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时间:2019-05-12 00:4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第一篇: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第五章 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

婚姻家庭关系的法规与政策

一、关于结婚的法律规定

(一)结婚条件的规定:

1、结婚的必备条件: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我国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结婚的必备条件

2、结婚的禁止条件: 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包括: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伯、叔、姑、舅、姨;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

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二)结婚的程序

1、婚姻登记机关

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机关是县级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婚姻登记机关的管辖范围,原则上以当事人的户籍为依据,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2、婚姻登记程序

(1)申请:申请时出具材料:户口簿、身份证、本任无配偶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

(2)审查

(3)决定:不予以登记的五种情况(违背结婚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二、家庭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定

(一)夫妻关系

1、夫妻人身关系

夫妻的姓名权: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夫妻的人身自由权 夫妻的住所决定权 夫妻的计划生育义务

2、夫妻财产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1)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

夫妻财产制包括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两种。约定财产制的法律效益优于法定财产制,我国家庭以法定财产制为主。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工资、奖金; 生产、经营的收益; 知识产权收益;

继承与赠与所得的财产。(2)夫妻相互扶养的义务 经济上供养,生活上扶助。(3)夫妻相互继承权

婚姻关系的合法存在是夫妻继承权的先决条件,也是法律确认夫妻继承权的依据; 夫妻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夫妻继承权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不能相混淆。(二)父母子女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1、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保护和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3、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4、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子女和父母互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相互享有继承权。这里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三)祖孙、兄弟姐妹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1、祖孙关系:有负担能力的祖父母、外租父母,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抚养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2、兄弟姐妹关系: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抚养的义务。由兄、姐抚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有抚养的义务。

三、离婚的条件和程序

登记离婚和诉讼离婚双轨制

(一)登记离婚

1、登记离婚的条件

双方自愿离婚;双方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

2、登记离婚的程序

(1)申请

须持有效证件和证明: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

本人的结婚证

双方当事人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书

(2)审查

(3)决定

(二)诉讼离婚

是指夫妻双方对离婚或离婚后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等问题不能达成协议,由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人民法院裁决的一种离婚制度。

1、诉讼离婚的法定理由(1)“感情确已破裂”

(2)感情确已破裂的例示性规定

有下列情形,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重婚或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

2、诉讼离婚的程序(1)调解(2)判决

3、诉讼离婚的特别规定

(1)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的,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除外。

(2)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四、离婚的法律后果

(一)离婚对夫妻的法律后果

1、离婚在夫妻身份关系上的后果(1)夫妻身份消失

(2)相互抚养的权利义务终止(3)夫妻继承权丧失

2、离婚在夫妻财产关系上的后果

(1)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男女平等;

二是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是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四是照顾无过错一方;

五是有利于生产和方便生活;

六是尊重当事人意愿。

(2)夫妻对外债务的清偿

(3)离婚家务补偿

离婚时的家务补偿制度仅适用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采取分别财产的当事人,请求补偿的一方应是在家务劳动中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

(4)离婚经济帮助

(5)离婚损害赔偿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重婚;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二)离婚对子女的法律后果

1、离婚后的父母子女关系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子女。

2、离婚后子女抚养问题(1)抚养归属(2)子女抚养费的负担

3、离婚后的探望权问题

五、婚姻家庭救助措施的规定

(一)婚姻家庭救助措施的含义

指有关组织对遭受家庭成员非法侵害的受害人提供各种援救、帮助的手段及办法。

(二)婚姻家庭救助措施的种类

1、劝阻

劝说行为人停止侵害家庭成员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劝说无效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行为人的侵害行为,及时解救受害人。

2、调解

调解时应注意:调解应基于当事人的请求,不得强制调解;调解应当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3、制止

第二节 收养关系的法规与政策

一、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

(一)一般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

1、被收养人的条件:

下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丧失父母的孤儿;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送养人的条件

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2、不得作为送养人:

①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得将其送养,但父母对该未成年人有严重危害可能的除外;

②在送养未成年人的孤儿时,监护人必须事先征得对其有抚养义务的其他近亲属的同意;

③在配偶一方死亡时,死亡方的父母要求行使优先抚养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女的权利的,生存方不得将该未成年子女送养。

3、收养人的条件

没有子女

有抚养教育被收养的能力

为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年满30周岁

其他规定:

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

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

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4、必须有成立收养关系的合意

收养人收养与送养人送样,必须双方自愿。收养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

(二)收养关系成立的程序

办理收养登记——收养关系成立的必经程序

收养协议和收养公证——非必经程序,取决于当事人意愿

1、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

2、办理收养登记的程序

申请

审查

登记

(三)收养关系成立的法律效力

1、收养的拟制效力

(1)对养父母与养子女的拟制效力: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

(2)对养子女与养父母近亲属的拟制效力:收养关系成立后,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规定。

2、收养的解消效力(自然血亲关系不改变)(1)对养子女与生父母的解消效力(2)对养子女与生父母的近亲属的解消效力

二、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

(一)行政程序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

1、解除的条件

(1)养子女成年前,协议解除收养须得收养人、送养人同意。养子女满10周岁以上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

(2)养子女成年后,协议解除收养须得收养人、送养人同意。此外,当事人之间对与解除收养有关的财产和生活等问题达成协议。

2、解除的程序 申请→审查→登记

(二)诉讼程序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

1、解除的条件

(1)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侵害未成年人被收养的合法权益。(2)养父母与成年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

2、解除的程序

提起解除收养关系的民事诉讼→调解→依法判决(调解无效)

三、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

(一)解除收养关系对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其他近亲属的法律后果

1、养子女与养父母关系终止

2、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终止

(二)对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的法律后果

1、未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权利义务关系的自动恢复

2、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权利义务关系的协商恢复

(三)解除收养关系后的补偿

1、成年养子女对养父母给付生活费和经济补偿

2、生父母对养父母的经济补偿

第三节 私有财产继承法规与政策

一、法定继承的法律规定

(一)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范围: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

特别点:孙子女、外孙子女不属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代位继承方式,取得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遗产。

顺序: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女婿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

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

1、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应继份均等原则

2、特殊情况下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应继份不均等原则(1)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人的继承人的照顾

(2)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的继承规定(3)对不尽抚养义务的继承人的继承规定

3、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不均分遗产的原则

二、遗嘱继承

(一)遗嘱设立

1、遗嘱继承的内容

指定继承人或受遗赠人

明确遗产的名称、数量,指定遗产的分配方法和份额。规定立遗嘱人对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的附加义务。指定补充继承人 指定遗嘱执行人

2、遗嘱的形式

公证遗嘱:遗嘱人生前订立并经公证机关公证的遗嘱,是证明遗嘱人处分财产的意思表示中最有力、最可靠的遗嘱形式。

自书遗嘱:立遗嘱人亲笔书写的遗嘱。自书遗嘱由遗嘱具有订立方便、不易伪造、不需要见证人的特点,是最常见的遗嘱方式。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自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

