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
0引言
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来说,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给事业单位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并需要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其使用效果明显,影响范围也较广。其中包括挖潜改造资金、科研课题经费、特大防汛抗旱经费等等。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大多直接来自财政拨付,体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事业单位在收到财政的专项拨款时,不能完全自由支配该款项的使用,而是必须按照财政的要求来支配使用资金,如果合理运用资金,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实上通过近年来国家对专项资金的审查来看,虽然通过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建立起一部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我国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就成了我们讨论的重点。
1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1专项资金分配不科学、缺乏整体规划专项资金分配不科学、缺乏整体规划,导致一些事业单位、一些非重点项目的专项资金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而另一些事业单位、一些重点项目的专项资金又供给不足;同时由于分配的随意性容易导致项目的重复建设、资金投向分散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在专项资金的分配上,没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标准。虽然预算编制中一再要求专项资金安排实行完全的“零基预算”制度,不再考虑历年基数,但基数加增长的预算依然存在,甚至有的只是将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虽然有一定的分配基础,但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单位之间严重的分配不均。
1.2预算资金支出进度与事业开展进度、项目进度难以保持一致几乎是所有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预算资金支出进度与事业开展进度、项目进度难以保持一致的问题,主要由于①领导对财务人员重视不够,财务管理手段弱化。财务人员无法根据专项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只是简单的事后报销,并不清楚资金使用中的用途、标准,造成了资金管理缺乏应有的力度,监督往往流于形式。②资金的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分离。现在有许多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并不是资金的使用部门,其专项资金往往由上级单位申请之后,便根据业务需要拨付到下级单位,上级单位无论是账务核算上还是资金管理上都不能真正地反映资金使用状况,而下级单位又不能及时将这些反馈给上级单位,由于信息交流不畅,致使项目实施过程中哪些地方急需资金,需要多少资金,很多单位都不能及时跟踪掌握,很容易导致资金的拨付与项目进度不一致,认为造成上级单位专项资金长期滞留,而下级单位则等米下锅的局面,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展,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1.3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屡见不鲜事业单位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中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形式有:事业经费超支期末红字挂账,挤占了专项资金;以发展事业为由,获取上级专项拨款,用于弥补正常经费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①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②缺少绩效评价体系和跟踪机制。
1.4部分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闲置现象突出,资金实际运用率低结余资金几乎成为一些单位的通病,这些单位编制预算不够细化,甚至代编预算、虚报冒领财政资金,从而导致预算执行缓慢,结余资金规模偏大,再加上缺乏对结余专项资金的监督,使得结余的专项资金就成了各部门的正常经费,致使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没有起到盘活资金的作用,影响了财政资金的运作。
2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完善整套的项目管理体制各级财政部门应严格立项、筛选、论证制度,组织专家组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审,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审报告,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和尺度,严格按照规定审批各事业单位交来的申请,合理分配财政资金。
2.2强化财务控制意识,强化财务管理职能作用事业单位要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财务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使财务人员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做出有效的项目资金安排,当然这需要业务经办人和财务人员的沟通和配合。此外事业单位也应该重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增强资金使用者的责任意识。
2.3建立健全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一个由中立地位的专家组成的评审机构,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订立不同的切实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对各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地运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评价。事前评价,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必要性也就是这些资金产生的财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效益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优化资金结构;事中评价主要是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预防事业单位滥用、挪用专项资金,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事后评价通过审查和评价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作为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审批的依据。对专项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建议将项目的结余资金留归该单位使用,对有贡献的个人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项目完成不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单位,以后不安排项目,对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移送司法机关。
