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推荐)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
(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制度化,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普通中小学校。第三条本《规定》所称适龄儿童、少年,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应当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
第四条学籍管理实行由省教育厅宏观管理下的分级负责制。高中学籍由设区的市(以下简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段学籍由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设学籍管理人员,负责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员要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及学习。学籍管理人员要求政治素质好,熟悉学籍管理的各项工作。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五条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的子女或被监护人属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应依法主动与暂住地所属学校联系,送适龄子女或被监护人入学,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义务教育段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本学区(或招生服务区,下同)或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第六条新生应按时到校报到,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入学手续。因特殊情况不能如期报到,须持有关证明及时向学校请假。
高中新生如在规定报到时间结束两周后仍未到校办理手续且未向学校请假,除因不可抗力等事由外,取消其入学资格。第七条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第八条严格控制班额。学校在接收正常入学、转学、复学的学生后,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初中、高中不超过50人。
第九条学校按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采集学生学籍信息,并按规定时间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
高中新生注册学籍时,如发现有伪造证件等弄虚作假行为或属违规招生的,不予注册;高中新生超出规定注册时限还未注册的,不再注册。第三章 转学与借读
第十条学生不得随意转学。因家庭住址变化、户口迁移等因素确需转学的,由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转出和转入学校同意,并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可准予转学。
转学不得变更就读年级。毕业年级学生一般不准转学。 高中学生在本县(市、区)内不准转学。义务教育段学生在本学区内不准转学。第十一条高中学生在市内跨县(市、区)转学,须经转出学校同意、市级学籍主管部门确认、转入学校同意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等材料,到市级学籍主管部门办理转学手续。本省内跨市转学,须经转出、转入学校同意,并由转出方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等材料,到转入学校所在地市级学籍主管部门办理转学手续。由外省(市、区)转入我省,须经接收学校同意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原就读学校出具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或《成长记录》档案、转出省(市、区)相应考试管理机构提供的学业水平考试(或会考)成绩证明、学生已经获得的学分清单,经我省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确认后,由市级学籍和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及转入学校办理接收手续。
由我省转出到外省(市、区),须经转出学校同意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等材料,经市、省学籍主管部门逐级审核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第十二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须由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向转出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房产证或相关证明材料,到转入地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办理转学手续。转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接收的,出具《同意转入证明信》。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持《同意转入证明信》到转出学校换取学生档案,由转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安排入学。《同意转入证明信》由转出学校存入义务教育档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迁入本校学区内居住或其监护人在当地有固定工作且工作一年以上的转学学生必须接收。如果接收学校确有困难,可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协调安排入学。
第十三条军队转业干部子女随迁转学时,应遵照《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由安置地教育行政部门妥善安排。
第十四条经学生及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申请,学校报请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接收学生借读。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中途到流入地学校就学但未办理转学手续的,按借读对待。第十五条凡要求借读的学生,应持原就读学校同意其借读的证明等相关材料,经接收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办理借读手续。
第十六条学生借读,由原学校保留学籍,由借读学校负责做好借读生借读期间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及成长档案记录),并适时提供给学籍所在学校。第四章休学、复学与退学
第十七条学生因病需长期治疗,可由学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或成年学生本人持县级(含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病历和相关医疗费用单据到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审查同意并报上级学籍主管部门核准后准予休学。高中学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一般不准休学。第十八条学生患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并在传染期的,学校应令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带其到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治疗期在半年以上的,应令其休学。
患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认定不能在学校进行正常学习的其他疾病的学生,学校可令其休学。第十九条休学期限为一年。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者,应当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证明,续办休学手续。第二十条学生休学期满需要复学者,应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认定治愈或者认定可以正常学习,学校审查核准,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方可复学。第二十一条高中学生休学期满未申请复学的,学校应以信函等方式通知学生或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超过应复学时间一个月以上未答复或未提出继续休学申请的,按自动退学处理。高中学生连续休学两年以上,仍不能复学者,应予退学。
第二十二条高中学生擅自离校,学校应通过信函等方式督促其返校,并将督促学生返校的相关材料副本存档。学生擅自离校一个月以上,学校可作自动退学处理,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第二十三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除丧失学习能力者外,不准退学。擅自退学或因学校工作失误导致学生退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处理。第二十四条学生死亡,学校应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注销学籍。第五章升级、跳级与留级 第二十五条中小学每一学段内升级采取直升式,不允许跳级或留级。
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可以根据其学习能力安排在相应年级学习相应科目或其他学习内容。第六章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二十六条凡完成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学生,均发给义务教育证书。高中学生修业期满,获得毕业要求学分、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基础素养评价合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合格的,准予毕业,按程序发给高中毕业证书。第二十七条义务教育证书和高中毕业证书,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加盖钢印,由学校发放。证书规格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定。
第二十八条修业期满但未达到高中毕业标准的离校学生,如学生需要,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两年内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换发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换发毕业证书当年学生毕业时间填写。第二十九条高中学生修业一年以上、因故中途退学的,或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如学生需要,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自动退学学生,不发给肄业证书。第七章 学生处分 第三十条学生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或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学校要与家庭、社会配合进行教育,情节较重的可给予适当处分。义务教育段学生以批评教育为主,不得勒令学生退学或开除学生学籍。高中学生可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处分。给予学生处分,由学校批准。给予高中学生开除学籍处分,学校应及时通知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校要建立处分学生的相关听证、申诉等工作制度,处分学生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第三十一条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相关学校要做好学籍变动的管理工作,确保该批学生具备义务教育学籍。解除刑事处罚、收容教养、劳动教养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及时复学,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第八章 学籍信息管理与规范