代书遗嘱:由遗嘱人口授他人代为书写的遗嘱。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录音遗嘱:由遗嘱人口述,经录音、录像磁带录制而设立的遗嘱。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机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二)遗嘱的法律效力

1、遗嘱的有效:指遗嘱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能够产生法律效力。(1)立遗嘱人在立遗嘱时有遗嘱能力。(2)遗嘱是立遗嘱人真实、自愿的意思表示。

11(3)遗嘱内容合法。(4)遗嘱符合法定形式。

2、遗嘱的无效

(1)无遗嘱能力的人所立遗嘱(2)受胁迫、欺诈所立的遗嘱(3)伪造的遗嘱(4)被篡改的遗嘱

(5)遗嘱没有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份额,对应当保留的必要份额的处分无效。

(6)遗嘱人处分不属于自己财产的部分内容无效。

三、遗赠和遗赠抚养协议的主要规定

(一)遗赠

遗赠是指公民以遗嘱的方式将其拥有的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之外的公民,并于立遗嘱人死亡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遗赠生效的条件

1、遗赠人须有遗嘱能力,为完全民事行为人。

2、遗赠人不能侵犯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3、受赠人没有丧失受遗赠权。(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丧失继承权:①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②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③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④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4、受遗赠人后于遗赠人死亡,先于死亡的,按法定继承办理。

5、遗赠的标的在遗赠人死亡时客观存在且有执行可能。

(二)遗赠扶养协议

遗赠扶养协议是指遗赠人(受扶养者)与扶养人签订的关于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遗赠人将自己的财产于死后赠与扶养人的协议。

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

(1)遗赠扶养协议具有优先适用的法律效力。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优先于遗嘱。

(2)遗赠扶养协议的内部效力

四、遗产的处理

(一)继承的开始: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继承开始时间的认定:

(1)自然死亡,自然人是在医院死亡的,应以死亡证上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以户籍簿上登记的死亡时间为准。

(2)宣告死亡: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利害关系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宣告该公民死亡。

(二)继承的接受和放弃

(1)接受的方式:书面、口头、或者默示方式。

(2)放弃的方式:原则上采用书面形式向其他继承人表示;采用口头方式表示放弃继承,本人承认,或者有其他充分证据证明的,也应当认定其有效。

继承接受和放弃的效力:

(1)继承人接受或放弃继承后,原则上不得撤销该意思。(遗产处理前,反悔,人民法院决定;遗产处理后,不予承认。

(2)继承接受和放弃的效力要追溯到继承开始之时。

(三)遗产的分割:继承开始后,各个继承人之间依法分配遗产,使遗产归转各继承人

所有的法律行为。

原则:(1)分割自由的原则

(2)保留胎儿继承份额的原则

(3)尊重被继承人意愿的原则

(4)互谅互让、协商分割的原则

(5)兼顾被继承人的具体情况和发挥遗产效用的原则

方式:依被继承人的指示分割

共同继承人协商分割

人民法院裁判分割

第二篇:我国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

我国优抚安置政策法规

知识要点:

抚恤优待对象的认定

死亡抚恤的规定

残疾抚恤的规定

优待的具体内容

二、退伍军人安置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

安置——指对特定对象或生产、生活有困难者的扶持、帮助或就业安排。安置部门——民政部。

(一)享受退伍义务兵安置待遇的人员范围及安置形式

1、享受退伍兵安置待遇的人员范围

士兵包括义务兵和志愿兵。

义务兵役制士兵称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2年。

志愿兵役制士兵称士官,服役期限可长可短。

退伍义务兵: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下列人员:

(1)服现役期满(包括超期服役)退出现役的。

(2)服役期未满,因下列原因之一,经部队师级以上机关批准提 前推出现役的:

①因战、因公负伤(包括因病)致残,部队发给《革命伤残军人 抚恤金证》的。

②经驻军医院证明,患病基本治愈,但不适宜在部队继续服现役 以及精神病治疗半年未愈的。

③部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

④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经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市辖区民政部门 和人民武装部证明,需要退出现役的。

⑤国家建设需要调出部队的。

2、退伍义务兵的安置形式(4种)

退伍义务兵安置工作的原则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

退伍义务兵安置工作的方针——妥善安置、各得其所。四种退伍义务兵的安置形式

——农村退伍兵、城镇退伍兵、伤残退伍兵。(1)对家庭居农村的退伍义务兵安置。

安置对象:原是农业户口的退伍义务兵。

安置机构:当地退伍军人安置机构。

安置规定:①住房。对确无住房或者严重缺房而自建和靠集体帮助又确有困难的,应 当按照国家规定安排一定数量的建筑材料和经费帮助解决。②工作。A: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二等功)以上的,应当安排工作。B:对有一定专长,应当向有关部门推荐录用。

C:各用人单位向农村招收工人时,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录取 退伍义务兵。对在服役期间荣立三等功、超期服役的退伍义务兵和 女性退伍义务兵,应当给予适当照顾。③教育。A:义务兵入伍前原是学校(含中等专业学校和技术学校)未毕 业的学生,退伍后要求继续学习而本人又符合学习条件的,在年龄 伤可适当放宽,原学校应在他们退伍后的下一学期准予复学。如果 原学校已经撤消、合并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在原学校复学确有困难,可以由本人或者原学校申请县、市以上教育部门另行安排他们到相 应的学校学习。B:退伍义务兵报考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 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2)对家居城镇的退伍义务兵安置。

安置对象:原是城镇户口的退伍义务兵,服役前没有参加工作的

安置方式: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实行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

置办法,各接收单位必须妥善安排。

安置规定:①每年退伍义务兵回到原征集地前,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下 达预分劳动指标,退伍义务兵回到原征集地后先安置,待国家下达 后统一结算。②在部队获得大军区(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的荣誉称号和荣 立二等功(含二等功)以上的,安排工作时,应优先照顾本人志愿。③在部队荣立三等功和超期限服役的,安排工作时,在条件允许 的情况下,应当照顾本人。⑤义务兵入伍前原是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正式职 工,退伍后原则上回原单位复工复职。对因残、因病不能坚持八小 时工作的,原工作单位应当按照对具有同样情况的一般工作人员的 安排原则予以妥善安置。退伍义务兵原工作单位已撤消或合并的,由上一级机关或合并后的单位负责安置。在具体工作里,一般由当 地人民政府与其他退伍义务兵一并安置。⑥入伍前是在校未毕业学生的,退伍后允许复学;报考大中院校 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3)对退出现役的伤残退伍义务兵的安置。

安置对象:因战、因公致残的二等、三等革命伤残军人。

安置规定:

