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和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和研究开题报告
荣昌初级中学初二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客体,并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重要、最有力的内部动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兴趣和认识、情感相联系,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越浓厚。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从古至今,广大的中外学者、语文学科的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研究。探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不但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专业知识能否更全面的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的,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和提高。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起来就轻松愉快,感知效率就高,认知心理、情性心理也会和谐共进,思维也最积极、最有效。学生对学习本身所怀有的积极情感体验,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也曾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教学的魅力,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要尽量优化教材,优化方法,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自觉地去阅读、探索和钻研,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语文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接触、认识、掌握语言文字工具和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因此,重视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必将使教师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让语文学习在今天仍能成为学生的最爱。其具体目标是:
(1)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解决无数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都忧虑的不爱学语文的问题。
(3)大大提高语文学习的容量和节奏,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4)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理论的依据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学科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影响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哪些?
(2)教师个人素质修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作用。
(3)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的研究。
(4)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影响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调查法
主要指搜集,从那些就近的、容易找到的材料着手,根据研究的需要,寻找那些分散在各处、不易得到的资料。使用现代教育网络搜索,快速查找、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在平时经常注意积累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
2、教学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试图运用国内外一些教育理论来解释和解决教材教法问题,广搜博采,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大量具体材料经验。重视语文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重视教学反思,重视学习过程的和谐。
3、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新一轮课改 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反思的实践者”等等概念。教师,应当拥有教学研究的能力,应当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我们做此课题研究,要求实验教师积累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反思,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促进教师提高研究能力,努力做研究型的教师
六.课题研究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在学段目标下形成生成亮点,内涵丰富的语文学习信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人文素养的积极发展。
2、个性化原则。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个性,找到自己学习的最佳切入点。
3、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建立新型的学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开放性原则。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广泛涉猎多方面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并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七、课题实施途径:
1、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课题组成员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拟定实验目标,方法和实施计划。2、根据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进行实验。
3、课题组成员精心设计教案,并在课堂中搜集资料,将点滴生成情况整理成文。
4、及时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经验和存在问题,为下一阶段的实验提供参考。
八、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半(2005年12月——2008年6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5.12——2006.4)
(1)从本校本年级的实际出发,查阅资料,制订课题的研究方案,组建研究队伍,确定研究对象。
(2)课题申报,制订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3)召开开题会,培训参研人员。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前测、分析和调研,撰写研究方案。成果形成:研究方案
负责人:罗耀德 王婉蓉 胡力子 简雍平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06.5——2007.1)
(1)构建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验方法和途径。
(2)组织课题参研人员学习有关理论和相关精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成果形成:公开课、观摩课、课堂教学案例、经验论文、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负责人: 向元良 王建英 简雍平邓祯琼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07.3——2008.1)
(1)召开专题研讨会,了解分析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2)将设计的目标、内容,按选择的途径和方法在实验班级中实施。
成果形成:公开课、观摩课、课堂教学案例等。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收集反馈信息并撰写阶段研究总结和课题研究论文。
负责人:罗耀德 胡力子 简雍平邓祯琼
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2008.3——2008.6)
(1)针对实施阶段的情况,调整、完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2)研究整理资料,将前几个阶段研究中的现象、事实、数据、经验和教训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升华为理性认识。
(3)总结研究成果,展示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会。
负责人:罗耀德 王婉蓉 简雍平
九、课题研究成果
(一)初步成果
1.形成课型设计方案(教学案例),课件展示。
2.公开课、观摩课、经验论文、课堂教学案例。
3.教学实践论文、调查报告、课题总结报告、结题研讨会。
4.课型设计方案与教学论文评比。
(二)最终研究成果
1. 编辑《课型设计方案(教学案例)》
2. 制作《公开课、观摩课》音像品
3. 撰写《研究实践报告》
4. 编写《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与研究》一书
5. 教学研究课件展示
