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业政策与法规(森林保护与游憩)
第一章 专业政策与法规
(一)政策的定义:“政治策略”——治理国家的谋略。是政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为实现一定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和采取的重大措施。对制定者、发布者,它是一项实现目的的重要措施和行动方案;对执行者更多的体现人们的行动准则。
(二)政策的特点:1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伦理道德:软规范;政策:中性规范;法律:硬规范)2主要是通过引导来发挥作用(号召、激励、行政组织)3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明显的灵活性(总政策或基本政策,不能经常变,要稳定。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我国天然林开发利用政策,现在天然林保护政策,又有它的灵活性。我国要达到1052万公顷林地目标。)
(三)政策的性质:
1、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反映社会各方面对经济利益的正当要求。
2、是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代表全国人们的共同意志。
3、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全面反映。当代政策应当成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杠杆,如产业、技术、环保政策”。
二、专业政策的概念和实质概念:是政党和国家及国家各级主管部门为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规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策略。它具有双重意义:对专业外部——社会作用,对专业内部行业作用。实质:是党和国家促进专业发展,实现专业发展总体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专业方面告诉人们鼓励、限制、禁止什么。
三、专业政策的作用具有指导、统一、规范、协调和促进作用。
四、专业政策体系
(一)各种专业政策构成完整的体系。其指导是想、理论基础、历史使命是共同的。
(二)各级专业政策也构成完整的体系。中央——省——地——县。
(三)单项政策也是一个系统。由政策目标、内容、形式三部分组成。
五、专业政策分类
(一)按政策所调整的专业关系的重要程度和地位的不同,分为:专业基本、具体政策。(二)按政策所调整的专业社会关系所处的领域不同,分为:专业管理、经济、科教政策。
第二节
专业法规概述
一、法律、法规的概念
法律:广义——是法的整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有效法律的法律解释。狭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
法规:广义——除宪法以外,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等在内的一切法律规范。狭义——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如林业法规。
二、专业法规的概念和作用
(一)专业法规的概念:是专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等统称。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森林更新管理办法等都属于专业法规的范畴。
(二)作用:具有引导、制约、评价、预测和管理的作用。
三、我国法规的立法体系所有法规均以宪法的原则为指导,如“森林法”以该法为核心,有不同层次的有关森林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构成的系统。
第一层次是森林法及有关全国人大的决议。第二层次是国务院颁布或批准的贯彻执行“森林法”的行政法规。第三层次是国务院各部委依据“森林法”和有关行政法规发布的行政规章。第四层次是地方人大和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森林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及地方行政规章
第三节
专业政策与法规的关系
一、专业政策与专业法规的联系
(一)专业政策和专业法规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二)专业政策是制定专业法规的基本依据 法规的制定是以政策为依据,法规是政策的具体化、定型化和法律化。
(三)专业法规的适用与实施要以专业政策为指导
(四)专业法规是实现专业政策的重要工具
二、专业政策与专业法规的区别专业政策不能代替专业法规。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1、创制机关不同:政策由政党或政府机关制定,法规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
2、表现形式不同:政策多注重理论,如号召和原则指导性,法律则是明确肯定规范语言。
3、实施手段不同:政策多靠宣传、说服、动员,法规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
4、稳定性不同:政策具有灵活性,法规具有稳定性、纲领性。
第二章
林业及森林政策法规
第一节
林业政策制定的原则和依据
林业政策:是政党和国家及国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林业发展目标而规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策略。林业具有双重意义:对专业外部——社会作用,对专业内部——行业作用。
实质:是党和国家促进林业发展,实现林业发展总体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林业方面告诉人们鼓励、限制、禁止什么。
一、林业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从客观实际出发,注重调擦研究。
(二)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1、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指导林业建设。
2、要充分运用当代林业研究的理论成果。
3、要掌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理论。
二、林业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
(一)理论依据:理论是政策的灵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现实依据:
1、制定林业政策时要注意政策本身的社会需求
2、林业政策要根据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制定。
3、实践依据。通过实践正确的坚持执行,失误或错的纠正。
第三节 林业政策制定的程序
林业政策制定是一个综合性的调查研究、规划设计、预测和决策的过程。掌握政策制定的技术程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林业政策制定过程的客观规律,明确政策制定的基本步骤及具体要求,从而增强按基本程序制定政策的自觉性。
根据我国林业的长期实践,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大体上应遵循下列四个步骤:
一、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二、拟定政策方案
1.提炼法
2.移植法
3.嫁接法
三、政策方案论证
四、政策方案的确认和批准
第四节 林业政策实施的程序和方法
一、林业政策实施的程序
1、实施的准备工作 :思想、组织、物质准备。
2、实施过程:指挥—沟通—控制—协调。
3、实施情况的检查和监督:政策目标—政策落实情况—检查—比较—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反馈—达到预期目标。
4、林业政策的反馈和调整:
二、林业政策实施的方法
1、行政方法: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方式来组织落实各项政策要求的方法。直接、强制。
2、经济方法:通过经济组织的各种活动和各种经济手段的运用,来实现党的林业政策目标的方法。
3、法律方法:借助林业法规手段来实现政策目标的方法。对保证重大林业政策实施,维护政策权威性、严肃性具有重大作用。
第三章
现行林业政策
第一节
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建设方针是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它以法律形式确认下来,并决定着林业各项政策的方向。“森林法”规定:我国林业建设方针是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一、我国林业建设方针的基本内涵: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二、我国林业建设方针的沿革及背景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保护森林,1950-林业建设总方针。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业建设总方针:普遍护林护山、大力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这一年全国造林面积1400万公顷,等于建国前35年的造林面积总和。林业部颁布的“关于东北国有林内划定母树及母树林有关问题的决定”、“森林抚育采伐规程”、“采种规程”等。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9-五-六原则通过“森林法”试行,林业建设总方针:一营林为基础,造管并举,造多于伐,采育结合,综合利用。1978—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决定。1984—六-七通过了修订后的“森林法”,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1985—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九-二会议 关于修改“森林法”的决定,未作修改,继续执行。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政策
一、林地、林权和森林资源管理政策1.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林地登记发证制度。2.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毁林开肯违法犯罪行为。3.有计划使用林地,坚决制止乱占滥用林地。4.按法定程序审批建设项目占用林地。5.明确规定审批权限6.有偿使用林地。7.建设临时林地使用,由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批准。8.林地使用权流转政策。9.森林资源监督。
