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做好2010年新增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2010年新增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教学单位:
根据教育部和山东大学申报新增本科专业工作的安排,为做好我校2010年新增专业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
1、新专业申报应符合教育部教高[1998]8号文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教高[1999]7号文件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等有关文件的要求;专业目录外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可查阅教育部近年公布的《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中所列目录外专业名称及代码。
2、专业(学科)建设应主动服务于国家经济结构战略目标及人才市场需求,遵循专业(学科)发展规律,坚持“加强优势基础学科、积极发展应用学科、努力创建特色学科、大力支持交叉学科”的方针。
3、增设新专业要充分考虑到申报新专业的报考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现有专业为依托,逐步拓展学科专业领域,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效益。
4、各单位对拟新增专业要从教学基本条件、师资队伍、专业培养方案等方面作全面落实和论证,明确专业开办后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方案、需要学校解决的问题,客观合理地提出短期、中期的建设方案。
二、申报新专业的基本条件
1、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7]2号)以及《山东大学新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山大教字[2008]2号),凡申办新专业,均需经过两年的试办期。在具有与申办专业相近学科及专业的办学条件下,按照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原则,通过试办专业方向的形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试点。
2、符合学校和学院的发展规划,对专业人才有稳定的社会需求,招生规模原则上每年不低于60人(设计类、艺术类等特殊专业除外)。
3、应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以及申报论证报告、办学条件、师资情况等必要文件。
4、必须具有相关的学科发展支撑,并具有一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5、有支撑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6、具备新设置专业必需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基本办学条件。
7、其他有关事项参照《山东大学新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山大教字[2008]2号)执行。
三、新专业申报的程序
1、调研论证。新专业申报前各单位要对人才需求、师资力量、软硬件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对国内及省内生源状况和毕业生就业形势作出充分论证,形成论证报告。
2、准备申报材料。申报新增专业必须填写《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试行)》,用A4纸打印三套(左侧装订),并上报相应的电子文档。
3、教务处对新增专业申报材料汇总后,提交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
4、学校研究确定拟增设的新专业。
5、组织新增专业的申报材料,按要求报山东大学或教育部审批。
四、具体要求与时间安排
1、请各单位将申报新增本科专业所需材料(含电子文档)于5月18日前报送至教务处教研科。2、5月下旬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论证,将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有关单位现场答辩。3、6月上旬将有关材料上报山东大学教务处。
4、各单位提交的新增本科专业申报材料须按统一格式填写、打印、签字、盖章。
联系人:顾炜 联系电话:4091
附件:
1、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试行)(见教务管理网站“常用下载”栏)
2、《山东大学新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山大教字[2008]2号)(按 ctrl点击链接)
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按 ctrl点击链接)
4、《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按 ctrl点击链接)
教 务 处 2009年4月17日
第二篇:关于做好2017年新增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2017年新增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
为做好我校2017新增专业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增设新专业的原则 1、2017拟申报新增专业的各学院要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拟新增专业要以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重点,以专业结构整体优化为目标,通过专业的增设和调整,进一步优化我校专业结构。
2、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教高[1999]7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7〕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通过增设新专业,促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努力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3、符合我校转型发展规划,新专业应具有一定的办学基础和相应的学科支撑,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思路,围绕地方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的需要,集中学院资源建设好与基础教育和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
4、要充分论证新增专业的生源和就业前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形势,积极设置与紧缺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关的专业。
二、增设新专业的条件
1、有详细的专业设置可行性论证报告、专业人才需求论证报告;
2、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
3、能配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合理的师资队伍;
4、初步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办学基本条件。
三、增设新专业的申报材料
1、《专业设置可行性论证报告》、《人才需求论证报告》:说明增设该专业的主要理由及其他有关材料(如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等),着重阐明增设该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见附件),分为审批专业和备案专业;(注:表2和表9不用填写)
3、专业申报情况汇总表。
四、申报时间和要求
各学院应高度重视本次新专业申报工作,抓紧时间对有意增设的专业进行调研,认真准备和撰写申报材料,于5月20日前按要求将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报送教务处质量科。
联系人:王伟;电话:2370069;邮箱wangwei524618@163.com。
附件
1、《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审批、备案)、《专业申报情况汇总表》 附件
2、《专业设置可行性论证报告》、《人才需求论证报告》 附件
3、相关文件
教务处
2016年4月21日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做好2012年新增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做好2012年新增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
有关院系: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2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鲁教高函(2012)13号)和《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关于做好2012年新增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现将进一步做好2012年新增专业申报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5月31日前,新增专业的院系召开论证会,邀请有关专家、合作企业领导技术专家参加,进一步论证新增专业的必要性、可行性,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创新性和特色化,申报文件的规范化。5月31日前将修订后的申报材料电子版发教务处郎静、李培胜平台。
