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银行业支持贫困县生态移民情况的调查
对银行业支持贫困县生态移民情况的调查
【摘要】古浪县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全县农村人口33%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经济收入少,年平均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开展移民搬迁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
【关键词】金融扶贫 古浪县 移民搬迁
一、引言
让贫困地区人民通过生态移民消除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近期,我通过对银行业支持国扶贫困县古浪“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进行了调查,掌握了银行业支持贫困地区生态移民中的做法,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
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基本情况
2011年,古浪县启动实施高海拔区域农牧民“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以来,紧紧围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发展壮大增收致富产业,计划5年内,将南部山区贫困群众整建制、大批量搬迁到项目区,力争把该区域打造成为节水灌溉示范区、设施农业样板区和易地扶贫开发综合示范区。至2014年底,全县从高深山区搬迁移民达3.54万人,占高深山区人口的80%以上。先后建成了感恩、阳光、黄花滩、高峰、马路滩、金滩、圆梦等7个移民村。其中,2012年实施的第一个移民村―感恩新村社区,整合资金1.3亿元,群众自筹0.9亿元,新建住宅918套,搬迁贫困群众918户4416人;2013年实施的第二个移民村―阳光新村社区,整合资金1.44亿元,群众自筹1亿元,沿金色大道南北两侧建设A、B、C三个小区,新建住宅1035套,搬迁贫困群众1035户5000人。2014年实施的圆梦新村社区,总投资2.85亿元,新建移民住宅1000套,来自新堡、干城、横梁等10个乡镇的1000户山区群众春节前全部入住新房。下山入川后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1500多元增加到3500元至5000元左右。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就医难、行路难、上学难、增收难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房屋统一设计、产业统一开发、基础设施统一配套、生态环境统一治理和“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辖内银行机构积极支持这项下山入川、扶贫治本、生态建设的民生工程,共向移民搬迁户发放贷款2.86亿元,支持移民搬迁户6070多户,受益人数达24700多人。
三、银行业支持移民搬迁工程措施
(一)调查摸底,对接沟通,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县域银行业机构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开展调查研判,积极向上级行申请生态移民项目资金,努力支持搬迁工程。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古浪县农村信用联社,安排异地搬迁所属乡镇的信用社与当地乡镇和村组干部进行对接沟通,随同乡镇干部深入集中安置点,走村入户了解搬迁户资金需求并登记造册,主动为搬迁户提供信贷咨询服务,建立信贷需求台账和供给台账,打好金融配套服务基础。信用联社由点到面,积极探索推广经验、方法,建立和完善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相关制度办法,明确了推广工作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农户资信调查、评级授信、张榜公示、实行阳光柜台办贷等各项工作,为1270户移民搬迁户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470万元,基本满足了移民搬迁农户的生产生活资料需求,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
(二)合理布局,创新模式,积极投放三大惠民贷款
县域银行业机构坚持银政联合、协同作战、联合办理、一条龙服务等措施,将金融扶贫惠农工作与移民搬迁工作结合起来,加快贷款审放速度,扩大贷款覆盖面。在建立4家便民金融服务站,消除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基础上,成立了7家便民服务点和22个村级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协会,真正把银行设在了贫困群众的家门口。同时,实行“三集中”贷款模式,“一站式”办公,对群众贷款需求集中调查,为群众集中审批贷款,在金融机构各营业网点设立惠农贷款专柜,为群众集中发放贷款。累计为14600多户贫困户发放“妇小贷、双联贷、双业贷”等各项惠民贷款近30多亿元,其中为下山入川的贫困群众放贷2亿多元,户均3万元以上。在“三大贷款”的撬动下,下山入川群众脱贫致富产业迅速壮大,特别是以肉羊育肥为主的设施养殖业规模迅速扩大,贫困群众来自设施养殖业的收入占到纯收入的50%以上,达到了“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三)落实政策,稳步推进,积极部署异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的发放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是贷款银行在符合信贷制度的前提下,向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发放的、由财政贴息的建设住房贷款。2014年,省委省政府下发《甘肃省异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管理办法办法》后,作为承担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发放工作的当地农村信用社,第一时间对当地搬迁户进行了调查排队,制定了《古浪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异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实施细则》,并按照县发改局提供的异地扶贫搬迁计划,组织安排年度贷款规模,开辟异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绿色通道”。
