%,远高于我国的3%。但从另一方面看,美国政府职能部门实施的是垂直管理,而我们则是条块分割,因此,我们公务员的数量总额尽管不少,却是“分散、重叠”配置的,因而构不成量与质的良性互动。我们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最推崇自由主义经济的国家,但也是政府干预经济最有力度的国家。美国自建国以来,政府在干预经济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美国政府在经济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以提醒大家,在工业化发展、市场化起步阶段,转变政府职能,不能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不能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造成政府的缺位。早在10多年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就对市场原教旨主义进行过严厉的批判。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使然,但目前我国市场的完善还需要时间和过程,市场主体的成熟和理性也需要时间和过程,因此,政府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对履行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和责任不能有丝毫的懈怠。美国学者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合著的《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一书中有这样两段话:“公共行政,既是管理问题、政治问题、又是宪政问题。我们只有把三种认知整合起来,才能理解公共行政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公共行政的现实问题”。“由于人们认识到有害的行为及其副产品不是他人的问题,因此人们要求公共行政管理者对公共利益责任的承担并非仅着眼于特定问题的范围,而是应遍及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也是人们认同‘公共行政并非一项专业技能,而是一种实践社会道德的形式’这一观点的原因之一”。我想这两段话对我们如何履行政府职能会有一定的启示的。

其实,管制与服务实际上是互为一体的,服务可以变成限制或管制,管制行动在增进公共利益的同时,同样提供服务。比如执业执照审批制度可以确保公民安心地享受医生、理发师以及其他职业人员的服务,但对其从业人员而言却是一种管制;驾驶执照和机动车检查制度能提高公路安全,但它同时也规制着人们对公路的应用。所以,我们应把管制与服务有机统一起来,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改善行政,一方面要做到不滥用行政权力,另一方面要用好行政权力,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

第三部分 当前渔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矛盾、问题和挑战

一、渔业科研院校与教学

水产院校的更名导致了渔业专业的弱化;不仅渔船工程专业被取消,捕捞专业也不见了踪影,势必造成渔业专业人才的后继无人。

二、渔船船型

目前,我国不但要发展不同作业方式的生产船舶,还要发展综合补给类船舶以保证油、淡水、食物的补给,此外还需要有运输类船舶和工程类船舶,渔船的船型要配套,使之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建立起的第一批远洋渔船,绝大部分是从外国购置的二手船,船龄长、船况差,基本已达到或接近报废年限,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船舶寿命有其自然规律,主要取决于材料和设备的磨损状况,但也取决于保养和维修水平,美国衣阿华级战列舰是二战期间设计建造的,由于其严格的维护保养及适时地技术更新,直到海湾战争结束后,才正式退役。)

单就生产类船舶讲,渔船船型的选择首先要根据渔业资源,渔业资源决定作业方式,作业方式又决定船型;船型的设计还要遵循安全、经济(效费比)、环保、维权、舒适(在这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劳工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对渔船都有要求)等原则,还要尊重渔民的传统作业习惯;渔船船型的研发,必须要有技术储备,必须要有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强烈意识。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人类的负责。需要强调的是,渔船改造不能闭门造车,要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渔业厅局、船检局、科研部门、大专院校、渔业企业和渔民群众的力量统一起来。我们还应知道,茫茫大海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捕到渔,远洋渔业同样要受到渔业资源和国际准入的制约,盲目发展带给我们的只能是灾难。

此外,还要注意保护群众渔业这个群体,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要发展大船渔业,而从资源保护的角度看则要发展小船渔业。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为了发展渔业经济而伤害群众渔业。

三、柴油补贴政策

以柴油为代表的生产资料价格的飞速上涨,增大了渔民和渔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仅柴油价格就占了生产成本的70%以上。为了保障渔业的正常生产,国家开始实施柴油补贴。从实效来看,柴油补贴保障了渔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保障了渔业经济的发展,保障了渔业劳动力的就业,保障了渔区社会的稳定,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这是为渔民做的好事,我们应该坚持。一项好的政策出台带来的不全都是正效应,柴油补贴政策也不可避免带来了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有船的不出海,坐吃柴油补贴,想出海的没有船,受双控制度制约”,商业渔业没有特产税;不出海,仅凭捕捞证就可以获取柴油补贴,解决方案是凭借市场来优胜劣汰,但是还要保护群众渔业。

二是“渔业补贴给了谁?”,生产者没有享受到财政的阳光,但是如果没有船老板,渔业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制约。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是,经济组织形式变迁的背后是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它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我们过去过于注重生产关系而忽视了生产力,但现在我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又忽视了生产关系。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船东与船工的关系已经是雇佣关系,这里确实存在着分配的“公平”和公正问题。作为政府,我们应该给渔民提供更多的公共品支持;二是渔业投资人在渔业领域的投资,吸纳了就业,给国民提供了高质量的水产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本身就是贡献。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一书中指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这种劳动也可以转给经理)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马恩全集》第26卷第3分册550--551页)。所以,我们既不能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但也需要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特别是要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关键是要解决好具体操作的问题。三是“应不应该有柴油补贴”。没有柴油补贴,渔业产业肯定“会死”,但是柴油补贴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生产者没有直接受益,有柴油补贴的即使不出海也可以过得很好,扼杀了渔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一个例子是,2013年3月中国渔政44608船在黄岩岛执勤护渔18天没有看到一条中国渔船;还有一个问题是海外渔场的开发和利用,有些国家有着很丰富的渔业资源而我们却不知利用,尽管国际入渔有很多制约因素,但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问题,当然这里既有渔民的问题,更有政府的问题。

我们要正视历史,很多政策在当时可能都是最不坏的选择,人类就是在悖论中生存,我们要学会用悖论的方法认识问题,适应悖论,不能轻易否定过去,不能非此即彼,只能与时俱进。

四、双控制度

“双控制度”是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而设计的一个制度。但在执行中,我们就遇到了矛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造成了渔船主机功率“大机小标”的现象。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柴油价格的飞速上涨,柴油补贴政策的实施等因素,在渔船船用主机功率管理上呈现着一些牵扯着多方的矛盾:为了规避收费和推销产品,船东和厂家联手“大机小标”;为了获取补贴,船东又“小机大标”;渔民为了生存,只能走向远海,造大船、使用大功率的船用主机就成为一种选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有些渔民开始将吃“细粮”的柴油机更换成吃“粗粮”的柴油机;有些干部为了给渔民“造福”,也在积极争取功率指标,甚至为“大机小标”开着绿灯„„这个问题确实到了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时候了。

(一)“大机小标”产生的原因

“双控制度”是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而设计的一个制度。但是,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柴油价格的飞速上涨,柴油补贴政策的实施等因素,在渔船船用主机功率管理上呈现着一些牵扯着多方的矛盾:为了规避收费和推销产品,船东和厂家联手“大机小标”;为了获取补贴,船东又“小机大标”;渔民为了生存,只能走向远海,造大船、使用大功率的船用主机就成为一种选择;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有些渔民开始将吃“细粮”的柴油机更换成吃“粗粮”的柴油机;有些干部为了给渔民“造福”,也在积极争取功率指标,甚至为“大机小标”开着绿灯„„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冲击了国家的“双控制度”,对安全生产和防污染以及依法行政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及生产环境方面,一是涉及渔船的收费几乎都与主机功率挂钩,导致渔民为少交规费就与经销商和厂家联手利用“大机小标”作假;二是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捕捞效益普遍下降,迫使渔民选择大功率主机提高渔船适航能力,以利于开发外海,提高捕捞效果,提高生产竞争能力;三是功率指标分配与控制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为防止突破本地的功率指标和获取大功率渔船的检验权,加之基层工作经费不足,导致“59”马力现象,一些地方不是按照下达的指标选用主机,而是根据下达的指标贴花;四是柴油机的特性因素,柴油机面对不同用途,同一机型功率标示有一定的幅度,同时作为捕捞渔船,不仅需要一定的推力,还需要一定的拖力,特别是双拖渔船改为单拖渔船,如果增加功率,其指标谁来核定;五是小型渔船数量众多,且分布散,长期难以纳入渔业部门管理。从事小型渔船作业的渔民生活比较艰难,很多是没有办理检验、登记、捕捞许可,属于不得不“违法”才能生存的群体,即使要办证,现在也没有马力指标,实际上这些小型渔船的马力指标管理是失控的;六是部分渔船因主机老化淘汰,擅自更新比原主机功率大的柴油机,或擅自增加边机,造成实际装机与证书不符;七是发达地区要更新渔船,而欠发达地区没有能力造新船,就只能买进旧船,为规避双控指标的控制,加之渔船买卖市场的不规范,也造成了渔船的非法买卖,并通过与经销商、厂家联手变通,采取“大机小标”的方式,蒙混过关。

