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保险问题及对策
社会保险问题、发展趋势及对策 农民工养老保险 现状
首先,农民工参保覆盖面较低。各地虽然都将农民工作为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面的主要对象,但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农民工参保率依然偏低
其次,农民工退保率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者养老保险的平均退保率已达到40%。广东东莞2005年有105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1年内就有40万人“退保”,基本上都是外来务工者。在浙江杭州,参加养老保险的外来工在50万人左右,而每年“退保”人数高达8—10万人,目前累计“退保”的人次超过24万。从参保到退保,亿万农民工在社会养老保险面前表现出的无奈与矛盾,为中国年轻而庞大的社会保障体制出了一道难题。
再次,养老保险衔接困难。由于各地的农民工养老政策不同,各地的缴费率、缴费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没法实现接转。
1.养老保险制度设计自身的缺陷。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保险责任主体、社会统筹的工资比例以及政策与制度衔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贯彻和实施。首先,国家对农保资金筹集的规定,坚持的是“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在一些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的地方,保费全部由农民个人负担,保费收取很困难。个别地方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强制性收取保费,引起农民反感,并带来一些社会性问题。其次,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工资比例,各地有所差异,保险制度的不衔接、不统一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再次,现行的政策中与现行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衔接问题设计的不够好,这给劳动力在全国的流动带来了极大的阻力。最后,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关于累计缴费15年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的门槛使得农民工难以逾越。由于农民工普遍从事的工作一般属于劳动密集型,常常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当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在城市里再找工作就非常困难,所以他们的实际缴费年限很难达到15年。2.各地政策不统一,缺乏统一有效的指导。
2001年12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中央政策对地方的政策具有约束作用,但有的地方在执行中央的政策同时,加入了地方性的规定,从而形成了有差异的地方性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因此,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区域政策差异致使农民工跨省区调换就业地点后很难转移或保持养老保险关系。由于国家尚未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各地政策的不统一,因此农民工的个人账户基本上不可转移,因此农民工即使在辗转各地务工期间按规定缴费,晚年却还是与养老保险无缘。农民工工作的高度流动性,使其在老年之后能享受单位养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面对没有保障的未来,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只是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地位让社会听不到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诉求。3.我国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城镇农村社会保障的资源分配存在巨大差异。
户籍制度是一个制度层面的原因。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一直是阻碍农民工真正融入所在城市的根本所在。长期以来政府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将政策资源倾向城市居民,因此社保问题上在城镇居民的社保资金尚存在巨大差额的前提下,更谈不上农村的社保问题了。这使得农民工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养老保障,其身在城市而户口在农村,他们随时可以回乡务农,伴随着回乡的是拒绝参保或退保,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出现“一低一高”现象。4.农民工自身的因素。
由于农民工个体群体差异极大,难以进行统一规划。有的农民工是季节性外出,有的是长年外出,还有一些农民工选择在城镇长期工作和居住,因此农民工个体和群体差异都很大,如果按照统一的模式纳入养老保险体系显然不现实。而且由于农民工收入较低,难以承受保险费。按照现行的养老保险费缴纳标准,农民工自己应缴纳的部分每月在100元以上,除掉必要生活费用支出,每月所剩无几,缴纳较高的社会养老保险费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因此出现大量的退保现象。5.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许多用人单位拒绝为农民工办理参保,其主要原因就是一些用人单位认为,为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会加重企业负担,因此往往违反规定不予参保。近年来, 农民工退保率不断升高,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如果农民工选择退保,可以得到个人账户中的11%作为一次性给付,而剩下的15%并不退还给企业,而是变成社会统筹基金。因此,企业干脆拒绝为农民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这也是农民工参保率低的一个原因。
三、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1.在现有的财政体制下,调整支出结构,筹集资金,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问题。
由于农民工兼有农民和市民双重身份,政府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所负财政责任具有特殊性,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除了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缴费外,还应当开辟筹集渠道的新思路。其中主要有:一是农村土地征收中提取部分比例的资金用于养老保险。土地是农民和农民工的传统保障载体,当农民离开土地而成为农民工后,仍有必要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中寻求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二是转移财政支付。在农民工输入城市与农民工输出地区之间建立一种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此种财政转移支付占该市财政收入的比例应当依来源于财政 转移支付接受地的农民工总数占该市总劳动力的比例来确定,对于这种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应当限定一定比例进入财政转移支付接受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险基金和农民工社会保险基金。
2.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
现阶段实行的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政策,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农民工即使参保也很难享受老有所养的待遇,这是他们消极对待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建议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统一管理。首先,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的社会化管理机制,让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公安户籍、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建立劳动者个人终身保险账号,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其次,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管理中心。通过设计“社会保险个人服务窗口”,简化参保程序,改进服务手段,使农民工参保登记、缴费、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更加方便快捷。再次,建立农民工全国通用型永久社保卡。实行一卡制,农民工不论迁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办理一次性社会保险登记、缴纳养老保险费及领取养老保险金。最后,实行灵活的缴费方式。农民工养老保险缴费可以按月计算,按月、季、年缴、允许中断后再补缴,缴费时间累计折算成标准缴费年限。
3.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转让制度。
首先可以全面取消中小城市的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的界限,允许农民在户口所在地的县域内自由流动,只要农民在城市具有固定的住所,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即为其建立社会养老保险账户,并可随其工作区域的变化而转移。农村土地转让制度改革应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民工自主转让土地经营权,通过实行反租倒包、转包转让、租赁、拍卖、土地经营权人股、企业或大户托管等形式,有效实现土地增值,使在外打工的农民摆脱土地经营的后顾之忧,并最终通过利益补偿纳入其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增强养老保障的能力,使转出土地的农民工最终享有与所在城镇人口同样的养老保险待遇。4.适当降低缴费率,延长缴费期,采取灵活的缴费方式。
从农民工个人角度来看,农民工的劳动报酬一般都明显低于城镇工,所以农民工个人缴费率也应低于目前城镇职工执行的8%的标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灵活性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可以设定不同的缴费比例,农民工个人可以针对自己的即期收入参照不同的缴费率进行缴费。当其收入较高时,可以按较高比例缴费;收入较低时,可以按较低比例缴费,“多投就多保,少投就少保”,因此农民工的缴费水平只会影响到参保农民工个人将来从个人账户中领取养老金的多少,他可以根据自己当时的收入状况选择相应的缴费比例。5.建立健全养老保险监督体系。
社会养老保险监督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完善:第一,行政监督。应该由有关部门在国家的授权下对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行严密监督,同时处理有关养老保险投诉案件,并给予及时处理。第二,审计监督。国家审计部门要不定期地对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的财务和管理进行审计,如遇到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第三,社会监督在国家审计和监督的前提下,引入社会监督,由有关代表及社会团体组成社会监督机构,对养老保险机构进行直接监督。以维护养老保险的公平与安全。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对用人单位的监督激励机制。一方面,组织专门的检查监督人员,负责监督企业与农民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加大违规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可根据农民工的流动性及参加工作时间长短来将他们分类,分别确定不同的缴费率,建立差别缴费率。