①原是城市户口的:由原征集地的退伍军人安置机构安排力 ②原是农业户口的:原征集地区有条件的,可以在企业、事业单 位安排适当工作;不能安排的,按照规定增发伤残抚恤金,保障 他们的生活。

(4)对在服役期间患有各种疾病的退伍义务兵的安置。① 精神病患者:视病情轻重,送地方医院收容治疗或者回家休 养,所需医疗和生活费用,由县、市人民政府负责。②患慢性病、旧病复发需要治疗的:由当地医疗机构负责给予 治疗,所需要医疗和生活费用,本人经济困难的,由地方人民政 府给予补助。

(二)退役士官复员安置、转业安置和退休安置的规定

士官退役的三种安置形式:复员安置、转业安置和退休安置。

1、退役士官复员安置的规定(1)复员安置的条件。

①服现役满第一期或者第二期规定年限的。

②符合转业或者退休条件,本人要求复员并经批准的(2)复员安置的办法。

由征集地的县(市)人民政府按退伍义务兵的有关规定妥善安置。

①农村入伍士官。

A:初级士官服现役期间,保留承包土地、自留地。

B:中级以上士官复员后,没有承包土地、自留地的,重新划给。

C:农村入伍符合转业条件的士官,本人要求并经批准作复员安 置的,允许落城镇户口。②城镇入伍的复员士官。

待安置期间,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原则发给生活补助费。

2、退役士官转业安置的规定(1)转业安置的条件(5种情况)。①服现役满10年的.②服现役期间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③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二等、三等伤残等级的。⑤符合退休条件,地方需要和本人自愿转业的。(2)转业安置的办法。①士官转业后,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国务院、中央 军委的有关文件以及国务院、中央军委当退伍工作通知的有关 规定执行。②转业士官待安置期间,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生 活水平的原则发给生活补助费。

3、退役士官退休安置的规定(1)关于退休安置的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作退休安置:

①年满55岁的。②服现役满30年的。③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特等、一等伤残等级的。④服现役期间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并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军以上卫生部门鉴定确认的。(2)退休安置的办法 ①退休士官年满55岁,或者服现役30年,或者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特等、一等伤残等级的,参照军队退休干部的安 置办法执行。②服现役期间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并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军以上卫生部门鉴定确认的,在原征集地或者直系亲属所在地分散 安置,其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其中患精神病的士官不符合转业 安置条件的,按退伍义务兵的接收安置规定执行。

知识要点:

退伍义务兵安置待遇的人员范围

退伍义务兵安置待遇的安置形式

士官退役的条件

退役士官的安置

第三篇: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

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熟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熟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

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熟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熟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熟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第二章宪法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宪法的概念及其地位,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宪法概述

了解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政治制度

掌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掌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我国的选举制度,熟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三节经济制度

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熟悉我国宪法规定的经济形式的种类,各类经济形式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国家对各类经济形式的基本政策。熟悉国家对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继承权的保护。

第四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熟悉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和特点

第三章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行社的概念、旅行社的开办与审批、旅行社的经营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行社概述

了解旅行社概念和法律特征,掌握旅行社分类,掌握旅行社的经营范围。

第二节旅行社设立

掌握设立旅行社的条件及设立旅行社的程序,熟悉旅行社分支机构的设立,了解外国旅行社常驻机构的管理。

第三节旅行社管理

掌握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度、公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

第四节旅行社经营

掌握旅行社的经营原则和经营规则,掌握旅行社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四章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导游人员的管理、导游人员权利义务及有关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使考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

考试内容:

第一节导游人员管理概述

熟悉导游人员的概念;熟悉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及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应当具备的条件;掌握导游证的性质、申请领取导游证的程序;熟悉临时导游证的申请领取条件及程序;熟悉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与导游证的联系与区别;熟悉不得颁发导游证的情形;掌握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制度、年审制度和等级考核制度内容。

第二节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熟悉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掌握导游人员依法享有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调整或变更接待计划权;掌握导游人员依法享有申请复议权和提起行政诉讼权;掌握导游人员必须履行的九项法定义务;熟悉对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的行为的管理。

第五章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

熟悉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熟悉旅游经营单位旅游安全管理的工作职责,掌握旅游安全事故的概念、分类及其处理程序。

第二节旅游保险法律制度

掌握保险、旅游保险的概念、保险合同、旅游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含义,熟悉保险合同的内容。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保险人的含义。掌握旅行社责任险合同的客体、保险金额和索赔等内容。

第六章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出入境管理、旅游者法律地位、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出入我国国境管理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

掌握中国旅游者出入境的有效证件及申请办理,掌握其有效证件的管理机关,熟悉中国旅游者出入境的法定权利义务及限制,掌握出国旅游管理法规制度。

第二节外国人入出境管理

了解外国人入出境法律管理内容,熟悉外国人入出我国国境权利义务及限制,掌握外国人入出境检查制度。

第三节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

熟悉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中的人员检查,熟悉交通工具检查、行李物品及货物的检查。

第七章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旅游交通概况、旅客航空运输法律规定和旅客铁路运输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游交通概述

了解旅游交通的概念及其特性。

第二节旅客航空运输管理

了解旅客航空运输企业的经营准则,熟悉我国民用航空禁运规定,掌握旅客运输凭证,掌握行李运输凭证,掌握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掌握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旅客随身携带物品的责任,了解承运人责任的免除事项减轻规定,熟悉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第三节旅客铁路运输管理

了解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义务,熟悉铁路运输企业义务的含义,掌握铁路运输合同及铁路运输企业在旅客运输方面的规定,掌握旅客乘车条件的规定,掌握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规定。

第八章食品卫生和旅游住宿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和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业治安管理及有关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食品卫生管理法律制度

了解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熟悉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熟悉我国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熟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掌握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管理、卫生许可证制度、食品标识管理;了解食品卫生监督制度规定,了解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监督员及其职责,掌握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食物中毒事故的处理。

第二节旅游住宿管理法规制度

了解旅游饭店星级评定依据,熟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机构,了解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方法,掌握旅游饭店星级检查、复核及处理制度。了解开办旅游住宿企业的治安管理,掌握旅馆经营中的治安管理,了解旅馆企业开办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管理,掌握严禁在旅馆内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第九章旅游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风景名胜旅游资源、文物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使考生树立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考试内容:

第一节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风景名胜区的概念,熟悉风景名胜区的等级划分及其管理,了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掌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掌握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掌握风景名胜区的利用。

第二节人文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范围,熟悉人文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的管理。

第三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

熟悉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了解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概念,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

第二节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

掌握消费者的权利、旅游者的合法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

掌握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掌握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了解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了解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第十一章旅游投诉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投诉、旅游投诉管辖、旅游投诉的受理、处理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自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游投诉概述

掌握旅游投诉概念,了解旅游投诉与民事诉讼、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掌握旅游投诉者与被投诉者的有关内容。