二、6月1日上午9:30,在图书馆606视频会议室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对各系院申报的新增专业进行院内论证。各系院负责人要进行PPT陈述汇报,主要内容为:①新增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分析;②新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③新增专业毕业生服务面向;④新增专业主干课程设置;⑤新增专业教学基本条件分析(师资、教材、实习实训设施等)。专业建设委员会经过质询、评议后讨论决定2012年新增专业。汇报PPT5月31日前报李培胜老师。
三、6月8日前确定新增专业的系院将申报专业的纸质材料按照统一格式装订成册,一式三份报教务处李培胜老师,正式申报材料电子版发郎静、李培胜平台。教务处审查报院领导批准签字盖章后上报省教育厅高教处。
四、做好省教育厅对新上专业进行评估的准备工作。一是汇报预演。材料上报后,即筹备迎接省教育厅新上专业评估,精心准备汇报课件,研究专家质询问题,进行模拟汇报,确保新上专业增设成功。二是现场考察准备。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教务处
2012年5月23日
第四篇:申报本科专业程序
第八条 高校设置专业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
(二)有稳定的人才需求;
(三)具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能配备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必需的专职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一般应有已设相关专业为依托;
(五)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教学用房、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办学条件,建立保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第九条 高校专业设置要在确保办学质量前提下,适度控制专业增长数量。
第十条 高校可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和特点,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专业学科属性范围内自主确定专业方向。
第十一条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教育部设专门网站作为本项工作的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
第十二条 高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经以下程序报教育部备案:
(一)经高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高校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部门,下同);
(四)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是否具备开办专业的基本条件以及相关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后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报教育部;
(五)教育部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备案结果。
第十三条高校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的新专业(以下简称新专业),经下列程序报教育部审批:
(一)经高校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通过,高校于每年7月31日前通过专门网站提交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内容包括:学校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基本情况、办学条件等。申请设置新专业,还须提供该专业与所属专业类中其他专业的区分情况和专业基本要求;
(二)高校专业设置申请材料在专门网站公示,公示期为一个月;
(三)公示期间,教育部委托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校所申请的新专业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已有专业的区分以及专业名称的规范性提出意见,并提交到教育部专门网站;
(四)公示期满后,高校将公示期间所提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及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
(五)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召开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会议,进行审议。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审议情况确定同意设置的专业并进行汇总,于当年9月30日前以文件形式(含专业设置申请材料)报教育部;
(六)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对拟审批的专业进行评审,于当年11月30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第十四条新专业经批准同意设置后,列入《特设专业名录》,予以公布。
第四章 专业调整
第十五条高校应在妥善安排拟调整专业在校学生培养工作的前提下,方可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调整专业包括调整专业名称、学位授予门类、修业年限和撤销专业等。
第十六条高校调整专业名称时,如调整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按备案程
序办理;如调整为新专业或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按审批程序办理。被调整的专业按撤销专业处理,并由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报教育部备案。
第十七条高校调整专业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时,如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范围内的调整(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按备案程序办理。其他按审批程序办理。
第十八条 高校现设专业连续五年不招生的,高校可提出撤销。
第五章 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
第十九条 高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设立相应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或在现有专家组织中增加专业设置评议职能,并根据本规定制订工作细则。
第二十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议。
第二十一条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本地区、本部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人才需求、专业布点等情况,结合相关学科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所提意见,对高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核、审议。
第二十二条 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作为教育部的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对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置和调整的专业进行审核、审议;根据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布点、办学条件等情况,评审须由教育部审批的专业。
第六章 监督检查评估
第二十三条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的保障机制,开展专业自评工作。高校可引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高校应高度重视新设专业的建设,保证新设专业的办学条件,对新设专业进行检查,发布专业建设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四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综合应用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资源配置和必要的行政措施,促进所属高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在新设置专业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时,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专业评估。评估结论作为新设置专业继续招生、暂停招生或停止招生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对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及其所属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估;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状况等信息,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引导。