医疗保险制度整合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大体系组成。
目前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发展到了新高度,实行“三保合一”的时机已经到来。①存在机构职能重叠交叉和社会资源浪费的现象。不仅政府的三个职能部门都在管理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事项,职能有明显的重叠交叉现象,而且部门内部层层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每个定点医疗机构(各级定点医院)内部也分别设置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保险等多个报销窗口,负责各自的报销和结算工作,这样就使得管理机构一方面感到经办力量明显不足,尤其是部分地区新农合的基层经办力量还很薄弱;另一方面又存在部分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被浪费的状况,比如机构重叠就造成了部分人力资源、办公场地的重复投入和浪费,不同部门重复建设多套基本医疗保障信息系统,造成了部分资金、设备、管理人员的浪费。
②存在重复参保、假报销的现象。部分农村大学生(在校生)既参加新农合保险,又参加“大学生医疗保险”;还有部分城郊失地农民和外出打工农民存在既参加新农合,又参加城镇居民保险的现象。这种重复参保不仅增加了农民负担,还增加了财政支出。同时,还可能为少数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假病历、假发票等,以获得政府补偿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
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符合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新农合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广大农民群众看病贵、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好处,也赢得了民心等等。但由于制度、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城乡群众显得不够满意,比如因政策标准不统一,城镇居民和农民同住一间病房,但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却不同,部分群众存在不公平感。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实现居民、职工和农民参保条件一致、个人缴费标准和待遇标准一致、保障水平一致以及权力和义务一致,逐步缩小城镇居民、职工和农村医疗保险待遇之间的差距,真正体现医疗保障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我国目前很难用一个制度和统一的标准建立适合所有人群的医保制度。因此,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发展需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医保制度的统筹发展,最终实现制度的统一。不仅如此,三种基本医疗保险的整合也需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撑,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各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的配合。
在当前形势下,三种基本医疗保险的整合不能操之过急。因为在我国,三种医疗保险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一旦三种保险的基金流入一个资金池,就会出现保障水平高的人群对保障水平低的人群进行变相补贴。所以国家应充分调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比较完善的整合三种保险制度的要求及意见,供地方贯彻执行。其次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保障水平息息相关,同时涉及了人财物等方面整合,需要不断完善。各地应结合国家政策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经验,加快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最后我国城乡差距很大,这就需要国家不断提高对农村居民的补助水平和医疗待遇水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性和广泛性。
工伤保险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企业中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多发。如何加强工伤预防、切实有效地维护劳动者安全健康权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工伤保险作为一项以保障工伤职工各项工伤待遇为目的的社会保险制度,在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现有的工伤保险制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探索一条新形势下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伤保险发展之路,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2003年我国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确立了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的基本构架。截至2009年末,全国参保单位达330余万户,参保人数达到1.46亿人,比《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前增加了2倍之多。与此同时,工伤保险基金的规模呈大幅度增长趋势,2009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达到240亿元,为2003年的6倍之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待遇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权益得到了较好保障。近年来,尽管我国工伤保险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1.工伤保险制度工伤预防功能发挥不够。目前我国工伤保险仍是以工伤补偿为主,主要通过对工伤人员的经济补偿来保障他们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但单纯的工伤补偿并不是现代工伤保险制度的应有之义。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都把工伤补偿和工伤预防、职业康复紧紧结合在一起,并将重点放在工伤事故的预防上,同时尽最大努力提供康复帮助。我国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中尽管确定了“工伤保险要与事故预防和职业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但没有明确规定基金的支出比例、途径和用途,在我国一些省级立法及实施细则中,大多数也没有明确规定工伤预防基金支出比例,从而导致工伤保险机构的工伤预防工作无法得到明确的制度指导。2.工伤保险覆盖面狭窄,覆盖范围小覆盖面狭窄是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首要问题。一方面,现有的制度主要是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仅规定各类企业以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不参加。另一方面,农民工参保率不高是突出问题。虽然我国早在2004年开始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就将农民工纳入了工伤保险范畴,但较低的参保率导致大部分的农民工在发生工伤事故后得不到应有的权益保障。3.工伤保险费率不尽合理
我国实行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制度,但目前工伤保险费率不尽合理。一是我国工伤保险费率水平偏低。目前我国平均费率为0.9%左右②,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费率低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工伤保险该有的功能和服务不到位。二是行业费率档次少。我国行业本身分类繁多,但在工伤保险费率计算时,我国只是简单地将行业分为风险较小、中等风险、风险较大三个类别,相应的基准费率为0.5%、1.0%和2.0%,差别也不大,直接影响了企业参保的积极性以及工伤保险和工伤预防效能的发挥。
4.工伤保险的实施面临新挑战
随着就业形式的多元化,我国高流动性、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大量增加。同时,随着我国逐渐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劳动力流动也不仅限于国内劳动力市场,工作人员派驻国外以及外籍人士来华就业等情况都将大大增加。按目前实施的工伤保险制度很难将这些劳动关系全部纳入保险范围。
另外,在原有制度及其改革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老工伤问题对于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发展提出了难题。比如,由于职业病迟发性、滞后性的特点,将会出现越来越多以前没有参保的职工陆续被诊断为职业病的情况。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工伤待遇问题,也对工伤保险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健全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1.加强工伤保险法规建设,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与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
在工伤保险运行体系中实施积极的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已成为国际工伤保险事业发展的主流。我国工伤保险法律体系的核心是2003年出,其中很多已经适应不了台的《工伤保险条例》
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亟须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推动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与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在新修改的条例中,我们应当逐步明确工伤预防费用在工伤保险基金中的法定支出比例,保障工伤预防和康复工作的经费来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和实施细则,对工伤预防和康复费用的使用范围、提取比例和任务目标等做出明确规定。2.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
从国外的工伤保险状况来看,工伤保险的覆盖面是相当广泛的。例如,在实行强制性工伤保险的德国,1885年工伤保险创立之初仅在部分行业建立了该项制度,之后逐步发展到所有雇员;到1942年,德国的工伤保险已经覆盖了全部企业;到1971年,覆盖范围进一步从工人到国家工作人员及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儿童各类人群。对于我国来说,未来的工伤保险制度应该适用我国境内一切企业单位和全部职工,不仅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资和私营企业,还应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职工纳入工伤保险体系。而且,政府还应进一步研究探索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障办法,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尽快实现所有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全覆盖,让更多的劳动者享有这项保障。