第三十二条学生学籍电子档案管理采用省教育厅监制的学籍管理系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等有关标准,省教育厅负责编定主管单位代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定学校代码。主管单位代码、学校代码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需要增减主管单位代码、学校代码的,需报省教育厅备案。第三十三条学校须建立健全学籍档案和学籍管理制度,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的标准,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采集学生相关信息,为学生建立学籍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学生学籍档案应永久保存。第三十四条新生注册信息及学生转学、休学、复学、借读等学籍信息须于新学期开学一个月内,集中上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凡弄虚作假,乱开休学、转学、毕(结)业证明,涂改学籍档案,为学生建立双重学籍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责任人视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第三十六条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条例》(鲁教基字〔1992〕12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七条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三十八条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第三十九条本《规定》由山东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有关问题的
通 知
鲁教基字〔2007〕10号 各市教育局:
近几年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以下简称《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政策,加强了对招生工作的管理,规范了高中招生行为,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明显改善。但是,仍有部分普通高中存在未经许可异地招生、乱发招生广告、擅自提前招生,或采取减免学费、补助生活费、重奖考试名次靠前学生以及奖励招生人员等不正当手段抢拉生源的现象。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普通初中的教育教学秩序,损害了教育形象,个别地方甚至在当地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必须予以坚决纠正。现就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切实加强对高中招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普通高中招生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高度关注。做好普通高中招生工作,深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维护普通高中招生秩序,保障招生工作公平、公正、透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按照教育部《通知》、《指导意见》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鲁教职字[2006]5号)及我厅其他关于中考招生工作的规定要求,加强对高中招生工作的领导,研究制定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符合当地实际的招生工作方案,明确和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各单位及所属普通高中的工作职责,明确并严格执行各个工作环节和各有关单位的工作纪律。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与支持。今后,各市要按照鲁教职字[2006]5号文件要求,于4月30日前将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报我厅发展规划处,工作方案及配套政策文件报我厅基础教育处。
二、坚决制止招生工作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一)普通高中不得违规进行招生宣传。普通高中不得擅自在公共媒体发布招生广告或向社会散发宣传材料。确需发布的,须按有关规定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不得到初中学校或学生家中进行招生宣传。严禁普通高中以任何方式向社会公布或宣传本校高考成绩或高考名次排列情况。
(二)严禁普通高中擅自提前招生。普通高中招生须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和规定时间进行。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前。因自主招生需提前的,招生方案须经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三)严禁普通高中擅自扩大招生范围。公办普通高中(包括招收普通高中学生的高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范围由举办学校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民办高中招生范围,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普通高中跨县(市、区)、市招生的,须经生源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在全省范围内招生的,须经我厅批准。
(四)禁止普通高中超规模招生。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必须与学校规模和设备设施相适应,班额应控制在56人以下。
(五)严禁普通高中以各种不正当手段招生。任何学校不得以减免学杂费、补助生活费、奖励考试成绩排名靠前学生等不正当手段招生;任何学校不得采取宴请或奖励初中学校班主任、老师等不正当手段进行招生;严禁普通高中接收先期已被其他学校按规定程序和方法录取的学生。
(六)严禁利用普通高中招生乱收费。公办普通高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三限”政策,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收取学生学费、择校生择校费和其他规定的费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偿为招生学校介绍生源和组织报名。
(七)严禁公办普通高中容留、招收往届生复读。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应当为更多青少年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服务,不得容留本校往届生复读,更不得以减免学杂费、补助生活费、奖励高考成绩排名靠前学生为手段,吸引其他学校往届生到校复读。
(八)严禁强迫学生更改报名志愿或强迫学生分流。普通初中应当按规定组织学生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发放毕业证、准考证、提供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采取措施帮助学业成绩落后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防止学生辍学;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分流学生应当遵从学生的意愿,严禁学校强行分流学科学业成绩落后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中招报名志愿,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强迫学生更改志愿。
三、加大对招生工作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违反本通知相关规定并经查实,视其情节轻重和所造成的影响,可分别对学校、对学校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相应处分,包括对学校和相关责任人通报批评、对相关学生不予注册学籍考籍、撤销规范化学校资格、党纪政纪处分等。
(一)违反本通知规定且情节严重的,取消学校评优达标资格,已被认定为规范化学校的撤消其称号。被撤消省级规范化学校称号的,三年内不得再申报。
(二)违反本通知第二部分第(二)、(三)、(五)条规定招收的学生,教育行政部门不予注册学籍和学业水平考试考籍。
(三)对违反本通知第二部分第(七)条规定的学校,视其容留、招收复读生人数所占比例,扣减其招收择校生的数量,直至取消其招收择校生的资格。
(四)对违反本通知第二部分第(八)条规定的初中,视其情节轻重,可给予取消评优资格、减少普通高中招生指标生数量等处罚。
(五)对违反本通知第二部分第(六)条规定的,参照《山东省中小学义务教育乱收费行为党纪处分暂行规定》(鲁纪发[2003]21号印发)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缴违规收费。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惩处。
四、加强制度和能力建设,为规范高中招生行为提供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围绕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校质量评价制度、优质高中指标生分配制度、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督制度和评估监控制度等等。通过制度建设,确保评价和招生工作的客观、公正、透明,防止腐败现象发生。要加强评价与考试技术方法的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评价工作和高中招生及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要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严把学籍关。广泛利用基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市、县、校三级学籍管理系统,对中小学学籍实行电子化、网络化管理,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基本信息以及流动情况,为高中招生提供信息支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及时查处违规招生行为。
二○○七年五月十五日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意见
鲁教基字〔2008〕3号 各市教育局、莱钢教育处:
进入世纪之交以来,我省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正在得到扎实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快速普及。由此,我省基础教育进入了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阶段,其突出标志,就是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前提下,更加关注教育公平,更加关注教育质量,更加关注素质教育。适应这一趋势,我省教育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育的做法,逐步建立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此,按照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我厅决定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是我省教育质量评价和管理制度的重要创新,对于促进我省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人才成长规律的需要,是加强教育管理、进行科学决策的需要。
一、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省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总体目标是: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省逐步建立起由省、市、县三级组成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为我省教育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引导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指导思想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通过科学监测,提高教育决策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和谐发展。
