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弱势群体的调查
2009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政府对农村弱势群体政策的几点思考
摘要:
通过在岳阳楼区郭镇乡郭镇村为期一个星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看望了孤儿、五保户等在农村的这些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对于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优惠政策在实际中的落实情况与政策实际带来的帮助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文在对社会整体的弱势群体帮扶进行了思考的前提下,重点在于医疗政策对于这些弱势群体中的实际贯彻情况以及对政策实用性的几点思考,特别是农村孤寡老人;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农村在弱势群体帮扶上的一些建议。
关键字:弱势群体
和谐社会
医疗救助
救助多元化 正文: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在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它是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学关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普及,可以说是推动弱势群体概念成为社会科学主流话语之一的重要因素。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弱势群体包括痴呆傻人、五保对象、农村特困户、城镇低保对象,这部分人属社会群体的特殊成份。
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导致痴呆傻问题的原因。
一是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差所致; 二是属愚昧落后的婚配相伴而生。在偏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使痴呆傻人不断繁延。一种原因是部分分居在丛山水土含有害矿物质的地区,如氟、砷、硫等有害于人体的矿物质,致使人体得地氟病、地克病,严重影响人体健康,造成呆傻人多。另一种原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学意识浅薄,思想愚昧,智力低下,基础医疗条件差,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严重影响了人身健康。
愚昧落后的婚配陋习是造成痴呆傻人的重要原因。历史积累的毒瘤至今仍残酷地侵蚀着社会的肌体,愚昧落后的婚配陋习至今仍然在广大农村,危及着子孙后代。
导致特殊困难的原因。贫困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穷人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包括知识水平,努力程度等等,而自身的贫困反过来还让穷人缺少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这其中的潜在逻辑就是穷人因为穷所以穷,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快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长足进步。然而,伴随着经济转轨和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贫富分化不断扩大,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更加突出,弱势程度不断加深,成为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扶助农村弱势群体,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逐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是今后农村经济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家政策与几点思考:
弱势群体一般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我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而我们关注的农村弱势群体是生理性弱势群体,主要是孤寡老人、五保户、残疾人、孤儿等无能力工作,只能依靠国家低保生活的人群。国家积极出台了很多政策来帮助弱势群体,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得到一致好评,但在实施中不免暴露出一些局限性,有些方面不能很好的发挥政策所期望为人民带来的帮助。
基本养老金与就业:
我国有400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他们的基本养老金一直存在偏低的问题,而农村的广大农民,没有退休制度。自2005年起,国家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这些年来,国家也采取各种手段筹集资金,在农村建立了养老保险金体系,使得我国极大部分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有了生活的保障。但是我们就郭镇乡磨刀村的几户孤寡老人来说,虽然他们有了国家的低保保障了他们基本的生活问题,但对未来确是渺茫的。他们无儿无女便没有未来,等待的只有死亡,而生活更无法通过自己或亲人的努力来得到更好的改变,他们难道就如此一生?如何合理地提高这些人的生活质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一味的只由政府“出血”的救助方式也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应该构建全社会的整体帮扶环境。
对于我国现在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大量的是知识文化水平较低造成的失业。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以及农民工进城就业。一些市镇政府实行的“零就业家庭”等举措,尽可能地安排低文化劳动者就业,使这些人群的劳动能力得到尊重,能更有尊严地生活。由于许多人的就业困难属于学历低等方面问题形成的知识不足引起的。如果这些人的子女因为学费等经济方面的原因辍学或受教育不足,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后代的多数还是处于贫困状态。因此,解决就业问题还必须着眼于长远。国家现在已经全部免除了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学杂费,采取国家、企业,媒体、社会一起上,帮助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困难补助问题,这些政策也在城市推广,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也将得到妥善解决。这些举措使弱势群体的青少年获得一个社会竞争的公平起点,也是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好的保证。
当前农村的医疗救助:
1.救助标准低,门槛偏高。低保对象、五保户只有在享受合作医疗后个人支出超出5000元时,才能享受10%比例的医疗救助;个人支出达到50000元时,才能享受全额5000元封顶救助金。而且不住院治疗,不属特殊病例(癌症、尿毒症、精神病、器官移植等)以及门诊费合作医疗都不予报销。这些规定对低保、五保困难群众来说,明显门槛较高。大病医疗救助金额平均每人每次不过两千元左右,这对于治疗大病一次需要上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花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一些地区出现了一方面救助对象没钱治病,另一方面救助金有钱花不出去的现象。
