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破产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债权清理和追缴
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对破产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债权清理和追缴工作的通知
(苏劳社险管[2002]12号)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贯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清理收回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36号)、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20号)精神,规范对破产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的清理追缴工作,避免或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流失或损失,针对目前清理企业欠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在就做好破产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债权清理和追缴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真清理破产企业欠费情况,及时提出债权申报。各市、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收到法院宣告辖地参保企业破产的通知后,要对该企业自参加养老保险以来至法院宣告破产之月止,养老保险费征收、养老金拨付等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根据清理结果及时向受理法院提出债权申报。申报前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破产前发生过拆分、合并的企业,要全面清理本企业和关联企业的养老保险业务、财务数据,防止出现债权遗漏造成基金损失;
(二)社会化发放前垫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三)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
(四)对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职工,经批准实行内部退养的,破产企业应预缴其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的养老保险费。
二、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债权落实。破产企业清算期间,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指定专人,加强同破产清算组的工作联系,随时掌握破产企业情况变化和进展,根据国家法律和相关政策的规定,及时维护基金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企业破产造成的基金损失。为了规范相关业务的操作,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
(一)纳入国家和当地政府计划破产的企业,包括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在内的全部破产财产处置所得,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三十七条的规定,首先用于支付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
(二)未纳入国家和当地政府计划破产的企业,养老保险费的清偿也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执行。非国有独资企业破产,养老保险费的清偿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
(三)破产清算期间,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结存的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由再就业服务中心代缴纳。留守人员和其他未进中心职工在留守期间或解除劳动关系前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职工的生活费从破产清算费中支付。
三、关于按法定清偿顺序破产财产处置所得的剩余部分确不足以清偿养老保险欠费余额的处理。根据劳社部发[2001]20号文件第五条规定,破产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按有关规定在资产变现收入中予以清偿。清偿欠费确有困难的企业,其欠缴的养老保险费包括长期挂帐的欠费,除企业缴费中应划入职工个人帐户部分外,经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同意,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审核,报省劳动保障部门复核,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核销。但在操作中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一)提出核销申请报告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在养老保险费清偿顺序以前的资产处置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
2.各级财政注入的专项补助金已按规定用于补历年欠缴养老保险费后仍有欠缴;
(二)对破产企业历年欠缴养老保险费的清偿采取由前向后、逐年填平的方法,从1996年开始逐年填齐。其中,个人帐户的欠费部分,由职工按规定的个人缴费比例,企业缴费中按规定应划入职工个人帐户的资金全部补足后,才能申报核销。
(三)核销申请报告在法院作出破产终结裁定后提出,提交报告的同时需附法院下达的终结裁定书、破产财产清偿清单、职工补缴养老保险费花名册,同时填报《破产企业养 老保险费债务清理表》(见附表)。
(四)核销申请经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受理并获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对企业欠费按规定进行核销。企业和职工按规定的缴费比例补足个人帐户资金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按规定及时记录,职工的缴费年限予以承认。
附件:破产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债务清理表(略)4
第二篇:企业欠缴社会养老保险费问题调研思考
对企业欠缴社会养老保险费问题的浅思
