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扶贫开发条例

时间:2019-05-14 09:1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吉林省扶贫开发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吉林省扶贫开发条例》。

第一篇:吉林省扶贫开发条例

吉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吉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2016年5月27日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开发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村扶贫开发,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物资帮助、智力支持等方式,帮助扶贫开发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活动。

第三条农村扶贫开发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扶贫开发对象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机制,坚持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农村扶贫开发应当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救助、民政救济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采取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脱贫、医疗保险和救助、社会保障、一事一议等脱贫路径,落实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统筹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按期实现国家和省确定的脱贫目标。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农村扶贫开发协调机制,制定和落实农村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并纳入政府绩效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并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信息公开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引导扶贫开发对象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第二章扶贫开发对象和范围

第十条扶贫开发对象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识别确定的农村贫困人口。

第十一条农村扶贫开发范围包括:

(一)符合国家和省农村扶贫标准的贫困户;

(二)国家和省确定的贫困村;

(三)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

(四)国家和省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确定或者调整农村扶贫开发范围时,应当对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生态脆弱地区给予优先考虑。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不低于国家农村脱贫标准的原则,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省农村脱贫标准。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不低于省农村脱贫标准的本地农村脱贫标准。

第十三条扶贫开发对象由农户自愿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村民委员会审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在扶贫开发对象所在村公示,由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审定结果由县级人民政府在扶贫开发对象所在村公告,报省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公示、公告时间不得少于十五个工作日。

对扶贫开发对象识别确定有异议的,可以在公示、公告期内向县级人民政府提出复核申请。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并在十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对扶贫开发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对经帮扶后符合脱贫标准的扶贫开发对象,退出扶贫管理。

第十五条在扶贫开发对象识别确定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弄虚作假或者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待遇。第三章扶贫开发规划和措施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实施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其他专项规划涉及农村扶贫开发的,应当与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相衔接,优先满足贫困地区发展需要。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拟定年度扶贫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将农村扶贫开发纳入行业规划,将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作为行业规划的重要内容。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制订贫困村整村推进计划,整合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易地搬迁规划,对有搬迁意愿的扶贫开发对象实行易地搬迁时,应当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生产生活习惯,与新型城镇化、生态移民、避灾移民以及发展非农产业结合,因地制宜采取安置方式,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贴息、补助、互助资金、资金入股等方式开展产业扶贫,扶持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光伏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贫困地区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带动扶贫开发对象脱贫。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相关培训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中的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生产技术指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安排贫困户中的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对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家庭成员给予补助。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结合行业特点开展行业扶贫,在下列方面优先保障贫困地区的资金、项目、技术、服务等需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安排重点工程和项目,优先审批贫困地区产业项目:

(一)发展改革、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将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列入相关专项规划,优先安排贫困地区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财政等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帮助解决贫困户中无房户的住房建设,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对无房户和危房改造给予补助,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

(三)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应当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建设特色农业,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

(四)商务、工商、通信、邮政、农业、供销社等部门应当支持贫困地区互联网建设,建立商业网点、电子商务平台和营销渠道,加快贫困地区的物流体系建设,帮助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特色产品。

(五)科技部门应当建立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支持贫困地区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

(六)教育部门应当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教育资助制度,全面落实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项优惠政策,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组织城市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

(七)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实施健康扶贫行动,提高贫困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员到城市医院进修和城市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制度,改善医疗服务设施条件。

(八)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等部门应当加强贫困地区文化站和文化队伍建设,推进贫困地区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共享、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数字图书馆和体育设施等惠民工程建设。

(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应当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并做好与农村扶贫开发制度的衔接工作。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定点扶贫制度,明确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帮扶对象和任务,建立帮扶工作队伍,选派优秀干部和科技人员,协助村级基层组织落实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制定并组织实施脱贫方案,加强资金筹措、信息服务、技术扶持等工作,参与农村扶贫开发。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增加服务网点,利用小额信用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等方式,为扶贫开发对象提供金融服务。

鼓励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建立基层服务网点,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发展特色农业保险。

第二十六条鼓励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以及科研单位为贫困地区定向培养人才,组建扶贫志愿者队伍,组织科教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服务。

