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宁波市城市公用设施配套费管理办
【发布单位】81108
【发布文号】甬政办[1996]3号 【发布日期】1996-02-01 【生效日期】1996-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宁波
市城市公用设施配套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甬政办[1996]3号)
各区和鄞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物价局、财政局拟订的《宁波市城市公用设施配套费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六年二月一日
宁波市城市公用设施配套费管理办法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公用设施配套费管理,完善城市公用设施配套建设,保证城市开发建设健康发展,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凡在城区规划区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和新建、改建、扩建房屋的单位和个人,均须按本办法规定交纳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费(以下简称配套费)。
配套费分为大配套费和小配套费。配套费以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为计费单位。
第三条 第三条 从1996年1月1日起,城区规划区大配套费按每平方米110元计收,其中工矿企业技改项目及财政安排的科、教、文、卫项目按每平方米60元计收;小配套费按每平方米150元计收,其中工矿企业技改项目及财政安排的科、教、文、卫项目,由建设单位自行配套,免收小配套费。军事设施和建设项目内的城市配套设施,免收大、小配套费。
村民住宅建设的大配套费按每平方米70元,小配套费按每平方米100元计收;集镇的公用设施配套费按70元计收。
高层建筑的配套费以控制性规划文本确定的单体建筑最高高度进行分档收取。24米以下部分,按上述标准收取;24-50米部分,按标准80%收取;50-100米部分,按标准的60%收取;100米以上部分,按标准的40%收取。
配套费收费标准每年调整一次,由市物价局、财政局在当年1月1日前予以公布。
第四条 第四条 大、小配套费的开支范围按照《宁波市公用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办法》规定,严格控制。
第五条 第五条 大、小配套费分别按分工由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取,不再纳入土地出让金。开发(建设)单位在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按房屋建筑面积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次性交纳配套费。其中按分工由开发(建设)单位实施的小配套项目投资,可在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一次核减,包干使用。对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项目,如开发(建设)单位一次性交纳确有困难的,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分期交纳配套费,但首次交纳不得少于60%,余款最迟必须在项目竣工验收前交清。如实际房屋建筑面积超过初步设计批准面积,经规划、计划部门批准,开发(建设)单位应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补交超过部分房屋的配套费。
第六条 第六条 村民住宅建设项目,在办妥有关手续、补交土地出让金后,经批准转为商品房出售的房屋,应按商品房标准补足大、小配套费。
第七条 第七条 临时建筑配套费由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每平方米70元计收,其中开发(建设)项目用地内用以过渡安置拆迁户的临时建筑和施工用房免收配套费。原违章建筑经批准为临时建筑的,按批准时标准补收临时建筑配套费;原临时建筑经批准为永久性建筑的,按批准时标准与原交纳的标准差额补交大小配套费;原违章建筑经批准为永久性建筑的,按批准时标准补收大、小配套费。
第八条 第八条 除第三条规定外,特殊情况需减免大配套费(小配套不得减免)的,须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向市城乡建委提出书面减免申请,由市政府办公厅、市城乡建委、市计委、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物价局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每季度一次)进行审议,报经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批准。减免的大配套费实行先交纳后返还的方式。
第九条 第九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取的配套费为政府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执行《宁波市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配套费总额1%比例收取由财政部门核拨的业务管理费。
第十条 第十条 本办法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1996年1月1日前取得土地使用权,1996年7月1日后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应按大配套费50元,小配套费50元的标准增缴配套费。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
【发布单位】81108
【发布文号】甬政办发[2001]17号 【发布日期】2001-03-06 【生效日期】2001-03-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民办
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甬政办发〔2001〕1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宁波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规定》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三月六日
宁波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规定
为规范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行为,保障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民政部《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一、登记对象
(一)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明确规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事)业活动的民办单位。
(二)从事其他行(事)业活动,自愿承诺并在章程中载明不以营利为目的、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民办单位。
由村民委员会举办的、国家政策明确规定参照事业单位管理的非企业单位,不列入登记范围。
二、二、业务主管单位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或经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业务范围内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主管单位。
未经市、县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不得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主管单位。
三、三、登记管理机关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
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同级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
经行政主管部门逐级上报审批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已经领取执业许可证的,由与发证机关同级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未领取执业许可证的,由实施最终审查批准的行政主管部门的同级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