养老保险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事关企业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大局。企业欠缴社会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欠保”)易造成社会养老保险系统功能障碍、影响社会稳定等严峻问题。近日,笔者走企业、访职工,对我县企业欠保问题的基本情况、成因进行了实
地调查,并就如何破解欠保现象作了一些思考。
一、主要问题
一是欠保现象由来已久。据调查,我县从1994年开始就出现了参保企业欠保的现象。之后,欠保企业逐年增多,欠保金额逐年增大。截止xxxx年12月底,企业欠保金额累计已达834万元。二是欠保现象较为普遍。从企业数量上看,我县已缴但未缴足保费的企业有51户,占568户已参保企业的9%;从企业行业上看,商贸、文化、农业、工矿等行业都有涉及;从企业性质上看,公有、私有企业都存在欠保问题。三是欠保问题较为严重。我县目前正常纳税企业共1103户,其中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117户。有58户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未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二、原因分析
原因之一:企业责任意识淡薄,“无心”缴纳保费。部分企业领导受年龄、文化程度和地域条件的限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无所适从。他们认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一个字——钱,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钱”转,忽略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尤其忽略了社会保险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没有把参保缴费工作摆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解决职工老有所养、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去认识。基于这一认识上的错误,体现在行动上就是恶意拖欠养老保险费。个体私营企业老板认为缴纳职工养老保险金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出于利益考虑,对缴纳“养老保险金”持消极、观望态度,得过且过,致使扩面征缴步履维艰。加之部分单位把应负担的部分转嫁到缴费职工个人身上,加重了职工的负担,收缴过程中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原因之二:企业经济效益滑坡,“无力”承担保费。随着市场化日渐深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一些企业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发展中举步维艰,企业效益滑坡,缴纳保费压力加大。我县主要参保企业属电解金属锰行业,xxxx年5月31日环保整治至今,多数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导致停保、断保,直接涉及参保企业55家,参保人数2000多名,间接影响其它行业达10万人。还有部分企业因市场减小、生产效率低下等原因而陷入经营困境,甚至面临停产、破产,以致无力缴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如我县丝绸公司属原蚕桑局下属国有企业,成立于1989年4月,由于生产经营不景气,于2001年8月宣告破产,企业负债2311.1万元,无力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累计欠保约210万元,涉及职工81人。
原因之三:缺乏有效机制措施,“无法”征缴保费。一方面,虽然社会保障部门对养老保险政策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但仍然有部分职工没有完全明白养老保险与自己老年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和保险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对应关系。特别是部分效益较差企业的职工,由于工资收入偏低,目前生活困难,加之所在单位的诱导性宣传,在缴纳养老保险费上表现消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或认为打一天工就拿一天的工资,只要暂时有钱收入腰包,哪还管得着以后有无养老待遇;或认为老板永远处于主动地位,哪敢督促老板为自己缴纳养老保险费,从思想上剥夺了自己应有权利,更谈不上维权,甚至为了眼前多一点收入反而支持帮助欠保企业规避政策,千方百计拖欠养老保险费。另一方面,虽然《社会保险法》规定了企业有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义务,也有对不按时缴纳养老保险的处罚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执行难”的问题。目前,正值我县大力发展经济的关键时期,部分企业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也钻我们发展环境宽松的空子,拒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拒不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部分企业法制意识淡薄,投机钻营意识强,动则以增加企业负担、企业生存环境差为借口,软拖硬磨,拒不参保,导致征缴机构即使摸清了情况,纳入征缴计划,依然无法收缴保金,强制执行困难,局面十分被动。
三、工作建议
(一)强化政策宣传,扩大养老保险影响面。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宣传养老保险政策法规,向社会公开咨询和监督电话,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切实提高广大职工对相关政策法规的认识程度,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人社部门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全面了解参保单位经营状况,特别是对各单位负责人的宣传工作要做实做细,增加参保单位的缴费自觉性。相关部门可以共同组织召开欠费单位负责人和劳资负责人座谈会,扩大养老保险的影响面,协调保费缴纳事宜。可以建立统筹地区养老保险指标定时通报制度,对
缴费自觉性差和欠缴情况严重的单位要抓典型,定期在各种新闻媒体上予以曝光、通报批评,把各单位的缴费信息及时向社会反馈,利用社会监督来促进缴费。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清欠工作。摸清单位经营状况,进一步了解欠费信息,全面开展企业养老保险清欠工作。坚持分类实施和重点突破原则相结合,对不同的欠费单位采取不同的措施,将工作重点