管理方面,一是由于各省政策不一,给买卖渔船准造证、捕捞许可证以有隙可乘。如浙江省三年不许造船(渔船),渔民为谋生增收,就从外省买取准造证和捕捞证,这些情况不在省里的监控下,使得渔船数量和功率指标失控。目前,利用外省指标,到外省造船是规避双控的一个“有效”手段;二是检测手段有限,一线验船人员很难在登船检验时发现和纠正功率不实的问题。即使配备了功率检测仪,有限的检验力量也无法面对数量众多的“大机小标”的违规渔船。即使查出了“大机小标”的违规渔船,面对“木已成舟”、“机已装船”的情况,要责令拆解,重新更换一台与许可证书相符的主机,渔民要损失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以上,处罚的难度很大;三是检验工作的内外部协调不够,如审图、产品检验、船舶检验环节对功率指标的监督不足;渔政、渔监和船检的衔接机制不健全。按规定,渔船发证程序应该是按准造证、检验证、登记证、捕捞证的顺序签发,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按制度办事。四是没有处罚依据以及执法中的两难状况。为了渔民生活生存,行政主管部门要求船检部门发证。五是检验人员不能认真履行职能;六是功率指标也是权力,有权力就有寻租的空间。

技术方面,一是柴油机特性复杂,同一机型的柴油机本身就具有功率宽泛的特性,在功率范围内任意标定一点都是合理的。同时,不同作业方式,不同船型需要不同的功率。世界所有的柴油机型谱在功率的标示上都有一个幅度,根据不同转数输出功率有很大差别。例如潍柴生产的X6170ZC,标定转数在1000—1500转时,标定功率为257—456KW;这种情况并不是某一家柴油机厂家所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柴油机厂家如美国、德国、奥地利、瑞典、日本等国的柴油机型谱也是如此。柴油机在功率的设计上为什么会有一定的幅度,主要还是根据不同用途,为获取更大的经济性而为(适用性—不同用途;经济性—耗油量和柴油机的使用寿命;作业方式——需要不同的扭矩)。另外,国家船舶行业标准及有关教材对功率的标定已有明确规定,我们是否有权力自己再做一个规定?因此,从我们自身讲,只能按照图纸设计进行功率核准——做到船机浆匹配。二是功率的定义(概念)也是宽泛的。三是超强度捕捞不完全取决功率的大小。犹如西方经济学中讲到的拉弗曲线:税率提高,国家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国家收入减少。船舶的设计理念是安全、经济、环保、健康。船用主机功率的选择,必须遵循这些原则。大功率必然提高生产成本,特别是在柴油价格飞速上涨的情况下;作业方式和作业工具的不同,对功率要求也不一样。渔民不会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不会不考虑效费比(性价比),大功率主机与生产效益并不完全成正比。四是主机功率“大机小标”现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涉及渔船收费的标准在下降,甚至下降的幅度比较大,人们不会因为主机功率的大小再顾及收费问题;渔船转产转业、渔船报废,国家实施补贴;“过洋性”渔船的审批(功率不够不审批);双拖渔船变单拖渔船也要增加功率;还有燃油税及柴油补贴等因素,在某种意义上也会促使人们去“增大”功率。目前,有很多渔民又在要求将自己使用的柴油机按额定功率标定,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予以考虑。五是柴油机型谱的制定权在企业。无论是世界名牌还是本土化生产的柴油机(基本上是持生产许可证的本土化生产),我们都无权规定型谱。

(二)对策建议

真正实现对捕捞强度的有效控制,必须做到政策层面、法律层面、技术层面与人的统一。从经济学、法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虚标功率”不完全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船检部门一家所能控制的。之所以屡禁不止,乃是经济利益驱动、执法不严以及政策缺陷所至。另外,对功率超标如何处理,船检证、准造证和捕捞证如何做到统一?清理出来的马力数怎么办?这些问题需要配套的政策应对之。为了保证“双控制度”的严肃性和可行性,我们是否可以探讨运用这样几种方法:一是我们需要加强对渔业经济深刻变化的认识和研究,适时修订已经过时或存在缺陷的政策制度。二是可以借鉴日本的农林马力实行两个功率指标的办法。三是管住网具。四是在条件成熟时,加装渔获物监控设备,如ArgoNet(渔货量—品种数量监控)监控系统对渔船安全和捕捞强度实施监控的办法。随着各种收费的降低和减免,我们应该有能力把这个问题解决好。

一是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借鉴日本的农林马力做法,探讨对渔船主机设定两个功率——即柴油机的最大额定功率和渔船捕捞作业功率。最大额定功率作为“补贴功率”,既可以维护柴油机产品的品牌(我们不能干预国际柴油机的型谱,国内市场上的著名柴油机基本是持生产许可证的本土化生产,用的是国际厂家的型谱),又可按照实际功率给渔民以一定的柴油补贴;渔船捕捞作业功率即给不同船型(不同作业方式)的渔船主机一定的“作业储备”功率(即最大额定功率乘以一个百分比。因为渔船与商船的不同就在于,渔船不仅要航行,还要生产作业,不同作业方式对其主机功率的要求有所不同),作为“收费功率”,这样既可减轻渔民负担,也便于管理,又可得到厂家、船东和执法部门的认可,最终达到规范主机功率管理的目标。难点在于一是需要渔业局的认可,二是需要对不同船型、不同作业方式、不同排水量渔船分别确定一个系数,比较复杂。

二是改变思路,从舱容、网具、监控设备以及信用评估等方面对捕捞量进行控制。具体方法包括:(1)如采用Arcos(船位监控。与GPS并用)和ArgoNet(渔货量—品种数量监控)监控系统对渔船安全和捕捞强度实施监控的办法。如果CLS公司能够把成本降下来(我国也应积极研发该类产品),我应考虑采取政府补贴方式,对从事国内生产的机动渔船实行强制配备、强制检验,以保护近海渔业资源。(2)对渔网进行强制认定,用捕捞限额予以控制。(3)用船长、吨位、舱容核定收取资源费。(4)对从事捕捞生产的单位开展信用等级评估等。

三是继续推进渔船船型标准化工作。

四是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密切渔业执法合作。仅从船检角度,我们可做以下一些努力:密切配合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渔船管理制度,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法规。产品检验、图纸审核、船舶检验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规范柴油机检验管理的各个环节。

五是加强对渔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渔业生产者的法律意识、技术能力和信用素养。六是推进渔业经济组织形式——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五、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

为防止在执法上出现多头执法、重复收费的现象,大家开始考虑综合执法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是执法与执罚是不同的概念,执罚只是执法的一个环节,不能将执罚替代执法;二是综合执法,不能简单地将有关执法部门合并,因为,部门合设,矛盾内部化,部门分设,矛盾外部化。矛盾没有灭失,只是位移。我们既要尊重专业分工,还要强调协同作战。因为,分工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可以提高效率;整合力量,可以使1+1大于2。三是执行法律法规必须将执行条款与弘扬法的精神统一起来。四是综合执法必须专业配套,不懂专业何能对专业性很强的事务执法?工业化的突出特点就是要有分工和协作,在古希腊时期,色诺芬就提出了分工的理念——“一个人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专门论述过分工问题。但是,分工必须协作,犹如现代战争,必须是多军兵种的联合作战。综合执法要解决具体的操作问题。要明确责任主体,要明白执法与执罚的概念,要将处罚的设定权和执行权分离,要建立不同专业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核心问题是要在不同部门之间建立“共同认可价值体系”,强化协作意识,并有制度予以保障。

