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部转发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有关会计[范文]
【发布单位】交通部
【发布文号】厅财字[2006]380号 【发布日期】2006-11-23 【生效日期】2006-11-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交通部
交通部转发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有关会计核算办法执行中有关问
题的复函的通知
(厅财字[2006]380号)
各有关单位:
现将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有关会计核算办法)执行中有关问题的复函》(财办库[2006]296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
有关会计核算办法》执行中有关问题的复函
财办库[2006]296号
教育部财务司:
你司《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有关会计核算办法>执行过程中有关情况和意见的函》(教财司函[2006]192号)(以下简称《函》)收悉。经研究,现对《函》中反映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有关会计核算办法》(财库[2006]48号,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单位发放给职工的其他个人收入,借记相关支出科目,贷记“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同时,借记“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即“其他个人收入”要在支出类科目和负债类科目同时核算,且不改变支出类科目的核算内容。“其他个人收入”涉及支出类科目的核算按照原规定执行,涉及负债类科目的核算按《办法》规定执行。
二、《办法》中所指的“职工”仅包括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两部分,不包括长期聘用人员、临时工、外籍专家、柔性引进人员、遗属人员、养老社员、回乡职工等。
三、《办法》要求增设的“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和“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的代码,是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相对应的。对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按《办法》的原则,相应增设、调整科目及其代码,除科目代码外,科目名称及核算内容应符合《办法》规定。
四、《办法》要求在负债类增设“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和“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以全面、集中核算反映单位向职工发放的工资、津贴补贴及其他个人收入情况,起归集作用,不改变现行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主体地位。
五、《办法》第四条、第五条,明确规定了增设科目的核算内容及使用方法。“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和“应付其他个人收入”3个科目的贷方余额,分别反映应付未付的工资(离退休费)、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和其他个人收入。
六、由地方社保部门发放的离退休费不属于《办法》的核算范畴。
七、按照《办法》规定,中央和省级单位一律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工资(离退休费)和地方(部门)津贴补贴,不得发放现金。以银行卡形式发放确有困难的,可暂时发放现金,条件一旦具备,必须采用银行卡形式发放。
此复。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有关会计核算办法
财政部
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
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通知
财库[2006]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党中央有关部委,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武警部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发放的会计核算管理,全面、准确地核算工资和津贴补贴发放业务活动,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向财政部反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
有关会计核算办法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发放会计管理,全面、准确地核算工资和津贴补贴发放业务活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
第三条 单位发放给职工的工资(离退休费)、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及其他个人收入按本办法规定设立专门账簿,进行会计核算。
工资是指行政单位按国家统一规定发放给在职人员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年终一次性奖金,事业单位按国家统一规定发放给在职人员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以及经国务院或人事部、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津贴补贴。离退休费是指按国家统一规定发放给离退休人员的离休、退休费及经国务院或人事部、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津贴补贴。地方(部门)津贴补贴是指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出台的津贴补贴。
其他个人收入是指按国家规定发给个人除上述以外的其他收入,包括误餐费、夜餐费,出差人员伙食补助费、市内交通费,出国人员伙食费、公杂费、个人国外零用费,发放给个人的一次性奖励等。
使用工会经费发放给职工的相关收入应当由单位工会单独记账,另行反映。
第四条 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负债类科目下增设“211应付工资(离退休费)”、“212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213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211应付工资(离退休费)”科目,核算向职工发放的工资或离退休费;“212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科目,核算向职工发放的各类地方(部门)津贴补贴;“213
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核算向职工发放除“211应付工资(离退休费)”、“212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以外的其他个人收入。相应的在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部类”下列示“211应付工资(离退休费)”、“212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213应付其他个人收入”项目。
在“211应付工资(离退休费)”、“212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和“213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下按“在职人员”、“离休人员”、“退休人员”设二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