第二十七条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通过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捐资助贫、捐资助学、技能培训等形式,参与村企共建、结对帮扶等扶贫活动,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对贫困地区给予帮扶。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扶贫网络信息平台,为农村扶贫开发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十九条 企业和个人采用捐资、捐物等方式开展农村扶贫活动的,相关部门应当依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章扶贫开发资金与项目管理

第三十条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主要包括:

(一)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二)定点帮扶资金;

(三)金融机构扶贫贷款;

(四)社会捐赠资金;

(五)其他用于农村扶贫开发的资金。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村扶贫开发需要和财力情况,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

第三十二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国家和省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和贫困村。

第三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主要承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拟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度分配计划,由省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等部门,根据年度专项扶贫资金数额和分配计划制订分配方案,经省政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执行。

第三十四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应当按照贫困人口数量、地方人均财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国家和省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扶贫工作绩效考评结果等因素进行分配。

第三十五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主要使用范围:

(一)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二)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三)提高扶贫开发对象的就业和生产能力;

(四)帮助扶贫开发对象缓解生产性资金短缺困难;

(五)实施和管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扶贫开发对象的需求,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

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不得用于与农村扶贫开发无关的项目与支出。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村扶贫开发的需要,整合本地各类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统筹安排。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建立职责明确、协调统一的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管理机制,保证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贪污、截留、挪用或者侵占农村扶贫开发资金。

第三十八条定点帮扶资金由帮扶单位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确定用途。

社会捐赠资金应当按照捐赠者的意愿安排使用,使用情况应当向捐赠者反馈,并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

第四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贫困村确定发展产业,谋划扶贫开发项目。

扶贫开发项目由村民集体确定,由村民委员会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不正当手段,通过扶贫开发项目骗取农村扶贫开发优惠政策或者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物资。

第四十一条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根据项目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向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第四十二条 扶贫开发项目确定实施后,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省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对两年以上未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结转的资金,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三条扶贫开发项目竣工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报请项目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应当邀请扶贫开发对象参加。项目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复验和抽检。

第四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扶贫开发项目名称、资金来源、数量、项目实施单位以及查询方式等向社会公开。

第四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扶贫开发项目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变卖或者毁坏农村扶贫开发项目设施、设备等资产。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财政、农村扶贫开发等部门应当依法对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使用和扶贫开发项目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乡(镇)财政、村级基层组织应当发挥基层监管作用,引导扶贫开发对象主动参与农村扶贫开发资金和扶贫开发项目的管理,维护自身权益,监督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使用和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对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在扶贫开发对象识别确定过程中,采取弄虚作假或者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待遇的,由有关部门取消其获取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待遇,并对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第四十九条贪污、截留、挪用或者侵占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由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擅自占用、变卖或者毁坏农村扶贫开发项目设施、设备等资产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篇:吉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发布单位】吉林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6-05-27 【生效日期】2016-05-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吉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2016年5月27日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扶贫开发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村扶贫开发,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物资帮助、智力支持等方式,帮助扶贫开发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活动。

第三条 农村扶贫开发应当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和扶贫开发对象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机制,坚持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农村扶贫开发应当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救助、民政救济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衔接。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采取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脱贫、医疗保险和救助、社会保障、一事一议等脱贫路径,落实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统筹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按期实现国家和省确定的脱贫目标。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农村扶贫开发协调机制,制定和落实农村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并纳入政府绩效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并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信息公开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引导扶贫开发对象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第二章 扶贫开发对象和范围

第十条 扶贫开发对象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识别确定的农村贫困人口。

第十一条 农村扶贫开发范围包括:

(一)符合国家和省农村扶贫标准的贫困户;

(二)国家和省确定的贫困村;

(三)国家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

(四)国家和省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确定或者调整农村扶贫开发范围时,应当对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生态脆弱地区给予优先考虑。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不低于国家农村脱贫标准的原则,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省农村脱贫标准。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不低于省农村脱贫标准的本地农村脱贫标准。

第十三条 扶贫开发对象由农户自愿申请,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村民委员会审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在扶贫开发对象所在村公示,由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审定结果由县级人民政府在扶贫开发对象所在村公告,报省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公示、公告时间不得少于十五个工作日。

