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写互促培养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西延安中学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独立重点课题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
读写互促培养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实
践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组组长: 季 红 课题组副组长:杨成思 课题申请单位:西延安中学 读写互促培养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立项背景
(一)研究背景
1.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
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Bloom)将思维能力分为探索观点、获取知识的六级能力(如图)。后来经他的学生安德森(Anderson)以及克拉斯沃尔(David.R.Krathwohl)的修正和升级,形成了改良版的思维能力类级模型: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如图)。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适宜引到记忆类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启发我们: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而后理解运用的阶段。中学生在中高考的学习压力下,缺少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缺少直接真实的情感体验,缺少系列有效的写作训练,导致思维能力偏弱,反映在习作中,则表现为内容空洞无物,语言逻辑性不强,情感苍白寡淡。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习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思维的存在凭借语言,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就语言的表达来说,不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是将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的过程。在直接经验匮乏的情况下,大量阅读无疑是学生获得间接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一篇篇美文佳作时,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在这种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当“情动于中”之时,诉诸笔端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行为。反过来,在进行作文教学 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去深入阅读。比如,以相关文学名著的内容作为作文训练的题目。《我眼中的水浒人物》这个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在读完《水浒传》后方能选择自己最想评价的一个人物来写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沉潜到经典名著中去深入研读,发挥以写促读的有效互动。
2.基于课程改革大背景的需求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项主要内容,二者之间以语言和思维为媒介,必然地存在着互动性。因此,读写结合向来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优秀的教学传统。从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看,以读促进这一范式得到普遍运用,而对以写促读这一范式和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关系的研究则显得相对薄弱。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和有关语文的官方正式文件中,大都强调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阶段内容与要求中也强调:六至九年级能结合阅读内容按要求作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能记叙自己熟悉的人、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并以生活为基础,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但在教学实践中,情况不尽如人意。李斌在《读写训练在百年来语文教学中的命运》一文中指出:在各种时代思潮的影响下,语文课堂变成各种问题和主义的场所,或是教师演讲文学史和国故知识的场所,如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思想道德课或文学史课,势必影响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多读多练的传统教学方法,还要对阅读写作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最大程度提高阅读写作效率。叶黎明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中论及对美国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借鉴与讨论,指出读写结合的形式应丰富多样,步骤应清晰,有可操作性,变线性、单一的读写结合为立体、综合的一篇多练或一篇多例的读写结合。
3.基于总课题研究目标的要求
上海师大附中的余党绪老师领衔的“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语文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针对中国现阶段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短板而提出,顺应时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未来预见性。这一课题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通过思辨性阅读与写作,探索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路径 3 和方法,提升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
自从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一词后,几十年来,许多西方学者或从不同角度,或因不同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各种阐释。虽然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中就充满着批判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结合的,文化能够传承下来,就是批判融合,再批判融合”(于漪语)。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不仅是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余党绪老师用十年的时间,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践行思辨读写这一理念,强调阅读的思辨性与批判性倾向,认为批判性思维应该致力于培养中小学生具备尊重、理解和包容精神的现代人格;培养学生合理、公正和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通过文本解读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追求事实、逻辑、情理与表达相统一的思维技能。因而总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思辨性阅读与批判性写作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构建以表达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培育为导向的现代语文教学体系。余党绪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要严格尊重文本及其结构,追求文本分析最大的“合理性”。习作在本质上是思维与表达的整合问题,也应从思维入手,从表达落笔。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并结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而开展的。4.基于本校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当前的语文读写训练教学缺乏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意识,阅读和写作之间也缺乏必要的路径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导致阅读教学理性色彩和思维含量偏低,写作教学也缺乏相应的思维支撑和实操指导。余党绪老师对当下中学生阅读现状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量少,质次,结构不合理,效益也有限。”我们学校虽然属于区优质学校,但在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上也多多少少存在着上述问题,学生阅读量不够,质量总体不高,结构比例也尽不合理,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基于这一点,我校语文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关注读写结合、梳理逻辑链接、探索深度阅读、提升思辨能力,根据区域“阅读领航计划”要求,结合语文教材内容,定期开展课外拓展阅读及写作指导。这一教学改革实践锻炼了 4 语文教师的读写能力、积累了相关素材、沉淀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本课题的实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课题组在对相关研究论述的分析和思考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在借鉴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确立了《读写互促培养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旨在以“读写互促”策略为抓手,探索初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促进我校语文教学实践及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
