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十年发展与未来愿景(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8:1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十年发展与未来愿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十年发展与未来愿景》。

第一篇: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十年发展与未来愿景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十年发展与未来愿景

王世伟

2012-11-16 15:59:41 来源:《图书馆杂志》(沪)2011年1期

【英文标题】The 10 Years Development and Future Vision of Shanghai Central Library

【作者简介】王世伟,教授,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所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国际图联大都市图书馆委员会常委,上海200235

【内容提要】总结回顾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十年发展历程,分析阐述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创意与发端、发展与创新、现状与愿景。

This pape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hanghai Central Library in the last ten years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on in its beginning and development, and its aspiration in the present and future.【关 键 词】上海图书馆/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Shanghai Library/Metropolitan library/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2000年12月正式启动建设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这一国际大都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借鉴了全球各国城市图书馆发展的普遍规律,顺应了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文化方面的创新胸怀和理念,引领了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为在新技术环境下的城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提升自身品质的发展新路,为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也为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建设的创意与发端

2000年,上海图书馆新馆在经历了近五年的跨越式发展并步入新世纪之际,正面临着新的读者需求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以及新的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上海图书馆在经历了自身较为成功的数年发展之后,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进行城市图书馆发展的顶层设计,如何谋划新技术环境下城市图书馆的创新发展,如何借助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图书馆品质提升的引擎,如何利用上海历史人文的深厚积淀和开放度较高的地理环境优势构想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愿景,如何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并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信息与知识的需求,这是摆在上海图书馆人面前的思考题。2000年9月11日,中共上海市委和市委宣传部领导在视察调研上海图书馆工作中,提出了建设特大型城市中心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应当打破行业的界限,形成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和读者服务的联盟,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2000年11月22日,市委和市委宣传部领导对上海图书馆第十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指导意见,要求上海图书馆进一步扩大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把上海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辐射到本市高校和各个区县,共同联手建设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这一发展目标的提出,是一个金点子般的创意,体现了新环境下都市图书馆发展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在中国图书馆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展之后提出了一个进一步提升能级的发展新目标,率先提出了构建都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举措,为上海都市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从上海城市的发展而言,这也是全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上海城市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中的都市图书馆发展新模式。之后,在市委、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开始筹备启动,进行了具体的项目部署和落实。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启动工作从定位、切入点、经费、流程、启动仪式等进行了筹划和推动。以定位而言,提出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是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专业图书馆等为分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读者需求为动力,以共建共享为方法,以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为目的而组建的一种新颖的图书馆联合体。以切入点而言,上海图书馆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市实行统一的借阅卡制度实行异地借书还书的一卡通,并将这一服务创新作为中心图书馆建设的切入点和重点。以经费而言,上海主管部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2000年12月5日,上海市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上海图书馆申请建设知识库和中心图书馆的批复》,明确提出增加中心图书馆及“一卡通”专项经费1000万元。以流程而言,上海图书馆作为中心图书馆的总馆,负责向全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机构成员和各区县图书馆宣传组建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意义,并向有意愿加入的图书馆发放《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业务工作基本指标》,在此基础上,欲加入中心图书馆的各系统图书馆向上海图书馆提出加入中心图书馆成为分馆的申请,并经所在地区和系统的领导审核签署,在总馆核准后着手开展分馆开馆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启动仪式而言,首批加入的分馆有4家,分别为公共图书馆3家、大学图书馆1家。其中公共图书馆为位于中心城区的黄浦区图书馆和静安区图书馆,位于郊区的南汇县图书馆(后改为南汇区图书馆,再后并入浦东新区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则为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同时,上海图书馆还初步研究了中心图书馆建立后的运行方式。2000年12月26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建设协议签约仪式在上海图书馆隆重举行。在签约仪式上,上海图书馆、黄浦区图书馆、静安区图书馆、南汇县图书馆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在仪式上签字并交换了协议文本,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的领导以及有关区县和大学的领导出席、见证了这一重要仪式,这标志着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建设的正式启动。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创意与发端意义在于,提出了未来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愿景,突破了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的系统原有体制的藩篱,明确了以全城一卡异地通借通还作为中心图书馆业务发展的着力点,落实了共建共享的资金投入机制和文献保障机制,为中心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前提。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创意发端让人们体会到了新的思路:这就是用科技的力量推动城市图书馆新的大发展,面向读者需求谋划图书馆的发展繁荣,把均等便捷放在图书馆发展的优先位置,将资源共建共享作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创新理念。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如果说,2000年是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筹备和创始期的话,那么,从2001年开始,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就进入了她的持续的发展期,从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中,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始终将创新与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创新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相结合,主要经历了10次发展的跨越,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图书馆单一集群系统,一些服务数据开始进入了全球城市图书馆的先进行列。