六、节能减排

关于节能减排工作思路,我们应该在政府的职能定位上下功夫:一是要摸清渔船在节能减排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制定政策,如果船用主机需要更换,就需要有补贴政策予以支持,更换下来的柴油机还需要翻修并给予出路;三是新技术推广和新技术培训;四是依法监督管理。

节能减排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技术问题是科研部门和企业的职责(中国没有原创技术,基本是国外先进技术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还需要船检、港监等部门的联合作战。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外力来推进此项工作,如PSC(港口国滞留制度)制度来推进我国渔港对污物回收及处理的建设。

七、“三农”问题

小农经济社会,给予我们的是小农经济的思维,不懂得也感知不到“多米诺效应”。我们只讲现代化、工业化,只看到正效应、正能量,但很少看到负效应、负能量,往往是在弘扬一种正义的同时,牺牲了更多的正义。现代化、工业化带给我们的负效应、负能量不仅是环境污染、资源衰退,还有商业消费主义——市侩主义下的文化危机——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低俗文化、庸俗文化、反智文化,必然导致教育危机、精神危机和人的危机,这必然带来社会的危机、政治的危机,这在西方国家已有大量论著;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三农”问题不仅中国有,美国也有,只是不如我们这么突出和尖锐。《粮食战争》一书中讲到,自杀人群最多的是农民,包括美国在内(债务)。

我们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应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农业属于经济问题,需要遵循科学精神;农村属于社会问题,需要遵从差别原则;农民属于政治问题,需要遵从自由平等原则,需要解决和保障农民的政治权益和人的尊严。

参考材料

1.[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法律的途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1日.2.交通部.我国船舶检验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报告.2003年.3.莫鉴辉.国际海事标准变化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影响.4.王朝华.用科学发展观推进船检工作健康发展.2008年11月.5.王朝华.渔船检验人员的使命以及如何在渔船安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008年8月6日.6.王朝华.对立法、执法工作的思考及对策.2007年12月5日.7.王朝华.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小型渔业船舶检验管理制度创新.2007年10日22日.8.王朝华.对依法行政若干问题的认识(续).2004年9月.9.王朝华.对依法行政若干问题的认识.2004年7月28日.10.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上通道安全课题组.《海上通道安全与国际合作》.2005年.11.张晓鸥.我国渔民弱势群体问题与对策分析.

第二篇:检察院对伪证罪问题思考认识

刑事司法活动的核心内容,就是准确地追诉、惩治犯罪,使刑事案件得到正确的认定和处理。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收集并运用证据的过程: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提起公诉、审理判决等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证据,并且要求其真实性得到确认。任何伪证都可能导致对案件的错误认定和处理,妨碍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使司法机关丧失威信,使法律丧失威力,其社会危害性是严重的。因此笔者认为,正确认识“伪证”并将伪证罪的主体及其目的进行适当扩大,完善刑法关于伪证罪的规定,对于司法实践是不无裨益的。

一、对“伪证”的界定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所谓“虚伪”的认识。国内外刑法理论对此有三种观点:客观说、主观说和折衷说。客观说认为,只有陈述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才是虚伪的。具体地讲,客观说以陈述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真实性为标准,只要陈述内容与客观事实有出入,那么陈述就是虚伪的;而即使陈述人主观上故意作虚伪陈述,但只要不违反客观真实性,没有实际的危害结果,此陈述也被认为是真实的。主观说则认为判断陈述内容是否虚伪,并不决定于陈述内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而决定于陈述者主观上是否将其所经历的事实作准确无误的陈述。如是,则陈述就是真实的,即使与客观事实不符,也不影响其真实性;反之,如果陈述是违反其经历事实的,即使陈述内容符合客观真实,也是虚伪的。而折衷说则认为,既有主观故意,又违背客观事实的陈述才是虚伪的陈述;主观上有故意,但陈述并未违背客观事实的,应视为真实;主观上没有故意,但陈述违背客观事实的,亦不在虚伪之列。

目前,国内较为通行的是折衷说。但此说的观点颇值得商榷。行为人作伪证必须通过积极作为的方式来进行,如果不作为就是拒不作证,既然并未提供证据,就无所谓“真”、“伪”之分,且陈述违反证人记忆但符合客观事实也只是巧合,而非其本意。所以只要其主观上欲故意作伪,客观上就必须积极地实施一定行为,那么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实施的就应该是“危害行为”。而依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之规定,只要行为人有故意行为,且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即可构成本罪。可见,法律强调的是行为人歪曲事实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对是否造成实际危害则并不过问。因此,我国刑法所规定的伪证罪是行为犯而不是结果犯。折衷说显然是以是否产生危害结果来认定伪证罪是否成立的,但实际上构成伪证罪的客观要件是危害行为而非危害结果。折衷说虽然顾及了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但在对客观因素的认定上发生了错误,从而偏离了刑法规定的本意,这正是折衷说的失误所在。

而客观说则有失偏颇。如果依其观点,那么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是何种心理状态,只要其提供的证据与客观事实不符,即成立伪证罪。换言之,过失亦可构成伪证罪,这无异于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准确认定案件事实,较好地保障了司法活动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对证据提供者的约束过于严格,反而使其抵触情绪增加,给司法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诸多不便。权衡利弊,这种客观归罪的做法显然有矫枉过正之虞,并没有太大的实践意义。

因此,相比较而言,主观说就显得更为合理了。只要行为人在刑事诉讼中为了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而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提供不实证据的,即犯有伪证罪,而不论是否造成了他所希望的危害结果。若因客观条件限制而使证人的记忆发生错误,导致其所作证据与客观事实不符,由于其不具备犯罪故意,故不构成伪证罪;如果证人故意作与记忆不符的假证明,即使此证据与客观事实恰巧相符合,仍不能阻却伪证罪的成立。只是由于未造成危害后果,因而可以认为情节比较轻微而已。

二、对其他主体伪证行为的认识及策略

在我国,法定的证据包括如下七种:(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因此证人、记录人、鉴定人、翻译人、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是证据的重要来源,那么这些人就都有作伪证的可能。我国刑法已就前四种人的故意伪证行为规定了伪证罪及其处罚,而对于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几个潜在的伪证行为主体,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伪造证据、隐匿罪证或者毁灭证据的,无论属于何方都必须受法律追究,但刑法却并没有指出对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应当如何处理,这显然不利于刑事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

1、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伪证行为进行处治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讯问,应当如实回答,没有保持沉默的权利;而被害人也有如实向司法机关陈述案件事实的义务。同时,依据刑事诉讼证据理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的供述和被害人亲历犯罪行

为发生的证言或陈述都属于直接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是公安司法机关认定案件事实,对案件进行处理的重要依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受外因影响的)被害人为对抗司法机关,随时都有可能以各种手段来妨害正常的司法活动,故意作伪证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并寻求相应的司法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2、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伪证行为的认识及策略

第一,从作用上看。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被公安司法机关立案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他对自己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以及如何实施,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清楚。因此,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交待、如实供认,就可以全面、详尽地反映出作案的动机、目的以及作案的手段和过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经查证属实,一般可以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直接证据;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辩解,则可以提供证实其无罪或罪轻的证据或证据线索。因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真实口供对办案人员迅速了解案情,全面收集证据,正确认定事实和及时发现新情况等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的证据所难以比拟的。

虽然在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不承担证明责任,也就是没有义务提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不因此而享有沉默权,而且由于其供述和辩解的重要性,所以法律上不能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绝回答问题或故意作虚伪陈述。后者一旦产生影响,其危害性与真实陈述的正面作用同样重大,这正如物理学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作的描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从内容上看。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供述,即向公安司法机关承认自己犯有罪行和关于犯罪具体过程、情节的叙述;(2)辩解,即否认自己犯有罪行,或者虽然承认有罪,但对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或应从轻、减轻处罚等情况所作的申辩和解释;(3)对他人共同犯罪事实的检举和揭发。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与其自己的犯罪行为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作为本案的证据使用,因而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组成部分;另一种与其本人犯罪的事实无关,则不属于口供而属于证人证言。

第三,从司法对策上看。

众所周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存在着很大的虚假可能性,并易有反复。在大多数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了逃避罪责,总是企图否认和抵赖罪行。所以,虚假的辩解是比较常见的。由于司法机关本来就要对有关案件事实展开调查工作,因此这种虚假辩解并不会对司法活动造成新的影响,故对其另行追究并无太大意义。