2.救助面较窄。一是救助的病种范围窄,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对象过少,出现了应救未救的情况。医疗救助目标主要定位为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肾移植等大病、重病,没能满足大多数救助对象的基本医疗需求。一些没有列入大病救助的病种对贫困家庭造成的困难也是很大的。由于病种界定的原因,极有可能把一些亟需医疗救助的对象排除在救助范围之外。实际半数以上低保对象、五保户没有享受到医疗救助。二是救助对象准入过严,目前我区只有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户才有资格享受医疗救助,一些低保边缘家庭和因患大病而导致贫困的家庭未能享受救助。
3.救助方式单一滞后。大部分实施的医疗救助还是事后救助,而没有采取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救助方式,对救助当事人不能及时雪中送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助当事人的治疗。
4.救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医疗救助基金来源为市、区政府财政支付资金,没有社会资助资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医疗救助是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的范围,除政府应承担主体责任外,部门和社会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光靠政府优先投入,不能调动部门、公众和社会承担救助和互助的积极性,不利于营造社会扶贫帮困的良好氛围。
5.救助实施不够规范、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救助运行程序和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使得实施中有可能出现人情救助和长官意识,影响医疗救助的规范化建设和救助效果。
提出的建议:
在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阻碍。消灭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是当今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大重任。党和政府则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举措,向处于最基层的工人、农民和其他低收入群体进行政策倾斜,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转化为实际的帮助弱势群体。
就弱势群体整体而言。首先,我们要认真分析弱势群体的具体构成,确定优先支持对象。有必要确定优先支持的若干原则,基本建议:(1)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
(2)对于不能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3)对于失去劳动能力以及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就业机会而长期无法就业或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明显弱势的人群应当给予优先支持;
(4)对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应当给予优先支持。明确了优先支持对象,才能有效地开展社会支持工作。
其次,我们要深入研究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区分其需求的迫切性,以便使相关政策更有针对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需求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对于支持弱势群体而言,辩明其最为紧迫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从需求的简单分类看,有衣食需求、住房需求、教育需求、医疗需求、就业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社会参与需求,等等;从需求的性质看,有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之分。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应当优先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其基本的衣、食、住需求。在此需求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应当注意保障其就业需求、医疗需求,然后逐步保障其他需求,促进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最终改变其弱势地位。
国家应设立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并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下重手加大迁移扶贫工程力度,把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
(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弱势群体的环境。
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标准。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增强透明度,狠抓政策落实到位,使弱势群体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另一方面加大慈善事业的发展,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优势,安老扶幼,济危助困,有计划地解决好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共同致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三)健全农业投融资体制,保持农村经济适度增长。不断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健全农业投融资体制,实施农业投资多元化战略。
(1)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的导向功能,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取消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拨款制度,利用匹配投资法,引导农民进行生产投入,并实行以奖代补、以工代赈,鼓励农民投入。
(2)充分发挥银行信贷杠杆作用,建立农村担保、财产抵押制度等,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支持农村消费信贷发展,同时,大力推行股份制,利用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农业发展资金,发挥财税政策诱导功能,吸纳资金进行农业投入,从而减轻银行信贷投放的压力。
(3)加快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据调查,农民收入除家庭经营收入占一定比重外,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工资性收入。所以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保鲜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做到真正解决农民就业,使农民用简陋的劳作获得收入,促使农村弱势群众逐步摆脱贫,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四)建立全方位社会救助工作体系。
1、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多元化、多方位地发展。
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一是加强基层救助平台建设。县乡两级政府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落实办公人员,要定编定责,便利困难群众办事,落实救助政策。