(1)第一次跨越:树立起中心图书馆分馆的示范典型和创建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在经过了半年左右时间的积极筹备之后,2001年6月2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首批4家分馆,即黄浦区图书馆、静安区图书馆、南汇县图书馆、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并开始对外服务。与此同时,举行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的启动仪式。在首批16位知识导航员的基础上,至2009年,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已发展成为有6个国家和地区、37家图书馆和情报所的80位参考咨询专家加盟的全球性网上知识导航服务机构,网上导航已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服务方式。第一次跨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初步确立在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公共分馆、大学分馆和专业分馆的三类运行方式,创建了集各行业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体现了正迈入新世纪的上海图书馆建立以知识导航为核心的信息枢纽的发展愿景,为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示范的效应。

(2)第二次跨越:建立起季度馆长例会等长效管理机制。2002年春季,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在经历了近一年的发展实践之后,在实践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需要在管理层面上加以破解和统筹的新问题,呼唤管理层应当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在探索中管理提升,在发展中统筹协调。2002年4月8日至9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工作研讨会在周庄举行,这是一次中心图书馆实际运作以来务实性的总分馆馆长研讨会。会议提出了将总分馆馆长联席会议作为议事的平台、业务的讲台、交流的舞台的思路。会议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如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四大意义,即方便读者、资源共享、提高层次、发展事业;发展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五大观念,即实践观、共建观、互利观、发展观和服务观。2002年8月,上海图书馆又召开了中心图书馆大学分馆馆长咨询会,总结并探讨大学分馆的管理模式。会议初步形成了总馆和大学分馆之间共建共享的四大重点资源内容,即外文资源、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第二次跨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在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管理机制中形成了长效管理的馆长例会制度(后形成了年度的春夏秋冬例会,并由各分馆轮值主持),形成了大学分馆的共建共享模式,对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业务管理举措。

(3)第三次跨越:创立了理事会体制下的专业分馆发展模式。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2002年4月18日,上海图书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达成了共建生命科学图书馆的意向并相应组成了筹备工作小组。2002年5月17日,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生命科学院签订了共建生命科学院的协议,并召开了首届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领导和上海市主管副市长担任名誉理事长,由上海图书馆馆长和生命科学院院长担任理事长,由上海图书馆和生命科学院双方的上级主管领导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领导、上海图书馆业务处、生命科学院信息中心负责人等作为理事会理事。2002年7月6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生命科学图书馆举行了挂牌仪式。双方共同确定了“努力将生命科学图书馆建成一流的国际著名生命科学专业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双方形成了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权益共享的发展机制。第三次跨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总分馆架构中理事会体制下合作共建共享专业图书馆分馆的模式,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机构率先探索了与地方图书馆合作共建的案例,率先尝试了由上海图书馆向派出专业管理人员担任生命科学图书馆执行馆长的共同管理新路径,在一卡通的基础上推动了生命科学院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

(4)第四次跨越: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发展模式得到文化部肯定,实现一卡通区县分馆全覆盖。2003年3月26日,由文化部主办、上海市文广局和上海图书馆承办的“部分省市城市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建立了公共、高校和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布局和协调机制,建立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的网络平台,引进和开发了一批文献资源共享数据库并建立了开放实验室,确定了一系列课题服务项目,特别是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借助于网络通信与计算机技术,在各总分馆之间开展了资源共建、书目检索、书刊借阅、文献传递、参考咨询、数字资源共享等合作与服务,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提升和促进作用。在全国会议的推动下,10月22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工作会议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会上,青浦区、宝山区、金山区和嘉定区分馆揭牌,至此,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实现了区县(后南市区并入黄浦区,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现为18个区县)分馆及一卡通的全覆盖。第四次跨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和一卡通的服务技术得到了全国的肯定,并引发了全国总分馆建设和城乡区域一卡通发展的热潮;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在经历了三年左右的发展之后,分馆建设和一卡通覆盖了上海全市城乡的所有区县分馆,在数量上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市区两级总分馆体制的雏形开始形成。