(二)研究意义及价值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在生活中、学习中运用好语言文字。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蓄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靠纯熟地驾驭这些材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也是符合语文新课标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语文教学策略。
1.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除了沿袭传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文学素养,本课题将通过一系列具体教学策略,不断引导学生把握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在读写实践中逐步培养初中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本课题将阅读和写作这两大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及科研的切入点。通过具体读写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对教材文本的梳理研究和教学策略的制定也将极大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3.基于学科发展角度,本课题将借助教材提供的经典选文,通过课外拓展阅读经典著作,读写贯通,可形成循序渐进、操作性强的阅读写作教学策略,大量的研究案例也将为本校校本研修提供详实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本课题通过整合现有初中语文教材资源,梳理读写互促训练点,在读写实践中逐步培养初中生的思辨能力,使语文读写教学合规律性、合目的性,这是本课题的价值所在。
(三)关键词界定
读写互促:本课题认定为一种教学策略,旨在通过转变阅读及写作视角,引导学生改善阅读状态,体悟写作方法,在读写实践中促进能力培养,可细化为“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互促”三种具体形式。
思辨能力:本课题中主要表现为理解辨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表达反思能力;强调读写过程中的理解与分析、质疑与求证、创造与反思,最终实现文本、逻辑和情理的统一。
二、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通过课内教材阅读,培养、提升学生理解辨析能力,达到对课内经典文本合理化解读;通过课外拓展阅读,培养、提升学生鉴赏评价能力,形成具有一定学术性的专题探究模式;通过写作教学,培养、提升学生表达反思及创新能力,学会多角度深层次的表述方式。以期通过在读写实践中转换阅读写作教学视角,探索读写互促教学策略,不断促进学生思辨能力提升。
(二)研究内容
1.梳理教材篇目,研究具有思辨价值的文本个案,以读引写,提升学生理解辨析能力。
作为读写结合训练材料的课内教材,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文质兼美,应是成功运用某个语文概念或规则的经典佳作;二是适合学习,即可以作为主题、结构、章法等多种语文子技能学习的范例;三是具有思辨色彩,有利于启发学生质疑求证。从教材出发有助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获取独特体验,然后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观照文本,获得深切、新颖的理解。学生从中可以吸收思想、获取知识,以陶冶心灵、充实写作内容;可以领悟写作技巧、衡量文章优劣;可以养成熟读名文、品悟语言的习惯。依据教材篇目设计多功能的写作训练,以读引写,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辨析能力的提升。
2.推进拓展阅读,采用专题探究方式,读写互促,提升学生鉴赏评价能力 长宁区“初中语文阅读领航实施计划”中明确提出拓展阅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本课题结合拓展阅读目标,立足于教材单元主题,确定如下探究步骤:自荐书目——找准兴趣点,自主阅读——关注动情点,自由展示——提炼契合点,自发评价——激起碰撞点。自荐书目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所读书籍的认知理解程度,也能在互相交流中引起思想的共鸣,思维的碰撞。结合每一单元主题的推荐书目,指导学生有序开展拓展阅读。为体现阅读过程中的学生与作品之间情感的共鸣点,可设计“课外阅读记录表”,表格内容包括:读书格言、图书信息、阅读进度、阅读笔记(含 内容概述、佳句点评、阅读感受、问题探究),对拓展阅读内容摘录积累及初步鉴赏评价。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专题探究,从探究主题确立、资料搜集筛选到课堂交流展示、互动自评质疑问难,激发思维碰撞,再带着问题深入文本,对原有探究内容进行修改完善,进而形成书面读书报告,在读与写的相互促进中培养鉴赏评价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3.构建写作序列,关注学生习作与阅读材料的联系,以写促读,提升学生表达反思能力
在读写教学实践中,转变阅读文本视角,培养质疑求证、对话反思及合理表达能力。可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角度进行细化研究,如“内容”角度,再分解为标题、主题、材料等不同专题;“结构”角度可分解为纵式、横式等,“语言”角度可分解为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在对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写作序列构建中,加深对相应语体知识的理解,并通过阅读加以强化,从而提升表达及反思能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学习研究读写互促及关于批判性思维及思辨能力培养的相关文献资料。2.案例研究法
收集研究过程中的优秀个案。3.行动研究法
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改进。4.活动研究法
通过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等语文活动检测思辨能力 5.经验总结法
分阶段对课题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四)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
学习有关教学理论,初步掌握同类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制定研究方案与具体实施计划。
2.前期实施阶段:(2016年5月—2017年1月)
梳理教材相关篇目,收集有关资料信息,进行个案分析和阶段性专题研究,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3.后期实施阶段:(2017年2月—2018年11月)
根据前一阶段研究成果,改进研究方案;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4.总结鉴定阶段:(2018年12月—2019年2月)
撰写研究论文及案例。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统计,成果鉴定,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组成员
组 长:季 红 副组长:杨成思
组员:江东海 王浩峰 李天燕 李家梅 李东 施东红 金依群 宋敏燕 黄奕 王佳诺 何佳洁 周玮佳
四、课题实效评价方式、预期研究成果及其应用推广价值预测
1.评价方式: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和体现学生思辨能力提升的作品。2.预期成果:教学案例集、读写互促校本教材、课题结题报告。
3.应用推广价值预测:目前,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是我国语文教育中的薄弱点。本课题的研究将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有所启示,也会对其他人文学科教学一定启示。
五、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本次子课题申请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校长本人对这一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本课题作为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独立重点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这一总课题的一个子课题,一方面能得到课题组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和全国课题组的其他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参加本课题的老师都是自愿报名参加,对这一课题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的热情,这是非常宝贵的一个必要条件。
4.由于中考压力和课时有限的客观原因,在研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 8 难,比如没有时间读书学习、写作教学论文障碍,等等。