但是,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有罪供述或检举揭发时故意作伪,情况就不一样了。我国刑法分别在第六十七条和第六十八条规定了对自首和立功的处理: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并可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那么如果他们提供了虚假的新情况,又应如何处理呢?如前文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的新情况应属于案件的证据,其有关供述就应该是作证行为。对属于证人证言性质的检举揭发,若有故意作伪,应当可以适用伪证罪进行处理;而对自证其罪的供述或不属证人证言性质的检举揭发,如有故意作伪,刑法则没有作出相应规定。而事实上对于新情况,司法机关总是宁信其有而不信其无的,并且还会据此展开调查,待发现情况不实,则已经使司法成本升高,司法资源遭到浪费。所以这种作伪行为对正常司法活动的妨害是相当大的。

例如,犯罪嫌疑人钱某(某国企负责人)因涉嫌受贿而被拘留,在羁押期间他为了逃避罪责、转移视线,给侦查活动设置障碍,向司法机关作了虚伪供述,言明自己除本案以外还曾收受私企老板李某贿赂十多万元。侦查人员以此为线索开始新一轮调查,在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之后,发现此情况纯属子虚乌有,而钱某则利用这段时间考虑对策,重新加固了思想防线。对此,司法机关一般只是在认定其罪责时,以认罪态度差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加重处罚的目的,这就是实践中所谓的“态度刑”。但这种处理方法其实并不合理。在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实际上侵害了两种不同的客体:一是案件本身涉及的社会关系,二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所以处理起来应当区分清楚,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笔者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故意提供虚假新情况属于伪证行为,其社会危害性已足以构成犯罪,为维护法律尊严,保障正常的司法活动,应可以对其单独立罪。具体来说,可以在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之中增加一款内容,明确规定第二类伪证罪。本罪的主体方面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罪过方面为直接故意;客观行为方面为作出了虚假的供述,即提供了虚假的新情况;而目的方面则可概括为妨碍司法公正,不必局限于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

3、对被害人伪证行为的认识及策略

第一,对被害人虚伪陈述的认识

被害人陈述,是指被害人就自己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和所了解的犯罪分子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刑事诉讼开始之前的被害人陈述,是公安司法机关立案的根据;在刑事诉讼过程之中的被害人陈述,则是重要的证据来源。由于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对象,因此一般对案件事实了解得比较详细、具体,特别是在强奸、流氓、伤害、诈骗等案件中,被害人与犯罪分子大都有过直接的接触。他们不仅了解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过程、后果,而且还了解犯罪分子本人的许多具体情况,有时甚至可以明确告发或指认谁是犯罪人。因此,被害人陈述对于公安司法机关判断案件性质、确定侦查方向和重点,收集核实其他证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要认清被害人虚假陈述的性质,首先应该明确伪证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1)侵害的客体不同。前者主要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后者主要是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2)犯罪时间不同。伪证行为发生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诬告陷害行为则发生在立案侦查前,是引起案件立案侦查的原因。(3)作伪内容不同。前者是在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上作伪;后者则捏造整个的犯罪事实。(4)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特殊主体,后者则为一般主体。(5)行为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既可以是陷害他人,也可以是包庇罪犯;后者的目的则只能是陷害他人。如果被害人故意捏造事实、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到刑事处分的,并且属于刑事诉讼前的陈述,一经查出,可依法追究其诬告陷害罪之责;如果是在刑事诉讼中,受外因的影响,或被威逼利诱、或出于与犯罪分子的特殊关系、抑或是为了报复、泄愤等等,而有意将案件事实缩小或夸大,将情节减轻或加重,由于此时刑事诉讼已经启动,所以此类行为应属于故意作伪证。被害人的这些虚伪陈述都有可能导致案件性质发生改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发生错误等严重后果,这对于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有着相当大的妨害,而我国刑法对此也没有加以规制。

第二,具体认定及司法对策

笔者认为,被害人伪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足以构成犯罪,可以纳入第二类伪证罪的范畴:其主观罪过方面是直接故意;客观行为方面是作虚伪陈述;行为目的是意图妨碍司法公正(因为被害人也可能出于加重打击犯罪者的目的而故意夸大事实,并不一定是为包庇罪犯)。应该看到的是,被害人由于受犯罪分子侵害,其正常法律权益已遭到损失,如果不是出于外因的影响,一般不会有意作伪证。因此,认定这类行为的关键在于对导致行为产生的外因的分析。

(1)因受暴力胁迫或与犯罪嫌疑人有特殊关系而作伪证。例如在一起故意伤害案中的受害人王某(退休干部),在犯罪嫌疑人陈某(无业青年)被拘留期间,因事有凑巧,得悉陈某竟为自己一位老战友之独子。考虑到老战友年老体衰需人照顾,王某在法庭上改变证词,将被陈某殴打致肋骨骨折的情况说成是自己不小心摔伤,而只承认其他一些轻微外伤是由于陈某的伤害造成,后经重新鉴定发现王某作了伪证。虽然王某的行为妨害了正常的司法活动,但他也已为此付出代价,牺牲了受损权益得到完全救济的机会。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从轻处罚,受暴力胁迫而作伪证亦同此理。

(2)因被贿买而作伪证。如强奸案件中的受害者由于收受犯罪分子或其亲友的财物而与其串通,在接受司法机关再次询问时,将原先所作的被强奸的陈述改为是与其通奸,以致检察机关将此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属于这种情况的不应得到从轻处罚:一方面,其受损权益已经得到对方钱物的对价性补偿,从轻处罚的理由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其行为侵害了正常的司法活动,从维护司法公正的角度出发,应予正常处治。

(3)为报复、泄愤而作伪证。例如,某公司采购员方某因在被欺骗的情况下与周某(自称某公司供销人员)签订了购销合同并同时支付了首期款。不久,周某携款潜逃,以致方某的公司损失数万元。后周某虽被抓获,但货款已无法追回,方某因工作失误而被解职。方某为报复周某,在向司法机关第二次陈述时,将涉案金额夸大为十万元,希望以此使周某被从重处罚。这种伪证行为在妨害司法机关正常活动的同时又侵害了周某的正当权益,故不宜从轻处罚。

三、国内外关于伪证罪规定的不同点

当今世界各国刑法几乎都有关于伪证罪的规定,与我国相比较,存在着诸多的不同点,并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主体方面,泰国刑法、印度1953年刑法和法国1810年刑法对伪证罪的主体均不加限制,即为一般主体;在主观方面,有些国家的刑法没有写明罪过形式是故意还是过失,如法国、西班牙、日本、朝鲜等,保加利亚1915年刑法甚至明文规定了过失伪证罪;在客观方面,很多国家强调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在陈述之前或之后需要依法宣誓,保证真实陈述或保证所作陈述是真实的;关于伪证罪发生的诉讼阶段的规定也不仅仅局限于在刑事诉讼中;另外,许多国家的刑法都未规定伪证须是对案件的重要情节,更有甚者,瑞士刑法第307条第三款规定:“虚伪陈述与法官判决之事无关者,处三个月以下轻惩役”;在量刑方面,各国都相对较重:日本、美国为10年以下,泰国为7年以下并有罚金刑,法国为5年以上10年以下,加拿大则为14年以下。总之,外国刑法对伪证罪的规定在适用范围上、打击面上和处罚程度上都超过了我国。

综上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都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伪证罪的主体,而伪证罪的是否成立应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作伪之故意并且是否意图妨碍司法公正为标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违法犯罪的形式、手段等具体情况也日趋复杂,立法机关也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关于伪证罪的规定,将其内涵与外延均作适当扩大,以加强打击的广度和力度,从而更好地维护司法机关的权威,保障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促进国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和司法资源的优化使用,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关于中学生对劳模认识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学生对劳模认识问题的思考

班级:2016届6班 姓名:蒋沁哲

论文摘要

本文以“中学生对劳模的认识”为切入点,论述了现在中学生在对待劳模价值问题上缺少认同感。本文分为两大板块,前段主要分析论述了劳模和劳模精神,继而引出后端文章中心,即对劳模精神的再认识。