第二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古至今,大家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物都会提起百分之百的精力去探究。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老师应在教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积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说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又何谈教学成绩呢?所以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应在教学思想方法等方面积极创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跟上改革浪潮变学生不想学为乐学呢,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的本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它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正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说:“我们教书,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但如此,苏联现代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发展广泛的兴趣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认为主要是兴趣引起对物体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它导向有意义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杜威也是兴趣问题最有影响的理论家之一,1913年出版了专著《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他认为,唤起儿童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发现和儿童目前能力有联系的事物和活动。看来,保持浓厚的兴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心理条件。其实,有些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本课题将采用分析研究,揭示课题因果关系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所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测验。
二、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的本质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它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发展广泛的兴趣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认为主要是兴趣引起对物体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它导向有意义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动机。杜威也是兴趣问题最有影响的理论家之一,1913年出版了专著《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提出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与仅仅以努力为基础的学习的结果有质的不同,他认为,唤起儿童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发现和儿童目前能力有联系的事物和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
5、《建构主义学说》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提高课堂效率。
3、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2)研究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我打算尝试运用以下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因此重点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让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
二、巧设疑问、引起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奥秘。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满意的收获。
三、合作交流、增强兴趣
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将班级学生分成几组,组员应是不同等次学生合理搭配,针对问题,以小组共同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每组得选出一名组长,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适时鼓励、保持兴趣
兴趣来自鼓励,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我从不放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是在表扬的基础上加以鼓励,让孩子学习有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设置悬念、提升兴趣
在学生心中设置一个悬念,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从而为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主要研究方法有:
1、实践法。在查阅资料及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制定研究计划,实施方案,并在实验班级中实施。然后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总结多角度注重学生在英语活动过程的体验,如此循环往复,最后总结出一套具有实际的可操作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谈话等形式,在实验前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否喜爱,对于平时的课程学习是否期待。
3、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内容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4、实验研究法。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这是最基本的最实用的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适合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施策略。
研究的措施
1、成立课题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整合各个层面的力量,完善科研管理组织,形成由教务处——课题组——教研组——教师个人的层级管理系统,确保课题研究规范有序。
2、组织开展各种提升兴趣的学习活动
课题组成员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业务学习活动,做到不缺席,学习后进行交流、反思。
经常性的进行网上学习,学习先进的理念,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为自己充电,回校与要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二次培训,交流心得体会。
坚持每月一次的课例学习,进行课例分析总结前一阶段工作中的得与失,为下一步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建立课题组研究制度,以体备课为主,通过备课、听课、课后研讨等,共同研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撰写研究性的文章,积极撰写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及时进行课题相关材料的积累。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开题报告、制定计划、收集信息。
第二阶段:实施计划、尝试实践(2013年12月-2014年10月)
1、学生学习活动现状的分析研讨并总结。(2013年12月-2014年1月)
2、分科进行学生兴趣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并总结。(2014年1月-2014年10月)
3、学生各学科学习兴趣活动效果分析研讨并总结。(2014年12月)
第三阶段:改进、丰富、完善计划、积累材料(2013年11月-2014年9月)
形成论文集、教学设计。
第四阶段:写结题报告,推广经验。(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第一,课题负责人具备研究本课题的条件。第一课题负责人,42岁,大本学历、小学高级教师。近26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有丰富的小学教育经验。丰宁县数学骨干教师,多次获县级奖励,现任教于北头营小学,多年教学成绩均为优秀。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二,课题组每一位成员都有其自身无法比拟的优势。课题成员县英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一些各学科骨干一线教师。因此,参与课题成员整体素质较高,他们大多人有相关的研究经验,所撰写论文各级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其中:多名教师获不同等级的县级奖励。
第三,时间和物质保障。本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数字化校园已基本的构成,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和网络化教学。因特网、远程教育网、校园网,三网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方便研究和管理,便于进行资料查询、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以及电子档案整理存储。除网络资源外,为了营造书香校园,学校图书阅览室每年购置大量图书,其中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占25%。校本教研制度规定每年教师自费和公费订刊,订阅所有与小学各学
科教育相关的报刊杂志。这些杂志是进行课题研究最前沿,最有价值的文献材料。总之,本课题负责人及成员不论从资历、能力、研究基础还是硬件保障等方面都具备了研究“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的条件。我们认为可以很好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长:贺名言主持课题的全面工作
课题组成员:王航超、张秋芳、李勍、黄明、陈立新、张志妙、李响
(就个人学科进行分类整理)
九、课题成果呈现形式
1.各学科的教学设计。
2.教学案例(光盘)。
3.观察记录。
4、教学论文。
十、参考文献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杨灿洪:小学英语学习方法探讨,《新课程(中)》,2011年第七期
何克抗:《语觉论》2004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炜 《英语课程教学的活动本质论》 山东师范大学 2005.04
徐浩 文旭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形式与学生风格的适配原则》 首都师范大学
李艳莹;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洪善娣;;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13期 王惠;;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5期
刘锌;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张炳意;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冯叶芹;;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1年13期
张永君;;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重庆卷)[C];2010年