第二节旅游投诉管辖

熟悉旅游投诉的管辖原则;掌握旅游投诉的级别管辖、地域管理。

第三节旅游投诉的受理与处理

熟悉旅游投诉受理的概念及特征,掌握旅游投诉受理、处理的程序、内容和形式。

第十二章福建省地方性旅游法规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省地方性旅游法规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了解旅游发展的有关规定;熟悉旅游者的权利义务;掌握旅游管理的相关内容。

第四篇:《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考试大纲

总体目标:

通过本科的考试,检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使考生成为精通业务知识、熟悉政策法规称职的导游人员。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

熟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熟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掌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

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熟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熟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宪法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宪法的概念及其地位,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宪法概述

熟悉宪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政治制度

掌握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熟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三节 经济制度

熟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熟悉宪法规定的经济形式的种类,各类经济形式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国家对各类经济形式的基本政策。掌握国家对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继承权的保护。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掌握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合同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合同的概念、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与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以及违约责任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合同法概述

掌握合同的概念,熟悉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

熟悉订立合同主体的资格,掌握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内容、要约及要约邀请、承诺以及格式条款等相关内容。

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和履行

熟悉合同的效力和合同的履行等相关内容。

第四节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掌握合同变更和合同转让等相关内容。

第五节 违约责任

掌握违约责任的概念、违约责任的承担、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可抗力等相关内容。

第四章 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行社的概念、旅行社的设立审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行社概述

了解旅行社概念和法律特征,掌握旅行社的旅游业务。

第二节 旅行社的设立

掌握设立旅行社的条件和设立旅行社的审批,掌握旅行社分支机构的设立条件,了解外国旅行社常驻机构的管理。

第三节 旅行社的管理

掌握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度、公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

第四节 旅行社的经营

掌握旅行社的经营原则和经营规则,掌握旅行社、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对旅游者权益的保护等相关内容。

第五章 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导游人员的管理、导游人员权利义务及有关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导游人员管理概述

熟悉导游人员的概念,熟悉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掌握导游证的性质、申请领取导游证的程序,熟悉临时导游证的申请领取条件和程序,熟悉不得颁发导游证的情形,掌握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制度、年审制度、等级考核制度和出境游领队证管理制度等内容。

第二节 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掌握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掌握导游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熟悉对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的行为的管理。

第六章 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

了解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熟悉旅游经营单位旅游安全管理的工作职责,掌握旅游安全事故的概念、分类及其处理程序。

第二节 旅游保险法律制度

掌握保险、旅游保险、保险合同、旅游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含义,熟悉保险合同的内容。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保险人的含义,掌握旅行社责任险合同的客体、保险金额和索赔等相关内容。

第七章 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出入境管理、旅游者法律地位、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入出我国国境管理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

掌握中国公民出入境的有效证件及申请办理,熟悉中国公民出入境的权利义务及其限制,掌握出国旅游管理有关制度。

第二节 外国人入出境管理

了解外国人入出境法律管理内容,掌握外国人入出境检查制度,熟悉外国人入出国境权利义务及其限制。

第三节 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

掌握对出入境人员的检查,熟悉运输工具及人员的检查,掌握行李物品及货物的检查。

第八章 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交通、旅客航空运输和旅客铁路运输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游交通概述

了解旅游交通的概念及其特性。

第二节 旅客航空运输管理

了解旅客航空运输企业的经营准则,掌握民用航空禁运规定,掌握旅客运输凭证和行李运输凭证,了解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掌握承运人对旅客随身携带物品和托运行李的责任,熟悉承运人对延误旅客、行李运输的责任及其免除减轻规定,了解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第三节 旅客铁路运输管理

了解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义务,熟悉铁路运输有关安全的规定,掌握铁路运输合同和铁路运输企业在旅客运输方面的规定,掌握旅客乘车条件的规定,了解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规定。

第九章 食品卫生和旅游住宿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和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住宿业治安管理有关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食品卫生管理法律制度

掌握食品卫生的概念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熟悉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了解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了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掌握卫生许可证制度、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管理、食品标识管理,掌握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

第二节 旅游住宿管理法规制度

熟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依据,熟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机构,了解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方法,了解旅游饭店星级检查、复核及处理制度。

了解开办旅游住宿企业的治安管理,掌握旅馆经营中的治安管理,了解旅馆企业开办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管理规定,掌握严禁在旅馆内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

第十章 旅游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风景名胜旅游资源、文物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风景名胜区的概念,熟悉风景名胜区的设立,了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掌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掌握风景名胜区的利用。

第二节 人文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概念,熟悉人文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的管理。

第三节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

掌握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的相关内容。

第十一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了解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概念,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

掌握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第三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熟悉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熟悉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掌握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熟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 旅游投诉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投诉概念、旅游投诉管辖、旅游投诉的受理和处理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游投诉概述

掌握旅游投诉概念、旅游投诉者与被投诉者等相关规定。

第二节 旅游投诉管辖

熟悉旅游投诉管辖的概念、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三节 旅游投诉的受理与处理

掌握旅游投诉受理的概念和条件、受理的程序,掌握旅游处理的程序等相关内容。

第五篇: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

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 城市低保的对象: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持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主要为以下四类人: ① 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居民; ② 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然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城市低保待遇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 申请: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 审批:户籍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初审,将有关材料和初审意见报送县级民政部门审批,提出申请30日(1个月)内办结审批手续。对不符合的,要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发放:按月发放。对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居民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全额享受,对其他的则按其家庭人均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

城市低保的管理与监督 城市低保的监督复核机制 ① 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低保待遇的需要,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② 对经批准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由管理审批机关采取适当形式以户为单位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③ 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告知管理审批机关,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城市低保金的手续。④ 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情况定期进行核查。⑤ 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依法监督城市低保资金的使用情况。对违反规定者的惩罚

对从事城市低保管理审批工作人员给予批评教育,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条件的家庭拒不签署同意的,或者对不符合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故意签署同意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意见的;第二,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城市低保款物的。

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给予教育批评或者警告,追回其冒领的城市低保款物,情节恶劣,除以罚款: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第二,在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期间家庭收入情况好转,不按规定告知管理审批机关,继续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 农村低保的对象

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民 农村低保金的申请、审批和发放

申请:户主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受委托,也可受理

申请村委会对申请人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审核后报县级民政部门审批,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民政部门要核查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了解其家庭财产、劳动力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结合村民民主评议,提出审核、审批意见。在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时,申请人家庭按照国家规定所获得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以及教育、见义勇为等方面的奖励性补贴,一般不计入家庭收入,具体核算办法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发放:

原则上按照申请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或分档发放。农村五保供养法规与政策

农村五保的对象: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的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

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

在吃、穿、住、医、葬等五个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具体包括: 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办理丧葬事宜 其中第五项,针对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则替换为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的费用。农村五保供养的形式 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