二、森林采伐政策1.实行限额采伐,控制资源消耗。2.统一木材生产计划。3.坚持凭证采伐、凭证运输和凭证加工制度。
三、森林更新政策1.资金支持,政策优惠。2.解决营林难题,促进更新活力。3.强制采伐单位进行森林更新。4.惩罚措施。
四、森林防火政策1.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制度和法规。2.建立护林防火责任制和健全各项制度。3.加强森林防火宣传,健全防火设施。4.划分火险等级,强化预测预报。5.加强用火管理,严格控制火源6.做好火灾扑救及善后工作。
五、森林病虫害防治政策1.加强 宣传,提高认识。2.认真调查,明确发生发展规律,做好预测预报。3.健全机构,实行责任制。4.强化检疫。5.做好森林病虫害防除工作。
第三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政策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繁育政策
二、野生动植物合理利用政策
三、野生动植物产品流通和进出口管理政策
四、自然保护区管理政策
五、湿地保护政策
第四节
植树造林政策
一、全民义务植树政策
二、谁造谁有政策
三、封山育林政策
四、造林扶持政策
第五节
林业产业政策
一、明确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原则
二、确定了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
三、制定了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政策
第六节
林业投资政策
一、林业投资政策的目标1.保证充足的林业资金来源
2、保证合理的投资规模
3、保证合理的投资结构
二、现行林业投资政策
1、全民义务植树
2、大型林业建设工程
3、林业发展优惠政策:(1)财政政策方面(2)税收政策方面(3)信贷政策方面
三、调整林业投资政策 国家增加林业投入,增加林业信贷资金投入,对林业实行轻税制,林业亏损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减轻林业社会负担。
第三章
森林法制度
第一节
森林法概述 1.森林法:是调整人们在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广和狭义)。2.意义(1)森林面积:我国占世界面积3.3%。(2)森里覆盖率:179个国家中,我国排名123位(13.92%),人均森林面积排名120位。(3)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8%。(4)沙漠化:26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7%。3.森林法三个时间:(1)试行:1979年。(2)实施:1985年1月1日。(3)重新修改实施:1998年7月1日生效实施,共7章49条。
4.森林法立法的目的(1)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2)加快国土绿化。(3)森林面积: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作用。(4)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和人民生活需要。
5.森林法的基本方针:(1)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2)鼓励提高林业科技水平的防针。(3)依法保护林农和承包造林者合法权益的方针。(4)在林业开发方面给民族自治地方优先权的方针。(5)对林业建设中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建立的方针。(6)对森林资源特殊保护的方针。
第二节
林权 1.林权的概念: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2.林权的归属:(1)森林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2)林木的所有权归国家、集体和个人所有。
3.林权的确认和纠纷:(1)林权:根据《森林法》规定,国家依法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所属分别向有关行政部门报批。(2)林权纠纷:是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因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林木、林地而发生的争执。(3)林权纠纷处理有三种形式:协商处理、政府调节、司法解决。
第三节
森林经验管理 一、林种的划分:《森林法》规定我国森林分为五大类: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二、关于对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及进行森林资源清查的法律规定: 《森林法》(13、14条)规定有林业主管部门实施。
三、关于森林、林木、林地依法转让的法律规定: 《森林法》规定材林、经济林、薪炭林林木、林地可以转让。
第四节
森林保护
一、关于建立护林组织和配备护林员的法律规定。
二、关于森林公安机关、武装森林警察部队职责范围的法律规定。
三、关于预防、扑救森林火灾的法律规定(21条)规定:1.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做好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2.规定防火期。3.在林区设置防火设施。4.组织当地军民和有关部门扑救火灾。5.对扑救火灾中负伤、致残、牺牲的职工给予医疗、扶。
四、关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木种苗检疫的法律规定(22条)。
五、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规定(24条)规定。
1、自然保护区的范围。
2、划定自然保护区的机关。
3、对自然保护区内珍贵树木和特殊价值植物资源保护的特殊规定。
六、关于林区内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规定(25条)规定:
1、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不能扑杀。
2、因特殊需要捕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特殊规定。
七、关于禁止在林区从事工副业生产毁林的法律规定(23条)规定:1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及其他毁林行为。
2、禁止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
第五节
植树造林
关于全民义务植树、造林规划和任务、造林者所有权、封山育林(11、26、27条)的法律规定。
第六节
森林采伐
关于采伐量和限额、采伐方式和对象、采伐证申请、采伐证数量控制、采伐监督、采后更新造林、木材运输和检查、出口珍贵树木及制品、衍生物的(29—38条)法律规定。
第七节
违法森林法的法律责任
一、盗伐、滥伐林木应负的法律规定。
1.盗伐林木的概念及行政处罚规定:行为人违反森林法和其他保护森林规定,无采伐证,擅自砍伐国家或他人林木的行为。未构成犯罪者,补种10倍树木,没收树木,卖出的罚3-10倍树木价格款项。
2.滥伐林木的概念及行政处罚规定:行为人违反森林法和其他保护森林规定,无采伐证,虽有证但数量、方式、地点和树种多出限额采伐林木的行为。未构成犯罪者,补种5倍树木,没收树木,卖出的罚2-5倍树木价格款项。3.关于盗伐、滥伐森林或其他林木的刑事处罚。对构成犯罪的根据《刑法》345条规定:(1)盗伐:数量较大: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2)盗伐:数量巨大: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盗伐:数量特别巨大: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4)滥伐:数量较大: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5)滥伐:数量巨大: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6)关于盗伐、滥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或其他林木的,从重处罚。
二、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刑事处罚规定。
根据《刑法》344条规定: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数字特别巨大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法的概述
1、自然保护区:是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种类:目前有六大类。① 以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②以保护某些珍贵动物资源为主的自然保护区。③以保护珍稀孑遗植物及特有植被类型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④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⑤以保护特有的地质剖面及特殊地貌类型为主的自然保护区。⑥以保护沿海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
3、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的意义(1)有利于保护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资源。(2)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3)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4)有利于打击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5)有利于促进对自然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拯救濒危物种、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研究工作。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1、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
2、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责(9项)。