二是解决农村常年困难群众的生活救助问题。要根据自身条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在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对农村弱势群众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纳部分的救助制度,同时制定出地方性法规,规范操作程序。
三是切实解决好农村五保供养问题。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保障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农村五保老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应当得到党和政府、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建议国家和省财政加大对五保供养工作投入力度,制定基本生活供养标准,把农村所有已保对象、“应保未保”对象全部纳入支付范围,并应由省以上财政从转移支付中将五保供养金按人头标准直接转拨到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按名册直接落实到人。
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福利院建设的补助。在农村建立福利院为中心的社会保障网络是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农村福利院,以此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保障传统民政对象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自费代养,拓宽社会福利服务领域,提高现有福利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促进敬老院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给予资金上扶持建农村福利院的同时,地方政府应从土地、山林划拨上下功夫,使福利院有充足的土地和经营场所,扩大福利生产增加收入,弥补经费不足,逐步达到以院养院的目的。
1.对农村五保对象实施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出资补助自筹的一部分,将五保对象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畴,同时还可实施定点门诊救助,建立医疗保障救助制度,解决五保老人的医疗难问题。积极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鼓励广大干部职工、人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帮助五保对象解决生活、生产困难,逐步扩大五保对象的供养范围,建立一个全社会的帮扶环境,让全社会的优势人群都参与进来帮助弱势人群。建立单位部门对口帮扶联系农村福利院制度,将帮扶制度列入目标管理,促进福利院的发展,扩大集中供养率,促进农村福利院建成福利型、企业型的供养单位,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成为农村三大“文明建设”和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阵地”。
2、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可以由相关部门给予办理弱势势群体自谋职业优惠证,任证享受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学习方面的图书器材购买的优惠、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3、坚持社会化帮扶新举措,建立全方位帮扶绿色通道。政府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困难的主体,但还必须辅之以社会化帮扶。建议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困难农民家庭的制度;组织开展“挂钩帮扶”、“扶贫济困”等活动,县、乡镇机关,个体私营企业和工商户都要承担扶贫任务。同时,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建设,发扬互助互帮传统美德,组织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捐钱捐物。通过全社会共同分担的形式,建立起政府主导、民政协调、社会各方面救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新机制。
(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媒体宣传医学、优生学、遗传学等科学知识,使科学的春风吹醒人们的头脑,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对特殊人群的控制,提高人口素质。
列宁在《链条的强度决定于最弱一环的强度》一文中指出::“一根铁链上有一个环节不结实,即使其他的环节都非常坚固和完整,也无济于事。木头做的环节一坏,整根链条也就断了。” 这跟现代系统论的“木桶论”是不谋而合。一个木桶的盛水功能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弱势群体就是最短的木板。社会上层的强势群体和中产阶级,一般有丰厚或比较丰厚的待遇,只要没有遇到疾病等重大情况,就能生活的舒适安全。弱势群体在各个方面都处于不利的状况,需要得到应有的照顾。如果一个社会中的许多人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就会增加反社会情绪和仇富心态,为黑社会的壮大提供增长的基础,就可能激发社会动荡,也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稳定了。因此,采取各种各样的举措促使弱势群体脱离贫困,有基本生活保障并不断提高,社会才能处于和谐稳态。
参考文献:
完善农村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的基本途径
于颖 张友祥 论政府宏观调控向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
史南飞 贫困地区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2006-4-5 促进就业政府义不容辞 政策要向弱势群体倾斜
张妮
2007-03 农村弱势群体现状分析与政府的对策
沈俊成 2008-10 拉动内需过程中政府应该关注弱势群体
杨庆育
2009-3-5
第二篇:农村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农村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2002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在我国农民占据着绝大的人口基数,然而,从各方面综合来看农民也占据了弱势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为此,响应学校号召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促进社会实践、社会观察,在寒假期间就农村弱势群体的现状做了初步的调查。通过调查,基本了解了农村低收入户的构成、经济来源、贫困原因等情况,1农民弱势群体基本特征
首先,低收入是构成农民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低收入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普遍存在于任何地方和任何时期。无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如何,总有一部分人处于收入相对较低的状态,农村部分农民便成了这部分弱势群体。
家庭人口少、户型规模小、劳动力少,年龄结构老化,特困家庭比重较大。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年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倾向,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低收入家庭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弱,其中相当一部分家庭由于没有传统农业以外的收入而陷入极度贫困,经常处于入不敷出之中。