(5)第五次跨越: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向街镇延伸,建立市区(县)街镇两级总分馆制。市区(县)两级总分馆制是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发展的初始目标。在实现了一卡通区县分馆的全覆盖之后,许多市民提出了希望在街镇和社区直接实现一卡通,以方便读者的就近借阅。如何进一步满足这一市民的新需求和新期盼,如何破解尚无先例的承载量大的城域网单一集群系统,成为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发展中的难题。发展需要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路径。上海图书馆聘请了世界知名企业进行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网络的压力测试,以验证网络系统能否承载向街镇延伸的重负荷,在得到了肯定的测试结果后,一卡通向街镇延伸开始起步试点。当时在市区和郊区各选了一个居民相对集中而发展尚需加强的点,即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图书馆和松江区岳阳街道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取得经验后在全市推进。2005年10月27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基层服务点揭牌,上海市主管副市长亲自参加了仪式。这样,由市、区县和街镇组成的两级总分馆制开始形成,即市级馆为各区县馆的总馆,区县馆为市级馆的分馆,而区县馆又为所属街镇馆的总馆,街镇馆为所在区县馆的分馆,区县图书馆在中心图书馆架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并成为地区的业务指导中心、资源建设分中心、文献提供分中心、采访编目分中心、技术支持分中心以及图书物流分中心。第五次跨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体现了公共服务的重心下移、注重基层、就近便捷、以市民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服务理念,创建了市、区县、街镇两级总分馆制,有助于城市公共图书馆三级网络体系的均等、全面、协调和谐地发展,有助于发挥同城图书馆整体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效益,也有助于图书馆的公共资源为全体市民平等享用。

(6)第六次跨越:利用社会力量推进中心图书馆建设。2006年10月30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美罗城大厦基层服务点揭牌,一卡通服务在上海首次进入了寸土寸金的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在车流、商品流、人流中融入了文献流,注入了一道读书的风景,也为数以千计的驻商厦高级中外管理服务人员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习场所。无独有偶,2007年7月18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达安社区星之健图书室揭牌,这是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的首家会所基层服务点,星之健企业为公益性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无偿提供了图书馆借阅的空间。不仅如此,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积极利用社会力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表现在与残联和邮局共同构建残疾人送书上门服务网络,组建面向全社会的上海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和社会监督员队伍,与社会各界共同建设丰富多样的主题图书馆,等等。第六次跨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体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服务技术、运行机制的创新,对社会共同参与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和作用。

(7)第七次跨越:中心图书馆物流实行社会化管理。2007年12月11日,上海图书馆与上海邮政公司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文献物流社会化签约仪式”,双方交换了协议文本。经过近七年的发展,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已初步形成了市、区县分馆和街镇的三级网络,“一卡通”服务点的不断增加带动了文献流量的急剧上升,而总分馆间未来的预约外借、文献传递等业务的拓展需求,对物流提出了更好、更快的要求。为了积极探索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运行机制的创新,上海图书馆于2007年初就文献物流向社会邀请招标,共有上海市邮政公司的邮政物流局等三家物流服务商参加投标。经组织文献物流专家的招标评审,分别从物流基础设施、运输配送技术、物流信息技术、运作成本、服务水平和经验、经营风险等方面对参与投标的物流企业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决定由上海市邮政公司邮政物流局承运,并从2008年1月开始实施。第七次跨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率先完成了国内首家省级公共图书馆文献物流社会化工作,为确保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总馆、分馆、基层服务点之间业务工作的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跨出了有益探索的一步,为中心图书馆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8)第八次跨越;提出中国城市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愿景。2008年5月22日至24日,来自全国25个城市的80家图书馆汇聚上海,出席由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城市中心图书馆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本着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热爱与追求,肩负着城市图书馆科学发展的使命,与会代表对中国城市图书馆的建设的实践与未来发展愿景进行了富有创意的积极探讨,共同签署了《把公共图书馆建成城市教室和市民客厅——中国城市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愿景》。环渤海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珠江三角洲城市圈等三大城市圈的众多城市图书馆分别交流了各自的城市图书馆发展的经验和体会。上海图书馆在会上提出了城市图书馆发展的七大问题,即中心图书馆采访编目的标准化、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网络服务的规范化、通借通还的一体化、人力资源的专业化、组织文化的行业化、管理运行的长效化;上海图书馆在会上的发言中提出了中心图书馆提升了城市两级总分馆的总体品质和服务能级,表现在13个方面:加大了投入,改善了设施,增加了文献,催生了新技术的运用,提升了馆员的专业能级,拓展了网络服务的空间,加强了区县馆专业主题特色,增强了城市图书馆的整体合力,整合了服务资源,促发了社会的共建,推动了行业文化的整合与创新,创新了管理激励机制,促进了图书馆利用率的提高。会议期间还编制印发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公共分馆、基层服务点管理手册》。第八次跨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了中国城市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愿景,总结了中心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主要难题,形成并完善了一系列中心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9)第九次跨越;召开中心图书馆主题馆工作推进会。主题图书馆是通过特定领域(某一领域或数领域)专藏和服务来满足人们对专类知识和信息的需求的图书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在历年来主题馆建设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为加强城市图书馆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图书馆的文化品质和服务能级,2009年2月26日,上海图书馆召开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主题馆工作推进会,会上交流了主题馆建设的经验,签订了主题馆与社会各界共建的协议,并向一些专家颁发了顾问和网上咨询专家的聘书。主题图书馆的建设,适应了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推进了积淀、整合、催发城市文化的记忆。在主题图书馆发展理念的推动下,2010年2月10日,上海图书馆与新闻媒体的文新集团举行文新分馆签约揭牌仪式,双方将发挥各自在文献、网络、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合作,形成了全国首家公共图书馆的媒体专业分馆。第九次跨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体现了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提高引领下的普及,体现了城市图书馆公益性知识服务体系和形态的创新。