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一)依法监测原则。质量监测工作必须以国家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为依据,以求通过科学监测准确把握全省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为各级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
(二)基于课程标准原则。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目的是判断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达到的程度,这里的“程度”高低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定。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必须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进行。
(三)科学性原则。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从监测内容的选择、标准的制订、工具的研发,到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报告的撰写与发布,整个过程都要保持高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四)导向性原则。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不用于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只是通过监测数据和监测结果的发布,科学诊断我省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帮助寻求解决方案,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管理的规律,引导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五)公益性原则。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不向学校和学生收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对象和内容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对象为我省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在校学生,同时搜集与学生成长的有关方面,如父母、教师、学校甚至社区情况等信息。根据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内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经验,现阶段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重点领域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对学生在自尊、自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保护环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教育方面进行监测。
(二)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体育锻炼和个人健康等身体健康方面进行监测,同时也对学生的情绪、意志品质、个人行为习惯、与他人交流合作等心理健康方面进行监测。
(三)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对学生各学科的学业水平进行监测,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监测。
(四)学生的艺术素养。对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的兴趣、审美情趣、艺术欣赏与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监测。
(五)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监测。
(六)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教师、学校、课程等学校教育环境,以及有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层面监测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
按照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从中小学主要学科做起,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科。2007年,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指导和帮助下,先在部分地区、部分学科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到全省各市、县(市、区)和所有学科。
三、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发布和运用 各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由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公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要充分运用好监测结果,指导和改进我省基础教育工作。
(一)促进教育决策和管理科学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提供的丰富、科学、准确的信息、数据,促进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切实促进我省基础教育决策和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终结性走向过程性,从模糊性走向精细化。
(二)促进国家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而进行的一种标准参照评价,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反映出的国家课程方案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对中小学办学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三)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改进。各级教研部门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仅仅基于课程标准的教研模式,依据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反映出的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尽快建立基于教学质量达成的教研模式,把教研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指导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上来。
(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科学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揭示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低效或无效究竟体现在教学的哪些方面。各级教师教育管理和培训部门要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从一般的理论培训转移到切实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上来。
四、加强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是我厅在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采取的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确保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搞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领导,把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列入各级教育行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解决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所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等。
(二)尽快建立健全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对全省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政策和业务指导。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依托省基础教育评价中心来组织实施,办公室设在省教学研究室。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教研系统内部成立相应的部门,具体承担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三)成立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导委员会。整合相关专业力量,形成一支由课程、学科和教育评价、学业测量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兼结合的专门化队伍,为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提供学术咨询和支持。
(四)加强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一项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科学性、导向性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一定的周期,对每个年度的监测工作做出科学规划和周密部署,根据监测结果每年向社会发布一次监测公报。
二○○八年一月九日
第二篇: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试行)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尽快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根据有关部门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力量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适龄儿童、少年,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应当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
第四条 学籍管理实行由省教育厅宏观管理下的分级负责制。高中学籍由学校和设区的市(以下简称市)级学籍主管部门负责;义务教育段学籍由学校和县(市、区)教育局学籍主管部门负责。
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设学籍管理人员,专门负责学籍管理工作。
二、入学与注册
第五条 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新生应按时到校报到,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入学手续。因特殊情况不能如期报到,须持有关证明及时向学校请假。高中新生如在规定报到时间结束两周后仍未到校办理手续且未向学校请假的,可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六条 学校按照上级学籍主管部门要求,采集学生学籍信息并按规定时间报上级学籍主管部门审核,审核合格后,学生即取得学籍。
高中实行学籍、学业水平考试考籍一体化管理。学生在学籍注册的同时,即取得考籍和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资格。高中新生注册学籍后,如发现有伪造证件、是其他学校在籍学生或同级学校已毕业学生等情况之一者,取消其学籍。
第七条 严格控制班额。学校在接收正常转学、复学后,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为宜,最多不超过56人。