农民弱势群体多为鳏寡孤独者,这一部分人虽然得到国家的救助,但仍是杯水车薪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一个家庭中就业人数少,就业质量总体不高。这些从业人员中含60岁以上的人员较多,而且大都从事简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业兼打零工比重大,而且年龄相对较高,外出打工也有相当一部分且年龄偏低。在家乡附近工厂的固定农村人员年龄均匀但整体素质偏低。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知识的贫乏导致观念落后,学习意愿差,缺少谋生的技术,在社会上就业难,收入低。
家底薄、资源拥有量少。在调查中发现,低收入户拥有的固定资产中,只有住房价值最高,生产性固定资产几乎很少。劳动力就业门路窄。只能从事简单的种植业,农闲兼打零工。农村低收入户家庭致贫原因
农村低收入家庭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于家庭客观条件、经济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制约,也有来自于自身主观行为、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按致贫主次因素表现为:
一是自然条件差,家庭收入来源单一致贫。从大范围来看,低收入家庭较多的地区属于可利用田少且离镇较远的村落,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村办工业和民营企业较少,村民收入来源较为单一,虽然近几年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国家也下发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虽然减轻了一部分生活负担,但总的状况还不容乐观。
二是生产要素缺乏。尤其是在经济社会的转型期,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对农村低收入家庭而言,生产要素的缺乏是导致其长期难以脱贫致富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而生产要素中又以劳动力最为缺少。调查中发现农村低收入户中,无劳力、因病、因残者占低收入家庭户数的一半,由于缺乏适龄劳动力,低收入家庭中有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加入了就业队伍,这部分人数占到低收入家庭就业总数的两成左右。同时,低收入家庭还普遍缺乏扩大生产、发展非农产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自我发展能力比较薄弱。
三是因病因残致贫。调查中发现,有病无钱医治,等、挨、靠的贫困户在村子中也比较常见。虽然农民医保政策也已经实施多年且遍及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也从中得到了不少好处。但治标不治本,遇到大病疾病还得由自己来负担。常年看病就医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病情稍微重一点,一般的农民家庭都负担不起,很多家庭都因此而拖垮。贫困户更是承受不起。有的得了大病,只能听天由命。此外,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也需要就医治疗,有的虽不再花钱救治,却也失去了劳动能力(有的还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有的甚至瘫痪在床,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而且诸如报销制度、比例等很多方面还有待提高。
四是因子女上学致贫。低收入农户中因子女就学致贫的也占一定的比例。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家庭越贫困,因子女上学致贫返贫的概率就越高,这种现象不容忽视。现在,随着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低收入农户子女在中小学读书的费用尚能承受,但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费用却居高不下,一个高中生一学年的学杂费大约两千多元,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杂费少则五六千,多则一两万,加上孩子的生活费,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一个贫困家庭更是难以承受,为此许多家庭为了子女学业而举债借款。
五是天灾人祸,家庭意外致贫。低收入户中也有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家庭成员遭遇各种灾祸而致贫。原因是这些家庭成员中主要劳动力发生重病、交通事故、工作事故、意外事故等造成死亡、重伤、以致残疾,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六是因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致贫。目前,低收入户虽已基本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及但多数家庭成员因参保缴费困难而未能参加任何养老保险。同时,现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着个人缴费高但享受额度低的问题,导致农村因病返贫,因天灾人祸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建议
一、农村低收入户群体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进程。解决低收入群体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而是一项持久的、艰巨的任务。随着改革的开放的不断发展,“三农”问题的提出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多管齐下,逐步解决。
低收入农户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造血型”,另一类是“需输血型”。“可造血型”低收入户是指家庭中有劳动力,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劳动脱贫。对这类低收入户,主要考虑从就业、创业方面进行帮扶。
1)项目帮扶。充分利用当地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工商企业,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增强他们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就业帮扶的积极性,让低收入农户中的劳动力能从当地企业得到稳定收入。这样既帮助了低收入户通过自身劳动解决贫困问题,同时又能促使他们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为有条件的低收入户创业积累经验。2)加强科学文化技术、技能培训。目前工作重点要帮扶有体能的低收入农户输出劳务,解决一人就业,带动一户脱贫。目前我区正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新的形势对加强低收入群体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线,农民增收的重点亦成为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
3)创造就业机会,增强其自身增收能力。非农就业率低是低收入家庭普遍特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低收入户的非农就业工作,增强其自身增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农村非农就业工作中,对低收入群体的就业要优先照顾,加强其就业指导和培训,并在给予补贴的情况下,积极鼓励引导农村龙头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吸纳农村低收入家庭人员就业,从而保证低收入家庭的就业问题,提高其收入水平。另外,可通过“公益岗位”进行安置,对低收入户中哪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又
要照顾家庭的劳动力,让他们从事当地的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等“公益性”工作。