对扶贫开发对象识别确定有异议的,可以在公示、公告期内向县级人民政府提出复核申请。县级人民政府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并在十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完善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对扶贫开发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对经帮扶后符合脱贫标准的扶贫开发对象,退出扶贫管理。

第十五条 在扶贫开发对象识别确定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弄虚作假或者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待遇。

第三章 扶贫开发规划和措施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实施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其他专项规划涉及农村扶贫开发的,应当与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相衔接,优先满足贫困地区发展需要。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拟定扶贫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将农村扶贫开发纳入行业规划,将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作为行业规划的重要内容。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制订贫困村整村推进计划,整合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易地搬迁规划,对有搬迁意愿的扶贫开发对象实行易地搬迁时,应当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生产生活习惯,与新型城镇化、生态移民、避灾移民以及发展非农产业结合,因地制宜采取安置方式,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贴息、补助、互助资金、资金入股等方式开展产业扶贫,扶持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光伏等特色优势产业,支持贫困地区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带动扶贫开发对象脱贫。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相关培训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中的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生产技术指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安排贫困户中的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对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家庭成员给予补助。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结合行业特点开展行业扶贫,在下列方面优先保障贫困地区的资金、项目、技术、服务等需要,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安排重点工程和项目,优先审批贫困地区产业项目:

(一)发展改革、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将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列入相关专项规划,优先安排贫困地区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发展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财政等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帮助解决贫困户中无房户的住房建设,加快贫困户危房改造,对无房户和危房改造给予补助,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

(三)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应当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合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建设特色农业,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

(四)商务、工商、通信、邮政、农业、供销社等部门应当支持贫困地区互联网建设,建立商业网点、电子商务平台和营销渠道,加快贫困地区的物流体系建设,帮助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特色产品。

(五)科技部门应当建立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支持贫困地区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

(六)教育部门应当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建立教育资助制度,全面落实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项优惠政策,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组织城市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

(七)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实施健康扶贫行动,提高贫困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员到城市医院进修和城市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巡回医疗制度,改善医疗服务设施条件。

(八)文化、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等部门应当加强贫困地区文化站和文化队伍建设,推进贫困地区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共享、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数字图书馆和体育设施等惠民工程建设。

(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应当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并做好与农村扶贫开发制度的衔接工作。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定点扶贫制度,明确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帮扶对象和任务,建立帮扶工作队伍,选派优秀干部和科技人员,协助村级基层组织落实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制定并组织实施脱贫方案,加强资金筹措、信息服务、技术扶持等工作,参与农村扶贫开发。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增加服务网点,利用小额信用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等方式,为扶贫开发对象提供金融服务。

鼓励保险机构在贫困地区建立基层服务网点,增加农业保险品种,发展特色农业保险。

第二十六条 鼓励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以及科研单位为贫困地区定向培养人才,组建扶贫志愿者队伍,组织科教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服务。

第二十七条 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个人通过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捐资助贫、捐资助学、技能培训等形式,参与村企共建、结对帮扶等扶贫活动,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对贫困地区给予帮扶。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扶贫网络信息平台,为农村扶贫开发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十九条 企业和个人采用捐资、捐物等方式开展农村扶贫活动的,相关部门应当依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章 扶贫开发资金与项目管理

第三十条 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主要包括:

(一)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二)定点帮扶资金;

(三)金融机构扶贫贷款;

(四)社会捐赠资金;

(五)其他用于农村扶贫开发的资金。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村扶贫开发需要和财力情况,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规模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

第三十二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投向国家和省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和贫困村。

第三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主要承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拟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计划,由省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等部门,根据专项扶贫资金数额和分配计划制订分配方案,经省政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执行。

第三十四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应当按照贫困人口数量、地方人均财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国家和省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扶贫工作绩效考评结果等因素进行分配。

第三十五条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主要使用范围:

(一)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二)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三)提高扶贫开发对象的就业和生产能力;

(四)帮助扶贫开发对象缓解生产性资金短缺困难;

(五)实施和管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扶贫开发对象的需求,可以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

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不得用于与农村扶贫开发无关的项目与支出。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村扶贫开发的需要,整合本地各类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统筹安排。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建立职责明确、协调统一的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管理机制,保证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贪污、截留、挪用或者侵占农村扶贫开发资金。

