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操作材料与幼儿经验迁移的关系
数学操作材料与幼儿经验迁移的关系
宜昌市幼儿园
龚薇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由此可以发现经验的迁移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是多么重要。幼儿经验的迁移就是幼儿通过回忆,提取自身的已有经验,从而获得新学习的过程。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选择与幼儿经验的迁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材料的选择是幼儿学习经验迁移的前提
幼儿通过操作获取知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更多的新知,充分体现了纲要中让孩子主动学习的精髓。要开展操作活动就要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在长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存在材料的投放对于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迁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操作活动材料的选择既要让幼儿感兴趣,又要有操作性,更重要的就是操作活动材料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幼儿轻而易举的得到答案,又不能过难,使幼儿寻求不到答案。因而,在选择操作活动材料时,就要考虑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层次性。为了保护每个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要设计具有不同功能、不同难度的操作活动材料,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起点,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发展速度选择材料,逐步达到目标要求。如:排序活动,我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材料,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的排序规律排序;为能力一般的幼儿提供两个变量的材料,并配有变量特征的标记,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再接两个三角形一个圆形,按照递增三角形的规律排序,让他们按照这种递增规律排序;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两个变量的材料,如递增方式发生变化,并加入颜色的变化,按照更为复杂的规律进行排序。幼儿在完成了一种材料的排序后,允许他们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能使每个幼儿用不同的方法练习操作。另外,教师在设计操作活动材料时,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可以设计一些辅助材料)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心理学家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如:当有的幼儿无法给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分类时,教师就可提供一些表示颜色或形状的标记来帮助幼儿确定分类的标准。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选择操作材料是还要紧紧围绕操作活动的目标,充分挖掘材料的潜能,使它能实现多项目标,发展最大的功效。如:在小班的分类教学中,如果让幼儿以颜色为标准来分类,那么就可以为幼儿设计出不同颜色、同一形状的图形卡片作为操作材料;如果让幼儿以形状为分类的标准来分类,操作活动材料就应该改为同一颜色、不同形状的图片。如果在上述两个活动中,为幼儿设计的操作活动材料都是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片,则容易导致幼儿混淆分类标准。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再开展分类活动时就可以增加干扰因素,提高分类的难度,使幼儿反复操作不同材料形成分类的概念。数学知识本身存在着一定联系,教师在设计材料时,要考虑到材料应该具有能刺激起幼儿对先前学习回忆的潜在功能,这样,就有利于调动幼儿以往的操作经验,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迁移。
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操作材料时可以给幼儿提供不一样的操作活动材料,但要注意材料的多量性,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如果操作材料有限,幼儿就不能尽情地与之接触,操作材料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摆设。如:中班时,我给每人一刀卡片,其中一张是数量5的,这张表示数量5的卡片就各不相同,有的是5个三角形,有的是5个圆点,有的是5个五角星,即使都是5个圆点的卡片,每人手中的也不一样,有的是5朵花,有的是5条鱼,有的是5支笔,有的是5面红旗,有的„„(大量数量是5 的卡片可供幼儿有多次选择的机会)。当幼儿按教师要求找出数量是5的卡片时,由于每人的卡片各不相同,幼儿只能自己动脑筋,找出数量是5的卡片,然后,教师有意识地请持不一样卡片的幼儿——介绍自己找出来的是不是5个的。这样,实际上起到了交流的作用,使幼儿在短短的时间内看到了数量是5的各种不同物体,学到了5个元素的各种不同的排列形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这种操作材料的不统一性,有利于幼儿独立思考,相互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操作活动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配合恰当,充分发挥操作活动材料的效益,尽量发挥材料的多功能性。如幼儿常玩的套筒,可以把它们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排列,作为幼儿学习排序的操作材料,如果加上数字卡片,并把数字卡片从小到大放入按序排列的套筒内,然后可以听教师指令,从套筒内取出相应的数字卡片,这时套筒与数字卡片又成为幼儿数数、认数的材料了,这就充分发挥了套筒的作用。