(10)第十次跨越: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实现同城街镇全覆盖。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建设在2009年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开始提速,原计划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全市街镇一卡通全覆盖的发展目标开始提前实现。2009年至2010年,先后推出了办证即办即用、网上预约就近取书、手机图书馆、编目加工提速、物流增加传递频度等一系列便民措施。2010年,上海市政府将2010年全市实现一卡通街镇全覆盖工作列入当年市政府的重点工作。2010年3月30日,上海市文广局和上海图书馆召开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街道(乡镇)基层服务点推进会,会上下发了上海市文广局《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街道(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到2010年5月‘世博会’召开之前,各区(县)的街道(乡镇)图书馆一卡通覆盖率要达到70%,到2010年底实现街道(乡镇)图书馆一卡通的基本全覆盖。”至2010年5月,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布点已达177家,其中总馆和各区县分馆等26家、各街道(乡镇)基层服务点等151家,在卢湾、徐汇、青浦、静安、奉贤、普陀、虹口、杨浦、闵行、嘉定、闸北11个区实现了街道(乡镇)全覆盖,提前完成《上海市公共图书馆行业迎世博600天暨创文明行业行动计划》70%的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文广局和上海图书馆会同有关区县就尚未实现一卡通全覆盖的“四区一县”(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松江区、崇明县)的推进工作进行了多次研讨,在发展中破解难题。上海图书馆针对广大读者希望就近提供参考外借的需求,于2010年6月25日推出了“网上委托借书,就近取书还书”服务,并在长宁区图书馆率先进行了试点,并逐步推广至黄浦区图书馆、徐汇区图书馆、浦东新区图书馆、上海生命科学图书馆。在试点的基础上将把此项服务延伸至更多的分馆,使上海图书馆的馆藏成为各分馆共享的资源。第十次跨越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主导协调的功能,在三级财政体制下实现了同城三级图书馆网的一卡通全覆盖,为全国乃至全球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并实践探索了参考外借的文献提供服务。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愿景

十年磨一剑。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10年发展,成果令人振奋:一卡通累计办证量已超过百万,据2009年的全年统计,常年持证读者已达到32万人,一卡通年文献流通总量达1792万册,同比增长19.5%,人均借阅量达到56册;据预测,2010年常年持证读者将发展至40万,一卡通年文献流通总量将达到2000万册,充分显示了一卡通向基层延伸所发挥出的就近、便捷、高效的服务优越性,体现了多年来构建的覆盖城郊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发挥出其积极的持续的同城整体效益。而网上的参考图书预约外借量,网上的讲座和展览、电子文献传递的e卡通、数字文化网、情报服务平台等的访问量也呈大幅度上升的态势,呈现出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共同繁荣的服务新格局。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信息系统建设暨向社区基层服务点延伸项目荣获了2007年颁布的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项目荣获了2009年颁布的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经过了10年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战略发展的新起点上。在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发展10年之际,我们应当以全国的眼光和世界视野来谋划未来的新发展和新愿景,把握全球城市图书馆发展的规律,结合中国和上海的实践,以创新精神面向城市图书馆的明天。上海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上海图书馆的未来愿景,就是要在世界级城市图书馆的目标指引下继续建设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在过去10年注重量的发展的基础上在未来发展中着力于提升其管理和服务的内涵品质,进一步完善城市图书馆发展的顶层、中层和底层设计,构建并完善文献、网络、服务和人才四大体系,引领全国城市图书馆的科学持续发展,跻身世界城市图书馆的先进行列,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都市记忆、城市教室、知识引擎和智慧泉源。