第八条 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新生原则上使用学籍管理系统随机均衡分班。义务教育段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本学区、招生服务区范围内或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三、转学与借读
第九条 学生不得随意转学。因家庭住址变化、户口迁移等因素确需转学的,由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转出和转入学校同意,并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准予转学。
转学不得变更就读年级。毕业年级学生一般不准转学。高中学生在本县(市、区)内不准转学。义务教育段学生在本学区内一般不准转学。
第十条 高中学生转学。高中学生在市内跨县(市、区)转学,须经转出学校同意、市级学籍主管部门批准、转入学校同意后后,持户口本或户籍迁移证明、转学证等材料,按照规定时间集中到市级学籍主管部门办理转学手续。
本省内跨市转学,须经转出、转入学校同意,在转出市市级学籍主管部门批准后,持户口本或户籍迁移证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和转学证等材料,按照规定时间集中到转入学校所在地市级学籍主管部门办理转学手续。
由外省市转入我省,须持户口本或户籍迁移证明、转学证、原就读学校出具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或《成长记录》档案袋、转出省(市、区)相应考试管理机构提供的学业水平考试(会考)成绩、学生已经获得的学分清单,经本省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确认后,由市、县(市、区)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及转入学校办理接收手续。
由我省转出到外省(市、区),须在转出学校同意后,持户口本或户籍迁移证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和转学证等材料,经市、省学籍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办理转学手续。学生一经转出,因未能在转入省注册学籍又要求在本省恢复学籍的,不予办理。
第十一条 义务教育段学生转学。跨学区转学,须由家长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查,上级学籍主管部门批准后,持户口本或户籍迁移证明、房产证或相关证明材料、学籍主管部门介绍信,到转入地学籍主管部门办理转学手续,同意接收后,由转入地学籍主管部门出具《同意转入证明信》。家长持信到转出地学校换取转学证和学生0人。高中以50档案,由转入地学籍主管部门按照就近原则安排入学。《同意转入证明信》由转出地存入义务教育档案。
义务教育段学校对迁入本校服务范围内居住或其监护人在当地工作一年以上的转学学生必须接受。如果接收学校确有困难,可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相对就近原则,协调安排入学。
第十二条 军队转业干部子女随迁转学时,应遵照《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由安置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妥善安排。
第十三条 学校一般不接收借读学生。但学生父母双方出国工作一年以上或父母双方支援边疆建设者等,可准予在其亲属所在地学校借读。夫妇双方从事野外工作或流动性较大工作的,其子女如需在其临时工作单位或场所所在地借读,需经所在单位与学校上级学籍主管部门协商解决。
第十四条 凡要求借读的学生,应持父母双方所在单位和原校证明及借读学校所在地亲属户口簿,经接收学校同意后,到上级学籍主管部门办理借读手续。
第十五条 学生到外地借读,由原学校保留学籍,由借读学校负责做好借读生借读期间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结果和成长档案),并提供给学籍所在学校。
四、休学、复学与退学
第十六条 学生因病需长期治疗,可由本人或其家长(或法定监护人)持县级(含县级)以上医院证明、病例和三个月以上相关医疗费用单据到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审查同意并报上级学籍主管部门审查核准后准予休学。毕业年级一般不办理休学。
第十七条 患有传染病或患有县级以上医疗单位认为不能使其在学校进行正常学习疾病的学生,学校可令其休学。
第十八条 休学期限一般为一年。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者,应当持县级(含县级)以上医院证明,续办休学手续。
第十九条 学生休学期满需要复学者,应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县级(含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学校审查核准,报上级学籍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复学。
第二十条 高中学生休学期满未申请复学的,学校应以信函或电话形式问询。超过应复学时间一个月以上不予答复或未提出继续休学申请的,按自动退学处理。高中学生连续休学两年以上,仍不能复学者,应予退学。
第二十一条 高中学生擅自离校,学校应通过信函等方式督促其返校,并将督促学生返校的相关材料副本存档。学生擅自离校一个月以上,学校可作自动退学处理,并报上级学籍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二条 义务教育段学生,除丧失学习能力者外,不准退学。擅自退学或因学校工作失误导致学生退学,按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三条 学生非正常死亡,学校应及时报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五、升级与跳级
第二十四条 中小学每一学段内升级采取直升式,不允许跳级。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可以根据其学习能力安排在相应年级学习相应科目或其他学习内容。
六、考核与评价
第二十五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制定学生学业考试工作实施意见和初中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指导意见,指导县(市、区)和学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实行等级制,其认定结果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学业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一般为A、B、C、D四个等级),也可以实行百分制。初中学业考试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
第二十六条 高中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以学生发展报告的形式呈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的依据和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第二十七条 学生的评语和鉴定主要就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两方面进行评价,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由班主任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作出,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准确恰当,肯定成绩,指出缺点,提出改进意见。
七、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二十八条 凡受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学生,均发给义务教育证书,作为升学、就业、服兵役的依据。
高中学生修业期满,获得毕业要求学分、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基础素养评价合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合格的,准予毕业,按程序发给高中毕业证书。
第二十九条 义务教育证书和高中毕业证书,由上级学籍主管部门审定、备案,加盖钢印。证书规格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定。
第三十条 修业期满但未达到高中毕业标准的离校学生,发给结业证书;两年内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换发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换发毕业证书当年学生毕业时间填写。
第三十一条 高中学生修业一年以上、因故中途退学的,或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如学生需要,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自动退学学生,不发给肄业证书。
八、奖励与处分
第三十二条 对德、智、体全面发展或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分别予以表彰和奖励。学生获得的表彰、奖励等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记入学生档案。
第三十三条 学生违反学生守则、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学校要与家庭、社会配合进行教育,情节较重的可给予适当处分。义务教育段学生以批评教育为主,不得开除学生学籍和勒令学生退学。高中学生可给以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处分。给学生处分,由学校批准。学校要建立处分学生的相关听证、申诉和复议等工作制度。
第三十四条 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学校不得取消其学籍。解除刑事强制措施、收容教养、劳动教养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及时复学,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
第三十五条 给予高中学生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的,需报上级学籍主管部门备案。学生受到记过及以上处分毕业前未予撤消的,记入档案。
第三十六条 学生受到奖励或处分及撤消处分,学校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九、学籍信息管理与规范
第三十七条 学校须建立健全学籍档案和学籍管理制度,按照上级要求为学生建立学籍信息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学籍档案应永久保存。学生学籍信息电子档案管理采用省教育厅监制的学籍管理系统。
第三十八条 新生注册信息及学生转学、休学、复学、借读等学籍变动信息须于开学一个月内,集中上报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备案。
第三十九条 学校为学生建立学籍档案应该采集以下相关信息(不同学段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只采集必需的信息):
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班级、学生类别、出生日期、出生地、籍贯、现住址、户口所在地、联系电话、通信地址、邮政编码、数码照片等。
学生监护人(或家庭成员)信息:包括监护人姓名(无特殊情况和要求一般填写父母姓名)、关系、单位名称、联系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等。
学生入学信息:包括原学校代码(第一次入学为空)、入学日期、入学方式(普通入学、民族班、体育特招、外校转入、恢复入学资格、其他)、来源地区(学生来源所属行政区划县区)、学生来源(正常入学、借读、其他)、就读方式(走读、住校、借宿、其他)、入学考号、入学成绩等。
学生其他信息:包括国家或地区、外语语种、政治面貌、血型、健康状况、港澳台侨状况、独生子女状况、流动人口状况、接收资助状况等。
第四十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教育部《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等有关标准和要求,相关代码采用以下编码规则。
主管单位代码:由2位省(区、市)代码+2位市(地)代码+2位县(市、区)代码,共6位数字组成。
学校代码:由6位主管单位代码+1位学校类别代码+3位学校序号,共10位数字组成(学校类别代码为:小学
1、初中
2、小学初中并存
3、小学初中高中并存
4、完全中学
5、普通高中
6、职业高中
7、职普高中并存8)。
学籍号:由4位入学年份+10位学校代码+1位学段类别代码+4位学生序号,共19位数字组成。(学段类别代码为:小学
1、初中
2、高中
3、职高4)