六、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斌.读写训练在百年来语文教学中的命运[J].语文建设,2014(8).[2] 王旭明等.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建设,2014(8).[3] 罗先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四个基本点[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1).[4] 陈琼云.亦读亦写 读写迁移[J].福建教育,2013(11).[5] 殷成钢.依据学情灵活使用教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4).[6] 洪合民.课堂“微写作”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8).[7] 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8] 张秋玲.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0] 谷振诣.青少年思辨能力的培养[J].[11] 布卢姆等著,施良方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余党绪.现代杂文的思想批判[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3]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14]刘克艳.以写促读 读写互促[J].语数外学习,2012(5).
第二篇:初中生思想品德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初中生思想品德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组张梅梅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初中生思想品德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是经沂南县教育局教科室批准的科研课题。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教学环境单一固定,教学媒介单调乏味。在这种老师一味教学生一味受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变成教师倾倒知识的对象,在老师的教学秀中充当着配角甚至是观众,由于应试等原因,在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台上唱主角戏,只顾乏味空洞说教,气氛沉闷。老师教,学生就学,老师不教学生就不学,基本上学生听命于老师,鲜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者,自然而然,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乐趣、主动动手能力得不到发挥。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上强烈地依赖老师,学习效率低,厌学情绪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根本得不到发挥。当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会终身学习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教师和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被动地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活动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和兴趣,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全面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将在很大程度决定学习爱好的培养和能力素质的形成,甚至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状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改将促进教学策略的重大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学生“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现代教育理论还认为,学校教育应将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已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教师观念问题
改变教师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学习践行《新课程标准》。
2.教学方法问题
教师要改变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和时间,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自己学,主动学,乐于学。
3.师生关系问题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
4.教师发展的问题
教师要不断学习,用自己的广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拥护,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而乐于追逐实现教师的要求,身正为范,在实现学生成长的同时促进自己的成长,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进步。
三、课题研究概念界定
“自主学习”是指较少地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独立进行有效地学习。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学习的内在品质,是学习者众多学习能力的综合“自主”是相对于“被动”、“机械”而言。自学能力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在自学的活动中培养。在中学的学习活动中,预习、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做作业、自测等都可以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它应当包括: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自主学习的方法与途径、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本课题所研究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指在主体学习理论支持下,从规范学生的课前预习、落实课堂活动和课后巩固等方式着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力的挖掘和发挥高质量地完成以上几项任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强化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地学会相关的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动手操作,最终形成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终身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日常课前预习检查,课堂表现,作业巩固,课后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的内涵以及其养成方法途径的探究。
3.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五、研究目标 1.全面了解并掌握当前本校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现状并得出结论。
2.通过本次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切实转变学生在应试学习状态下的学习状态,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尝试构建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六、课题研究创新之处
学生思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多种教学教研方法综合运用,因而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学生来灵活设计,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既不能一种方式一蹴而就,也不能没有头绪杂乱无章。
七、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方法不是单一不变的。主要方法有:①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相关的理论资料,结合当前现有的理论信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一个全方位的界定,使课题研究目标明确、科学。②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对教师各项措施的反应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研究计划进行修正。
八、本课题研究成果
1、发表研究论文。
2、形成规范而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九.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课题研究主要阶段:2014、2——2014、121、准备时间2013、12——2014、1组织课题研究人员,统一思想及认识,选定课题。
2、申请课题立项2014、1 填写课题立项申报评审书,申请课题立项
3、课题研究过程(2014、2——2015、10)
2014年2月——2014年7月理论知识搜集研究阶段
① 以学期为单位,制订计划,小结等。
②以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为重点,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提高。2014年8月——2014年10月方案实施阶段研究教师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实施研究方案,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缺陷,共同探讨,使之逐渐规范化,程序化和实效化。
总结阶段(2014、10)
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②撰写结题报告,报请上级科研机构评估鉴定。4、2014、10申请结题阶段5、2015、3后续研究阶段
参考文献:
《实施“自主学习与发展计划”操作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18期