在文献体系方面,以积淀文化和城市记忆的使命和功能、以上海城市的发展定位来设计并谋划全市文献的总体布局、特色馆藏和共建共享,并融入全国的文献保障体系之中。通过跨行业系统的共建,有些领域的文献资源建设应当走在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的前列。

在网络体系方面,目标是实现同城四个一的发展目标,即“一城、一网、一卡、一系统”。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实行一卡通用的前提下,使个别区级分馆的原有网络系统与全市的统一网络平台并存,通过一定时期两网融合的过渡,解决全市技术的统一性与区县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最终走向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平台,使全市的市民便捷地共享全市的资源,也尽可能地规避网络并存条件下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并做好安全防范的预案和演习。对外通过运用云计算的信息新技术,为中心图书馆各基层成员馆提供网络环境下的云服务;对内通过中心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实行科学化的知识管理。

在服务体系方面,以一卡通为物理空间服务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完善采访、预约、物流,并进一步统一规范服务的各项政策,将少年儿童服务、残疾人服务、进城务工者服务、外籍居住市民服务等纳入中心图书馆服务的统筹规划之中,形成全市统一的形象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将数字资源为特色新的服务载体作为网络空间服务的着力点,在新起点上整合并建设有规模、有特色、受欢迎的中心图书馆网上服务平台,与一卡通共同形成服务的品牌。

在人才体系方面,着力建设并培养四支队伍,这就是馆长队伍、参考馆员队伍、国际化人才队伍和社会专家咨询队伍,提高图书馆专业人才的专业化水平,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整合全社会的人力资源为我所用。通过项目载体、政策措施和环境营造等途径和方法,建立并完善国内外广泛的人才培养和培训通道,让各类人才发挥其创造的潜力,让各类潜在的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人才持续成长的梯队,注重吸纳国内外社会各界的人才为我所用,使上海图书馆在业界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科研水平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城市图书馆发展论丛.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27

[2]王世伟.现代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论丛.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4-54

[3]王世伟.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丛.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7-41

[4]王世伟.图书馆服务标准论丛.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9-95

[5]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市中心图书馆街道(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的意见.沪文广影视[2010]502号

[6]王世伟.近年来市民阅读率是下降还是上升?图书情报工作,2010(5):5-6,93

[7]司颖.关于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向社区延伸中分馆作用的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6(3):13-15

第二篇: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新愿景

智慧城市:未来发展新愿景

什么是智慧城市?

基本内涵

目前,关于什么是“智慧城市”,并没有形成统一说法。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1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

一种观点认为,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它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发展历程

“智慧城市”最早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1992年,美国13个州的城市兴起智慧增长运动,主要是环保主义者发起,强调土地集约使用,经济重要性让位于环境和生活方式。

1999年,新加坡等城市发起了智慧城市运动,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推进产业升级和交通智能化管理,解决能源消耗、城市污染、交通堵塞问题。2006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智能交通系统成功实施。2007年10月,欧盟在《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在城市发展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智慧城市”的创新构想,成为世界上较早的智慧城市推进设计框架与探索实践。2008~2009年,IBM公司在推出“智慧地球”创新战略过程中,将智慧城市纳入其中。

2009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对“智慧地球”、“物联网”等进行了诠释和目标展望,标志着“智慧城市”引起我国国家层面重视。2011年,上海浦东新区和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先后制订“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和“中国智慧城市(镇)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今年1月,住建部公布了90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8月,又确定了103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据媒体报道,“十二五”后3年银行和投资机构或将提供超过4400亿元支持智慧城市建设。而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地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总投资估计也将达到5000亿元。关键词:实践案例

国内外进行了怎样实践?

■宁波

作为“智能浙江”综合试点城市,宁波市提出以10大智慧应用体系商业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到2015年,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20年,将宁波建设成为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10大应用体系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和智慧文化服务。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6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和智慧企业总部基地。

■美国

2009年9月,美国中西部爱荷华州的迪比克市与IBM公司共同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6万人社区。通过采用一系列IBM公司新技术“武装”的迪比克市将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所有资源都连接起来(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因此可以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并智能化地作出响应,服务于市民的需求。

■瑞典

瑞典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系统上得到了最大体现。首都斯德哥尔摩交通拥挤非常严重,于是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在IBM公司的助力下,斯德哥尔摩在通往市中心的道路上设置了18个路边控制站,通过使用RFID技术以及利用激光、照相机和先进的自由车流路边系统,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自动向在周一至周五(节假日除外)6:30~18:30之间进出市中心的注册车辆收税。通过收取“道路堵塞税”减少了车流,交通拥堵降低25%,交通排队时间下降50%,交通废气排放量减少了8%~14%,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40%。