放在欠费数额多、欠费时间长的大户、难户上。对于一次性补缴确有困难的单位,可按规定让欠费单位作出清欠计划,按计划分期、分批补缴欠费;欠费单位当年应缴金额必须足额缴纳,争取把往年的坏帐、死帐盘活,不得发生新的拖欠。对欠费时间超过6个月或未按计划补缴欠费的单位,按规定收缴或暂时停供发票,待按要求补缴欠费后再予办理。建立多项监督制约措施,把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列入各级政府或上级主管单位的考核内容,规范各参保单位的缴费行为。如:欠费单位不得参加各种先进评选,恶意欠保的不得享受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等。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做到有针对性的清理欠费,使清欠工作有大的突破,切实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保障能力。
(三)明确工作职责,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地税部门要严格按《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依法征缴,与劳动监察部门密切配合,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对有实际缴纳能力而屡催不交、缴纳意识淡薄的单位坚决进行行政处罚;对欠费情节严重、恶意拖欠者,要排除各种阻力、纳入法律程序,落实兑现滞纳金制度,给欠费企业以应有的压力。人力社保部门和税收征管部门要大力开展执法检查,对有缴费能力的企业要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征缴。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履行义务、行使职能,努力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同时,也应采取柔性手段,做好服务工作,适时收回欠费。对暂无缴费能力的企业,不宜适用强硬手段,以免造成“杀鸡取卵”的悲剧。面对这类企业,要在对企业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补缴费计划,并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从各方面帮扶企业,使之尽快走出困境,恢复缴费能力。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社保部门要倡导为社会保险事业作出贡献的敬业精神,深入实际了解所管辖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掌握其经济运行的规律性,变被动为主动,使保费的征缴做到有的放矢。促进企业缴费的实现,关键在于企业经营者。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行政措施,把督促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作为考核部门及相关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将保费缴纳作为评比先进单位、优秀企业家和先进工作者,特别是优惠政策兑现与否的必备条件。落实养老保险费扩面征缴目标责任制等有效措施,使养老保险费征缴工作形成良好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确保养老保险费按时足额收缴。同时,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基本、广覆盖角度考虑,核销破产欠缴企业的养老保险费,并简化相应办理程序给予及时办理落实。
第三篇:关于清理收回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清理收回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劳社部发[1999]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经贸委、财政厅(局): 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征缴条例》)发布以来,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企业欠缴情况仍然相当严重。目前,全国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共383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欠费大户有200余家,严重削弱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加重了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提高收缴率,清理追缴企业拖欠的社会保险费。为贯彻《征缴条例》,加大清理回收欠费工作力度,经商人事部、人民银行、国家工商局、中国证监会和最高人民法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立清欠目标责任制。各地要结合贯彻《征缴条例》,全面清理企业欠费。对长期欠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要逐户审核,建立专门的欠费记录,并进行动态跟踪。欠费1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直接监控;欠费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省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备案,同时向财政、经贸等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对生产正常运行、工资能够正常发放的欠费企业,要逐户制定补缴计划,在2000年年底前基本补清欠缴的社会保险费。要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把清欠责任落实到有关机构和人员,并根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年终考评和奖罚。
二、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依法清欠。
要逐月检查企业补缴计划完成情况,对有资金能力但未完成补缴任务的企业,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责令其补缴社会保险费;拒不补缴的,依照《征缴条例》第二十六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法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二条第二款,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三、改进服务,规范管理。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清理收回企业欠费工作,改进服务,规范管理,积极做好企业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缴费、建立缴费记录等工作。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严禁任何形式的“协议缴费”,不得以承兑汇票或其他形式缴费。要广泛开展对企业和职工个人有关社会保险问题的咨询,通过定期发布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通知书等形式,使广大职工关心缴费情况,督促用人单位按时足额缴费。要及时宣传积极缴费企业的事迹,增强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社会保险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严禁以物抵费,妥善处理原抵费实物。