四、四、名称规范
申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其名称应符合民政部制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并经登记管理机关预先审核。
参加复查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其现有名称不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的,由民办非企业单位提出申请,业务主管单位出具同意改名的意见。
五、五、申请登记
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出具有关文件后,由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委托代理人申请登记的,应当提交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委托书。
六、六、申请文件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文件。
依法办理简化登记的,需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登记申请书、拟任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的基本情况、章程草案和执业许可证复印件。执业许可证复印件须经发证机关或登记管理机关验证有效。
参加复查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还应当提交自查报告、原批准成立该单位的批文、党员或党组织活动情况报告以及登记管理机关认为必要的其他材料。已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登记的,还应提交原登记机关注销登记的证明文件;既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又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登记的,须提交两个登记机关注销登记的证明文件。
七、七、章程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其章程应当符合《条例》第十条规定的内容。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登记的,章程应当载明《条例》第十条第一、二、五、六、七、八款内容。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的,章程可为其合伙协议,合伙协议应当载明《条例》第十条第一、二、三、五、六、七、八款内容。
民办非企业单位须在其章程草案或合伙协议中载明该单位的盈利不得分配,解体时财产不得私分。
八、八、开办资金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或(合伙)登记的,开办资金由举办者根据其业务活动的需要自行申报,申报资金由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确认并出具证明文件。
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应当有3万元以上开办资金,并由法定验资机构出具验资报告。国家及有关行政部门对行(事)业开办资金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执行。
九、九、登记程序
登记程序分受理、审查、核准、发证、公告五个阶段。
(一)受理。登记管理机关对申请材料进行程序性审查,确认申请材料齐全、有效后,由申请人填报《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登记表》。登记管理机关收到《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登记表》后,即应开具《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登记受理通知书》。
(二)审查。登记管理机关受理后,应当对申请材料按规定进行实质性审查,必要时进行实地调查。
(三)核准。登记管理机关自受理之日起60日内,依法作出准予登记或不予登记的决定。对不予登记的,应当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四)发证。对准予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根据其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分别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合伙、个体登记证书。
(五)公告。经核准登记后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由登记管理机关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予以公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部门关于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
【发布单位】81108
【发布文号】甬政办发[2001]83号 【发布日期】2001-09-04 【生效日期】2001-09-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部门
关于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甬政办发〔2001〕8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市教委、市计委、市财政局《关于宁波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九月四日
关于全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意见
(市教委 市计委 市财政局 二00一年九月)
为了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完成国务院提出的从2001年起在全国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用2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消灭中小学危房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意见》(国办发〔2001〕13号)和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教财〔2001〕7号)以及省教育厅、省计委、省财政厅《关于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通知》(浙教计〔2001〕120号)精神,现就全市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一、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意义
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集中解决中小学危房问题,使中小学生和教师在安全、整洁的教室中安心学习和教书,是贯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重要举措,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充分保证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具体落实。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高度,以对师生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危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认真组织实施。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责任到人,确保我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按要求如期完成。
二、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危房,涉及到155所学校近272幢建筑,总面积达18239平方米。对上述经授权机关确认的D级危房必须立即无条件地封闭停用、拆除,并限期进行改建或彻底的结构修复,力争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消除中小学危房。凡尚未排除中小学危房的地区,一律不得实施新的学校基建工程项目。
三、三、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原则