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让孩子们在发现中学习,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提供10根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不同曲直的吸管让幼儿自编加法题目,幼儿会根据吸管的粗细、长短、颜色、曲直、摆放位置,拼搭的物体等编出多道应用题。如:幼儿根据彩棒的颜色摆放编出加减法题,彩棒有4根红颜色、6根绿颜色的分别编出加减法各一道,有的幼儿把4根红颜色的吸管放在前面,把6根绿颜色的彩棒放在后面,就编出了4+6=10的加法,把10根彩棒放在前面,把4根红颜色的彩棒放在后面,编出了一道减法题,10根彩棒去掉4根红颜色彩棒,还剩6根彩棒,也就是10-4=6;也有的幼儿把6根绿颜色的彩棒放在前面,把4根红颜色的彩棒放在后面,就编出6+4=10的加法题,把10根彩棒放在前面,把6根绿颜色的彩棒放在后面,编出了一道减法题,是10根彩棒去掉6根绿彩棒剩4根红彩棒,也就是10-6=4,幼儿用同上的方法编出一长短、粗细、曲直等加减法应用题等。在实践活动中,幼儿逐步变单向思维、模式思维为多向思维、创新思维,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在操作材料时他们会灵活多变、充分体现了操作材料的多功能性。
二、幼儿学习迁移源于生活
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能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因此要为幼儿为幼儿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纲要”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活动中依然强调幼儿的亲自性、参与性,对学习活动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方式,选择了大量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活动内容,更是创设适宜的情境,使幼儿自主地进行学习迁移。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知识、经验更多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知。因此,教学情境应尽量接近幼儿的真实生活,让抽象的数学活动生活化,使幼儿的学习过程轻松自然、温暖亲切。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产生。让幼儿自己寻找生活中的数学操作活动材料,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了,而且还会让幼儿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活动室里的物品,从门、窗、桌、椅、床,到玩具、书、小朋友等,都可作为数学活动材料让幼儿自由地去操作、探索和发现。如:幼儿可以通过观察门、窗、柜子的形状来发现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通过将椅子一对一塞到桌子下面获得简单的关于对应的知识;提高幼儿点数、计数的能力的方法有:幼儿在阅读图书时可以让他们数一数有多少本书、每本书有多少页,分一分有几种图书,每种图书有几本;以及每天组织幼儿点数一组上来了多少个小朋友,缺了几个小朋友,全班一共来了多少个小朋友等;还有那些颜色、形状、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玩具可以作为幼儿学习分类、排序、比较的数学材料.这些活动室里熟悉而多样的操作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对材料操作的兴趣,而且能引发幼儿对材料操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使幼儿获得有益的数学经验。同时也增强了幼儿对活动室里每样物品的关注与热情。
三、幼儿学习迁移借助教学手段得到发展。
动手操作是最好、最直接的认知过程,能引起大脑的积极思维,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来自运动器官的信号,当幼儿注意变为幼儿直接操作的对象时,就使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引起高涨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与先前的知识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便于他们模仿,以达到学习迁移的初步阶段。如:在让幼儿做8以内的加法练习时,改变以往的死记硬做,在练习本上无休止的做练习题,而是发给幼儿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让幼儿搓搓、玩玩,搓成一个个小圆球,然后让幼儿进行串球游戏,即用牙签把3个黄球和5个绿球串在一起……幼儿津津有味地进行着练习,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运用。
又如数学活动中,提供由孩子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空瓶子(如茶叶罐、饮料瓶、薯片罐、牙膏盒等)通过观察比较来获得长短、粗细、大小等知识;认识几何图形可以组织幼儿自己制作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同时可以得用这些材料引导幼儿学习排序、分类、点数、计数等数学方法;让他们在图书上寻找数字(学过的和没学过的),并把它们写或画下来用于学习数物匹配,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数字的认识,鼓励他们回到家里去寻找某种图形相似物,并带到幼儿园,可提高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等等。由幼儿自己提供的数学操作材料摆在幼儿面前时,会让他们倍感亲切,并乐意去观察、操作、探索,从而使他们有效获取数学知识经验。幼儿学习是一颗永不休止的好奇心,他们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会充满想象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或技能。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应该鼓励幼儿在大胆操作、自由交流、分享结果的探索中,既巩固已有经验,又完成新的游戏。同时,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和提供与先前的知识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便于他们模仿,以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从而培养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二篇: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感知集合的教育 关键经验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3、集合的比较 分类要点把握