2.4加强监督没有监督就没有约束,一方面财政监督要走出事后集中性检查、审计的工作方式,把重心转到日常监督上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另一方面还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及时跟踪掌握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除涉及国家、事业单位秘密的项目外,各事业单位都要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公示,并设立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
第二篇: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为合理、有效、规范使用专项资金,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流程,确保财政性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根据国家专项资金管理有关制度等法律法规,特制订本规定。
一、专项资金的概念:
专项资金指本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或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申请具有特定用途的、获得批复或批准,并由本单位使用的资金。
二、专项资金的类别:
财政专项补助、专项资金和专项借款。
三、专项资金的管理要求:
1、各项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都必须符合国家及相关直属部门管理规定。
2、对各种专项资金要统一核算,划清与日常业务收支的界限,不得互相占用。
3、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制,明确专项资金的管理部门,提高使用效率。
4、在资金使用上,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使各项专用资金正确使用并达到预期目的。
5、加强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及使用监督管理。
四、专项资金各管理部门职责:
1、财务科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决算的编制,负责专项资金使用的审批、监督与审查,以及各项专用资金的汇总与分析。
2、项目申请部门:项目归口部门,负责各个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论证与可研的编制,负责专项资金项目的申请及报批工作,负责专项资金对应项目评价、验收工作。
3、其他各相关部门:
根据归口及部门职责,负责专项资金项目运行各过程中的配合工作,包括项目委托、项目采购、证照申办等。
五、专项资金的管理流程:
1、论证:密切关注相关国家规定及相关行业信息,对符合国家、省、市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项目,由项目申请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使用部门等进行项目论证,就符合条件的项目组织材料及项目可研报告。
2、申请/报批:由项目申请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申报材料,形成专项资金申请报告,报送相关归口管理部门,并就项目进展进行全程联系及跟踪、汇报进展。
3、划拨/审批:财务科在接到相关批复文件后,负责到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跟踪专项资金到位情况,完善相关划拨及使用手续。
4、使用:专项资金使用严格按项目资金申报计划执行,本单位自有资金同步配套。财务科负责跟踪、监控专项资金的全程使用,定期进行资金使用的汇总、分析。专项资金项目(或试验)完毕及时按规定办理财务结算,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完整。
5、监督:本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部门均为专项资金的监督部门,有权及有责任对专项资金的审批与使用进行监督。同时本单位审计科定期、不定期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或全面检查,并就具体情况向本单位报告。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提出整改、完善意见,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到位、合理。
6、验收:专项资金项目要按申请计划推进,按时完成项目(或试验)任务,达到申请报告中预期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同时由项目申请单位会同项目承担单位、财务科及其他相关部门,开展项目验收、工作,对项目进行专项评价及结算。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六、本办法由财务科及相关科室负责解释。
七、本管理办法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二〇**年*月*日
第三篇: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目前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今后做好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专项资金审计
财政专项资金是对单位资金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各地方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使专项资金的管理有了明确的依据。为了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对专项资金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专项资金审计制度、加强经费管理成为专项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对于提升事业单位和国家专项资金管理水平,促进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增加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模式是指先由单位提出立项申请,报送相关主管部门及财政,在项目论证和评审通过后,财政专项资金于项目实施前按预算中比例拨付,是一种财政先支持、单位后使用的模式。该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预算,轻管理
目前资金管理模式下,单位能否取得财政专项资金拨款的关键在于项目是否获得立项,因此大部分单位为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拨款,提高项目立项的命中率,会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项目的申报工作,往往在申报材料中夸大实施后的经济预测指标,提供的知识产权资料与项目关联度不高,同一个项目多头申报或变换名称重复申报,以至于项目无法达到合同要求或重复立项造成财政资金浪费。在获得项目立项后,多数单位又疏于管理,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缺乏及时的跟踪问效,没有按项目合同的规定及时配备相关人员,项目进度慢,会计核算不及时。