农村五保供养的申请、审批与核销 申请:由村民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审核与审批

乡、名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县级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给予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不符合的,书面说明。

城乡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 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

2、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农村医疗救助的对象

1、农村五保户、农村贫苦户家庭成员

2、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城乡医疗救助对象范围的最新扩展

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以及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城乡医疗救助的形式 城市医疗救助的形式

《城市医疗救助意见》规定,对救助对象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等候,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特殊病种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补助。

城市医疗救助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社会力量资助;

2、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

3、医疗机构减免有关费用

农村医疗救助的形式

1、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资助医疗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

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2、尚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对因患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3、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救治费用,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助。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救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规定的医疗救助标准。城乡医疗救助形式的新发展

对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和其他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要资助其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对其难以负担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

同时,要完善救助服务内容,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医疗需求而开展医疗救助服务。要坚持住院救助为主,同时兼顾门诊救助。

住院救助:主要用于帮助解决因病住院救助对象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

门诊救助:主要帮助解决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患有常见病、慢性病、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以及急诊、急救的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城乡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城市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1、申请

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

2、核查

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医疗救助部门进行核查,在《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上签署审核意见。

3、审批

区(县)民政局核实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对符合享受城市医疗救助待遇的,在《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上签署审批意见,核实救助金额。

农村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程序

1、申请

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申请人(户主)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如实提供医疗诊断书、医疗费用收据、必要的病史材料、已参加合作医疗的按规定领取的医疗合作补助凭证、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等,经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同意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2、审核

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市、区)民政局审批

3、审批

县级民政局审批。

简化程序,充分发挥医疗救助的便民救济作用的新要求 鼓励和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医疗救助费用。对于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等医疗救助对象,凭相关证件或证明材料,到开展即时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应由医疗救助支付的,由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算,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付部分,救助对象因治疗需要转诊到非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的,应当由定点医疗机构出具转诊证明,由救助对象报当地县级民政部门核准备案。

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法规与政策 教育救助的对象

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的未成年人

属于城市“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未成年人

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和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救助的目标

对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和属于城市“三无”对象的未成年人,基本实现普通中小学免费教育。

对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和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家庭的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实现“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高中教育阶段要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补助。

教育救助的资源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助学工作应当以救助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困难学生为重点。民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救助的主管部门。

城镇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

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方式与保障面积 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定义

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范围内,家庭收入、住房状况等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家庭,一般指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家庭和其他特殊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方式 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货币补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由其自行承租住房。

实物配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并按照规定标准收取租金。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面积

1、货币补贴方式,补贴额度按照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现住房面积与保障面积标准的差额,每平方米租赁住房补贴标准确定。其中,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以按照当地市场平均租金确定租赁住房补贴标准。

2、实物配租方式,配租面积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现住房面积与保障面积标准的差额。实物配租住房的租金,按照配租面积和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租金标准来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以免收实物配租住房中住房保障面积标准内的租金。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面积:新建廉租住房应当将单套的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

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及房屋来源 资金筹措渠道:

1、财政预算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

2、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

3、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

4、政府的廉租住房租金收入

5、社会捐赠及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

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后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应当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

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 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实物配租的廉租住房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新建、收购的住房、腾退的公有住房、社会捐赠的住房,其他渠道筹集的住房。

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的申请与审核

需要提供的材料:

家庭收入情况的证明材料 家庭住房状况的证明材料 家庭成员身份证和户口簿

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的申请和审核程序

向户口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

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就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进行审核,提出初审意见并张榜公布,将初审意见和申请材料一并报送市(区)、县人民政府建设(住房保障)主管部门。

建设(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就申请人的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审核意见,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转同级民政部门。民政部门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就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审核意见,并反馈同级建设(住房保障)主管部门。

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由建设(住房保障)主管部门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15日。

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监督管理

中央和地方县级以上政府的建设(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是城市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的管理部门。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省级建设(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监督检查。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保障情况 市(区)、县人民政府建设(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按户建立廉租住房档案。

廉租住房的退回

有下列行为的退回廉租住房:

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所承租的廉租住房居住的,无正当理由累计6个月以上未交缴纳廉租住房租金的。

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 法律援助的对象 经济困难的公民。法律援助的范围

1、代理

依法请求国家赔偿

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

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 请求支付劳动报酬

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

2、刑事辩护

①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聘请律师

②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

③自诉案件中的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3、公诉

①公诉人出庭公诉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②被告人是视力、听力、语言有障碍的残疾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③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申请法律援助的需递交的证件、证明材料:

1、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2、经济困难的证明;

3、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法律援助的实施

1、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开庭10日前将指定辩护通知书和起诉书副本或者判决书副本送交其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人民法院不在其所在地审判的,可以将指定辩护通知书和起诉书副本或者判决书副本送交审判地的法律援助机构

2、对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在开庭3日前将确定的承办人员名单回复给指定的人民法院。

3、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财物

4、如有下列情形的,终止法律援助:

①受援人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 ②案件终止审理或已被撤销

③受援人又自行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 ④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

5、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或者接受安排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会组织人员在案件结案时,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递交有关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以及结案报告等材料。法律援助机关自收到结案材料后,支付法律援助办案补贴。

6、法律援助机构对公民申请的法律咨询服务,应当即时办理;复杂疑难的,可以预约择时办理。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对象

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那些虽有流浪乞讨行为,但不具备上述规定情形的人员,不属于救助对象。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形式与机构 救助站救助

是一种临时救助,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要延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内容 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宿

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帮助其与亲属或所在单位联系

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救助管理办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自愿原则,但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表达出求助意愿时,救助站才会考虑是否实行救助。

自然灾害救助法规与政策(待完善)

我国特定人群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主要内容

(一)婚姻家庭权

1享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

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老年人的赡养人指的是子女、配偶和尤其抚养长大的弟、妹。倘若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老年人则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老年人享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主要为:

1、基本的供养与照料: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

2、特殊的供养与照料:对患病老年人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居住权

1、赡养人要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恶劣的房屋

2、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者租赁关系。

3、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的义务。婚姻自由权 财产所有权

是指老年人作为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继承权

(二)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生活保障权

“老有所养”不只是家庭成员的义务,同时也是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从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两个方面对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权利作出了规定。

医疗保障权

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

文化教育权

社会服务权

老年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生活照料服务的权利。从老年福利设施、社区服务和特殊优待等三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老年福利设施:老年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

(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方法 一般性方法: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积极开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和普法工作 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

具体办法 行政保护 司法保护 社会保护

妇女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妇女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与社会保障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权利。

劳动与社会保障权利: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生产、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妇女的人身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人格尊严

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法规与政策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方法

一、家庭保护 监护和抚养 关爱和引导 教育培养 民主尊重

二、学校保护 实施素质教育 关爱与尊重 开展成长教育 确保健康与安全

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实施专门教育

三、社会保护

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维护受教育权

为未成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 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产品 预防网瘾