四、存在问题
(一)信贷资金需求量大,农村信用社独木难支
一是信贷资金总量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以古浪县移民户均住房面积79.5平方米测算,房款13.94万元,除去公租房、危旧房和易地搬迁项目补助资金,每家需自筹3~5万元,加上房屋装修、修建养殖暖棚投入,户均至少需8~10万元的搬迁资金。除去自有资金,户均需贷款5万多元,信贷支持难以足额跟进。二是信用社独木难支。目前,国有大型银行的县域网点少,农发行只向涉农企业发放贷款,在乡镇设立的邮储银行二类网点具备贷款功能的很少,基本不发放贷款,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户生产、消费、建房等日常需求的主要资金来源,面对如此浩大的惠农民生工程,难堪重负。
(二)财政贴息不及时,对异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的发放造成一定的影响
古浪县信用联社作为支农惠农主力军,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0%以上,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6.85亿元,到目前尚有95万元利息未补贴到位,形成1553万元逾期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政府贴息不及时,逾期贷款清收缓慢,不仅影响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果、考核指标,而且直接影响了异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的发放进度。
(三)还款来源确定性差,贷后管理风险凸现
一是大部分移民搬迁户本身经济实力较差,部分移民点的搬迁农户土地正在分配阶段,搬迁后能否寻找到稳定的收入来源,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二是农户新搬迁的房屋房产证,所经营的日光温棚和养殖暖棚产权证及分配土地的土地使用权证未发放,无法落实抵押登记。
五、几点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机制
目前,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硬性制约还在资金上。通过最高限价、委托代建、引进企业垫资建设、最大限度缓解资金压力,努力把住房建设成本控制在群众可承受范围之内。一是将搬迁配套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通过土地增值和市场运作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确保配套财政资金足额、及时发放到搬迁农户手中。二是在补贴的同时,对搬迁移民实施普惠式扶持,通过提供教育、医疗服务,就业岗位支持,使搬迁后的农户搬得出、稳得住。
(二)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信贷投入
一是对在支农和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工程中提供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对金融机构发放的移民搬迁贷款,及时予以财政贴息。二是政府出资成立风险基金,对移民搬迁贷款提供担保,在贷款不能收回时用风险基金予以一定补偿。三是加强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同时,将农户和村组的信贷违约与就业岗位推荐和后续财政支持相挂钩,杜绝将信贷资金当做财政补贴的观念和做法,减少信贷资金财政化风险。
(三)银行机构合理分工,结合特色协同支持
在确保信贷资金用途明确,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引导各类机构结合实际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支持。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提供生活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等生产设施的建设支持;引导大型银行通过支持县域和乡镇小企业发展,为搬迁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和生活来源;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利用网点广、乡村熟的优势,积极投放小额农业生产贷款,支持搬迁后的农户开展农业生产,寻找致富之路。
(四)审慎推进信贷审核,有效管控信贷风险
一是要选准对象,在金融支持移民搬迁的同时要关注信贷风险,落实新老贷款管理责任。二是根据财政扶持资金到位情况及农户后续生产生活能力变化情况,合理确定授信额度。三是要根据农户实际经济能力,认真测算农户年度还款能力,合理制定还款期限和还款计划,确保信贷资金能到期顺利收回。
作者简介:李文斌(1994-),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第二篇:某某联社支持生态移民工作总结
**联社支持生态移民工作总结
**总行:
近年来**县联社按照县委、县政府相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我社网络和资源优势,深入推进生态移民工作,大力帮助和扶持生态移民地区发展生产,促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现将近年来我县联社支持生态移民相关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联社与政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沟通,不断加强金融支持力度,认真做好生态移民工作。截止目前我县迁入生态移民共计6538户,约32000人,我县联社给予信贷支持共计3500万元,有效满足了移民生产、生活,发展经济的资金需求。
二、主要做法
(一)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各项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
近年来,县联社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的网络优势,积极配合当地政府部门做好各项补贴资金的发放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做到在第一时间发放兑付各种补贴款项,确保了移民地区生产、经营正常稳定。