《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激导”》[J];少年儿童研究;2011年14期
《让小组活动促进自主学习》[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快乐阅读;2011年17期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吉林教育;2011年25期
第三篇: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本研究假设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研究采用实验法、测验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从三所小学和三所中学中随机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作为被试。试图得出学习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常规学习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很有必要的结论。
【关键词】
学习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
本报告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要研究,三是要研究出什么样的结果,四怎样进行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学习能力培养的概念
学习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能力。职业或作业的水平越高,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学习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人的行为水平提高的能力。如小孩模仿大人使筷子;被热水壶烫过以后,再不让身体接触热壶表面;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适应那里的环境等。狭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与学生学业相关的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语言、注意、记忆、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为认知能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并通过给学生出题目,让学生解决问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学习的学习能力。包括培养常规的学习能力,运用图书、资料和录音机、vcd、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面对知识的海洋进行选择和对知识进行管理、加工的能力。
二、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的意义
人的学习能力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社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门槛的时候,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理论意义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习的方法论。目前,知识经济已见端倪,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学习方法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传统的“勤学”、“苦学”固然还应该提倡,但是,相比之下,“巧学”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研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学习方法及其传授问题,重点是研究“巧学”问题,无疑对于丰富新世纪的学习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各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这里所说的学习方法,除了常规的学习方法以外,还要掌握面向未来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因特网,面对知识的海洋如何选择,对形形色色的资料如何检索,如何加工和再生信息,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这种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必须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必须具备搜集、检索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要知道学什么,知道怎样学,知道到哪里去学。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巧妙、高效的学习方法,用以提高学习效率;要求教育必须由传统?quot;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因此,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2.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的实践意义
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是我国教育实际的需要。学会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传统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虽然也强调教育的普及功能,但事实上人们更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由于教育的评价机制过分偏重于精英,家长、学校、政府都以考试成败论英雄,因此,教师和家长也往往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会念书的,于是加以重点培养;另一类是不会念书的,于是对他们采取放任态度,有的甚至把这些学生当成累赘,当成反面教员,对他们采取歧视态度,动辄贬低、挖苦、漫骂、斥责。结果是,许多会念书的由于过度劳累、单调乏味,而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许多不会念书的由于屡屡受挫,造成了心理性厌学。近年来,心理学界曾经有人做过实验:问学前儿童,你将来做什么?绝大多数孩子都挺着胸脯回答,将来上大学。可是,当这些孩子上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以后,却只有16%的人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了,其余的人或者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或者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此文共有2
第四篇:“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需要。本研究假设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积极意义。研究采用实验法、测验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从三所小学和三所中学中随机选择实验班和对照班作为被试。试图得出学习能力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常规学习能力和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很有必要的结论。
【关键词】 学习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
本报告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要研究,三是要研究出什么样的结果,四怎样进行研究。
一、学习能力及其学习能力培养的概念
学习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广泛使用的能力。职业或作业的水平越高,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学习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人的行为水平提高的能力。如小孩模仿大人使筷子;被热水壶烫过以后,再不让身体接触热壶表面;到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适应那里的环境等。狭义的学习能力,是指与学生学业相关的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语言、注意、记忆、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
学习能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称为认知能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并通过给学生出题目,让学生解决问题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学习的学习能力。包括培养常规的学习能力,运用图书、资料和录音机、VCD、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的能力,面对知识的海洋进行选择和对知识进行管理、加工的能力。
二、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的意义
人的学习能力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社会迈进知识经济时代门槛的时候,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理论意义