Ø
1、明确分类的种类及其特点 Ø
2、运用分类标记支持幼儿的分类活动 Ø
3、用语言表述分类的理由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u重点活动:“1”和“许多” u关键经验:
1、正确运用“1”和“许多”的词汇进行描述
2、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3、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通常采用分合操作,直观感知的方法
1、观察图片,感知“1”和“许多”
2、寻找活动
3、操作练习(涂一涂 圈一圈)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两个集合的比较)u关键经验
1、能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知道哪组多,哪组少,或是一样多。
2、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或“少”等词语表示两组物体数量比较的结果。注意事项
u先重叠对应比较再并放对应比较最后连线或观察比较
u摆放物体时,应要求幼儿用右手从左向右,以培养幼儿动作的规范性。u先比较“一样多”,再比较“不一样多”。比较“不一样多”时,两组物体的数量只能相差1个。
u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但不要求说出数词,不用数进行比较。
(二)10以内的数 u关键经验
1、基数
(计数、数序、两数间的相邻关系、相邻数、倒数、数的守恒)
2、序数
3、数字(认读和书写)
4、数的组成计数活动
Ø会手口一致地点数实物,并能说出总数。Ø认识相应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
Ø能按物取物、按物取数、按数取物,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强调从实物操作过渡到作业单的练习。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 v 按物点数,认识总数; v 感官计数,强化总数; v 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数的守恒 v 何为守恒?
v 守恒的意义:排除干扰正确判断数量 v 守恒的关键:正确计数 数的守恒指导要点
v
1、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物体,改变排列形式学习守恒。v
2、用不同计数对象、对象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和不同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守恒练习。
10以内序数 教育要求
v A、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v B、会从不同的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指导要点
v A、集中分两段教学
v B、结合教具讲解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掌握序数词。v C、引导幼儿对基数和序数进行区分 v D、学习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10以内数字的认读和书写 v 小班:认识5以内的数 v 中班:6—10 认读1—10阿拉伯数字,能用数字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
大班:认识0,理解0的实际意义。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正确书写1—10.数的组成
v
1、启发幼儿理解数量关系 v 等量关系(5以内数的组成)v 互补关系(6)v 互换关系(7、8)v 包含关系(9和10)v
2、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三)自编应用题 v 关键经验
v
1、学习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自编简单的应用题。v
2、掌握应用题的结构 v
3、借助各种编题条件编题 v
4、根据生活经验自由编题
应用题的结构:要说同样的一件事情,要有两个数,这两个数说的是一样的东西 v 编题条件 v
1、根据活动编题 v
2、根据情境编题 v
3、根据图片编题 v
4、根据算式编题 v
5、根据数字编题
(四)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教育要求
v A、理解加、减含义;
v B、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其含义; v C、认识加、减算式并会运算。指导要点
Ø
1、根据实际安排教学形式:
A、加法和减法分开教。
B、加法和减法同时教。
C、数的组成、加法、减法同时教。
Ø
2、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含义及认识符号和算式。
A、从直观入手,理解加减法含义。
B、引导抽象,认识符号和式子。
3、指导幼儿学习列式和运算
A、指导幼儿学习列式的方法
B、教幼儿运算的方法
4、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运算练习
(五)量的概念教育
v 小班---多少、大小、长短 v 中班——粗细、高矮、厚薄 v 大班——宽窄、轻重、远近指导要点
u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会正确应用相应的词汇表示比较的结果。
u
2、寻找和描述物体的量。u
3、结合进行量的排序练习u
4、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u
5、循序渐进的描述物体的量 量的排序
v 小班:3—5个,正排序 v 中班:5—7个,正逆排序 v 大班:7—10个,正逆排序 量的比较
v 方法:对两样或三样同类物体进行比较 v 注意量的比较的相对性
v 三个物体比较时,应能用“最”来表示物体的比较的结果。v 从一维
到二维
再到三维 自然测量 u 概念: u 两种运算过程:
整体是由加在一起的数量部分组成
易位和替换:将一部分和另一部分连接起来,从而建立测量单位体系。