3、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要求(1)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8条)。(2)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管理(9条)。(3)对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6条)。
第三节
法律责任
一、行政责任
1、擅自移动或破坏界标、未经批准进入科研活动,100元以上5000以下罚款。
2、违反法律规定,在该区内进行开采、伐木、狩猎等活动,除行政处罚外,300元以上10000以下罚款。
3、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拒绝上级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或弄虚作假,300元以上3000以下罚款。
4、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违反本条例定,未经批准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等,给责任人行政处分。
5、在其内进行非法活动,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进行赔偿。
6、对妨碍执行公务,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
7、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未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二、刑事责任
1、妨碍公务罪。
2、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
3、玩忽职守罪。
第五 章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
第一节 野生动物保护法概述
1、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概念:是指调整人门在保护、管理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有广义和狭义。1988.11.8全国人大第七次常委会审议通过,1989.3.1正式生效
2、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范围: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1988.12.10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首批公布了335种。其中,国家一级97种,如大熊猫、虎、羚羊、金丝猴、豹、野马等;二级238种,如小熊猫、天鹅、穿山甲等。
《中日保护候鸟及栖息环境协定》,227种列入。
《中澳候鸟保护协定》,92种列入。《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 和《渔业法》。
3、依法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意义(1)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2)野生动物具有科研价值。(3)野生动物具有经济价值。(4)野生动物具有种源价值。(5)野生动物具有药用价值。(6)野生动物具有审美价值。
4、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体系第一层次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基本法,共5章42条。
第二层次是保护野生动物的行政法规。
第三层次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国务院部门行政规章。
第四层次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地方法规。
第五层次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地方政府的行政法规。
第六层次是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中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规范。
第二节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
1、野生动物分级保护制度(1)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称为“国宝”,如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等。(2)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2、自然保护区制度(1)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2)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3、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保护制度
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是指野生动物获取食物、栖息、活动和繁衍所必须的自然因素的综合体。(1)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2)加强环境监测工作。(3)依法确定禁猎区和禁猎期。是指政府或行政部门为保护野生动物依法划定的暂时禁止猎捕活动的区域和时间。(4)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
第三节 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
1、野生动物资源的主管部门 野生动物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管理野生动物资源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职责。——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11条)。——野生动物资源协管部门的职责是(5条)
2、野生动物的狩猎管理(1)狩猎国家重点野生动物的特许审批制度。(2)狩猎非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审批制度。(3)对狩猎方法和狩猎工具的管理。(4)对狩枪及弹具的管理。
3、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管理(1)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许可制度。(2)申请驯养繁殖许可的条件。(3)申请驯养繁殖许可的程序。(4)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其他要求。
4、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管理(1)关于野生动物的出售和收购。(2)关于野生动物的经营利用。(3)关于在集市经营野生动物。(4)关于野生动物的运输。(5)关于餐饮业经营野生动物及制品。(6)关于经营野生动物的收费。
第四节 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野生动物法》规定:(共15条)。行政责任的基本形式:(1)罚款。(2)没收违法所得。(3)没收猎捕工具。(4)吊销营业执照或许可证。(5)没收捕获物。(6)吊销特许猎捕证或猎捕证。(7)行政拘留。(8)补收资源管理费。
2、民事责任
(1)恢复原状(法34条规定)。
(2)赔偿损失(法28条规定)。
3、刑事责任(1)非法捕捞水产品罪。(2)非法猎捕、杀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3)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或制品罪。(4)非法狩猎罪。
(5)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6)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第六 章
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
第一节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体制简介
一、纳入世界性保护名单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组织机构
1、世界遗产
2、人与生物圈计划成员
3、绿色环球成员
二、欧美国家的国家公园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
三、案例旅游警察和生态警察局
四、中国现行的旅游资源保护管理体制
1、风景名胜区。
2、自然保护区。
3、森林公园。
4、地质公园。
5、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旅游资源保护的政策法规
一、国际公约、条例。——1972.11.16
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1975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家自然和自然保护同盟商讨,共同起草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0.3 中国与世界30多个国家一道,发表和共同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提出了三大目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保存物种的遗传多样性。——1995.4.24-2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到会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会议最后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在经济和法制比较完备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已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成为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但在法律体系构建上也基本具备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宪法。