二、“需输血型”低收入农户是指家庭中没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这类低收入农户多为“五保户”和因“病残”丧失劳动能力致贫的低收入农户,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无生存的本领,无经济来源。对这类低收入户的帮扶,着重从政策方面进行帮扶。
1)建立完善长效救助机制。对低收入农户实施动态管理, 及时将低收入生活困难家庭和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家庭纳入低收入农户范围,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因病致贫、因灾致贫是造成低收入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劳动力少,缺乏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缺乏生产资料以及部分家庭思想观念落后,惰性等方面因素造成的原因。因而政府和社会在加大低收入户群体的增收过程中,应根据增加低收入户的难点和重点,区分对待,重点解决家庭身有残疾或患有重病家庭等特困家庭的增收问题,再针对其他不同特点,通过加强就业宣传和培训等方式方法,增加其他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提高促进低收入家庭增收的效率。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等制度是保障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基本生活权益的迫切需要。应进一步扩大全区农村低收入保障范围,让更多的低收入农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推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提高农村低收入农民的参保率,逐步调整报销范围和补偿标准,真正提高低收入农户的受益程度,减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保证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3)继续加大教育扶助力度。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的基础上,要重点关注低收入农户子女学前教育和上高中、大学后的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的补助。同时在完成学业后,各联村单位要积极给予职业介绍推荐帮扶,帮助解决就业,使低收入农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4)加大社会帮困扶贫力度。各级政府要增加对重点贫困地区的道路、水电、卫生、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和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对难以自我摆脱困境的农村低收入家庭,要通过建立基金、项目扶持直接捐助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帮困,来逐渐减少这些低收入人口。目前,我区结对扶贫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应总结经验,持之以恒,扩大成果,防止反复。
第三篇:关于农村弱势群体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弱势群体的调查报告
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层次落实,中国走过了飞速发展的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逐渐融入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市场。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经济转轨和一系列重大的社会变革,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更加突出,弱势程度不断加深。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农村就成为众多了弱势群体聚集区。针对此现象,我对河南省众多村庄里的一个普通村庄---楼陈村作了调查研究。
1、留守儿童
摘要:据新华社的报道显示,全中国约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7000万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并将会成为社会的一个大问题。仅依靠几亩薄田来维持家庭生活就显得捉襟见肘,进城务工成为广大农民工的出路。于是,留守儿童这一情况尤显得突出。而我所在的楼陈村就是一个鲜明的代表。
放假回家的最大感受就是空落落的,村落不小,但是人特别少,最多的莫
过于小孩子。对于我这么大的同龄人,在寒暑假里是很少见到的,同时走访了一个
仅有8岁留守儿童—小华。当我们走进小
华家里时,小华正兴致勃勃地和爸爸一起
贴们画。“一年之中最最期盼的就是过年。
放假了,有好吃的,新衣服,更重要的是
爸爸妈妈都会回家过年。”小华这样说。
每个人都应该有有一个父母陪伴的美妙的童年,小华的童年却只能在期待过年和父母见上一面中度过。之后,我们也访问了小华的爸爸,叔叔表现出来更多的则是,无奈。叔叔也想在养家糊口的同时,给予小华更多的关爱,但由于城市里的一些制度限制如户籍、教育等,加上生活消费水平高,像他们这样长年在外务工的人们也只好把子女留在农村接受教育,只能跟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孩子们跟家里老人在一起读书,生活,也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儿童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儿童的教育和安全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由于隔代的农村老人文化知识普遍偏低,与学校沟通又少,家务活又多,从而放松了对小孩的管教,家庭的不完整导致了对小孩教育或感情的缺失,使他们在学业、生活、身心、品德等方面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不积极、成绩不稳定、行为道德失范等,如果他们的这些性格缺陷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不但不能成为国家的希望,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问题由此产生,而且尤为让人关注。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教育理念较为落后,教育内容较为单一,教育方式相对粗暴,存在对小孩生活照管较差,对小孩的行为习惯、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引导少,孩子出现思想波动或心理障碍时,得不到及时的沟通治疗,缺乏心理慰藉等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联系,使得父母与小孩沟通出现障碍,导致小孩与非留守儿童有较大差距。有的无法明白父母打工的意义,对父母产生消极情绪;
有的因监护人安全意识不强,存在人身安全隐患;有的逆反心理较强,偏内向,爱独处;有的过于顽皮捣蛋,滋事打架;因监护人知识不够,教育方法不当,缺乏正确引导,大部分存在严重厌学情绪,信奉读书无用论,认为不如打工赚钱。据统计,留守儿童大部分寄居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里,而老人对孩子的教育、生活方式为包办代替的,在这些儿童表现为行为上懒惰、不做家务比例较高。法律知识弱,沉迷上网。
造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也很多。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
爱,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这将为孩
子人格和情感的正常成长带来极大的伤
害。由于祖孙辈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教育
方式存在问题。一是说教多,在他们看来,孩子需在在一刻不停地唠叨和提醒下才
能成长起来;二是包办,许多祖父母、外
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