(二)重硬件,轻软件 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一般根据立项审批部门的指南在所申请项目类型的资助额度内编制,而非根据科研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同时,在经费的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求过细,不符合科研规律。对项目预算中有形硬件投入如设备、材料、测试加工等费用容易审批通过,而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交流费及人员经费限制较严,不利于科研工作者进行广泛交流,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现行财政体制存在弊端
财政专项资金拨付环节多、时间长,有些项目属需要几个才能完成项目,但财政专项资金到位较晚,影响当年项目预算正常实施,使项目预算难以发挥如期效益。如:有些项目是2010年-2012年三年能够完成,但是经费到位往往是2010年12月底了,这样容易造成2010年全年预算分文未执行的情况,只好在2011年去执行2010年和2011年的预算,与项目预算编制进度偏差太大。
二、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列支与预算偏差较大
单位申请立项时审批部门对经费使用列支的项目、金额、比重有明确的预算,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与预算存在较大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项目立项前的经费使用通常在单位日常费用中列支,挤占了日常费用;二是项目获得立项,款项到位后,将专项资金移作其他项目或转作其他收入,严重违背了预算;三是单位任意扩大专项资金的列支范围,随意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偏离预算范围使用专项资金,违背了专款专用的原则,导致专项资金中与项目无直接关系的支出(如招待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占比过大,造成了支出结构不合理。
(二)投入产出不配比
部分事业单位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少绩效评价机制,难以掌握财政专项资金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大小、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对地区经济的拉动、对产业升级的推动等投入产出情况,使得相当一部分单位形成“用完财政专项资金就相当于完成任务”的错误认识,导致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与产出不配比。
(三)立项时合作单位过多,难以管理
财政专项资金最初立项时,合作单位过多,造成资金到位后形成资金分配困难,在项目立项选择合作单位时往往存在选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在项目完成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对过多的合作单位,牵头单位将资金拨付给合作单位后,就失去控制与管理权,这样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对项目明细和预算清单取证困难,合作单位如有超预算开支、与科研立项书预算不符等情况,不仅立项牵头单位无法控制,单靠审计人员在短期内也很难对过多的合作单位进行考证。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滋生腐败,给国家造成损失。
(四)部分单位财务核算相对混乱,不能按要求核算专项资金
财政专项资金的核算遵循财政专项资金的有关经费使用制度,而单位日常的财务核算遵循的是会计准则,单位财务人员需同时掌握这两种核算标准才能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正确核算,而实际操作中大部分财务人员仅限于对会计准则的学习和运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有关经费管理使用制度缺乏系统的学习掌握,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财务核算相对混乱,给审计人员在进行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时带来了一定的麻烦。有的单位虽然设置了专项资金辅助帐,但仍按会计准则对资金的收取、使用进行帐务处理,而未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的有关经费管理使用制度来反映资金的来源与使用情况,特别是使用时,有些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时会记入“办公费”、“邮电费”、“交通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等科目;有的单位则根本没有设置专项资金辅助帐,没有对专项资金进行单独核算,而是将单位正常费用支出与专项资金混合使用,存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导致专项资金的来源、使用、结转等情况反映不清晰。
(五)预算执行情况差,项目负责人与财务人员缺少沟通
在财政专项资金执行过程中,部分单位项目负责人不是严格按照预算进度使用资金,法律意识淡薄,不重视资金的使用。他们往往只注重项目申请,却不重视项目的执行和经费的管理,而是到了项目快结束接近验收时,突击使用经费,造成项目经费的前松后紧。有的是虽经财务人员多次督促、提醒,仍然不理会预算执行情况,有些是财务部门只是一味负责核算,很少或根本不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这样会使专项资金即不能按照立项时的预算进度完成资金的使用、也不能很好的完成项目所赋予的任务。
三、做好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审计的对策
(一)建立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结合的模式
目前我所接触的部分事业单位,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往往是在项目结束后,由单位委托政府有关部门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完成审计工作的。这样不利于对财政专项经费使用的事中监督,由于内部审计常置于单位内部,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是赋予财政专项资金的牵头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特定的权力,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的牵头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程序,在项目资金实施过程中,对本单位拨付出去的其他合作单位的资金,牵头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自己或与这些合作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合作,以达到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事中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维护单位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使内部审计成为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第一道防线。
(二)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审计