自然测量的指导要点 u
1、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u
2、能用不同工具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述测量的结果; u
3、感知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函数关系; u
4、引导幼儿用自然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空间方位
v 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中心; v 顺序: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左右; v 其中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是难点 v 第一步,先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v 第二步,判断与自身面对的物体的左右方位。
v 第三步,让幼儿转向180度与客体同方向,从客体的位置上来辨别。v 第四步,引导幼儿通过换位思考来辨别物体间的左右,克服“自我中心”
(七)认识时钟的指导要点 v 认识时钟及用途;
v 利用直观教具,认识钟面的主要结构运行方向和运转规律; v 讲解演示,认识整点和半点;
v 利用多种形式巩固对整点或半点的认识。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应注意考虑以下步骤和要求:
(一)教学活动准备阶段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
2、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操作材料的提供要注意以下几点: v 提供的材料应充分,以满足幼儿反复摆弄练习的需要。v 提供的同一类活动的材料应有实物、图片、符号三个层次。v 在学习同一概念或同一关系时,所提供的材料应多样化。(3)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第一、教学方法多样化。
第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第二,组织形式生活化、情境化。
(二)教学活动实施过程
1、运用多种方式导入数学活动(1)从生活经验引发思考。(2)巧妙运用生活情境。
v 情境创设要生动有趣,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v 情境创设要富有挑战性,能激励幼儿积极参与。v 情境创设要富有启发性,能拓宽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4)积极运用游戏。(3)给予挑战性的任务。
2、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1)讲解:①清楚明确。②要言不烦。③有条有理。④科学严谨。
2)提问:①围绕目标,紧扣主题。②由浅入深,分出层次。③正逆设问,拓展思维广度
第三篇:毕业生党组织关系迁移
1、如果毕业生就业单位有党组织,则将党组织关系转到单位去。
2、如果毕业生就业单位没有成立党组织,属于私人企业或外资企业,则看看单位所在的社区、街道是否有党组织,可否接收毕业生的党组织关系。
3、如果第二种做法行不通,则可以将党组织关系转到生源所在地的党组织。如街道党支部或村党支部,但要按时交纳党费和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
4、尽管许多私人单位没有成立党组织,但单位所在地有私人企业协会,也有的成立了私企党委,可联系将党组织关系转过去。
一.已正式签约分配单位的毕业生党员:
1.办理党组织关系介绍信时,一定要自己办理,自己签名,自己携带,保管好,在限期内到新单位党委组织部,办理接转组织关系手续,避免丢失和过期作废。
2.毕业的预备党员,到新单位后一定要及时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按时交纳党费,过组织生活,要定期向组织写思想汇报,到期写转正申请书申请按期转正。
3.如果组织部开出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到当地后,工作单位有变化,或介绍信台头不对,需要重新更换介绍信时,一定要把原介绍信交回学校组织部,在有效期内组织部才能重新开出介绍信。二.未就业毕业生党员:
未就业的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若学校已经同意其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暂时留在学校,其党组织关系可由本人向所在党委或总支提出书面申请,在保证能按时缴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下,由党委或总支书记签字同意,并交党委组织部备案,其党组织关系可暂时留在本党总支,待其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转出学校后,再转出组织关系。三.出国留学的毕业生党员:
原则上党组织关系随人事档案走,人事档案转到什么地方,党组织关系转到什么地方。如果人事档案存在学校人事处,党组织关系也可以留在党委或总支,但必须本人写申请,说明情况(包括党费如何交),经党委或总支书记签字同意,并交到组织部备案。四.复习考研的毕业生党员:
1.无论是正式还是预备党员,如果你回到家乡了,要把组织关系转到当地党组织;按时交纳党费,过组织生活,预备党员还要半年写一份思想汇报,到预备期满,要提前写转正申请,申请按期转正。2.如果你没离开学校,可以与你原所在党委或总支商量,组织关系还放在原党组织,要在一个党支部过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是预备党员的要按预备党员的要求写思想汇报,按期申请转正。五.注意:
如果有其他情况,不知如何办的,可以到学校党委组织部咨询。千万不要自己拿着介绍信,不找组织部,过了组织关系介绍信接转的有效期,就作废了。
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递的基本原则是:已经分配了工作,落实了工作单位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及时转到所去单位党组织。党员在落实工作单位过程中将人事关系和档案材料等暂时保存在县以上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这些机构的党组织如具备条件并经同级地方党委同意,可以接收这部分党员的组织关系,并根据不同情况,组织这些党员过组织生活。对因某些原因,一时还不能落实工作单位的,可将其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本人或父母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
