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备干部问题和对策
2007.理论研究奖评论文
村级后备干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牛群镇党委会 郎鲁峰
村级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者,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败。因此,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必然是一项带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选拔培养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保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高速增长。但从实际情况看,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存在问题
1、选圈内不选圈外。由于受宗族势力的影响,有些村领导在选人用人上,都用自己家族、亲属的人。在选拔后备干部中,也把范围缩得过窄。多数群众对此漠不关心,无形中助长了村领导的选定风气,他们把自己的亲属和朋友等圈内的人选上做后备干部,使圈外的能人进不来。这样的班子往往成为一个软班子,扯耳腮动的亲属班子。
2、选下手不选对手。一些村支部领导认为,自己的下手都是听话、认干、没挑的人,选做后备干部,以后进班子好领导,对自己没威胁。如果把圈外那些有思想、有能力、敢想敢干的人选为后备干部,一旦进了班子,对自己威胁大,怕超、怕顶、怕丢乌纱帽。
3、“备”上名不给工作。有的村党支部对后备干部不负责,认为“备”上名了就行了,用不着组织他们学习,给他们安排具体工作。一些后备干部和没“备”的一个样,发挥不了作用,不利于他们锻炼成长。
4、给工作不敢撒手。有的村党支部虽然给后备干部安排了一些临时任务,但没有交给具体工作。有的村领导认为,这些后备干部年纪轻,经验不足,不能独立工作,给点工作先锻炼,以后慢慢压担子。这种给工作又不敢撒手,更不敢大胆放手的做法,对后备干部尽快成熟十分不利。
5、出差错不给撑腰。村级后备干部年纪轻,经验不足,是一个共性问题。正因为不成熟,才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安排工作,大胆地让他们到风口浪头上锻炼,尽快成长。这样就免不了担一点儿风险,工作中出现点儿差错应该正确理解,热心帮助解决。可有的支部对后备干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差错,怨这怨那,不给撑腰,反而责备,使后备干部伤了自尊心,失去了进取心。
二、主要原因
出现以上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有具体办法制约。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应坚持什么样的标准,掌握哪些原则,如何培养,采取哪些措施,目前都不够具体明确,缺乏规范,因此出现了诸多问题。
二是没有纳入日程重视。由于乡镇党委没有对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只是原则上部署,具体工作交给了村党支部掌握,所以有的村干部就随心所欲,想选谁就选谁,结果选上来的许多都是亲人、庸人,真正的能人却没有选上来。
三是没有创造条件培养。有的村把培养后备干部看成是走形式,没有看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对选拔上来的后备干部不研究培养办法,不给创造条件,使后备干部成熟慢、素质低,有的已“备”了多年还不能进班子。
四是没有任用基础保证。后备干部用上用不上,取决于老百姓的选票。村班子培养的后备干部,老百姓不选,培养是白费功夫。从镇村两级都认为后备干部培养用途不大,削弱了工作积极性。后备干部自己也缺乏信心。
三、对策研究
1、制订办法管理。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使这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一是坚持标准,选拔能人。坚持不拘一格选拔后备干部,冲破旧的选人观念,看德才重民意,看能力重政绩,决不能搞论资排辈,任人唯亲。二是确定目标,定向培养。要给选拔上来的后备干部定目标,“备”什么职务就定什么目标,按照目标去培养,后备干部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就能提高得快。三是村级备用,镇级管理。镇党委应成立后备干部管理领导小组,对村级后备干部统一交任务,统一考核,统一管理,统一使用。这样,可以保证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工作不流于形式,不受宗族势力干扰,不受权力、人际关系左右。
2、拓宽渠道选人。冲破旧的用人观念,面向全村,广泛招贤,谁有本事就用谁,不拘一格地选拔后备干部。一是广泛谈。找有代表性的党员、村干部、群众和退下来的“三老”(老支书、老村长、老会计)谈,让他们充分讨论,谁够后备干部条件就举谁。二是“三票”选。用测评票测谁够“备”,用推荐票推谁能“备”,用自荐票荐谁愿“备”,把测、推、荐的结果综合在一起,谁的票数多就用谁做后备。三是重标准。镇领导小组把关,选拔那些思想品德正、作风正派、团结务实、群众信任的人;选拔那些懂经济会管理、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人;选拔那些思想解放、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人。选拔这些人做后备干部,村级班子就后继有人,事业就兴旺发达。
3、创造条件培养。一是大胆压担子。要给后备干部交具体工作,让他们到艰苦环境中去炼,到风口浪头上去闯。出现点失误不要求全责备,要给撑腰,并要教方法,使他们能够大胆工作。二是结对教方法。村级后备干部有的是培养副书记,有的是培养村委会主任,有的是培养会计,要分别和现任的书记、村委会主任、会计结成对子,一带一、一帮一,教方法、传经验,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能提高得快。三是集中搞培训。要根据不同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结合镇村的实际,组织后备干部办短期培养班。主要是镇集中办,理论结合实际,着重提高后备干部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本领。
四、基层实践
为有效破解村级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备而难用的问题,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小牛群镇推行“三推一定”的选拔、“以一带一”的带培、“镇村兼职”的使用办法,探索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的新机制。
“三推一定”理顺选拔程序。为有效破解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工作中存在的“选圈内不选圈外、选下手不选对手、选庸才不选人才”等问题,探索实行了“三推一定”的后备干部选拔方式。“三推一定”,即:组织推荐后备干部,群众推荐干部,自我推荐后备干部,将推荐人员都纳入后备干部预备人选;党员大会对预备人选投票表决,党组织严格把关,按名额确定后备干部。“三推”放宽了选人的视野,减少了父亲是后备干部、子女也是后备干部的情况;“一定”保障了党组织决策权的落实,理顺了后备干部选拔程序。截止目前,全镇共用此办法确定村级后备干部150名。
“以一带一”完善带培措施。为有效破解村级后备干部中存在的“有人选无人管、只培养不问效”等问题,即:每名村级干部结对培养一名后备干部,通过“面对面、手把手”式的培养,提高培养效果;对村级后备干部实行跟踪培养制度,其成长情况及时记录在村级后备干部履历及培训考核登记表,实行动态管理。截止目前,全镇村级干部与后备干部共结成培养对子149对。