(二)不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移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近年来,县联社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了以大枣、枸杞、玉米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以奶牛、肉牛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等,使生态移民快速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
(三)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满足生态移民地区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近年来,为了有效缓解和满足移民地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县联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先后在多个农村地区网点布放ATM机具,方便移民办理金融业务。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县联社以富农卡为依托,不断加大富农卡的发卡、授信覆盖面,且贷款利率较其他贷款给予一定优惠,充分发挥富农卡支农、惠农的作用,有效缓解了当地移民贷款难问题。
(四)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确保移民地区金融安全。为了进一步延伸金融窗口服务,我县联社每年定期与不定期认真开展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义务宣传金融知识,帮助农民朋友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并在主要地区设立反假币义务宣传点,义务宣讲识别假币方法,不断增强移民地区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县联社将继续按照上级部门工作要求,进一步做好生态移民金融服务工作,通过不断探索,完善、规范运作方式,加大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在严把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支持生态移民地区发展,促进生态移民增收、创收,确保生态移民地区经济稳定,为加快我县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1年5月19日
第三篇:生态移民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
生态移民社会实践调查心得体会
——红寺堡
生态移民,从理论上说可以减轻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是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但对于这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搬迁农户来说,追求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才是其原始动力;如果搬迁不能改变其生活水平,那么,那么已搬迁者可能会回迁,未搬迁者也不会选择回迁。而衡量其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其收入水平。因此,为了考察生态移民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我们于2011年8月5~27号对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做了为期22天,对当地的概况和迁入群众进行了调查。红寺堡概况调查:
红寺堡开发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腹地, 位于烟筒山、大罗山和牛首山三山之间, 东临盐池、西接中宁、南起同心、北连利通区、灵武, 东西长约80千米, 南北宽约40千米, 区域面积199912平方千米(红寺堡开发区志P3)。海拔1240~ 1450米, 为山间盆地, 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全年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气温年、日较差大, 降水量少而集中且年际变化大,平均降雨量为277毫米, 多集中于7 月-9 月, 年平均蒸发量2050毫米。空气干燥, 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52%。大风、沙暴、干旱、热干风、霜冻等灾害性天气比较多, 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著名的荒漠区。迁入户调查
借助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 在短短7 年的时间内, 在一片荒漠上迅速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小城镇。依靠政府优惠的移民开发政策, 使祖祖辈辈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西海固”人, 摆脱贫困变成了城里人, 实现了移民开发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的“ 双赢 ”目标, 降低了扶贫成本, 加快了城镇化步伐。搬迁农民迁入红寺堡后, 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去靠天吃饭的雨养农业变为现在的灌溉农业), 而且改变了生活方式, 他们吃上了自来水, 用上了电器, 享受到了开发区提供的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设施, 从根本上改变了生存条件, 他们既可发展养殖业、种植业, 也可就近打工、经商, 拓宽了脱贫致富的空间, 促进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累计完成投资22.5亿元,已开发水浇地40万亩,搬迁安置宁南山区8县贫困群众近20万人,总面积1999.12平方米,其中回族人口占57%。200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0元。历经10年的开发建设,优势特色产业稳步发展,近6成土地告别了传统种植模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树造林累计达到119万亩,林木、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39%、75%;工业经济开始起步,长山头、红寺堡2个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建成运行,科冕公司万吨葡萄酿酒生产线有望8月底建成投产,土坡地区泰山阳光年产60万吨煤炭资源开发项目年底建成投产;城市框架已经拉开,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近3万人。