(一)要坚持分类处理、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建设部JGJ125-99《危险房屋鉴定标准》,实事求是地区分危房的类型和等级,要根据本地区中小学危房的分布状况、危险程度和用途等因素,分轻重缓急进行维修、改扩建和新建。
(二)要坚持与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凡当地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方案中不予保留的学校,不纳入危房改造工程实施范围,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在调整过渡期内不出现任何问题,并限期彻底拆除。布局调整规划方案中保留的学校在危房改造时,应充分考虑合并后学校的师生增员、校舍扩建等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三)要坚持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的原则。根据省教育厅、省计委、省财政厅浙教计〔2001〕120号文件精神,凡列入危房拆建计划的项目,应作为当地重点项目,手续从简,资金从优,政策优惠。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浙江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凡未经质监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一律不得交付使用。坚决杜绝“三无”(无证勘察、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现象和“三边”(边出图、边修改、边施工)工程的产生。危房改造以牢固、安全、经济、实用、方便学生为原则,改造中新建、扩建的校舍最低使用寿命须在50年以上。
四、四、建立、健全校舍正常维修管理制度
受建筑使用寿命限制,中小学危房的产生和改造是动态和长期的工作。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学校有关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业务素质,健全房屋维修管理制度,建立中小学校舍管理档案,制定校舍结构安全定期检测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掌握校舍结构安全动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逐步形成一个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有效机制。
五、五、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组织领导
为加强领导和管理,由市教委、计委、财政局有关负责人组成中小学危房改造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已另行发文通知)。各地要尽快成立有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相应机构,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工作协调和调度,推动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实施。
六、六、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资金筹措
按照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级政府对所属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负全责并保证资金投入,以确保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确定的目标。要通过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置换地产和房产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经费。市将安排一定财力对各地的危房改造提供适当的专款补助。各地应安排必要的配套资金,原则上按市专款不低于1:2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市专款和各地配套资金必须保证全部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危房改造项目建设,严禁将专款用于清偿以前中小学建设贷款或挪作他用。为危房改造而开展的农村教育集资,应严格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和规定的程序报批,不得借此向农民乱收费和摊派各种费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细则
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水平,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城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产生、运输中转、处置、回填、消纳、利用的管理活动。本市各级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在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本细则。
第二章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内容与职责
第三条
宁波市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各县(市)、区域城市管理(建设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本细则所称处置是指建筑垃圾的产生、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活动。
第五条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是指对建筑垃圾的产生、运输、中转、处置、回填、消纳和综合利用的管理。
第六条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建筑垃圾处置申报管理、运输车辆管理、消纳场地管理,以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和居民装修垃圾综合处置的管理。
第七条 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职责:
(一)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对本市市区的建筑垃圾处置管理 进行统一规划;
(二)负责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和建筑垃圾专业清运车辆的核准工作;
(三)负责对县(市)区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和指导。
第八条 县(市)、区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职责:
(一)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的原则,负责本辖区内建筑垃圾固定和临时储运场、消纳场地的设置和管理工作,并对建筑垃圾的产生和回填进行余缺调剂;
(二)海曙、江东、江北、鄞州、科技园区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机构根据申报表进行核准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清运手续,并将申报表及时报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备案;
(三)镇海、北仑、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大榭开发区,保税区负责本辖区的核准相关手续,为方便市民办事,有关核准手续资料定期向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备案;
(四)对本辖区内建筑垃圾产生点、消纳点和运输线路实施管理;
(五)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实施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管理;
(六)督促街道办事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加强对居民住宅装修建筑垃圾的管理,并做好委托代运和零星装修垃圾的中转工作。
第三章 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程序
第九条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核准依据及总时限
审批项目依据编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国务院-2004-412-101 建设部-2004-135-四