近年国家出台的有关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不能在专项经费中支付参与本项目工作人员费用(包括在职人员的工资或津贴等),对个别单位仍有出现此类经费者,要严格把关,纠正各种违规现象。另对预算执行偏差大的单位,要提出相应意见,在审计报告中有所体现,做出公正性的监督与评价。对于牵头单位拨付出去的资金,审计时,最好建立从上到下相互关联、相互衔接的延伸审计和多项相关资金同时审计的综合性审计方法。必须对这些合作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对他们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监督与评价审查有无违反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地方,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完整。
(三)做好财务帐务与项目目标的统一
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审计人员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各项功能有深入的了解。在审计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的审计,对专项经费预算安排情况、专项经费到位情况、专项经费拨付情况、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提出审计意见,而重要的是对项目的总体执行情况作出综合评价。从财务核算的整个过程看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项目完成的整体情况,从而对财务核算提出合理建议,对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完成的总体目标、项目的实施情况、项目产业化现状及趋势等作出披露与评论。
四、关于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对专项资金采用动态预算管理 1.进行动态预算管理
就是单位的立项申请获得审批通过后,在项目正式实施之前,由财政按照应拨付专项资金的一定比例拨款,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剩于部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项目完成进度与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后,依评价结果按比例决定以后期间是否拨付、拨付多少。2.创新预算管理模式
财政专项资金在预算管理方面可否建立一种新型的模式:
(1)动态受理。只要研究人员产生了灵感,随时都可以向管理者提出立项申请,并根据申请者的需求审定给予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后续资金随着研究进度按时拨付。
(2)投资模式。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作法,在科学考评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投入,并随着研究的深入,根据研究过程的需要,逐步扩大投入力度。
(二)建立科学的监督激励机制
1.更新考核理念。对于项目经费的绩效管理,应按其研究周期长的特点,只要其项目研究成果具有专业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不是简单地以论文作为学术成果),就应对它的资金使用情况予以肯定,而不是像现在只是一味的关注资金使用进度,忽视项目研究成果的价值。
2.要进行动态考核。不强制规定考核期限,将以往整体划一的考核周期调整为条件成熟时就进行考核,增强考核的主动性,同时,要将考核意向从管理者移向项目研究工作者。
3.奖惩分明。对取得重大成果的项目工作者应予以充分肯定,进行宣传和表彰,同时还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而对浪费国家项目资源的学术行为要予以抵制。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
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单位领导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地位;要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要把事业心和责任心强,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配备到内部审计机构中去;内部审计要经常化和制度化,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将定期财务审计检查和单位自查经常化,专项财务审计检查专题化,财务汇报制度化。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强化对资金的监管,切实用好各项资金,务必做到专款专用。其次是要增强资金使用者的责任意识,资金使用与监督检查相结合,确保资金拨付到哪里,审核监督就进行到哪里。要将定期财务审计检查和单位自查经常化,专项财务审计检查专题化,财务汇报制度化充分运用。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强化对资金的监管,切实用好各项资金,务必做到专款专用。
(四)加强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确定绩效评价的内容,对专项资金项目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进行评价;对政府政策、财政政策及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专项资金支出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不能只停留账面收支情况检查,要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进行分析,对专项资金使用最终效益获取情况进行评价。确定绩效评价范围,例如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及公共事业项目、社会保障、经济发展等政策性项目等。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评价指标,专项资金项目执行正确性、时效性评价指标,支出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以及支出项目对比评价指标等。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可以在事前,也可以在事中或事后进行。事前评价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事中评价可以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事后评价则可以审查和评价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总之,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对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五)及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财政专项资金违纪违规之所以普遍存在,与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不力,甚至对有关责任人不闻不问的监督现状有关。为此,笔者建议一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对于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滞留财政专项资金和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等违纪违规行为,除责令改正,追回有关财政专项资金外,要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要移送纪检监察机关依法处分。二是对违反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专项资金公示制以及会计核算等相关规定,要依法严格追究负有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三是对重大项目的专项资金,应建立资金主管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制,政府应分别与这些部门签定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专项资金的安全性、合法性、效益性。