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差;三是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近于溺爱;四是专制,监护人往往从安全原因出发,对学生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不准学生外出玩耍,缺少正确引导。学校不够重视,政府、社会关怀不够等等都构成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
留守儿童的问题值得大家着力关注,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这是全社会的事。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小康目标能否真正全面实现。
2、孤寡老人
当人步入老年之后,身体各项机能下降,抵抗免疫能力较弱。与城市里的老人不同,没有各种各样的养老保障。对于一些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儿无女老人而言,年老力衰,劳动能力下降,就意味着老无所依,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更是给孤寡老人带来严峻的考验。
对于农村的孤寡老人而言,为了生活而“奋斗”则成为他们生活的主题。考虑到此情况,我和朋友陈佩东走访了独自生活的陈大爷和孤寡老人王大爷。
王大爷今年80岁,无儿无女,是村里的五保户,国家的补助以及平时捡一些破烂卖的钱成为王大爷生活的经济来源。王大爷独自一人生活,住在两间又旧又破的老屋里面。而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则成为他的好伙伴,因为就是靠这辆三轮车,王大爷才能每天走街串巷捡一些破烂。王大爷还告诉我们,现在比以前好了很多。由于农村实行医疗方面的改革,看病时可以减免一些医疗费用,王大爷看病方便了很多。
随后我们又走访了独自生活的陈大爷。陈大爷今年76岁高龄,有两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与王大爷不同,陈大爷物质生活还算充裕。由于两个儿子均到了城市生活,而老人则显得故土难离,不愿到城市生活,更不愿给孩子们添麻烦。于是陈大爷就成为广大农村里众多空巢老人中的一员。对于陈大爷而言,对子女,孙子孙女的思念就成了折磨老人的“病”。
亲眼目睹了这些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我们感慨万千。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将在未来人口中占据更大比例,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数量与日俱增。如何让“鳏寡孤独废嫉者皆有所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主
题。
从医疗卫生方面讲,农村医疗合作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村医疗诊所较少,医疗基础设施差,也由此导致有病不能及时治疗或得不到正规有效的治疗;再者就是医生良莠不齐,导致庸医害死人命的事件屡见不鲜。
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等制度是保障农村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权益的迫切需要。建议进一步扩大农村地区低收入保障范围,让更多的弱势群体成员享受到低保待遇;努力提高参保率,逐步调整报销范围和补偿标准,真正提高弱势群体受益程度,减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加大道路、水电、卫生、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为农民朋友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文化生活落后。老人们极少接触外面的世界,渐渐脱离了时代。绝大多数老人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就没有能力满足精神需求,所以老人们的生活总是单调乏味的。建议多组织一些老人们喜爱的文艺表演,深入到农民当中,为他们送去精神大餐。
无论是留守儿童抑或孤寡老人,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来自政府、社会的更多关注和关爱。只有在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之后,弱势群体才能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发展带来的成果,感受到社会主义这个大家庭里的公平、和谐及温暖。
第四篇:弱势群体生活状况调查1(推荐)
弱势群体生活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2年2月
调查地点:贵州省遵义县尚稽镇建设村
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竞争激励程度,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然而也有部分群体在这个无形的竞技场中还未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处在社会的边缘角落,如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无家可归的少年儿童、还有街头流浪的人群等等,他们都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帮助。调查目的:
旨在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号召和呼吁社会广泛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调查对象具体情况:
母德全,男,现年83岁,双目失明,唯一的儿子早逝,无依无靠,丧失劳动力,没有生活收入来源,一级贫困户,完全靠政府补助和国家养老保险费维持生计。
早年母老本有一个儿子,但不富裕的家境使得他儿子将尽30岁才娶到个残疾人老婆,而且儿子在婚后不久就因病逝世,儿媳妇也改嫁了,如今整个大家庭就只剩下他和死去亲哥哥的一儿一女,侄女(亲哥哥的女儿)是个哑巴,远嫁
到其他地方,一年回来看望他一次,侄儿虽然是个正常人,但是至今40多岁仍未结婚,一直在沿海地区打工糊口,所以母老多年来都是只身一人在家,没有依靠,没有收入,住在土筑成的房屋里面,双目失明的他还得自己生活,饮食起居。幸好乡风较好,邻居们常常帮助他打扫,买些日常用品,过时过节有什么好吃的也都送点给他。而在我调查期间,老人卧病在床,没有人照顾,生活已经困难到极点。主要问题和困难:
1.无依无靠,仅有的两个亲属都不在身边;
2.双目失明,生活难以自理;
3.身体差,老弱多病,无人照料;
4.年纪大,丧失劳动力,没有生活来源。
解决方案和措施:
1.依靠国家粮种补贴和国家养老保险费以及政府补助维持日常生活;
2.邻居们善良的帮助购置日常生活用品,比如买盐,打油。平时帮助他打理屋里屋外,料理生活,生病时候照顾他,跟他买药品,找医生;
3.周边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爱心捐助,个别有钱人的慷慨解囊。
调查总结
第五篇:对于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调查论文
年级专业:2013级药物制剂
学号:201317040 姓名:谢金利
关于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生活状况关注度的调查与分析
提要:弱势群体,一般集中在社会上处于底层的人,比如缺乏劳动能力的人,包括老人、孩子、残疾人;又比如没有劳动机会的人,如下岗失业人员。还有一部分比较特殊,他们虽然有劳动能力,也有劳动机会,但因为是流动人口,在城市务工却被贴上了农民的标签,这些都属于弱势群体。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弱势群体,那么就会有强势群体,现在,正是我国进步与发展时期,强势群体也就付出的辛苦多了些,来填补弱势群体。所以,在此期间,弱势群体也感受到了国家、社会、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关键字:弱势群体 存在原因 对策