“镇村兼职”拓宽使用渠道。为有效破解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中存在的“备上名不给位置,给位置不给工作、给工作不敢撒手”等问题,通过引路子、给位子、压担子、出点子、壮胆子等培养措施,促进村级后备干部成长进步。“镇村兼职”,即:村级后备干部在镇政府和村组级兼任职务,根据每名后备干部的实际情况,安排担任村民小组长、民情信息员、纠纷调解员等职务,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经济比较宽裕的村,后备干部可以到村任职,村里给予务工补助。选择有潜质的后备干部到镇政府站所挂职锻炼,拓宽使用渠道,利用镇政府机关氛围浓厚、工作运转规范、政策信息灵便的优势,提高培养质量,加快成长步伐。截止目前,村级后备干部在村组任职86人,到乡镇站所挂职2人。
五、探索完善
1、使用渠道狭窄。镇吸收村级后备干部的数量很少,只能个别优秀人员方能被部分站所使用;村级适用更加困难,大部分村没有财力解决后备干部的补助问题,后备干部无锻炼的空间和机会。
2、外出干部过多。村级后备干部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大部分都不愿“备”上多少年,而选择了外出创业,总体上影响了后备干部的质量。
3、经济能人冲击。从近几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看,经济能人进班子成为大趋势,年轻的后备干部因经济积累不足,于中年创业成功者没法竞争,所以后备干部不敢有任职奢望。
以上原因是外部环境的对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和使用的制约因素。再加上内部原因,后备干部的培养使用还需要调整思路,尽快完善,使后备干部队伍这一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打开新局面。
第二篇:后备干部建立健全培养问题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的问题及对策(转)
中央历来重视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明确提出要壮大后备干部队伍,建立健全干部储备、培养和使用的链条。但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三个方面突出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一是备而不“管”的问题。从各地各部门的工作情况来看,后备干部大多是通过群众推荐、组织审核等程序,在多数认可的基础上确定的,大多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普通干部中的优秀代表,一般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应该说,只要关注重视、培养得当、加强管理,多数后备干部都能正常成长成才,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但目前对后备干部还普遍存在着重确定、轻培养的现象。有的地方和单位虽然也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并确定专人进行联系和管理,但大多缺乏系统性的培养措施;有的地方和单位对后备干部只是写在纸上、锁在柜中,平常缺乏必要的重视、关注和培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备而不“管”的问题。
二是备而不“变”的问题。与干部提拔一样,后备干部也存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必然有后备干部因种种原因而导致不胜任、不适应,同时,肯定也有其他普通干部迅速成长成熟,得到干部群众普遍认可,适宜成为后备干部,因此,后备干部也应与干部动态成长状况相适应。从各地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各级后备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能进不能出的现象。有的地方和单位忽视对后备干部的动态管理,后备干部名单长时间固定不变。有的地方后备干部库建立后就很少及时进行变动。少数地方和单位在后备干部调出甚至出事后也没有及时进
行调整,影响了后备干部工作的严肃性。
三是备而不“用”的问题。后备干部工作是否成功,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否顺利成长成才并得到任用。对组织来说,后备干部得到任用就意味着发现了人才、培养了干部;对干部本人来说,则意味着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可、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因此,做好后备干部的提拔任用工作,对干部和组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可否认的是,后备干部最终能否走上一定的领导岗位,肯定会受到组织培养、自身努力、客观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每一名后备干部都有机会得到提拔任用,但后备干部正常提拔任用的比率如果太低,甚至非后备干部也比后备干部有更多的提拔机会,则难免对后备干部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一方面,会影响组织的权威,引起群众疑虑;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后备干部本人的积极性。
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确保干部队伍后继有人、正常交替的关键性工作,必须真正重视、落实措施,切实建好、管好、用好后备干部队伍。
一是建立日常培养机制。要通过群众推荐、组织考察等形式,科学合理地确定后备干部,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进行管理。后备干部一旦确定,党委(党组)就要真正重视,制定措施,加强培养。要明确由组织部门和党委人事部门对后备干部进行管理,建立与后备干部定期谈心、谈话等制度,及时了解后备干部的工作、生活及思想状态,真正做到关心、关注后备干部。要建立后备干部的重点培养机制。对后备干部,坚持重点培训、重点锻炼,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各种政治和
业务方面的培训,通过挂职锻炼、一线任职等方式,广泛安排他们到招商、信访、农村、企业等基层一线和艰苦复杂环境工作和任职,提升他们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按照“能进能出”的标准,切实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动态管理,特别是要建立后备干部的退出机制,确保后备干部队伍的活力与质量。对调出本地本单位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不胜任、不适应作为后备干部的,要制定“不胜任”的具体标准,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处理。对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要坚决清退出后备干部队伍,确保后备干部队伍的纯洁性。通过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促进后备干部队伍合理流动,使后备干部保持紧迫感和进取心,使其他干部增添希望和动力。
三是建立任用重视机制。后备干部既是普通干部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人员,又经过了组织的重点培养,特别是接受了后备期的观察、考察与锻炼,与其他普通干部相比,大多更加突出、更加成熟。在提拔任用上建议予以重视和倾斜。在干部调整时要切实关注后备干部,真正让优秀的后备干部能够及时脱颖而出
第三篇:浅谈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和后备干部培养问题
浅谈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和后备干部培养问题