四是政府应组织纪检、监察、审计、财政、发改委等部门进行经常性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分清性质,通报批评,追究责任,限期整改,全面警示。笔者认为,任何单位做好以上几项工作对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都是很有必要的,是保证各项专项资金合法合规使用不可或缺的措施;同时,加强系统内协作,积极开展系统内互助互查联手监督,搞好专项资金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尽力堵塞各种漏洞,更是保证专项资金安全的必要措施。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立足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力度会不断加强。如何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给审计人员带来了挑战。首先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审计业务,还要了解经济管理、科研管理、经营管理、工程管理、法律等许多方面的知识。不仅要有业务能力,还要有战略眼光。在进行专项资金审计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审计方法和手段,要积极探索、加大对委托经费的审计力度,及时总结、提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要不断强化资金管理力度,与时俱进,才能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使用,为最终建立社会主义高效财政体系、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第四篇: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论文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论文
摘要: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人员素质、用途监控、监督管理、使用效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率与效果。
关键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
一、引言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是为完成特定工作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其合理有效的使用和监督是保证资金正确运用的有效手段。从部门预算的角度来说,专项资金是国家或有关部门或上级部门下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如林业专项资金的用途主要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等,并需要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
专项资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国家财政或上级主管以及单位自筹部分;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专项资金大多直接来自财政拨付,体现了“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专项资金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其资金规模大,使用效果影响范围广。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改革措施对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全过程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加强管理的意义
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公共产品服务的重要提供机构。当前,我国的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着一些政府或政府授权职能,大多数事业单位并不以盈利为其存在的主要目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完善以及财政职能的改革和转变,虽然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入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但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对于一些专门的项目或事由,国家下拨的专项资金仍然是事业单位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林业管护、环境监测、地方文化建设、民族事务、非盈利单位的办公修缮建设专用资金等,要求专款专用,并监控其使用情况,极大地促进了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三、当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使用效率不高,使用效果缺乏监控与评价等,造成了宝贵财政资金的浪费。这些都是值得事业单位资金管理应当重视的新问题。
1.对于专项资金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意识薄弱
一方面,单位领导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认识不足,片面强调资金争取与到位,而对其到位后的使用与监控重视不够。其表现是在争取专项资金的工作中认真细致,积极主动,但专项资金一到位,其态度就截然不同,如在其他手续未办妥情况下就开始启动项目,导致流程不合规或资金一到位就脱离监管,随意开支;另一方面,财务
人员或专项工作业务人员对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间沟通不畅。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只承担了资金的收付和会计账务处理等核算功能,而在经费的预算、使用、分配以及资金的运作、经费的使用效益方面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对资金怎样用,怎样用好不是太关注,更难以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不完善,可能被挪用或侵占
一些事业单位认为财政部或上级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已经制定了很多办法,且在专项资金的立项或审批中也有相关的约束规定,财务人员与经办人员只需遵照执行即可,根本不需要另行制订本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即使是有了制度也落不到实处,因此造成了专项资金使用不合规,或者对于专项资金特殊用途难以找到明细对应的规定,从而导致挪用、乱用项目经费现象,如在执行过程中,未经主管部门批准同意资金变更就把a项目的资金用于弥补b项目的经费不足等。在项目执行完毕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材料等有形、无形资产后续管理上政府、财政部门和具体管理部门脱节。3.专项资金管理预算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
在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中,一定程度存在着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收入和支出在时间和数量上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前期经费列支不规范。对于项目前期经费,均列入事业单位经常性经费,特别是对于通过审批的项目,已经列支的前期费用也不转入专项资金中,造成经常性经费挤占。