第三十八条 定点帮扶资金由帮扶单位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需要确定用途。

社会捐赠资金应当按照捐赠者的意愿安排使用,使用情况应当向捐赠者反馈,并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

第四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贫困村确定发展产业,谋划扶贫开发项目。

扶贫开发项目由村民集体确定,由村民委员会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不正当手段,通过扶贫开发项目骗取农村扶贫开发优惠政策或者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物资。

第四十一条 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单位应当根据项目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向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第四十二条 扶贫开发项目确定实施后,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省人民政府农村扶贫开发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对两年以上未实施的扶贫开发项目结转的资金,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三条 扶贫开发项目竣工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报请项目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验收。验收应当邀请扶贫开发对象参加。项目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复验和抽检。

第四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扶贫开发项目名称、资金来源、数量、项目实施单位以及查询方式等向社会公开。

第四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扶贫开发项目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变卖或者毁坏农村扶贫开发项目设施、设备等资产。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财政、农村扶贫开发等部门应当依法对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使用和扶贫开发项目管理等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乡(镇)财政、村级基层组织应当发挥基层监管作用,引导扶贫开发对象主动参与农村扶贫开发资金和扶贫开发项目的管理,维护自身权益,监督农村扶贫开发资金使用和扶贫开发项目建设。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监察机关对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在扶贫开发对象识别确定过程中,采取弄虚作假或者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待遇的,由有关部门取消其获取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待遇,并对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第四十九条 贪污、截留、挪用或者侵占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由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擅自占用、变卖或者毁坏农村扶贫开发项目设施、设备等资产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或者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不正当手段,通过扶贫开发项目骗取农村扶贫开发优惠政策或者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物资的,由有关部门取消其获取的农村扶贫开发优惠政策,获取的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物资依法追回,并对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扶贫开发

作为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近年来,枞阳县扶贫办围绕“依托党建抓扶贫、抓好扶贫促发展”的整体工作思路,充分依托部门优势,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近年来,该县扶贫办积极整合县内外各种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与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等部门配合,开展村级主要负责人及选派干部、选聘生政策理论培训。2008年,与县委组织部、县检察院联合举办了村党组织书记预防职务犯罪培训班,社会影响较好。二是与县水产局、农委、妇联等部门配合,对农村党员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8年,共举办水稻栽培、棉花、大棚疏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932人次。三是认真实施“雨露计划”,以计算机应用、缝纫、纺织、家政服务、旅游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订单式培训。2008年,共举办技能培训班5期,转移培训劳动力1031人,拓宽了困难党员和农村劳动力致富增收的渠道。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村级阵地建设。为了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阵地,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县扶贫办与县委组织部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先后两批确定了全县因区划调整、规模扩大以及年久失修等原因造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不达标的90个村,每村补助5万元,帮助这些村级党组织建立党员活动室,添置电教等设备,使之达到“三室六有”标准,更好地发挥“五个中心”作用。

三是优先安排项目,支持选派选聘工作。为了支持配合县委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和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县扶贫办在扶贫项目安排时,优先安排有选派、选聘干部任职的村,并针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进村和贫困村的实际,分别安排适当项目,使这些村党组织在全县基层组织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和争先进位的作用。据统计,2007年以来,县扶贫办共为选派、选聘干部任职村安排项目87个,资金总计300多万元。通过这些扶贫项目建设,加强了选派、选聘干部任职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许多事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了选派、选聘工作的成效。

四是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参与农组工作。县扶贫办虽然人数少,任务重,但始终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每人每年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项调研均在15天以上,经常抽调精干人员,配合组织部门开展农组工作督查、评比及选派、选聘干部考核工作,积极主动履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质按量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2009年初,为了进一步加强农组工作,县扶贫办及时和县委组织部联系,在广泛征求帮扶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县直单位帮扶贫困村,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贫困户进行了全面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

第四篇:扶贫开发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因此,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对策,积极探索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一、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二、(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扶贫开发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城乡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城乡协调发展、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应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作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任务。