在今年6月28日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工作,要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后备力量,承载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关键性工程。下面就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和后备干部培养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年轻干部素质有别,参差不齐。一方面是由于引进人才专业、身份等客观条件限制,高学历年轻干部人才来源不广,数量不多。另一方面,录用人员出了校门就入机关,对国情、民情缺乏了解,缺乏对艰苦环境的历练以致出现适应能力不强,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能力与学历不相对等。
二是实践锻炼机制不够健全。随着机构改革的逐渐落实,各单位的编制、岗位设定设置限制,基本都是一人一岗,岗责对应,大多数年轻干部的岗位较为固定,交流形式形成制约。致使大部分年轻干部工作经历少、缺乏锻炼机会、经验不丰富,形成成长瓶颈。
三是培养教育缺乏系统性。一些部门和单位缺乏培养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平时不注意年轻干部的培养和人才的储备,不注意建立一支各方面结构比较合理、数量比较充足的后备干部队伍。遇到在年龄、学历、党派、专业上有特殊的空缺职位时,便只能是按条件画圈,以致出现“矬子里拔大个”的现象。
四是年轻干部缺乏积极和创新性。个别年轻干部进取心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工作中开拓性、主动性不够,点子不多,思路不新,办法不活,放不开手脚,造成在培养过程中受限。
五是政策机制的亟待提升。虽然我们不断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逐步完善培养选拔机制,但“硬度”还不够,年轻干部培养选拔还没有真正纳入到党政班子考核内容,尚未形成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基层部门领导选拔任用年轻干部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的几点建议。
一是健全人才引入,激励机制。全面掌握干部空缺岗位及岗位所需的学历、专业等基础信息,有目标的引入学历较高、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干部队伍。贯彻优秀人才奖励鼓励措施,对那些踏实肯干、成绩突出的年轻干部,单位要积极提供调研、考察、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年轻干部感到只要努力工作,干出成绩,就能得到褒奖和
重用,进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二是做好干部交流,激发潜能。对于干部交流难,缺乏积极性方面,可在实行末位淘汰的基础上,对一般干部实行同行业交流,将优秀人才合理流动到更重要的岗位上进行锻炼,为其成长提供机会,激发年轻干部潜能和活力。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把关。要进一步完善对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考核、考察制度,通过对年轻干部实行多视角、全方位的考核,促进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坚持标准、严格把关,特别要注重群众公认。要把群众公认贯穿培养选拔的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真正把那些群众公认并有实绩的优秀年轻干部大力选拔起来。
四是着眼未来,储备充足的后备队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项长期任务,建设一支来源广、数量足、素质高的后备干部队伍,是保持领导干部队伍充满活力的根本保证,所以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要树立周期性观念。建立周期梯次分明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体系,储备的干部越多,选人用人的余地越大,从而彻底摆脱多年来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上的不连续性,有效避免“备时无着落,用是抱佛脚”现象。
五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用人观念上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选人方法上要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常规,不拘一格。要努力创造一种正确的用人导向,想干事的人有事干,能干事的人干成事,会干事的人干大事,促使年轻干部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一个有利于促进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用一套规范的办法,保证优秀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2013年9月6日
第四篇: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探讨
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 要]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国家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农技推广服务作为联系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成果的桥梁,是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主要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之下逐渐形成,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具有一套和计划经济相互适应的运行机制以及组织结构。伴随着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不断发展,这一种推广机制已经越来越不能够对当前新形势需求进行使用,对于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实施改革以及调整,已经成为了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并且是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升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的需要。
关键词:农技推广 目的意义 美国农业 启示 对策 引言:我国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农业大国,农耕文明的起源也远早于其他文明国度,农业推广技术及领域的诞生甚至可以追溯至晚清时期,1898年清廷政府设置的农工商总局是当时第一个农业管理的机构,而之后效仿日本设立的农工商部更是开创了科技推广的先河,因为其创办农事试验场等设施,其中包含农林、桑蚕、畜牧等多个涉农领域;进入民国时期,政府对农业推广抱有的态度更为积极,先后拟定《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组织章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办事细则》等一系列农业推广的法规章程,促进着我国农业推广体系逐渐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也开始建立农业推广机构,促进农民高涨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推广工作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之后农业部更是在1953年制定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明确了各主体部门分工并将农业推广合规化。步入改革开放后,农业部逐渐正各地试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并在1980年中央一号文件恢复了农业建设推广的伟大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第二次飞跃的重要因素。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农业生产综合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与此同时教育、研究及推广分属不同单位管理同样也容易导致信息及资源不同步以及分工不均衡,非落地引导也易造成推广活动未充分考虑现实的接受水平,与三农发展相脱节。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