毕业生党组织关系转接的注意事项 [ 2006年6月26日 ]
关于毕业生党员党组织关系转接的相关说明
1、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的方法
根据组织关系转接权限,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方法依据组织关系的去向有所不同。组织关系转接至江西省范围之外的党员,持学院党委组织部开具的介绍信到江西省教育工委组织部办理转接手续;组织关系转接至江西省之内的党员,由学院党委组织部直接办理转接手续。
2、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须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毕业生党组织关系迁移
(1)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党员,必须及时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单位的党组织(学院党委组织部→工作单位党组织)。
(2)已落实好工作单位的党员,所去单位党组织不健全的,可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党组织。如果人事关系和档案材料在市、县(市)区人才交流中心的,可将党员组织关系转至该机构的流动人员党组织(学院党委组织部→挂靠单位党组织或人才交流中心流动人员党组织)。
(3)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党员,可将党员组织关系转至本人或父母居住地(即户口所在地)街道、乡镇党组织;党员本人也可以自行联系党员组织关系挂靠单位(须有对方党组织同意接收的书面证明);也可将组织关系转到入校前所在县(市)区人才交流中心流动人员党组织(学院党委组织部→本人、父母居住地党组织或流动人员党组织、或挂靠单位党组织)。
(4)少数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党员,且能够按时返回学校参加党组织生活、缴纳党费的,可由党员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毕业生党员申请保留组织关系登记表》,经支部同意、系党委批准后,方可将党员组织关系暂保留在所在支部,这些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由各系总支负责落实,党员需定期向总支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其党员组织关系保留到人事档案关系转出为止,否则按有关规定处理。在此期间,如落实了工作单位或具备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条件,党员本人应及时办理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手续,否则也按有关规定处理。
3、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的基本要求 1.组织关系转接以支部为单位办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原则上要在学院规定的毕业生离校日之前办理完毕,由系党委将汇总好的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去向送交组织部开具介绍信后,交由毕业生本人携带。若按时转接确有困难,对部分难以明确组织关系去向的毕业生党员,转接工作的期限可适当后延,但最长不超过三个月。
2.各支部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各支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的重要性,将此项工作作为毕业生离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研究分析转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认真落实解决,严格防止因工作缺位而造成的党员流失。各支部书记认真学习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方法,落实专门人员督促和帮助毕业生确定组织关系转接去向,并及时与学院党委组织部沟通联系,协商处理工作实际中的疑难问题。同时要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督促他们及时转接组织关系,妥善保管组织关系介绍信,并在规定时间内将关系转至所去单位党组织,以便及时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和监督。
4、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过期的处理
党员应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对于那些无正当理由,不及时转移组织关系,导致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过期的,应给予严肃的批评和教育。如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转接手续的,介绍信自行作废。对于无正当理由,6个月不转党员组织关系、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应按党章规定,作自行脱党处理。
5、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丢失的处理
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一旦丢失,党员要及时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或最后办理转接组织关系的党委组织部门报告。对于因本人过错丢失介绍信的党员,应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还应给予适当的党纪处分。对于因不可抗因素造成介绍信丢失的党员,经总支严格审核把关,可向学院党委组织部申请补开介绍信,党员党费须补缴至补开之日。
第四篇: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浅谈
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浅谈