第四十一条 主管单位代码、学校类别代码、学段类别代码依据国家标准由省教育厅统一编定,不得更改;学校代码由市、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编定,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需要更改主管单位代码、学校代码的,需报省教育厅备案。
十、附则
第四十二条 凡弄虚作假,乱开休学、转学、毕(结)业证明或表彰奖励证明,涂改学籍档案,为学生建立双重学籍等,教育主管部门将对责任人视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条例》(鲁教基字〔1992〕12号)同时废止。
第四十四条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四十五条 本规定由山东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5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制度化,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普通中小学校。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适龄儿童、少年,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应当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
第四条 学籍管理实行由省教育厅宏观管理下的分级负责制。高中学籍由设区的市(以下简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段学籍由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设学籍管理人员,负责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员要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及学习。学籍管理人员要求政治素质好,熟悉学籍管理的各项工作。
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五条 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的子女或被监护人属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应依法主动与暂住地所属学校联系,送适龄子女或被监护人入学,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义务教育段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本学区(或招生服务区,下同)或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试行)
第六条 新生应按时到校报到,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入学手续。因特殊情况不能如期报到,须持有关证明及时向学校请假。
高中新生如在规定报到时间结束两周后仍未到校办理手续且未向学校请假,除因不可抗力等事由外,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七条 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第八条 严格控制班额。学校在接收正常入学、转学、复学的学生后,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初中、高中不超过50人。
第九条 学校按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采集学生学籍信息,并按规定时间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
高中新生注册学籍时,如发现有伪造证件等弄虚作假行为或属违规招生的,不予注册;高中新生超出规定注册时限还未注册的,不再注册。
第三章 转学与借读
第十条 学生不得随意转学。因家庭住址变化、户口迁移等因素确需转学的,由学生或其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转出和转入学校同意,并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转学理由正当,可准予转学。
转学不得变更就读年级。毕业年级学生一般不准转学。
高中学生在本县(市、区)内不准转学。义务教育段学生在本学区内不准转学。
第十一条 高中学生在市内跨县(市、区)转学,须经转出学校同意、市级学籍主管部门确认、转入学校同意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等材料,到市级学籍主管部门办理转学手续。
本省内跨市转学,须经转出、转入学校同意,并由转出方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等材料,到转入学校所在地市级学籍主管部门办理转学手续。
由外省(市、区)转入我省,须经接收学校同意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原就读学校出具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或《成长记录》档案、转出省(市、区)相应考试管理机构提供的学业水平考试(或会考)成绩证明、学生已经获得的学分清单,经我省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确认后,由市级学籍和学业水平考试管理机构及转入学校办理接收手续。
由我省转出到外省(市、区),须经转出学校同意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报告》等材料,经市、省学籍主管部门逐级审核确认后,办理转学手续。
第十二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须由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向转出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持户口簿或户籍迁移证明、房产证或相关证明材料,到转入地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办理转学手续。转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接收的,出具《同意转入证明信》。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持《同意转入证明信》到转出学校换取学生档案,由转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安排入学。《同意转入证明信》由转出学校存入义务教育档案。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迁入本校学区内居住或其监护人在当地有固定工作且工作一年以上的转学学生必须接收。如果接收学校确有困难,可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协调安排入学。
第十三条 军队转业干部子女随迁转学时,应遵照《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由安置地教育行政部门妥善安排。
第十四条 经学生及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申请,学校报请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接收学生借读。
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中途到流入地学校就学但未办理转学手续的,按借读对待。
第十五条 凡要求借读的学生,应持原就读学校同意其借读的证明等相关材料,经接收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办理借读手续。
第十六条 学生借读,由原学校保留学籍,由借读学校负责做好借读生借读期间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科学习目标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及成长档案记录),并适时提供给学籍所在学校。
第四章休学、复学与退学
第十七条 学生因病需长期治疗,可由学生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或成年学生本人持县级(含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病历和相关医疗费用单据到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审查同意并报上级学籍主管部门核准后准予休学。
高中学生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一般不准休学。
第十八条 学生患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并在传染期的,学校应令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带其到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治疗期在半年以上的,应令其休学。
患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认定不能在学校进行正常学习的其他疾病的学生,学校可令其休学。
第十九条 休学期限为一年。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者,应当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证明,续办休学手续。
第二十条 学生休学期满需要复学者,应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认定治愈或者认定可以正常学习,学校审查核准,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方可复学。
第二十一条 高中学生休学期满未申请复学的,学校应以信函等方式通知学生或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超过应复学时间一个月以上未答复或未提出继续休学申请的,按自动退学处理。高中学生连续休学两年以上,仍不能复学者,应予退学。
第二十二条 高中学生擅自离校,学校应通过信函等方式督促其返校,并将督促学生返校的相关材料副本存档。学生擅自离校一个月以上,学校可作自动退学处理,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除丧失学习能力者外,不准退学。擅自退学或因学校工作失误导致学生退学,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学生死亡,学校应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注销学籍。
第五章升级、跳级与留级
第二十五条 中小学每一学段内升级采取直升式,不允许跳级或留级。
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可以根据其学习能力安排在相应年级学习相应科目或其他学习内容。
第六章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二十六条 凡完成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学生,均发给义务教育证书。高中学生修业期满,获得毕业要求学分、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基础素养评价合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合格的,准予毕业,按程序发给高中毕业证书。
第二十七条 义务教育证书和高中毕业证书,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加盖钢印,由学校发放。证书规格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定。
第二十八条 修业期满但未达到高中毕业标准的离校学生,如学生需要,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两年内达到毕业要求的,可以换发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换发毕业证书当年学生毕业时间填写。
第二十九条 高中学生修业一年以上、因故中途退学的,或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如学生需要,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自动退学学生,不发给肄业证书。
第七章 学生处分
第三十条 学生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或学校的有关规章制
度,学校要与家庭、社会配合进行教育,情节较重的可给予适当处分。义务教育段学生以批评教育为主,不得勒令学生退学或开除学生学籍。高中学生可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处分。