我国新时期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就是要依靠农技推广体系的实施,同时农技推广体系也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
1.1农业技术推广实施目的
首先,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其中百分之八十的人聚集在农村,因此农村的人均农业资源非常有限。其次,我国农村的因地理位置较偏僻,社会环境较为封闭,相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无法流入农村,导致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最后,我国目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都要求夯实农技基础,改革与发展农业生产。
1.2农业技术推广实施的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具有划阶段性的意义,该体系的建立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1).市场失灵的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市场机制所触及不到的区域往往存在与农业的生产生活当中,这个领域就被成为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而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
(2).农业竞争力加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使得农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提高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3).实现农业反哺工业。新中国后期长期重视工业的大力发展,使农业市场日渐萎缩。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可以使政府大力扶持农业的后期发展,逐步提高农业自给的能力,实现农业反哺工业,最终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
二、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合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很多地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基层仍沿用传统的推广体系,使我国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主要由政府机构直接领导并统一管理,农业科研成果由乡镇示范点进行实验推广和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没有统一结合;科技、教学、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体系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同时,在推广过程中忽视了对农产品安全问题和农业自然资源及环境的保护,特别是一些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其推广工作停滞不前,推广功能名存实亡,大多情况以销售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为主,不能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2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比较单一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仍沿用传统的推广形式,大多都以实验和示范为主,没有更好的把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这种推广形式往往只是单纯的重视推广过程,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仅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工作不管不顾,最终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看对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影响。
2.3资金投入不足
现代农业建设从长远角度看主要是综合效益比较明显,相比于传统农业短期内投资较大,这就需要立足长远利益,长期推广实施。研究表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新技术农业推广方面资金投入占到了其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占世界农业生产总值的1%,而我国目前的投资仅仅占到了0.2%,远低于世界农业推广资金平均水平。这将是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2.4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
现代农业是一门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产业,需要技术推广人员有扎实的农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水平,但目前我国基层农业推广工作者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学习和进行专业培训的机会很少,不能及时更新传统技术,新科研技术成果无法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农民朋友,使得现代农业在农村的推广缓步不前。同时大多数农业技术推广站点推广人员不足,设备配备不齐全,缺乏相应的推广技术和专业人才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现代农业的推广和发展。
2.5农业种植效益低、规模小
(1)农产品价格低,引起农业种植比较效益低。一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小面积上很难看到明显效益。对农民而言,只有当一项科技成果能为其家庭创造高的效益时,才会主动采纳应用。在种植效益不明显的情况下,农户对农业科技的应用表现热情不高,影响科技采用率。
(2)当前各地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而且每户耕种的土地田块分散,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同时也不利于农户采用规模性农业技术。如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化生产等。
三、美国农技推广潮流与对我们的启示 3.1三位一体,美国农技推广潮流
