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联邦德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
谈联邦德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
联邦德国的教育体制比较复杂,它分为初步教育领域(幼儿园),初等教育领域(小学),中等教育领域第一阶段(初级中学,实科中学,初级和中级阶段的完全中学,一体化综合学校),中等教育领域第二阶段(高级阶段的完全中学,职业教育学校,第二教育途径的学校),第三教育领域(大学,高等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第四教育领域(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此外,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第二阶段都设置特殊学校(即残疾人学校)。本文着重介绍联邦德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
一、初等教育领域
德国的初等教育领域(小学)是所有孩子都能就读的唯一学校,学制一般为四年(在柏林为6年制)。
小学是为孩子升入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教育,在认知、艺术、创造性、主动性、体力及交际等方面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小学的一、二年级课程不多,除了宗教课、劳作课、音乐课和体育课外,大部分时间安排基础课。阅读和写字的基础课在一年级学完。
三、四年级的基础课有德语课、算术课、乡土知识课、常识课和艺术教育课。班主任应尽可能教本班的所有课程。
每周上课时数从一年级的24课时增加到四年级的27课时。每个班的平均人数约20多一点,师生人数比例约为1∶20多一点。
学生在第四学年结束时就准备进入三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即初级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或一体化综合学校继续学习。孩子进入哪一类学校,一般除了家长的意愿外,学校按学生的平均分数和教育鉴定提出一个建议,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多进入完全中学。
1.初级中学
大多开始于第五学年(和小学四学年连续计算),在柏林则从第七学年开始。初级中学学习一般到第九学年结束。此外,在德国大多数联邦州里还有可以自愿就读的第十年级,这个年级在柏林和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甚至规定是必读的。
初级中学有许多课程,各门课程都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讲授完毕。
在德国的几个州,初级中学学生在念完第六年级后,若成绩好的可以转入实科中学,这种转学在以后几年还有可能。学生在读完第九年级后(即完成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可获得初级中学的毕业证书。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经过一次特别的考试后也可获得更高一级资格的初级中学毕业证书,但这种证书只在几个联邦州才能得到。学生由于留级而只读到第七或第八学年就离校的,则只能得到肄业证书。根据自愿原则,他们可以延长就读时间。大多数初级中学毕业生毕业后的去向是就业,并接受双元制的职业培训。
2.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作为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的普通教育学校,处于初级中学和完全中学之间的地位。实科中学包括第五至第十年级,在柏林为第七至第十年级。按照规定,就读实科中学应是具有较强能力获得理论知识的有实际才能的优秀学生。在就业方面,实科中学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从事管理工作、从事经济和技术工作以及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等方面的中等职位的道路。
实科中学的中等教育结业可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和继续教育机会,比如:进入职业专科学校;接受职业培训,继而进入专科学校或者专科学院,或者进入补习高中直至高等学校,或者进入职业高中直至高等学校;进入专科高中,直至高等专科学校;就读为实科中学特别优秀毕业生所开设的完全中学高级阶段;接受职业培训和就读完全中学夜校;踏上国家公务员的中等职位。
3.完全中学的初级和中级阶段
具有最悠久传统的德国学校是完全中学。经过本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教育改革之后,现在有六种形式的完全中学可供学生选择:(1)古典语完全中学,重点是古代语言(拉丁语、希腊语,也有英语);(2)现代语完全中学,开设三种语言课程,除拉丁语外,其余两种为现代语言;(3)数学—自然科学完全中学,以数学和自然科学为重点;(4)艺术完全中学,以德语、音乐和艺术教育为重点;(5)经济科学完全中学,以经济、法学和会计学为重点;(6)社会科学完全中学,以社会学、社会福利和家政为重点。
在上述后四种类型的完全中学中,也有两门外语作为必修课。形式众多的完全中学适合于学生的不同天赋和兴趣。一般来说,完全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抽象思维的能力,进而接受广泛和深入的普通教育。
现在就读完全中学大多在小学四年毕业以后,完全中学的初级阶段包括第五至第七年级,并在第七年开始学习两门外语。完全中学的中级阶段包括第八至第十年级,在这个阶段,各种类型的完全中学都提高了要求,并突出了专业特色。
学生读完十年级后可获得中等教育结业证书,即获得进入完全中学高级阶段或中等教育高级阶段的资格,后者可以开始接受职业培训,转入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学习。
4.综合学校
综合学校是过去几十年教育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综合学校大多包括第五年级到第十年级,部分综合学校也设立完全中学具有的高级阶段。
综合学校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协作性综合学校和一体化的综合学校。协作性综合学校不废除三种传统的学校类型:初级中学、实科中学以及完全中学。协作性综合学校有统一的学校领导,对于上述三种类型的学校,它至少各设一个分部。它的教学组织和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使三种类型学校之间存在着可通性。课程分必修课、必选课和选修课。协作性综合学校的结业与传统的三种类型学校一样,分初级中学结业,实科中学结业和获得进入完全中学高级阶段的结业。
一体化的综合学校与协作性综合学校不同,它不分三种不同类型的学校。所有学生都只分年级上课,其中有几门核心课程是所有学生必修的。此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读选修课程班和提高课程班。
二、中等教育第二阶段
中等教育第二阶段包括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第二教育途径和职业教育学校。
1.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
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包括第11到第13年级,但从第12年级起原班级集体解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基本课程班和提高课程班,半年一期,共四期,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基本课程班进行较为广泛的普通教育,而提高课程班则深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训练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为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和从事职业作准备。
近几年完全中学毕业生进入高校的比例又呈上升趋势,目前的比例约为70%到80%。完全中学毕业生也可以直接进入经济和管理部门接受职业培训。
2.第二教育途径
第二教育途径是指在职人员能够补读至中等教育结业或取得高校入学资格的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有实科中学夜校、完全中学夜校和补习高中。也可以通过能力测试来实现上述目标。