(二)新农村建设丰富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扶贫开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没有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不但新农村建设任务无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因此,在一定阶段内,扶贫开发就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应统一规划、统筹考虑、整合资源,加快推进速度,提高整体效益。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升了扶贫开发工作水平。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合作医疗、灾害救助和救济、农村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相继建立,加快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脱贫步伐。这些保障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农村低保制度的实行,将通过保障、救济、救助机制解决鳏寡孤独及残疾者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面对新的形势,需要适时调整扶贫对象、扶贫方式,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扶贫开发成效明显。但扶贫开发工作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贫困人口数量大、发展差距大、脱贫成本大。另一方面,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扶贫开发工作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开始转向相对贫困问题,也就是解决发展差距问题,面临着“减少贫困、缩小差距、促进和谐”这一新的历史性战略任务。应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统筹兼顾,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二、调整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战略

(一)调整贫困标准。目前,我国的贫困标准已经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对于农村贫困人口,应根据新时期的新情况,将农村贫困线标准提高到1500元,或者直接采用世界银行的1天1美元标准。同时,应制定全国统一的城市贫困线标准,作为城市反贫困的底线,逐步实现城市和农村贫困线的衔接。

(二)调整扶贫对象。当前扶贫对象应包括:一是10%左右最低收入的农村人口;二是城市贫困人口;三是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片区、县和各县市的贫困乡、贫困村。将这些区域作为扶贫对象,集中力量扶持,可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并可整体上解决区域内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

(三)调整扶贫目标。确定未来的扶贫目标要体现以人为本,把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的能力建设、生活水平和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以扶贫对象为主体,围绕他们的需求开展扶贫活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的扶贫目标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解决贫困农民吃饭问题,保证其基本食物消费需求;二是满足城乡贫困人口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扩大他们的发展机会;三是强化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资,为城乡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四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为贫困群体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提供更多的机会;五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调整扶贫方针。开发式扶贫不仅是为了解决贫困农户的温饱问题,而且是为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奠定基础,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方针,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应该继续坚持。但是,开发式扶贫并不能直接解决丧失劳动能力和不具备开发条件地方的那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因此,目前扶贫方针应调整为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实施救助式扶贫、保障式扶贫相结合的方针。通过由注重自然资源开发转变为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开发式扶贫,解决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通过救助式扶贫,为因灾因病等突发事件陷入暂时性贫困的那部分人口提供生活保障;通过保障式扶贫,为特困人口和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生活保障,从而建立全覆盖的反贫困体系。

三、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的路径

(一)实施瞄准式扶贫。扶贫到户到人。一是发展规划制定到户。针对贫困户的特点,帮助制定生产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通过帮扶和诚实劳动达到脱贫目标。二是扶持项目安排到户。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直接安排到贫困户,不断满足其需求;种养加等致富产业项目,不仅要网络覆盖到贫困户,还要组织贫困群众参与生产经营。三是扶贫搬迁落实到户。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户,实行扶贫搬迁、异地脱贫,消除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四是科技信息服务到户。加强贫困户的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五是各项政策覆盖到户。把医疗、特困救助、教育等优惠政策落实到贫困户。六是对口帮扶责任到户。组织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同时,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制定参与式扶贫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综合扶持,实现贫困人口、贫困村整体脱贫。

(二)实施人口素质扶贫。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实行完全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资助贫困高中生、大学生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和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加大培训,提高素质,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加快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建设,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协调,完善服务,积极帮助受过培训的贫困农民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三)实施产业化扶贫。一是大力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对能够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应给予贴息贷款支持,逐步培育、发展和壮大贫困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二是对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应安排适当的财政扶贫资金配套,通过基地建设带动贫困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办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四是对贫困自然村实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扶贫政策,通过扶持,形成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群、产业链;五是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三农”的作用,利用信贷扶贫资金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应探索资金无偿使用变有偿使用、发展产业、扶持农户、能长期发挥作用的长效扶贫机制。

(四)实施基础设施扶贫。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是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的必要前提。一是尽快实现县域内农村“七通”工程。在重点扶持的贫困区域内,力争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实现“七通”,即通水、通电、通邮(政)、通路、通线(广播、电视)、通话(家庭电话和公用电话)、通网(因特网特别是县乡两级公用因特网);二是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生态建设等,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逐步满足贫困户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将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逐步转移到以户为单元,不断满足贫困户的有效需求。同时,应采取减免或者补助的办法,使贫困户能够得到免费的公共服务。