(2)项目资金拨付滞后。有些项目资金并未按进度计划进行拨付,各级部门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在年底出现集中拨付的情况,造成事业单位年终“集中消费”,给一些违规行为创造了滋生的温床。(可能是专项资金本身到位的原因,也可能是单位自己在资金、计划等方面出了问题。)
(3)实际未使用的专项资金处理不规范。如对于立项后又未进行的专项资金、项目完毕后的结余未收回,也未移交,停滞或挪用到其他项目。
(4)专项资金中单位自筹部分比较随意。由于对自筹部分可以自己掌握,因此,单位对该部分资金的调度与开支相对随意,在审批、调转手续上也不严格。
4.专项资金闲置情况仍然存在,浪费了财政资金
部分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实际利用率较低,闲置现象仍然存在。结余资金在一些单位长期挂账。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单位由于工作特殊性,争取专项资金相对容易,导致这些单位对于专项资金使用效率重视不够。二是一些单位编制预算不够细化,虚报冒领财政资金,导致结余资金规模增大。三是当前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果检查与评估力度不够,导致对于项目是否真实、资金使用效果如何,没有深入客观的认识,也使得结余资金的存在成为可能。四是对结余资金本身缺乏监管,项目结束后,结余资金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各部门的“正常经费”,致使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没有起到盘活资金的作用,影响了财政资金的运作。
四、改进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路
1.加深对专项资金管理的认识
事业单位要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财务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使财务人员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从立项争取、实际执行到绩效评估,整个过程都能够统筹规划,根据“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做出有效的项目资金安排,当然这需要业务经办人和财务人员的沟通和配合。此外事业单位也应该重视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增强资金使用者的责任意识。2.完善内部控制,防止专项资金的“跑、冒、滴、漏” 尽管国务院、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出台了一些关于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如《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补助地方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但只是对于这些专项资金的一些原则规定,具体到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专项资金管理,也需要各资金管理部门特别是具体经办的事业单位制定更为详尽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制度主要应包括:专项资金使用目的、计划、进度、责任单位(人);计量支付结算流程(如监理支付流程、建设单位工程师签字制度等。3.完善并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的预算制度
专项资金通常包括预算内与预算外两类专用资金,即将专项资金预算纳入预算,获得财政拨款;对未纳入预算的突发项目通过追加申请的方式争取财政专项。以上两类取得的专项资金,均应编
制项目预算进行监控,对于前者,还应在部门预算的框架内进行运作。项目预算编制应考虑:
(1)根据中心工作与性质安排预算框架。结合单位、地区、主管部门的财力与中心工作,对专项资金对应项目的必要性,即专项资金的财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效益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的分析,结合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项目实施,做好预算框架估算,考虑资金安排的可行性。
(2)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单位各自情况,考虑细化预算编制。可以参考企业弹性预算的编制模式,改革传统的零基预算方式,使预算更具有现实性。将预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科室,建立科室预算管理。根据单位及下属部门、科室的重点工作与人力物力配置,提出专项资金使用需求,单位财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单位领导确定后申请专用资金。(3)提高专项资金预算实施中的准确性。预算批准后,各级部门应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及时拨付,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必要地保障;资金到位后,由各经办部门具体把握各自的使用进度,减少中间环节,避免资金使用与业务工作计划的脱节,同时采用科室间绩效考评和责任人问责制度,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问效。4.防止专项资金闲置,提高使用效率
对专项资金的闲置可考虑通过绩效评价与奖惩制度来解决。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应定期对下属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考核,如要求定期报送项目实施情况,资金支付情况,剩余资
金情况等。并将这些情况与单位负责人、责任人的绩效考评挂勾,并视情况对该单位的部门预算、专项预算进行调整,如资金闲置的单位,将减少下拨经费等措施。通过这样的措施,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单位领导及相关人员对于专项资金的申请更加谨慎,对其使用更加注重实效与进度,也就使有限的资金产生了更大效益。参考文献:
[1]蒋方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1).[2]王秀芝.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03).[3]王振芳.浅谈国有林场的财务管理[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4).
第五篇:专项资金材料范文
一、资金申请报告申请专项资金的数额:1000万元RMB具体建设内容:
3配套资金筹措方案(具体数额)保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财务制度
二、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基本概况项目建设的合理性项目具体治理方案项目实施方案、所选择的技术路线和项目设计深度量化项目的具体目标和环境效益(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的削减量)6明确分季度的实施进度和资金投入计划
三、技术文件(有甲级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工业点污染源防治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其它项目提交可研报告
四、相关证明文件在建项目的环评批复项目所在地市环保局的正式意见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