3.建立科学、规范的费率变化机制
一方面,要根据行业风险程度,进一步细化行业分类,完善行业差别费率,充分体现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差异,对于危险性高的行业工伤保险缴费率要大幅提高,对于风险性小的行业和企业可以实行更低的工伤保险缴费率,保证横向公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用人单位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机制,将缴费标准与企业安全生产实际状况和风险差别等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纵向公平。要充分发挥费率机制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和激励用人单位积极改善劳动作业条件,减少和控制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4.探索建立相应的工伤救援机制
我国目前还有很多农民工在受到工伤后因无法确定劳动关系而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尤其是职业病滞后性的特点导致这类问题尤为突出。针对这些人群,政府有必要探索建立相应的工伤救援机制,让这部分人能够在发生工伤或职业病后获得及时的医疗救治和补偿,以保障他们的生命健康权益。这不仅仅关系着这些工伤人员的个人权益,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为了对工伤保险提供更多、更稳定的资金保障,笔者建议,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比如,通过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政府补贴和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专项保障基金,用于解决这些人员的医疗和基本生活保障,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工伤保险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加强对专项保障基金的管理。
失业保险
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功能
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集中建立保障资金,对遭遇失业风险而失去收入来源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二是促进失业者尽快再就业,从而抑制失业。生活保障功能是失业保险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反失业功能的强化则是全球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趋势。
失业保险制度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保障尽可能多的失业者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来维持社会安定、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时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1]。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单纯强调失业保险的生活保障功能已很难解决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必须探寻更积极的失业保险机制,发挥其抑制失业和促进就业的能动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失业保险“社会稳定器”的减震作用,维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失业保险政策。从1986年国务院《国有企业职工待业暂行规定》,到1993年《国有企业职工待业规定》,再到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失业保险制度已经形成完整体系,在保障失业工人的权益及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总体来说,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更注重事后的补偿,其抑制失业及促进就业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 《失业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人员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从理论上讲,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面临失业风险、或已成为失业者的劳动者都应该享有失业保险制度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保障的“国民待遇”均等原则。然而我国目前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主要限于城镇经济范围内企业事业单位的失业者,不涉及农村经济领域;在城镇经济范围内,又主要侧重于公有制经济,私营、三资企业还未完全纳入。这种保障现状,使得失业保险的社会性名不副实,实际上成为少数人的保障。当然,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大小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失业保险也不可能覆盖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但失业保险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就业格局及就业方式的重大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现阶段非公有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采取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形式实现就业,事实上已经成为许多劳动者的选择。如果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不能跟上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就会造成劳动者享受社会福利机会的新的不平等。(二)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偏低
按现行制度规定,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从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的统筹层次仅在市县两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失业保险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由于统筹层次较低,基金的整体抗风险能力比较脆弱,基金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互济。而且,这种在市、县两级分级统筹管理为主的方式,造成各地在使用和统筹失业保险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失业保险基金过于分散且各自为政,不利于统一调度和集中管理、使用资金。统筹层次偏低造成的条块分割,使我国失业保险机构与职工培训机构、职工介绍机构各自为政的状态长期存在,很难得到根本的改变,这就极大限制了失业保险反失业功效的充分发挥,使得失业职工不能按照市场需求接受职工培训,不能及时得到用人信息和就业指导咨询,造成失业职工再就业率很低。(五)领取失业保险金资格的审查还不够规范
按国际通例,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是:处在劳动年龄,非自愿性失业,失业前有一定时期的连续工作并交纳失业保险费,及时申请失业登记的失业者。我国《失业保险条例》也做了类似规定,但还不够具体完善,且缺少相应的审核机构。由于缺乏具体详细的资格审查条例和相应的资格审核机构,导致有些人一边拥有就业收入,一边领取失业保险金。
三、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体系的对策建议
增强失业保险的反失业功能,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方向。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应当以保障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及抑制失业为目标,制定有效的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保障和稳定作用。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一)逐步地适当提高失业保险金水平
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失业保险制度的基础目标。我国可以适当地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以保证有足够的支撑力来维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当然,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会涉及到很多方面。首先要考虑失业保险水平是否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一旦失业保险待遇水平的提高超过了经济增长的承受能力,那就会出现西方福利国家的“失业陷阱”。再有,失业保险金标准的提高还要考虑企业的缴费能力,因为给付标准的提高也意味着保险费率的提高,这会加重企业的负担,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减弱。因此,给付标准的确立需特别慎重,在现阶段应是适当地、逐步地提高,使我国的失业保险既有足够的支撑能力以保障失业者,又能确保水平的适度性,以促使失业者积极再就业。
(二)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用途
要实施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就需要调整失业保险基金的用途,在现阶段可以对基金的支出作以下的调整:
第一,在生活保障方面,可适当拉大失业保险待遇差距,使失业保险待遇与领取时间挂钩,随着领取时间的推移,失业保险金额呈逐渐下降趋势。
第二,在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方面,加大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为实现就业保障型的社会失业保险制度提供资金上的保证。可以考虑灵活发放失业保险金,对于有可行创业计划的失业者考虑一次性发放多月的失业保险金作为其创业的资金。
第三,在其他方面,可运用失业保险机制来抑制企业的解雇行为。比如根据相关产业政策的需要对企业进行就业补贴和培训补贴,帮助其改善就业环境,实行内部转岗培训,内部消化过剩人员,减少解雇员工的情况发生。
总的来说,对失业人员最有效的直接帮助是使他们重新就业,因此,通过调整失业保险金中用于技术培训、转岗训练的费用比例的办法,从以往简单的生活保障转化为促进失业人员的重新就业,由消极保险转化为积极就业保障,应是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需要着重加强的方面。(三)加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审查并细化资格审查条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失业保险政策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各国普遍加强了对领取失业保险资格的审查,并把失业保险和就业服务紧密联系起来。我国目前应当在失业登记的资格条件与程序办法、失业统计的方式和指标等方面,加强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比如把失业者是否履行求职登记、是否参加求职指导和技能培训、是否积极寻找工作,作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审查条件。如果消极等待就业和拒绝介绍工作,就应通过缩短失业保险金期限等惩罚手段,来刺激失业者尽快重新就业。