给予学生处分,由学校批准。给予高中学生开除学籍处分,学校应及时通知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学校要建立处分学生的相关听证、申诉等工作制度,处分学生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第三十一条 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相关学校要做好学籍变动的管理工作,确保该批学生具备义务教育学籍。解除刑事处罚、收容教养、劳动教养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及时复学,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
第八章 学籍信息管理与规范
第三十二条 学生学籍电子档案管理采用省教育厅监制的学籍管理系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等有关标准,省教育厅负责编定主管单位代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定学校代码。主管单位代码、学校代码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需要增减主管单位代码、学校代码的,需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三十三条 学校须建立健全学籍档案和学籍管理制度,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的标准,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采集学生相关信息,为学生建立学籍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学生学籍档案应永久保存。
第三十四条 新生注册信息及学生转学、休学、复学、借读等学籍信息须于新学期开学一个月内,集中上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凡弄虚作假,乱开休学、转学、毕(结)业证明,涂改学籍档案,为学生建立双重学籍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责任人视情节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条例》(鲁教基字〔1992〕12号)同时废止。
第三十七条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由山东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四篇: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
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工作,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制度化,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山东省义务教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省各类普通中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和符合招生入学政策在校就读的学生(以下简称学生)。
第三条
学生学籍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省教育厅统筹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制订学籍管理规定,指导、监督、检查设区的市教育行政部门学籍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普通高中学校学籍管理工作,指导、督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籍管理工作。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学籍管理工作,督促学校做好学籍管理工作。
学校负责学生学籍的建立、变更、报备等工作。
第二章 学籍建立 第四条
新入学学生应按时到学校报到,办理入学手续。学生因特殊情况不能如期报到的,学生或其父母、其他法定监护人须提前向学校提出延缓入学书面申请,经学校同意后,办理延缓入学手续。高中新生如在规定报到时间结束两周后仍未到校办理手续且未向学校请假,除因不可抗力等事由外,丧失入学资格。
第五条
小学一年级学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学校应为其采集学籍信息,建立学籍档案,并在开学2个月内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
初中、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籍接续上一学段学籍信息。学生入学报到后,学校要收集、完善、审核学生已有学籍信息,并在开学2个月内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
中等职业学校转入普通高中就读学生的学籍,由接收学校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建立普通高中学籍。
将可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纳入学籍管理,学籍由承担送教上门的学校负责建立。
第六条
学校不得为违反招生政策、擅自扩大招生范围、超计划招收的学生和未报到的学生建立学籍,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对上述情况的学生不予确认学籍。
第七条
学校应当以班为单位建立学生学籍。第八条
学籍号分为全国学籍号和省学籍辅号,全国学籍号一人一号,终身不变。
第九条
学校应当依据教育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等要求,为学生建立学籍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管理使用全省统一的学籍管理系统,纸质档案由学校管理。
学校合并的,学籍档案移交并入的学校管理。学校撤销的,学籍档案移交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单位管理。
第十条 学生学籍档案内容包括:
(一)教育部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规定的学籍基础信息;
(二)学籍信息变动情况及有关证明材料(户籍证明、转学申请、休学申请等);
(三)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含学分修习情况、学业考试信息、体育运动技能与艺术特长、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情况等);
(四)体质健康测试及健康体检信息、预防接种信息等;
(五)在校期间的获奖信息;
(六)享受资助信息;
(七)学籍主管部门要求的其他信息。
第三章 转学
第十一条
因家庭住址变化、户口迁移、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调动等因素确需转学的,由学生或其父母、其他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转入和转出学校同意,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可办理学籍异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本学区内不准转学。普通高中学生在本县(市、区)域内不准转学。毕业年级学生一般不准转学。
第十二条
学生转学按照年级对应原则。
“五四学制”初中一年级学生可转入“六三学制”小学六年级或初中一年级。“六三学制”初中一年级学生可转入“五四学制”初中一年级或二年级。
第十三条
除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外,学籍实行“籍随人走”,学校不接收未按规定办理入学或转学手续的学生就读。
第十四条
军队转业干部子女随迁转学,由安置地教育行政部门妥善安排。
第十五条
学生转学,须由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转入学校提交转学申请和有关证明材料,转入学校审查同意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到转出学校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办理转出手续。其中,高中学生由外省(市、区)转入我省,还需提交原就读学校出具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或《成长记录》档案、学生已经获得的学分清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学业成绩证明,由转入学校办理接收手续并报设区的市教育行政部门确认。由我省转出到外省(市、区),按照外省学籍管理要求,学校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第四章 休学、复学与退学
第十六条
学生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无法坚持正常学习的,可由学生本人或其父母、其他监护人持县级(含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证明、病历、相关医疗费用单据或其他有效证明,经学校审核同意,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办理休学手续。
初中、高中毕业年级第二学期一般不准休学。
第十七条
学生患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传染病并在传染期的,学校应要求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带其到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治疗期在半年以上的,应要求其办理休学手续。
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认定患有其他疾病不能在学校进行正常学习的学生,学校应要求其办理休学手续。
第十八条
休学期限为一年。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者,应当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证明或其他有效证明,续办休学手续。
第十九条
学生休学期满应及时办理复学手续。未申请复学的,学校应通知学生或其父母、其他监护人办理复学手续。
第二十条 普通高中学生超过应复学时间一个月以上未申请办理复学手续或未提出继续休学申请的,按自动退学处理。连续休学两年以上,仍不能复学的,应予退学。
第二十一条
普通高中学生擅自离校,学校应通知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督促学生返校。学生擅自离校一个月以上,按退学处理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第二十二条
高中学校一般不开除学生。按照学校规定给予学生开除学籍处分的,学校应及时通知学生或其父母、其他法定监护人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第二十三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勒令学生退学或开除学生学籍。除丧失学习能力者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准退学。
第二十四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将学生辍学情况及时报送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在义务教育年限内为其保留学籍。
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辍学的,就读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于每学期末将学生纸质学籍档案转交其户籍所在地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二十五条
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其学籍保留在原就读学校。解除刑事处罚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回学籍所在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第二十六条
学生到境外就读的,凭有效证件到现就读学校办理相关手续。回到境内后仍接受基础教育的,接续原来的学籍信息,不另建新的学籍档案。
第二十七条
学生死亡,学校应及时注销其学籍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第五章 升级、留级与跳级
第二十八条
学生在每一学段内升级采取直升式,不允许留级。第二十九条 “五四学制”小学毕业学生可升入“六三学制”小学的六年级或初中一年级;“六三学制”小学毕业学生可升入“五四学制”初中一年级或二年级。
第三十条