2、环境保护的基本条件。1979.12.26 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旅游环境法和旅游资源法。旅游环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旅游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城市绿化园林管理条例》等。
4、地方性法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 《西湖水域保护和管理条例》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等。
此外,我国参加和批准的国际公约具有同我国法律同等的效力,如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
三、风景名胜保护的政策法规 我国第一个是1978年《 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82年,国务院审定了第一批44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四、文化艺术保护的政策法规——国家:1961.3 《文物古迹管理暂行条例》、198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省、自治区、直辖市: 《山西省文物保护法规》、《贵阳市文物保护条例》等。
五、其他相关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陆生野生动物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城市市容和环境管理条例》等。
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
第二篇: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
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熟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熟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
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熟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熟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熟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第二章宪法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宪法的概念及其地位,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宪法概述
了解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政治制度
掌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掌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我国的选举制度,熟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三节经济制度
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熟悉我国宪法规定的经济形式的种类,各类经济形式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国家对各类经济形式的基本政策。熟悉国家对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继承权的保护。
第四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熟悉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和特点
第三章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行社的概念、旅行社的开办与审批、旅行社的经营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行社概述
了解旅行社概念和法律特征,掌握旅行社分类,掌握旅行社的经营范围。
第二节旅行社设立
掌握设立旅行社的条件及设立旅行社的程序,熟悉旅行社分支机构的设立,了解外国旅行社常驻机构的管理。
第三节旅行社管理
掌握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度、公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
第四节旅行社经营
掌握旅行社的经营原则和经营规则,掌握旅行社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四章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导游人员的管理、导游人员权利义务及有关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使考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
考试内容:
第一节导游人员管理概述
熟悉导游人员的概念;熟悉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及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应当具备的条件;掌握导游证的性质、申请领取导游证的程序;熟悉临时导游证的申请领取条件及程序;熟悉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与导游证的联系与区别;熟悉不得颁发导游证的情形;掌握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制度、年审制度和等级考核制度内容。
第二节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熟悉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掌握导游人员依法享有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调整或变更接待计划权;掌握导游人员依法享有申请复议权和提起行政诉讼权;掌握导游人员必须履行的九项法定义务;熟悉对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的行为的管理。
第五章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
熟悉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熟悉旅游经营单位旅游安全管理的工作职责,掌握旅游安全事故的概念、分类及其处理程序。
第二节旅游保险法律制度
掌握保险、旅游保险的概念、保险合同、旅游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含义,熟悉保险合同的内容。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保险人的含义。掌握旅行社责任险合同的客体、保险金额和索赔等内容。
第六章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出入境管理、旅游者法律地位、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出入我国国境管理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
掌握中国旅游者出入境的有效证件及申请办理,掌握其有效证件的管理机关,熟悉中国旅游者出入境的法定权利义务及限制,掌握出国旅游管理法规制度。
第二节外国人入出境管理
了解外国人入出境法律管理内容,熟悉外国人入出我国国境权利义务及限制,掌握外国人入出境检查制度。
第三节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
熟悉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中的人员检查,熟悉交通工具检查、行李物品及货物的检查。
第七章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旅游交通概况、旅客航空运输法律规定和旅客铁路运输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游交通概述
了解旅游交通的概念及其特性。
第二节旅客航空运输管理
了解旅客航空运输企业的经营准则,熟悉我国民用航空禁运规定,掌握旅客运输凭证,掌握行李运输凭证,掌握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掌握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旅客随身携带物品的责任,了解承运人责任的免除事项减轻规定,熟悉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第三节旅客铁路运输管理
了解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义务,熟悉铁路运输企业义务的含义,掌握铁路运输合同及铁路运输企业在旅客运输方面的规定,掌握旅客乘车条件的规定,掌握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规定。
第八章食品卫生和旅游住宿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和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业治安管理及有关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食品卫生管理法律制度
了解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熟悉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熟悉我国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熟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掌握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管理、卫生许可证制度、食品标识管理;了解食品卫生监督制度规定,了解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监督员及其职责,掌握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食物中毒事故的处理。
第二节旅游住宿管理法规制度