最后得出以下方法:

1、中学生需要“品牌劳模”效应

2、中学生需要与时俱进的劳模精神

3、中学生需要劳模精神的引领与鞭策

引言

劳动模范是祖国的精英、社会的中坚和人民的楷模。他们大多来自卑微的职业,但是他们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了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中国劳动人民杰出代表的形象。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激励全国人民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以劳模为杰出代表的亿万劳动者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才会有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今天。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学习劳模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一种对职业、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但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对劳模的认同感有所下降,今天的世界,已经走向经济、文化和科技相互交流融合的时代,在社会转型信息发达的新时期价值观趋于多元,也让我们对劳模认识方面有新的思考。关键词:杰出代表,敬业精神,认同感下降

第一章

劳模的涵义以及其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劳模,即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简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对劳动概念本身以及劳动价值认识理解的深入,以及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劳模具有的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社会性让大众普遍认知,新时期劳模是劳动者阶层的优秀代表、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尽职尽责,踏实肯干,勇于创新,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劳模永远是时代的永远领跑者。

第二章

理解“劳模精神”实质

劳模精神折射着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它简洁而深刻地展示着一个时代,人精神的演进与发展,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时代思想与情愫。简而言之,劳模精神是引领中华民族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思想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劳模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是种人文精神。劳模精神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展示的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的是我们伟大的民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简而言之,劳模精神就是引领中华民族时代发展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劳模的时代领跑者作用与其体现出的时代劳动价值,也正是我们追求的时代精神。个人认为,“劳模精神”包含着的五个特性,凸现了我们所追求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第三章

劳模引领时代的精神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六十多年风风雨雨中,我们不难发现,劳模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精神风貌,也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体现了我们民族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从时传祥、王进喜,到倪志福、郝建秀,从李素丽、徐虎、王选、袁隆平,到李斌、许振超、王建军、于凯等。尽管每一时代的劳模群体也都呈现出多元的组合,以体现对不同劳动价值的肯定,但其总的发展趋势,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评判,正在从“出大力,流大汗”、“苦干加实干”,向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并能为社会创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向转变。这样的变化,与新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一个封闭自足的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并逐步向世界开放的转变过程完全同步合拍。每一个时代所推举出的劳模,都代表着该时代的先进生产力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从“铁人精神”到“振超效率”,从“艰苦奋斗”到“技术创新”,60多年来,中国劳动模范内涵的每一次转变,都与新中国从一个农业、封闭、自给自足的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转变过程合拍。尽管存在着一些标准的变化,但个人观察认为,穿越时代变迁,每一个时期的英模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他们又有共同点,那就是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基本特点。以上这些,集中体现了中国工农阶级的先进思想和精神风貌等优秀品质,体现了我国劳动者的朴素、勤奋、自强、进取的精神风貌。过去是、现在仍然是,这就是不变的劳模精神。劳模精神是引领时代的精神,劳模价值创造社会的进步价值。尽管每一个时代的劳模都有其特点,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本质。

第四章

对劳模精神的再认识

进入新世纪,围绕劳模的争议声也一直不断。劳模评选中的“星模、官模、款模”现象更是被人所诟病。有网友戏称“劳模评选早已变味,成为有钱有势者及‘明星’们的盛宴。” 凤凰网最新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在6161名被调查者中,95.2%的人认为“劳模的味道儿变了,没以前那么有号召力了。现在的中学生更是对劳模的时代认同感有所下降,追明星胜过追劳模”或者“崇拜明星胜过崇拜劳模”,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为:

当今很多中学生没有价值、道德尺度,盲目崇拜迷恋追星。受经济利益驱动,尤其是一些媒体,往往缺少社会责任感,打开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除了很少的时政社会新闻、几乎都是娱乐八卦以及明星的世界,你很难找到一块传播劳模、英雄的天地,那些代表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某个时代的人生价值和道德取向的劳动模范,很多家长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不够,对劳模的认识不到位,家长与社会对于众多青少年崇拜明星胜过英雄、劳模的的行为多表现为沉默,谈起劳模许多青少年体验到的更多的是疏离感,就会出现过多的没有用、没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这是现在中学生在对待劳模价值问题上缺少认同感的原因之一。

还有,许多中学生对劳模的内涵以及劳模精神的实质都搞不清楚,有一些人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王进喜、时传祥等劳模以吃苦、实干、忘我奉献的影子里,对劳模的时代性、发展性、先进性根本就不了解。社会只是在宣传劳模人物事迹,但缺少对劳模内涵、劳模精神等理论和实质研究和宣传,社会上大多数人往往停留在传统劳模的理解之中,所以很难达到普遍的认同感。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劳模都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时传祥、王进喜、张秉贵这些名字,对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耳熟能详,他们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劳模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精神。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劳模们多为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能手,脚踏实地干工作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望。后来又有了雷锋、焦裕禄、李素丽等等,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大多数人来说,劳模不光是人人争相学习的榜样,还真实亲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价值多元化,曾经一度,社会上对劳模的关注似乎降低了。一些企业家、明星成了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追捧的对象。直到今天,党和政府、各级工会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不断提高劳模待遇,使得“劳模”这个响亮的名词再度回到社会主流意识中,同时,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劳模队伍的结构也在不断丰富,企业家、农民工不断当选为劳模,成为近年来不断爆出的新闻。但是,与以往劳模那种成为几代人学习榜样、成为一个时代记忆的轰动效果相比,如何让劳模真正成为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榜样,仍然是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

两会期间,记者在北京地铁里随机采访了几名中学生,当记者让他们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劳模的名字的时候,“时传祥”、“李什么丽,就是妈妈常让我查公交热线电话的那个”……除了课本上出现的“时传祥”,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已经很难说清楚某个劳模的名字了。

“现在提劳模精神,感觉上好像不那么主流了,显得边缘了。”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科伦实业集团董事长刘革新是全国劳模,他的担心正在成为许多代表委员,甚至整个社会的一种普遍的忧虑。

由此,我想到如何让劳模精神重返校园,让更多中学生接受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中学生需要“品牌劳模”效应

现在社会不断涌现具有优秀品质的劳模,例如“金牌工人”许振超,“新时期知识型、技能型工人”王洪军……“新时期的劳模精神和传统劳模精神在本质上以劳动为光荣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就是缺乏一个像王进喜、时传祥那样的劳模中的核心。”刘革新委员认为:“这些„品牌劳模‟是人们对劳模认知的标志,现在没有这种标志,没有这种领军人物,中学生认识起来可能比较困难,毕竟要记住那么多的名字。实际上,现在对劳模典型的宣传还停留在过去时代那种传统的高大全式的塑造,致使今天的中学生对劳模的理解存在误区甚至是逆反心理,似乎“劳模”就该与“工作狂”画等号,就该是“不要命”的代名词——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而又耻于言及报酬;不顾死活地带病顶岗,而又坚持“不下火线”;没完没了地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而又强颜欢笑……诸如此类的“特殊”表现,成了宣传劳模的“定式”,将劳模送上“神坛”,成为普通人无法企及同时也不感亲切的“雕像”。

一线工人成为被忽视的角落也是劳模精神被“遗忘”的重要原因,在吉林省四平市当了10年环卫工人的全国劳模王福民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电视里基本看不到一线工人的影子,社会上有种风气,看不起普通工人,把我们当成教育孩子的反面对象。”

因此在宣传上应该突出劳模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带头人?“新时期的劳模内涵应该有时代特点,现在正是重塑劳模精神的时候。”刘革新表示,以前我们社会过分强调了劳模的无私奉献精神,甚至将其“神化”,这就让普通人觉得劳模离自己太遥远。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鼓励先进劳动者的制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来说,现在的标准中更应该强调的是劳动者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技能。劳模应该向普通劳动者回归,这样,才能激励公众真正向劳模学习的热情,劳模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榜样的作用。

2、中学生需要与时俱进的劳模精神

社会在发展,时代精神在前进,劳模精神、劳模特征也在发展,不同时代的劳动模范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王进喜、时传祥、郝建秀、王崇伦、赵梦桃为代表的一大批普通劳动者,在他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不平凡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以他们高尚的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成为激励全国人民的楷模。