(五)实施政府主导扶贫。一是构建反贫困的法律机制,制定《国家反贫困法》,为反贫困这一较长时期的历史任务的解决提供制度性的法律保障。二是逐年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国家、省、市(州)、县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逐年加大财政扶贫投入。三是在财政预算中专列老区建设资金,加大对老区的投入力度。

(六)实施社会参与扶贫。一是加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的协作,实行一对一帮扶,特别是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地区;二是加大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定点扶贫单位应明确扶贫的任务、目标,制定明确的帮扶措施,派出干部到定点扶贫的贫困地区挂职帮扶;三是动员和组织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民营企业等社会各界,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四是积极开展国际扶贫合作,引导国际援助资金、项目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投入,以加快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一、把握形势、深刻认识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和新任务 当前,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照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进一步认清形势,认真审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增强工作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在思路和策略上抓紧研究思考我县新阶段扶贫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以保证我们的工作在国家新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出台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阶段、贯彻新标准、落实新要求。兴国县农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濒发,抗灾能力不强,因灾返贫人口增多,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1、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我县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总体来说,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群众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扶贫工作科学发展存在较大困难。比较突出的有: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扶持对象脱贫难度加深;扶持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推动工作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

2、扶贫开发面临的发展机遇。当前,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证;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扩大了扶贫政策的覆盖范围;扶贫开发的工作实践,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动力。

3、切实增强扶贫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兴国县实际,通过准确分析和把握形势,正视困难问题,做到抢抓发展机遇,细化政策措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大部署,切实增强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有效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创新思路,找准扶贫开发工作着力点

面对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结合兴国县实际,找准扶贫开发与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 “结合点”,重点把握好“四个结合”。

1、扶贫开发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结合。兴国县把扶贫开发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紧密结合起来,在巩固扶贫成效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认真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积极培育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济主体,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不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努力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2、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整村推进既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我们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加大投入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实施进度,优先完成扶贫重点村任务。整村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先解决与脱贫关系最大、群众最关心、要求迫切的问题。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整村推进做到推进一个、改变一个、发展一个,努力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把扶贫工作与国家的投资重点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从重视计划生育、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等入手,促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变,进而促进村民思想观念转变。

3、扶贫开发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是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扶贫开发方式。我们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升贫困者的综合素质,由被动救济到主动脱贫,由不会脱贫到有能力脱贫。同时,大力实施贫困地区农民工培训规划,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

4、扶贫开发与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我们通过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农村低保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农村低保的运行机制,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的相互衔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让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对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实施分类扶持,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三、不遗余力,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做好新阶段扶贫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将扶贫开发作为长期历史任务,纳入兴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结合我县实际,我们感到还要在“四个结合”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基础设施扶贫,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兴国县不断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近日,兴国县出台《兴国县农田灌溉“润田工程”建设实施意见》,计划投入资金4.23亿元,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县3120座中小型灌区工程建设和改造任务,形成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2、抓好科技扶贫,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围绕兴国县已经形成的脐橙、油茶、生猪、灰鹅、烤烟、制种等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注重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科技应用,集中科技资源,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努力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开展农技推广与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切实增强贫困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

3、抓好智力扶贫,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着力抓好贫困户“两后生”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并实现稳定就业开辟重要途径。依托职业培训、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方式,加大对贫困青壮年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务工就业能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断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

4、抓好产业扶贫,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逐步形成规模优势,使贫困群众从生产环节得到稳定的收入。同时,注重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增加贫困群众非农产业的收入。从政策、规划、布局、资金等方面对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加以扶持。

5、抓好扶贫资金整合,加强扶贫项目管理。如何用好管好扶贫资金,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是县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兴国县按照上级要求,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合力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始终坚持扶贫资金要素分配法,严格执行“专户储存、报账管理、资金公示”和“招投标、工程监理、验收”等资金项目管理制度,加强对扶贫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督促检查,提高资金项目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强项目的后续管理,全力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健康发展。

6、抓好社会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我们注重抓好单位的定点帮扶,加强帮扶单位与被帮扶对象的组织协调,着重发挥帮扶单位的自身优势,拓展帮扶内容,创新帮扶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帮扶力度。深入研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政策导向机制,为社会力量、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做好“321结对帮扶”“暖春工程”“企业帮村带户”等帮扶工作。努力探索建立参与扶贫的长效机制,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第五篇: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