■日本

日本2009年7月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目前将目标聚焦在政务电子化、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三大公共事业。在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更是以“连接”为主题,用信息化最新科技让人们看到未来20~30年城市“智慧生活”的美好场景,展会上所亮相的“未来邮局”融合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在邮局中不仅能够寄送信件,还能实现人与商品的智慧交流。

■西班牙

西班牙的桑坦德是一个中型城镇,为了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这个市寻求科技的帮助,并成为大规模传感器配置的试验城市之一。通过“智能桑坦德”项目的建设,全市配置了约1万台电子监控设备,借此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噪声、温度、环境光线甚至某个特殊区域的停车位进行监控。每台监控设备都会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信息交流,这样司机就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或智能信号找到适合的停车场。

关键词:建设途径

城市如何变智慧?

作为新兴事物,“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及模式尚无定论,加之各个国家和地区基本情况不尽相同,各建设主体在理解上也存在差异,建设目标各有侧重,发展水平互有差距。但纵观各国实践,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共同处。根据专家的研究,智慧城市的实现至少需要做到4个方面:

第一,全面透彻的感知系统。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运行。

第二,宽带泛在的互联网络。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地增强了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智能服务能力。

第三,智能融合的应用。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基于云计算,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并引入综合集成法,通过人的“智慧”参与,提升决策支持和应急指挥的能力。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大成智慧工程将构成智慧城市的“大脑”。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还将进一步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推动实现智能融合及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

第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智慧城市的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应着重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提高公众幸福指数。如深圳市从科技、人文、生态3个方面打造智慧城市,并以此作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突破口。

需要强调的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建立政府、公众、企业、非盈利机构等相关主体参与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以便城市可以更加智慧地应对各种挑战。

关键词:发展方向

城市将走向何方? 2012年11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同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明确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范围以及申报条件等。

根据管理办法,住建部将对验收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

《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将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和智慧产业与经济等4个指标;二级包括保障体系、城市建设管理、政务服务和产业规划等11个指标;三级包括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城乡规划、决策支持和创新投入等57个指标。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中央8部委研究起草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于近日报请国务院发布,为我国今后城市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社会管理更加精细,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产业体系更加优化。今后,我国将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城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央将建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工信部等23个相关部门建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各部门资源,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完善智慧城市评估办法等。在地方,也将建立和完善多元、多渠道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

今后,我国将启动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环保、智慧医疗、智能养老、智慧社区、智能家居、智慧教育、智慧国土等10个领域智慧工程建设。同时将在东、中、西部选择100个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

关键词:存在问题

目前有哪些盲区?

缺乏统筹规划。中央部门中大概有十几个部门都在各自为政推动地方建设智慧城市,做法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缺乏统筹和宏观的引导,而各地方也存在盲目建设的现象。贪大求全。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分阶段实施,重点突破,而很多地方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环保、医疗、交通、教育、城管等所有领域都想做,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什么领域都难以突破。

千城一面。智慧城市规划需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现在很多地方的规划同质性较高,没有体现城市独有特色,最后容易造成“千城一面”。

缺少公众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地方政府的狂欢,它将带来大量的项目和工程,带来巨额的社会投资。然而公众则对此知之甚少。缺少了公众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就容易与初衷渐行渐远。

缺乏信息安全意识。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很多城市往往把橄榄枝伸向了全球几个大的跨国IT企业,并且技术上高度依赖,对于信息安全的问题缺乏统筹考虑,难以维护信息主权。

智慧城市两问

一问:智慧城市等同于数字城市吗?

数字城市是指基于宽带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和计算资源基础设施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数字城市可以看作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我国多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快,但不能因此降低了智慧城市的标准和水平,缩小了智慧城市的目标和愿景。除却基础设施及衍生业务外,智慧城市更多地聚焦于社会管理创新、民生保障改善等城市管理和服务层面,能够深入推动城市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切实带动城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改造提升。因此,智慧城市可以具备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但数字城市无法囊括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

二问:智慧城市等同于城市信息化吗?