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两个典型的英雄模范人物代表,雷锋和焦裕禄凝聚了人们的向心力。尤其是雷锋,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当时的社会需要强调无私、关爱、理解、奉献的“雷锋精神”。雷锋同志是一个普通战士,他没有身居高位,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而只是用自己极为平凡的言行,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关爱国家、集体和他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亦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应的是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亦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反映在劳动模范身上的时代精神亦在进行相应的“调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国的科技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陈景润、蒋筑英、罗健夫、彭加木等为代表的知识精英。

20世纪90年代90年代出现的以孔繁森、吴敬琏、李素丽、徐虎等为代表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以他们平凡的、光辉的、感人的事迹给社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世纪,走进新世纪的劳动模范,相当一批是来自生产一线技术精英。他们在继承发扬老一辈劳模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精神的同时,苦练技术大胆创新,成为知识型、技术型的走在时代前列的劳动模范。他们中涌现出了许振超、李斌、王亮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展现着劳模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风采。

3、中学生需要劳模精神的引领与鞭策

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每个时代的劳模都呈现不同的时代特点,其身上永远带有时代的影子。劳模时代领跑者作用与其体现出的时代劳动价值,也正是我们追求的时代精神。劳动价值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在丰富,劳模评选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也在变化着,但劳模引领时代的精神永不变。中学生今天学习劳模突出:

一、干一行爱一行。宿州供电公司线路工区运检队队长许启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公司特等劳模。他,只是高中毕业,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书写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忠诚。他主持完成的QC课题获得全国“舜杰杯”QC成果发布一等奖,两项工器具改造的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推出创新项目12项,带领创新小组成员完成创新13项,攻克技术难关4项。2015年,只有高中学历的他走进了安徽省电力职工大学的教室,给大学生和在职职工上课一年,成为当时唯一一名被省公司聘用的技能型讲师。他编写的《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考核培训标准》获得省电力公司专家审核组的好评;他编写的《高压线路带电检修工岗位培训考核典型题库》在中国电力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能取得这些成绩确实不容易,充分体现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对待工作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埋头苦干的忘我劳动热情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肯钻研,爱学习。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孟超,2005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1感动中国人物,著名肝胆外科专家。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后一直工作在一线。几十年攻克多项肝胆疾病手术治疗难关,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从一个医师走向大师。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三、情系于民,乐于奉献。胡青树一名农电工所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能给乡亲们送去光明,带来欢乐,再累也值,再苦也甜。”这是胡青树的口头禅。30多年来,他每个月要穿掉两双解放鞋。为了让百姓用好电,胡青树每天带着电工工具,走村串户,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争取把一个个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只要听说哪有故障,不管是倒了电线杆,还是个人用户、企业停电;不管是数九腊月还是暑热天气;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他总是以最快的速度第一个到达现场,尽快调查原因,把停电损失降到最低。一位基层供电所长,30年对农电事业痴情的坚持、坚守、坚韧,为群众默默服务,用坚守书写了忠诚,用行动诠释了责任。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

今天的世界,已经走向经济、文化和科技相互交流融合的时代。只要我们站在世界舞台,以科学发展眼光看待评选“劳模”问题,不难发现,劳模精神所体现的社会进步性,价值趋向的社会文明科学性,以及“劳模精神”所包含着“先进性、时代性、民族性、思想性、教育性”正代表着我们社会文明和谐的追求方向,体现着我们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对人类文明道德、价值趋向的追求。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先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源于我们身边每一个身份普通、岗位平凡、业绩突出的劳动者,这种精神成为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源动力,引领着无数人战胜苦难、不懈创新、勤勉开拓。这就是劳模的精神。00后的我们都逐渐步入自立的时候了,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要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创造价值的同时,懂得用劳模精神指引前进的方向,要学习劳模,做服务社会的先锋。

我们学习劳模,不是光喊口号,不是做表面文章,而学习劳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团队协作精神,这是一种无华的忠诚、一种朴实的敬业、一种与日俱增的进取,更是一股指导我们实践的强大力量。在思想上,我们要坚定忠于人民、挚爱事业的信念,树立奋勇争先、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培养大局为重、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把弘扬劳模精神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同贯彻落实市农委提出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到服务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市农委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总站的发展,农机化的发展,服好务,建好策;在生活中,坚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力争做一名好公民、好职工、好儿子、好同事、好学生。

劳模精神是一种符合,是一种指引方向、催人奋进的精神符号;劳模精神是一道光亮,是一种能照亮黑夜、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劳模精神是一种取向,是一种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的,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证明了,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劳模是时代的标杆和旗帜,劳模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而今,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发挥劳动模范的示范导向作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弘扬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模精神。埋首在各条战线、各个工作岗位上的80、90们,我们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参与者,让我们以一种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精神去诠释生力军的含义,以一种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心态做服务社会的先锋。

参考书目:

《新中国劳动楷模》 团结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艳华,永亮编著

《中国劳模大典》

光明出版社 1985年版

《一花引来百花开》 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第四篇:对新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学习昌乐经验课改初见成效

孝义市第九中学

伴随着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我校教师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并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赴山东昌乐二中学习培训,回来后,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多次开会研究,明确了我们的课改思路是:将全国先进学校的课改经验与九中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扎实工作,稳步推进,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九中的课改之路。

一、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课改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为此,我校共投入15万元,先后派出三批44位教师赴全国课改名校——山东省昌乐二中学习、培训。全体教师带着责任、带着问题,虚心求教,用心实践,积极交流,总结反思,受到了培训部及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学习期间,我校教师积极在昌乐二中课堂上实践演练,王建兵老师《灰色的天空与精彩的故事》还入选《中国教师报》高效课堂资料汇编中。老师们积极听课,多渠道、多方式搜集资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接受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洗礼。昌乐考察返校后,学校组织了五场汇报会,任莉莉、乔敏、刘彩英等老师的发言博得了与会领导和教师的一致赞扬,所有的老师都为昌乐二中的“活教育”、“精彩故事”感到震撼。大家思想解放了,理念更新了,人人决心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冲浪者。单单教师更新理念还不行,学生和家长的理念也要更新,昌乐回来后,学校整理昌乐的课改资料,以班给学生讲昌乐学生的学校生活、学习习惯、课堂表现,给学生观看昌乐二中的课改宣传片、课堂实录、“活动”德育、读书活动等,通过文字和视频资料,教育、熏陶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感知新课改的氛围,认识新课改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家长队伍对新课改的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学校借期中考试的东风,开了一次家长会,各班精心准备,以课改为主要内容,学生自行组织,采取多种形式,感染、说服家长,各班的家长会,或学生现身说法,让家长明白课改的好处;或让家长看本班学生的课堂视频,知道自己的孩子出色的表现;或让家长充当组长及组员的角色,互动交流,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及收获,有效地提高了家长对课改的支持率、配合度。1

二、强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课改研究能力。

1、以编制导学案和教案为抓手,强化集体备课。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线路图”。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力。我校为了提高导学案和教案的质量,一是各学科根据教学进度,以教研组制定出了集体备课计划,确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内容等;二是根据学习内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主备人提前备课,集体讨论研讨后主备人二次备课,由教研组长审稿、定稿;三是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学校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经常到同学科各教研组中,进行培训、指导、参与集体备课。四是邀请市教研员进行教材培训,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掌握有效的教法学法。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我校集体备课的教研习惯,并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和质量。

2、校领导教研重心下移,追踪常态课。昌乐学习回来后,学校领导更多关注的不是经过精心包装的粉饰型的特殊课堂,而是关注鲜活的、原生态的本色课、常态课。一是校领导追踪听课,凡是赴昌乐学习回来的教师,任校长一个个追踪听课,了解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策略的变化,了解研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校领导巡课、看课,一个一个教室巡查,一节一节课巡查,看课堂上学生的展示点评、互助合作、学习激情等。走进本色课、常态课,触摸到了师生的常态交往,发现了教学中某些共性化的问题,撷取到了显示教学本质的个案,为有效、有针对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找到了突破口和切入点。