宁波市人民政府行政许可项目专项公告-2004-
(一)-123 《宁波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四章第三十条 《宁波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办法》 审批收费依据:本项目不收费 审批总时限:受理后7个工作日 第十条 受理窗口
(一)条件
申报人需要提交如下申办材料:
1、提交书面申请(包括建筑垃圾运输的时间、路线和消纳场地名称、施工单位与运输单位签订的合同、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的土地用途证明);
2、有消纳场的场地平面图,进场路线图,具有相应的推土、堆放、除尘、照明等机械和设备,有健全的环境卫生和安全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
3、具有建筑垃圾分类处置的方案和回收利用方案;
4、具有合法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
5、具有健全的运输车辆运营、安全、质量、保养、行政管理措施等得到有效执行;
6、运输车辆具备全密闭运输机械装置或密闭加盖装置,安装行驶及装卸记录仪和相应的建筑垃圾分类运输设备。
(二)标准
申报人提交的申办材料齐全,规范有效。
本岗位责任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受理人员 岗位职责及权限:
按照受理标准核准申报材料,对符合标准的,填写由宁波市城市管理局统一格式的《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申报表》,申报单位或个人必须如实填写工程名称、施工地址、负责人姓名、消纳地点。填写窗口业务办理单,当日将申报材料转交现场勘察人员。
对申报材料不符合标准的,必须立即向申报人出具由宁波市城市管理局统一负责制的《行政审批补齐补正材料通知书》,将需要补齐补正材料的全部内容要求及申报人的相关权利、投诉渠道及时限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报人,并将材料返还申报人。
第十一条 核准
(一)标准
现场勘察与申报材料相符。
(二)本岗位责任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现场勘察人员
(三)岗位职责及权限:
现场勘察人员根据申报单位或个人填写的《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申报表》内容,进行现场勘察,施工现场进出口25米应硬化、设置防止车辆带泥冲洗设施。现场勘察合格后,现场勘察人员在《申报表》上签署意见“经现场勘察与申报相符”或“经现场勘察与申报情况不符”(不符的情况应注明,并告知申报单位或个人,提出整改要求),填写核准流程表,将核准材料转交审批负责人,同时向部门负责人备案。
(四)时限:2个工作日内完成。第十二条 批准
(一)标准:申报材料齐全规范有效,现场勘察材料及意见完整。
(二)本岗位负责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主管主任
(三)岗位职责及权限:
对合格的,建筑垃圾处置主管主任依据现场勘察结果签署予以批准的意见,填写审批流程表,连同申报材料按原渠道转受理人员。
对不合格的,应与现场勘察人员和部门责任人沟通情况,交提意见后,提出不予批准的意见及理由,填写审批流程表,将有关材料按原渠道转交受理人员。
第十三条 告知和备案
(一)工作标准:
1、及时、准确告知申报人办理结果;
2、制发的文书完整、正确、有效;明确规定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消纳场地核准使用期限、行驶路线、消纳地点;
3、留存归档的核准文书材料齐全、规范;
(二)本岗位负责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管理人员;
(三)本岗位职责及权限:
对予以批准的,填写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告知申报人领取上述文书和证件,并要求申报人与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签订《建筑工地环境文生责任书》。
对不予以批准的,将理由及申报人的相关权利、投诉渠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报人,并将材料退还申报人。
填写审批流程表,对核准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材料按要求归档。
(四)时限:2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十四条 各县(市)、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在办理单位或个人消纳(回填)建筑垃圾和居民房屋装修产生垃圾核准时,应严格按照上述 5 核准的条件、标准及要求制定相关的程序性规定,并核发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
第四章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件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五条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件是指: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第十六条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件由宁波市城市管理局统一制定表式,县(市)、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自行印制。
(一)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件必须使用钢笔(签字笔)填写或打印,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等。自2005年10月1日起核发证件一律使用电脑填写、打印。
(二)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件的各项内容必须如实、详细、规范地填写,不得缺漏。
(三)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件不得复印,涂改、伪造和转借。第十七条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件必须一事一办,不得办理月证、季证、年证等长期使用证件。使用期限的截止日期上应加盖所在地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印章。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件各项内容如有变更,应换发新证。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件,可以延期使用一次。延期使用的应在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件上正面注明截止日期,并加盖“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印章”。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字头章”(如海曙区为(曙)、江东区为(东)、江北区为(北)、镇海区为(海)、北仑区为(仑)、鄞州区为(州)、宁波市为(市))。各县、市“字头章”自定。
第五章 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管理
第十八条 设置消纳场地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的要求,遵守下列规定。
(一)申请设置建筑垃圾处置消纳场地的单位或个人,应持乡级以上政府部门出具的产权单位规划、用途证明,向建筑垃圾消纳场地所在地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提出申请,领取建筑垃圾处置消纳场地设置登记表,填写建筑垃圾处置消纳场地基本情况。
(二)申请设置建筑垃圾处置消纳场地的单位持建筑垃圾处置消纳场地设置登记表、场地平面、进场路线图向鄞州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申报。
(三)建筑垃圾处置消纳场地应具备相应的机械设备、照明设备,设立专人负责,实行负责制。控制扬尘,保持周边环境卫生整洁。
(四)具备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管理措施,根据建筑垃圾处置消纳场地状况合理分类受纳和处置,并与辖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部门签订建筑工地环境卫生责任书。