对实施《征缴条例》前企业抵顶应缴社会保险费的实物,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妥善保管,经依法设立的评估机构评估后,尽快予以拍卖处理;拍卖过程要公开、透明,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中谋取私利;拍卖收入全部并入基金。原实物抵费金额与实际拍卖收入之间的差额,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报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予以核销。今后,各类参保单位一律不得以物抵费。
五、认真处理兼并、破产等企业的欠费问题。企业实行兼并的,对于实施兼并后不再保留法人资格的被兼并企业,其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由兼并方负责补缴。企业分立的,由分立各方按所达成的协议分别补缴。企业被拍卖、出售或实行租赁的,其欠费不得免除,并应在拍卖、出售、租赁协议或合同中明确补缴欠费的办法。破产的企业,其欠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在资产变现收入中予以清偿;无法完全清偿欠费的部分,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核销。实行公司制改造的企业,改造前应对欠费进行清理,整体改造的,应由改造后的企业负责补缴;分立式改造的,应根据企业分离和资产分离的性质划分补缴欠费的责任,分别予以补缴。
六、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清欠任务。对经调查确认有缴费能力但不按规定缴费的企业,除按《征缴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外,可采取以下行政措施: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不予批准企业上市;企业领导人员管理部门将国有企业缴费情况纳入企业领导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依法缴费的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总会计师除不能晋级、评选先进和获得年终奖金外,拖欠当年还要给予警告,次年仍拒缴纳的,给予撤职处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核准其独资、参股设立新企业,不予核准设立分支机构及增加经营范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经贸委 财政部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清理回收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清理回收企业欠缴社会保
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劳动部 国家经贸委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清理回收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家经贸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经贸委、财政厅(局): 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以下简称《征缴条例》)发布以来,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企业欠缴情况仍然相当严重。目前,全国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共383亿元,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欠费大户有200余家,严重削弱了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加 重了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提高收缴率,清理追缴企业拖欠的社会保险费。为了贯彻《征缴条例》,加大清理回收欠费工作力度,经商人事部、人民银行、国家工商
局、中国证监会和最高人民法院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建立清欠目标责任制。各地要结合贯彻《征缴条例》,全面清理企业欠费。对长期欠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要逐户审核,建立专门的欠费记录,并进行动态跟踪。欠费1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省级劳动保障部门直接监控;欠费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省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报劳动
和社会保障部备案,同时向财政、经贸等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对生产正常运行、工资能够正常发放的欠费企业,要逐户制定补缴计划,在2000年年底前基本补清欠缴的社会保险费。要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把清欠责任落实到有关机构和人员,并根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年终考评和奖罚。
二、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格依法清欠。要逐月检查企业补缴计划完成情况,对有资金能力但未完成补缴任务的企业,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责令其补缴社会保险费;拒不补缴的,依照《征缴条例》第二十六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法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二 条第二款,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三、改进服务,规范管理。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清理收回企业欠费工作,改进服务,规范管理,积极做好企业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缴费、建立缴费记录等工作。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严禁任何形式的“协议缴费”,不得以承兑汇票或其他形 式缴费。要广泛开展对企业和职工个人有关社会保险问题的咨询,通过定期发布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通知书等形式,使广大职工关心缴费情况,督促用人单位按时足额缴费。要及时宣传积极缴费企业的事迹,增强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社会保险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严禁以物抵费,妥善处理原抵费实物。对实施《征缴条例》前企业抵顶应缴社会保险费的实物,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妥善保管,经依法设立的评估机构评估后,尽快予以拍卖处理;拍卖过程要公开、透明,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中谋取私利;拍卖收入全部并入基金。原实物抵