实科中学夜校可使在职人员经过三至四年的学习达到实科中学毕业。其录取条件是:入学申请者必须在17岁以上,持有初级中学毕业证书和持有已经过职业培训或至少已从事过两年的职业活动的证明。除了学习期的最后阶段外,学生必须继续从业。实科中学夜校的课目比实科中学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少一些。学习结束时举行结业考试。
完全中学夜校可使在职人员经过四年的学习取得上高校的资格。其录取条件是:入学申请者必须在18岁以上,已经过职业培训或至少从事过两年的职业活动。除了在学习期的最后一年半外,学生必须继续从业。
补习高中的目的与完全中学夜校相同,只不过补习中学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得从业,因为三年的教学须采用全日制。其录取条件是:入学申请者须在19岁以上,已经过职业培训或至少从事过三年的职业活动,并持有中等教育结业证书。补习高中以通过高中毕业考试为结业。
3.职业教育学校
除了普通教育学校外,还有一批职业教育学校也可使学生获得进高等学校学习的资格,如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专科高中,职业高中,专科学校,专科学院等。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发达,有关其职业教育学校,我们想另作详细介绍。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联邦德国的教育结构中,从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开始有三个分支,即初级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或综合学校。另外还有一种特殊学校,这是德国纵向教育体系的第四个分支,是一种独立的学校类型,属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义务教育范围。特殊学校共有十种类型:盲人学校、聋人学校、视力不正常者学校、重听者学校、神经不健全者学校、弱智者学校、身体有残疾者学校、慢性病者学校、语言不清者学校以及举止行为失常者学校。简而言之,这是为身心功能不全的青少年而开办的学校,这些青少年在普通学校里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
特殊学校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各种出路。他们可以继续升学,可以开始双元制的职业培训,或者一边上职业学校一边从事辅助性工作。
三、初等与中等教育管理
德国各类普通教育的学校一般是半日制学校,上课时间大约上午8时到中午12时或13时,但在中等教育阶段下午也有课。全日制的学校很少。一周的上课时间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星期六一般没有课。小学一年级新生每周上课时间约为18至20课时,然后逐年增加,到中等教育阶段达30至36课时。同时,上课时数根据每个学生所选课程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每节课规定为45分钟,但同一门课往往连续上两课时。
评定学生的成绩采用6级记分制:第1级为优秀,第2级为良好,第3级为中等,第4级为及格,第5级为不及格,第6极为劣等。评定分数是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的,即有一个实际的评分标准。学生的分数根据口试、笔试和学生平时实际成绩计算得出,对部分课程规定每年考试次数。
每学年给学生发两次成绩单,一次于二月中旬发(学期成绩单),另一次于学年结束时发(学年成绩单)。成绩单上除了分数外还包括学生的表现。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大多不发成绩单,而是发一张鉴定单,上面写着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情况和表现。在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记分方式以学分制代替记分制。在一个教育阶段结束时,学生可得到一张结业证书,有的证书上还记入一次特别结业考试的成绩。
若学生的成绩很差或缺考,则在学年结束时不能升级。如果学生根据自愿原则参加的补考仍不及格,那么必须留级重读,一般只允许留级两次。反之也可跳级。在小学多次留级的学生要被送到专门为弱智儿童而开设的特殊学校里去。
每所学校由一位校长领导,并至少设一名副校长。副校长和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协助校长工作。
教师属国家公务人员。教师的工作时间与所有公务人员一样,每周40小时。小学和初级中学的教师现在每周授课时间规定为27课时,完全中学教师为23课时。对于担任特别职务的教师(如管理教学用具或担任学校咨询工作等)可以减少授课时数。
每一所学校都有一个相当健全的咨询网,学校都配备一名咨询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在校内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转入其他类型的学校学习,并也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对于特别疑难的问题,则提交给学校的一位心理学工作者解决。此外,在某些联邦州,每个行政区里还有一位代表政府的学校工作咨询者,负责协调各学校咨询教师和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工作。
联邦基本法第六条第二款以法律形式保障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这一条款中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解释为家长的天然权利。学生家长通过班级的家长顾问委员会、学校的家长顾问委员会和州的家长顾问委员会来参与和干预学校事务。
社会中的其他机构,如政党、教会、工会、雇主协会、新闻媒介、教师协会及其他机构也可以通过立法机构对学校产生影响。
对学校的监督大多分为二级或三级进行,教育局为初级的学校监督机关,地方政府为中级的学校监督机关,州文化教育部为最高一级的学校监督机关。对学校的监督原则上是专业方面的监督。开办私立学校原则上是允许的,但须经国家批准并接受国家监督。私立学校可以从公共财政中得到资助。【责任编辑】饶从满
第二篇:中等教育调查
中等教育调查
校外实习期间,应学校的实习要求,我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教育调查,了解了一些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以及实习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发展情况,以下是我详细的调查报告。
中学教育教学情况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实施素质教育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贯彻《中小学管理规范》,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常规训导为突破口,努力塑造爱国守纪、文明向上的一代新人。我们做到:制度管人。开学初,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编制了《中学学生管理手册》,内容包括《中学生手册》、《中学生一日常规》、《中学学生“十不准”》、《中学学生违纪处罚规定》、《中学学生礼仪规范》等。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学生学习《中学学生管理手册》,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学生行有指南、动有方向,提高了学生自律和他律意识。
管理育人。学校健全了校长室、德育处、学生会、值周组、年级组“五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学生管理网络。每天由值周组、学生会牵头对照《中学班级管理量化细则》,分两条线对两课两操、课务情况、学生常规三大块24项进行逐项量化打分,确保学校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堵塞漏洞。量化考评实行日清周结月兑现,量化积分为班主任津贴的结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班级管理“流动红旗”授予提供了可信的保证,也培养了学生“争先创优”的集体荣誉
感。