江西赣县城关第三小学(341000)刘晴;语文学习兴趣保持创新七法[N];学知报;2011年
第三篇: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辽宁省凌源市瓦房店中学米娜刘志文
爱因斯坦曾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只有爱好语文,才能学好语文。作为语文老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妙设计导语,诱发学生兴趣
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比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同样是面对死亡,斑羚们是怎样做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斑羚飞渡》,聆听一段悲壮感人的故事。
这样的导入紧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课堂总离不开提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面前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认识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讲解《变色龙》一文时,我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是什么?因为有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学生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诱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把问题解决,从而理解文章中心。
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使学生觉得“学而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学《狼》这篇课文时,课前我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上课时,学生表演。一人扮演屠户,一人扮演狼,一人旁白。随着情节的推进,屠户遇狼时的恐惧、避狼时的机智、杀狼时的果敢及狼的阴险、狡诈、贪婪、愚昧,被扮演者表演得淋漓尽致,他们完全融入到了故事之中。观看的学生则时而胆战心惊,时而屏声静气,最后欢呼雀跃,在被扮演者制造的气氛所感染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把握、对人类聪明智慧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打破常规框架,调动学生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角色正在发生变化,由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就要充分挖掘教材,设计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框架,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教学《社戏》一课时,我打破了以往按课文顺序学习的方式,而是设计为:
1、“社戏”的内容有哪些,小伙伴看后反应如何?读课文17至21自然段。
2、从小伙伴的反应可以看出我们对那晚演的“社戏”并不感兴趣,可文章的结尾是怎么说的呢?读课文最后一段。
3、我却认为那夜的戏是最好的戏,又是什么原因?读课文10至13自然段。
4、除了去看戏路上“景美”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读22至30自然段。
5、回来路上小伙伴为我煮豆,写出小伙伴“人美”,还有哪里写小伙伴的“人美”?读课文4至9自然段。
6、这里的小伙伴“人美”、“情美”,大人怎么样呢?读课文31至39自然段。
7、由此可以看出全文要表达的是江南水乡不但景美、人美,情更美,文章的中心自然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讨论热烈,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要比按课本顺序去讲好得多。
五、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的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感受到语文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产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汉语知识“多音多义字”时,我给学生讲述了 “法制与社会”栏目中的一个小案例:有两村民甲和乙,原本关系不错,但为了还钱的事儿,弄得反目成仇。当年村民甲向村民乙借了5万元,立了字据。两年过后村民甲还了3万元给村民乙,也立了字据。又过了数年,村民乙要村民甲还钱时,矛盾终于产生了。说到这,我顿了一会儿,问学生:“你们猜怎么着?”学生一时摸不着脑儿,但又想知道个究竟,我说:“问题呀,就出在村民甲立的字据(就是通常所说的借条)上!借条上除了函头、借主、借款日期外,只有这样一句„还欠款2万‟,村民甲坚称自己只欠2万(„还‟读hái),村民乙认为村民甲欠自己3万(„还‟读huán),二者相差1万元,这不闹翻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多音多义字在“作怪”!现实生活确实离不开语文知识啊!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针对不同内容,要使用不同方法,切忌千篇一律,生搬硬套。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保护好他们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唱主角,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只要我们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勇于创新,就能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四篇:初中生思想品德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初中生思想品德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组张梅梅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初中生思想品德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是经沂南县教育局教科室批准的科研课题。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课题组的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知识。”教学环境单一固定,教学媒介单调乏味。在这种老师一味教学生一味受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变成教师倾倒知识的对象,在老师的教学秀中充当着配角甚至是观众,由于应试等原因,在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台上唱主角戏,只顾乏味空洞说教,气氛沉闷。老师教,学生就学,老师不教学生就不学,基本上学生听命于老师,鲜有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者,自然而然,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乐趣、主动动手能力得不到发挥。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上强烈地依赖老师,学习效率低,厌学情绪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根本得不到发挥。当代社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会终身学习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教师和学生,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被动地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活动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和兴趣,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全面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将在很大程度决定学习爱好的培养和能力素质的形成,甚至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发展状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改将促进教学策略的重大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学生“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现代教育理论还认为,学校教育应将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已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1.教师观念问题
改变教师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学习践行《新课程标准》。
2.教学方法问题
教师要改变以前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和时间,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自己学,主动学,乐于学。
3.师生关系问题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
4.教师发展的问题
教师要不断学习,用自己的广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拥护,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而乐于追逐实现教师的要求,身正为范,在实现学生成长的同时促进自己的成长,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进步。
三、课题研究概念界定
“自主学习”是指较少地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独立进行有效地学习。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学习的内在品质,是学习者众多学习能力的综合“自主”是相对于“被动”、“机械”而言。自学能力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在自学的活动中培养。在中学的学习活动中,预习、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做作业、自测等都可以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它应当包括:自主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自主学习的方法与途径、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本课题所研究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指在主体学习理论支持下,从规范学生的课前预习、落实课堂活动和课后巩固等方式着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力的挖掘和发挥高质量地完成以上几项任务,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强化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地学会相关的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动手操作,最终形成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终身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日常课前预习检查,课堂表现,作业巩固,课后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的内涵以及其养成方法途径的探究。