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的消费和娱乐产品 净化未成年的生活环境

为未成年人实施特殊的劳动保护: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

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与生命安全 为特殊需要的未成年提供社会救助 加强卫生保健与预防疾病 支持鼓励发展幼儿教育

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与名誉权

为完成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未成年人提供职业教育

四、司法保护

1、及时审理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

2、对司法活动中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或司法救助

3、在继承与离婚案件中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

4、依法强化父母或监护人的监护与抚养责任

5、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审理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

6、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和矫治

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

二、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三、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严重不良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社会治安 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多次偷窃

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吸食、注射毒品

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工读学校矫治 加强法制教育 司法矫治

未成年人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惩罚。因不满14周岁或者情节特别轻微免予处罚的,可以予以训诫。

未成年人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

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在收容教养期间,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文化知识、法律知识或者职业技术教育

对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执行机关应当保证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社会包容

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公开审理和报道

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和报道 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和报道。对未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对犯罪未成年人开展法制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进行社会帮教和权利维护

社会帮教:父母、学校、村委、居委对因不满16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或者被判处非监禁刑罚、被判处刑罚宣告缓刑、被假释的未成年人 权利维护

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的法规与政策 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一、康复权

是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1、总体方针: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

特殊教育教师和手语翻译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二、教育权

三、劳动权

四、文化生活权

五、社会福利权

六、环境友好权:残疾人享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无障碍环境的权利。物理环境无障碍 信息环境无障碍 公共服务无障碍 政治参与无障碍

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 关于结婚的法律规定 结婚的条件:

1、结婚的必备条件 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男22周岁,女20周岁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结婚的禁止条件

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

包括: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伯、叔、姑、舅、姨;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

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结婚的程序

1、婚姻登记机关

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机关是县级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婚姻登记机关的管辖范围,原则上以当事人的户籍为依据,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

家庭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定 夫妻关系

夫妻人身关系

夫妻的姓名权: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夫妻的人身自由权

夫妻的住所决定权 夫妻的计划生育义务

夫妻财产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

夫妻财产制包括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两种。约定财产制的法律效益优于法定财产制,我国家庭以法定财产制为主。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工资、奖金;

生产、经营的收益 知识产权收益

继承与赠与所得的财产 夫妻相互扶养的义务

经济上供养,生活上扶助。夫妻相互继承权

婚姻关系的合法存在是夫妻继承权的先决条件,也是法律确认夫妻继承权的依据 夫妻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夫妻继承权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不能相混淆。

父母子女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子女和父母互为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相互享有继承权。这里的父母指的有生父母、养父母和形成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子女包括有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

离婚的条件和程序

登记离婚和诉讼离婚双轨制 登记离婚的程序

1、申请

须持有效证件和证明:本人的户口簿、身份证 本人的结婚证

双方当事人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书

诉讼离婚

是指夫妻双方对离婚或离婚后子女抚养或财产分割等问题不能达成协议,由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人民法院裁决的一种离婚制度。诉讼离婚的法定理由是“感情确已破裂” 有下列情形,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重婚或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

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

诉讼离婚的特别规定

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的,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除外。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离婚在夫妻财产关系上的后果 ①夫妻共同财产分割

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男女平等;

二是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是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四是照顾无过错一方;

五是有利于生产和方便生活; 六是尊重当事人意愿。夫妻对外债务清偿

②夫妻对外债务的清偿 ③离婚家务补偿

离婚时的家务补偿制度仅适用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采取分别财产的当事人,请求补偿的一方应是在家务劳动中付出较多义务的一方。④离婚经济帮助 ⑤离婚损害赔偿

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重婚

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 实施家庭暴力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收养关系的法规与政策 一般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 被收养人的条件:

下列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养: 丧失父母的孤儿;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

送养人的条件

送养人: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不得作为送养人:

①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该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不得将其送养,但父母对该未成年人有严重危害可能的除外;

②在送养未成年人的孤儿时,监护人必须事先征得对其有抚养义务的其他近亲属的同意; ③在配偶一方死亡时,死亡方的父母要求行使优先抚养抚养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女的权利的,生存方不得将该未成年子女送养。

收养人的条件 没有子女

有抚养教育被收养的能力

为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 年满30周岁

其他规定:

规定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40周岁以上。有配偶者收养子女须夫妻共同收养 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子女。

收养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

私有财产继承法规与政策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

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

特别点:孙子女、外孙子女不属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但是他们可以通过代位继承方式,取得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遗产。

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女婿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

第二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遗嘱继承

遗嘱继承的内容

指定继承人或受遗赠人

明确遗产的名称、数量,指定遗产的分配方法和份额。遗嘱以处分财产为主要内容。规定立遗嘱人对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的附加义务 指定补充继承人 指定遗嘱执行人

遗嘱的形式

公证遗嘱:遗嘱人生前订立并经公证机关公证的遗嘱,是证明遗嘱人处分财产的意思表示中最有力、最可靠的遗嘱形式。

自书遗嘱:立遗嘱人亲笔书写的遗嘱。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代书遗嘱:由遗嘱人口授他人代为书写的遗嘱。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注明年、月、日,并由代书人、其他见证人和遗嘱人签名。

录音遗嘱:由遗嘱人口述,经录音、录像磁带录制而设立的遗嘱。以录音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

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证明。

遗赠

遗赠是指公民以遗嘱的方式将其拥有的个人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或者法定继承人之外的公民,并于立遗嘱人死亡后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遗赠生效的条件

遗赠人须有遗嘱能力,为完全民事行为人.遗赠人不能侵犯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合法权益

受赠人没有丧失受遗赠权.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丧失继承权: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受遗赠人后于遗赠人死亡.先于死亡的,按法定继承办理.遗赠扶养协议

指的是遗赠人(受扶养者)与扶养人签订的关于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生养死葬的义务,遗赠人将自己的财产于死后赠与扶养人的协议.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遗嘱

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宣告死亡的时间认定.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或者因意外事故,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利害关系人可申请人民法院宣告该公民死亡.遗产分割的原则

保留胎儿继承份额的原则

我国人民调解信访工作社区矫正与禁毒的法规与政策 人民调解应遵守的原则: ①依法调解 ②自愿平等

③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申请调解的条件: 要有明确的申请调解人;要有具体的调解要求;要有提起申请调解的事实依据;申请调解的纠纷必须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主管和管辖

社区矫正适用范围 ①被判处管制的

②被宣告缓刑的: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③ 被暂予监外执行: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④ 被裁定假释的 ⑤ 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禁毒法规与政策

社区戒毒:期限为3年

强制隔离戒毒:拒绝接受社区戒毒;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怀孕或哺乳自己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2年.最长可延期1年

我国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 烈士的认定:

对敌作战牺牲或对敌作战负伤后因伤死亡的 对敌作战致成残废后不久因伤口复发死亡的

在作战前线担任向导、修建工事、救护伤员、执行运输等战勤任务牺牲,或者在战区守卫重点目标牺牲的

因执行革命任务遭敌人杀害,或被敌人俘虏、逮捕后坚贞不屈遭敌人杀害或受折磨致死的 为保卫或抢救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壮烈牺牲的。

烈士批准机关分为地方人民政府和军队机关两种

因战牺牲的,现役军人是军队团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其他人员是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

因公牺牲的,现役军人是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其他人员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武警因战牺牲,由支队(团)以上政治机关批准;属于非因战牺牲的,应当由公安部政治部审批。

因公牺牲:在执行任务中或者上下班途中,由于意外事件死亡的; 被认定为因战、因公致残后因旧伤复发死亡的; 因患职业病死亡的;

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或者因医疗事故死亡的;

死亡抚恤待遇 一次性抚恤金

烈士:80个月工资; 因公牺牲:40个月工资 病故:20个月工资

最低按照排职少尉军官的工资标准发放。

定期抚恤金

对象: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

子女未满18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生活费来源的

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

残疾抚恤的具体规定

我国现役军人的残疾性质分为因战致残、因公致残、因病致残三种。

退役士官安置办法

士官退现役时,可做不同的安置,主要为复员安置、转业安置、退休安置

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居民自治的内容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城市居委会的选举形势:

直接选举——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参加 间接选举——户代表和居民小组代表参加 任期:3年

农村村民自治法规与政策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任期:3年

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的最高决策机构 村民会议的职能:

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 讨论决定涉及村民重大利益的事项

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表决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

城市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

实现社区建设基本目标的必然要求——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和健康发展 实现社区建设基本目标的关键——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

实现社区建设基本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济源 实现社区建设基本目标的重要保证——党和政府的领导

城市社区建设的原则: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责权统一,管理有序 扩大民主,居民自治 因地制宜,需循渐进

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强化社区管理、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治安

社区服务法规与政策

发展社区服务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的原则 坚持社会化的原则 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社区服务的主体:社区服务的提供者

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

社区服务的内容 ①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就业服务 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社区救助服务

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 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 社区安全服务

②社区互助和自助服务 ③社区志愿服务 ④社区商业服务

社区服务的方式 政府公共服务的方式 一站式服务 委托服务 购买服务

项目管理 服务热线

社区居委会提供社区服务的方式 了解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 提供便民服务

向政府反映居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组织互助服务

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与志愿服务法规与政策 公益慈善事业的法规与政策 公益慈善的特点和领域

公益慈善为认为是继市场的“初次分配”后,政府的“再分配”之后的“第三次分配” 自愿性

大众性(社会性)

公益性:是现代社会慈善事业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属性 NGO:非政府组织 NPO:非营利性组织

非政府组织大体分为三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 基金会:

公募基金会: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和地方性公募基金会 非公募基金会

中国第一家地方性慈善组织——吉林省慈善总会

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体制的积极作用

公益事业捐赠的原则平等原则

自愿无偿原则 公益原则

合法与符合社会公德 国家鼓励公益事业捐赠

捐赠人的权利和义务 选择受赠人的权利 捐赠的决定权 捐赠留名权

有权向受赠人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义务:捐赠的财产应当是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

捐赠人应当依法履行捐赠协议,按照捐赠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将捐赠财产转移给受赠人 捐赠人捐赠财产兴建公益事业工程项目,应当与受赠人订立捐赠协议,对工程项目的资金、建设、管理和使用作出约定

捐赠的公益事业工程项目由受赠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项目审批手续,并组织施工或者由受赠人和捐赠人共同组织施工。工程质量应当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公益事业捐赠受赠人:公益性社会团体;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或者境外捐赠人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卫生部也可以。受赠人的权利:

依法接受捐赠

对于不易储存、运输和超过实际需要的受赠财产,受赠人可以变卖,所取得的全部收入,应当用于捐赠目的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受赠人时,可以将受赠财产转交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或按照捐赠人的意愿分发或者兴办公益事业,不可以以本机关为受益对象。义务:

捐赠的公益事业工程竣工后,受赠单位应当将工程建设、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工程质量验收情况向捐赠人通报

受赠人接受捐赠后,应当向捐赠人出具合法的、有效的收据

对于捐赠人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的,受赠人应当如实答复 受赠人与捐赠人签订了捐赠协议的,应当按照协议约定的用途使用捐赠财产,不得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的用途

受赠人应当公开接受捐赠情况和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对捐赠人的优惠政策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接受境外救灾捐赠,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内救灾捐赠物资,经捐赠人书面同意,报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变卖;

对灾区不适用的境外救灾捐赠物资,应当报省级民政部门批准后方可变卖。

彩票与公益事业的发展

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彩票代销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进行虚假性、误导性宣传

以诋毁同业者等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向未成年人销售彩票

以赊销或者信用方式销售彩票

财政部负责全国的彩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公安机关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查处非法彩票,维护彩票市场秩序。

彩票发行资金构成比例为:返奖比例不得低于50%,发行费用比例不得高于15%,彩票公益金比例不得低于35%。志愿服务的法规与政策

《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是我国第一个专门性志愿服务的规范性文件,也是第一个关于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

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的法规与政策 社会团体管理法规与政策 免予社团登记的社会团体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

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予登记的团体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

成立社会团体的条件

会员数达到法定要求。会员为单位会员,30个以上;为个人会员,50个以上;混合的,则总数不得少于50个。

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有固定的住所

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社会团体应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社会团体应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登记程序

1、申请筹备

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须递交下列文件: 筹备申请书

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 验资报告、场所使用权证明

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章程草案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上述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筹备的决定。

2、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筹备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自登记管理机关批准筹备之日起6个月内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产生执行机构、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

3、审查登记

在收到完成筹备工作的社会团体的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之日起30日内,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完成审查工作。

4、备案

社会团体,应当自批准成立之日起6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基于社会团体的非营利性,可以免征部分所得税: ①财政拨款 ②经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③社会团体取得的各级政府资助

④社会团体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 ⑤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

导致撤销登记的情形包括:

①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社会团体登记

②自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内未开展活动。

③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情节严重的:一是涂改、出租、出借《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社会团体印章;二是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

三是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四是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五是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者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六是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七是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八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

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法规与政策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副本的有效期为4年。民办非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项目:①经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②民办非企业单位取得的各级政府资助 ③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

年检基本合格和年检不合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进行整改,整改时间为3个月。撤销登记

对连续2年不参加年检或者连续2年“年检不合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予以撤销登记。

★ 设立分支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其余与社会团体的撤销登记一样,除第二点

基金会管理法规与政策

民政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是基金会的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负责下列基金会、基金代表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 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拟由非内地居民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会