费金额与实际拍卖收入之间的差额,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报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予以核销。今后,各类参保单位一律不得以物抵费。
五、认真处理兼并、破产等企业的欠费问题。企业实行兼并的,对于实施兼并后不再保留法人资格的被兼并企业,其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由兼并方负责补缴。企业分立的,由分立各方按所达成的协议分别补缴。企业被拍卖、出售或实行租赁的,其欠费不得免除,并应在拍卖、出售、租赁
协议或合同中明确补缴欠费的办法。破产的企业,其欠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在资产变现收入中予以清偿;无法完全清偿欠费的部分,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报当地人民政
府批准后可以核销。实行公司制改造的企业,改造前应对欠费进行清理,整体改造的,应由改造后的企业负责补缴;分立式改造的,应根据企业分离和资产分离的性质划分补缴欠费的责任,分别予以补缴。
六、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清欠任务。对经调查确认有缴费能力但不按规定缴费的企业,除按《征缴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外,可采取以下行政措施: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不予批准企业上市;企业领导人员管理部门将国有企业缴费 情况纳入企业领导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依法缴费的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总会计师除不能晋级、评选先进和获得年终奖金外,拖欠当年还要给予警告,次年仍拒缴纳的,给予撤职处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核准其独资、参股设立新企业,不予核准设立分支机构及增加经营范围。
1999年11月25日
第五篇:浅析破产企业对外投资的清理
浅析破产企业对外投资的清理
一、企业对外投资的含义
所谓企业对外投资就是企业在其本身经营的主要业务以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方式,或者以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境内外的其他单位进行投资,以期在未来获得投资收益的经济行为。对外投资是相对于对内投资而言的,企业对外投资收益是企业总收益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发展横向经济联合的条件下,企业对外投资已成为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
二、企业对外投资的形态
企业对外投资的形式多种多样,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本文仅从资金实际投入的客体对象角度进行剖析,投资大致可分为项目投资、证券投资、股权投资等。
(一)项目投资
所谓项目投资,是指破产企业参与某些项目的运作、经营并实际投入资金的行为。项目本身实际是企业资金所投入的客体对象的另一种表述。项目投资、通讯项目投资、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大型技术改造项目投资、旧城改造项目投资。项目投资在通常情况下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方,破产企业只是其中之一,破产企业因投资该项目而形成的权益即投资权益,一般都约定在投资主体之间签订的投资协议中。
(二)证券投资 所谓证券投资,是指破产企业投资购买国家允许发行的各类有价证券的行为。证券可分为国债,即国家向社会发行的一定期限届满还本付息的债券,包括国库券等,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是指金融机构或公司发行的在一定期限届满还本付息的债券,金融机构发行的为金融债权,企业发行的叫企业债券;股票是指由国家批准上市的公司公开向社会募集股份而发行的有价证券;投资基金是指国家允许向社会发行的并由投资基金公司管理并派发红利的有价证券。涉及破产企业的证券投资,主要是指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
(三)股权投资 所谓股权投资,是指破产企业投资设立新的企业法人,并拥有该企业法人一定比例的股权的行为。实践中,破产企业的这种投资最为普遍。股权投资分两种情形:一是破产企业与其他投资单位投资成立的企业法人,破产企业按投资比例拥有该企业法人的部分股权。二是破产企业投资成立的全资子公司,破产企业拥有子公司百分之百的股权;
将债务人的对外投资进行清理回收,归入破产财产,并不是简单地抽回投资,而是在清理后做出合理的处分,以确保破产财产的完整性,最大限度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管理人要尽职尽责的完成清算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就要全面掌握破产企业对外投资情况,并按不同的投资形式分别进行清理。
三、管理人对破产企业项目投资的清理
管理人对破产企业项目投资的清理,应建立在对整个项目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然后再根据了解的情况进行处置。
(一)对项目投资的了解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了解项目投资法律文件
主要是了解破产企业与其他投资主体签订的投资协议或合同,并掌握破产企业在项目投资中的权利义务。同时通过审阅项目投资法律文件,了解该项目的合法性。根据项目本身的法律效力,确认有效项目投资和无效项目投资。
2、了解破产企业对项目的实际投资情况 首先要了解破产企业投资的形式,即是现金投入还是实物投入,还是土地使用权投入或专利技术投入;其次了解投入的时间,再次要了解投入的金额,包括非现金投入如何作价。
3、了解项目本身的进展情况
进展情况是指项目接近完成的程度,还需要多少投入才能完成。再次要了解该项目的本身的市场前景和潜力,完成后获得经济效益的情况;最后要了解该项目的法律手续情况,完全履行了法律手续还是部分履行了,尚未履行的法律手续能否补办及补办的时间、费用等。这些问题涉及清算时对该项目如何进行处理。
管理人在了解上述情况以后,应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该项目本身及破产企业在该项目中的投资权益进行评估。对项目本身进行评估,主要用意是弄清楚该项目的市场前景。为下一步管理人处置破产企业投资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二)管理人对破产企业投资的处理