操作活动作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已为广大幼儿教师共识。最近我们在一些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关 于操作活动的理论掌握与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现场了解,发现不少教师对操作活动的原理和方法 理解欠妥,对其在幼儿数学能力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以致在教育中常常出现操作活动有悖于《幼儿 园工作规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针对调查结果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操作活动的现状进行探讨,以达到在 操作活动中促进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的目的。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界定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概念。
在数学教育中供给幼儿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 践进行学习的活动称为操作活动。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 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 层次,借助被操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数学操作活 动是一种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觉活动,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活动之一。
第 1 页
(二)数学操作活动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幼儿期基本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思维的半逻辑性,二是思维的逻辑建立在对客 体的具体操作的基础上。现代心理学认为:单纯地用眼睛看,并不能解决知识内化的问题,即使再用语言表达 一下,也不能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幼儿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需要实际操作物体,对物 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地摆弄和探索,把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头脑中进行,解答那些需要逻辑思维的问题,发展数学能力。
通过对儿童认知活动的研究,人们对动作在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幼儿的双手操作活动,促进大脑积极思维,有利于促进他们智能和相应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三)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类型。
1.验证性操作活动。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幼儿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 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幼儿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例如在“三角形”的 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归纳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后,可给幼儿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实物、图片,供孩子们摆弄、操作、比较,巩固对“三角形有首尾相连的三条边,有三个角”特征
第 2 页 的理解。
2.探索性操作活动。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幼儿通过自己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探究,在 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有关规律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幼儿探索问题 的能力与思维的目的性。例如在量的教学中,向幼儿提供材料不同、体积形状相同的物体和材料相同体积形状 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掂量、比较。然后,从大量的操作中发现“材料相同、体积越大,物体就越重,反之就越 轻;材料不同,虽然体积相同,但重量却不相同”这一规律。
3.创造性操作活动。提供某一材料让幼儿自己设计出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让 幼儿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例如:在排序教学中,给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图 形,让幼儿根据图形与颜色的特征,设计不同的排序。如:按颜色不同、形状不同、数量不同进行排序;颜色 和形状交替着按不变、递增或增减进行排序,得出不同的排序形式。
(四)数学操作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1.集体操作形式:以教学班为单位按照同一教学内容,使用同一操作材料、同一操作方式,在同一时间内 进行操作的组织形式。
2.分组操作形式:以教学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按教学内容的第 3 页 层次不同,使用不同材料、不同操作方式,在 同一时间内并可以进行轮换操作的组织形式。
3.个别操作形式:幼儿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自由选择某一操作材料、某些操作伙伴、某种操作方式,不 受时间限制的操作组织形式。
二、当前数学操作活动的误区
(一)操作类型单一,不利于幼儿教学能力的发展。在调查中90%的教师在操作活动类型的设计与选择上,只限于理解或复习所教的知识时使用,忽视使用操作 活动的其它类型。例如:学习数的组成时,在3的组成一直到10的组成这一系列教学中,常见的是幼儿先观察教 师演示实物或图片操作,得出数的组成的规律,然后再进行操作验证并口述结果。这样,虽然幼儿学到了数的 组成知识,但这种重复操作的过程是不能体现数学内容体系的变化与思维发展的进程,不利于幼儿思维螺旋式 发展和初步数学能力的逐步形成。