下面是我们对当地的回族村民进行的调查实录:
实例一:
10年前从同心县移民到红寺堡 团结村的马科贵一家住上五间贴有白瓷砖的宽敞豁亮砖瓦房,他告诉说,家里养了两头牛,前些天卖了一头,算是对红寺堡10年移民一朝落户(设区后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户口)表示祝贺
马科贵指着砖瓦房上的太阳能热水器说,“如今咱也过的是城里人的生活!” 实例二: 40岁的康伏海1999年从回族聚居的同心县搬迁定居到红寺堡。“要不是共产党领导下引黄河水灌溉开发出良田,我们哪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共产党好,黄河水甜!”这是康伏海10年移民生活的真情流露。他所说的引黄灌溉工程是始于1995年,一项经国务院批准、为解决宁夏南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而实施的国家重点工程。工程1995年底动工,1998年上半年完成前期工程,同年9月16日,汨汨 黄河水经过三级大功率泵站的逐级提升,以每秒25立方米的速度引到地势高出几十米的千年沉寂不毛之地红寺堡。1999年初开始,中国西部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最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开始陆续实施。大批贫困山区的农民搬到红寺堡 扬黄灌区。10年开发建设,荒原变绿洲。
通过我们的实地观察和调查村民,我发现这里聚集的全区8 县的贫困人口, 绝大多数人受教育的程度偏低, 文化水平低, 文盲、半文盲率较高, 农业科技人 才、管理人才严重短缺, 生产技术水平不高, 管理视野不宽, 部分居民的卫生意识、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 人口整体素质与其发挥城市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尚有较大差距。
总之, 西部贫困地区的城镇化应该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 然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 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 没有统筹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不仅难以摆脱贫困, 而且会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把生态移民、生态环境建设和地区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产业的支撑, 融生态建设于产业发展之中, 把脱贫致富与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 贫困人口才能真正变为城市人口, 贫困地区才能真正纳入城市化轨道。
第四篇:对晋中市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支持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调查
山西银监信息
2008年第41期 总第440期
中国银监会山西监管局
二OO八年五月二十七日
对晋中市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支持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调查
为全面了解绿色信贷支持晋中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及存在问题和困难,并为逐步建立成熟的绿色信贷机制建言献策,近期,山西省晋中银监分局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和农户就绿色信贷支持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基本情况
(一)绿色信贷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初见成效
截至2008年3月末,晋中市各类企业总数3675个,其中煤炭、化工、冶炼和机械行业的企业数量分居前四,包括现代农业、新型能源和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其他行业企业总数达2480个。符合环保条件的企业3200个,占全部企业总数的87%;不符合环保条件的企业475个,其中正在进行环保清理的企业276个。1674个企业在各银行业金
2使其降耗减排,尽快达标。金融机构及时掌握政府下达的环保整改企业名录,主动加强与贷款企业联系,深入了解整改企业的环保建设情况、经营情况。对于在短期内投入较少资金可以达到政府环保要求的,合理增加信贷资金供给,积极支持企业配置环保设备,推进技术改造,达到政府环保要求,步入正常经营。通过及时合理地供给整改企业信贷资金,有效规避企业的政策性风险转嫁给相应的贷款机构,避免政策性风险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造成新的冲击。三是对环保企业和产业,积极增加信贷投入。对于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各项手续齐全的企业,农村金融积极增加“绿色”信贷资金投入,推进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产品深加工、再加工,加大延伸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晋中市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绿色产业,创新服务手段,通过“企业+产业+农户”的模式,即成员以合作社为依托,合作社以企业为依托,通过企业与市场对接,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三赢。截至目前,晋中市农村信用社共支持272个合作社,累积投放贷款10.2亿元,拉动粮、果、菜、畜、药材五大产业,出现“扶持一个合作社、发展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的新局面。四是对取缔企业,坚决实施信贷退出。对能耗、排污虽然达标但不稳定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不明确、管理措施不到位的贷款企业,调整贷款期限,压缩贷款规模;对能耗、排污不达标,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被政府列入环境污染末位淘汰的企业和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被停产的企业,经充分论证,确实无法通过合理措施达到国家产业标准的,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促其转产、资产收购、重组、保全资产等措施,规避信贷风险,不再发放任何新增贷款,并逐步压缩贷款规模,坚决实施信贷退出。