管理人对破产企业投资的处理,分两种途径:一是对投资项目本身进行清算;二是对破产企业投资权益进行有偿转让。
1、管理人对投资项目本身进行清算应具备下列条件
(1)项目本身非法,无法继续进行的,只能通过对项目进行清算,然后投资各方共同将项目已形成资产转让。再按投资协议及实际投资情况进行分配。在此情况下,管理人将代表破产企业参与投资主体对该项目的清算及资产转让。(2)该项目本身合法,管理人在对投资权益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该投资权益进行拍卖或者公开变卖。(3)管理人对破产企业的投资权益转让不成,即无人承让,包括其他项目投资主体也不承让情况下,管理人只能申请人民法院对该项目进行清算。
2、管理人对投资权益进行有偿转让应具备以下条件(1)破产企业已实际投入资金;(2)破产企业所实际投资的项目属合法项目,受法律保护;(3)破产企业所实际投资的项目虽欠缺某些形式要件,但经补办可以继续存在和开发的,管理人有偿转让破产企业权益,投资他方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
投资权益转让价格的确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决定转让价格的因素很多,管理人要着重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破产企业实际投资因素,即实际投入多少、投资的时间;二是破产企业实际投入与应该投入之差额情况、违约情况及应承担的违约责任与赔偿责任的情况。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因破产企业投资不到位,先行违约,导致其他投资主体的损失的,其他投资主体基于破产企业的违约责任和赔偿责任是向人民法院申报债权,还是要求新的承让方替破产企业承担这种责任?这是其他投资主体的权利。由承让方替破产企业承担违约及赔偿责任的,管理人在决定转让价格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其他投资方因破产企业违约造成经济损失,在未得到有效补偿情况下,是不会配合管理人转让投资权益的,管理人很难转让成功,因为新的承让方是取代破产企业继续与其他投资主体合作的,其他主体不配合,不承认新的承让方在醒目中的权益,又有谁会愿意冒如此风险购买破产企业与其他投资主体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不顾这种关系,不顾破产企业违约给其他投资主体造成的损失,一味地强调并单独处理破产企业的投资权益,是不现实的。
四、管理人对破产企业证券投资的清理
管理人在对破产企业证券投资进行清理时,应注意以下工作环节和问题:
1、了解证券投资的凭证情况,包括投资股票的主要依据、投资债券的主要凭证等,以此来证明破产企业确实有证券投资。
2、了解证券投资的产权归属情况。一方面要了解已投资的证券归谁所有,特别是政府曾禁止企业买卖股票,企业不得不采取规避的形式,即以企业个别职工的名义在证券公司开立户头,在登记公司开办股东代码卡,用企业都资金购买股票,此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股票记载在谁的名下,就是谁的,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是作为名义购买人的职工或者其他自然人与提供资金的企业之间有协议,个人承认其名下的股票为公司所有的,更应认定股票的所有权人是破产企业,而不是个人。
3、了解证券投资的现状。投资股票的,要了解投股票的市场行情及大致走向。投资证券的,要了解发行债权的公司的效益情况及债权是否到期,这涉及管理人如何处理债券问题。
4、了解破产企业实际投资的数量及投入的时间,并责成管理人会计师对此项进行审计。在了解上述情况后,管理人应对投资的证券进行处理。关于股票处理既不能采取拍卖的形式,也不能采取变卖的形式,只能按照国家关于股票交易规则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值得注意的是,管理人在对破产企业接管时,只要接收了股票、证券这类投资,应立即申请法院采取查封、冻结等强制措施予以保全,以免个别人趁机转让。破产企业购买股票的,大都以个人名义登记和操作,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时,名义购买人或者根本不再露面或者不向管理人移交有关证券投资的资料或者对股票的所有权持有异议。在此情况下,管理人应请求人民法院对股票的所有权进行确权,经裁定归破产企业所有,管理人可凭裁定书及协助执行通知书到所开户的证券公司办理挂牌交易手续。裁定归个人所有的,只要能证明该个人对破产企业有负债,人民法院仍可裁定变卖该个人名下的股票以清偿破产企业的债权。
五、管理人对破产企业股权投资的清理
股权投资是破产企业投资的最为直接和普遍的形式。破产企业的股权投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与其他企业共同出资形成新的企业法人实体,另一种是破产企业独资成立新的企业法人,破产企业拥有新企业法人百分之百的股权,这种新成立的企业法人实际是破产企业的全资企业。两种不同的投资形式,管理人的清理做法也是不同的。
(一)管理人对破产企业拥有一定比例的股权投资的清理
管理人对破产企业拥有一定比例股权投资的清理应先了解破产企业的情况,包括:
1、了解被投资企业的注册登记情况。如被投资的企业何时成立,是否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是否正式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是谁,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模式怎样,有无董事会及董事会成员情况,企业的股东是谁,企业的住所地、经营方式及经营范围如何。
2、弄清楚股东投资情况。首先弄清楚破产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合资合同或章程上约定或确认的出资比例和数额及出资形式和时间,这是衡量股东出资是否到位,是否足额到位,是否按时到位,有无违约的主要依据。其次弄清楚股东各方包括破产企业的实际投资情况,投资的形式和数额,并要掌握实际投入的财务凭证和验资报告。再次弄清楚被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是多少,股东实际投资多少,是否缴足注册资本。