(四)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应加快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就业信息网络,通过失业保险信息化建设来加强失业保险与就业服务的联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布制度,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及时便利的就业服务。优化现有的各项传统就业服务活动,如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及就业规划等等,切实提高这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政府管理部门在进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到既要克服失业者过分依赖失业救济的思想,又要使其能起到积极鼓励和有效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的作用,使失业保险金成为激发失业者积极谋业、创业的有效手段。
生育保险
我国的女职工生育保险实行己有半个世纪。生育保险作为关系妇女特殊权益、促进妇女发展的重要问题,两次被写入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但是,目前我国生育保险的开展情况仍不容乐观,尤其是推行难的困境正不断凸现。维护女工权益,保障女工健康,不断加强对生育保险的投入和有效利用,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现行生育保险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为促进生育保险的不断完善提供一点思路。
一、现行生育保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生育保险的认识不高,执行生育保险制度不积极
由于受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认为生儿育女是妇女的天职,是家庭私事。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自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两大方面。由于生育保险在五大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中无论从资金规模上还是从受益对象上都属于小险种,在社会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客观上造成了企业实际参保率不高。由于生育保险金缴纳缺乏强制性,一些企业逃避社会责任,自身不负担职工的生育费用,也不为职工缴纳生育社会保险。有些企业因效益不好,无力参加生育保险或参保后又退保。还有部分企业虽然经济上能够支付,但因缴纳生育保险缺乏强制性,经常拖延缴纳甚至不缴。
(二)保险基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难以实现社会统筹 目前女职工生育所有费用均由企业或单位承担,个人不缴费,政府不补贴,没有体现社会保险基金应由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负担和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这种单纯企业化、单位化的做法不仅保障能力脆弱,并且无法形成社会统一的生育保障基金与保障制度。致使女职工只能依赖企业和单位,而各个单位又会因女职工的多寡出现负担轻重不一的现象。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单位可以依法给予生育女职工生育权益,而一些亏损单位往往难以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特别是生育期间的收入权益。这一现象不仅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使妇女在择业时处于不利地位。
(三)生育保险的保障水平偏低,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当前,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生活水平和卫生保健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随着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的改革,职工收入中标准工资部分占工资收入总数的比例不断下降。但是,以标准工资为基数计发的产假工资改革力度未能相应跟上这种变化,导致产假工资的保障力度相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育女职工母子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必要的保健及营养水准。并且,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各项检查费用也随之增加,但女职工的生育保险却一直未能及时跟上调整。女职工在怀孕期间发生自然流产的费用、保胎用药费用、超出两次的B超检查费用及彩超费用等,均不在规定报销之内,全部由职工个人承担,给职工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没有真正体现出生育保险的优越性,也没有充分发挥生育保险的应有作用。
(四)生育保险覆盖范围过窄,发展不够平衡
由于行业间、所有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导致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不够广,发展很不平衡。其中有经济发展水平上的问题,也有观念上的影响。《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城镇企业职工,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私营、合资、合作、独资、股份制等。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优势行业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都能较好地执行生育保险制度,而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和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女职工则很难享受到生育保险政策。生育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过窄,已经成为制约女性劳动力自由、合理流动的“瓶颈”,也导致部分女职工生育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五)生育保险的立法滞后,生育保险制度操作性不强
我国的生育保险还处在初级阶段,立法层次偏低,步伐滞后,不能充分发挥其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的作用。1994年原劳动部颁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多年停留在试行阶段,其中有些条款己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参保范围只限企业;对参保对象缺乏强制性措施;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不参保、改制后企业退保率高的情况无相应条款;对违反《试行办法》的行为缺乏制约和惩治措施等等。尤为突出的是,《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有关待遇规定不一致。《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生育女职工的产假工资为100%,而《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女职工的生育津贴按照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计发。这种待遇规定及生育医疗费缺乏统一规范的界定标准等,都给实际的操作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健全生育保险制度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生育保险意识,做好“两个结合”
把推进生育保险同维护女职工基本权益结合起来,与维护家庭、社会稳定结合起来。目前,女性己经大规模地参与了经济活动,女职工的经济收入在大多数家庭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实行生育保险,确保女职工在生育子女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保证生育期间的日常生活和基本医疗保健,避免女职工因承担生育责任而遭受就业歧视,或在孕产期被企业解雇、减发工资或调岗换岗等现象,也避免因生育而导致女工及其家庭生活水平的突然下降。因此,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加大宣传力度,推行和健全企业职工的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家庭、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快生育保险的立法工作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实施的一种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必须有相应的立法来支持。多年来,我国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己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并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但还没有通过立法形式固定下来。因此,要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加快生育保险法制建设。当前部分企业拖欠、逃避甚至根本不缴生育保险费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常以此为由拒用女工,其主要原因在于有关现行的生育保险规定的立法层次偏低,不能强行约束企业的行为,不能充分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
(三)扩大职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
当前职工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很不全面,各级各部门应充分重视职工生育保险,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生育保险统筹覆盖范围,并逐步扩展到个体、私营、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领域,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不参保的问题,切实解决企业之间负担一重一轻的矛盾,使所有企业的女职工都能从中受益。同时,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也有利于缓解生育保险专项基金不足和现行生育保障水平偏低的问题。
(四)提高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程度
当前生育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管理不协调,在管理上无法对医疗机构费用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处于被动地位。另外,部分地区生育津贴和医疗费用实行包干的办法,个人仍要承担因生育引起的部分医疗费。参保职工或企业在领取生育保险金时,手续繁琐,常常往返于生育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加重了企业的事务性负担。因此,建议生育保险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发放方式,独立于企业之外,逐步做到生育医疗费用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第二篇:社会保险作用、问题及对策
定义: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有以下五大功能:
(一)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安定社会。
(二)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劳动者体质。
(三)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四)为社会、为基层服务,方便群众生活。