二、主要问题
一是认知方面。一方面,绿色信贷刚刚起步,还面临着认识、基础和信息等多重制约;另一方面,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由于得到一些地方的政策保护,很难大幅度削减信贷规模。
二是操作层面。第一,有些中小型污染企业采取民间融资或自筹资金,基本上不向金融机构贷款,绿色信贷对这些量大面广的污染企业尚不能发挥制约作用。第二,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性有待完善,一些环保部门发布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银行业金融机构还不能提供使用环境信息的反馈情况,没有真正做到数据共享;银行业金融机构缺乏绿色信贷的专门人员、机构及制度,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政策了解不足,制约了绿色信贷深入。第三,“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第四,缺少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做得好的企业缺少鼓励性经济扶持政策,不能有效吸引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环保项目。
三、建议
(一)宏观政策方面
第五篇:银行业调查
银行业调查
一、待遇篇
1、五险一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2、节日慰问金:一般是发放超市的购物卡,五
一、国庆、春节的时候发放,3、补贴:交通补贴每月500—2000多不等,职位越高越多,客户经理700左右;通讯补贴每月100—500不等。中餐补贴每月300左右;住房补贴,每个月1500左右,不过马上要取消了。
4、绩效奖金:
(1)季度奖,两三千块;
(2)年终奖,一万多。
(3)销售奖金,就是平时销售各种银行产品的奖励,因人而异,差异较大,有些比较厉害的客户经理一年单销售奖励就可以拿到5万多,做柜台的就会比较少。
(4)绩效奖金跟每个网点的经营业绩紧密相关。
综合以上四项,一般银行员工,也就是柜员和客户经理,待遇在4万—10万不等。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小的差异,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应该有10万以上,而偏远城市的话大概也就4到5万。现在的银行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经营目标是最大化的为股东创造利润,会计制度比较规范,员工的工资待遇应该来说是大不如从前,在每个城市也只能算是中等偏上一点。
二、银行机构篇
1、银行的组织架构。全国性的商业银行都是采用总、分、支三级组织架构:在全国设立一个总行,大部分银行的总行都设在北京,交行在上海,招行在深圳,2、银行的主要行政部门。银行的总行和省分行设立办公室、人资部、会计部、法律部、信息技术部、国际部、信贷部、电子银行部、对私业务部、对公业务部等行政部门,这些部门通常被称为“机关”,也是“后台”,因为它们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和规划各项业务,不直接面对客户,在这些部门上班比在支行相对要轻松一些。支行作为经营网点,不再细分部门,主要由正副行长、客户经理和柜员组成。
3、现在的银行通常都是以省分行的名义进行招聘,聘入后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大部分的人被分配到各个支行,小部分会留在省分行(一般是研究生)。分到支行后通常要先做柜员,然后做大堂经理或客户经理。
三、工作岗位篇
1、柜员。柜员就是坐在银行窗口为客户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属于银行的会计岗。这个岗位的工作比较单一,主要就是办理开销户、存取款、签协议等具体的银行业务,大部分进入银行的人都要先从这个岗位开始来熟悉和掌握银行的业务。
2、大堂经理。大堂经理主要负责管理大厅设施,引导和分流客户,指导客户填写单据,发现有价值客户,向客户推介新产品,处理紧急事件等。
3、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属于银行的营销岗,分为对私客户经理、对公客户经理和个贷客户经理。
(1)对私客户经理主要是服务私人客户,即个人,有的银行称为理财客户经理,工作职责主要是维护老客户、开发新客户、拉存款、销售银行产品等,对私客户经理需要具备存款、国债、基金、股票、保险、黄金、外汇、期货等多种金融理财知识,为客户客户提供理财咨询和建议。
(2)对公客户经理主要是服务对公客户,即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公司等,工作职责主要是吸引对公存款、发放对公贷款。
(3)个贷客户经理主要负责营销和办理个人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等个人贷款业务。
四、职业发展篇
银行的职业发展可以分成会计条线、营销条线和管理条线三条路,银行一般员工的成长之路:
1、柜员。柜员一般有两条出路:
(1)在会计条线精耕细作,做成业务标杆,升为柜长,然后竞聘为支行的会计主管,再竞聘为支行的副行长,到这里一般需要5到8年。再往上可以爬到省分行的会计部门做个小领导,然后竞聘会计部总经理,再向总行进军。
(2)转岗做客户经理,走营销条线。一般需要在做柜时有较强的营销意识,转岗一般需要参加笔试和面试。
2、客户经理。客户经理一般有三条路:
(1)一直做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助理→客户经理→高级客户经理助理→高级客户经理→私人银行顾问,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随着级别的不断升高,工资收入也不断提高,管理的客户也是不断的高端起来,主要靠专业知识推动业绩增长来增加收入,但是就一直在支行工作,受支行长的管理。
(2)竞聘支行行长。支行的行长一般3年就要换一次,而且每年总有行长因为业绩不佳被开牌,所以如果你喜欢做领导,通常有3年的工作经验之后,就可以去参加每年的支行长竞聘。做支行长压力非常大,每年背负着50多个指标,做不好就亮红牌,直接下课。
(3)向省分行的相关部门发展。比如对私客户经理就去私人金融部,对公客户经理就去公司业务部,零贷客户经理就去信贷部,然后在这些部门做成领导。
3、在银行里,能不能升级,大部分是要靠业绩说话的,所以只有当你的业绩做到出类拔萃的时候,在竞聘中才可能胜出,当然每往上升一级,你身上背负的任务就要加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