3、建立“课改孵化室”,强化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教研手段,三年来,我们循环滚动地搞课例研究,逐步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近期,学校建立了两个“课改孵化室”,目的是为了高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孵化室不是“实验室”,不是试验行与不行,而是认定能行,有值得推广的好方法,让参与者受到“孵化”。校领导从常态课中发现优质课,学校统筹安排在孵化室上课,让老师们去讲,去品,去比、去研究。不少老师学习昌乐的经验,吸收昌乐的课改营养,活学活用,“孵化”出了一节节适合自己教情、学情的优质课。如王建红、王艳红、郭张英等老师的课,受到了市教研室老师的高度评价,堪与昌乐二中教师媲美。各教研组以这些优质课为典型案例,通过说课、评课,深化课例研究,进一步提升了我校课例研究的实效性。现在我们仅仅是开始,今后还要在“孵化室”多比课、赛课、评课,以赛促改、以评促改。此外,在

2课例研究的基础上,学校还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价的长效机制,每学期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统一打分评比,划分等次,以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

三、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成了通向高效学习的桥梁。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走向高效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要重视小组建设与管理,始终抓住小组评价这一杠杆,撬动小组的活力,培养小组成员的规则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昌乐学习返校后,各班重新科学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营造了浓厚的小组文化氛围,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小组长、学科组长的工作进行培训、指导,每个学习小组每周组织一次反思,反思本小组一周来的表现,对照小组目标、组规组约,找出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

小组健全了,合作学习的魅力也凸显了出来,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课堂真的活起来了,激情真的点起来了。课堂上,学生充满自信和激情,能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理解、看法和观点,互帮互助,积极展示点评,用心去体验合作竞争的魅力,用心去感悟团队的力量,充分享受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小组之间,教师能始终抓住评价的杠杆作用,通过及时的点评、小组评价调动每个学习小组的积极性。现在,各科老师课堂上的小组评价机制已经健全,评价程序及方法也能驾驭。

四、树立大课改意识,创设课改的立体环境。

昌乐二中课改的成功,不单单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它的学校文化、ISO9000管理体系、海量阅读、“活动”德育、八环节学习法等,都是课改成功的强有力支撑,与课改工作相得益彰。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大课改观,创设课改的立体环境。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做了初步尝试。

1、《学生成长日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们效仿昌乐二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计划本——成长日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制订计划的习惯,凡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都要做好非常详细的安排,一项一项完成落实。因为是刚刚开始尝试,要求班主任一定要做好具体的指导、帮助和督促工作,确实让成长日记起到学习导航的作用。

2、疯狂诵读,有利于改变学生人生的宽度。昌乐二中的海量阅读,令人震撼,我们不敢谈海量,但能尝试大量,学校经过研究,暂时确定开展“疯狂诵读”活动。一是

3时间上给予保证,每天早晨有一个专门的诵读时间;二是有专门的阅读教材——《语文晨读》,从周一到周末,每日均配备内容不同的体例,周一背经典诗文,周二诵美文诗文,周三记精品成语,周四读名人故事,周五赏中考佳作、名家名作,周末知千古历史;三是语文教研组以年级定出诵读计划,以年级或以班组织读书活动汇报会。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会使学生达到理解文化、提升品位、开拓思维、综合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的目的。

3、特色课间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意志品质的锻炼。昌乐的课间跑步,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的课间操与之仍有差距。为此,学校特派体育老师去昌乐学习考察。近期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效仿昌乐的跑操进行训练,二是新教了一套韵律操,三是狠抓出操收操的质量,四是注重每次操后各班的总结整顿工作。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我校的课间操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4、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给课改创设了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生活氛围。听了昌乐二中现代班级管理介绍,可以看出这是魏书生“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思想的升华。因此,我校继续坚守三年来一以贯之的班级管理办法,同时又注入了昌乐先进经验的新血液,如:家庭式的班集体建设、爱和尊重为主旋律的师生关系、充满温暖和亲情的生日榜、现代班级文化建设、“法治加情治”的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等。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创建一个个民主、科学、和谐的班集体。

建校三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一直在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正是由于全校上下的孜孜以求,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升,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仅仅是迈开了第一步,现在所做的都微不足道,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还需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总结、反思。我们要在坚守自己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创造性地、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为推进学校课改进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与思考

学年论文

题目: 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姓名:

徐淑娴

号: 1015402027

别:

公共管理系

业:

公共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 封少杭

2013 年 2 月 25 日

目 录

摘 要................................................................................................................................................1 关键词..............................................................................................................................................1

一、引言...........................................................................................................................................2

二、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历程...........................................................................................................2(1)、自发探索阶段...............................................................................................................2(2)、全面试验阶段...............................................................................................................3

三、大学生村官的“小事业,大理想”.......................................................................................3(1)、畲族山乡里的“80后”女大学生村官......................................................................3(2)、大学生村官张亚欧.......................................................................................................4 四、大学生村官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增长点.................................................................................6(1)、开拓了公共管理新思路...............................................................................................6(2)带动了农村科学技术的发展.........................................................................................6(3)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6(4)减轻了就业压力.............................................................................................................7

五、对大学生村官的理性思考...................................................................................................7(1)心理上的不适应.............................................................................................................8(2)环境上的不适应.............................................................................................................9(3)缺乏经验.........................................................................................................................9

六、对公共政策的建议...................................................................................................................9(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9(2)建立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机制.......................................................................................10(3)建立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考核、考评制度...................................................................10(4)锻炼培养后备人才.......................................................................................................10

七、结束语.....................................................................................................................................10

八、参考文献.................................................................................................................................12

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与思考

摘 要

当前,“大学生村官”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本文从大学生的发展历程开始,对大学生村官有了一定认识。包括自发探索期和全面发展期。通过两个例子讲述了大学生村官的优秀事例。讲述了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建设的作用,一是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二是开拓了公共管理新思路;三是带动了农村科学技术的发展;四是减轻了就业压力。同时也对大学生有一定的理性思考,大学生作为村官也有一定的不足。在心理方面有一定的压力,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够强,处事能力也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宣传,转变观念;二是建立对读学生的管理机制;三是建立对大学生村官的定期考核、考评制度。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认识;思考;

一、引言

从1995年开始,大学生“村官”的实践在全国已经走过了15年历程。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2008年中央又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从2006年起,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主任助理的热潮,无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怀揣着对农村的无比热情、对新农村建设的无限热忱,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到广阔的农村,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历程(1)、自发探索阶段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

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2)、全面试验阶段

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 “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三、大学生村官的“小事业,大理想”(1)、畲族山乡里的“80后”女大学生村官

我愿意为村民说话、为村官发言”,4日,全国人大代表、“80后”女大学生村官桂千金对中新社记者如是表示。来自江西省贵溪市樟坪

畲族乡黄思村的党支部书记桂千金,是江西代表团里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

2010年7月,从南昌大学毕业的城里姑娘桂千金,考取了樟坪畲族乡大学生村官,来到偏远的山区担任村主任助理,2012年2月担任樟坪畲族乡黄思村党支部书记。

樟坪畲族乡是江西为数不多的几个少数民族乡,畲民们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从最初的水土不服,到学会骑摩托车走村串户;从周围村民对城里孩子的不屑,到如今已被当地畲民们接纳为“山哈女”。

在代表驻地,初见桂千金时,中等个头、一身职业装打扮的她,透出一份自信与干练。这位1987年出生的姑娘,首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来到北京,也带来了很多当地畲族村民的愿望。

“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让当地畲族村民进城更方便、更快捷。”桂千金说,虽然村里到县城的公路修通了,但村民到县城依然不是很方便,因为县城到她所在乡的班车每天只有一班。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和医疗卫生问题也是桂千金特别关注的问题。桂千金说,此前,她在全乡进行了一次走家入户大调研,认真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和医疗卫生现状,她希望此次能把最基层的真实声音传递上去。

(2)、大学生村官张亚欧

在襄垣县,很多环卫工人、煤矿工人的服装,都由本地一家制衣公司提供。这家制衣公司的创办人是一名大学生 “村官”,他叫张

亚欧。因为创办企业带动大批农村妇女就业,张亚欧在当地小有名气。

初识张亚欧,是在襄垣县委组织部,脸上满是朝气,满是激情。他说:“我是一名农村娃,2007年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所在的南田漳村以煤为主、靠煤生活,男人都在围着煤炭转,妇女大多闲坐在家。”办一个企业,让村里人都动起来,致富的路子更宽些,体现大学生“村官”的价值,这就是他当初办公司的初衷。因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妇女多,所以选择了制衣行业。他展示着刚刚办理的营业执照,信心满满。