了解旅游饭店星级评定依据,熟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机构,了解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方法,掌握旅游饭店星级检查、复核及处理制度。了解开办旅游住宿企业的治安管理,掌握旅馆经营中的治安管理,了解旅馆企业开办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管理,掌握严禁在旅馆内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第九章旅游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风景名胜旅游资源、文物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使考生树立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考试内容:
第一节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风景名胜区的概念,熟悉风景名胜区的等级划分及其管理,了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掌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掌握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掌握风景名胜区的利用。
第二节人文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范围,熟悉人文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的管理。
第三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
熟悉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了解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概念,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
第二节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
掌握消费者的权利、旅游者的合法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
掌握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掌握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了解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了解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第十一章旅游投诉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投诉、旅游投诉管辖、旅游投诉的受理、处理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自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游投诉概述
掌握旅游投诉概念,了解旅游投诉与民事诉讼、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掌握旅游投诉者与被投诉者的有关内容。
第二节旅游投诉管辖
熟悉旅游投诉的管辖原则;掌握旅游投诉的级别管辖、地域管理。
第三节旅游投诉的受理与处理
熟悉旅游投诉受理的概念及特征,掌握旅游投诉受理、处理的程序、内容和形式。
第十二章福建省地方性旅游法规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省地方性旅游法规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了解旅游发展的有关规定;熟悉旅游者的权利义务;掌握旅游管理的相关内容。
第三篇:《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考试大纲
总体目标:
通过本科的考试,检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使考生成为精通业务知识、熟悉政策法规称职的导游人员。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
熟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熟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掌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
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熟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熟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宪法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宪法的概念及其地位,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宪法概述
熟悉宪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政治制度
掌握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熟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三节 经济制度
熟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熟悉宪法规定的经济形式的种类,各类经济形式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国家对各类经济形式的基本政策。掌握国家对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继承权的保护。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掌握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合同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合同的概念、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与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以及违约责任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合同法概述
掌握合同的概念,熟悉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
熟悉订立合同主体的资格,掌握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内容、要约及要约邀请、承诺以及格式条款等相关内容。
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和履行
熟悉合同的效力和合同的履行等相关内容。
第四节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掌握合同变更和合同转让等相关内容。
第五节 违约责任
掌握违约责任的概念、违约责任的承担、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可抗力等相关内容。
第四章 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行社的概念、旅行社的设立审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行社概述
了解旅行社概念和法律特征,掌握旅行社的旅游业务。
第二节 旅行社的设立
掌握设立旅行社的条件和设立旅行社的审批,掌握旅行社分支机构的设立条件,了解外国旅行社常驻机构的管理。
第三节 旅行社的管理
掌握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度、公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
第四节 旅行社的经营
掌握旅行社的经营原则和经营规则,掌握旅行社、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对旅游者权益的保护等相关内容。
第五章 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导游人员的管理、导游人员权利义务及有关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导游人员管理概述
熟悉导游人员的概念,熟悉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掌握导游证的性质、申请领取导游证的程序,熟悉临时导游证的申请领取条件和程序,熟悉不得颁发导游证的情形,掌握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制度、年审制度、等级考核制度和出境游领队证管理制度等内容。
第二节 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掌握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掌握导游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熟悉对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的行为的管理。
第六章 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
了解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熟悉旅游经营单位旅游安全管理的工作职责,掌握旅游安全事故的概念、分类及其处理程序。
第二节 旅游保险法律制度
掌握保险、旅游保险、保险合同、旅游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含义,熟悉保险合同的内容。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保险人的含义,掌握旅行社责任险合同的客体、保险金额和索赔等相关内容。
第七章 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出入境管理、旅游者法律地位、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入出我国国境管理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
掌握中国公民出入境的有效证件及申请办理,熟悉中国公民出入境的权利义务及其限制,掌握出国旅游管理有关制度。
第二节 外国人入出境管理
了解外国人入出境法律管理内容,掌握外国人入出境检查制度,熟悉外国人入出国境权利义务及其限制。
第三节 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