活动凝人。学校以开展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学校举行的助残一日捐、国庆文艺汇演、一周一个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广播操比赛、“读书周”等活动不仅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而且增强了“爱党爱国爱自己,爱师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情怀,这样提升了学生素质,提高了办学品位,学校广播操在全县“阳光体育”活动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榜样感人。学校通过橱窗展示了学习明星、守纪标兵,进步之星等明星风彩,激发了学生奋勇争先的自信;通过校园之声广播宣传学校的好人好事,张扬学生自强不息的个性;通过板报宣传学生高效的学习经验,为大部分学生树立立志成才的榜样。另外,还利用清明节带领学生瞻仰芦蒲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同学们更珍爱生活,努力学习。
环境冶人。学校松柏滴翠,鸟语花香,优美校园不仅是学生求知的学堂,更是学生陶冶情操的殿堂,学校要求学生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做到地面无杂物、墙面无污迹、屋顶无粉尘,校园内坚持每天两小扫,一周一大扫,这样既培养了学习的劳动意识,又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坚持质量为主,效益优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轴心工作,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尺。为此学校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以提高效益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最高境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向课堂45分钟要
质量,具体做到“三改”、“四化”。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从“三改”入手,优化课堂效益。一是改变授课方式,要求老师每堂课讲解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互动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师生(生生)交流率不少于70%;为了促进教改,今年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由校长、副校长,举行多次讲座。
二是改换练习形式,课堂练习必须在课内完成,学生实验和实践留在课后(课余),学生参与率尽可能达100%;
三是改革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累计积分法,即对学生课堂交流表现、问题回答表现、动手实验能力、课后实践情况结合课堂作业情况进行量化积分,并结合期中和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推行等级记分,这样学生头脑减压、书包减轻,兴致提高,有效地协调了减负和增效之间的矛盾,使教学效益得以真正提高,力争达到“四化”要求。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发展
在价值变革的引领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
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切实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改变了传统学校只重视“学业智力”,而对其他诸如“社会智力”、“实际生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生存智力”均有所忽视的现象,强调对学生进行多元智力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念。五是推崇“档案袋评价”“真实评价”等质性评价手段,体现了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六是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课程结构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体现了给基础教育注入生命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
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坚持“学科本位”,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深刻分析了以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
课程理念的创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
创新的动力。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创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
创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
创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创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程体制的发展与上述理念层面的创新相伴随的往往是体制层面的发展,因为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然是二者的同步变革。在课程管理方面,需要继续研究课程体制的统一性、灵活性以及有效性等问题,科学地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以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课程文化的再生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营建了一种生活、对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了课程文化的再生。虽然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也还有许多“艰难险阻”需要大家克服,但只要大家共同来呵护这棵小树,用爱来浇灌,用心来关爱,用汗水来培植,这个创新与发展的春天就一定会来临。
第三篇:中等教育调查报告
关于如何有效组织物理课堂教学的调查报告
宣 冉
一、调查概况
2012年10月,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新乡市外国语中学完成了我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习。总得来说,我这一个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作为一名物理老师的校外实习;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的工作,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系统来进行我的教育实习和工作实习。我虚心的像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和别的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完成我的实习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番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物理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情况的。通过这个调查,我对物理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如何把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效的组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中学教育中,尤其是物理教育,应如何根据其自身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一直是物理教育研究的重点。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特指物理语言)。如何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最佳效果,是我实习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校外实地教学,我意识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实习期间我就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任课的信阳宋基实验中学高三的学生,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有效答卷250份。调查的题目共六个:对物理课的兴趣;物理课上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物理教学的交际特点;师生关系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与作用;你心目中的物理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喜欢上物理课的和不喜欢的比例基本持平,中间部分比例很小,呈两极分化态势。说明学生对待物理课的态度观点鲜明,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们喜欢物理课的原因主要有:认为物理课很重要,是新世纪的需要;当前就业的通行证;喜欢接触新事物。不喜欢物理课的原因,按教师和学生自身因素从两方面分析:
1、老师因素:现今教学传授知识的手段是“灌“。并没有带动学生去感受物理,教会其学习方法。教学步骤公式化,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参与的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思维不活跃。
2、学生自身因素:本身物理基础不好。学得越多,越听不懂、记不住,丧失信心,从而对老师及其所教内容产生恐惧厌烦心理。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初始原动力。在兴趣带动下,可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如果丧失了兴趣,不仅会成为学习的阻力,还会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今后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和调动其积极主动性的基本条件。
(二)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才会乐意攻读,积极思维,主动进取。有位学生说得好:“好学之,不如乐学之。”正是如此,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同学的学习兴趣。
调查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实际操作性的意见。整理如下:老师应以教材为中心,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和口语练习,例如介绍外国风情知识、典故。这适应了中学生好奇求新心理。在训练口语和听力时,可以用简单单词串起来讲一些小故事、小幽默,组织学生自己用物理表演小品、小话剧,为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供机会。在趣味和娱乐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尽快接受所学知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针对程度稍差和心理上胆怯、内向、怕羞的学生,应说服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找回自信。多辅导帮助、委婉纠正其错误,先鼓励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建立起自信心,再逐渐提高问题难度,从而敢于主动发言,参与活动。还有,教师课堂用语应简短,指示明确,语言风趣,表情生动,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以免造成紧张气氛。还要注意发掘表现积极、外向的学生,使其有发挥机会,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形成主动、积极的气氛。
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同样热心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学生如何看待交际能力这一物理教学主要用途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培养物理交际能力是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互相沟通、了解,就是为了交际。针对这一点,学生们希望老师在授课时多讲些实用的东西,包括见面、生活、家庭、师生间的日常用语,多搞些这方面的仿真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参与意识。按需供应,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应致力的方向。这样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学生对师生关系影响教学的意见
这一调查数宇是出乎意料又是合乎情理的。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非常看重师生关系,认为它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这一结果与平时看似冷淡的师生共处场面截然相反。由此可见教与学并不只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和不大的教室内发生作用,它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涉及课下的方方面面诸多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卷显示,不少同学认为“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她的课“。”教“者为师,“学”者为生,在教学中必然形成师生关系(一位学生如是说)。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会尊重老师的言行,就会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快乐的积极主动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为搞好师生关系提了不少有效的建议。摘录如下:以诚相待,对学生象朋友,不摆架子,有时开开玩笑,给学生们以亲切感;利用课间、空余时间深
入学生之间,与其多交流、多沟通,主动接触,增进了解,听取教学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清楚每位学生的学习程度、层次,因材施教。而且不仅要在学习方面,还要在生活、处事诸方面给以指导、帮助,即记熟每个学生的姓名;提问时面带微笑,设身处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物理的喜、怒、哀、乐,或找回做学生时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似乎除了教学外,交流机会很少,大多数班级并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其实双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支持,只有沟通,才能交流,然后才能相互配合,上好每一堂课。
(五)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现在虽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似老师为主要角色。此次调查表明,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应以老师为中心,因为是老师在“教“,学生应跟着老师走,而意识不到教的目的是为了“学”,而“学”是学生在学。这说明教育体制中这一改革还未收到预期效果。但是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即物理课堂的语言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是“助手“或“导演”。“助手”要以“主人“的要求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否侧即使老师表演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听得乏味。老师应起好引导作用,调动“演员”的热情,发挥出自身潜能。另外,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学生将来必定要充当老师的角色,所以培养锻炼他们的能力,给予施展空间,对今后教书育人是必须的。所以老师也应在课堂上尽力转变学生的观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受教,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形象