第十九条 各县(市)、区在核准《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证》时,不得收取管理费。市、区(县)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应当做好对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的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第六章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文书档案和统计报表
第二十条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文书、资料及档案是指:建筑垃圾处置 7 登记表,建筑垃圾消纳业务台帐,设置资料,处置资料,处置管理检查记录(巡查),以及市城市管理局制定的各种行政审批文书等。
第二十一条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资料、业务台帐和行政审批文书的各项内容应详细准确,如实填写,不得缺漏。
第二十二条 各县(市)、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应建立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资料及档案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整理立卷归档。
第二十三条 各县(市)、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应按要求认真做好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统计工作,定期向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报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对全市处置管理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定期向相关部门报表。
第七章 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核准程序
第二十四条 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核准依据及总时限
审批项目依据编号:国务院-2004-412-101、102 建设部-2004-135-
四、五
宁波市人民政府行政许可项目专项公告-2004-
(一)-132、138 《宁波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核准总时限:20个工作日完成
每年5月份为申报日期,每年10月份为对资格单位检查日期。第二十五条 受理
(一)条件:
申办人需提交如下申办材料:
1、申请人是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2、具有合法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行驶证、水陆运输许可证、小型船舶航行证;
3、应当采用全密闭运输工具,具有防渗沥、滴漏功能;
4、具有固定的办公、机械、设备、车辆、船舶停放场所及码头;
5、有控制污染和突发事件预案。
(二)标准
申办材料齐全、规范、有效。
本岗位责任人: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受理人员 岗位职责及权限:
按照受理标准查验申办材料,对申办材料符合标准的,必须及时受理。《宁波市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核准申请书》,由申办人根据要求进行填写后交回。受理人员于当天报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主任,并填写审批流程表。
对申办材料不符合标准的,必须即时向申办人出具由宁波市城市管理局统一印制的《行政审批补齐补正材料通知书》,将需要补齐补正材料的全部内容、要求及申办人的相关权利、投诉渠道及时限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之申办人,填写审批流程表,同时,向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主任备案。
时限:1个工作日内完成。第二十六条 初核
(一)初核
标准:申办材料齐全、规范、有效。
本岗位责任人: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分管主任。岗位职责及权限:
按核准标准对申办材料进行初核,对符合标准的材料,在其《宁波市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核准申请书》签署初核意见。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应与受理人员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后提出复查意见及理由,填写审批流程表,将有关材料转交受理人员。
时限:1个工作日内完成。
(二)现场勘察 标准:
1、申办材料齐全、规范、有效;
2、具有固定的办公、机械、设备、设备、车辆、船舶停放场所及码头;
3、有控制污染和突发事件预案;
4、经营服务车辆必须完整无损、封盖严密。
本岗位责任人: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现场勘察人员。
岗位职责及权限:对合格的申办材料,现场勘察人员(2人以上)于5个工作日内对企业根据核准标准进行实地核准。
对企业不符合标准的,填写审批流程表,于当天告知申办人,并说明原因。
时限:5个工作日内完成。第二十七条 核准 标准:
1、申办材料齐全、规范、有效;
2、现场勘察合格。
本岗位责任人: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分管领导。岗位职责及权限:
按照标准进行审定,对符合核准标准的,在《宁波市城市生活垃圾经 10 营服务企业资格核准申请书》签署予以批准的意见,并将有关材料按原渠道返回受理人员。
对不符合核准的,应与相关部门工组人员沟通情况,交换意见后,提出不予批准的意见及理由,填写审批流程表,将有关材料按原渠道返回受理人员。
时限:1个工作日内完成。第二十八条 告知和备案
本岗位责任人: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受理人员。工作标准:
1、及时、准备告之申办人办事结果;
2、制发的文书完整、正确、有效;
3、留存归档的审批文书材料齐全、规范。本岗位职责及权限:
对予以批准的,填写由宁波市城市管理局统一印制的《宁波市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告之申报人领取上述文书和证件。
对不予批准的,将理由依据及申办人的相关权利、投诉渠道以书面形式一次告知申办人,并将材料退还申办人。
时限:1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二十九条 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服务(建筑垃圾)企业车辆由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按照机构按照上述程序、标准受理,统一组织验本、制证、发证。
第八章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及工作内容
第三十条 各县(市)、区必须设置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办公室(站、科)。
一、配置办公室(站、科)相关人员。
1、主任1名(可兼),副主任1名;
2、登记核量人员2名以上;
3、勘察巡查人员2名以上。
二、工作内容
1、主任全面负责辖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
2、副主任协助主任做好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
3、登记核量人员根据建筑垃圾处置的有关资料,负责建筑垃圾运输申报的核准和工作量等的登记工作,签发《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证》。
4、勘察巡查人员负责对建筑垃圾外运场地和消纳场地进出的道路现场勘察和日常建筑工地巡查监管工作。
三、登记核量岗位
1、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
2、接待建筑垃圾处置申报人应礼貌、热情、语言文明,对申报人的疑问耐心解释,以理服人。
3、核准登记过程中,细致、发证及时,不拖拉、不刁难。
四、勘察巡查岗位
1、现场勘察主动表明身份,说明来意,举止文明。
2、巡查监管人员对辖区建筑工地、建筑垃圾处置消纳场地、运输路线等进行巡查监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九章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宣传工作
第三十一条 县(市)、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建立信息联系制度,重大情况及时通报。各县(市)、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应建立宣传报道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建筑垃圾处置管理信息工作,积极向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报送信息。