再识张亚欧,是在他的制衣公司。公司就在村委会对面,占地600平方米。尽管不算大,但产品却不少,西服、工作服、运动服、内衣,都能做。公司每个月能制作500余套服装,去年一年卖出6000多套。2012年山西省老年运动会上的舞蹈服就由他的公司制作。因为张亚欧的勤快和诚恳,周边很多工矿企业都成了他的客户,工作服已经成了一项稳定收入。公司里,几十名农村妇女正在埋头裁剪衣服,曾经闲坐在家,现在月月都领上了工资。又识张亚欧,是在他家。妻子秦丽也是一名大学生“村官”,共同的理想把他们牵到了一起。创办制衣公司启动资金需要30万元,这对于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当初,秦丽把陪嫁的钱全部拿了出来。因为张亚欧的点子好,县委组织部、所在乡村和工商部门都给了不小的帮助。说到这里,张亚欧有些激动,其中有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艰难,也有对多方面支持的感激。他说:“说难也不难,最关键还是得有切合实际的好法子。”如今,他的制衣公司已有了起色,按他的话说就是有了自己的“小事

业”。张亚欧觉得,如果能建立一个让全村人都致富的路子才是大理想,所以他还会继续往前干。

四、大学生村官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增长点(1)、开拓了公共管理新思路

由于受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工作思维方式的影响及农村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村干部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方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抓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上。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却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供水、供电、生态环境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一致未能提上日程。而农村干部在观念上和思路上的缺陷则是大学神村官的优势,大学生村官像一条“沙丁鱼”。给老的村干部注入了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管理思想。

(2)带动了农村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都是年轻一辈,都追求科技改变生活。会更多的把专业知识用到发展经济上,会更多的帮助农村人民用科技致富,改变以往的耕种技术,生活方式。他们帮助协会将建章立制,民主管理业务活动、管理党组织建设等环节逐步纳入规范化轨道;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顺班,提高农村非政府组织会员的行业素质,帮助他们尽快掌握科学经营方法和技术手段。(3)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有开拓性和创新性思维,而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则是村干部年龄偏大,知

识结构偏低。而作为新鲜血液输入的大学生村官,他们不但年纪轻、素质高、精力充沛、劲头足,而且有老村官没有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思维。从而可以在很多方面和老村官形成优势互补(4)减轻了就业压力

据资料显示,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高校的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市场,这就必然导致职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8年底,教育部在连续多年作出“就业形势严峻”的判断后,再次发出了“2009年更严峻”的重要提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09年《经济蓝皮书》中称,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大学生就业被普遍认为进入30年来最艰难的时期。而在4年前,这一数据只有338万。而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面对大批的失业高校大学生,势必是一种浪费,到农村中去担任村官,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才能发挥的途径。大学生选择去当村官,可以减轻一部分就业压力,缓解了社会矛盾。

五、对大学生村官的理性思考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继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担任乡镇长助理后,中央及省委采取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项工作既是

中央和省市着眼于农村的改革深化,为农村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也是为党政干部队伍储备后续力量,培养造就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人才的“育苗工程”,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而开辟的一个重要渠道。

但是,毋庸讳言,由于工作性质及培养目标的不同,大学生村官显然有别于一般的大中专学生,更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干部,因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所受到的管理要比一般干部严得多,肩上的担子比别人也要重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村官尤其是未接触过农村工作的年轻同志就感到有些不适应,一时难以渡过角色转换的磨合期。

(1)心理上的不适应

由于离开校园时间较短,部分同志工作中一时半会还脱不了学生气,想问题、办事情比较单纯、片面,存在着浮而不深,依赖心理强,承受心理弱的问题,加之以前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棘手的事情,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打退堂鼓,感到心灰意冷、提不起精神。有些同志则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具有知识厚实、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优势,是各级组织部门百里挑一选拔出来,帮助村上谋发展、攻难关的,思想上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难以放下架子和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还有个别同志,或许是出于择业的无奈,从内心深处对选择当村官还是感到不理想、不满意,心里多少有些心灰意冷的感觉,放松了自我约束,工作中随意性强,自制力差,只要

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履行职责情况比较差,甚至存在着遇事不请假,随意离岗现象。

(2)环境上的不适应

由于多年在外求学尤其是大学校园生活的经历,部分人已经习惯了都市的生活,因而在选择当村官后,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差的生活条件,还是感到与自己的想像落差太大,一时难以适应,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尽快地进入角色。

(3)缺乏经验

大学生刚走出校园,对于社会上的人和事了解还不够,处理事情的经验也不够。对于所到的地方的民情风俗也不够了解,使得一些同志适应乡镇环境较慢,加之缺乏必要的实践,工作中被动应付、得过且过,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使个人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尤其是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虽有热情却方法欠妥,应对能力和策略不足,独立工作能力不强。

六、对公共政策的建议(1)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毕业生了解当前毕业生的优势,了解高校毕业生到村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有关政策,是他们正确客观地认识到村工作的价值和希望所在,从而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到村工作,同时使已经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真正做到安心工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统一镇、村干部思想,使他们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做好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2)建立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对大学生村官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培养、压担子。

二是要落实责任人,进行“传帮带”。

三是切实落实待遇,完善大学生村官扎根于进一步发展的政策。(3)建立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考核、考评制度

大学生刚出学校就当了村官,难免还有些地方不足的。通过定期的考核和考评制度,可以让大学生村官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有了量化的考核指标和浮动的薪酬考评,可以使他们对照指标,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的办事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核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4)锻炼培养后备人才

选拔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不仅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村干部老化,跟不上朝代的局面,有利于加快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和职业化,也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毕业生到村工作,通过直接体验农村生活,参与农村基层的社会活动,使他们全方位得到了锻炼,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又增强了他们的素质能力,加快了他们的成长。

七、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大学生村官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大学生村官是一个不

错的平台。就大学生自身而言,要担任好村官这一职务,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农村的能力,这不只是专业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在到农村工作后,树立一种村民意识,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把自己作为农村的一员,融入农村生活;其次,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安心工作,不断提高自己,服务“三农”,不让农村失望;再次,还需摆正一种心态,转变择业观念,敢于挑战世俗的眼光,认识到工作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关键是要适合自己。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特别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深知民间现状,更应当响应“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号召,回到农村,运用自己的所学,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去。

八、参考文献

[1] 大学生村官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3]大学生村官资讯网 http://www.xiexiebang.com/gwy/cunguan/ [4]《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6月

[5]宋相义.《农村村级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前沿》,2007年第2期.12

下载对渔业、渔民和渔船有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渔业、渔民和渔船有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核技术风险的认识与思考

    对技术风险的认识与思考——以核技术为例摘要: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技术风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各种技术风险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技......

    对小班化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对小班化教学的认识与思考近几年,学生数在不断的减少,特别是我们学校由原来的每班60几名学生减少到现在每班只有40几名学生。看来实行“小班化教学”已迫在眉睫,新的教育方法......

    对公安机关绩效考核的认识与思考

    绩效考核是以促进公安机关长效机制建设,实现队伍管理的正规化、标准化、制度化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以各部门为载体,以各警种的主要工作为内容,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

    对公安机关绩效考核的认识与思考

    绩效考核是以促进公安机关长效机制建设,实现队伍管理的正规化、标准化、制度化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以各部门为载体,以各警种的主要工作为内容,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

    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认识与思考

    张宏格论文.doc 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认识与思考教 学 系:轻工工程系 班级; 材料工程1031 姓名:张宏格 指导老师: 马建杰山西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二......

    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 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一个普遍的极为棘手的问题:一方面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社会越来越依赖于数学,要求每个人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现代......

    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

    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周建平“校本培训”作为新鲜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校本培训”何以兴起?“校本培训”与非校本培训有何区别?“校本培训”如何实施?这些问......

    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认识与思考大全

    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认识与思考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在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九一八事件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