最后,我调查了在学生的眼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们思路很活跃,提的意见很中肯,道出了他们渴望好物理老师的心声。其中,占第一位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讲课内容要准确,有条理,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老师应知识渊博,有好的口才,语言幽默风趣,发音优美动听,吐字清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上,亲切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心中不能有好、坏生差别,不歧视学习成绩差、反应慢的学生,而是更多地耐心帮助、关怀他们。再就是,仪表方面,要形象好,有气质,为人师表。其他,不拖堂,不占自习时间,作业不要太多,多和同学谈心、聚会等也提了出来。
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把能否上好每一堂课排在了第一位。它强烈反映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所以,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是每一位教师奋斗不止的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放在了关键位置。这就说明,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从而带动教学。
从这次调查中,我更加深入了解了现阶段我们的中学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老师的艰辛。每上好一节课,需要多方努力。在物理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上好课的关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其他更深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
第四篇:中等教育调查报告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
——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
学习方法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先决条件。一套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学生更好更系统地掌握各科内容。同样,学习方法对教师而言也同样重要,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法,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总结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我们对中学生的预习、听课、作业和复习等学习做了如下初步调查。
一、调查目的1.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
2.分析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3.找出改善这种差异的方法。
二、调查对象及其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是对石化一中的全体学生进行部分抽查问答的方式,并在重点班选出几名优等生进行问答。
三、调查结果
(一)预习情况、方法。
众所周知,预习是听好课的基础,也是体现学生自学能力的方式之一,经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其中“老师要求预习”和“想起来就预习”的学生大约占45%,而自觉预习的学生只占25%。大多数学生预习也只是把课本看一遍就算完成了预习,而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并找出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的学生则很少,重点班的优等生也有人经常预习,但是他们预习通常采用找重点和难点的方法,而中等生和差生则大多是看一遍新课内容,而且只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以上结果都表明预习还是中学生学习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听课情况、方法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途径,中学生自制能力不是很强,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影响学生听课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老师讲课的方式和课堂的活跃气氛,这种情况约占70%,因此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笔记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成绩较好的学生多采用上课记重点的方法,这样的学生约占22%,说明他们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大部分中等生采用做详细笔记,以便课余时间复习,有其被动的一面。基于从上学生听课和记笔记方法上的区别,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听课记笔记,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四)作业情况及其方法
由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采用“先做后看书”的比率较高,而“先看书后做”的比率相对较低,结果表明中等生和困难生基本采用这两种方式完成作业,仍有抄袭作业的行为。从教学环节的连贯性来看“先看书后做”的方法较理想,先看书比较清晰地掌握知识点后,再通过作业来检测学习的知识,强化对有关内容的记忆,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有的优等生也采用先做作业后看书的方式,他们认为只要做好课堂小结,就可以直接采用第二种方式完成作业,这样既能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又能针对作业中的问题有目的地看书,使得对问题理解得更透彻。
(五)复习情况和方法
此次调查显示,经常复习的学生占大多数,考前复习的比率也较高,复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点复习不懂或不会的知识,当然复习方法因人而异,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一位优等生介绍,他每次的考前复习都针对自己知识缺漏的地方,自己选题出卷进行自测,这说明好的复习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引导学生复习。
经过这一个星期以来的调查,目前中学生还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还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改变这种情况,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
方法,教师讲课之前,应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课时,要变“满堂灌”为“少、精、活”,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将适当启发和适当精讲相结合,这样,学生注意力才能集中,才能围绕老师问题重点认真思考,找出规律,解除预习中的疑难,学生攻克了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体会到方法在学习中的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一、调查概况
我于2005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