第二十六条 高校的专业设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教育部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责令有关高校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暂停该专业招生。
(一)办学条件严重不足;
(二)教学质量低下,师资、开设课程等低于标准;
(三)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过低。
第二十七条 未经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专业,不得进行招生宣传和招生。对违反本规定擅自设置专业或经查实申请材料弄虚作假的高校,教育部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两年内不得申报增设或调整专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设置和调整按本规定执行。专科层次的高校不得设置本科专业。
第二十九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可依据本规定制订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教育部1999年发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同时废止。
第五篇:关于做好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调研工作的通知
关于做好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调研工作的通知
校教(2012)XX号
各院部、有关部门:
根据学校《关于开展“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认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的实施意见》(校党发„2012‟15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深化对应用型本科内涵的领会,提升我校应用型本科建设水平,基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请全校各教学院部结合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开展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调研工作。现将有关要求强调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新一轮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为契机,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系统学习、广泛调研、深入讨论,结合教育部专业介绍和行业标准,研究人才培养要求,分析人才培养现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思人才培养方案,着力解决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工作内容
(一)系统学习(2012年11月28日—2012年12月5日)各院部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以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契机,结合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专家组的整改意见,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文件,开展教研室集体学习与讨论活动,认真查找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本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
1、学习材料: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版);
(2)本专业相关行业标准(教研室自行搜集);(3)学校自评报告及专家反馈意见。
2、成果:
本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报告。(已有毕业生的专业需结合毕业生就业去向等相关数据综合分析)
(二)广泛调研(2012年12月6日—2012年12月24日)
1、深入企事业单位一线调研,深度了解毕业生所从事专业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尤其要提炼专业核心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2009年版培养方案提出意见与建议,为2013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奠定基础。
2、考察和借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做得较好的兄弟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方向)近3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其实效,结合我校“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加以借鉴和完善。重点调研和思考如何根据专业核心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通学科课程平台,形成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3、加强对专业发展动态的学习与研究。从各种期刊网和学术资料中查找本专业近5年的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以及本专业建设前沿理论、发展动态等资料,认真学习,消化吸收。
4、成果:
(1)调研活动总结(调研时间、地点、内容、成果以及地方、用人单位等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与要求等);
(2)至少3-5所同类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方向)近3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分析报告;
(3)形成本专业近5年来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综述(重点围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
新等)。
(三)深入讨论(2012年12月25日—2013年1月9日)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根据前期学习与调研成果,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开展深入讨论:
1、讨论主题:
(1)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是什么(应结合教育部专业介绍、行业标准、就业去向分析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
(2)如何设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
(3)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联合培养(如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院部合作、专业合作等)?
(4)本专业如何培育特色,错位发展?(5)讨论与凝练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6)各院部根据专业特点自拟。
2、成果
(1)形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3)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设想(重点落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
三、其它要求
1.请各院部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由院长(主任)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任副组长,各专业教研室主任为成员。成立由专业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工作任务的落实和顺利开展。
2.本次调研活动应结合“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认识,提升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进行,各院部可多种形式开展学习、调研和讨论,及时总结个人、教研室、院部的成果。
3.各院部在开展活动时,应抓住主要问题,明确活动主题,避免无准备之调研、无目标之讨论,求真务实,理清专业建设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各院部要指定专人对活动开展情况认真做好记录(包括院部和教研室记录),及时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和归档。
5.请各院部将上述各阶段成果材料、记录整理后,于2013年1月11日前报送教务处教学建设科。
教务处
二O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