(二)操作组织形式一致,不利于体现教育的层次性。在操作活动的组织上忽视幼儿的个别差异,要求整个活动中全班幼儿按同一目标集体操作的现象占极大多 数。例如在分类教学中,常常看到全班幼儿均使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图形,统一按同一颜色、同一形 状或同一大小进行分类,即操作同一材料、思考教师提出的同一问题,这样的第 4 页 操作活动不能促使每个孩子在原 有的基础上的到发展,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
(三)操作材料贫乏,不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操作材料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工具,是教育目标显性的、可见的实施媒介,而在操作活动中贫乏、单调、式 样陈旧的操作材料,重复出现在数学知识的发展系列之中是普遍的。例如:数的形成的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 的幼儿园在从3的形成一直到10的形成的教学中,幼儿所用的操作实物材料都是蚕豆、花生,图片材料全是水果 图片,操作材料的一成不变,使得幼儿在操作中没有新鲜感,不可能产生兴奋情绪和操作的欲望。
(四)只重视正规性操作活动,不利于渗透教育的随机性。操作活动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 渗透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我们在有关操作活动的时间、空间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只考虑到课堂教 育中的正规性操作活动,对操作活动的实施也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使幼儿失去了许多训练动手动脑操作、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认知与动作协调发展的良好时机。
三、走出误区的途径
(一)认真理解操作活动的精髓。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幼儿应在操作物体时,不断构建两种不
第 5 页 同类型的知识:物理知识和逻辑数学知识,… …儿童开始认识物体之间的联系与关系。“逻辑数学知识”对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十分重要。它提供给幼儿操作 的时间、空间,蕴含着有关数学概念属性的各种材料,通过自身的操作、探索,揭示有关数学现象和原理,发 现和能动地构建数学关系,使教学意图在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体现,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个孩子身上。充 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操作活动的精髓。
(二)精心设计科学的、可行的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应体现数学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
1.合理运用操作活动的组织形式。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最为突出。把应该掌握 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根据教育阶段的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 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育环节,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 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以发挥各处的优势和整体功能。例如:在梯形的教学中,首先,利 用集体操作活动认识梯形的特征,然后,由各种具体的教育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将幼儿分成不同 的小组。即:(1)从多种单一图形中找出梯形;(2)在各种组合物体的图形中找出梯形;(3)利用各种材
第 6 页 料拼割成 梯形;(4)利用梯形组合成各种实物图形。这四个小组中,难度成阶梯状层层递进,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小组,进行不同层次的操作,在操作中可请各种操作较规范的幼儿进行演示,以指导较差的幼儿,或教师进行 个别辅导,帮助幼儿慢慢地从低层次过渡到高层次,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
2.恰当选择各种操作活动类型。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设计合适的操作类型,将验证性操作、探索性操作、创造性操作依据教育实际进行选择并有机配合,幼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相对自由地进行操作、比较、探索,积累感性经验,并进行有关归纳、概括。例如在二等分教学中,首先在探索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理解二等 分的含义;其次,在验证性操作活动中,巩固对二等分含义的理解并探索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最后,在创造 性操作活动中,让幼儿对同种材料进行多种分法,得出不同的等分形式。在此教学过程中,操作过程环环相扣,操作类型相辅相存,幼儿在这一系列操作中步步接近和抽象出二等分的数学内涵。
3.注重操作过程的指导和操作结果的评价。操作过程和效果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注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 获得良好的效果,良好的效果形成于合理的过程之中。操作前:通过操作规则、注意事项的交待,简洁、明了 的指导语使幼儿能独立有效地去操作、去“做”,使幼儿的“做”成为探索、第 7 页 发现的过程。在操作中:(1)鼓励 幼儿主动积极地探索和反复尝试,重视他们发现的问题,并允许其有各自活动的水平;(2)有针对性根据幼儿的 不同水平进行个别指导,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帮助其克服操作中的困难,防止包办代替,使微观指导落到实处。(3)关注幼儿所进行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宏观地调整、控制教育过程,切实发挥教育的主 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作用。操作结束后对幼儿做出恰如其分的全方位评价,该步骤对幼儿的发展很重要,心理 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早已证实了这一点。(1)对操作结果进行知识性的评价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零 星的、粗浅的感性的经验条理化、理性化,形成一定认知结构,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数学概念。(2)对操作技能进行评价,组织幼儿交流、示范、讨论各自操作方法,评一评谁的操作最规范,方法最好,在互 帮互学中培养幼儿科学规范的操作技能,提高比较、辩别的能力,促进数学语言的发展。(3)对幼儿的非智力因 素进行评价,评一评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哪一位小朋友最能克服困难,哪一件操作最精细,培养幼儿从事 数学学习的良好品质和事实求事的科学态度。