(五)实行收入再分配,适当调节劳动分配,保险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六)增加国民储蓄,促进经济增长。
主要问题及对策:
问题:
1、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一是就业和劳动权益往往受到侵犯。二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小。三是农民工经常面临失业的窘境。
2、企业不按规定以全部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目前许多企业一方面少报、瞒报、漏报缴费工资基数,尽量少缴养老保险费。虽然社会保障部门不断加大清欠力度,但往往是边清边欠,前清后欠,难以杜绝。
3、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低,保障水平低。
4、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抽样调查的10084个农村60岁以上老人样本中,不享受养老保险的占96.9%,享受养老保险的只占1.5%。目前全国城镇居民享受低保人数约2200万人,属在低保标准很低基础上制度覆盖的最困难人群。全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3亿人,其中农村老龄人口约9000万人,生活主要依靠子女供养。
5、专家们指出,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尚存6种缺陷,如规定的待遇水平较低、远未实现全覆盖、严重的城乡失衡、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家属的社保问题突出、对贫弱人群的发展权保障严重不足、对贫势人群的福利服务严重不足等。原因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资金支付压力大、部分社会群体社会保障待遇不合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宏观上来看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就业形势多样化。三是城市化。四是经济全球化。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主要原因有:(1)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2)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3)社会保障在缺乏法律保证。(4)管理体制分散、政出多门。社会保障管理分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
而在社会保障问题中农民工的社保问题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有:一是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二是制度执行上存在薄弱环节。三是思想观念上的原因。四是雇主和农民工双方都抵制社会保障。措施对策: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对象是会体社会成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应对措施主要有:(1)加快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任务是:
1、扩大覆盖面,实行城镇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2、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3、实行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费用。
4、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随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指数定期调整的制度。
(2)加快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应考虑和落实以下改革:
1、扩大实施范围。一方面,抓紧完善国有企业中所有非自愿失业职工都能获得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帮助;另一方面,要使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覆盖城镇农村及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职工和机关、团体、事业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职工。
2、提高基金的社会化统筹程度。失业保险基金应按照以支定收、留有适当储备的原则,进行全社会统筹。
3、合理确定基金使用的目标。以失业救济和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紧密结合再就业,实行有效管理。
4、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3)逐步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我国在城乡各地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农村贫民救助、“五保户”救助、灾民救助、城镇生活困难职工救助等救助形式。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应遵循反贫穷、积极救助等原则,科学地确定实施范围和生活待遇标准。
2、进一步完善社会优抚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科学地制定社会优抚拨款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建立优抚事业自我发展的机制,建立专项基金和创办经济实体;通过立法,使退役官兵安置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是增进城乡居民生活福利的重要措施。
建议采取如下具体对策:
(一)积极推动国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二)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三)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培育资本市场联系起来设计。(四)建立个人社会保障帐户,推动社会保障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五)构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新型关系,确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六)重视社会保障基金经营,保证其不断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七)政府应减少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限制。(八)进一步加大对特困职工困难补助的力度。(九)加快地方法规建设,依法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坚持整体设计,农村与城市共同推进,为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奠定基础。
第三篇: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有两大任务:一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资本统治的时代是不可超越的。和谐社会需要物质基础,而这个物质基础需要资本来倡导。《社会保险法》如果能够平衡劳资以及政府利益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可以认为其已经基本达到了立法的目的和初衷,也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社会保险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目的在于保证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以及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并逐步提高其生活质量。其中社会保险的内容在社会保障中所占比重最大,可谓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社会保险具体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重要内容。从功能上来说,社会保险制度被还称为经济发展的“减震器”和“助推器”。建立社会保险制度,通过规范社会保险关系,可以维护社会保险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加快社会保险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保体系,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不长,很多具体制度都处于创建甚至是初步探索阶段,整体上来说社会保险立法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险的立法涉及的保险覆盖面即对象太窄。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过渡时期,我们建立的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服务的劳动保险制度,而不是完全的社会保险制度,涵盖的范围主要是“产业雇佣关系”,通俗的讲即为有单位的人建立社会保险,保障他们的社会保险权,而我国的用工签约率一直以来又很低,从而将一部分应该享有社会保险权的主体简单的排除在外。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中的身份意思浓厚,让人误以为社会保险似乎就是专为国有企业改制、为现代企业制度而设立的配套制度。
其次,社会保险的立法不统一。在世界范围内,任何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无一例外不是立法在先,为其奠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基础。转轨时期的社会保险立法层次低下、内容分散、立法体例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法理念指导,很多都是探索性的立法。现行的社会保险法律规范的立法层次太低,与社会保险的地位不相符,而现实情况是社会保险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当由最高立法机关来制定相应的法律。但是中国目前尚无一部统一的综合性的社会保险法作为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核心。
再次,社会保险的立法在监督方面重视不够。特别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法方面系统性立法是不够的,致使社会保险基保值、增值困难,浪费严重。社会保险法律制度设了不少的监督条款,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形成一种经常性的、全面的监督安排,从而导致制度执行不力,并且还不能及时纠正其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社会保险的立法目前规定的救济渠道不畅。我国包括社会保险争议在内的关于社会保障争议的救济制度主要可以概括为“一调一裁两审”,实质上是没有建立专门处理解决社会保险争议的机制,而是循用劳动争议立法的规定。
遵循的是一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习惯思维,而且有愈来愈明显的将其行政化处理的倾向。社会保险争议适用劳动争议立法,因争议处理机构工作人员的专门法律素养不高,争议处理机构力量薄弱,必使其程序愈益繁杂、效率低下,根本无助于争议的更好解决。总之,我国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在立法方面问题重重,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的践行实效,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立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完善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建议
我国在社会保险立法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好立法的原则、方向和思路,又要从微观上处理好立法的覆盖面、管理监督和衔接配套等具体问题。这样,社会保险立法才能有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