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业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由学生或其父母、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学校评估,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后,可以在本学段内跳级。一般情况下,本学段内只允许跳级一次,每次只能跳一个年级。跳过年级视为完成相应年限的教育。学生跳级应在新学年开学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小学一年级不允许跳级。
第六章 毕业、结业与肄业
第三十一条
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颁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普通高中学生修业期满,获得毕业要求学分、学业水平考试和体质测试成绩合格的,准予毕业,颁发给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第三十二条 修业期满但未达到普通高中毕业要求的学生,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两年内达到毕业要求的,换发毕业证书,毕业时间按当年学生毕业时间填写。
普通高中学生修业一年以上、申请退学的,由学校发给肄业证书。自动退学学生,不发给肄业证书。
第三十三条
义务教育证书和普通高中毕业证书,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学校统一发放。证书规格由省教育厅制定。毕业证遗失或者损坏的,经本人申请,由毕业学校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实后出具相应的学历证明。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对学生学籍信息严格管理,不得随意拷贝或向社会泄露。凡泄露学生信息的,视情节对责任人给予处分。
第三十五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应保证学生学籍信息的准确真实,凡弄虚作假,乱开休学、转学、毕(结)业证明,涂改学籍档案,为学生建立双重学籍的,视情节对责任人给予处分。
第三十六条
港澳台学生和外籍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由山东省教育厅负责解释,自2017年1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
第五篇:西峡县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
西峡县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河南省普通高中学籍管理规定(试行)》和《南阳市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试行)》等教育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西峡县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应于全县各类全日制普通中小学。
第三条 中小学学籍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全省中小学学籍电子管理系统要求,实行省、市、县、乡、学校分级管理。
县教体局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负责制定全县中小学学籍管理具体实施办法,直接管理全县中小学学籍,按照要求采集学籍信息、建立管理系统、健全管理制度、监控非正常流动、汇集并向市上报普通中学学籍信息,颁发初中毕业证书。
乡镇中心学校在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负责制定辖区内中小学学籍管理具体实施办法,直接管理本辖区内小学学籍,主要负责辖区内小学新生注册、验印、学籍变更审批、有关数据汇总上报。学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负责学生学籍信息采集、学业成绩考核、综合素质评定、学分修习认定和毕业生档案整理等具体管理工作,并对学籍相关资料按照分类整理,统一归档。学籍有转学、休学、复学、留级等正常变更者,要在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内按照本规定到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注册备案。
学籍管理实行责任制,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各中小学校要选派一名原则性强,责任心强,电脑操作熟练的年轻教师专门负责学籍管理工作,并且做到相对稳定。学籍管理员调整工作时必须办理档案资料的移交手续。
第四条 学籍是学生取得相应受教育阶段学习资格的证明,是学生在相应学习阶段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的记载资料。学籍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学额控制和办学行为的监控,是办学管理和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保证区域内正常的办学秩序,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健康和持续发展。
第二章 入学与注册
第五条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划定招生区域,实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学生凭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通知书到分配学校入学。学校凭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入学审批表和入学通知注册学籍。8月份初中新生录取后,9月份由县教体局基础教育股根据小学毕业生登记卡进行电子注册,统一编排新生学籍号,9月底前各校将新生信息通过学籍管理系统上传。
小学:凡年满6周岁以上的适龄儿童全部要依法就近入学。9月底前,乡镇小学新生学籍由乡镇中心校注册、验印,并上传。
民办学校按照批准的招生范围和办法招收新生,凭符合招生规定的新生名单注册学籍。
第六条 普通高中(含民办高中)新生入学,必须参加所在初中组织的三年综合素质评定和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经德、智、体全面考核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学校予以录取,学生方可入学。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学生或监护人应持有关证明在开学后两周内向学校申请延期办理入学手续,学校保留其入学资格。开学后两周内不到校注册者,取消其入学资格。注册学籍时由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凭当年参加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准考证号和录取通知书,采集学籍电子管理信息。
第七条 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在城区就近接受义务教育者,凭全家农村户口簿、工商行政部门办理的营业执照、就职企业签订的用工协议书、公安部门办理的暂住户口本和社区居委会出示的介绍信及监护人身份证,由暂住辖区教育行政部门按相对就近原则分配入学。需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者,按照普通高中招生有关规定入学。
第八条 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严禁招收“择校生”,所有中小学严禁举办复读班和任何形式的“重点班”、“快慢班”、“实验班”。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确需举办实验班、特长班者,须按规定报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应严格执行“三限”政策。民办学校按照批准的招生时间和范围招收学生。中小学校均不得异地办学和招生。违者,除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外,一律不得注册学籍。
第九条 中小学学籍管理按照省教育厅监制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学籍信息包括:学籍号、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父母姓名、家庭详细住址和综合素质评定及学分修习结果、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学生的学籍号实行主号和辅号。主号即学生户口簿上规定的身份证号;辅号为12位数,分不同教育阶段按市、县、乡、学校统一编排。
各地、各校学籍辅号代码附后,学籍辅号代码变更时需报上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条 学生在校期间只能有唯一的学籍辅号,严禁为学生办理双重学籍或为往届生办理应届生学籍,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录取的学生,学校一律不得为其注册学籍,中小学学生在校期间一般不得更改学籍信息。
第三章 转学与退学 第十一条 学生因家长工作调动、且户口和家庭住址迁移或因其它原因确需转学者,由学生监护人提出申请,经转出、转入学校及其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转学。
第十二条 本市范围内学生转学,由转入学校持学生个人转学申请、转出学校的转学证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家庭迁移户口、父母一方的工作调动手续和学生在原学校的学籍号及学籍档案材料,经转入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转入学校可接收入学。
第十三条 外省市转入我县的学生,除符合上述规定外,义务教育阶段还须持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转学证和初中综合素质评定等级;高中须持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转学证、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定等级和学分修习结果。
第十四条 所有转入的学生,小学跨乡镇转学的报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初中由县报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但不享受高中招生“分配生”政策;高中由市报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转入学生的学籍主号不变,辅号由学籍主管部门重新编排。
第十五条 跨省、市转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跨省、市转出的普通高中学生,须持转出学校的转学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签具是否“同意”并加章)、转入地学生户口簿、转入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接收学籍的联系函、原学籍号和学籍档案,经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代省办理跨省转学证明。
第十六条 中小学转学应遵循以下原则:起始年级上学期原则上不予转学;毕业年级原则上不予转学;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的乡镇内或县城城区内、普通高中的县域内)不得相互转学;普通高中层次不同学校的学生不得相互转学;学生在休学和受处分期间不得转学;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得相互转学。所有中小学不得以接受转学为名招收流动择校生和插班生。
学生县内转学操作流程:要求转学学生提出申请→接收学校同意转入→转入乡镇中心学校签署意见→转出学校开出转学证签署意见→转出乡镇中心学校签署意见→到县教体局办理转学手续→学生到转入学校报到。学生由本县转出外县外省的,要求转学学生凭对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接收证明,向原就读学校提出转学申请→转出学校同意后,在学籍表、转学证上签署意见,县教体局签署意见,报市教育局备案并在网上注销该学生电子学籍。
转学时间:一般为暑假开学前一周至9月20号前,寒假开学前一周至3月20号前,无特殊情况其它时间不予办理。
第十七条 未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退学者,学校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教育行政部门应依照《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监护人实施行政处罚,并强制学生返校。对有退学情况不同时上报或变相驱赶差生的教师、校长,应依法进行严肃处理。普通高中学生要求退学,应由本人和监护人共同提出申请,可准予退学。
第四章 休学与复学
第十八条 学生因病需长期治疗或其它特殊原因超过两个月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者,由学生和监护人提出申请,持县级以上医疗单位的病历证明及有关治疗手续,由学校批准并报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办理休学手续,保留其学籍。