1914年的《史密斯-利弗法》,是美国第三部农业法案,但却是第一部标准的农业推广法,该法案在制度上对美国的农业推广进行了深化改革,并将科研、教育与推广通过立法紧紧相连,明确了大学与基层机构这一体系两大主体,从宏观层面对先进农推模式进行保护。美国的农业推广发展时间长度与我国格外相近,但相对来说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模式道路并且备受推崇。而其成功之处主要归功于是形成了独特的“三位一体”推广格局,所谓“三位一体”,是指由大学统管各地方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工作,主持引导并全权负责。这种合作型的农业推广体制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问题和特别情况,通过向农民传授科学知识与信息,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有效解决人们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目前,美国合作农业推广系统主要为农民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及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服务,主要帮助农民合理使用和规划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提高产品安全系数;家政服务,主要是针对家庭经济而开展的农业推广活动;青年服务,主要是让农村的孩子主动参与到农业生产的实践中,让他们能够在实践操作中学会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各种农业生活实用技能,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服务,主要是在农场开展农业科技讲座以及农业知识短期培训班,将最新农业科技成果介绍给农民,同时为农民提供经济技术咨询等服务,帮助农户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社区开发服务,主要是为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带来专业化的信息和最新的科技成果知识。
3.2对我国农技推广的启示
(1)加大农业科学成果研究、知识教育普及以及推广3个方面相结合的力度。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将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农业知识教育以及农业推广3个方面的工作整合为一体,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合作农业推广模式,使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是以农业部为基础对下级单位行使业务指导,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农业知识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没有得到有效整合,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呈现出比较分散的状态,也降低了农业推广效率、使推广人员素质也普遍比较低,不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的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动力。因此,我国农业推广体系要以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制为出发点,充分借鉴美国农业推广体制的成功经验,抽调相关组织机构中的人员和专家,成立相应的农业推广组织机构或办事机构,全面组织实施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和农业信息知识的教育推广工作。并充分利用农业大学的科技研究成果,扩大农业大学宣传组织推广工作的范围,将其在教学、科研、推广等领域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实现一条龙服务。同时还要组织相关专家对农业推广计划和教学科研成果等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及科学审定,在审定评价完成后共同组织对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并全程给予指导。
(2)全力推进农业推广体系向专业化、综合化、全面化方向发展。
美国农业推广的内容涵盖范围比较广,包括农场管理、精准农业、作物与营养、增效农业、转基因作物等多个领域。农业推广可以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会现代化农业的科技及管理理论知识,能够对土地进行更为合理的使用,有效减少农业生产中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而造成的水土资源污染,让食品卫生安全得到更有效的保证;而目前我国的农业推广形式单一,解决问题的范围过窄。
(3)加大农业经费投入。
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还要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以美国农业推广体系为鉴,增大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的资金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筹集经费,发挥各级农业推广部门的技术优势,与政府为农民提供的农业优惠政策相结合,以有偿的技术承包和服务的方式,有效解决农业推广领域资金匮乏的状况;同时还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培养一支精练的推广队伍,使他们成为懂技术、会推广、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代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解决对策
4.1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技发展之路 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经验,我们既不能停留在技术推广这种农业推广的初级形式阶段,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农业推广模式,唯一出路就是要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推广模式。即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内,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推广内涵应该是:农业推广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种专门化活动。
4.2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培养农民学习精神
经济农业技术推广一方面让农村居民在思想上得到解放,在农业科技水平的不同阶段,可以很容易的接受先进科技术,甚至有意识的及时捕捉相关农业科技创新,这样农业技术推广就可以进行再次推广,从中受益的农村居民会迅速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农村居民相互沟通、学习。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让农村居民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人均收入水平不断的提高,换言之,他们从中获益后,也会将信息传递给周围的居民,农业技术推广又一次得到再推广,这样农业技术推广就可以达到滚雪球的效果,那么我们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革命就可以彻头彻尾的进行!