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学习的方法论。目前,知识经济已见端倪,21世纪人类将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学习方法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传统的“勤学”、“苦学”固然还应该提倡,但是,相比之下,“巧学”显得更为重要。我们研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学习方法及其传授问题,重点是研究“巧学”问题,无疑对于丰富新世纪的学习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在学校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各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这里所说的学习方法,除了常规的学习方法以外,还要掌握面向未来的学习方法,包括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因特网,面对知识的海洋如何选择,对形形色色的资料如何检索,如何加工和再生信息,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这种时代的变化,要求人们必须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必须具备搜集、检索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要知道学什么,知道怎样学,知道到哪里去学。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巧妙、高效的学习方法,用以提高学习效率;要求教育必须由传统?quot;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因此,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教育由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型和能力培养型转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任务。
2.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的实践意义
研究学习能力培养问题,是我国教育实际的需要。学会学习,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传统的教育,是精英教育,虽然也强调教育的普及功能,但事实上人们更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由于教育的评价机制过分偏重于精英,家长、学校、政府都以考试成败论英雄,因此,教师和家长也往往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会念书的,于是加以重点培养;另一类是不会念书的,于是对他们采取放任态度,有的甚至把这些学生当成累赘,当成反面教员,对他们采取歧视态度,动辄贬低、挖苦、漫骂、斥责。结果是,许多会念书的由于过度劳累、单调乏味,而对学习产生了逆反心理;许多不会念书的由于屡屡受挫,造成了心理性厌学。近年来,心理学界曾经有人做过实验:问学前儿童,你将来做什么?绝大多数孩子都挺着胸脯回答,将来上大学。可是,当这些孩子上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以后,却只有16%的人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了,其余的人或者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或者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指向学科内容的灌输和答题能力的训练上;学校、教师的战略战术就是”灯光加月光“,中学生每天要学习15~16个小时。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学生每天浸泡在题海之中,整天疲于奔命,机械地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劳动。受教育评价标准的影响,许多教师都表现出短期行为,每天忙于给学生灌输知识,忙于出题考试,忙于批卷评分,没有时间学习新知识,因而也没有精力研究学习方法,没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长远打算和动力。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偏低,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更谈不上了。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得不到推广应用。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学生身体状况滑坡,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厌学已经不是少数个别学生的专利,而具有普遍性。2001年,我到一所很不错的城市初中给教师讲课,学校领导都反映,约有一半学生有厌学情绪,不仅是”差生“,学习好的学生也厌学。一位省实验中学的高中生写文章发泄内心的感受:我们同情孔已己,我们同情范进,然而在我身上已经没有什么同情心,有的只是孔已己、范进的影子。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项调查,样本是选自北京、河北、重庆、浙江、新疆等地40所中小学1.6万多名学生。有58.9%的学生选择”假如我可以不上学的话,我会不去上学的。“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尽管如此,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不理想。法国的高中生一般会三四门语言,马来西亚的高中生一般也懂得三种语言,他们全然不像我们的学生这样累。2001年底,我在香港的街头上看到许多中小学生不慌不忙地走着,看一看表,已经快到9点了。心想,这些孩子是上学呢还是放学了呢?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走在上学的路上。他们是9点上课,下午1点放学。然而,那里的孩子一般要懂得几种语言,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并不比我们的孩子少。
这种教育的现状,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有必研究学习策略,研究学习方法,研究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
三、国内外关于”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的动态
在当今世界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识之士开始着手
学习方法的研究,并且有一部分研究成果相继问世。诸如迟雅著的《治学》,聂立珂著的《四轮学习方略》,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著的《学习的革命》,戴维思著的《这样学习最有效》,张文华、赵臣著的《名人学习方法》,桑新民著的《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等。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方面的参考资料;二是这些研究多数是自发的,没有作为国家教育部门的研究课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对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出任何努力;三是这些研究成果只被少数学生自发地借鉴,多数学生不懂得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而知识凭个体简单摸索;四是这些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和课程没有很好地结合,内容上不同步,形式上不相配套。近几年来,对人类学习活动的研究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多学科交叉的前沿课题,但多数研究成果尚未引入教
第五篇:《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湖北省襄阳市米公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价值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教育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差距。当前,对外语教学的要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高,这就要求我们外语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上,都要不断创新、有发展。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忽视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十分不利,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改革英语教学是时代的需要,势在必行。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韩礼德(Hallidays)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语言,认为语言是一种“doing”的形式,而不是“knowing”的形式。也就是说,对语言来说,口语永远是第一性的,口语交际的信息含量和重要程度是书面表达方式所不能取而代之的。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能力基础的限制,使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显得更加困难。在口语交际中,常出现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确实掌握了一定的外语知识,能够背诵一些会话、文章,但与实际运用脱节,创造性地运用外语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薄弱。