智慧城市最为本质的特征在于“大系统”概念,在于集成性、整合性及融合性;而信息化往往只局限于某一行业或者某一领域,纵向成果突出,但横向甚少关联。智慧城市的兴起还有一层重大意义,就是要打破因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和部门间条块利益分割而导致的信息化孤岛。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应用即是打造智慧城市大系统的有力支撑,使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具备了共享资源、协同运作的物质基础。因此,智慧城市可以突破信息化建设中的关联性壁垒,但信息化建设无法全面展现智慧城市的规划蓝图。

绿色是智慧城市的灵魂

智慧城市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城市生产和生活,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使得如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能够以更加生态、更加文明的方式解决,促进城市集约、低碳、生态发展。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就是绿色选择,利用高科技管理城市环境。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陈劲表示,城市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要为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冲突提供解决方案,其核心是城市的系统优化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打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世伟认为,中国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包括生态失衡、交通阻塞、能源危机、城市安全等,因此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在战略上应注重绿色、泛在和协同的综合应对方案。绿色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灵魂,围绕节能减排和优化环境进行谋划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借以提高城市的宜居度。泛在城市就是实现各城市内和城市间在智慧技术支持下的跨越时空的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网络数字信息联系,使各类资源的效能最大化和最优化,借以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的便捷度。协同城市则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借以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敏度。

依靠智慧城市的四大体系,即无所不在的感知体系、高速通畅的信息传输体系、大体量的计算体系、丰富的智慧应用体系,城市管理和发展具有了空前的协同和动员能力。为构建一个高效、协同、智能、可视化的整合环境管理辅助决策平台,很多城市利用信息化手段,融合计算机技术、3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等前沿科技,实现对各种环境数据、环境状态的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时监控,同时整合环境业务系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建设智能环保系统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认为,在智慧城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依靠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进步实施绿色工程。比如,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自动平衡调节系统,治理和改善城市环境;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开发新能源和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根据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来控制城市人口数量等。在发达国家,智慧城市的智能技术在环保、节能方面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包括低碳住宅、节能住宅等。以哥本哈根为代表的低碳节能为特征的绿色城市,以韩国松岛新城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驱动为特征的泛在城市,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城市运行流程优化为特征的协同城市等,这些模式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借鉴方案。(李军)

第三篇:个人岗位与下一步发展愿景

个人岗位与下一步发展愿景

——郑莉

学习了小蓝鲸的职业发展三条线之后、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小看每一位普通员工、想给每一位员工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想让每一位员工都有成就感的好平台。人尽其才,以人为本的战略机制带来的是我们每个人职业发展的蓝图。

纵观人类的发展,每一次社会的进步都凝聚着人类不朽的智慧,所以以人为本一直是各行业甚至各个国家的一贯政策。在我看来进入新世纪,小蓝鲸公司的上层领导也已深刻认识到三条发展线对企业员工的意义,一面培养现有技术和管理人员,发展和培养党政工团。一面向社会招聘高素质有能力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小蓝鲸良好企业文化和里面的发展路径就让员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工作态度,让员工有强列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作为我个人刚到小蓝鲸,发现我在本岗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学习。但我还是要努力迈向下一个目标岗位-------店长。具体计划如下:

1、成为小蓝鲸称职的大堂经理,(四个月)

2、成为优秀的大堂经理

(六个月)

3、努力学习准备参加竞聘

(四个月)

4、成为称职的店长

(一个月)

5、成为优秀的店长

(六个月)我个人还需提升的素质

(1)提升处事冷静,但不优柔寡断

(2)提升做事认真,但不事事求“完美”要把事情做对。(3)提升关注细节,但不拘泥于小节(4)提升严以律己,以行动服人(5)提升谦虚谨慎,善于学习(6)提升不满足于现状,但不脱离现实

第四篇:《中国未来三十年:愿景与陷阱》读书笔记

《中国未来三十年:愿景与陷阱》读书笔记

《中国未来三十年:愿景与陷阱》是《中国未来三十年》一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文章,本文字里行间透出对“中华政体”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从中华传统优秀思想文化出发论证了“中国要走自己的路”,不要“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照搬照抄西方政体。

一、“中华政体”——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体

何为“中华政体”?核心在变与不变。中国文化骨子里是“变”的文化,“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新又新”,变革让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1919年算起,经过2个30年的不断变革,我们解决了“挨打”和“挨饿”的问题。但在主张“西化”,以西方多党制、两党制为模式的所谓“宪政”为蓝本,改革中国现行政治体制的人看来,中国的政治改革一直是停滞的。真的没变吗?不,变了,而且变得很厉害。人民公社哪里去了?党政干部终身制哪里去了?都改革了,这难道是小的变化吗?中纪委变成了强大的反贪污机构,大概是以前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这难道没变吗?为了和平统一,我们提出“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祖国,这不是在变吗?以至于茅于轼先生说,假若一个上世纪70年代的人从那会起昏睡过去,现在苏醒过来,他绝对不会认为这是在中国。历史充分证明,变革是中华民族强大的魂,正是因为变革我们走上了强国富