掌握对出入境人员的检查,熟悉运输工具及人员的检查,掌握行李物品及货物的检查。
第八章 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交通、旅客航空运输和旅客铁路运输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游交通概述
了解旅游交通的概念及其特性。
第二节 旅客航空运输管理
了解旅客航空运输企业的经营准则,掌握民用航空禁运规定,掌握旅客运输凭证和行李运输凭证,了解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掌握承运人对旅客随身携带物品和托运行李的责任,熟悉承运人对延误旅客、行李运输的责任及其免除减轻规定,了解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第三节 旅客铁路运输管理
了解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义务,熟悉铁路运输有关安全的规定,掌握铁路运输合同和铁路运输企业在旅客运输方面的规定,掌握旅客乘车条件的规定,了解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规定。
第九章 食品卫生和旅游住宿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和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住宿业治安管理有关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食品卫生管理法律制度
掌握食品卫生的概念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熟悉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了解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了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掌握卫生许可证制度、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管理、食品标识管理,掌握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
第二节 旅游住宿管理法规制度
熟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依据,熟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机构,了解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方法,了解旅游饭店星级检查、复核及处理制度。
了解开办旅游住宿企业的治安管理,掌握旅馆经营中的治安管理,了解旅馆企业开办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管理规定,掌握严禁在旅馆内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
第十章 旅游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风景名胜旅游资源、文物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风景名胜区的概念,熟悉风景名胜区的设立,了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掌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掌握风景名胜区的利用。
第二节 人文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概念,熟悉人文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的管理。
第三节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
掌握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的相关内容。
第十一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了解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概念,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
掌握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第三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熟悉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熟悉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掌握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熟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 旅游投诉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投诉概念、旅游投诉管辖、旅游投诉的受理和处理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游投诉概述
掌握旅游投诉概念、旅游投诉者与被投诉者等相关规定。
第二节 旅游投诉管辖
熟悉旅游投诉管辖的概念、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三节 旅游投诉的受理与处理
掌握旅游投诉受理的概念和条件、受理的程序,掌握旅游处理的程序等相关内容。
第四篇:文化政策与法规
如何通过政策法律促进我国演出娱乐市场健康发展
答:
一、完善娱乐市场市场体制建设政策法律
(1)制定、确立深化娱乐市场诚信制度建设的政策法律。通过政府管理、行业参与、学术支持三方结合规范娱乐市场;
(2)切实推动娱乐市场行业建设。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推动和指导娱乐企业、演职人员开展服务标准、自律公约、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政策法律的制定;
(3)引进娱乐市场竞争机制。制定、确立市场竞争机制的政策法律标准。(4)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培育新的娱乐文化产业。强化地区规划,增设特色娱乐产业,依靠高新技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不断拉长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二、鼓励娱乐市场创新性政策的确立
(1)娱乐市场与新科技的结合的政策。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演出产品的传播方式,娱乐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研究探索新的演出形态,增强娱乐性、互动性等,适应现代网络传播方式,为演出产品的创作、运营带来新的模式,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演出产品的文化内涵、拓宽娱乐演出策划的融资渠道、推广娱乐演出宣传的品牌理念、挖掘演出消费的市场潜力;(2)思想观念的转变,管理模式的创新。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化和产业文化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经营模式的转变。大胆创新经济文化发展方式,努力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和内容提供商。同时,创新核心文化产业的微观运行机制,加速资源整合和资本化步伐,加快以组建大型集团为重点的集团化发展,提高集约化程度和规模经营能力,实行多媒体兼营,调整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增强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
三、深化娱乐市场品牌建设和综合竞争力完善的政策法律
(1)加强娱乐市场品牌化、连锁化、特色化经营;
理开发。通过携手联合,寻找最佳结合点,实现娱乐市场各产业的的共赢;(3)强化产业规划,形成良性互动效应。在发展娱乐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完善各种多功能场所,适时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歌舞演出活动,推动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开发开发娱乐产业的同时,要重视对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
(4)推动体制创新,吸引资本融合。进一步推动民营资本、外商资本进入文化休闲演艺娱乐行业,进一步推动该行业的深层次、全方位的快速发展;
(5)强化企业规划,培养行业领军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联合、兼并、重组,实行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
(6)强化人才规划,构筑产业人才高地。要树立人才资源是文化演艺娱乐产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培育文化人才后备队伍。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要建立激励机制,给予在各类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有艺术成就的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等特殊的奖励,努力形成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生活待遇留人的良好的用人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化演艺娱乐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完善娱乐市场人才机制的政策法律
(1)完善演出经纪人制度。培养具有了解艺术生产规律,具备文艺素养、演出市场运作和营销商业素养,以及掌握合同、著作权等相关法规知识法律素养的职业经纪人。明确演出经纪活动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提高演出经纪人员的整体素质,规范演出中介活动的自律行为,使演出产品供给渠道更加丰富,使市场流通机制更加灵活,流通环境更加宽松,建立有条不紊的演出市场要素流通秩序;