(一)社会保险立法的宏观构想
1.注重经济体制的过渡性与立法的超前性
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很多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此带有浓厚的国家保险和企业保险的特征,现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就要打破传统的格局,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多方共担”的社会化保险体制。但我国现行立法表现出“需要什么,制定什么”的现象,我们认为这样会打击进行科学立法的热情和对立法的预测。.注重城乡二元结构与社会保险立法一体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利于生产要素在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因此,社会保障立法一体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由于长期受城乡制度性差异和体制性阻隔的制约,将长期存在。我们认为,在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险立法的设计中要承认并考虑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这样才有利于社会保险立法的发展。
3.注重与国际社会保险制度接轨
我国入世,给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的商业保险业务将逐步向外资商业保险公司开放,由于其实力强、服务规范、涉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保险品种多,回报率稳定等优势,必然与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形成竞争,如果我国还不加强社会保险立法的改革和完善,与国际接轨,势必会在与外资商业保险机构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
(二)社会保险立法的微观运行
1.扩大社会保险立法的覆盖范围
我们认为应当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前述的灵活就业人员也纳入我国的社会保险的范畴,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社会保险的待遇,促进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
首先,要调整管理机构的设置,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交由统一的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实行统一管理监督,确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既要设立内部监督,又要设立外部监督,即建立管理部门、企业、个人组成的监督机构,使社会保险的参与人与享受主体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收支有较清楚的了解,增加透明度,发挥积极性。
(三)解决好社会保险立法与相关配套法律的衔接问题
由于社会保险立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诸多方面,所以不仅需要制定好相关领域的专门法,还要解决好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协调问题。
结论
总之,我国的社会保险改革与制度建设,急切需要通过社会保险立法来规范,但现阶段指望制定一部完美的社会保险法律显然是不现实的。在社会保险制度的设计上,应以科学的眼光从理性的角度设计制度,使法律确实具有可行性,避免法律成为简单的摆设甚至起到阻碍劳动者利益实现的相反效果。在尽可能地制定一部较好的社会保险法律的同时,加快社会保险改革步伐及相关法规建设,仍然是确立这一制度并使之不断走向完善的重要条件。
第四篇: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国有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各项基本政策制度也得到了不断完善。社保既是我国基本的社会制度,同时还可以有效维护人民的利益,更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国有企业社保工作是社保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可有效维护国有企业员工的经济需求、合法权益,并能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但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社保工作还存在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因此,国有企业社保管理人员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发挥出社保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完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为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进一步保障,而社会保险是其中的核心,其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也和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紧密相连。在我国,社会保险有五种,分别是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事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险体系中,涉及的人员、资金较多,而且有着广泛的覆盖范围,因此需要一个完善的体系来管理。社会保险的运行不仅会影响我国财政的分配,而且会影响公共资金的利用效率。在保险费用缴纳方面,包含个人承担与企业承担,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利税。另外,由于社会保险是政府管辖的范围,因此假如保险有了缺口,那么政府就会补上。对设备保险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将有利于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其中包含了原来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的三种预算,具体是预算收支、基金预算、一般预算,并且还加入了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及财政专户管理。
二、国有企业社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再就业机制不完善
国有企业发展面临困境时,必须通过裁员、强制退休等办法来保存企业,但由于国有企业没有建立相关的再就业保障制度和措施,下岗职工拿着难以维持生活的低退休工资,一时又无法马上找到工作再就业,职工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难之中。
(二)国有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实行的非社会化带来的问题
在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社会保障没有实行社会化,也就是說企业职工的一切福利都是由该国有企业来承担,在国有企业情况运营较好时,企业职工的生活保障、工作保障等都没有问题,一旦国有企业运营出现问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那么紧跟着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也会出问题,企业难以承担巨大的职工福利保障支出,职工也自动失去了其工作保障和生活保障。
(三)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问题
在国有企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困境时,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社会保障等往往会受到巨大的威胁。虽然职工的工作还在,但低收入和低福利保障使得职工和失业的下岗职工一样,都面临着生活的困境。
(四)养老金拖欠问题
部分国有企业由于自身经营不善导致企业资金缺乏,或是由于其他的管理问题等拖欠退休老职工的退休工资,给退休老职工的生活和晚年养老等造成了极大影响,也引起了不良的社会效应。
(五)社保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国有企业在进行社保工作时应先采集职工信息,并建立起全面的职工档案,在这个过程中,社保管理部门应合理引入信息技术,并强化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国有企业虽然已经引入了信息化技术,但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所以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还是更习惯运用人力手工处理,这样增加了工作过程中的一些误差,从而影响了国有企业社保管理工作的质量。基于此,国有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构建起个性化、信息化的社保管理系统,从而提升国有企业社保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三、改善企业社保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社保服务机构
在社保体系中,社保服务是重要的工作内容,其直接影响国企员工的利益。同时,社保服务机构也是社保工作的重要开端,是一系列工作与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通过清晰、规范的服务条例,社保管理人员可以对日常工作给予更加明确的说明,如社保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社保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具备指导企业员工领取社保基金的能力;应在服务过程中提升自身服务素质,如维护良好的外在形象,耐心解答企业职工的疑问等;还应构建起社保工作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业务能力考核方式,并积极深入基层群众中收集对社保管理工作的看法,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建议,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
(二)建立完善的社保管理制度
首先,组建高效的工作队伍,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梳理相关工作所对应的程序,拓展工作渠道,切实达到准、全、快、细且实,也即准确落实相应政策,全面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严格执行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各项管理工作,快速而又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其次,推动社会保险相关内容的完善,对离退休人员加以统筹并提供保障,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让企业更具活力;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上应加强管理,并加大调剂力度,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妥善予以解决,如企业负担太重、离退休人员如何养老等。最后,在分步实施、积极稳妥、配套推进的原则下,健全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居民的医保意识,对各职责权限加以明确;规范并健全制度管理,着力解决其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提升业务素质,维护政策公平,确保公费医疗、医保医疗能够平稳地过渡到基本医疗保险统筹,搭建全新的医保体系;工伤保险费用应当和工伤发生率联系在一起,让单位能够致力于工伤事故的减少、劳动条件的改善及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在制度层面上消除有可能对企业和谐稳定带来影响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的生育保险制度,让女职工的特殊困难得到妥善解决。