3.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五、研究目标 1.全面了解并掌握当前本校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现状并得出结论。
2.通过本次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切实转变学生在应试学习状态下的学习状态,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尝试构建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六、课题研究创新之处
学生思品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多种教学教研方法综合运用,因而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要结合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学生来灵活设计,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既不能一种方式一蹴而就,也不能没有头绪杂乱无章。
七、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方法不是单一不变的。主要方法有:①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相关的理论资料,结合当前现有的理论信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一个全方位的界定,使课题研究目标明确、科学。②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对教师各项措施的反应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变化,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研究计划进行修正。
八、本课题研究成果
1、发表研究论文。
2、形成规范而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九.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课题研究主要阶段:2014、2——2014、121、准备时间2013、12——2014、1组织课题研究人员,统一思想及认识,选定课题。
2、申请课题立项2014、1 填写课题立项申报评审书,申请课题立项
3、课题研究过程(2014、2——2015、10)
2014年2月——2014年7月理论知识搜集研究阶段
① 以学期为单位,制订计划,小结等。
②以抓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为重点,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提高。2014年8月——2014年10月方案实施阶段研究教师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实施研究方案,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缺陷,共同探讨,使之逐渐规范化,程序化和实效化。
总结阶段(2014、10)
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②撰写结题报告,报请上级科研机构评估鉴定。4、2014、10申请结题阶段5、2015、3后续研究阶段
参考文献:
《实施“自主学习与发展计划”操作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18期
《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激导”》[J];少年儿童研究;2011年14期
《让小组活动促进自主学习》[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快乐阅读;2011年17期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吉林教育;2011年25期
第五篇:《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高的研究》开题报告
《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高的研究》开题报告
昌黎汇文二中赵秀英课题编号:XHXNO.035161
课题名称:《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高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赵秀英数学教师本科学历中学一级
课题组成员:李建文(课题副组长)、于建华、李晓庆、朱天茹、韩东艳、李淑玲、龙艳萍、张向辉、贾俊军、石学伟
一、选题的主要理论依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主要理论依据
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学生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地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像。为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借鉴先进的教学理论及心理学,教育学的最新成果,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针对学生特点,努力探索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研讨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研讨如何营造学生乐于参与的数学实践氛围。
课题研究的意义:数学是一门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的基础应该以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长期以来,数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法研究少,对学生“一刀切”要求多,分层要求少,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实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样,有如何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如何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研究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课题研究的范围、内容
1、研究试验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学生思维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创设出能够熟练、灵活、准确、恰如其分地驾驭学生的最佳教学情境
2、明确目的,调动学生学数学的情感,培养兴趣,激发其乐于学习数学的学习热情
3、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探索适合学生,适合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四、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在每一阶段结束前进行交流总结,提出下一阶段实施研究的侧重点,朝着预定目标前进,具体研定过程。
五、研究的对象
考虑试验成果的普遍意义及其可行性,研究对象是研究组成员所任课班级的学生
六、课题实施的基本条件
1、本课题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
2、本课题主持人在教学一线上工作多年,有广泛地教学经验,较高的教
研水平和很强的组织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不断地探索着有效的教学方法
3、本校有一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使该课题在研究方面又有了很好的硬件方面的支持,这些有利条件保证了该课题的顺利进行,也给课题研究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课题研究进度及预期目标
本课题于2006年1月 开题,2009年6月 结题
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2006年1月----2006年4月)实验准备阶段
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转化思想,更新观念
第二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调查探索阶段。
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学习兴趣进行调查分析,主要运用调查法,测试法及统计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笔试卷等方式,指出学生对学数学无兴趣的根源
第三阶段(2006年7月-----2009年2月)试验实施阶段
重点探索,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增长学生主动参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兴趣,对实验组成员分阶段召开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第四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试验总结阶段
对前几阶段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形成本课题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完成科研论文,同时做好课题结题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八、课题研究成员分工
1、主持人:抓全面工作,组织协调课题组成员,周密合理分工,及时制定课
题实施计划,各阶段总结,使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稳定的进行。
2、其他课题组成员及时撰写研究报告,针对所教试验班总结各阶段进展的具体情况,上升到书面文字。
九、预期成果
最终成果:《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提高》
阶段性成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索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最佳整合,提高数学兴趣》,《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内化数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