3、弄清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资产负债情况。这是管理人对破产企业股权投资清理必须着重做的工作。弄清楚这一情况,其意义在于(1)投资是风险与效益并存的,究竟是风险大还是效益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资产负债情况。当被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差,资产小于负债,处于连年亏损状态时,破产企业投资的股权本身也就不可能有经济效益,这时,投资真正出现了风险。所以,破产企业投资的股权,有无效益,有无回报,是否仍有价值,关键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资产负债情况。(2)破产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拥有一定比例的股权,表明被投资企业是有限责任性质的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弄清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对管理人界定破产企业所持股权的价值,能否收回投资能及能收回多少投资是有帮助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被投资企业只有资产大于负债时,管理人才有实际可以转让破产企业股权的可能。当被投资企业资产小于负债,即资本抵债,表明破产企业的股权投资可收回的价值降为零。(3)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东在公司成立后,不得抽回出资,管理人在对破产企业投资股权进行清算时,不能将破产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投资与被投资关系视为债权债务关系,也不能将被投资企业作为破产企业的债务人看待,不能直接向被钩子企业索债,不管破产企业投入被投资企业的资产是以什么形式表现的,即使是以土地使用权出资的,尚未办理过户手续,破产企业也不能认为这个财产是自己的财产,而不是被投资企业的财产。划分清楚破产企业投资的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对管理人清算破产企业的股权投资非常重要。破产企业所投资的财产,包括现金、实物、工业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必须是归破产企业所有的财产。但是破产企业一旦将这些财产以投资的形式投入到被投资企业,这些财产的所有权即发生转移,不再归破产企业所有,而归被投资企业所有。破产企业丧失对这些财产所有权的同时,取得对被投资企业的股权。破产企业对被投资企业财务的控制,实际是通过行使对被投资企业的股权的形式进行的,而不能以被投资企业财产所权人的身份进行处分。被投资企业的全部财产,包括股东投入的财产及自己经营形成的财产,是其对外承担民事责任的物质基础。只有当被投资企业经清算,其全部财产用于承担全部债务后有剩余,该余额部分才体现为破产企业投资股权的效益情况。
管理人了解了破产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的情况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股权进行清理,实务中经常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主要包括:
1、管理人的地位和身份
按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企业破产后,由管理人全面接管,这种接管应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破产企业的实物,也包括破产企业的身份和地位。在涉及破产企业投资法律关系中,管理人对破产企业的身份的接管和取代是非常重要的。破产企业因投资而持有股权情况下,该企业是被投资企业的股东,并参加被投资企业董事会及经营班子。一旦企业被宣告破产,被管理人接管,管理人即取代破产企业,并以股东的身份参加被投资企业的管理与经营,出任董事会并参加董事会,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破产清算实务中,管理人真正承继破产企业的地位和身份,并以股东的身份参加被投资企业的管理与经营的很少,这一做法被严重忽视,笔者认为,管理人及时机关破产企业的地位和身份,并确实负起责任,具有以下意义:(1)管理人可明正言顺地以股东的身份介入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可以保证被投资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状态,不致因企业破产而对投资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震动,也不致因企业破产,股东缺位而导致被投资企业时空或被其他股东操纵。(2)管理人以股东身份介入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可以全面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状况及经济效益状况,从而为管理人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审计及破产企业拥有的股权的评估铺平道路、奠定基础。(3)管理人以股东的身份介入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对控制被投资企业的资产,保持被投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避免被投资企业的资产流失至为重要。这样可以使破产企业股权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增强股权的变现能力和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破产企业债权人的合法权益。(4)管理人以股东的身份介入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对及时协调与其他股东的合作关系,以及对监督其他股东对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与控制十分必要。
2、管理人处分破产企业投资股权的程序及形式
破产企业投资股权,作为一种权益,当然可以变卖和拍卖。不过,股权的变卖或拍卖与一般财产的变卖和拍卖不同。一般财产,由于所有权关系清楚,且不影响他人的权益,所以变卖或拍卖比较易操作,没有那么复杂的程序和手续。股权变卖或拍卖则截然不同,我国《公司法》第72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30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有限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从其规定。“第73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程序转让股东股权时,应当通知公司及全体股东,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满二十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破产程序是一种强制执行程序,因此在破产程序中转让破产企业对外投资股权时,根据上述《公司法》第72条73条规定,应当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按照在评估基础上确定的价格,向公司其他股东发出关于转让股权的书面通知。其次,收到股权转让通知后二十日内无股东答复受让股权的,进行拍卖程序;若有一个股东答复受让股权,则与该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并办理股权转让事宜;若多个股东要求受让,则组织协商各自受让比例,协商不成,按各股东出资比例分配股权转让份额,并分别签订转让协议、办理股权转让事宜。
关于破产企业投资股权转让问题,除公司法以外,还涉及其他法律规定。《公司法》第218条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的,使用其规定。”我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33条规定:下列事项由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董事一致通过方可作出决议:„