患有传染病学生,学校应令其休学治疗。
第十九条 休学期限为一年。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坚持正常学习者,学生或监护人须在第一次休学期满之前,提出复学和再次休学申请,可继续休学,但连续休学不得超过两年。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和毕业学年内一般不得休学。
第二十条 学生休学期满经审核批准复学者,编制复入年级学籍辅号,学生持原休学和复学相关材料,由学校安排到相应年级就读。
办理休学必备的材料:休学证明书、医院疾病诊断证明书、住院费用票据单(可复印)、休学申请表一式两份。
办理复学必备的材料:休学证明书、出院证明书、住院费用票据结算单、复学报批表一式两份。
办理休学和复学时间和转学一样。
第五章 升级与留级
第二十一条 义务教育为普及教育,且为年限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取消留级制度,学生即使部分学科成绩不合格,本人要求升级的,可准予升级。学习特别困难的,必须由学生或学生家长提出申请,开学一周内报县局基础教育股批准后,方可留级。中小学毕业年级学生不准留级。留级学生应随下一年级学生重新建立学籍辅号,原学籍辅号作废,学籍档案中应注明“留级”。轻度残疾少儿随班就读能坚持学习,学生本人或监护人申请升入初中就读者,也可准予升级。
第二十二条 普通高中学生学完本学年规定的课程,修满规定学分,考试合格且学年综合素质评价合格,应准予升级。学生确因学习困难无法跟班学习者,可向学校提出留级申请,经学校同意并报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方可留级,普通高中学校留级学生数量应控制在该年级学生总数的1%以内。
第六章 借读与插班
第二十三条 所有中小学不准招收流动插班生,以确保区域内正常的办学秩序,确保推进区域性均衡发展。符合进城务工经商子女入学条件,学期中间确需插班者,应持有关转学手续按转学规定办理入学。
第二十四条 中小学原则上不得招收借读生。有下列特殊情况:父母双方出国一年以上者;父母双方从事野外工作或其它流动性较大的工作;父母双方支援边疆者;父母双方长期在非户口所在地经商务工者;学生无监护人投亲就读者,确需到异地借读,且借读学校不超班额,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允许借读。
第二十五条 符合借读规定的学生,应持原学校同意到外借读证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到非户口所在地借读者,应持户口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或居委会同意到外借读介绍信)、注册学籍号,由借读学校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方可在借读学校入学。禁止以借读为名违规办学理留级学生。
第二十六条 借读生在借读学校不办理学籍,学籍由原所在学校保留。不同教育阶段借读生毕业时,按学业规定,持借读学校的综合素质评定和学分修习结果、学业水平成绩和毕业鉴定等,回学籍注册学校办理毕业有关手续,在学籍注册学校按有关规定免试分配入学或参加升学考试,升入高一级学校。
第七章 考核与评价
第二十七条 学校应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籍档案,每学期对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进地综合考核,全面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第二十八条 学生成绩考核包括综合素质评定和学业水平成绩两个方面。综合素质评定按照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学期应进行一次综合评定,结果实行等级制,六个学期评定结果分别按1:1:1:1:2:2:3的权重由学校合成总评等级。学业水平成绩包括省级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课程学分修习结果和学校平时的考试成绩。考试、考查或评价成绩应及时记入学籍档案。初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高中含学分修习结果),分别于每年的1月6月中旬报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 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应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考核评价原则,要纠正用单纯笔试成绩或一张考卷概全及过分强调量化的做法,严禁用分数给学生排名次。
第八章 奖励与处分 第三十条 对德、智、体、美诸方面表现突出或在某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学校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可分别予以表彰和奖励。凡受到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和奖励的学生,均应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第三十一条 学生干部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工作成绩突出者,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可分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并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纪律或犯有错误的学生,要加强教育,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必要时适其情节进行适当的批评和处分。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对学生进行处分,由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提出书面意见,经学校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告知学生及其监护人后校长公布。义务教育阶段不准对学生进行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处分;普通高中对学生给予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处分的,须报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学生若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可向学校申请复核,学校有责任进行复查。学生处分决定存入学籍档案,处分撤销后,应及时撤出学籍档案,一并存入学校文书档案。
第三十三条 对于触犯法律,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学校不得取消其学籍;解除刑事强制、收容教养应允许其继续复学。成年学生法院判决生效后即自动丧失学籍,但法院宣告免刑、缓刑、假释和非监禁刑罚的学生,学校应让其继续留校学习,并协助司法机关做好帮教和挽救工作。
第九章 毕业与结业
第三十四条 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小学毕业年级学生均应毕业升入初中就读。初中学生修业期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C等以上、综合素质总评成绩达到C等以上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验,发给义务教育证书或初中毕业证书。达不到上述要求者,应在义务教育证书中注明肄业或发给初中肄业证书。
第三十五条 普通高中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学完国家和省课程设臵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并修满规定学分、省级学业水平考试各科成绩达到及格以上等级、综合素质评定达到C级以上(或合格)等级者,准予毕业,经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验后,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达不到规定毕业条件者,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学生毕业结业证书遗失或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出具相应的证明书(式样由省统一设计),报请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验后生效。
第十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有关与本《规定》不一致者,均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由县教育体育局负责解释。附件:西峡县各乡镇学校及普通中小学学籍代码
西峡县各乡镇学校及普通中小学学籍代码
一、中小学学籍号编制办法
(一)普通小学学籍辅号依次为县区代码2位,乡镇代码2位,入学年号2位,学校代码2位,有效数字4位。如:如2011年西峡县丹水镇一小所招新生的第一个学生学籍号为:“140111010001”。
(二)普通初中学籍辅号依次为入学年号2位,县区代码2位,乡镇代码2位,学校代码2位,有效数字4位。如2011年城区一中所招新生的第一个学生学籍号为:“111405010001”。
(三)普通高中学籍辅号依次为省辖市代码2位,县区代码2位,学校代码2位,入学年号2位,有效数字4位。如2011年西峡一高所招新生的第一个学生的学籍号为:“***1”。
二、学籍区域编制代码
(一)省辖市及县区代码(省教育厅编制)
西峡 14
(二)普通高中学校代码
西峡一高01 西峡二高03 白羽高中04 西峡一高分校07
(三)乡镇代码
丹 水01 田 关02 阳 城03 回 车04
城 区05 五里桥06 丁 河07 重 阳09
西 坪10 寨 根11 桑 坪12 石界河13
米 坪14 军马河15 双 龙16 二郎坪17
太平镇18
(四)初中代码
各初中以乡镇为单位,一中为01,二中为02,三中为03。
(五)小学代码 丹水: 一小01 二小02 三小03 四小04 五小05 六小06 屈沟07 辽坟08 卓沟09 六里10 古朵11 陈沟12 树岗13 北凹14 英湾15 谭沟16 南岗17 三里18 肖关19 黄营20 菊花21 西湾22 袁庄23 黄坪24 河头25 郝沟26 南湾27 马边28 袁沟29 田关:
一小01 二小02 三小03 四小04 五小05 王营06 磨石07 岈子08 曹沟09 曹楼10 孙沟11 牛角12 坡头13 小峪14 别沟15 卫关16 刘岭17 谢庄18 杜营19 阳城:
阳城小学01 茧厂02 田营03 张堂04 后营05 三关06 杜岗07 牛王08 李营09 刘营10 回车:
杜店小学01 红石桥02 老庙岗03 石梯04 王营05 屈原岗06 回车堂07 档子岭08 花园09 八龙庙10 古庄河11 吴岗12 大块地13 西沟14 黑虎庙15 油坊16 东沟17 双河18 陡沟19 黄湾20 毛河21 沙岭22 城区:
一小01 二小02 三小03 四小04 莲小05 五里桥:
中心小学01 葛营02 北堂03 汪沟04 大桥05 郝岗06 慈梅07 走马08 燕岗09 宋沟10 老君11 稻田12 封湾13 白河14 前营15 曹岗16 黄狮17 孔沟18 杨岗19 封店20 丁河:
丁河小学01 简村02 茶峪03 木寨04 奎文05 大沟06 宣沟07 凤山08 庄口09 北峪10 邪地11 瓦房12 蒲塘13 寺山14 马蹄15 陈阳16 秧地17 木瓜18 黄草19 龙庄20 古峪21 大竹园22 重阳: 重阳小学01 半川02 鱼池03 杜岗04 西营05 芦沟06 白龙07 奎岭08 寺沟09 下街10 上街11 香坊12 云台13 水峡14 三坪15 洪湖16 五朵17 高台18 燕子19 西坪:
花园01 薛家湾02 唐家湾03 峡河04 西坪05 西岗06 东官庄07 西官庄08 予边09 皇后10 德河11 黑漆河12 操场13 圣后湾14 木家垭15 瓦房店16 寨根:
寨根小学01 方庄02 界牌03 捷道04 赛岭05 桑坪:
桑坪小学01 玉皇岈02 塘岈03 岭岗04 石灰岭05 仓 房06 张庄07 牛毛坪08 北湾09 么沟10 羊乃沟11 四小12 三湾13 包沟14 凉水泉15 东 沟16 白头墁17 玉皇庙18 瓦房院19 黄沙20 珠宝沟21 石界河: 走马坪01 冬青树02 石界河03 小寨04 烟镇05 通渠06 大 坪07 核桃坪08 杨盘09 米坪:
一小01 二小02 秧田03 羊沟04 高庄05 石门06 关山07 大庄08 子母09 干脚10 河西11 野牛12 行上13 赶仗14 王庄15 康庄16 军马河:
一小01 二小02 孙门03 大河岗04 后河05 台子06 酒馆07 李庄08 鱼库09 白果10 椴树11 独阜岭12 毛坪13 双龙:
双龙01 小水02 东台子03 后湖04 汪坟05 伏岭06 石槽07 土桥08 化山09 小集10 山涧11 莎草12 寨岗13 宝玉河14 河南15 瓦房庄16 彪池17 二郎坪:
二郎坪小学01 汉王城02 大庙03 黄龙庙04 中坪05 西庄河06 蒿坪07 草湖峪08 湾潭09 栗坪10 白果坪11 石庙12 太平镇:
中心小学01 东坪02 松树门03 回龙寺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