(三)转变传统的社保服务观念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要想提升社保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应跟紧时代发展的步伐,并抓住时代的发展脉搏,转变传统的社保服务理念,从而为国企职工提供更加科学的、全面的、快捷的社保服务。在转变传统观念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维护企业职工的基本权益,为评价社保工作构建有效标准。与此同时,社保人员应充分发挥其在社保工作中的职能,实现国有企业社保工作的服务目标,推动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发展再就业托管服务
当企业面临发展困境、效益低下时,对于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或是隐性失业的状况,最好的做法就是积极发展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托管机构,这些机构主要负责下岗职工在重新找到工作之前的社會保障问题,解决下岗职工在寻找工作这段时间的生活困境。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再就业的中介机构还将为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的工作环境,也为自身再就业创造技能方面的条件,增加其再就业的机会。除此之外,再就业托管机构还应积极帮助下岗职工转变观念,帮助其解决不愿面对失业、不愿真正接受培训再就业等问题。
(五)加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
国有企业若想提高社保管理的工作效率,就必须完善社保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建设与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将信息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成分;其次,使企业的社保信息体系与国家的社保管理体系有效融合,达到国家保护企业员工安全的目的,以完善企业社保管理体系。
(六)切实提升社保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在国有企业中,社保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人”。因此,要想让企业社保管理工作更为优质,应在以人为本这一原则的指导下,重视并强化业务队伍的建设工作。第一,强化培训工作,将相关工作人员组织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工作,针对不同的业务设立相应的培训班。例如,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应用“五险合一”网络平台等,全方位提升工作人员业务素养,以满足社保工作快速发展所提出的要求。第二,多开展宣传工作,强化服务意识。社保管理工作本质上来说是服务性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自然也就需要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对于职工存在的一些知识盲点应当主动帮忙解答。社保工作人员应当树立社保工作无小事的意识,日常工作中应多换位思考,并注意文明用语,让社保服务工作成为一项让人民放心、舒心的满意工程。
(七)减少社保缴纳双方的负担
在对国有企业社会保险缴纳情况的调查中可以发现,社会保障支出不仅会加重国有企业的负担,同时对于员工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基于此,国家可以执行按照实际工资比例征缴社会保险,应通过调查选择恰当的比例。同时,对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负担过重的问题,国家及当地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偿,如政府补贴、减缓税收等,只有从政策上鼓励,才能激发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积极性。
(八)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首先,要利用新闻媒体强大的舆论力量。新闻媒体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可通过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完善和多主体参与等方式来解释和推广政策。因此,有必要通过舆论来宣传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并对有关政策和法规进行解析,以使全社会监督企业是否承担职工的社会保障责任。同时,新闻媒体能够及时有效地表彰和宣传在履行社会保障责任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从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并对其他企业起到引导表率作用。其次,要借助新闻媒体的教育与预警功能。媒体对于企业就如一面镜子,媒体可以通过积极宣传社会保障的知识和案例,让企业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尽管媒体的舆论监督不具有强制效力,也不能直接产生任何法律效力,但及时有效的舆论监督能产生强大的公众压力和社会影响。
国有企业社会保障工作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社会,或是企业职工及相关国家部门,都应积极直面问题,共同寻求最佳解决方法,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五篇: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尽管今年来我国保险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随着国外保险公司以合资或独资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中国保险市场的问题暴露无疑。主要存在:管理模式落后,经营机制陈旧;产品结构单一,缺开发体系;保险法规滞后,究其原因在于消费者保险意识滞后,保险品种单一,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监管薄弱。本文从我国保险业的现状,现今存在的问题着手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保险业,保险市场,保险法规
Abstract:Although this year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but as foreign joint ventures or wholly-owned insurance company to enter the Chinese insurance market and other forms, the Chinese insurance market problem exposed.Mainly: management backward, outdated operating mechanism;single product structure, lack of development system;insurance laws lag, the reason is that consumer awareness lags behind the insurance, insurance, a single specie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s, market supervision is weak.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today to examine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measur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Keywords:Insurance,insurance market,Insurance regulations 引言
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达到47995亿元,同比增长了27%。预计到今年年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将突破5万亿元整数关口。值得注意的是,在行业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2%左右、用于银行存款的保险资金增幅水平也大致相当的情况下,用于投资的保险资金增幅以及保险行业资产总额的增幅,却与保费收入增幅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仅达到29%和27%的水平。虽然从这一数据还难以作出某些具体的评判,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下,或许保险行业在资金运用、内控管理、成本控制、赔付等方面还有不容乐观、值得检点之处。尤其此前多家媒体报道,保险资金投资股市已近满仓操作的水平,在目前的大背景下,整个行业需要在风险控制方面给予更多一些的关注。
随着中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继在国外上市。国际投资人的监督逐步转化为上市公司的自觉行动,三大保险集团业务量加起来占了中国保险市场的60%以上。改革迸发的活力正在成为推动我国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中国保险业的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9月份,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1324亿元,同比增长了32%。其中,财产险实现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955亿元,同比增长了32%,人身险实现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为8369亿元,同比增长了32%。在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中,寿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625亿元,同比增长了33%。截至今年9月30日,保险资金银行存款为13070亿元,同比增长了30%,用于各类投资的保险资金达到31253亿元,同比增长了29%。保险行业在优化资产配置,化解投资运作风险,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
(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必然会逐步伴随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
(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保险业必将随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不断增加。在当代世界经济活动中,保险业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日益增加。保险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我国保险业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生存空间,实现保险业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化。
(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范围呈日趋增长和扩大的趋势。各种意外事故屡屡发生,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这就为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保险人员推销保险,开拓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保险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存在的巨大的差距