第三十二条 县(市)、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应积极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运输单位和个人宣传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法规、规定,扩大与社会新闻媒体的联系,积极宣传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法规、规定。
第十章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人员行为规范
第三十三条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领会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法规、规定。贯彻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素质。
第三十四条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做到:
(一)仪容整洁、礼貌待人、文明上岗、热情服务。
(二)尊重事实、依法办事、履行程序、规范管理。
(三)爱岗敬业、秉公办事、坚持原则、廉洁自律。
第三十五条 建筑垃圾处置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应佩戴统一标志,主动出示证件,使用规范文明用语,热情服务。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对县(市)、区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机构的考核,依据本细 13 则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OO五年三月三十一日
第五篇: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人民政府督查工作制度》的通知
【发布单位】81108
【发布文号】甬政办[1999]2号 【发布日期】1999-01-21 【生效日期】1999-01-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宁波市人民政府督查工作制度》的通知
(甬政办〔1999〕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宁波市人民政府督查工作制度》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一日
宁波市人民政府督查工作制度
为确保党和政府各项决策的贯彻落实,维护政令畅通,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促进政务督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政务督查工作规则》,特制定本制度。
一、一、工作原则
(一)依法督办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认真开展督查工作,做到令行禁止,坚持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性。
(二)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情况,客观公正地反映和处理问题,防止以偏概全,杜绝弄虚作假。
(三)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把注重实效作为督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着眼于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努力使督查事项落到实处。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
(四)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和部门要认真履行督查工作职责,做到逐级负责,分工协作,分级办理。对列入督查的事项,要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反馈。
二、二、工作任务
(五)督查工作的重点是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决定的贯彻落实。督查工作任务主要有: 1.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2.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及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的贯彻落实;
3.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
4.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专题会议议定事项的贯彻落实;
5.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的贯彻落实;
6.市政府及所属部门承担的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的督查;
7.经领导同志批准的其他重要事项的落实。
三、三、工程程序
(六)督查事项的提出。向各级政府和部门提出督查事项的形式有:根据会议、文件确定的重要事项和市政府领导同志批示的要求,发出《政务督查通知单》,提出督查事项;通过电话及其他形式提出督查事项。提出的督查事项,要明确办理内容和时间要求。
(七)督查事项的办理。承办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在接到督查任务后,要明确经办处(科)室和人员,认真及时办理。对重大督查事项,领导同志要亲自抓。在办理过程中,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各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协商沟通。承办单位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能按期完成时,要及时报告,说明情况,以免贻误工作。
(八)督查事项的催办。督查事项下达后,市政府办公厅要及时跟踪了解办理情况,采取多种形式适时进行催办,以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对一些重要的督查事项,市政府办公厅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直接督办。
(九)督查事项的反馈。承办单位要严格按照督查要求,按时反馈督查情况,办理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市政府办公厅。在督查事项办结后,市政府办公厅应通过《督查专报》、《市长、副市长批示摘编》等形式及时向市政府领导同志报告办理结果,并做好汇总、归档工作。
四、四、组织领导
(十)市政府办公厅是市政府督查工作的主管部门,按照市政府领导同志的要求,负责对全市政务督查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具体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厅督查室承担。
(十一)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是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政务督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承担这项工作,对承接的督查事项要明确一位领导同志分管。
(十二)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要积极为督查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授予督查处(科)室必要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提出奖惩建议等职能,安排督查人员参加相关会议、阅读相关文件、参与相关政务活动。
(十三)要重视和加强督查队伍建设,选配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员从事政务督查工作。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不断提高全市政务督查工作的整体水平。
(十四)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可根据本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细则。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