(2)加强对演出经纪人员队伍的考核力度。各级文化部加强对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认定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工作,定期组织全国性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演出市场政策法规、演出市场基础知识、演出经纪实务以及从业规范、艺术基础理论等;
行为,在行业内按规定处理。当演出经纪机构受到行政处罚,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将对负责该项经纪业务的演出经纪人员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注销其演出经纪资格证书。此外,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还将根据演出经纪业务特点,制定演出经纪人员分类、分级管理细则,加强对演出经纪人员的服务,健全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演出经纪人员素质与水平;
(4)建立演出经纪从业规范。根据经纪活动的共性以及演出市场经纪活动的特性,制定从事演出经纪活动的相关要求。要求充分发挥演出经纪人员在演出活动中作用和地位,引导演出经纪人员逐步成为演出经纪活动的主体,强调演出经纪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规定演出经纪合同中应当注明负责该项演出业务的演出经纪人员的演出经纪资格证书证号,要求演出经纪人员应当对所经纪的演出活动进行内容自审,督促演员规范从业行为、遵守道德规范;(5)建立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认定制度,进一步完善专职演出经纪人员的年龄、学历基准,细化专职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考试和《演出经纪资格证书》领取、变更、注销管理制度。
五、深化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支持、引导、监督体系的法律政策
(1)根据歌舞娱乐场所和游艺娱乐场所的不同特点,完善规范经营、加强引导、可操作性更强的管理细则;
(2)依托科技力量,建立娱乐市场的技术监管体系,通过实施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促进市场主体的自律行为;
(3)是保护和支持民族原创,配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大对盗版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4)扶持重点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市场整合,努力迈向品牌化、连锁化、特色化经营的道路;
(5)积极推进全国娱乐行业协会的成立,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对娱乐市场进行监督和协同管理,营造娱乐市场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5)强化项目规划,打造特色拳头。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规划产业功能和形态打造特色品牌。要加强甄别,充分发动民间力量,通过组织、包装、宣传推广,推出影响广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休闲演艺娱乐项目,提高娱乐产业的知
名度,促进演艺娱乐产业的发展。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娱乐产业做强做大。
(6)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娱乐市场的监管,取缔或整顿非法、违法的娱乐宣传责任主体。
六、深化执法、建立健全司法监督机制。
(1)公安部门等执法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并严厉查处和打击娱乐市场的非法、违法活动,确保其执法到位,建立健全司法监督机制,对违法经营进行经济处罚,做到违法必罚,对情节严重的责任主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停止其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切实做到公平执法。
(2)政府部门要完善职能分工,并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关系,形成相协调的工作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3)建设健全广告的社会监督体系,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长效整治机制。只有娱乐活动置身于全社会监督下,才能使娱乐市场规范化、有序化。在打击和查处的过程中,媒体要充分发挥其特长,将被查处的不法责任主体公之于众。同时,政府应该畅通举报和投诉渠道,建立公众举报制度,联合群众一起建立规范的公众举报制度。在实行公众监督举报制度时,规范举报的方式和受理机关,保证公众有正当的举报方式以及举报后有正规的举报事件;对积极举报的消费者群众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通过这种合理行动激发举报者的积极性,鼓励全社会的公众都参与到监管中来。
七、加强娱乐市场扶持与管理
国家政策的扶持。对于大型龙头企业,要予以重点扶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并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支持其做大做强。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休闲娱乐集团。提高行业竞争力,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要营造公平竞争的产业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管理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在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积极支持、鼓励和广泛吸纳非公有资本,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保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
八、注重娱乐市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发展娱乐产业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两者间的关系,加强对有地区、民族、国家特色产品的保护力度。
第五篇: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期末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32分)
1.教育法律是反映(广大人民利益和教育规律的一种规范)和教育规律的一种规范。2.幼儿园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3.国家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未经登记注册,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4.幼儿园的管理体制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5.(园长)负责幼儿园的工作。
6.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7.幼儿保育是指成人为(0-6岁)的幼儿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培养,以帮助幼儿获得良好的发育,逐渐增进其(独立生活的能力)。8.《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指导要点中写道:“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二、改错题(每题5分,共30分。要求先判断正误,错误的要予以改正)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属于教育法律。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属于教育政策)
2.幼儿户外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两小时。(错。幼儿户外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或幼儿户外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幼儿园不得少于2小时。)
3.科学教育不应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错。科学教育应当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4.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被视为幼儿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错。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被视为幼儿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5.幼儿园可以以培养幼儿某种专项技能为由另外收取费用。(错。幼儿园不能以培养幼儿某种专项技能为由另外收取费用。)6.动员社会捐助,或向群众集资办园,要贯彻自愿、量力、群众受益的原则。(对)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1.请说出教育政策的特点。答:(1)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
(2)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3)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用性
(4)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多功能性
2.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哪些材料? 答:(1)筹设批准书(2分)
(2)筹设情况报告(1分)
(3)学校章程,首届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单(1分)(4)学校资产的有效证明文件(1分)
(5)校长、教师、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1分)3.幼儿教师的义务有哪些?