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第五篇:中等教育调查报告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
(一)一、调查概况
20**年9月5日,我作为一名实习生在河南宋基信阳实验中学完成了我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习。总得来说,我这一个月的实习内容包括: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的校外实习;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积极认真的工作,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系统来进行我的教育实习和工作实习。我虚心的像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和别的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完成我的实习任务的同时,我还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番调查,这个调查是针对英语这门课在当今时代的教育情况的。通过这个调查,我对英语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如何把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有效的组织教学;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二)调查方法:抽样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中学教育中,尤其是英语教育,应如何根据其自身特点有效地组织教学,一直是英语教育研究的重点。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与课程、客观世界(特指英语语言)。如何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收到最佳效果,是我实习期间一直思考的问题。通过校外实地教学,我意识到,能否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实习期间我就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调查对象是我任课的信阳宋基实验中学高三的学生,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回有效答卷250份。调查的题目共六个:对英语课的兴趣;英语课上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英语教学的交际特点;师生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与作用;你心目中的英语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喜欢上英语课的和不喜欢的比例基本持平,中间部分比例很小,呈两极分化态势。说明学生对待英语课的态度观点鲜明,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们喜欢英语课的原因主要有:认为英语课很重要,是新世纪的需要;当前就业的通行证;喜欢接触新事物。不喜欢英语课的原因,按教师和学生自身因素从两方面分析:
1、老师因素:现今教学传授知识的手段是“灌'。并没有带动学生去感受英语,教会其学习方法。教学步骤公式化,课堂上讲得多,让学生参与的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思维不活跃。
2、学生自身因素:本身英语基础不好。学得越多,越听不懂、记不住,丧失信心,从而对老师及其所教内容产生恐惧厌烦心理。
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初始原动力。在兴趣带动下,可以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如果丧失了兴趣,不仅会成为学习的阻力,还会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今后发展。所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和调动其积极主动性的基本条件。
(二)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堂上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才会乐意攻读,积极思维,主动进取。有位学生说得好:“好学之,不如乐学之。'正是如此,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与同学的学习兴趣。
调查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实际操作性的意见。整理如下:老师应以教材为中心,适当穿插课外知识和口语练习,例如介绍外国风情知识、典故。这适应了中学生好奇求新心理。在训练口语和听力时,可以用简单单词串起来讲一些小>故事、小幽默,组织学生自己用英语表演小品、小话剧,为学生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供机会。在趣味和娱乐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尽快接受所学知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针对程度稍差和心理上胆怯、内向、怕羞的学生,应说服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找回自信。多辅导帮助、委婉纠正其错误,先鼓励回答较简单的问题,建立起自信心,再逐渐提高问题难度,从而敢于主动发言,参与活动。还有,教师课堂用语应简短,指示明确,语言风趣,表情生动,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以免造成紧张气氛。还要注意发掘表现积极、外向的学生,使其有发挥机会,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形成主动、积极的气氛。
由此可见,学生和教师同样热心于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学生如何看待交际能力这一英语教学主要用途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是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是为了互相沟通、了解,就是为了交际。针对这一点,学生们希望老师在授课时多讲些实用的东西,包括见面、生活、家庭、师生间的日常用语,多搞些这方面的仿真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提高了参与意识。按需供应,也是教师课堂教学应致力的方向。这样才能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四)学生对师生关系影响教学的意见
这一调查数宇是出乎意料又是合乎情理的。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非常看重师生关系,认为它的好坏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这一结果与平时看似冷淡的师生共处场面截然相反。由此可见教与学并不只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和不大的教室内发生作用,它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涉及课下的方方面面诸多因素,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问卷显示,不少同学认为“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她的课'。'教'者为师,“学'者为生,在教学中必然形成师生关系(一位学生如是说)。师生关系好了,距离拉近了,学生上课自然会尊重老师的言行,就会为课堂学习提供一个快乐的积极主动的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们为搞好师生关系提了不少有效的建议。摘录如下:以诚相待,对学生象朋友,不摆架子,有时开开玩笑,给学生们以亲切感;利用课间、空余时间深入学生之间,与其多交流、多沟通,主动接触,增进了解,听取教学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清楚每位学生的学习程度、层次,因材施教。而且不仅要在学习方面,还要在生活、处事诸方面给以指导、帮助,即记熟每个学生的姓名;提问时面带微笑,设身处地理解体验学生学习英语的喜、怒、哀、乐,或找回做学生时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似乎除了教学外,交流机会很少,大多数班级并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但其实双方都渴望得到对方的理解与支持,只有沟通,才能交流,然后才能相互配合,上好每一堂课。