原始基金超过2000万元,发起人向民政部提出设立申请的非公募基金会 境外基金会在中国内地设立的代表机构

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方性公募基金会和不属于民政部管辖的非公募基金会的登记管理工作。

设立基金会的条件

①为特定的公益目的而设立

②资金要求: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不得低于800万元,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不得低于400万元,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得低于200万元,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③有规范的名称、章程、、组织机构以及与其开展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④有固定的住所

⑤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准予登记的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可以从事符合中国公益事业性质的公益活动,但不得在中国境内组织募捐、接受捐赠。

理事会和监事是基金会进行法人治理的重要组织保证。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

理事选任限制: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间近亲属关系的基金会理事,总数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1/3,其他基金会,具有近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在理事会任职。未在基金会担任专职工作的理事不得从基金会获取报酬,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1/3。

关于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的选任,有如下规定: ①不得由现职国家工作人员兼任

②因犯罪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刑期执行完毕之日未逾5年的人员,因犯罪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正在执行期间或者曾经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以及曾在因违法被撤销登记的基金会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且对该基金会的违法行为负有个人责任,自该基金会被撤销之日起未逾5年的人员

港澳台同胞、外国人,每年在中国内地居留的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

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理事长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的规模为5~25人 每届任期为5年

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可召开,一般决议事项超过1/2通过即可,特殊事件需2/3通过才有效: 章程的修改

选举或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 章程规定的重大募捐、投资活动 基金会的分立、合并

监事及其职责

监事任期与理事任期一样,为5年

理事、理事的近亲属和基金会财会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监事不得从基金会领取报酬

监事及其近亲属不得与其所在的基金会有任何交易行为

★ 基金会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一句基金会的授权开展活动,不具有法人资格。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

基金会撤销登记:

①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

②自取得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内未开展活动。

③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情节严重的:一是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中弄虚作假;二是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三是未按规定接受检查,或者检查不合格的;四是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五是未按规定完成公益事业支出额度。六是不履行信息公布义务或者公布虚假信息。④连续2年不参加年检的

⑤符合撤销条件,不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注销登记仍继续开展活动的

我国劳动就业法规与政策 劳动合同

劳动者在同一家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延续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除此之外,订立无固定期限的还有: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国有且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

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1年以上3年以下的,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超过6个月。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的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的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由继承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试用期期间,提前3日通知。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机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无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提前30日书面告知劳动者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可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

需要裁减20人或者裁减占企业总数的10%,用人单位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裁减人员时,应优先保用下列人员: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为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

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患病或者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据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单位的工作年限来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工资。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按一年来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的经济补偿。以月平均工资算。

劳动合同的终止:劳动合同期满;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

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集体合同草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订立

集体合同订立后,报当地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 注册资本不少于50万

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

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2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被派遣劳动者在无工作期间,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向其支付报酬; 与用工单位订立劳务派遣协议

将劳务派遣协议内容告知被派遣者

非全日制用工

以小时计酬为主,每日工作不超过4小时,一个星期不超过24小时。非全日制用工双方不得约定试用期

随时可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用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赔偿 支付周期最长不超过15日

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的,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带薪年休假:工作满1年以上10年以下,年休假5天;10年以上,20年以下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为15天。

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企业方面代表组成。人员为单数。

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之日起15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用、经济补偿或者赔偿事项达成调解协议的,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内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以直接拿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天内结束,延期不得超过15天。逾期未作出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部分争议标的小、事实比较简单的案件,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仲裁庭分为一般仲裁庭和简易仲裁庭。一般仲裁庭由3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

仲裁员的条件: 曾任审判员

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

具有法律知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工会等专业工作满5年 律师执业满3年。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1年。

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 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

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受委托的组织。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调查,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可延长30个工作日。

我国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政府公共卫生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国社会保险的法规与政策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为工资的8%。

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职工调动时,个人账户全部随同转移,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的,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

个人缴费年限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账户存储额除以120。

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支付给本人。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

新农保的制度创新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

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

个人缴费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参保人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

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

新农保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该参保缴费;据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据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基本医疗保险法规与政策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 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多缴费的30%划

入个人账户。

确定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2009年提高至6倍)。起付标准一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支付或者个人自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额以下的医疗费,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也要负担一定的比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主要有: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大病统筹

当年筹集的合作医疗统筹基金结余一般不应超过15%

失业保险法规与政策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用,本人按照个人工资的1%来缴纳。

失业保险金的支出范围: 失业保险金

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

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死亡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助。

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

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保险金领取的期限:缴费1-5年的,领取12个月;5—10年的,领取18个月,缴费10以上的,领取24个月。

工伤保险法规与政策

工伤职工评定伤残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条例》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间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伤残待遇

生活护理费:三个等级分别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30%,按月领取。从社保基金出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从社保基金出 1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 2级为22个月 3级为20个月 4级为18个月 5级为16个月 6级为14个月 7级为12个月 8级为10个月 9级为8个月 10级为6个月

1-4级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工作岗位。伤残津贴:按月支付,从社保基金中出 1级为本人工资90% 2级为本人工资85%

3级为本人工资80% 4级为本人工资75% 5级为本人工资70%(不安排工作,用人单位支付)6级为本人工资60%(不安排工作,用人单位支付)

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社保基金不足差额。

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手续后,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低于伤残津贴,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5-6级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有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7-10级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生育保险法规与政策

职工个人不缴纳生育保险费

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为15天,难产的,增加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一个,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生育保险支付。出院后,因生育引起疾病的医疗费,由生育保险出。

凭计划生育证明,婴儿出生、死亡或流产证明,到当地社保局办理手续,领取生育津贴和报销生育医疗费。

下载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政策与法规

    如何通过政策法律促进我国演出娱乐市场健康发展答:一、完善娱乐市场市场体制建设政策法律(1)制定、确立深化娱乐市场诚信制度建设的政策法律。通过政府管理、行业参与、学术支......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期末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32分) 1.教育法律是反映(广大人民利益和教育规律的一种规范)和教育规律的一种规范。 2.幼儿园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

    2015政策与法规2

    2015年导游资格考试模拟题及答案《政策与法规》6 一、填空题 (一)根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是指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服务的......

    物业管理政策与法规

    物业管理政策与法规 考试题型:单选10、多选10、名词解释15、简答题20、案例分析30、论述题10 一、名词解释 物业管理法由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旨在调整物业......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前教育政策与......

    政策与法规复习题

    /政策与法规复习题(一) 单选题 1张某委托李某找甲旅行社经理赵某及计调孙某协商,协商一致后,李某替张某与甲旅行社签订“华东五 市六日游,合同,代理签订此合同的代理人是 A张某B赵......

    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

    《人力资源政策与法规》名词解释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考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法定的管理权限,按照公务员考......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参考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综合练习2009年秋 一、说明 福建电大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省开选修课《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期末考试命题以《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概论》 (由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