答:(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观察了解幼儿,理解和尊重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的具体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4)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5)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6)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4.幼儿教师有哪些合法权益? 答:(1)教育科学权(0.5分)(2)科研权(1分)(3)指导评价权(1分)(4)参与幼儿园管理权(1分)(5)培训进修权(1分)(6)获得报酬待遇权(1分)(7)其他合法权益(0.5分)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4分,共14分)
1.×××幼儿园门前的“壮观”场景,让许多家长记忆犹新。为给孩子争取一个宝贵的入园名额,一百多名家长,搬来了帐篷、行军床、躺椅、板凳,在门口排成长龙日夜坚守,来得最早的煎熬了九天八夜,但很多人却依然未能如愿。该园原只招80名孩子,却收到800多张“打招呼”的条子。最后,园方决定,对前来报名的幼儿园进行测试选拔,并把各个班的招生人数扩大,小班(3至4周岁)40人,中班(4至5周岁)50人,大班(5周岁至入小学前)55人。
问题:该幼儿园的做法对吗?请依据相关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法规对其进行分析。
答:该幼儿园的做法不对。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九条规定:幼儿园招生除进行体格检查外,严禁任何形式的考试或测查。为此,本案中在招生中组织测试选拔幼儿的做法是违法规定的。此外,《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条规定: 幼儿园规模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为原则,不宜过大。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至4周岁)25人,中班(4至5周岁)30人,大班(5周岁至入小学前)35人,混合班30人,学前幼儿班不超过40人。寄宿制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酌减。本案中该幼儿园的招生人数明显不符合要求。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广义的法律不仅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还包括各级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文件。(X)
2、程序法即为诉讼法。(X)
3、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具有“一元、两级、多层次”的特点。(√)
4、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5、名誉权和荣誉权都属于人格权。(√)
6、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一律无效。(X)
7、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8、我国刑法规定的溯及力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
9、累犯不得减刑,也不得假释。(X)
10、犯罪客体就是指的犯罪对象。(X)
11、犯罪未遂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
12、缓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X)
13、因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行为人不负刑事责任。(√)
14、逮捕是一种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15、拘役是我国主刑中最轻的刑罚方法。(X)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现行宪法为(C)。
A.1954年宪法
B.1972年宪法
C.1982年宪法
D.1992年宪法
2、甲于2008年1月离家,从此杳无音讯,多番查找,均无结果。其亲人可以在甲下落不明满(D)年后,有权向法院提出宣告甲死亡。A、1年
B、2年
C、3年
D、4年
3、我国行政法的首要基本原则是(D)。A.行政合理性原则
B.行政合法性原则
C.行政比例原则
D.程序正义原则
4、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B),法律另有规定除外。A、一年
B、两年
C、三年
D、四年
5、下列(C)属于抽象行政行为。
A、行政许可
B、行政复议
C、行政立法
D、行政处罚
6、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C)的赔偿金。A、二倍
B、五倍
C、十倍
D、二十倍
7、合同的订立必须要经过(A)两个法定阶段。A.要约与承诺
B.意思和表示
C.起草和抄写
D.协商和谈判
8、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故意伤害他人致人轻伤的,(B)刑事责任。A、应当负
B、不负
C、可以负
D、应当减轻
9、(A)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
A.保障安全权
B.知悉真情权
C.损害求偿权
D.受尊重权
10、以下不属于司法权特征的是(A)。
A、主动性
B、被动性C、中立性
D、终极性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以下属于所有权的原始取得方式的有(CD)。A、买卖
B、赠与
C、先占
D、添附
2、我国现行宪法的正文主要包括(ABCD)A.总纲
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国家机构
D.国旗、国徽、首都
3、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ABCD)。
A、加害行为
B、损害后果
C、因果关系
D、过错
4、在民事诉讼中,有权上诉的人包括(ABC)。A、原告
B、被告
C、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D、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
5、犯罪应该具有的属性有(ABC)。
A、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惩罚性
D、有责性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合同无效的原因。
答:(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分)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2分)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2分)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2分)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简述法治的基本要求。
答:法治的基本要求包括:
(1)法治的体制性要求:立宪主义、依法行政、司法独立。(6分)法治对法律的内在品性的要求:法律的形式合理性、法律的实质合理性。
五、案例题(共20分)
6岁男孩小明十分顽皮。2004年3月,小明把母亲刚买的一块进口手表偷出去,以五元钱的价格卖掉,换了一块巧克力。其母亲几经追问才找到买主,耐心向对方说明情况,要求返还手表,并退回他五元钱。但对方却说,手表是买的,又不是骗来的,怎么能退呢?
请问,如何判断小明的行为,小明母亲可以要求买方返还手表吗?
答: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5分)
小明年仅6岁,偷偷将母亲的手表拿出卖掉,这种买卖活动明显地超出了他的年龄、智力的适应程度。作为一个6岁的孩子,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还不足以认识手表的实际价值和美味的巧克力之间的比重,因而也不能有效地从事该买卖活动。(10分)因此,小明卖掉手表的行为在法律上是无效的。他的母亲可以要求对方返还手表。如果对方坚持不予以返还,可以诉请人民法院裁决。(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