如何扭转小学生在英语口语交际时止步不前,难登大雅之堂的局面,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本课题以培养小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为中心,帮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做到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而得出结论和思考。我们初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分析母语环境对小学生日常英语口语表达的影响。通过对学生学习环境的客观分析,有效利用母语背景知识,促进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挖掘母语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潜在作用,运用语言迁移理论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来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探求促进语言正向迁移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二)探索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阵地。在教室中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诱发他们英语学习的潜能。通过构建从课堂到课外,从班级到校园的英语口语氛围,大大激发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研究课后加强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有效利用课外英语学习资源,开拓课外开拓广阔的课外的学习空间,在校园、教室乃至在家里的每个角落努力地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习惯,使学生口语的运用从教室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实际生活,最终达到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省内外研究者对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已有一定研究,也有些初步的成果。在欧洲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训练听、说、读、写四种主要技巧,倡导培养交际能力。欧洲各国都建议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用目标语表达自己,最大限度地使用目标语,限制使用母语;强调信息内容的交流超过信息的载体(语言形式)本身;教师应尽量避免为了指出词汇和语法错误而打断学生的交流;教材应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并尽量反映学生的兴趣和经历。
通过其他国家的母语教育中有关口语教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内与国外频繁的交流合作,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我们来说,口语越来越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地从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学习借鉴可利用的教学理论、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来为我们的英语口语学习服务已成为我们学习外语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我国和国外的国情有着实质性的差异,我们必须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形成适合中国学生的口语教学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小学生自三年级学习英语,依据现用的英语教材,至六年级,应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描述物品、情景等,并简单陈述自己的意见,学生应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但在现实中,许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课标中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有着与母语(汉语)完全不同的发音方法和语言思维方式。母语教师的语言程度、同学的语言程度等都提供了较理想的“(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性输入”;而英语学习中则很难得到这种输入。因此,母语学习和英语学习所能掌握的语言熟练程度就大不一样。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培养学生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英语口语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始至终将这个要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传统“哑巴英语”教学转化为一种“新理念英语”教学,让学生在新课堂中用英语“畅所欲言”。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小学英语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口头交际能力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五、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寻找训练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新途径,初步构建适合我校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培养学生口语交际习惯。
(二)研究内容
1、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2、创设以活动课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语言交流的机会,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通过开展家长问卷调查及家长座谈会,研究家庭因素对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影响。
六、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发放调查表给学生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并针对学生在口语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2、个案分析法: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存在的差异,通过个案分析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发展及变化情况,寻求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3、经验总结法:用科学的经验总结法来总结研究成果,用论文的形式汇报。
4、行动研究法: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总结、共同研究,加以归纳,解决之后再继续向前推进。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成员;学习有关理论,研究内容;收集相关文献,大概了解 目前省内关于书法教育的研究情况,讨论课题开展的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2)制订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研讨会。
2、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7月——2016年2月)(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启动课题研究。
(2)通过平时的英语教研,贯彻实施方案,落到实处。制定阶段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作好口语测试和教学反思,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撰写经验文章。
(3)举办阶段成果汇报,写好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
(1)撰写研究报告;汇编各阶段优秀案例和论文;申请结题。
(2)对课题进行总结提高汇报,全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积累数据和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设计等资料进行整理装订成册。
七、预期成果
1、营造校园口语交际氛围。学校内外创造英语口语交际的场地,处处可见英语口语小提示,学生口语交流氛围的成功营造。
2、米公小学《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集。包括阶段性研究案例、教育叙事案例、研究报告、教学论文等。
八、课题研究的成员分工及保障措施
(一)课题研究成员分工
组长:全灵琦 襄阳市米公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副组长:陈丽华 襄阳市米公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 副组长:张帆 备课组长 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和指导。课题组成员:
杨慧文 施静 赵子瑞 肖杨 孔祥超 负责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活动开展和记载
(二)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以副校长为负责人和具体主管的领导小组,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2、人员保证。课题组人员热爱教育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勤奋务实。
3、机制保证。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进行全程管理,定期对研究过程进行评估,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4、经费保证。保证实验经费的落实。
主要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3、《英语教学论》欧阳俊林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4、《英语交际能力与策略》苏承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英语教学法》 胡春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