4.3 构建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宣传平台,发挥科技成果积极作用。
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可以作为农业推广专业人员的重要信息来源渠道,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把构建和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宣传平台工作作为农业推广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来抓,即使通过这一平台发挥农业推广系统和农业推广机构的作用。
4.4 整合服务资源,规范应用程序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要通过整合现有的农技推广服务、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教育和培训联合,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药剂综合开发应用。要以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的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新科技的能力。农业技术的推广要因地制宜,严格执行农业法律法规和当地政策,农技人员在推广服务中要结合生产实际和市场信息,采取多种服务方法向农民推广简单实用、便于操作的实用技术,提高服务效能。
4.5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农户经营规模偏小的实际,在农户自愿的条件下,采取股份合作、租赁经营等方式,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有序的流转,使地块相对连片集中到种植大户手中,进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规模产生的效益,刺激他们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应用农业实用技术,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
五、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不但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还可以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月红.关于农业推广理论与应用的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12 [2] 李炜炜.对构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3 [3] 辛翔飞,王济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11 [4] 张世炳.论沟通与农业推广[J].中国农业信息,2013 [5] 郭晓雷,王伟.运用新型农业推广理论搞好良种推广工作[J].种业点评,2006 [6] 孙丽君.加强农经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农业经济
[7]谢倩,罗成.中美技术农业推广[J] 湖南农业技术,2014 [8]李晓军.美国农业对我国农业的启示[J] 河北农业年鉴2012 [9]何晓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研究[J] 2014
甘肃三农信息
第五篇:浅谈农民工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农民工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股强大的力量。但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就业难,工资被拖欠现象严重,缺乏社会保障,社会地位低下,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困难,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问题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如何有效解决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工资;社保;业余生活;子女就学;解决对策
引言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农民工”,实际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当前农民工问题是个大问题,“农民工”是一个带有歧视性的自相矛盾的称谓,但深刻反映了他们的“边缘人”状态。他们进到城里从事非农的工作单还未改变农民的身份,未被被城市错认同接纳。他们处在产业的边缘、城乡的边缘、体制的边缘,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
一、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所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农民工就业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农民工自身素质欠缺,文化程度不高、缺少技术,以及一些政策制度方面的缺陷,他们只能做些纯体力劳动以及一些简单的流水线工作。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用工需求明显增加,加上农民工返乡就近就业和创业农民工就业难确实有所缓解,从总体上说,我国就业人口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改变。因此,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民工“就业难”主要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找不到工作即无业可就,其次是不能持续、稳定就业,或者是就业质量很低。
(二)拖欠工资现象依然存在,权益得不到保障
近年来,农民工就业环境日益改善,但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建筑业农民工的工资被拖欠的现象比较严重。到2007年,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约有1000亿元,农民工中,48.1%的人有过出门打工但拿不到工资的经历,为了讨薪,农民工往往要到有关政府部门去几次甚至十几次,有的农民工仅仅在向劳动监察大队举报阶段就要花出几百元至上千元的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在这段时间内,他们无法正常劳动。农民工讨薪给本人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由于依法维权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程序繁琐,处理时限过长,而且付出巨额成本后许多权利不能得到维护,或者处理结果不能弥补其维权过程中付出的巨额成本,所以许多农民工不愿意通过劳动监察、劳动仲裁以及诉讼等合法方式解决劳动争议。有的农民工甚至选择了暴力手段或极端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跳楼、爬塔吊等。这些恶性事件,不仅直接威胁着农民工、用人单位老板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直接威胁着社会的公共安全和稳定。
(三)社会保险覆盖率低
目前我国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医疗保险的平均参保率为10%左右,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目前仍与绝大多数农民工无缘。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导致参保困难,农民工、用人单位和地方政府各有顾虑,社保制度门槛高、转移难,导致农民工权益难以保障,是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农民工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缺乏信任,对自己以后能否享受到养老保险待遇心存疑虑和担心。由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而农民工流动频繁,如果不能实现转移接续,多数农民工参保很难达到该年限标准。目前我国农民工所在单位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饮、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用人单位主观上认为负担过重,也不愿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买单”。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推进农民工参保也有顾虑,主要担心社保制度的高额缴费会影响本地的投资环境,把好不容易引来的投资方吓跑。
(四)业余生活单调,生活条件差