民的道路。

有人总嚷嚷,说别背着历史的重壳在那里叫嚣。可是他不知道他就是历史的人,骨髓里、血液中都是历史的,还有他的思维。同样地,中国政治有变中的不变。这可以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来说明。内容上,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上的核心政治思想,讲的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民本思想最早发轫于殷周之际,孔夫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传承并发展了上古的民本思想,如孔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后世历朝历代重视儒家文化教化作用,于是民本思想深入中华文化骨髓,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脉络。形式上,基于民本思想建立起官员“绩优选拔”制度、统一的执政集团、不同于西方分权制衡的“分工制衡”的纠错机制。这四点是不变之处。

二、我们有理由自信

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我们的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从没间断的灿烂的文明史。我们的自信来源于我们积累并传承了以人为本、集体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勇敢、勇于变革等优秀的文化基因,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的自信来源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强国富民,孜孜以求、浴血奋战,在艰辛探索实践中,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比较完善的制度。事实胜于雄辩!这些都是在“中华政体”下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不是在所谓“宪政”的环境下取得的。

三、政体西化——未来最大的陷阱

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谋求发展的优先选项,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在一个幅员如此辽阔,民族众多,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大国来说,维护稳定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说30多年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保持了社会稳定。而如果“政体西化”,走所谓“宪政”道路,那就是政治上的折腾。这势必导致人心混乱,利益分割,派系斗争乃至国家动荡不安、民族分裂,搞不好100多年前军阀混战的历史将重新上演,结果是惨绝人寰、生灵涂炭,中华民族谈何发展!如果政体“西化”,这将是中华民族最大悲剧、最大陷阱,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中华民族的文化里崇尚大一统、崇尚集中下的善治,但并非不要民主。民主作为代议制的核心思想,不只有西方“宪政”这一种载体,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构建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民主政体。正因如此,中国选择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而历史也已经证明这条道路的正确性。既然是正确的道路,还要改弦更张吗?走自己的路,用伟大的实践和时间去证明,那些骂我们的人专制的人,最后都会哑口无言。

第五篇:《发展愿景与目标》有感Microsoft Word 文档

阅“三湘人家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之《发展愿景与目标》有感

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与理想,那他的一生极有可能是碌碌无为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远景和发展目标,那它将极有可能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甚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被淘汰出局。

曾经我就明白前进与成功是必须有长远的战略方向和目标的,而“三湘人家”会前进的如此神速,也取决于他有长远的、系统化的战略方向和前进目标以及复合型人才。

我认为方向大于方法,对于企业而言,真正制胜的法宝是企业的战略(远景和发展目标)。完美的竞争战略并不是要成为行业的第一,而是要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不可复制或难以复制。这体现出战略规划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重要性。战略决定方向,细节决定实效,对于企业来说,不仅要注重细节,更要在战略层面上有一个很清晰的规划。所以我觉得公司的发展愿景与目标规划定位的非常具有挑战性、实效性及长远性。因为它突出了公司今后十年历程的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及员工个人的发展道路和员工所需,让阅者和运行者无不感到企业的前途一片金光以及自身的发展道路一片广阔。

我认为,只有让大家共同持有对企业“添砖添瓦”的精神,才能使企业能够更好的、持续稳定的推动前进。

一个企业即使有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而没有正确的指导方针和系统化的战略程序及优质的服务管理体系,也如同虚设一般。所以,我认为一个企业要想将愿景和目标在规划的实战中“游刃有余”,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性化的、系统式的指导方针;其次要有高素质和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和钢铁般的团队凝聚力及市场洞察力与执行力;最后还要有开拓创新的品牌营销能力及管理、服务技能超前的实效能力。

当前,各地市场发展情况各异、市场环境在不相同的情况下,要求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综合考量,制定针对性策略方案和人才管理体系以及纳入企业所需的新型人才血液。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搞“一刀切”。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很多餐饮企业管理者往往由于对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了解得不深入、不透彻,从而难以制定清晰、科学的战略发展目标。我认为,要想制定出合适的发展战略,就必须从自身的情况着手。因为只有量身制作的衣服才会更加显现出夺目的光彩。

总之,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个人愿景,只要我们以思想高度统一、完整的管理系统以及坚强的团队驱动作为保障。相信:“三湘人家”今后十年的发展愿景和目标将指日可待。

汪 腾

2011年7月3日

下载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十年发展与未来愿景(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十年发展与未来愿景(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