(三)合营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转让„换言之,破产企业拥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股权的,其股权转让须由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董事一致通过。这个条件要比公司法规定的条件严格得多,增加了管理人转让股权的难度。难度之一表现在难以召开董事会。合资企业在股东合作愉快的情况下,董事会的召开比较容易,一旦出现裂痕,互不配合,则很难召开董事会。另外,董事是由各股东派的,有的董事在国外等,或因其个人原因无法召开董事会,致使董事会无法按法定人数有效召开,显然董事会不能召开,同意或不同意股权转让的董事会决议也就无法形成。难度之二表现在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董事难以一致通过。有一个董事不同意,就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董事会就不能就此股权转让做出有效的决议。难度之三在于法律没有规定未一致通过的不就措施。对破产企业管理人而言,不管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董事一致通过还是不一致通过,股权要转让要处分是必然的,在一致通过情况下,股权转让会顺利进行,一旦未一致通过,管理人怎么办,显然法律没有规定这方面的补救措施。面对这些难点,管理人应借助人民法院的审判权力予以克服。转让破产企业拥有的股权,不仅是管理人的职责,也是人民法院审理破产案件中的内容之一。当这一转让行为因为上述难点无法处理下去时,势必影响人民法院对破产案件的审理。此种情况下,管理人惟有依靠人民法院的审判职权,妥善解决股权转让问题。
我国《中为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0条规定,合营一方如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权,须经合营他方同意。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股权是条件,不得比向合营他方转让的条件优惠。不难看出,合营企业的股权转让,不仅要由合资企业董事会一致通过,而且向第三者转让时须经合营他方同意。这又给管理人出了一道难题,即合营他方不同意怎么办。法律对此同样没有规定不就措施。但管理人不能因为合营他方不同意而不再转让,在此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公司关于股东不同意转让就应当购买该股权的规定的精神,应当作为管理人及人民法院转让破产企业拥有的股权的依据。
3、管理人可否有偿转让破产企业持有的股权
只要认定破产企业拥有股权,是不是在任何条件下,管理人都可以有偿转让股权。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股权只有在有价值情况下,才存在有偿转让问题。而股权究竟是有价值还是无价值,取决于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产负债情况,这是需要管理人以股东的身份建议对投资企业进行财务审计。经审计,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有三种:第一种是资不抵债;第二种是资产和复制相当或出入不大;第三种是资产大于负债。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被投资企业已没有前景可言,并已停业或歇业,管理人不应再进行股权的有偿转让,事实上也无人愿意有偿承让,而只能通过对被投资企业进行清算的形式了结对破产企业拥有股权的处分或不作处理,但要将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书面报告债权人会议。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8条规定:“债务人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及其收益应当予以追收。对该股权可以出售或者转让,出售、转让所得列入破产财产进行分配。股权价值为负值的清算组停止追收。”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被投资企业存在潜力,有发展的前景和机遇等,所以,虽然资产与负债相当,但股权仍有一定的价值,可进行有偿转让,但转让的价格不会太高。在第三种情况下,管理人可以对股权进行竞价式有偿转让。
(二)管理人对被投资企业拥有百分之百的股权投资的清理 破产企业对股权投资的另一形式,就是破产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拥有百分之百的股权,即破产企业投资成立全资子公司。管理人对破产企业拥有的全资子公司的股权处理,应注意以下问题:
1、了解子公司注册登记情况,破产企业对子公司注资到位情况;
2、了解子公司资产负债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及经济效益情况;
3、管理人应对子公司进行全面的资产清理和财务审计;
4、管理人对子公司的前途命运必须作出反映。在子公司的上属公司破产情况下,管理人对破产企业的清算,必然涉及对子公司如何处理的问题。但是,不管管理人如何处理,首先应遵循的原则是,子公司有自己的债权债务,子公司必须用自己的全部财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这样承担的结果:一是子公司的资产与子公司的债务相当;二是子公司的资产大于子公司的负债;三是子公司的资产小于子公司的债务,即资不抵债。这样子公司的前途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资产大于负债,管理人对子公司的整体产权进行转让后,子公司的“老板”由原来的破产企业变为新的整体产权购买人,子公司的法人资格仍然保留。变卖整体产权所得价款并入破产财产。另一种是资产与负债相当或者资本抵债,管理人可对子公司进行非破产清算,清算的资产首先用于清偿子公司自己的债务,全部清偿后仍有余额的并入破产财产,不足的,申请子公司破产,这一做法将导致子公司法人资格的消灭。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7条规定:“债务人在其开办的全资企业中的投资权益应当予以追收。全资企业资本抵债的,清算组停止追收。”
清算破产企业对外投资,尤其是股权投资涉及相关权益人及第三人的配合问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虽然《企业破产法》对此没有列出具体法条加以规定,但笔者认为管理人要把握总的原则就是效益最大化,即破产企业的对外投资特别是股权投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变现,收回权益。如果确实因为所投资企业亏损或处于资不抵债状态,无法收回投资权益的,也只能是终止清理。这是市场的选择,是管理人不得已而放弃权利,由于是放弃权利,管理人要履行报告手续。如果是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前终止清理的,依据《企业破产法》第26条规定,管理人要向人民法院报告,并经人民法院许可。如果是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以后停止清理的,依据《企业破产法》第69条规定,管理人应道及时报告债务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