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安全无法保障、生活环境脏乱差。农民工进城后面临的第一大题就是找个落脚安身之处,大多数只能租房居住,或住在建筑工地的工棚里,房间拥挤、采光和通风条件差。不宽裕的收入、不高的文化水平、拥挤的居住条件、高强度的劳动,使他们往往处于与城市文化的某种隔膜中。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令人担忧,一半以上的农民工主要靠看电视、睡觉打发工余时光,打扑克、看电视、聊天几乎成为农民工基本的文化生活,上网吧、看碟片、闲逛是一些年轻农民工业余休闲的主要方式。
(五)农民工地位低下,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
目前有1.3亿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从统计来看,我国建筑业的9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的50%的从业人员是农民工,农民工已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农民工的地位却非常低下,他们的许多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一是农民工工资很低。二是农民工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地位低下。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状态,他们所从事的往往是技术含量较低的脏、累、险、重的粗活,如泥工、瓦工、矿工和搬运工等。农民工的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并且工作条件恶劣。绝大部分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都远远超过国家法定时间,他们一般没有固定的休息日,每天工作时间都在8—12小时,甚至更长。许多农民工在劳动环境很恶劣的条件下工作,他们的身心往往受到很大伤害,并且经常发生工伤或者重大伤亡事故。三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由于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以及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低,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许多企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有的企业即使签了合同,也往往只强调企业自身的权利和农民工的义务,许多农民工甚至不了解合同的内容。所以,一旦发生纠纷,在多数情况下农民工都是受害者,最为典型的就是雇主故意拖欠和拒付工资的现象。四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状况恶劣。农民工由于收入较低,普遍经济拮据,绝大多数农民工的衣着都极为简朴;他们往往居住在郊区的简陋民房和工地的简易工棚内,居住拥挤、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潮湿、蚊蝇滋生,卫生状况恶劣;为了减少支出,农民工的饮食也很简单,并且卫生条件也很差,所有这些都与农民工所在城市的居民有着明显差异。另外,由于农民工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劳动时间长,闲暇时间少,因而他们大都过着工作—吃饭—睡眠这种原始、单调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娱乐和文化生活,他们完全处于城市的边缘状态,虽然他们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子女就学难,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现状堪忧
农民工外出就业,使子女教育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随父母到务工地就读,一方面由于户籍限制,不得不缴纳一定金额的借读费,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父母流动性较高,其子女不得不成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连续性成了很大问题;如果在老家就读,则要与父母长年分离成为“留守儿童”,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监护人,在子女成长中长期缺位,无法实现持续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健康都极为不利。我国现在将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左右,这个数字也在逐年递增,而这些留守儿童多数现状堪忧。
二、以上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措施
针对农民工就业难的实际情况,今后要把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增强就业稳定性放在突出位臵,采取多渠道措施,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
1.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大力开展多种门类、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农民工外出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二是完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输出地要为准备外出就业的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准确、及时的务工信息;输入地要完善用工信息发布机制,所有职业介绍机构向农民工免费开放。
3.是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发展小城镇、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气房”;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和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4.是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增加新的就业机会,是今后农村新的增长点。要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规模种养业,创办工商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
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涉及面广、难度大,必须有法可依、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在尽快出台针对农民工权益维护统一的法律、法规的同时,针对农民工目前依法维权能力较弱的情况,要开展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此外,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促使农民工融入城市并转变为“新市民”,必须尊重农民工的社会政治权利,建立农民工管理机构和自治组织,完善农民利益诉求机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1.以组建农民工协会为突破口,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
应尽快组建全市性的农民工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独特作用,把农民工的利益诉求转变为有组织的制度化的利益诉求。考虑到农民工的流动性,要探索建立农民工协会会员资格注册制,即农民工在加入协会成为会员后,不管到哪个企业或工地,只要到所在协会组织进行注册,就取得协会会员资格。2.建立并推广“劳动工资债权协会转让”制度。
具体的制度设计是:凡在城市务工的人员,如果工资被业主拖欠,而且事实清楚、数额明确,面临经济上的特殊困难或特别情况的,只要提出申请,经调查符合“转让”条件的,双方签订《工资债权转让协议》,协会就可以先支付这些务工者的工资,最后由协会以债权人的名义,通过协商或法律途径向业主收回债权。这样就加大了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力度,充分发挥协会组织在维权中的重要作用。
(三)构建大社保体系,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1.国家应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制度模式可采取统账结合,先建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待时机成熟后再研究如何进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缴费实行低费率,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双方负担,企业按本企业工资总额的10%,个人按本人工资的5%,全部缴费进入农民工个人账户,并发放个人账户卡。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按规定折算缴费年限,调整个人账户规模,划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基金;回农村的,达到规定退休年龄时,允许转移个人账户进入农村社会保险。