(五)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现在虽然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似老师为主要角色。此次调查表明,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应以老师为中心,因为是老师在“教',学生应跟着老师走,而意识不到教的目的是为了“学',而“学”是学生在学。这说明教育体制中这一改革还未收到预期效果。但是也应看到,大多数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儿,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即英语课堂的语言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是“助手'或“导演'。“助手”要以“主人'的要求制定计划,安排活动。否侧即使老师表演得再精彩,学生也会听得乏味。老师应起好引导作用,调动“演员'的热情,发挥出自身潜能。另外,根据师范学校的特点,学生将来必定要充当老师的角色,所以培养锻炼他们的能力,给予施展空间,对今后教书育人是必须的。所以老师也应在课堂上尽力转变学生的观点,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受教,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形象
最后,我调查了在学生的眼中,一个好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学生们思路很活跃,提的意见很中肯,道出了他们渴望好英语老师的心声。其中,占第一位的是老师的教学水平。讲课内容要准确,有条理,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老师应知识渊博,有好的口才,语言幽默风趣,发音优美动听,吐字清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时时把学生放在心上,亲切和蔼,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融洽,绝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心中不能有好、坏生差别,不歧视学习成绩差、反应慢的学生,而是更多地耐心帮助、关怀他们。再就是,仪表方面,要形象好,有气质,为人师表。其他,不拖堂,不占自习时间,作业不要太多,多和同学谈心、聚会等也提了出来。
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学生把能否上好每一堂课排在了第一位。它强烈反映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所以,提高自身素质必须是每一位教师奋斗不止的目标。教师的人格魅力也被放在了关键位置。这就说明,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树立威信,从而带动教学。
从这次调查中,我更加深入了解了现阶段我们的中学教育现状和学生的需求、老师的艰辛。每上好一节课,需要多方努力。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上好课的关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其他更深入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讨。
中等教育调查报告
(二)一、调查概况
我于20**年9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
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观。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二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5%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3、学习习需求
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92%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52%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78%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4、学习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毕业后的打算,99%的学生有读大学愿望。
(二)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与以往的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相比,有明显不同。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则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的另外两个特点是务实化和功利化。中学学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他们中的很多人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所学课程的价值,继而决定自己在不同课程上的努力程度。他们要求课程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
我们知道,由于年龄和学识的制约,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事实上,相当多的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从而使他们对考大学失去信心;二是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这些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基础、教育价值观和对未来的期望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学习需求具有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的特点。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要求不一。高中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准备考高职或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要求课程教学难易适度、学业成绩达中等水平;追求大学教育的学生,则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业成绩达上等水平。学习需求的横向多目标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广度要求宽泛。他们既要求学好学术性较强的课程知识,又要求充分培养自己的特长,还要求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
3、学习目的明确,但具有主观性和不协调性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89%的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和对学生本人的考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学生学习目的主观性突出表现在: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进入城市就业的艰难性。很明显,如此大的一个群体具有这个想法是极不现实的。此外,40%的学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学生学习目的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思想与行动的不协调。调查结果表明,37%准备考大学的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学习上并没有显现出相应的积极性,而是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