第五条 单位发放工资(离退休费)、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其他个人收入时,借记相关支出科目,贷记“211应付工资(离退休费)”、“212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或“213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同时,借记“211应付工资(离退休费)”、“212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或“213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拨入经费(财政直接支付)”、“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现金”等科目。
第六条 增设上述科目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203暂存款”、《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7其他应付款”科目不再核算新增科目核算的内容。
第七条 单位向职工发放工资(离退休费)和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中央和省级单位一律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不得发放现金。
第八条 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将发放工资(离退休费)、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和其他个人收入情况在部门决算中单独反映。
第九条 对未按本办法核算、反映工资(离退休费)、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和其他个人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7号)处理。
第十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执行。
第三篇:工资与薪酬,津贴与补贴
在现代企业的分配制度中,对人力资源(企业中任何一名员工)实行的是工资制,对人力资本(企业中的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实行的是薪酬制。前者是由人事部门决定的,后者则是由董事会直接决定的。工资是人力资源作为劳动而享受的回报,而薪酬是人力资本作为资本享受的回报。
薪酬制度包括5大内容:岗位工资、年终奖、人力资本持股、职务消费及福利补贴。岗位工资只代表薪酬中的一部分。年终奖是本着责权利对称的原则,对在年终超额完成工作任务的部分给予的奖励。人力资本持股主要指期权和股权,它强调差别,区别于以社会保障为目的的员工持股,后者还是一种大锅饭思路。职务消费指由职务引发的消费,应计入薪酬制度中,而目前许多国内企业把它计入会计制度,会引出一大串弊病。对人力资本的福利补贴,通常表现是为特殊人才购买种类齐全的各种保险。
专家认为:中国的企业文化往往过多地强调平等,这不利于人力资本的发展。西方企业通常强调等级差别的理念,能力差别导致在企业中的分工差别,分工差别导致收入方式差别,收入方式差别导致收入水平差别。
区分工资和薪酬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企业实际操作中的意义表现为:通过实行不同的分配制度,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
补贴和津贴
国家统计局政法司<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有如下解释:
第八条 津贴和补贴是指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
(一)津贴。包括: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年功性津贴及其他津贴。
(二)物价补贴。包括:为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上涨或变动影响而支付的各种补贴。
第四篇:公务员津贴补贴与教师绩效工资范文
公务员津贴补贴与教师绩效工资
根据中纪委、中组部等六部委文件精神,从2007年开始,我国逐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对现行公务员津贴补贴发放项目、标准、资金来源、发放办法进行规范。
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后,机关公务员实行的是职级工资制,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津贴补贴三大块组成;事业单位执行的是岗位绩效工资制,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构成。今年实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以来,因教育等事业单位未纳入此次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范围,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政策尚未出台,公务员津贴补贴和教师绩效工资成为教师议论的焦点话题。
《教师法》第六章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1995年10月6日下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指出:“《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所称的‘平均工资水平’是指按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工资总额构成的口径统计的平均工资额。各地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当地教师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幅度及保障措施,并予以落实。”
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
(一)计时工资;
(二)计件工资;
(三)奖金;
(四)津贴和补贴;
(五)加班加点工资;
(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所以,公务员增加的津贴补贴应包括在工资总额之内,“公务员增加津贴补贴不是增加工资”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永州市教师津贴补贴(或者称绩效工资)的发放正进入各县区政府的议事日程,广大教师十分关心。特别是听说只发放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引起了各县区高中教职工的强烈关注。现从互联网收集《利川市委市政府致全市广大人民教师的一封公开信》《恩施市教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试行办法》,仅供参考。
恩施市教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试行办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规范学校的财务收支行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根据市政府对《恩施市财政局关于教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放意见的请示》(恩市财办文[2007]181号)的批复意见,结合我市教育事业单位的特点,特制定教育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试行办法。
一、指导思想
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逐步形成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
二、试行原则
1、坚持思想领先,既要按劳分配,又要防止一切向钱看,大力提倡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和主人翁精神。
2、打破平均主义,按工作责任、岗位目标完成情况,在考核的基础上,确定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
3、绩效优先,重实绩,重贡献,重工作质量,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奖勤罚懒。
4、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既要充分保护老教师的利益,又要让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5、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采取迈小步、不停步的方法,根据学校及教师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分配方案,努力提高教师待遇。