(三)积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操作环境。
幼儿生活的一切时间、空间都是他们接收信息的环境,各种环境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起着稳性教育的作 用。提供合第 8 页 理的环境刺激,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蕴藏在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变环境影响为环境教育。1.建立和谐的心理环境。
数学教育是教师与幼儿共同交往的过程,宽松、愉悦、融洽的人际关系虽然是无形的,它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如进进行探索操作活动,它能使优越的物质环境得到有效的利用,建立良好的群体,和 谐的心理环境,它将与操作活动组成最大的合力,获得最大效益。2.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1)重视非正视性的操作活动。正规性操作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形式,非正规性操作活动是较为自 由、随意的活动,它对发展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例如在收拾玩具这一过程中,教师 有意识地渗透分类、排序的数学思想教育。在收拾玩具前,交待要求和标准,幼儿在拿到玩具时,首先要思考 这个玩具有什么特点,它应放在哪一类中才能符合要求,然后再进行摆放;在摆放中按排序标准逐步进行调整。在这一常规性的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历了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训练,不仅促进了认知、思维、动 作的协调发展,而且训练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所含大量的数学信息,拓宽数学 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得数学教育因素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 9 页(2)挖掘操作材料的教育功能。操作材料是物质环境的重要部分,是教育的载体,是帮助幼儿主动地构建数 学知识,诱发幼儿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媒介。操作材料在准备上应体现数学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层次性、多元 性、经济性,有利于幼儿学习过程的展开。在科学性上应体现所学数学概念的属性特征,能把幼儿所学的数学 概念转化为直接操作材料的活动,使幼儿对数学概念属性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多元性上其更换要体现 数学内在逻辑序列与一物多用的原则,满足教学与幼儿发展的需要,使材料的功能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在层 次性上要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选择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够有兴趣地进行动手操作、深入探索,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材质性上应体现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以保证 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综上所述,数学操作活动的原理、方法及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在当前幼儿园进 行数学教育改革,提高幼儿数学素质中是一件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是切实提高数学操作活动质量的一项及时 的、很有意义的实质性工作。
第 10 页
第五篇:电源迁移改造操作说明
电源迁移设备改造后操作说明
电源迁移对事故联络变、#1水源变、灰渣泵房备用电源、铆工场地变进行改造。
将事故联络变接至#2机组6kV 2BA07间隔、2BB14间隔,并将保护装置改造为施耐德S20型微机变压器保护装置;
将#1水源变迁至2BB08间隔,并将保护装置改造为施耐德T20变压器保护装置;
将灰渣泵房备用电源迁至2BB05间隔,并将保护装置改造为施耐德S20保护装置;
将铆工场地边迁至2BA18B间隔,并将保护装置改造为施耐德T20保护装置。
施耐德S20与T20系列保护装置,具体使用操作方法如下:
微机保护装置面板上共有11个指示灯,9个按键。其中用到5个灯,1个按钮:“运行指示灯on”、“装置状态(扳手)”、“过流保护告警I>51”、“速断保护告警I>>51”、“接地保护告警I>51N”、“保护跳闸Trip”、“reset复位健”。
1、装置正常运行时,运行指示灯“on”亮绿色平光
2、装置异常时,装置状态“扳手”灯亮红色平光
3、过流保护动作时保护告警灯“I>51”亮黄色平光,保护跳闸“Trip”灯亮黄色平光;速断保护动作时保护告警灯“I>>51”亮黄色平光,保护跳
1闸“Trip”灯亮黄色平光。接地保护动作时保护告警灯“I>51N”亮黄色平光,I>51N为接地故障,此保护只发信号,不作用于跳闸.保护动作时屏幕显示相应保护的动作信息,保护动作后应立即联系继电班到现场进行检查。
4、继电器动作后按“reset”复位健即可将M20继电器复位,即可将保护跳闸及信号保持解除。保护盘上“clearing”按钮待继电人员到现场检查保护,查看故障信息完毕后再按下进行故障信息清除。
电气分公司继电班
201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