一、调查背景: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人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无形的竞技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有很多人处在社会的边缘角落,如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未成年的孤儿、还有街头流浪的人群等等,他们都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帮助。
二、调查目的:我们在校团委与院领导的许可下组成了此次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生活现状的关注度”的主题调查活动。旨在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号召和呼吁社会广泛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三、调查方式:此次调查我们采用了网上电子问卷调查和到弱势群体中去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旨在全面的了解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关注程度和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我们进行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地反馈调查结果。
我国弱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状况和存在原因。弱势群体的界定:弱势群体是指工人队伍中那些在就业和报酬待遇问题上遭受歧视和不公正对待,或者是竞争力不强的群体。目前弱势群体大体上有9类:童工和未成年人工人;女工;残疾工人;移民工人;年龄较大工人和退休工人;非规范就业工人,包括非全日制工、家庭工、临时工、和劳动承包工;非技术工人;失业工人;非正规经济部门工人。这九类工人互有交叉。国际劳工弱势老工群体之所以处于易受损坏的弱势地位是由于性别、种族、年龄、国籍、健康以及就业方式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歧视,导致就业机会和报酬待遇上的不平等。非规范性就业很少享有甚至不能享有社会保障、福利和职业培训的机会。
所谓“弱势群体”至少有三层含义:
1、他们的现实生活处在一种很不利的状况之中,从更现实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其物质生活的贫困状态。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人,尽管他们拥有工作,但可能因为个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
2、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个人的地位、个人从社会中能够得到的报酬,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样的机制有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会对个人造成极大的压力。而弱势群体则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造成这种劣势地位有社会的原因,如社会的制度安排;也有个人的原因,如身体的原因、受教育程度的原因等。
3、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他们也处于弱势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他们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上。强势群体虽然可以动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影响公共舆论,影响政治家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选举过程,影响政府的决策。但是他们掌握的资源很少,尽管可能人数众多,但他们的声音很难在社会中表达出来。说句老实话,如果政府和媒体都不为他们说话,他们自己很难有效地表达和追求自己的利益。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对于这一类弱势群体,社会支持则主要是增加个人权利、提高个人能力和改变社会环境。[1] 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
1、社会存在隶属关系 :并不单单身份关系存在隶属关系,某些契约关系同样可以产生隶属关系。劳动关系即属此例,虽然劳动者有出卖或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为了摆脱这种“悲苦”的境况,劳动者通常是成为一名被雇佣者,由此雇主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同时,也获得了对劳动者的支配权,隶属关系也就形成了。因此,在这隶属关系中,受雇佣者就往往成为了弱势群体,没有太多的权利,生活也没有什么保障。
2、不合理的社会结构 :在断裂的社会中,由于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差别,城乡之间难以融合、共存于同一系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两个彼此分立的体系,甚至可以说它们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对立就是这种断裂的实在状态。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合理、不公平相联系的。“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是由一系列具体制度建立起来的,包括:粮食供应制度、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给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等,这十几种制度性差异,使得不同身份的人在社会中享有的待遇截然不同。其中,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相对而言更为关键,它们将中国农民置于二等公民的境地。”[2]对劳工利益的制度性安排的不公平,是造成弱势群体长期不能摆脱贫困的重要社会原因。
3、经济力量的差距造成贫富差距的增大:在原始社会以后,贫富差距始终与人类相随,在现代社会,随着具有强大经济力量的垄断组织的出现,现实社会中与之相对应的其他经营管理者和消费者的经济力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经济的全球化,一方面把有些社会阶层迅速拉入世界体系中;另一方面又把有些社会阶层排斥在发达体系之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网络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正在迅速演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知识经济的出现,则更加拉大了高知识阶层与普通阶层在经济和社会上的差距。
农民及农民工的困境
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受自然、历史、技术、政策等原因的影响,农业已成为效益最低的弱势产业,从而导致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积弱难返,农民工也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束缚下形成的一种就业弱势群体,属于一种由经济和社会双重因素造就的社会边缘群体。
我国每年都要出现数百万的失地农民,由于很多失地农民缺乏必要的非农产业谋生的技能,加上征地补偿中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他们的生产、生活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由于他们的经济收入严重偏低,所以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极为低下,因而疾病的发生率较高,但大部分农民难以支付巨额的医药费,这严重影响着农村人口的健康。他们面临的困境还有教育的问题,从现在情况看,在农村由于诸多原因,贫困农民及其子女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