三、实施对象
全市教育事业单位在职教职工(非义务教育阶段单位在职教师除外)和全市教育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
四、绩效工资的构成教师绩效考核方面建议按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考核:
1、师德奖;
2、全勤奖;
3、教育、教学奖;
4、岗位津贴奖(课时津贴、工作量奖、班主任津贴、校长、中层等行政后勤岗位);
5、安全责任奖;
各学校根据年初学校管理方案,结合上述五个方面制定考核细则,将教师的工作量细化成考核分数,对教师绩效进行考核评分,然后以考核分数×资金计算。
五、发放办法:
1、总量控制。绩效工资实行总量控制。在职人员绩效工资总量=各学校在编在岗教职工(含资教生)人数×(按人月平300元﹢原月保留津补贴)×12﹢300元;离退休人员总量绩效工资总量=离退休人数×(按人月平150元﹢原月保留津补贴)×12﹢300元,上述两者之和计算到学校(核算单位)并予以公示。
2、突出绩效。离退休教师按月平均发放,在职教师按绩效工资的60%按月发放,40%部分在每学期结束后根据考核情况发放至教师手中。
3、财政统发。首先由学校根据教师绩效得分情况确定绩效工资分配数额,并编造成绩效工资发放名册,报市教育局汇总审核,再送市财政局审定后,通过国库直接支付到教师工资代发银行,再由银行分拨到教师个人工资卡上。
六、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人员绩效工资问题
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职教职工的绩效工资发放方案由学校制定,经市教育局、财政局审核,报市政府审批后执行;市教育局所属二级单位在职职工的绩效工资暂参照2006一般性部门预算单位规定津补贴标准执行。
七、监督管理
学校不得自行出台其他津贴、补贴政策,若有违反,一经查实,全额追缴,并按相关规定处罚。
八、上级政府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明确后,按上级政府规定执行。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财政部、人民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1]120号 【发布日期】2001-07-05 【生效日期】2001-07-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国务院办公厅
转发监察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关于
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的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1〕2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直各行政事业单位、省级各金融机构: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关于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1号)文转发给你们,同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你们一并遵照执行。
一、一、切实加强对清理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里决定该项工作纳入“省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清理整顿预算外资金、‘小金库’工作小组”的工作范围,下设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清理整顿工作办公室为办事机构(简称省“清户办”),地点设在省财政厅,由省监察厅、财政厅、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审计厅、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各地也要参照省里的做法,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清理整顿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要尽快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及时解决清理整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二、明确清理整顿的责任分工。清理银行账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明确任务,分工负责,搞好协调配合。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好本地区和本部门的清理整顿工作。监察、财政、审计、人民银行、以及机关事务管理机构等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又要加强合作,共同做好银行账户清理工作。
三、三、清理整顿工作的原则。各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制定的有关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对本级及所属单位开设的所有银行账户,先清后理,实事求是地提出取消、归并或保留的意见并尽快上报省“清户办”。原则上,一个财务独立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只能开设一个基本存款账户;主管部门可开设一个专用存款账户,作为分配和下拨所属单位经费之用;预算外收入未完全执行“票款分离”管理方式的单位,可保留一个收入过渡专用账户,一个支出专用账户。凡法律、法规规定的和经省政府批准的,可开立特设账户。凡未按规定开设的银行账户,要一律取消;多头设立的账户,要一律归并;确需保留的账户,要如实登记上报,经批准后的由主管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禁违反规定多头开户。
四、四、清理方式及填报要求。为了确保银行账户清理工作取得实效,做到应清不漏,我省采取单位自查自报和金融机构提供单位账户开设情况,进行双向核对的清理办法。各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及时报送清理整顿情况的详细文字材料、本部门及所属单位所有银行账户汇总的自查表(含软盘)、单位出具的保证函等有关资料。各金融机构要如实提供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账户的开设情况,并按单位级次(省级、市级、县市区级)汇总后连同软盘分别报送同级“清户办”和上级管理行。各设区的市“清户办”要报送本级及所辖县(市、区)账户清理整顿情况详细文字材料和汇总后的自查表(含软盘)。福州市的各金融机构管理行应于2001年7月16日前将省直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户有关资料一式四份上报省“清户办”,省直各主管部门、各设区的市“清户办”应分别于2001年7月20日、7月25日以前将前述有关资料一式四份上报省“清户办”。
五、五、违规处罚措施。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开设情况逾期不报、少报、漏报的,一经查出,该账户的资金按“小金库”论处,并全额没收上缴同级财政部门。对擅自开设银行账户的单位,由财政部门停拨单位预算经费和财政专户款项。对金融机构隐瞒不报的,按《 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予以处罚,并撤销漏报单位开设的银行账户,注销在该金融机构已设立的财政性资金银行账户,相应取消该金融系统代理有关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清算业务的资格。对以各种名目设立的“小金库”,本着自查自报从轻,被查从严的原则,依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如发现在清理整顿期间违规转移资金等问题,将予以严肃查处。监察机关、审计部门应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违规行政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1.银行账户清理自查情况登记表(略);
2.银行账户清理自查情况汇总表(略);
3.《保证函》(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七月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