(1)从保险业发展的规模上看,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保费总收入和资产总量都相对很少。规模是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应该看到,我国保险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2)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看,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年保费收入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0%左右。而我国2000年的保险深度为1.8%。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美国1600美元,人均保费是中国的107倍,日本是中国的307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3)从我国民众对保险业认识的程度上看,保险观念还较差。人们对保险在稳定社会经济,维护个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认识不够。主动买保险的个人寥寥无几,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是个买方市场,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必须让人们从切身利益上认识其作用。
二中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保险意识滞后。其实根本上是跟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系,中国人多看重 的是钱财,一说理财都想的是如何去赚钱,而不想到自己的保障问题,往往把财产看做第一位,宁愿给车上保险也不会给自己上保险。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问题。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消费者现有财富的增长和风险总量的提高,使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承担风险的主体逐渐从政府转移到企业和个人。实践证明,保险是应对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由于中国自1959年停办国内保险业务以后,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没有商业保险的实践,因此,中国人的风险意识滞后,保险观念单薄,这是保险行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管理模式落后,经营机制陈旧。中国的保险业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经营方式,重规模不重效益,贪大求全,专业性不强,缺乏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没有高效的资金运营渠道和手段。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产品开发体系。险种开发无论从速度、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伴随着全新的、供人们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商品的出现,新的风险也应运而生。例如,飞机在带给人们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飞机失事所导致的巨灾风险等。此外,随着新体制、新规则的制定,新环境的出现,也将产生许多新的风险因素。如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面对风险种类的迅速增加,我国保险业所提供的险种却十分有限。例如在寿险行业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少儿险市场;在财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专业人才欠缺,而又不注重培训储备,势必会给未来的竞争带来被动。保险业的特殊经营方式产生了对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赔等特殊人才的需求。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而我国停办国内保险业务达20年之久所带来的一个直接严重后果是保险人才培养的断层。保险公司的培训水平很有限,相应的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教材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都使得保险业的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据调查,由于一些保险营销员缺乏职业道德,缺少相关知识,致使在推销保险产品时出现误导陈述、保费回扣、恶意招揽等违规、甚至违法现象,极大地损毁了中国保险业的声誉。
5保险法规有待完善,虽然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保险法》己于1997年颁布,但原则性的东西多,细则性的东西少,在操作上尚有许多盲点,不能满足保险业稳定发展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保险业务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保险监管制度却明显滞后。由于监管不力导致中国保险市场秩序混乱,如乱设保险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保险公司或中介机构资金管理松弛、公司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恶性竞争严重等,这些都是中国保险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中国保险业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保险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真正培育出具有雄厚实力和国家知名度 的民族保险公司,必须注重一下几点:
1加大宣传,增强全民保险意识。保险产品是属于契约类无型商品,对于国人来讲虽然不是非常新鲜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都能接受的。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已经购买了商业保险,等这代人年老后肯定会鼓励他们的子女也参保,慢慢的国人保险意识就强了。
2改革我国国内资保险公司的保险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尽快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保险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内资保险公司在人事、财务等的管理上基本是旧的管理体制。由于体制僵化、待遇低,人才的使用,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还不能与外资公司相比。因此要通过改革,克服内资保险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使内资公司尽快提高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尽快健全和发展有利于内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拓宽国内保险业经营渠道,壮大内资公司资本实力,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内资保险公司改革的同时,使之在公司结构和保险业务运作上尽快的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竞争。
3保险产品上注重保险技术创新。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保险技术创新是就保险业的业务经营上,所进行的种种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变革。主要包括险种创新、营销方式创新、服务项目创新等多方面。保险技术创新有利于缩小民族保险业与国际保险市场的差距,带动保险业迅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使我们在未来的保险市场中居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目前,就险种创新而言,我们要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医疗保险等险种,全力开拓新险种。如分红保险、变额保险、单一疾病和特定疾病保险。其次,就营销方式而言,可以学习借鉴外国保险业的经营经验,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大力发展新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尽早为开展网络保险做好铺垫。将发展网上保险作为21世纪的战略举措,为占领网上市场做好积极铺垫。
4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的人才。民族保险业除了要注意筑巢引凤,通过尊重、优待政策来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与此同时,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环境,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
5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督。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做到监督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同时,要加快制定入前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险法》,对内外保险公司应实行统一监督,在监督目标、指标、手段上应避免双重标准,切实有发挥国家保险监督的职能作用。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
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四、总结
中国人的保险意识不是差.只是未能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他们原有的保险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真正去了解保险!其实保险从另一角度去看.是将自己的一部分的钱放在保险公司。无不幸的可能觉得收益小了。但人们不去想万一有不幸呢?中国的保险是需要有更多有专业知识的人去发展。
伴随着新兴产业的腾飞、高新科技的发展、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保险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中国保险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和广阔前景的同时,也承受着深化保险体制改革和不断创新的压力,保险公司将被推置于富有挑战和激烈竞争的保险市场之中。中国保险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争势头和快速的发展步伐,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改革以及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的经营是势在必行的。中国的保险市场潜力巨大,人民的保险意识逐渐增强,保险行业日益规范,保险保障更加健全,中国保险业将分阶段、有步骤对外开放保险市场,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信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努力,我国的保险业一定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立双,保险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9-45.[2]李迎春.当前保险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J].保险研究2006,(4)[3]赵孟,人寿保险个人理财新工具[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35-43.[4]丁少群阎建军卓志.谈我国保险市场垄断竞争型结构转变[J].商业时代2006(9)[5]苏东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周丽莉.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