“农民工虽然脱离了传统的土地保障的范围,但是农村户口的标识阻碍着其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城市社会对他们是经济吸纳,社会拒入。农民工从事的只能是技术要求低、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苦、报酬低廉的工作。还享受不到有城市居民身份的工人所能够享受到的各种福利待遇,而且离开土地后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体系中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存在巨大的事业风险。”[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弱势群体的界定还是十分了解的,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大学生社会生活及其群体的关注。
从我们的调查中得知,弱势群体普遍感觉到的困难是生活条件和子女教育问题,医疗条件次之。也体现了政府对于弱势群体颁布有关政策的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让我们更加直观明了的了解到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难,依此做出相应的援助。
从此图我们可以看到弱势群体对于政府的期望和他们内心的想法,体现了弱势群体的自主意识及对国家政治动态的关注。对于我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
1、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资源: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症结之一是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包括财力、人力、物力、权力、能力、信息等)整体匮乏,由此导致其生活质量的低下与承受力的脆弱。要改变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就必须通过外界的帮助使其拥有足够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其所需资源应成为社会救助的工作目标之一。影响弱势群体素质的因素很多,关键是教育不足、知识和技能缺乏。提高弱势群体素质,充分挖掘弱势者的潜能,有利于充分挖掘社会资源,调动社会的各种力量构建社会安全网络。比如对下岗职工而言,技能培训、再就业信息、社会保障资金、各种优惠政策等都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弱势群体的社会关系,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小环境,如果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而相应的发展,弱势群体将逐渐脱离社会,使其更加困难和无助。所以,要关注弱势群体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帮助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小环境,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让弱势群体尽快走出困境。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国际经验,解决因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而导致的较大规模的贫困问题,最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在救济弱势群体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的救助方式有制度性救助(如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定期的周期性救助(如节假日期间的送温暖等),也有不定期的临时性救济,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其实,在帮助弱势群体问题上,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安全网。除了通过社会资金救助方式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还要建立健全针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性社会保护政策,如对受最低生活保障者及其家庭的医疗救助政策,对高龄老人、残疾者特别是孤残儿童等特殊弱势人群的特殊保护政策,对在岗社会弱者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等。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底线就是要让弱势群体能够有尊严地“活下去”。
3、完善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和政策倾斜:任何社会都会有天灾人祸,都会有一部分人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而暂时或永久地丧失劳动能力,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政府有责任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协调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向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和物质上的给予,而且还应该激励和培养他们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的特殊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弱势群体保护工作,保护弱势群体是我国的重要政策。但是,在我国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宪法司法保护手段,由此导致弱势群体越来越被边缘化。在现实中,弱势群体的权益受到侵害而又得不到宪法保护的情况并不鲜见。由于我国缺乏宪法司法保护机制,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极其困难。我国没有采用宪法司法手段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原因复杂,既有文化观念和物质条件制约的原因,也有是宪法法律体制存在缺陷的原因。
运用宪法司法手段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应当借鉴其它国家的有益经验并考虑我国国情。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其他一切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要从法律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首先从修改宪法开始。我国宪法的有些条文已经明显不合时宜。应当修改宪法,增加弱势群体的宪法权利,赋予宪法基本权利具有直接司法适用效力。同时,要落实宪法精神,完善法律体系,对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政策也要进行修改,特别是户籍制度、劳动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消除针对弱势群体的各种歧视性制度、法律与政策,建立公平的社会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此外还应该进行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机关的地位和权威,为维护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提供有力的司法保证。
[1]李彩虹.《法治社会下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保障分析》理论月刊,2005,(1)[2]张晓玲.《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障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78.[3]万鄂湘.《市场经济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