2.为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目前开展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着重要保当期住院医疗。同时,为切实降低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本人的负担,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单独管理,根据农民工大病发病率实行低费率,不承担国有企业职工的历史债务,费率一般控制在2%以下,农民工本人可不缴费。农民工凡已参加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保险的,原则上不再同时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如本人不愿或无能力在城市治疗的,应制订相应的措施,将大病医疗保险关系和资金转入农村合作医疗。
3.建立农民工应急救助机制。通过政府和有关民间机构维护农民工权益,开展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对遭遇意外伤害或重大疾病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民工,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临时性的应急援助。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建立由国家、集体、农民三方负担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并在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推进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接轨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
(四)切实可行地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后,原来城乡分割的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架构下,公共服务资源明显不足,其中农民工住房保障面临的困难尤为突出,如何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比较完善的住宿和生活条件,又不会因此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使之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规划和建设农民工简易住房是有效途径,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可得性、可承受性和可复制性的原则,所谓可得性是指要针对其低收入阶段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建造标准适当、能住得起的住房;所谓可承受性是指要求使用者支付一定的建房成本,参与房屋建造,不能全部依赖政府补贴;所谓可复制性是指建立在低收入人群经济实力基础上的可得性的住房是可持续的,可得性—可承受性—可复制性是个良性的循环。如:以政府启动为先导,市场化方式自主运营,建设农民工公寓,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政府先后投入房产,投资进行简单的改造和装修,发动社会各界捐助家用电器、家俱。居住条件比较简陋,但“一人一天一元”的收费标准吸纳农民工入住,将政府支持和农民工承受力较好地结合起来,形成改善农民工生活条件的长效机制,收入不高的农民工能够在这里安心地过上城市生活。
(五)消除体制障碍,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当前中国农民工恶劣的生存状态,决定了国家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废除几十年来一直实行的各种不合理制度和政策,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现状,保护其合法权益。
1.全面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
目前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农民贫穷的根源,同时,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也是阻碍广大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发展的主要障碍。随着改革的深入,必须对造成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彻底取消户籍制度,使农民工拥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和地位。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目前城乡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非常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农民工的就业。应实行城乡统筹就业管理,按照“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要求,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农民工,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代理等一条龙服务。特别要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仅可以为农民工的就业提供帮助,也可以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3.必须着力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
目前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比城市居民低,因此,即使国家取消了户籍制度,也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但由于农民工的文化技能水平有限,根本不可能和城市居民竞争,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仍然得不到根本提高。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投入,建立专门培训机构,不断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农民工的生存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
(六)农民工子女问题
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要统筹发展公办教育资源和民办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落实好“两为主”政策。把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经费预算,按照实际在校人数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对于公办教学资源不足的农民工集聚地区,要想方设法加大投入、调配资源,改善教学条件,或者新建一批公办学校。
二是提高民办教学资源水平。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简单地禁止和关闭都不可取,要支持和规范其发展,将受政府委托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统一的师资培训和教学管理,提高安全水平和师资水平,逐步让其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财政扶持政策。对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也要按照公办学校的标准,免除学杂费,享受相关补助。
三是逐步分离学籍和户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再回到农村读高中,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教育和健康成长。可以考虑逐步将学籍和户籍相分离,首先在农民工户籍所在省份范围内,让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就业地享有参加中考、高考的权利,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结束语
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解决农民工问题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激发社会活力、体现社会公平公正、保证科学民主以及循序渐进等基本原则,切实维护农民工群体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