第31期

安徽省扶贫开发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颍上县以美丽庄台建设为主抓手 全力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

近年来,颍上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行蓄洪区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以美丽庄台建设为主抓手,拿出过硬举措,全力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满怀真情体验庄台。颍上县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想,在充分了解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审时度势,提出脱贫攻坚与美丽庄台建设一体推进、同步到位,得到庄台群众的积极拥护。在县财政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去年以来,先后投入2.1亿元财政资金,对沿淮行蓄洪区22个庄台开展综合整治。

二、统筹思维规划庄台。颍上县边摸索边推进,按照减总量、优存量、新村的思路,严格控制庄台人口规模,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群众外迁,按照庄台建房标准补助到人,推动庄台上有能力、有条件的群众到城镇购房;对不愿外迁的,高标准进行房屋建设改造,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彻底改善庄台群众的居住环境;同时,着力抓好迁建工作,按照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科学选择迁建安置地,相对集中安置建设新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把新村建成美丽乡村的示范点。坚持把庄台规划建设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把美丽庄台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环境整治相结合,因地制宜、对接群众,先后形成包括电网改造、饮水安全、撤退道路、污水处理等18个规划方案。

三、用心尽力建设庄台。颍上县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推动各项举措落地,努力把庄台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庄台。一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重点推进村旁、屋旁、路旁、水旁和沟渠边角坡地的植树绿化工作,根据每个庄台的实际特点,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组合搭配,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优美景观。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持续深入开展道路净、沟塘净、室外净、室内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规范生产生活物品摆放、规范配套生活家具配置、规范农户居住行为习惯为内容的“六净三规范”行动,努力提升庄台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二是加快推进基础建设。目前,全县完成庄台整治土方28万方、道路48公里、排水管道28公里、供水管网43公里、农机停放平台2.4万平米,建成公厕18座、在建15座,完成5座庄台10万平方米绿化任务。同时,行蓄洪区内的7个乡镇从3月19日开始进行庄台四周拆危拆旧,目前已拆除各类房屋3987间、约5.6万平方米。三是加速提升产业支撑。针对沿淮行蓄洪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沿淮适应性农业,适当调减粮食作物种植,适度发展粮草轮作、草牧结合,积极推广杞柳、莲藕、茭白、水芹、菱角、芡实等水生作物,积极推行稻虾养殖、稻鸭共养、鱼莲共生等生态综合利用模式,走好具有“庄台特色”的产业脱贫之路。四是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为庄台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四、凝聚力量发展庄台。颍上县坚持向庄台集聚脱贫工作力量,增派扶贫工作队,实现庄台所有村驻村工作力量全覆盖。为持续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大力开发辅助性工作岗位,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助,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稳定脱贫。通过“百企帮百村”等社会扶贫力量,动员社会各界及庄台群众共同出资出力,建设幸福美丽家园,提高庄台群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主送:省委常委,省政协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扶贫办,省直定点帮扶牵头单位。抄送:省政府秘书长,省委、省政府有关副秘书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各市、县(市、区)扶贫办。

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5月28日印发

下载吉林省扶贫开发条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吉林省扶贫开发条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样例5)

    吉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各市(州)、县(市、区)卫生计生委(局)、长白山管委会社管办,各医疗机构及所属科研部门: 3月9日,吉林市中东春芽幼儿园发生一起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经吉林市......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样例5]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 吉政发[2011]41号 各市 (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 (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

    扶贫开发[5篇]

    县科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党组高度重视,各部室配合紧密,行动迅速,采取了系列措施确保学习培训阶段取得成效。 ——确保全员参与。上至科协党组书记,下至一般干部参......

    全县扶贫开发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新十年首轮扶贫开发任务,实现贫困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的目......

    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扶贫开发工作汇报一、坚持强基固本,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保障作用一是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财政、农林水......

    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抓基础 重帮扶 促增收 ------×××县(区)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县(区)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管辖×××个镇(办事处),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年农民......

    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扶贫开发工作计划根据省、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部署,2012年是全省、全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攻坚年、决胜年,为进一步推进我局扶贫开发“双到”工......

    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根据省、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部署,2012年是全省、全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攻坚年、决胜年,为进一步推进我局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确保我局挂钩帮......